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检血常规 指标异常各项指标异常的原因

教你怎样看懂血常规化验单各项参数
核心提示:红细胞:成人男性每立方毫米400~500万;成人女性350~450万;新生儿600~700万;两岁后逐渐下降
  医生建议
  明显增高者需做其他检查以排除恶性病变轻度增高者应结合病史、年龄、性别等情况综合分析增高者动态观察。如复查中逐渐上升,常提示病情加重,若逐渐下降常提示病情好转。
  白细胞参数及其意义
  白细胞(WBC):(4.0~10)×109/L
  白细胞分类计数:
  参考值:N:0.50~0.70(原用单位50%~70%)
  L:0.25~0.40(原用单位20%~40%)
  M:0.02~0.09(原用单位2%~9%)
  E:0.00~0.05(原用单位0%~5%)
  B:0.00~0.01(原用单位0%~1%)
  临床意义:
  (一)增加
  1、中性粒细胞增加
  急性化脓性感染、粒细胞性白血病、溶血、急性出血、手术后、尿毒症、酸中毒、急性汞和铅中毒等。
  2、嗜酸性粒细胞增加
  变态反应性疾病:如支气管哮喘。
  寄生虫病。
  皮肤病:如湿疹、剥脱性皮炎。
  血液病: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某些恶性肿瘤。尤其是肿瘤转移或有坏死灶的恶性肿瘤,嗜酸性粒细胞可有中度增高。
  某些传染病。传染病感染期时,嗜酸性粒细胞常减少,在恢复期时则可见暂时性增高,惟有猩红热的急性期时,嗜酸性粒细胞可增高。
  其他,风湿性疾病、脑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症、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时,常伴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高嗜酸性粒细胞综合征,是一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较少见类型。这组疾病包括肺浸润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过敏性肉芽肿、嗜酸性粒细胞心内膜炎等。
  3、嗜碱性粒细胞增加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霍奇金病、癌转移、铅中毒等。
  4、淋巴细胞增多
  在儿童时期,淋巴细胞可生理性增多。病理性淋巴细胞增多见于:
  感染性疾病:主要为病毒感染,也可见于百日咳杆菌、结核杆菌、布氏杆菌、梅毒螺旋体等的感染。
  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瘤。
  其他疾病:组织移植后的排斥反应、再生障碍性贫血、自身免疫性疾病、慢性炎症等。
  5、单核细胞增加
  正常儿童单核细胞可较成人稍高,平均为0.09。2周内的婴儿可达0.15或更多。两者均为生理性增多。
  (二)病理性减少
  1、中性粒细胞
  感染性疾病:伤寒、病毒性肝炎等。
  血液系统疾病:再生障碍性贫血、恶性组织细胞病等。
  物理与化学因素。
  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功能亢进。
  其他:系统性红斑狼疮、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2、嗜酸性粒细胞
  其临床意义较小,可见于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在某些急性传染病如伤寒的极期,因机体应激反应增高,皮质激素分泌增加,使嗜酸性粒细胞减少,恢复期时嗜酸性粒细胞又重新出现。如嗜酸性粒细胞持续下降,发展到完全消失,则表明病情严重。
  3、淋巴细胞
  应用于肾上腺皮质激素、烷化剂、抗淋巴细胞蛋白等的治疗。
  接触放射线。
  免疫缺陷性疾病、丙种球蛋白缺乏症等。
  相关检查
  检查感染部位,如急性阑尾炎可辅助检查B超。白细胞异常增多或减少可辅助骨髓穿刺检查。
  血小板参数
  plt血小板(100~300)×109/L
  Pct血小板比容0.1%~0.3%
  MPV血小板平均体积7.5~10.0fL
  PDW血小板平均宽度15.5%~17.1%
  1、血小板减少
  血小板&100×109/L称为血小板减少。通常血小板数在50×109/L以下,患者即有出血症状。可见于:
  血小板的生成障碍。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放射线损伤、白血病、巨幼细胞性贫血、骨髓纤维化等。
  血小板破坏或消耗亢进
  免疫性破坏。如有血小板自身抗体(原发性血小板减少紫癜、系统性红斑狼疮、恶性淋巴瘤)、过敏性药物损伤(奎宁、磺胺类药)、病毒感染(上呼吸道炎症、风疹)、血小板同种抗体(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输血后血小板减少症);消耗亢进(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小板自身异常(先天性血小板减少症)。
  血小板分布异常:如脾肿大(肝硬化)、血液受到稀释(输入大量库存血)。
  2、血小板增多
  血小板&400×10 9/L,称为血小板增多。
  原发性增多。见于骨髓增生性疾病。其代表疾病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和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反应性增多。见于急性或慢性炎症、缺铁性贫血、癌症患者。这种增多是轻度的,多在500×10 9/L以下,这种异常在原疾病得到治疗后会得到改善。
  血小板平均容积和血小板分布宽度。
  血小板平均容积代表单个血小板的平均容积,MPV为7.5~10.01fL;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表示血液中血小板大小的离散度,PDW为15.5%~17.1%。
  MPV增加:血小板破坏增加而骨髓代偿功能良好者;造血功能抑制解除后。MPV增加是造血功能恢复的首要表现。
  MPV减少:骨髓造血功能不良,血小板生成减少;有半数败血症患者MPV减低;PV随血小板而持续下降,是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的指标。
  相关检查
  血小板减少时必须防止出血。
  血小板显著增多时,必须警惕血栓发生。
  血小板增多或减少时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骨髓检查或输血。
  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凝血检查。
(实习编辑:陈战锋)
2下一页尾页
这些疾病都不是你要找的? 用工具试试!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扫一扫”分享
癌细胞图片专题为您提供最新癌细胞图片健康知识。癌细胞图片会因病人体质不一样而有一定的差别,请及时对症治疗。 []
在线咨询(向医生免费提问)
请在此提交您的问题,即有万名医生10分钟内为您解答
答你所问,名医在线近距离。
肿瘤的真相与误区
健康有益事
减肥达人秀
2017年春节就要来临了!逢年过节,人们总会大鱼大肉一番,…… []
在我国的中医院校经常能看到一批批外国医生围着中国医生学…… []
武警广东省总队医院营养科主任曾晶介绍,多数市民都听说过…… []
做爱是一个快乐的过程,是两个亲密无间的伴侣情感的交流。…… []
研究人员检测了多种新一代的ALK抑制剂,而且相关研究结果就可以帮助他们寻找到了一种名为PF-的新型制剂,目前该制剂正在ALK基因驱动的成年肺癌患者中进行1/2临床试验,而且相比克里唑蒂尼而言,这种新型制剂可以更加紧密地结合驱动癌症的信号激酶。血常规异常的原因_孕育常识_亲子宝典库_太平洋亲子网
血常规异常的原因
09:36:47出处:作者:佚名
&&& 红细胞、白细胞等都是血常规要检查的项目之一。假如检查出来发生异常,恐怕就要做进一步的确诊和治疗。下面,让小编告诉你血常规异常的原因。血常规异常的原因&&& 红细胞数减少,减少,减少,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低这些都是代表的指征。但是要找出病因,是什么原因引起的贫血,这才是关键。&&& 白细胞减低的因素很多,主要就是一些物理、化学、抑制了骨髓的。常见于:病毒感染;放射线或者接触,比如从事放射工作的人员;有机苯等有机化合物的接触,比如像油漆工,化工等职业病。&&& 血液病患者。这要结合临床考虑:反复发热、出血、头晕、、腹部不适等等,需要进一步详细检查。服用过多抗生素或者其他药物,也会造成白细胞的下降。如何应对血常规异常&&& 血红蛋白及红细胞减少&&& 动物内脏:准妈妈可以每周补充一次动物内脏。在动物内脏中含有的铁质往往高于动物的肉,猪肝、牛肝等不仅含铁量高,而且的含量也很丰富。&&& 动物血液:动物血液中含有丰富的血红素铁,容易为准妈妈消化和吸收,但提醒准妈妈吃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卫生,必须要弄熟了再吃。&&& 黑木耳和红枣:黑木耳和红枣不仅能防治准妈妈缺铁,同时提高血红蛋白及红细胞的数量。如果准妈妈血糖偏高,不能吃多。可用银耳、海带、芝麻酱等来代替。&&& 白细胞数量偏高&&& 及时复查:首先准妈妈不要担心,一般情况下是没有大问题的,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做及时的复查。&&& 消除炎症:炎症是白细胞增加的罪魁祸首之一,准妈妈一定要检查身体某部位是不是正在发炎,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血小板减少&&& 及时复查:出现血小板不正常时,准妈妈一定要再进行一次检查,有可能是检查误差,观察血小板变化的情况!&&& 积极治疗:准妈妈要找对病症的根源,进行及时的治疗,如果是过敏就应该注意过敏原,减少与过敏原的接触;如果是感染或其他病症引起的,就应该及时地遵循医生的叮嘱,积极地进行治疗。&&& 饮食补充:出现血小板减少,是不能单纯补铁的,应该进行全方面营养补充,可以多吃一些高蛋白、高铁的食物,比如排骨、蔬菜、鸡蛋等。精彩推荐:
扫一扫关注亲子网微信
您身边的孕育好帮手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相关知识点
||||||||||||||||||||22例岗前血常规体检项目异常原因分析(R)网聚医学的力量,源自中国医学论坛报
&&请,我要!
22例岗前血常规体检项目异常原因分析
&&&&&&&&&  近日,研究人员发表论文,旨在分析探讨22例体检者岗前血常规体检项目异常原因。研究指出,在岗前对将就业人员进行血常规体检能够及时发现异常,找出原因,并给予针对性的预防和治疗,从而为企业提供更优质的人力资源。该文发表在《中国实用医药》2016年第3期上。   对100例进行岗前常规体检的体检者实施血常规检查,统计记录血常规异常值,并分析探讨血常规体检项目异常的原因。   100例岗前血常规体检者
  近日,研究人员发表论文,旨在分析探讨22例者体检项目原因。研究指出,在岗前对将就业人员进行血常规体检能够及时发现异常,找出原因,并给予针对性的预防和治疗,从而为企业提供更优质的人力资源。该文发表在《中国实用医药》2016年第3期上。
  对100例进行岗前常规体检的体检者实施血常规检查,统计记录血常规异常值,并分析探讨血常规体检项目异常的原因。
  100例岗前血常规体检者中,共有22例血常规项目异常,占22.0%,其中女14例,占血常规体检总例数的14.0%,男8例,占血常规体检总例数的8.0%。女性白细胞减少率、贫血率高于男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相关链接:
回复 小鸭梨:
新闻阅读排行榜
关于医学论坛网
医学论坛网旗下网站
战略合作伙伴
copyright&中国医学论坛报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86号
*我要反馈:
姓&&&&名:
邮&&&&箱:|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企业老板三四年不体检 大腹便便以为是发胖一检查确诊是慢性髓性白血病 脾脏大得进了盆腔
早期发现白血病只需做个血常规检查
&&商报讯 (记者 祝洁炜 通讯员 陈旭东 夏燕燕) 说起白血病,很多人马上将它与“绝症”画上等号,很恐惧。上周六,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和卫生部健康教育中心联合举办了第一届“一路爱相伴”慢性髓性白血病病友会,病友会来了两三百人,他们都是白血病患者,最长的患病时间已长达十年。浙大一院血液科主任金洁教授说,现代医学已让慢性髓性白血病成为一种可以长期治疗的慢性疾病,通过积极治疗,患者可以像正常人一样工作、生活。&&患者可以像正常人一样生活&&有一天,金洁教授在上网时看见一个帖子,帖子里,一位爸爸说,自己前几天刚被查出白血病,白细胞有16万多,感觉天都塌下来了,自己的女儿才上幼儿园,不知道能不能看到她读小学?&&看完后,金洁教授马上给他回了帖,她说:“看你的相关检查指标,应该是慢性髓性白血病,不用怕,坚持治疗,你不仅能看到女儿读小学,还能看到她将来结婚、生小孩。”&&金洁教授说,慢性髓性白血病的发病率为0.5-0.6/10万,是我国成人发病率最高的慢性白血病。很多人在确诊为慢性髓性白血病后,第一反应都和这位爸爸一样,感觉自己活不长了,天都塌下来了。&&事实上,现在有了伊马替尼为代表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靶向药物,慢性髓性白血病已经变成一个可以长期治疗的慢性疾病。在浙大一院血液科接受治疗的患者中,很多人已经患病八年、十年了,他们每天按时吃药,像正常人一样生活。&&不过,这类药物有个很大的缺点,价格贵,一年的药费高达二三十万元,很多人因为经济原因被迫停药,很可惜。金洁教授说,现在有相关的援助项目,只要符合条件,援助项目能为患者承担至少75%的年服药费用,可以通过他们申请。&&为了使慢性髓性白血病患者得到规范的治疗,浙大一院开出杭州市首个慢性髓性白血病门诊,门诊时间为每周二下午,由援助项目注册医生黄健副主任医师坐诊。&&要在慢性期早治疗&&金洁教授说,提高慢性髓性白血病的生存率,早诊断、早治疗很重要。慢性髓性白血病的病程可分为三期,慢性期、加速期和急变期。如果不治疗,慢性期的时间约三到四年,加速期为10个多月,一旦进入急变期,病人就只剩下两三个月的时间。慢性期的治疗效果比较好,治疗的目标就是将病情控制在慢性期,一旦进入急变期,预后就很差,连骨髓移植也很难做了。&&浙大一院血液科曾碰到一个病人,确诊时尚处于慢性期,病情稳定,但这个病人说,因为经济上的压力,想把儿子送出国再来治疗。结果,此后,金洁再也没和他见过面。&&当处于慢性期时,大约有40%的慢性髓性白血病没有明显症状,只有一些敏感的人会感觉到自己身体乏力,体重减轻,左上腹有包块(脾脏肿大)。金洁教授曾接诊过一个病人,他是一家企业的老板,仗着自己身体好,三四年不参加体检,脾脏大得进入了盆腔,肚子都鼓起来了,他还不以为然,以为只是发胖了。直到最后人很不舒服,一检查,白细胞高达23万,血小板也超过正常范围一倍,一做染色体检查,确诊是慢性髓性白血病。但由于他的疏忽,疾病已进入晚期,治疗效果不好。&&金洁教授说,慢性髓性白血病早发现并不难,定期做个血常规检查就可以。如果白细胞明显升高,尤其是嗜碱细胞和中性粒细胞高,就要警惕这个毛病,需要做进一步的检查确认。
[] [] []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体检血常规 指标异常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