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克服做事情之前的孩子害怕失败怎么办感怕自己失败

如何消除男朋友在做爱时的害怕,总是感觉自己没用,满足不了我、_百度知道
如何消除男朋友在做爱时的害怕,总是感觉自己没用,满足不了我、
用感觉享受
其他类似问题
按默认排序
其他8条回答
你让他去看下网上关于这些的报道吧,很多的,额,说真的,我以前也有这种想法,因为你是女生不知道,男生在青春期很难控制住自己,在没有女朋友的情况下,经常无顾虑的释放欲望,所以在有女朋友后,发觉自己好像有点不对劲啊,没有感觉什么的,这些都是心理因素引起的,他绝对不可能得什么阳什么的,都是因为心理因素引起的暂时性,一定要好好开导他,让他面对就好了,只要想着自己能行,就可以的。。。
言语上的鼓励和肯定,不要在他面前讨论前任,运动的时候把他吻得晕头转向无法分身去想其他乱七八糟的....运动完了再赞美他,满足一下男朋友的自尊自强自信心......
就别去想太多咯!要知道做爱是件享受的事嘛!就尽情享受就可以了啦!
你可以主动一点,必要时你可以毫不顾忌也无所谓,多多鼓励,或者请教一下医生,千万不要歧视他或者刺激他,因为我有体会。
你晕一次就OK了
对他说些激励的话
我来帮你啥
男朋友的相关知识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嫉妒是一种对强于自己的同事或下级产生的恐惧、愤怒和忌恨的心理,由此而采取贬低甚至诽谤别人的手段来摆脱恐惧和愤怒的困扰,以求心理上的平衡。而能干的领导者懂得训练接班人,他会把许多的详细资料移交给接班人。只有这样,领导者才能加强自己,从各方面培养自己。人们凭自己的能力促使别人去干工作获得的报酬多于自己亲自去干所获得的报酬,这是永恒的事实。但是领导者的嫉妒心理却在抑制人的积极性,扼制人才的发现和开发,破坏人与人之间的心理相容性、群体凝聚性,对个人的身心健康和不断进步都会造成很大的损害。一个企业,如果领导者嫉妒别人的成就,恐惧别人超过甚至取代自己,那么这个企业如何能够搞好呢?战国时期,“孙庞斗决”的故事就是妒能的典型事例。孙膑是位著名的军事家,他有一个同学叫庞涓。庞涓感到自己的才能比不上孙膑,害怕他将来对自己不利,便设法把孙膑骗到魏国,罗织罪名,将他的膝骨挖掉,使之倍受折磨。这些历史事件应作为今人的教训。
浮躁指轻浮,做事无恒心,见异思迁,不安分,总想投机取巧,成天无所事事,脾气大。这是经不起长期考验、缺乏耐力、急于求成的心理,是一种冲动性、情绪性、盲动性相交织的病态社会心理。浮躁容易使人失去对自我的准确定位,使人随波逐流,盲目行动。稍有进展时盲目冒进,一遇挫折就烦闷急躁,甚至气急败坏干出蠢事,有严重急躁情绪的领导者,往往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思想解放,开拓创新不等于急躁冒进。经济建设不能急躁,做人处事更不能急躁,欲速则不达。
市场竞争中操之过急,浮躁轻率,虽然表现上看是快了,然而随之而来的是漏洞百出,挫折不断。特别是在与对手“短兵相接”之后,盲目冒进会使对手发现你的急于求成心理,而对你百般牵制。这样,就失去了竞争中的主动权,也许由于一招走失,而致全盘皆输。
忧郁心理是一种情绪低落、遇事多虑甚至焦虑的心理现象,是急躁的一种反面极端。过分的小心谨慎,就会寸步难行、丧失机遇,就会斗志衰退、疑而不决,有时后果会不堪设想。忧郁心理的最大危害是影响领导者果断决策,影响领导群体的奋进斗志。犹豫不决不等于深谋远虑,特别是在信息社会,不抓住机遇及时决策,就会耽误大事。
忧郁心理的产生与决策者的气质、性格、能力以及个人修养等方面都是有关系的。如果气质动力特性表现在心理过程中的速度较快,纯度较高,稳定性较好等,忧郁心理相对就会少一些,此时犹豫不决也不会困扰于你。
固执是坚持成见、不懂变通的心理现象。在日常工作中表现为缺乏民主作风、一意孤行,只相信自己不相信别人。固执心理对于领导者,尤其是主要领导者来说,其危害性是很大的。久而久之,领导班子民主作风削弱,战斗力削弱,这既影响事业发展,也会使领导者处于苦恼的孤立地位。
某些领导者在进行重大决策时,不听取多方意见,不进行实际的调查研究,一味坚持自己从第一印象得出的错误结论,做出错误的决断,其结果将最终导致重大的损失。
例如明代土木之变就是因为明英宗固执己见,概不听取臣下意见,轻率出兵所致。现代商战激烈非常,稍有不慎,即会导致全军覆没。因此,作为领导者绝不能固执轻率,而应当集思广益,做出正确的判断。只有这样才不致被市场竞争所淘汰。
奉承是一种只听好话,听不进坏话,爱听报喜,厌听报忧的心理现象。
爱听报喜,不爱听报忧的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处处可见,明明是企业亏损,却上报盈利;明明下面问题严重,却说成“形势一片大好”。爱听报喜的领导者,往往不能了解下面的实情,从而做出错误的判断和决策,使事业造成极大损失。
总之,作为领导者,首先要加强自身的修养,要勇于“纳谏”,虚心听取他人的不同意见,甘当伯乐,也要敢于正视问题,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另外还要尽量克服以上几种不良的心理现象,争取发挥最高的领导效能。
阅读:人次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没有相关文章
培训超市& (5000多套光盘)别想了,想想怎么好好活着吧
谢邀。“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你活着的每一时刻,都是正在死去。死当然不可怕,它并非遥远某一时间点的终极审判,而是此刻正在发生在你身上的渐变。当你享受着那些美好到心底的感动之时,你生命的能量也在逐渐消耗。年少气盛,年老气衰。气在消失,你正在死去。气变成了山川万物,当它们彻底脱离你的肉身,它们会为你找到新的寄主。不用害怕,生生死死,你一直都在。“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这人间,本来就没有一样是属于你的。父母爱人,都只是这一世的因缘际会。才貌机智,无非老天爷赏赐。有什么非要不可,有什么念念难忘?
思考死,本就是有意义的徒劳。
一死亡和太阳一样不可直视。然而,即使掉头不去看它,我们仍然知道它存在着,感觉到它正步步逼近,把它的可怕阴影投罩在我们每一寸美好的光阴上面。
很早的时候,当我突然明白自己终有一死时,死亡问题就困扰着我了。我怕想,又禁不住要想。周围的人似乎并不挂虑,心安理得地生活着。性和死,世人最讳言的两件事,成了我的青春期的痛苦的秘密。读了一些书,我才发现,同样的问题早已困扰过世世代代的贤哲了。”要是一个人学会了思想,不管他的思想对象是什么,他总是在想着自己的死。”读到托尔斯泰这句话,我庆幸觅得了一个知音。
死之迫人思考,因为它是一个最确凿无疑的事实,同时又是一件最不可思议的事情。既然人人迟早要轮到登上这个千古长存的受难的高岗,从那里被投入万劫不复的虚无之深渊,一个人怎么可能对之无动于衷呢?然而,自古以来思考过、抗议过、拒绝过死的人,最后都不得不死了,我们也终将追随而去,想又有何用?世上别的苦难,我们可小心躲避,躲避不了,可咬牙忍受,忍受不了,还可以死解脱。惟独死是既躲避不掉,又无解脱之路的,除了接受,别无选择。也许,正是这种无奈,使得大多数人宁愿对死保持沉默。
金圣叹对这种想及死的无奈心境作过生动的描述:"细思我今日之如是无奈,彼古之人独不曾先我而如是无奈哉!我今日所坐之地,古之人其先坐之;我今日所立之地,古之人之立之者,不可以数计矣。夫古之人之坐于斯,立于斯,必犹如我之今日也。而今日已徒见有我,不见古人。彼古人之在时,岂不默然知之穹然而又自知其无奈,故遂不复言之也。此真不得不致憾于天地也,何其甚不仁也!"
今日我读到这些文字,金圣叹作古已久。我为他当日的无奈叹息,正如他为古人昔时的无奈叹息;而毋须太久,又有谁将为我今日的无奈叹息零无奈,只有无奈,真是夫复何言!
想也罢,不想也罢,终归是在劫难逃。既然如此,不去徒劳地想那不可改变的命运,岂非明智之举?二
在雪莱的一篇散文中,我们看到一位双目失明的老人在他女儿搀扶下走进古罗马柯利修姆竞技场的遗址。他们在一根倒卧的圆柱上坐定,老人听女儿讲述眼前的壮观,而后怀着深情对女儿谈到了爱、神秘和死亡。女儿为死亡啜泣,便语重心长地说:“没有时间、空间、年龄、预见可以使我们免于一死。让我们不去想死亡,或者只把它当作一件平凡的事来想吧。”
如果能够不去想死亡,或者只把它当作人生司空见惯的许多平凡事中的一件来想,倒不失为一种准幸福境界。遗憾的是,愚者不费力气就置身于其中的这个境界,智者(例如这位老盲人)却须历尽沧桑才能达到。一个人只要曾经因想到死亡感受过真正的绝望,他的灵魂深处从此便留下了几乎不愈的创伤。
当然,许多时候,琐碎的日常生活分散了我们的心思,使我们无限想及死亡。我们还可以用消遣和娱乐来转移自己的注意力。事业和理想是我们的又一个救主,我们把它悬在前方,如同美丽的晚霞一样遮盖住我们不得不奔赴的那座悬崖,于是放心向深渊走去。
可是,还是让我们对自己诚实些吧。至少我承认,死亡的焦虑始终在我心中潜伏着,时常隐隐作痛,有时还会突然转变为尖锐的疼痛。每一个人都必将迎来没有明天的一天”,而且这一天随时会到来,因为人在任何年龄都可能死。我不相信一个正常人会从来不想到自己的死,也不相信他想到时会不感到恐惧。把这恐惧埋在心底,他怎么能活得平静快乐,一旦面临死又如何能从容镇定?不如正视它,有病就治,先不去想能否治好。
自柏拉图以来,许多西哲都把死亡看作人生最重大的问题,而把想透死亡问题视为哲学最主要的使命。在他们看来,哲学就是通过思考死亡而为死预作准备的活动。一个人只要经常思考死亡,且不管他如何思考,经常思考本身就会产生一种效果,使他对死亡习以为常起来。中世纪修道士手戴刻右骷髅的指环,埃及人在宴会高潮时抬进一具解剖的尸体,蒙田在和女人做爱时仍默念着死的逼近,凡此种种,依蒙田自己的说法,都是为了:”让我们不顾死亡的怪异面孔,常常和它亲近、熟识,心目中有它比什么都多吧!”如此即使不能消除对死的恐惧,至少可以使我们习惯于自己必死这个事实,也就是消除对恐惧的恐惧。主动迎候死,再意外的死也不会感到意外了。
我们对于自己活着这件事实在太习惯了,而对于死却感到非常陌生,一一想想看,自出生后,我们一直活着,从未死过!可见从习惯于生到习惯于死,这个转折并不轻松。不过,在从生到死的过程中,由于耳闻目染别人的死,由于自己所遭受的病老折磨,我们多少在渐渐习惯自己必死的前景。习惯意味着麻木,芸芸众生正是靠习惯来忍受死亡的。如果哲学只是使我们习惯于死,未免多此一举了。问题恰恰在于,我不愿意习惯。我们期待于哲学的不是习惯,而是智慧。
也就是说,它不该靠唠叨来解除我们对死的警惕,而应该说出令人信服的理由来打消我们对死的恐惧。它的确说了理由,让我们来看看这些理由能否令人信服。三
死是一个有目共睹的事实,没有人能否认它的必然性。因此,哲学家们的努力便集中到一点,即是找出种种理由来劝说我们一当然也劝说他自己一接受它。
理由之一:我们死后不复存在,不能感觉到痛苦,所以死不可怕。这条理由是伊壁鸠鲁首先明确提出来的。他说:”死与我们无关。因为当身体分解成其构成元素时,它就没有感觉,而对其没有感觉的东西与我们无关。…’我们活着时,死尚未来临;死来临时,我们已经不在。因而死与生者和死者都无关。”卢克莱修也附和说:“对于那不再存在的入,痛苦也全不存在。
在我看来,没有比这条理由更缺乏说服力的了。死的可怕,恰恰在于死后的虚无,在于我们将不复存在。与这种永远的寂灭相比,感觉到痛苦岂非一种幸福?
这两位古代唯物论者实在是太唯物了,他们对于自我寂灭的荒谬性显然没有丝毫概念,所以才会把我们无法接受死的根本原因当作劝说我们接受死的有力理由。
令人费解的是,苏格拉底这位古希腊最智慧的人,对于死也持有类似的观念。
他在临刑前谈自己坦然赴死的理由云:”死的境界二者必居其一:或是全空,死者毫无知觉:或是如世俗所云,灵魂由此界迁居彼界。”关于后者,他说了些彼界比此界公正之类的话,意在讥讽判他死刑的法官们,内心其实并不相信灵魂不死。前者才是他对死的真实看法:”死者若无知觉,如睡眠无梦,死之所得不亦妙哉!“因为”与生平其他日夜比较”,无梦之夜最”痛快”。
把死譬作无梦的睡眠,这是一种常见的说法。然而,两者的不同是一目了然的。酣睡的痛快,恰恰在于醒来时感到精神饱满,如果长眠不醒,还有什么痛快可言?
我是绝对不能赞同把无感觉状态说成幸福的。世上一切幸福,皆以感觉为前提。我之所以恋生,是因为活着能感觉到周围的世界,自己的存在,以及我对世界的认知和沉思。我厌恶死,正是因为死永远剥夺了我感觉这一切的任何可能性。我也曾试图劝说自己:假如我睡着了,未能感觉到世界和我自己的存在,假如有些事发生了,我因不在场而不知道,我应该为此悲伤吗零那么,就把死当作睡着,把去世当作不在场吧。可是无济于事,我太明白其间的区别了。我还曾试图劝说自己:也许,垂危之时,感官因疾病成衰老而迟钝,就不会觉得死可怕了。但是,我立刻发现这推测不能成立,因为一个人无力感受死的可怕,并不能消除死的可怕的事实,而且这种情形本身更其可怕。
据说,苏格拉底在听到法官们判他死刑的消息时说道:”大自然早就判了他们的死刑。”如此看来,所谓无梦之夜的老生常谈也只是自我解嘲,他的更真实的态度可能是一种宿命论,即把死当作大自然早已判定的必然结局加以接受。四
顺从自然,服从命运,心甘情愿地接受死亡,这是斯多噶派的典型主张。他们实际上的逻辑是,既然死是必然的,恐惧、痛苦、抗拒全都无用,那就不如爽快接受。他们强调这种爽快的态度,如同旅人离开暂居的客店重新上路(西塞罗),如同果实从树上熟落,或演员幕落后退场(奥勒留)。塞涅卡说:只有不愿离去才是被赶出,而智者愿意,所以”智者决不会被赶出生活”。颇带斯多噶气质的蒙田说:”死说不定在什么地方等候我们,让我们到处都等候它吧。”仿佛全部问题在于,只要把不愿意变为愿意,把被动变为主动,死就不可怕了。
可是,怎样才能把不愿意变为愿意呢拿一件事情,仅仅因为它是必然的,我们就愿意了吗零死亡岂不正是一件我们不愿意的必然的事?必然性意味着我们即使不愿意也只好接受,但并不能成为使我们愿意的理由。乌纳穆诺写道:”我不愿意死。不,我既不愿意死,也不愿意愿意死。我要求这个’我‘,这个能使我感觉到我活着的可怜的’我’,能活下去。因此,我的灵魂的持存问题便折磨着我。’
不愿意愿意死”一非常确切!这是灵魂的至深的呼声。灵魂是绝对不能接受寂灭的,当肉体因为衰病而”愿意死”时,当心智因为认清宿命而”愿意死”时,灵魂仍然要否定它们的”愿恚”!但斯多噶派哲学家完全听不见灵魂的呼声,他们所关心的仅是人面对死亡时的心理生活而非精神生活,这种哲学至多只有心理策略上的价值,并无精神解决的意义。
当然,我相信,一个人即使不愿意死,仍有可能坚定地面对死亡。这种坚定性倒是与死亡的必然性不无联系。拉罗什福科曾经一语道破:”死亡的必然性造就了哲学家们的全部坚定性。”在他口中这是一句相当刻薄的话,意思是说,倘若死不是必然的,人有可能永生不死,哲学家们就不会以如此优雅的姿态面对死亡了。这使我想起了荷马讲的一个故事。特洛亚最勇敢的英雄赫克托耳这样动员他的部下:”如果避而不战就能永生不死,那么我也不愿冲锋在前了。但是,既然迟早要死,我们为何不拼死一战,反把荣誉让给别人零”毕竟是粗人,说的是大实话,不像哲学家那样转弯抹角。事实上,从容赴死决非心甘情愿接受寂灭,而是不得已退求其次,注意力放在尊严、荣誉等仍属尘世目标上的结果。五
死亡的普遍性是哲学家们劝我们接受死的又一个理由。
卢克莱修要我们想一想,在我们之前的许多伟人都死了,我们有什么可委屈的?奥勒留提醒我们记住,有多少医生在给病人下死亡诊断之后,多少占星家在预告别人的忌日之后,多少哲学家在大谈死和不朽之后,多少英雄在横扫干军之后,多少暴君在滥杀无辜之后,都死去了。总之,在我们之前的无数世代,没有人能逃脱一死。迄今为止,地球上已经发生过太多的死亡,以至于如一位诗人所云,生命只是死亡的遗物罢了。
与我们同时以及在我们之后的人,情况也一样。卢克莱修说:”在你死后,万物将随你而来。”塞涅卡说:“想想看,有多少人命定要跟随你死去,继续与你为伴!”蒙田说:”如果佯侣可以安慰你,全世界不是跟你走同样的路么?
人人都得死,这能给我们什么安慰呢拿大约是两点:第一,死是公正的,对谁都一视同仁;第二,死并不孤单,全世界都与你为伴。
我承认我们能从人皆有死这个事实中获得某种安慰,因为假如事情倒过来,人皆不死,惟独我死,我一定会感到非常不公正,我的痛苦将因嫉妒和委屈而增添无数倍。除了某种英雄主义的自我牺牲之外,一般来说,共同受难要比单独受难易于忍受。然而,我仍然要说,死是最大的不公正。这不公正并非存在于人与人之间,而是存在于人与神之间。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造人,却不让他像自己一样永生。他把人造得一半是神,一半是兽,将渴望不朽的灵魂和终有一死的肉体同时放在人身上,再不可能有比这更加恶作剧的构思了。
至于说全世界都与我为伴,这只是一个假象。死本质上是孤单的,不可能结伴而行。我们活在世上,与他人共在,死却把我们和世界、他人绝对分开了。在一个濒死者眼里,世界不再属于他,他人的生和死都与他无关。他站在自己的由生入死的出口上,那里只有他独自一人,别的濒死者也都在各自的出口上,并不和他同在。死总是自己的事,世上有多少自我,就有多少独一无二的死,不存在一个一切人共有的死。死后的所谓虚无之境也无非是这一个独特的自我的绝对毁灭,并无一个人人共赴的归宿。六
那么一一卢克莱修对我们说一一”回头看看我们出生之前那些永恒的岁月,对于我们多么不箅一回事。自然把它作为镜子,让我们照死后的永恒时间,其中难道有什么可怕的东西穹”这是一种很巧妙的说法,为后来的智者所乐于重复。
塞涅卡:”这是死在拿我做试验吗零好吧,我在出生前早已拿它做过一次试验了…你想知道死后睡在哪里?在那未生的事物中。””死不过是非存在,我已经知道它的模样了。丧我之后正与生我之前一样。”‘一个人若为自己未能在千年之前活着而痛哭,你岂不认为他是傻瓜拿那么,为自己千年之后不再活着而痛哭的人也是傻瓜。”
蒙田:”老与少抛弃生命的情景都一样。没有谁离开它不正如他刚走进去。你由死人生的过程无畏也无忧,再由生人死走一遍吧。
事实上,在读到上述言论之前,我自己就已用同样的理由劝说过自己。扪心自问,在我出生之前的悠悠岁月中,世上一直没有我,我对此确实不感到丝毫遗憾。那么,我死后世上不再有我,情形不是完全一样吗?真的完全一样吗?总觉得有点不一样。不,简直是大不一样J我未出生时,世界的确与我无关。可是,对于我来说,我的出生是一个决定性的事件,由于它世界就变成了一个和我息息相关的属于我的世界。即使是那个存在于我出生前无穷岁月中的世界,我也可以把它作为我的对象,从而接纳到我的世界中来。我可以阅读前人的一切著作,了解历史上的一切事件。尽管它们产生时尚没有我,但由于我今天的荐在,便都成了供我阅读的著作和供我了解的事件。而在我死后,无论世上还会(一定会的!)诞生什么伟大的著作,发生什么伟大的事件,都真正与我无关,我永远不可能知道了。
譬如说,尽管曹雪芹活着时,世上压根儿没有我,但今天我却能享受到读《红楼梦》的极大快乐,真切感觉到它是我的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倘若我生活在曹雪芹以前的时代,即使我是金圣叹,这部作品和我也不会有丝毫关系了。
有时我不禁想,也许,出生得愈晚愈好,那样就会有更多的佳作、更悠久的历史、更广大的世界属于我了。但是,晚到何时为好呢拿难道到世界末日再出生,作为最后的证人得以回顾人类的全部兴衰,我就会满意零无论何时出生,一死便前功尽弃,留在身后的同样是那个与自己不再有任何关系的世界。
自我意识强烈的人本能地把世界看作他的自我的产物,因此他无论如何不能设想,他的自我有一天会毁灭,而作为自我的产物的世界却将永远存在。不错,世界曾经没有他也永远存在过,但那是一个为他的产生做着准备的世界。生前的无限时间中没有他,却在走向他,终于有了他。死后的无限时间中没有他,则是在背离他,永远不会有他了。所以,他接受前者而拒绝后者,又有什么可奇怪的呢?七
迄今为止的劝说似乎都无效,我仍然不承认死是一件合理的事。让我变换一下思路,看看水生是否值得向往。
事实上,最早沉思死亡问题的哲学家并未漏过这条思路。卢克莱修说:”我们永远生存和活动茌同样事物中间,即使我们再活下去,也不能铸造出新的快乐。
奥勒留说:”所有来自永恒的事物作为形式是循环往复的,一个人是在一百年还是两千年或无限的时间里看到同样的事物,这对他是一回事。”总之,太阳下没有新东西,永生是不值得向往的。
我们的确很容易想像出永生的单调,因为即使在现在这短促的人生中,我们也还不得不熬过许多无聊的时光。然而,无聊不能归因于重复。正如健康的胃不会厌倦进食,健康的肺不会厌倦呼吸,健康的肉体不会厌倦做爱一样,健全的生命本能不会厌倦日复一日重复的生命活动。活跃的心灵则会在同样的事物上发现不同的意义,为自己创造出巧妙的细微差别。遗忘的本能也常常助我们一臂之力,使我们经过适当的间隔重新产生新鲜感。即使假定世界是一个由有限事物组成的系统,如同一副由有限棋子组成的围棋,我们仍然可能像一个人迷的棋手一样把这副棋永远下下去。仔细分析起来,由死造成的意义失落才是无聊的至深根源,正是因为死使一切成为徒劳,所以才会觉得做什么都没有意思。一个明显的证据是,由于永生信念的破灭,无聊才成了一种典型的现代病。
可是,对此也可提出一个反驳:”没有死,就没有爱和激情,没有冒险和悲剧,没有欢乐和痛苦,没有生命的魅力。总之,没有死,就没有了生的意义。”一一这正是我自己在数年前写下的一段话。波伏瓦在一部小说中塑造了一个不死的人物,他因力不死而丧失了真正去爱的能力。的确,人生中一切欢乐和美好的东西因为短暂更显得珍贵,一切痛苦和严肃的感情因为牺牲才更见出真诚。如此看来,最终剥夺了生的意义的死,一度又是它赋予了生以意义。无论寂灭还是永生,人生都逃不出荒谬。不过,有时我很怀疑这种悖论的提出乃是永生信念业已破灭的现代人的自我安慰。对于希腊人来说,这种悖论并不存在,荷马传说中的奥林匹斯众神丝毫没有因为不死而丧失了恋爱和冒险的好兴致。
好吧,让我们退一步,承认永生是荒谬的,因而是不值得向往的,但这仍然不能证明死的合理。我们最多只能退到这一步:承认永生和寂灭皆荒谬,前者不合生活现实的逻辑,后者不合生命本能的逻辑。八
何必再绕弯子呢零无论举出多少理由都不可能说服你,干脆说出来吧,你无非是不肯舍弃你那可怜的自我。我承认。这是我的独一无二的自我。
可是,这个你如此看重的自我,不过是一个偶然,一个表象,一个幻像,本身毫无价值。
我听见哲学家们异口同声地说。这下可是击中了要害。尽管我厌恶这种贬抑个体的立场,我仍愿试着在这条思路上寻求一个解决,我对自己说:你是一个纯粹偶然的产物,大自然产生你的概率几乎等于零。如果你的父母没有结合(这是偶然的),或者结合了,未在那个特定的时刻做爱(这也是偶然的),或者做爱了,你父亲释放的成亿个精子中不是那个特定的精子使你母亲受孕(这更是偶然的),就不会有你。如果你父母各自的父母不是如此这般,就不会有你的父母,也就不会有你。这样一直可以推到你最早的老祖宗,在不计其数的偶然中,只要其中之一改变,你就压根儿不会诞生。难道你能为你未曾诞生而遗憾吗零这岂不就像为你的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等等在某月某日未曾做爱而遗憔一样可笑吗?那么,你就权作你未曾诞生好了,这样便不会把死当一回事了。无论如何,一个偶然得不能再偶然的存在,一件侥幸到非分地步的礼物,失去了是不该感到委屈的。
滚滚长河中某一个偶然泛起的泡沫,有什么理由为它的迸裂愤愤不平呢?然而,我还是委屈,还是不平!我要像金圣叹一样责问天地:”既已生我,便应永在;脱不能尔,便应勿生。如之何本无有我……无端而忽然生我;无端而忽然生者,又正是我;无端而忽然生一正是之我,又不容之少住……“尽管金圣叹接着替天地开脱,说既为天地,安得不生,无论生谁,都各各自以为我,其实未尝生我,我固非我,但这一番逻辑实出于不得已,只是为了说服自己接受我之必的事实。
一种意识到自身存在的存在按其本性是不能设想自身的非存在的。我知道我的出生纯属偶然,但是,既已出生,我就不再能想像我将不存在。我甚至不能想像我会不出生,一个绝对没有我存在过的宇宙是超乎我的想像力的。我不能承认我只是永恒流变中一个可有可无旋生旋灭的泡影,如果这样,我是没有勇气活下去的。大自然产生出我们这些具有自我意识的个体,难道只是为了让我们意识到我们仅是幻像,而它自己仅是空无零不,我一定要否认。我要同时成为一和全,个体和整体,自我和宇宙,以此来使两者均获得意义。也就是说,我不再劝说自己接受死,而是努力伎自己相信某种不朽。正是为了自救和救世,不肯接受死亡的灵魂走向了宗教和艺术。九
“信仰就是愿意信仰;信仰上帝就是希望真有一个上帝。”乌纳穆诺的这句话点破了一切宗教信仰的实质。我们第一不能否认肉体死亡的事实,第二不能接受死亡,剩下的惟一出路是为自己编织出一个灵魂不死的梦幻,这个梦幻就叫做信仰。借此梦幻,我们便能像贺拉斯那样对自己说:”我不会完全死亡!”我们需要这个梦幻,因为如惠特曼所云:”没有它,整个世界才是一个梦幻。
诞生和死亡是自然的两大神秘。我们永远不可能真正知道,我们从何处来,到何处去。我们无法理解虚无,不能思议不存在。这就使得我们不仅有必要而且有可能编织梦幻。谁知道呢,说不定事情如我们所幻想的,冥冥中真有一个亡灵继续生存的世界,只是因为阴阳隔绝,我们不可感知它罢了。当柏拉图提出灵魂不死说时,他就如此鼓励自己:”荣耀属于那值得冒险一试的事物!“帕斯卡尔则直截了当地把关于上帝是否存在的争论形容为一场赌博,理智无法决定,惟凭抉择。
赌注下在上帝存在这一面,赌赢了就赢得了一切,赌输了却一无所失。反正这是唯一的希望所在,宁可信其有,总比绝望好些。
可是,要信仰自己毫无把握的事情,又谈何容易。帕斯卡尔的办法是,向那些盲信者学习,遵循一切宗教习俗,事事做得好像是在信仰着的那样。”正是这样才会自然而然使你信仰并使你牲畜化。”他的内心独白:“但,这是我所害怕的。立刻反问白己:”为什么害怕呢?你有什么可丧失的呢?“非常形象!说服自己真难!
对于一个必死的人来说,的确没有什么可丧失的。也许会丧失一种清醒,但这清醒正是他要除去的。一个真正为死所震撼的人要相信不死,就必须使自己牲畜化”,即变得和那些从未真正思考过死亡的人(盲信者和不关心信仰者均属此)一样。对死的思考推动人们走向宗教,而宗教的实际作用却是终止这种思考。
从积极方面说,宗教倡导一种博爱精神,其作用也不是使人们真正相信不死,而是在博爱中淡忘自我及其死亡。
我姑且假定宗教所宣称的灵魂不死或轮回是真实的,即使如此,我也不能从中获得安慰。如果这个在我生前死后始终存在着的灵魂,与此生此世的我没有意识上的连续性,它对我又有何意义零而事实上,我对我出生前的生活确然茫然无知,由此可以推知我的亡灵对我此生的生活也不会有所记忆。这个与我的尘世生命全然无关的不死的灵魂,不过是如同黑格尔的绝对精神一样的抽象体。把我说成是它的天国历程中的一次偶然堕落,或是把我说成是大自然的永恒流变中的一个偶然产物,我看不出两者之间究竟有何区别。
乌纳穆诺的话是不确的,愿意信仰未必就能信仰,我终究无法使自己相信有真正属于我的不朽。一切不朽都以个人放弃其具体的、个别的存在为前提。也就是说,所谓不朽不过是我不复存在的同义语罢了。我要这样的不朽有何用?十
现在无路可走了。我只好回到原地,面对死亡,不回避但也不再寻找接受它的理由。
肖斯塔科维奇拒绝在他描写死亡的《第十四交响乐》的终曲中美化死亡,给人廉价的安慰。死是真正的终结,是一切价值的毁灭。死的权力无比,我们接受它并非因为它合理,而是因为非揍受它不可。
这是多么徒劳:到头来你还是不愿意,还是得接受!
但我必须作这徒劳的思考。我无法只去注意金钱、地位、名声之类的小事,而对终将使自己丧失一切的死亳不关心。人生只是瞬间,死亡才是永恒,不把死透彻地想一想,我就活不踏实,一个人只要认真思考过死亡,不管是否获得使自己满意的结果,他都好像是把人生的边界勘察了一番,看到了人生的全景和限度。如此他就会形成一种豁达的胸怀,在沉浮人世的同时也能跳出来加以审视。
他固然仍有自己的追求,但不会把成功和失败看得太重要。他清楚一切幸福和苦难的相对性质,因而快乐时不会忘形,痛苦时也不致失态。
奥勒留主张“像一个有死者那样去看待事物”,”把每一天都作为最后一天度过。例如,你渴望名声,就想一想你以及知道你的名字的今人后人都是要死的,便会明白名声不过是浮云。你被人激怒了。就想一想你和那激怒你的人都很快将不复存在,于是会平静下来。你感到烦恼或悲伤,就想一想曾因同样事情痛苦的人们哪里去了,便会觉得为这些事痛苦是不值得的。他的用意仅在始终保持恬静的心境,我认为未免消极。人生还是要积极进取的,不过同时不妨替自己保留着这样一种有死者的眼光,以便在必要的时候甘于退让和获得平静。
思考死亡的另一个收获是使我们随时做好准备,即使明天就死也下感到惊慌或委屈。尽管我始终不承认死是可以接受的,我仍赞同许多先哲的这个看法:既然死迟早要来,早来迟来就不是很重要的了。在我看来,我们应该也能够做到的仅是这个意义上的不怕死。
古希腊最早的哲人之一比阿斯认为,我们应当随时安排自己的生命,既可享高寿,也不虑早折。卢克莱修说:”尽管你活满多少世代的时间,永恒的死仍在等候着你;而那与昨天的阳光偕逝的人,比起许多月许多年以前就死去的,他死而不复存在的时间不会是更短。”奥勒留说:”最长寿者将被带往与早天者相同的地方。“因此,”不要把按你能提出的许多年后死而非明天死看成什么大事。
我觉得这些话都说得很在理。面对永恒的死,一切有限的寿命均等值。在我们心目中,一个古人,一个几百年前的人,他活了多久,缘何而死,会有什么重要性么?漫长岁月的间隔使我们很容易扬弃种种偶然因素,而一目了然地看到他死去的必然性:怎么着他也活不到今天,终归是死了!那么,我们何不置身遥远的未来,也这样来看待自己的死呢?这至少可以使我们比较坦然地面对突如其来的死亡威胁。我对生命是贪婪的,活得再长久也不能死而无憾。但是既然终有一死,为寿命长短忧虑便是不必要的,能长寿当然好,如果不能呢,也没什么,反正是一回事!萧伯纳高龄时自拟墓志铭云:”我早就知道无论我活多久,这种事情迟早总会发生的。”我想,我们这些尚无把握享高龄的人应能以同样达观的口吻说:既然我知道这种事情迟早总会发生,我就不太在乎我能活多久了。一个人若能看穿寿命的无谓,他也就尽其所能地获得了对死亡的自由。他也许仍畏惧形而上意义上的死,即寂灭和虚无,但对于日常生活中的死,即由疾病或灾祸造成的他的具体的死,他已在柏当程度上克服了恐惧之感。文:周国平
I am an asshole!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孩子害怕失败怎么办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