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动脉颈椎病型颈椎病的治疗方法?

副主任医师
本站已经通过实名认证,所有内容由韩成龙大夫本人发表
椎动脉型颈椎病如何正确治疗能达最佳效果?
状态:就诊前
希望提供的帮助:
这种椎动脉型颈椎病应该如何治疗才能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呢?期待医生的专业解答和
意见,建议,感谢医生的耐心解答!
所就诊医院科室:
人民医院 骨科
治疗情况:
医院科室:
治疗过程:甲状腺良性结节切除手术
用药情况:
药物名称:优甲乐,钙尔奇,复方丹参片,银杏叶片
服用说明:优甲乐,1片+4分之一,一次,早上吃,吃了一年半了,无不适反应;其他药物按各药品说明中正常量服用,钙尔奇,吃了一年半,无不适反应;复方丹参和银杏叶片,吃了一周,无不适反应;
&副主任医师
建议来我院详细查一下
1.扫码下载好大夫App
2.点击中的"免费咨询"描述病情
3.成功后,医生会在24小时之内回复
疾病名称:脊髓压迫神经做完手术身上有束缚感&&
希望得到的帮助:这种束带感可以恢复吗?有什么治疗办法,可以促进恢复
病情描述:男,44岁。术后24天身上有紧束带感,请问老师这种束带感能恢复吗?
疾病名称:脊椎神经压迫&&
希望得到的帮助:一个月了还要不要手术解压,错过最佳恢复期吗?现在主要脚麻,无力,还要不要拍张MR通...
病情描述:疾病:脊椎神经压迫
病情描述:女,63岁。自行车摔倒后,当时只有皮外伤,过了3个小时手腿无知觉,很麻,马上住院,现在治疗一个月花了4万,,在床上脚能抬能移,脚背麻,手不能握拳,大小便有意...
疾病名称:脊髓型颈椎病&&
希望得到的帮助:请医生给予治疗建议
病情描述:我母亲患有脊髓型颈椎病,后路手术三个多月后没有一点效果,反而有些加重,我发给你做后路手术几天后拍的片,麻烦你给看看
疾病名称:有颈椎病&&
病情描述:头疼头晕有时胸闷难受,做时间久了头就更难受睡下来要好些,做过各种检查都没问题,就是颈椎56突出硬脊膜囊受压,做了中医理疗推拉吊水半月没有改变症状
疾病名称:醒来手指麻木,
心跳加快&&
希望得到的帮助:醒来手麻木脚出汗心跳加快 心慌做噩梦
病情描述:男,30岁。前两天晚上最先开始左手小拇指醒来手麻,移动手脚就好了,昨天晚上扩展到左右手了,心脏跳动加快。心慌,怕冷,但是脚出汗,手并没有压着,白天手指不麻,脉搏100左右今天颈椎ct检查结...
投诉类型:
投诉说明:(200个汉字以内)
韩成龙大夫的信息
脊柱外科、颈腰椎疾病的治疗,髋、膝关节置换,脊柱四肢创伤的治疗。
韩成龙,男,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黑龙江省康复医学会第三届康复医学工程委员会常务委员,东三...
骨科可通话专家
郑大一附院
副主任医师
上海市浦东新区公利医院
上海第六人民医院
副主任医师
好大夫在线电话咨询服务百度拇指医生
&&&普通咨询
您的网络环境存在异常,
请输入验证码
验证码输入错误,请重新输入椎动脉型颈椎病是一种常见的颈椎病,出现这种颈椎病以后,患者会表现出很多的症状,这些症状都会严重的伤害患者的身心健康。由于很多患者对于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症状不是很了解,或者治疗的不彻底,导致患者的疾病一次又一次的复发,这样严重的伤害了患者的身体。要想彻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就需要了解其治疗方法,进行彻底治疗,这样才能避免其复发。
步骤/方法:
1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一般没有早期症状,这是因为这种疾病的早期症状比较隐蔽或者很多症状都比较常见,容易被很多患者忽略,这就会给患者的治疗带来很大的危害,所以保守治疗没有多大的作用。
2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一般不建议使用保守治疗,因为保守治疗只对早期的症状有效,中期的症状,患者建议使用微创术进行治疗,因为微创术有着见效快、效果显著、安全性高、不易复发等优点。
3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在进行微创术治疗的过程中,可以采用保守治疗作为辅助治疗方法,这样可以加速患者的康复,同时也可以避免患者的症状复发,再一次伤害患者的身心健康,所以患者要慎重。
注意事项:
比较严重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应该到正规医院采用手术治疗,因为手术治疗是一种彻底的治疗方法,但是其也有见效缓慢、伤口大等缺点,所以患者在选择的时候要慎重。
订阅到邮箱
温馨提示:以上经验分享由网友原创,仅供参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违者必究
颈椎病热门相关
颈椎病精彩推荐
颈椎病相关药品
功能主治:本品适用于全身各个部位的骨关节炎,如...
参考价格:¥52.5
功能主治:原发性及继发性骨关节炎。...
参考价格:¥70
咨询实录推荐关注今日:2 | 主题:194642
该话题已被锁定 - 瞅瞅就瞅瞅 ,
13:12 如果您尚不清楚该话题被锁定的原因,请参考以及本版公告或者联系本版版主
微信扫一扫
扫一扫,下载丁香园 App
即送15丁当
中医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研究进展
页码直达:
这个帖子发布于12年零297天前,其中的信息可能已发生改变或有所发展。
中医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研究进展椎动脉型颈椎病是颈椎病中常见的一种类型,其发病仅次于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症状比较复杂。椎动脉型颈椎病属中医“眩晕”、“头痛”等范畴,传统中医治疗该病症多采用手法、针灸、中药治疗,并积累了大量的经验,是一门古老的学科。目前,中医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仍独具特色,疗效肯定,应用广泛。近年来,对该病的病因病机、辨证分型、手法、牵引以及药物治疗等多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并结合现代医学的解剖、生理、病理等对该病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治疗方法也更加丰富,取得了大量成果。现将其这方面的研究发展综述如下。1发病机制早在1926年Barré和Lièou首先推测此型颈椎病由颈椎关节炎刺激颈后交感神经丛引起称为颈后部交感神经综合征,主要表现是枕部疼痛、伴有眩晕、耳鸣、视力障碍、头痛向眼球后部放射或前额放射等综合症状。直到1949年,B?rtschi、Rocharx两氏采用颈性偏头痛这个名称,并强调其与交感神经的关系[1]。1957年Tatlow作了关于椎动脉压迫综合征的文章,并对颈性眩晕的发病机制作了分析,强调了骨赘形成对椎动脉的压迫[2]。目前,多数学者认为椎-基底动脉缺血是引起颈性眩晕症状的重要原因,而其病因可能是椎动脉的直接受压和梗阻或是椎动脉丛神经受刺激引起动脉管壁痉挛所致,后者更受重视[3~5]。 1.1椎-基底动脉受压
颈椎间盘退变,Luschka关节增生可刺激或压迫椎动脉,成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最常见原因。椎动脉是椎-基底动脉系统的主干动脉,主要供应小脑、脑干及大脑枕部组织,受压后导致椎动脉痉挛或栓塞,造成脑部相应部位缺血,出现发作性眩晕、视物障碍、耳鸣等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表现。王欢等[6]通过椎动脉受压的动物模型说明受压是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发病因素之一。华锦明等[7] 通过对14具成人尸体颈椎第二段(C2~C7)椎动脉管径、形态极其周围关系作了观测,发现钩突增生率为42.87%,平均增生0.78mm。钩突至椎动脉间距平均左0.74mm,右0.87mm,向外与向后外增生的骨赘可以减少椎动脉与钩突之间的间距,影响椎动脉的周径。骨赘可使椎动脉受压,刺激椎动脉诱发反射性痉挛,导致椎动脉供血不足。横突孔的半孔畸形也是影响椎动脉血流的因素之一。椎动脉穿行于横突孔,并且距离钩椎关节及关节突较近,横突孔的直接或间接狭窄均可造成椎动脉的压迫。同时,颈椎活动度较大,颈椎的旋转牵拉椎动脉,因此,颈椎活动可以导致椎动脉压迫[2]。正常情况下,颈椎横突孔内径大于椎动脉外径,由于骨质增生导致椎体横突孔变小时,多发生椎动脉型颈椎病[8]。如果当骨赘占据横突孔内径超过1/3时,即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9]。陈仲强[10]通过对265例颈椎CT检查发现横突孔狭窄者均为颈椎病。另有学者通过椎动脉造影或动脉法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观察证实了C2以下椎动脉压迫最常见原因为钩椎关节增生[11][12]。郭京聚等[13] 通过临床观察认为头下斜肌是椎动脉生理性受压的解剖基础。当两侧头下斜肌水肿或其它三层颈后肌压迫头下斜肌,头颈旋转时,可致两侧椎动脉受压而出现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症状。但也有学者持相反意见,Paun Constantin等[14]认为,只要椎动脉管壁不发生硬化,椎动脉壁的搏动和血压就可阻止骨刺的侧向生长。只有当椎动脉发生硬化时,骨刺方能侧向生长并造成椎动脉侧向移位,但一般不影响血流量。最终狭窄也是椎动脉硬化所致。Ander Therenet等[15]发现,在290例病人的325处椎动脉狭窄改变中,有283例(87%)为椎动脉硬化,由粥样变引起,而由骨赘压迫所致者仅1例。椎基底动脉系统只占大脑血流量的10~20%,一侧或双侧椎动脉的短时间完全闭塞,不可能影响脑血流。通过Willis环的自主调节和代偿,以及众多吻合使得一侧颈内动脉或椎动脉闭塞,也不大可能明显影响脑血流[16]。1.2炎症刺激
裴仁和[17]认为钩椎关节增生引起的临床症状不都是增生物直接刺激压迫神经血管引起的。由增生物直接刺激压迫引起的仅占极少数,绝大多数是由增生物刺激周围的软组织产生的炎症反应引起的。在钩椎关节增生的情况下,当颈部活动时,增生物即可刺激关节囊、韧带及周围的软组织,导致这些组织充血、水肿、渗出等炎症反应,进而间接刺激或压迫邻近的神经血管而引发症状。倪文才[18] 认为椎动脉壁分布有交感神经纤维,该神经纤维受到持续性刺激可引起椎动脉挛缩,影响供血。1.3解剖因素
Headly(1958)通过解剖发现C1~C3节段的正常椎动脉有三个弯曲[2],分别位于颈2~3横突之间、寰枢侧关节和寰椎侧块之后。正常上颈区椎动脉3个弯曲可能是适应寰枢部复杂旋转运动的功能上的需要,对颈部动脉血流起一定代偿作用。然而,异常或过度弯曲使椎动脉增长[19]。倪文才[3] 曾对31具尸体标本进行椎-基底动脉系及其对延髓、脑桥等部血循分布情况进行解剖学研究发现,椎动脉从出枢椎横突孔至入枕骨大孔处有6~7个生理弯曲。第一个弯曲位于枢椎横突孔内,该动脉向外或向外下呈61~120°弯曲;第二个弯曲在枢椎横突孔上口外侧,向内上方呈61~120°弯曲;第三个弯曲在寰枢关节外上方呈90~170°,是进入外侧寰椎横突孔前的代偿性弯曲;第四个弯曲在寰椎横突孔上口的上方,侧块的外侧,此弯曲度约85~95°,弯向后外下方;第5个弯曲在寰椎侧块之后,呈水平弧形弯向内侧,进入椎动脉沟内;第6个弯曲在椎动脉经枕骨大孔入颅处,呈向前内方的钝性弯曲,约为110~130°,弯曲顶点在枕骨大孔边缘,动脉穿寰枕后膜进入颅腔。92%的标本椎动脉出枢椎横突孔入枕骨大孔处呈6个弯曲,8%的标本在寰枢椎外侧可出现96~153°的弯曲,则总共呈现7个弯曲。当颈椎间盘退变萎缩后,颈椎因其长轴变短,小关节重叠,椎动脉长度相对增长;加之老年人多有动脉硬化,造成椎动脉弹性下降,使得其长度进一步增加,原有的弯曲增多,从而影响椎动脉的供血功能,这在转颈时更为明显[20]。这些都是椎动脉容易扭曲、血流缓慢的解剖基础。大量的动脉造影结果表明,右侧椎动脉管径常比左侧小且变异多[21]。由于这些变异的存在,颈部活动时,易使两侧椎动脉血流同时减少,而出现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表现,单纯一侧椎动脉血流减少时则不出现症状[22]。但也有学者认为单侧椎动脉压迫性病变也易导致椎动脉供血不全,这是由于患侧椎动脉不断遭受骨性压迫以及椎动脉周围的交感神经受刺激,引起椎动脉极其分支的痉挛,使对侧椎动脉代偿不全所致[9][23][24]。朱海波等[25] 对180例寰椎干燥骨标本进行了形态学研究,寰椎椎动脉沟环内通过的是椎动脉第Ⅲ段、第一颈神经及交感神经丛。在某种情况下(如头颈部旋转时),沟环可以对其内容物产生压迫和激惹,引起血管痉挛,造成脑供血不足性眩晕,也可因神经组织受刺激而产生相应症状,其中交感神经丛又可进一步对椎动脉造成反射性痉挛,加重脑供血不足。1.4椎动脉壁神经纤维分布陈秀清等[26]通过显微解剖观察发现,椎动脉周围的交感神经主要是深灰交通支,其主要来自星状神经节和颈中节。张清等[27] 通过对12具成人尸体椎动脉第二段周围的神经行程、分支极其分布特点的显微观查得出来自颈交感干的神经和颈神经在椎动脉第二段周围相吻合,并攀附于椎动脉表面,所以,颈椎病变压迫、刺激椎动脉及周围神经可能是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主要原因。于腾波等[28]对30例新鲜引产死亡胎儿颅外段椎动脉标本行神经纤维染色,观察结果发现椎动脉壁的神经纤维主要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交感神经纤维在椎动脉壁的外膜表层交织成为一个网状结构,椎动脉壁外膜层的交感神经纤维大部分只是路过此层,而真正的目的地是中膜层,即交感神经纤维主要是通过支配椎动脉壁中膜层的弹性纤维和平滑肌来实现其调节动脉收缩功能的。椎动脉壁上的交感神经愈向上愈有减少的趋势,而交感神经节后纤维在C4横突孔下口一段密度最高,起始部到C6横突孔下口次之,颈部的失稳、增生大多发生在C4~5,C5~6,而此部位恰好是交感神经纤维分布密度高的区域,使其易遭受激惹,引发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张清等[29]以健康猫32只,暴露颈交感神经及椎动脉,应用电刺激给予不同的刺激电压刺激颈交感神经,测定椎动脉血流量的改变情况,并记录刺激不同时间段血流量的改变,结果电刺激强度增加椎动脉血流量呈下降趋势,刺激时间延长血流量下降趋势明显,停止刺激血流量恢复,结论为颈交感神经受刺激对椎动脉有缩血管作用,颈交感神经受刺激是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发病原因之一。冯世庆等[30] 应用免疫组化ABC法观察38例新鲜尸体和1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椎动脉外膜上肽能神经(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血管活性肠肽VIP,神经血管肽NPY)的分布情况,发现舒缩血管的含肽能神经主要分布在人椎动脉外膜,随年龄增加神经纤维密度增多,但增至40岁以后,舒血管肽CGRP、VIP能神经纤维密度减少,缩血管肽神经NPY能神经纤维密度增多,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组改变更明显。表明椎-基底动脉神经支配在生前有一渐强期,维持正常的生理状态,但随着年龄增大,机体开始衰老,这种舒-缩平衡难以维持。舒血管肽能神经对血管支配能力下降,缩血管肽能神经对血管支配能力升高。再加上老年退行性骨性改变,进一步使缩血管能力加强,发生血管痉挛,导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1.5体液因子
冯世庆等[31]用放射免疫方法研究内皮素(ET)在CSA患者血浆中的变化,发现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ET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约3倍,术后血浆ET含量明显低于术前ET含量,约1/3。作者认为其机理可能由于:(1)颈椎退变致椎动脉受压,经壁压力增高,缺血、缺氧,内皮细胞产生大量的ET,释放入血,作用于小脑和脑干的受体;(2)椎动脉的长期慢性刺激,ET释放增多,机体反应性增高,受体上调;(3)颈椎转颈运动时,加重椎动脉缺血、缺氧,内皮细胞产生大量的前原内皮素,形成ET;(4)手术后椎动脉经壁压力下降,内皮细胞逐渐恢复,ET分泌减少。1.6微循环
陈果祥[32]对36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和36例正常人的甲襞微循环,通过检测微循环血管管袢清晰度、形态、管袢周围状况、血流速度和管径证实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微循环有明显障碍。孙宏文[33]通过40例颈椎病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观察,认为血液粘滞度增高可能会引发颈椎病和/或加重颈椎病病情。2诊断2.1 症状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表现复杂,可见于内耳、脑干、间脑、大脑枕叶、颞叶及脊髓等部[34]。潘之清[35]将其临床症状归纳为:眩晕、头痛、植物神经紊乱、运动障碍、视觉障碍、感觉障碍等方面,并认为45岁以上有慢性或突然发作性头昏、耳鸣、听力障碍、恶心呕吐、视觉不清、语言不清、吞咽困难、猝倒、持物落地等应先考虑本病。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时,出现的症状应主要表现为脑干受损时产生的症状,而不是脑半球受损时的症状;对于间歇性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其症状很难确定,可能出现眩晕、头昏、步态异常和视力障碍等,偶有动眼神经异常和转颈时出现短暂的皮质性失明[16]。2.2 体征椎动脉转颈试验是诊断本病的重要手段之一,实践证明其简便易行,阳性率高。Burke认为头颈转向对侧会加重椎动脉于C1~2间的狭窄或梗阻而引起症状[34]。若颈部活动可诱发或加重一般症状,或伴有颈肩、枕部痛与神经根症状,或有脑干受损的其他表现,查体有典型的椎动脉扭曲试验阳性,即可初步诊断为本病[35]。2.3
颈椎X平片和颈椎CT、MRA
颈椎X平片在颈椎病诊断中占有重要地位,X线片可见颈椎生理曲度改变、钩椎关节退性行改变等。孙树椿等[36]通过对11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病人X线片的观察认为颈椎退变、颈椎失稳,异常的位移可压迫或刺激椎动脉及椎动脉周围的神经,引起相应的症状,认为颈3、4、颈4、5X线的位移改变可作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的重要诊断依据。葛植厚 [37]通过对296例颈椎病平片结合临床观察,认为颈椎X平片征象的临床意义有(1)提示错位,错位是颈椎失衡的结果,也是失衡的表现。(2) 提示退行性变和程度。(3) 提示先天畸形和其它病变。(4) 提示临床类型和症状规律,C4以上的上位颈椎X线改变多提示有椎动脉型和交感型症状;C4以下改变多提示有神经根型和少数脊髓型症状。(5) 提示治疗手法的选择。(6) 提示预后。茹选良等[38]用三维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对24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进行三维重建,显示椎动脉的形态,结构,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观察椎动脉有否压迫、迂曲、狭窄、畸形等改变,认为螺旋CT血管成像能同时显示椎动脉和毗邻结构,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断和治疗有重要的价值。韩伟等[39]通过7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和MRA特点,对椎动脉型颈椎病分Ⅴ型:Ⅰ型(椎动脉受压型)、Ⅱ型(椎动脉硬化型)、Ⅲ型(椎动脉畸形型)、Ⅳ型(神经-血管型)、Ⅴ型(特殊型),并据此选择治疗方式。2.4 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目前,国内对椎动脉血流的无创性检查主要采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张新书等[40] 研究了46例颈椎病患者和30例正常人椎动脉的多普勒血流图,椎动脉的血流峰速度正常人为40±17cm/s(左)、39±18cm/s(右);患病组为33±25cm/s(左)、32±21cm/s(右)。戈晓华等[41]用超声多普勒诊断仪检测1000例健康人双侧椎动脉,。结果正常人椎动脉血流量右侧130.47±56.10ml/min,左侧164.21±63.54ml/min,双侧血流量总和293.70±80.74ml/min。椎动脉血流量和血流参数左右差为临床判断椎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提供了有价值的客观依据。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早期可表现为一侧椎动脉血流量减低,另一侧可代偿性增高,以保持椎动脉血流总量衡定不变,反映了代偿机制的作用,所以判定椎动脉供血状况,不仅要观察一侧椎动脉血流量是否减少,还要注意双侧椎动脉血流总量是否受到影响,以此来估测椎动脉供血不足的程度较为准确。马玉龙等[42]]通过对46例临床诊断为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患者和41例正常人应用TCD研究椎基底动脉供血情况,并对保守治疗后进行了对照观察,认为TCD可以作为颈椎病性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疗效评价标准之一。戈晓华等[43] 通过用超声多普勒观察141例老年颈椎病患者的椎动脉形态结构和血流动力学变化,颈椎病所致椎动脉形态与结构改变是引起血流动力学变化的解剖学基础,而左右椎动脉流速的失衡状态则导致了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无论是一侧流速减慢或是增快,均导致了椎动脉流速左右差的加大,这种血流动力学间正常相对动态平衡的失调,势必导致脑血流灌注不足。2.5 MR血流测量常时新等[44]应用磁共振相位对比法测量了8例健康人和18例椎动脉狭窄时的椎动脉血流变化,认为MR相位速度图对椎动脉的血流动力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对椎动脉型颈椎病可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常时新等[45]运用MR相位速度图测量32例患者的椎动脉直径、流速及最大返流速度并与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进行比较,结果MR相位速度图与TCD的检测结果具有一致性,因此认为MR相位速度图是评价椎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的可靠技术,能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断提供准确依据。2.6椎动脉造影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椎动脉造影不仅是本病的一项可靠检查方法,而且能为制定手术方案提供可靠依据[10]。冯世庆[46]采用DSA与临床对照的方法结合临床发病、转颈试验和术中所见,提出动态观察血管病变和计算机自动分析椎动脉内径狭窄在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病因探讨中和诊断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2.7 诊断标准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断标准(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4]:关于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断问题是有待于研究的问题。(1)曾有猝倒发作、并伴有颈型眩晕。(2)旋颈试验阳性。(3)X线片显示节段性不稳定或钩椎关节骨质增生。(4)多伴有交感症状。(5)除外眼源性、耳源性眩晕。(6)除外椎动脉第Ⅰ段(进入颈6横突孔以前的椎动脉段)受压所引起的基底动脉供血不全。(7)手术前需行椎动脉造影或数字减影椎动脉造影(DSA)。郭京聚等[13]推荐诊断标准为:(1)头晕症状,具有阵发性,可逆性和复发倾向,头颈的屈伸或旋转可以诱发头晕。(2)颈、枕部疼痛。(3)颈后肌劳损史。(4)伴随症状:头痛,眼、耳部症状,肩上肢麻痛,胸痛、心慌等,消化道症状,失眠、记忆力下降等。(5)颈后肌肉广泛压痛。(6)头下斜肌及寰椎横突压痛。(7)旋颈征(+)。(8)神经系统检查,大致正常,但有些病例伴有头部痛觉不对称(因颈后肌肉同时压迫颈神经后支所致)等及上肢神经体征(并神经根型颈椎病)。(9)X片检查有无钩椎关节横向骨质增生、颈椎不稳、寰椎椎动脉沟环。(10)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示单或双侧椎动脉供血不足。(11)除外其它科室疾病所致头晕。其中4、8、9、10条为诊断参考依据,椎动脉造影检查,可酌情采用。3治疗3.1中医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机理3.1.1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研究发现,颈椎病患者红细胞压积、全血粘度和血浆粘度、纤维蛋白原明显增高,红细胞电泳减慢,血液呈浓、粘、凝聚状态[47];并且,这种改变不受颈椎病病程与分类的影响[48]。这提示,血液流变学异常,可能是颈椎病发病机理之一。手法和静滴复方丹参[49]、补阳还五汤[50]等能显著降低血液粘滞性,改善血液浓聚现象,使颈椎病患者症状得到改善。3.1.2对椎动脉的血流动力学影响动物实验发现,中药颈痛宁能拮抗NA缩血管作用,增加犬颈内动脉、椎动脉的血流量[51]。颈椎通、颈椎舒冲剂对离体兔主动脉血管条有明显扩张作用,其作用与氨茶碱、罂粟碱相似[52][53]。椎动脉血流量增加,能有效改善大脑血供,使颈性眩晕等症状消失。3.1.3 对血管微循环的影响 颈痛宁冲剂能明显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眼底微小动脉的痉挛和变细,同时使毛细血管数目增加,动静脉比例恢复正常[51]。大鼠肠系膜活体微循环实验表明,颈椎通冲剂可显著扩张处于微循环障碍病理状态下的大鼠微血管,加快血流速度,其作用强度与复方丹参相当[52]。微小动脉舒张、毛细血管数目增加,管径增大、血流加快对改善微循环及脑部血氧供应有良好的作用。3.1.4抗自由基损伤自由基学说认为,自由基可以氧化细胞内外多种化学成分,造成膜结构和功能损伤及核酸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异常,直接影响细胞的各种功能。颈椎病退变区及其邻近组织,可因长期受压而出现微循环障碍,使组织处于慢性缺血缺氧状态,而缺血缺氧是引发体内自由基代谢紊乱的重要原因。研究证实,颈椎病患者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血液及尿液中的自由基内源性清除剂SOD、CAT下降,GSH-Px活力上升;而反映自由基代谢紊乱的LPO、-SH含量上升,GSH-Px活力下降,经推拿、牵引、针灸、中药等治疗上述指标显示相反变化,并且,这些酶与生化代谢物在血及尿中的升降变化与疗效之间,有着明显的平行关系[54~57]。这表明,颈椎病的发病与自由基损伤有关。中药具有清除自由基的作用[58],可能是其治疗颈椎病的机制之一。 3.1.5对炎性介质的作用随着多种炎性介质在退变的椎间盘中被发现,如PGE2、6-酮-PGF12、磷脂酶A2等[59][60],炎症被认为是颈椎病发病的重要病理学机制。最近,人们在家兔颈椎病模型上证实:退行性颈椎间盘组织中5-HT、PGE2、组织胺及6-酮-PGF12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而人工麝香对这些炎性介质有明显降低作用[61]。3.1.6镇痛作用疼痛是颈椎病的主要症状之一。P物质(SP)是一速刺激肽,被认为是传递痛觉信息的重要物质,对痛觉调节具有重要作用,神经根型颈椎病出现的沿神经根节段分布的烧灼样、刀割样疼痛或过电窜麻感与神经根内P物质有密切关系,故可用SP在神经根内的释放,作为神经根型颈椎病治疗的一个观察指标[62];中药颈椎1号能明显降低颈椎根内SP含量,解释了临床上该药见效快、止痛作用好的特点[63]。此外,推拿的镇痛效果主要是通过使颈腰痛患者血清中内啡呔含量升高来实现的[64]。3.2治疗方法3.2.1牵引 姜瑛等[65] 按不同的牵引力及不同牵引角度和时间分别对57例患者进行牵引的同时摄取颈椎侧位片,并与牵引前的X线片进行比较,观察颈椎的拉伸情况,认为颈椎病最佳牵引力为体重的15%~20%,牵引角度随病变部位而定,牵引时间不超过20min。高翔等[66]通过对356例颈椎病牵引角度临床观察发现不同角度牵引显效率明显高于垂直位牵引,对不同类型颈椎病的牵引 ,其牵引角度亦不同,如神经根型多采用颈前屈20°~30°角,颈型采用颈前屈20°以下,脊髓型采用颈后仰10°~15°角,椎动脉型采用5°以下等。邵建萍[67]对神经根型、椎动脉型颈椎病采用颈前屈30°牵引,认为可以使椎间隙距离拉大,颈椎弧度变直,使扭曲的椎动脉变直,钩锥关节的骨赘远离椎动脉。周章武等[68]认为在牵引状态下的各个颈椎骨最大限度地维持(或近似维持)其生理状态,是最为理想的牵引方式。因此提出仰卧后伸15°牵引,后伸时,可缩短横突间距离,避免椎动脉受到牵拉。李晶等[69][[70] 采用光弹性实验方法对颈椎模型进行力学分析结果发现,牵引最大应力作用位置与颈椎牵引的角度相关。牵引角度小则最大应力位置靠近上颈段,反之则逐渐下移。用Kelvin粘弹性模型理论证实,时间过短,不能有效发挥牵引的作用,时间太长,此时应变值已接近饱合值,即使延长时间,应变值也不会增加,且易产生不良反应。根据脊椎的蠕变曲线分析,确定颈椎牵引的时间,认为牵引10~30 min较为合适。3.2.2手法
手法治疗被认为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最有价值的方法。姜宏等[71]将颈椎手法分为整骨手法(如定点旋转手法、侧搬手法)和理筋手法(如揉法、推法、拿法)二大类。并总结了手法治疗颈椎病的作用机制有:(1)镇痛止麻,(2)加宽椎间隙,扩大椎间孔,整复椎体滑脱,解除神经受压,(3)松解神经根及软组织粘连,(4)缓解肌紧张与痉挛,(5)消除半脱位。熊友三[72]采用传统手法加头面部诸多穴位及颈椎旋转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183例,与传统手法及枕颌颈椎牵引120例比较,观察临床疗效,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明显缩短病程。有效率及痊愈率均为P<0.01,差异有高度显著性。结论为传统手法解除肌肉痉挛,头面部手法改善血液循环,旋转手法松解椎-基底动脉痉挛、扭曲及压迫,并改善颈椎各小关节错位,维持椎体内外平衡。吴毅文[73]采取头颈部按摩点穴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110例,有效率92.6%,认为通过头颈部按摩刺激神经末梢和感受器,使交感神经紧张度下降,血管扩张,从而改善椎-基底动脉的血液供应和局部血液循环,穴位按摩可调整平衡脏腑功能。李中伟等 [74]采用魏指薪手法治疗30例,有效率达82.6%,认为手法可正骨理筋,扩大椎间隙和椎间孔,松解粘连,放松肌肉,解除或缓解椎动脉的受压、痉挛,改善血液循环。对于本病的手法治疗,争论最激烈的是关于旋转手法的适应症和禁忌症(相对和绝对)及其力度、幅度的把握。李义凯等[75]通过10例尸体实验标本用椎动脉滴注的方法观察头部旋转时椎动脉的滴速和27例患者在头部旋转时行TCD检测,结果发现旋转头部手法,可使双侧椎动脉血流减少,对椎动脉有硬化、狭窄和明显的解剖学异常以及脑血管自主调节功能减弱的患者尤为明显,因此认为在对椎动脉异常的患者,要慎用颈椎的旋转手法。有些学者认为旋转手法易致椎动脉内膜下撕裂、血肿、血管周围出血、血栓形成、椎动脉痉挛等,因此他们提出:旋转手法只适用于不同卧位姿势下各种头颈部转动试验阴性的患者[76]。戴克戎在颈椎生物力学研究方面发现,C1~C2间的轴性旋转范围为47°左右,当头部扭转时,对侧寰椎相对于枢椎前移,而可能导致其间的椎动脉拉伸、狭窄,扭转30°时对侧椎动脉首先受累,至45°时同侧椎动脉也开始扭曲。当双侧血流受影响时,将诱发后颅凹血流减少,因此在手法时必须非常慎重,一旦患者出现恶心、呕吐、视觉障碍或眩晕症状,应立即终止手法[77]。而另一方面,很多医家运用旋转和侧扳手法治疗本病,却获得了良好的效果。杨克勤通过对脊柱疾患30多年的临床与研究认为,推拿按摩包括旋转推拿,在早期,除对脊髓型外,对其他各型颈椎病均有帮助 [78]。付梓新[49]采用手法推拿和静滴复方丹参分别治疗两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且在手法中对证选用寰枢关节扳法、颈椎定位旋转扳法、压顶扳法等,强调扳法前软组织放松很重要,结果手法组和静滴复方丹参组均能明显缓解椎动脉痉挛状况,但手法组更显著;且两组均能降低全血粘度和血浆粘度。陈家兴[79]采用推拿治疗颈源性头晕头痛60例,手法中除点穴及松解肌肉手法外,也采用小角度斜扳法整复错位上位颈椎,旋转复位法整复下位颈椎,疗效显著。对于斜扳手法安全性问题的研究,王志泉等[80]采用7具新鲜尸体标本,运用生物力学中的电测技术,设计了一种斜扳模拟装置,对寰齿关节在不同生理病理状态,拔伸与非拔伸条件下的接触应力进行研究,斜扳时局部接触应力在拔伸状态、生理状态和病理失稳状态下之比为1:1.2:9.4,结论为颈椎斜扳时患者头部以微屈位为最好,同时施加一定拔伸力。对颈椎存在严重退变失稳的患者,应减少旋转的幅度和力量。3.2.3中医分型及中药治疗
椎动脉型颈椎病属中医“眩晕” 、“头痛”等范畴,与风火痰虚瘀关系密切。张长江等[81]将颈椎病分为经俞不利型、经络闭阻型、气滞血瘀型、痰瘀交阻型和肝肾不足型五型。李飞跃等[82]总结名老中医李国衡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经验,分肾虚肝旺型、气血两虚型、气虚瘀滞型、痰湿阻滞型四型,分别用益气通脉汤、加味八珍汤、补阳还五汤和温胆汤加减治疗,疗效显著。王洪林等[83]运用辨证推拿治疗颈性眩晕将其分为肝肾亏虚、气血不足型和痰浊中阻、经络瘀滞型,临床痊愈达86.54%。丁锷[84]认为脏腑不足,气滞血瘀是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中心病机。3.2.4针灸
赵惠馨[85]认为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病机属人体上部经气不足,气血不能上荣,脑失所养所致,取穴以风池、百会、络却、颈椎夹脊穴,有明显改善血流动力学方面的作用。王丽华等[86]认为针刺双侧风池、完骨、天柱穴能祛风、补益脑髓,明显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针刺颈椎夹脊穴能鼓舞督脉阳气,使阳气升发,上行至脑,气机通畅,治疗颈性眩晕80例,有效率达97.5%。3.2.5综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症状复杂,同时采用几种疗法配合应用,可以提高疗效,现已多被采用。钱平等[87]采用冯天有手法整复治疗为主,目的在于纠正患椎移位,解除对椎动脉及交感神经的压迫或刺激,消除疼痛,恢复颈椎内外平衡,改善血液循环及人体重心偏移程度;辅以活血化瘀自制中药制剂颈宁B对颈部夹脊穴注射及电疗、封闭等治疗颈性眩晕综合征173例,有效率96.6%。袁三衡等[88]认为物理康复是治疗颈椎病的重要手段和常用方法,综合治疗优于单一治疗。颈椎牵引可调节恢复颈椎内外平衡,使椎间隙增宽,椎间孔变大,恢复解剖位置,解除压迫,缓解痉挛,改善血运,消除肿胀。直流电中药离子导入具有电流和药物双重作用,可改善细胞生物膜通透性,促进血行。运动疗法可改善颈肩部肌群和上肢肌肉的功能,平衡肌张力,提高其代偿和适应力。三者综合运用,可相互增强作用,治疗115例,有效率95.65%。徐光明等[89]采用手法、口服药物天隆达及扶他林、椎间孔周围封闭及静点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颈性眩晕,并将上述不同疗法组合治疗进行比较,结果手法+静脉滴注+口服药物方法治疗效果最佳。综上所述,经过中西医众多学者多年来对该病坚持不懈的努力,从对病因病理到各种治疗方法等多方面的研究,均已取得了重大成果。然而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症状比较复杂,发病原因多种多样,各种治疗方法也各有千秋,始终没能找到一种统一的治疗模式。西医治疗该病最终采用手术方法,手术方法有横突孔切开椎动脉减压术、钩锥关节切除术、椎间隙植骨融合术及椎动脉外膜剥离术等,然而在临床上大多数患者并非需要手术治疗;保守治疗方面西医也没有专门针对该病的特效药物。椎动脉型颈椎病是一种慢性疾病,其特点是易反复发作,因此,临床上迫切需要一种操作简便、安全有效、患者易于接受的治疗方法。所以,中医治疗该病有其独特的优势,弥补了西医在保守治疗该病方面的不足,在临床上为广大医务工作者所采用。在各种保守治疗方法中,手法治疗疗效肯定,简便易行,可以调整椎体关节的紊乱,解除肌肉紧张痉挛,改善颈椎各关节与椎动脉及周围神经的位置关系,消除了椎动脉及周围神经的的压迫与刺激,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首选方法;牵引治疗可解除肌肉痉挛,增宽颈椎间隙,使退变椎间盘髓核突出部得以还纳,从而减少对颈神经及椎动脉的刺激,也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常用方法;针灸、中药辨证论治,疗效可靠,是重要的治疗方法。目前尚有理疗、小针刀、封闭、穴位注射等其他疗法,均有不同程度的治疗效果。而综合疗法的近期和远期疗效均高于单一疗法,是目前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发展趋势,值得进一步的研究和推广。
不知道邀请谁?试试他们
微信扫一扫
广告宣传推广
政治敏感、违法虚假信息
恶意灌水、重复发帖
违规侵权、站友争执
附件异常、链接失效
微信扫一扫
广告宣传推广
政治敏感、违法虚假信息
恶意灌水、重复发帖
违规侵权、站友争执
附件异常、链接失效
瞅瞅就瞅瞅 edited on
关于丁香园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椎动脉颈椎病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