怎样提高逻辑思维的书能力,总觉得自己的思维不太...

手机扫描二维码,把小组装进口袋
第三方登录:热门日志推荐
人人最热标签
分享这篇日志的人常去
北京千橡网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文网文[号··京公网安备号·甲测资字
文化部监督电子邮箱:wlwh@··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举报电话: 举报邮箱:&&&&&&&&&&&&
请输入手机号,完成注册
请输入验证码
密码必须由6-20个字符组成
下载人人客户端
品评校花校草,体验校园广场[转载]如何提高经济学逻辑思维能力
看到胡老师的一篇文章,谈如何提高经济学逻辑思维能力的体会,讲重点段落摘抄下来,对己对人都应该很有帮助,谢谢胡老师。
在他的这篇体会中,主要提到了11点体会,如下:
严肃的学术态度。不要想过得去行了,不要想别人还不如自己,不要想自己已经够努力了。一定要想到,自己拿出来的东西应当经受住时间的考验,能够经得起一些锤打。(这点我自己就做得很不好,往往为了完成任务而完成工作,工作应该也是一种乐趣,要懂得思考的乐趣,要能从自己的工作中发现乐趣;拿出来的东西应该是经过多次自我审视和他人审视的,形式上的完成不代表逻辑上的正确。)
读名篇名著。质量平平的文章读多了,只会让自己堕落,因为自己有意识无意识地会把它们当参照系。所以,读名著、名篇。读多了,有意识无意识地就会受到熏陶,会把它们当参照系,对自己的要求包括逻辑思维的要求自然也高了。(读名著名篇,这是一个好方法,对任何专业都适用,对自己的兴趣爱好也适用,从最经典的著作中学习,要有耐心,要有耐性)
理出名篇名著的逻辑体系。比如,它们提出的问题是什么,从什么角度着手解决,解决问题的思路是什么,结论是如何得出的。这里,它们提出问题和从什么角度着手解决问题,可能和逻辑关系不太大,但它们解决问题的思路、得出结论的过程,就是一个逻辑的过程。由于它们是名篇、名著,即使它们同样存在某些根本的问题,但它们至少有一点是共同的:在它们自己提出的问题上,它们解决问题的逻辑思路是强的、顺的,其中的逻辑如果有问题的话,也不是一下子能够辨别出来的。通过整理出名著、名篇逻辑体系的方式,熟悉经济学大家的思路,也就等于熟悉了逻辑,训练了自己的逻辑能力。
如果整理不出那些名著(包括名篇)的逻辑思路,那么首先找自己的问题,在大多数情形下,自己还没有理解它们。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提醒自己思考缜密。一是为了理解那些大家,二是也可能发现大家的逻辑问题。(读了名著名篇如果没有感觉,没有任何体会,那就是根本没懂,既浪费了时间,也亵渎了著作本身,如果决定去读,就要试着去理解作者,理解作者的意图和思考方式)
从名著出发继续推论。把名著逻辑理清楚后,顺其逻辑继续推理。重要的理论,创建者都是提出了“内核”。我们可以假定内核成立,即这个理论的基本命题成立,然后从它出发,进行推理,从而得出新的结论。当然这大都属于“外围”的结论。可是,它也非常有意义。它不但是我们应当做的工作,同时也是训练我们思维逻辑的工作。我自己年轻时研究马克思的工作就属于这一类,直接从马克思出发向外推论,把注意力放在推论的逻辑上,而很大程度上避免研究工作首先遇到的出发点或研究角度的问题。(假定一些结论,再重新进行推理;这种方法是很值得学习的,结论可以通过想象来假设,然后以严密的逻辑过程来证明。)
思考要彻底。思考一彻底,你就有了坚固的基础。从那里出发,你就容易展开逻辑思路,逻辑过程就很清晰。如果不彻底,下面的逻辑就无法顺清。这也就是孔夫子说的“名不正,言不顺”吧。这一点,也是要提醒自己的,一直到自己无意识地就能彻底地思考问题为止(就像足球先生无意识一抬脚就能够射出漂亮进球那样)。
培养做人要彻底的人生态度。要达到思考的彻底,首先是自己做人要彻底。男子汉大丈夫(指的是一种做人风范,而非男女之别),敢说敢当,敢吃苦敢投入。思考是件辛苦的事情。即使一个人有思考的乐趣,他常常也须承担思考的辛苦。其次,思考能否出成果,是无法预知的,因此,思考的投入风险非常大:往往我们得不到明确的产出。再次,在中国目前学术尚不自由的环境下,思考即使出了成果,也有无法发表的问题。有位研究生对我说过,有些问题即使思考出来也不能够发表,那么思考有什么用呢?这里就是一个人生态度问题。我自己研究马克思的文章,一直到差不多二十年后我决定公开发表时,给《中国社会科学》,当时他们迟迟难以决定,让我等。我提出不为难他们,撤回。其实,如果中国不改革,我的文章在中国永远发不出来,因为仅仅那句“作者的话”,就通不过“审查”。但我没有畏惧这些,自己把理论搞清楚、自己对自己满意是最重要的。现在的年轻人,比我同年龄时不知多读了多少书。我的感觉,一些同学的问题是思考不彻底,而这种不彻底既和他们没有把学术当成生命,当成人生来看,也和他们对人生本身的看法便不彻底有关。
思考问题的纯粹状态,如果单纯就学术问题上谈,那么思考的彻底就是思考到问题的纯粹状态。用经济学的语言,思考到均衡状态。首先设想某种均衡状态,研究该状态下的情形,得出均衡状态下的结论,由此出发,逻辑就容易展开,思路就顺。经济学的所以问题,几乎都可以设想出均衡状态。均衡状态搞清楚了,不均衡的情形分析起来就有了逻辑。(胡老师在第一点中谈到的是准备状态,是一个必备条件,要在进行学术研究前准备好的态度问题;2-4点上是一个方法,一个从名著名篇中学习的方法,要善于从名著名篇中提取思考的过程;5-7就是达到的深度和广度,纯粹的状态是理想的状态,从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延伸到个人的人生态度,这的确是相关联的,也就是一个习惯问题,习惯了人生的散漫,思维也会散漫;自己的思考态度取决于人生态度,人生态度又在一定程度上受思考态度的影响;敢想敢做敢吃苦,人生不就应该是这样吗?)
训练想象力。均衡不是实践,均衡是想象的产物。就像在中学学物理学,小球在平滑平面上直线运动的试验永远得不出均衡状态,因为实验室永远不可能做到无摩擦。所以,物体在理想状态下运动是种想象。对一个问题,训练自己想象它的理想状态,然后从理想到现实,就会有逻辑。如果不能够想象理想状态,逻辑就永远顺不起来。就我对马克思的研究来说,生产和消费如何区分,分不出来,逻辑就顺不下去。当我后来想象出一种干脆利落的简单状态“生产是人的劳动物化,消费是劳动产品人化”后,我知道自己思路通了。其实,均衡或者理想状态是简单的。我们的困难在于不敢把世界或者生活想象得那么简单,总是担心自己漏了什么。在中国经济研究上这一点特别明显,所以我们很难把中国问题一般化。在训练想象力方面上,自然科学已经给我们提供了很多教训,不妨读读自然科学史和那些大家的回忆录。(闭上眼睛,回归自然,静静地冥想,一切都会变得简单……学术也应该是这样的)
保持对自己的批判态度。我们应当把自己置于始终的学习过程,把自己的工作始终当成某种练习,从而保持对自己的批判态度。这里的批判态度,在实践上也就是详细检查自己思维是否逻辑严密的态度。(对科学要保持怀疑态度、对自己更要保持怀疑态度,要批评自己,审视自己,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批判的过程,是学习经验、也是学习发现问题的过程)
写出通顺、流畅的文字。一些同学的文章,往往从一句话、一段文字突然跳到没有直接关联的另一句话、另一段文字。粗看上去是文字不通顺、不流畅,实际上很多是缺乏逻辑、思路不顺造成的。经济学仍然大量需要文字语言。如果你注意文字的通顺、流畅,在大部分情形下,你就同时注意到了文章的逻辑。
参加辩论和讨论。我的《经济学教育和数学》短文强调了数学对增强逻辑思维能力的作用。现在许多院校经济学专业开了大量数学课。不过,经济学专业的同学和朋友如果不自觉地把数学的严格思维渗透到经济学思维中,而仅仅把数学当成经济学的工具或者语言,那么数学学习的作用也不会很大。至于把数学当成一种必须完成的负担的同学,那更是等而下之,不比提及了。这里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所谓逻辑能力决不仅仅是经济学方程、模型运算推导的严密。严格地说,那不是经济学学者的工作,而是数学学者的事情。经济学所需要的逻辑,是对经济学概念的严格定义,是对经济关系的严格和有序把握,以及在必要时把这样的把握用数学形式表述出来。对此,主要限于推导、解题的数学训练的作用又是有限的。经济学家圈子里所说的“tell
story”(讲故事),就是为数学推论找出经验背景。而对经验背景的把握需要我们具有清晰的思路和梳理经济关系的逻辑。从这个意义上看,我们不但要重视自己的数理逻辑能力,而且特别应当重视自己的一般思辩能力。提高思辩能力的最便捷方式,就是参加辩论和讨论,畅所欲言的辩论和讨论。不要顾忌讨论环境的好坏。关键是自己的坦然,一切为了搞清问题、理清思路,自己的问题和别人的问题,自己的思路和别人的思路。任何辩论和讨论的意义都在于批评。没有批评,辩论、讨论便没有价值。在讨论中,承认对方的并希望对方也承认自己的出发点、思考角度有合理性,以便把讨论集中在逻辑有无破绽上。(这两点就是更具体的体会了,文如其人,思辩也是如此,但是思辩很难从体外的事物判断出来;文字要不断地修改,这点我做得很不好,就比如写信,从来不打草稿,想到什么写什么,记得以前一个博士大哥说起,他写信都要打草稿,现在我有些明白了,这也是一种责任的态度,对文字、对自己的思想、对读者的态度。辩论我就更谈不上了,以前还是很喜欢的,但开口说得太少,练习地也少,会在心里重复自己想说的话,但不一定能说出来;思辩的过程就是对自己思路整理的过程,有思就有辩,有辩就有问题产生,要慢慢学,慢慢体会,才能学会有逻辑地思考。)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人人网-抱歉,没有找到该网页
你输入的网址可能不正确,或者该网页不存在。&或者
北京千橡网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文网文[号··京公网安备号·甲测资字
文化部监督电子邮箱:wlwh@··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举报电话: 举报邮箱:&&&&&&&&&&&&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提高逻辑思维的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