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计算机教学中,如何加强课程与教学论资源建设,更好地适应时代的...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加强职中计算机教学中应用能力的培养
为您推荐的文章标签:,,,,(原作者:谢少辉)摘要:职中教学过程中,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应该达到如下基本目标:使学生掌握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意识,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文化素质。
关键词:计算机;教学;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8)08-085-01
目前我校对学生开设公共计算机基础课程已多年。课程内容也曾几度变化,但是如今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和计算机应用的日益普及,社会的信息化对毕业生的信息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要求也不断提升,这就对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计算机技术水平的高低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强弱,已成为今天衡量毕业生质量和水平的重要尺度之一。
一、加强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1.计算机应用能力是社会职业需求的基本要求
21世纪人类已经步入信息化社会,信息化社会将打破人们传统的工作方式和学习方式,人们的工作、生活都离不开计算机和网络。熟悉并掌握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已经成为胜任本职工作、适应社会发展的必备条件之一。因此,随着计算机在各个领域的广泛使用,必然要求进入社会就业岗位的劳动者具有计算机应用能力,并且具有不同层次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这是信息社会对未来劳动者的要求、对培养社会新型劳动者的职业技术教育的必然要求。
2.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现状
与普通学生相比,职中学生的起点较低,这是存在的现实。他们的计算机知识及应用能力基本处于起步水平,甚至有些学生是计算机“文盲”。我们曾对新入学的部分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是好一些的学生,初级中学阶段学过计算机课程,他们对简单的并有确定答案的问题基本上能回答,但许多学生却不会实际操作,而相当多的来自边远地区的学生仅知道有计算机而并未见过,就更谈不上操作计算机了。面对这样的尴尬,许多教师在教学时叫苦不迭是可以想象的。因此,如何引导学生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注意培养、训练和提高他们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是教师应该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并且要将这个问题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创造性地开展计算机教学,摸索合适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3.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是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
随着计算机技术在教学环节的广泛应用,学生除了通过课堂教学获取知识、增长才干外,还必须懂得如何通过应用计算机技术去获得相关的知识信息,如网上查询资料等,所以,计算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应用,在应用中学会学习,提高计算机素质,尽可能早地融入信息化社会,为将来步入社会就业领域利用计算机知识与技术解决自己专业的实际问题奠定扎实的基础。使学生能将计算机较好地应用到自己的专业领域并独立开展工作。
二、发挥教师在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上的主导作用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关键
著名计算机教育家谭浩强先生在计算机课程教学方面曾精辟地指出:很难想象,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脱离了实践环节,学生还能很好地掌握这门课程。如果一名计算机教师,只能在黑板上讲授计算机的相关理论,而实际操作计算机能力不强,教不好这门课程那是不容置疑的。计算机课程的教师理应是计算机操作的能手。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教师动手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其一,教师熟练的操作技能会给学生以无形的感召和激励;其二。教师能在操作训练学生的教学过程中迅速准确地解决学生可能遇到的任何疑难,让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获得成功的愉快感。激发进一步努力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队伍层次的提高,就显得更加迫切。
2.为了整体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必须因材施教
由于学生所在地域计算机课程的开设情况不太一样,有些地方计算机的文化氛围比较落后,甚至有些乡镇学校基本上没有计算机的文化环境。因此,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水平参差不齐,这样的生源构成,学生接受计算机知识的能力有所差异,在开展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必须有针对性地讲授。既要解决大多数学生计算机基本知识普及的问题,又要满足一部分学生提高计算机技能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需要创造性地开展计算机教学,摸索出一套合适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笔者在教学时,首先通过问卷调查,摸清本班学生计算机现有水平。然后将全班大体上分成上中下三个层次,采用“复式教学法”进行教学。例如,在开始计算机最基本的操作时,以中层学生水平为主进行讲述,并给上层学生安排与之相关的内容练习;在上机练习时,以下层学生为主。必要时,专门安排时间为下层学生开“小灶”,让他们尽快跟上整体步伐。在教学过程中,还经常安排上层学生对其他同学做操作示范,传授经验。这样,在同一个时间段里,各层同学都能有所收获。
3.利用网络资源辅助教学
网络技术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和知识的方式,突破了时间、空间对传统教育方式的限制,为利用网络资源组织教学提供了物质保障。课堂教学由于受时间的限制,通过课堂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很有限,加之计算机技术的日新月异,有更多新的知识需要学生了解和掌握,因此我们可以利用校园网,将一部分教学活动放到网上进行,发布教学信息、布置作业、下载教学课件、利用BBS论坛交流学习经验和思想等,为学生学习和复习提供方便,同时也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照顾到学生的个性。
总之,计算机教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科学很多东西值得我们去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在实践中探索,在研究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走出一条适合高职高专计算机课程教学的新路子,把握住社会发展的需求、时代的需求和职业岗位对高素质劳动者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要求,力求达到两者的和谐统一。欢迎您转载分享并保留本文链接:
推荐阅读:
内容/版权举报请联系bianji#niubb.net
||苏ICP备号-1 |省“十一五”规划课题《中等职校电子专业项目课程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建设研究》实施方案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没有公告
省“十一五”规划课题《中等职校电子专业项目课程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建设研究》实施方案
作者:&&&&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2301&&&&更新时间:&&&&
&&&热&&&&&★★★
【字体: 】
近年来,国家十分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先后召开了四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 号)在第8条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中指出:要加强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同年,《12条明确指出:要加强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网络技术,开发灵活、快速、便捷、广泛和开放的学习途径,促进“电子学习”(E―LEARNING),提高学习者学习成效。
电子专业的前景广阔,社会和企业对该专业的毕业生需求量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一片大好。中等职校,许多中等职校还把电子专业被列为重点专业、骨干专业。“十五”、“十一五”期间,全省有近百所学校的电子类专业被评为省级示范专业或省级专业课程改革实验点,其改革的重点是电子专业实践课程实行项目化教学。
项目课程是指以基于典型产品、设备、问题或服务所设计的项目为载体,让学生学会完成工作任务,并促进能力内化的课程模式。信息化教学资源信息化
早在1985年,美国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思想,在一项旨在提高全体美国人民科学文化素质的计划中得到体现。20世纪90年代中期,加拿大关于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应用的实验研究中,也充分体现了这种课程整合的思想。通过资料分析看到,国外发达国家有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工作开展的较早,对课程资源库建设开展也较早,对某一学科的资源库建设也较全面,网络资源也较早的应用到了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应用也很广泛,但各国国情不同,在电子类专业中使用的项目化课程教材的内容也不尽相同,他们建设的网络资源库对我们的专业资源库建设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作用。
在我国,职业教育教学资源数字化刚刚起步,能实现网上开放和共享的数字化资源更少,有相当一部分资源不能适应当前职教课程改革的需要,不能支持学习方式的全面变革。由于缺乏信息资源标准和各地选用的教材不统一,各中等职校电子专业课程的资源建设自成体系,无法实现有效的交流和共享,大量低水平、重复开发工作也带来了人力物力的极大浪费,许多内容也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随着教育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各职业学校已经意识到教学资源的短缺是制约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瓶颈”,纷纷加大力度进行专业课程教学资源的建设。电子专业项目课程凭借其技能多、动手多的特点,能将更好地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整合。但就目前情况,还存在着以下问题:
1.网络信息化的迅速发展与网络资源建设滞后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网络上电子专业项目课程的教育资源还较少,大多是试题、教案等文本及零散的多媒体素材,供实践教学和演示用的课件较少,能供学生自主学习的课程资源更少。
2.网络上电子专业四大项目课程的教学资源没有统一的标准和模式,重复性、低水平开发资源现象较普遍,不但带来人力物力的浪费,也影响了资源的有效交流和共享。
3.网络上电子专业四大项目课程的教学资源,缺少具体的实践环节,制约了资源的实用性。
查阅资料显示,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作为中等职校电子专业项目课程的教学资源建设,将向两个方向发展:
1.一些职业教研机构、网络公司、教材出版社、有实力的学校开发的系统性资源,投入大,内容全,使用面较广,但对具体的教师或学科,直接使用此类资源常会遇到一些不切合实际的问题。
2.中等职校一线的教师,可以根据学科需要、学生实际和学校网络资源的条件,在教学实践中边开发边应用,再完善积累的资源,它的最大优势在于实用性。
查阅资料显示,中等职校电子专业的专业项目课程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呈现以下情况:
1.取得的成绩
教材的出版单位联合一些教研机构、网络公司、有实力的职业院校开发了系统性数字化教学资源,投入大,内容全,使用面较广,如高等教育出版社的出版的电子专业的规划教材,同时也配备的教师参考书,还配备数字化教学资源光盘。
中等职校一线的教师,在实际的电子专业的教学中,根据需要,自己开发了一些需要的教学资源。这种特点是在教学实践中边开发,边应用,再完善,再积累,它的最大优势在于实用性。但很少有教师将自己开发的资源自愿地上传到网络上来共享。
2.存在的不足
教材的出版部门,配备的数字光盘,大多是高校教师和计算机技术人员联合开发的,但对中等职校的教师来说,直接使用此类资源,常会遇到一些不切合实际的问题。上述两种情况开发的信息化的教学资源,一般不会上传到网络上来共享。
1.理论价值
《信息环境下的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研究》课题,是教育部、中央电化教育馆在“十五”、“十一五”期间连续两次列入规划的重点课题。当前结合职业学校的实际,开展该课题的研究,行整合,建设教学资源库,并应用到实际的教学中,推进专业课程项目化改革,促进电子专业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教学的质量,同时也是更好的适应新时期国家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电子专业专门人才的迫切需求,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发展,均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
2.实践意义
(1)能改变师生传统的教与学方式
信息化教学资源具有学习资源丰富、交互性强、教学内容丰富、参与小组讨论、使用操作方便等特点。通过对电子专业项目课程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和应用,教师和学生将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可以利用网络信息资源互相配合,采取自主、互助、问题探究式、任务驱动式等多种形式讲授和学习知识,既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求异思维,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又能丰富教师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还可带动其它相关课程的教学改革。
(2)能提升中等职校教师的教科研能力
通过对电子专业各项目课程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建设和应用,一方面,建立了较长时间能在中等职校实际应用的电子专业信息化课程教学资源库,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另一方面,教师改革传统的课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借助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来探索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将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能促进教师个性化的发展。
(3)能形成信息化教学资源开发的案例
通过该课题研究和实践,探索中等职校信息化教学资源校本开发的途径与方法,形成开发的案例,对其它专业课程的信息化资源开发,能起到促进和借鉴作用。
1.总体目标
信息技术环境下,四大骨干项目课程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的模式、途径和方法。
2.具体目标
(1)四大骨干项目课程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与开发的途径和方法。
2四大骨干项目课程信息化教学资源在课堂应用的模式、途径和策略。
电子专业的《PLC课程是中等职校学生必修的四大骨干专业项目课程,因此,本课题中该专业项目课程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的内容,以知识掌握和技能训练为主,以教师的教学资源和学生的学习资源为主线,主要包括教学大纲、电子教案、Flash及PPT电子课件、实验园地、习题库、试卷库、学习指导、技能训练、学习论坛等内容。同时,本课题还探讨电子专业四大项目课程信息化教学资源库的运用模式和教学效果。其具体内容如下:
1.目前,中等职校电子专业项目课程运用信息化教学资源的现状调查和前景分析。
2.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中等职校电子专业四大骨干项目课程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应用研究。
3.基于电子专业信息化教学资源的课堂教学与传统教学相互对比分析研究。
4.基于信息化教学资源库,中等职校电子专业学生学习情况的调查及分析。
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对比实验法、个案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等研究方法。
1.采用文献资料法、
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主要研究国内课程教学资源建设发展历史与开发环境,分析当前课程信息资源开发的优点、弊端和信息化教学的现状和前景。对目前中等职校电子专业项目课程运用信息化教学资源的现状和前景进行初步调查分析。
2.采用个案研究法
主要通过研究与实践,对中等职校电子专业四大骨干项目课程的教学资源设计、开发、建设和课堂应用的个别案例,探讨出信息化资源课堂应用的途径及方法。
3.采用行动研究法
主要是通过调查手段,针对电子专业实验班学生,基于信息化资源学习背景下专业课程的学习和技能的掌握,与传统模式教学平行班相对比,定期对取得成绩和存在不足进行分析、研究。
4.采取对比实验法
主要是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对比分析中等职校电子专业实验班课堂教学与传统模式教学的优点和不足,并针对该专业教学资源的应用进行科学评价。
1.准备阶段(2008年10月――2009年1月)
本阶段主要采取文献研究法,通过对有关文件、资料和资源库的搜集、学习、整理和分析,了解国内一些学校对资源库建设的最新进展,对课题进行可行性分析,制定实施计划目标,撰写课题研究的实施方案。
2.研究阶段(2009年2月――2010年10月)
3.总结阶段(2010年10月――2010年12月)
主要运用经验总结法,对课题的研究资料进行汇总,进行成果总结,预期研究成果形式:论文、网络资源库。撰写课题论文、研究报告,准备课题结题资料,完成结题工作。
本项目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和特色创新之处
(一)课题的表述
本课题的提出,适应时代发展和当今信息化社会的要求,按照新一轮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专业基础课程理论实践一体化、专业实践课程项目化” 的基本要求,以教育部制定下发的中等职业学校以下简称“电子专业”)PLC,开发建设这在教学中实际应用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如CAI;电子专业的学生可以利用资源库,实现自主学习、研究型学习,自主探索科学知识。
(二)课题的核心概念及界定
1.核心概念
(1)课程信息化教学资源主要指数字化、电子化的,面向学校教与学活动的课程资源和信息的组合,是网络教学的伴生产物。按照教育部《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的规定,信息化教学资源主要包括以下几类:媒体素材、题库、试卷素材库、课件与网络课件、课程案例、文献资料、常见问题解答、资源目录索引、网络课程资源等。
(2)项目课程是指以基于典型产品、设备、问题或服务所设计的项目为载体,让学生学会完成工作任务,并促进能力内化的课程模式。PLC
本课题的研究过程,主要是指中等职校中等职校
3.研究范围
(1)中等职校电子专业项目课程信息化教学资源库开发与建设的内容范围:主要以知识掌握和技能训练为主,以教师的教学资源和学生的学习资源为主线,包括教学大纲、电子教案、Flash及PPT电子课件、实验园地、习题库、试卷库、学习指导、技能训练、学习论坛等内容。
(2)中等职校电子专业项目课程信息化教学资源库的课堂应用范围:主要在电子专业中设立3个实验班,探讨课堂运用资源库的教学模式、教学实例和实绩,
(三)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建设问题
信息化教学资源是指经过信息化处理,在多媒体计算机上或网络环境下运行的多媒体材料。信息化教学资源具有切合实际、及时可信、可用于多层次探究、可操作处理,富有创造性等特点,并能发挥多媒体超文本的友好交互功能,模拟仿真、远程共享的优势,能激发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创造的方式来寻找和处理信息,从而使学生在信息化环境的学习成为可能,这是本课题中应
2.中等职校教师信息化教学、科研方式的变革问题
具体包含:
(1)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能独立开发电子专业项目课程课程的教学资源,并充分利用资源进行教学。
(2)在数字化情景中,如何正确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发现、合作探讨式的学习。
(3)教师间能利用网络通讯工具,进行合作交流和科研活动。
(4)师生会利用信息加工工具和创造平台,进行实践创造的学习。
3.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的作用问题
1.资源的适应性方面
按照教育部“十一五”规划的电子专业四大专业项目课程的新教材,开发出操作性强、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并得到实际的应用。
2.教学的实践性方面
通过实践,探索中等职校开发和利用信息化教学资源的途径与方法,形成一批优秀的网络资源应用教学课例。
完成研究的条件
(一)课题合作者的学术或学科背景、研究经历、研究能力、研究成果
课题组成员中有8名成员是我校电子专业从教多年的专业课教师,具有较丰富的教学、科研的经验,其中有4人曾参与过省、市级“十五”、“十一五”科研课题的研究。课题组成员中有硕士3名,本科学历,5人为高级职称,1人是师范大学的教授,信息网络传播学方面的专家,在信息传播和网络制作等理论研究与实践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科研能力强,曾主持过省级 “十.五”、“十一.五”课题的研究。近年来,课题合作者的研究论文在核心期刊及省、市级刊物上发表、获奖达30余篇。他们对本课题的研究,怀有浓厚的兴趣和坚定的信心。
(二)围绕本课题所开展的前期准备工作,包括文献搜集工作、调研工作等
2008年10月至今,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1.购买了网络资源建设等方面的相关书籍,通过网络搜集国内外资源建设方面的资料,认真阅读、学习、整理、分析,了解国内外相关课题的。
2.针对近年来我校电子专业信息化资源的建设、开发与应用情况,进行了该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分析,撰写了课题研究的具体方案。
3.制定了教师培训计划,重点培训电子专业课题实验班的专业教师和班主任,让他们了解建设信息化资源的重要性和利用资源库进行教学的优势。
4.确立了课题研究的3个实验班,培训学生,使他们初步掌握利用学习资源来自主学习的方法。
5.积极同南京永创教育联盟合作,为课题组提供信息资源建设的硬件、软件和技术支持。
(三)完成研究任务的保障条件,包括研究资料获得、研究经费筹措、研究时间保障等
我校是一所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电子专业是省级示范专业,在本地区享有较高的声誉,生源充足。电子专业现有在校生300余人,8个教学班,具有专业实验实习室12个。专业的各个教室和实验实习室安装了多媒体投影设备和网络设备,为项目课程信息资源的运用,提供了充足的硬件。
1.资料的获得
2.经费的筹措
学校划拨专项研究经费一万元,并争取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给予研究经费资助,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3.时间的保障
(1)课题组成员,每周举行一次与课题有关内容的学习与研讨活动。
(2)本课题研究属于实践研究,电子专业教师在教学中开发的教学资源,在实验班中运用,再完善,再积累,成熟后实现资源网络共享,研究时间上较为充足。
文章录入:jxb&&&&责任编辑:jxb&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Copyright & 2008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维护:校信息网络中心& 联系电话:8
& 建议您使用IE5.0 以上浏览器分辨率浏览本站效果更佳普通高校健美操教学中计算机网络的应用研究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普通高校健美操教学中计算机网络的应用研究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星论文网:致力于各类论文代写、论文发表、代写代发论文服务
> >>查看论文
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建设及改革的实践探索
本站编辑:admin
  21世纪,对人的素质要求在不断变化,不仅是知识、技能水平的提高,更重要的是能应变、生存、发展。教育理念、教学方法都得紧跟时代的变化,适应社会发展,人文需求,教学理念的发展与社会的经济与科技的发展是紧密相连的,后者是前者的动因。计算机网络课程是网络工程专业的核心基础课,要培养一流人才,就得建设一流环境,实施一流教育,在教学方法与理论方面就得适应时代的潮流,展现新的教学理念。
  一.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建设与改革
  1.课程体系设计
  课程内容的设计,紧跟时代形势及专业发展,及时吸收专业前沿知识,不断进行内容更新;重视理论课的引导,明确计算机网络的学习目的,掌握学习方法;及时把学科最新发展成果引入教学,更新、充实教学内容,增加了“计算机网络协议”、“下一代计算机网络创新与发展”两部分内容;正确处理课程内容的基础性和先进性,经典与现代的关系;妥善处理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关系;在课堂讲授内容的安排上,强调“基础”,突出综合应用基础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与方法。
  2.教学内容的安排
  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一方面注重训练学生扎实的基本功,另一方面,注重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其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需要,力争培养应用型的人才。能力的培养是教学的重点,因此,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我们注意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独立提出见解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的培养。在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的同时,我们还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从而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根据计算机网络课程自身特点:基础性、多学科、实践性,依据计算机网络层次结构安排课程内容,紧密联系实践。认真落实课程建设规划,指定具体实施方案,稳步推进;突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全面加强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鉴于目前工科类学生动手能力不强的弱点,在教学内容安排上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增加实验课时的比重,并通过多种方式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3.课程改革的特色
  课程改革总体上遵循科学性、实践性、前沿性的原则,重点是对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探讨,强化教学质量,提升教学层次;通过改变过去教师授课、学生记笔记为主的传统方式,以案例分析串联整个授课内容,在必要的讲授之外尽量压缩理论授课课时,加大灵活运用知识的课时,如增大案例研讨、模拟实践的课时,培养学生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最终目的是培养宽基础、个性化、强能力的应用型计算机网络人才。加强课程设计的综合应用,使学生通过查阅各种资料,对教师提出的命题进行设计,运用搜索到的资料综合、分析、整理成自己的知识积累,从而达到理论知识的学以致用、融会贯通和灵活掌握的目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注意以学生为中心,注意协调教学计划、教学进程与教学手段。课程教学内容在注重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作能力,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可靠保障。
  二.实验室(资料)及实践教学的建设与改革
  1.基本实验设备(资料)建设
  到目前为止,专门用于计算机网络实验室有3个:1个计算机网络工程实验室、1个网络安全实验室、1个计算机网络综合布线实验室。具有符合实验要求的全部设备(资料),能够满足教学需要,保证设备、仪器状态完好,使用率较高。实验仪器所能完成的实验:有线网络实验;无线网络实验、VPN实验、网络安全防火墙实验、IPv6实验等。计算机网络工程实验室配置了8个实验组;每个实验组包含了一台CCM控制台、一台三层交换机、二台二层交换机、三台中端路由器、一台语音设备以及堆叠模块、语音模块、ISDN模块等;三层交换机支持IPv6,可进行各种IPv6的实验;语音实验采用两种方式的对接,一个是语音网关方式,一个是语音模块方式,两种方式都可以让学生见识。 配置两台机箱式万兆交换机进行高端交换实验,该交换机也支持IPv6交换,并且和每组的三层交换机进行VRRP实验。该交换机放置在机房核心机柜中,一方面承担着机房的运营工作,一方面成为高端实验的实验设备; 配置两台防火墙和一台IDS进行安全实验和防火墙实验。我们为网络安全实验室专门编写实验教材,并配发各种目前流行的黑客软件,编写黑客软件的使用教程,使大家掌握黑客攻击的原理和方法,并且利用安全设备组的配置,对黑客攻击进行防范,详细描述黑客攻防的技术,是网络安全实验室的特色,也是目前国内领先的教学方法。
  2.实践教学内容与方法
  认真落实实践教学的各环节。制订内容具体、详实的实践大纲,根据教学计划统一安排实践,学生实践结束后写出实践报告。大多数学生态度认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抓好课程设计最后一关;我们积极吸纳学生参加老师的科研课题,如很多03级的学生参加了2005年校园网一期建设阶段,04级,05级学生参加了校园网2007年二期建设阶段,06级,07级学生参加了图书馆无线网络的建设工作,08级,09级同学参加了校园一卡通的建设与调试工作,大大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专业能力提升迅速。
  三.教学手段的多样性
  积极推进教学手段现代化,是我们孜孜以求的目标。我们对理论性强的课程内容,采用开发和应用多媒体教学课件的方法,利用信息、图、文、声等的交互作用,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帮助教师有效地进行知识传授;对操作性强的课程内容,制作了录像带,辅助教学。为了适应现代教育及专业的最新发展,我们准备陆续购置了一些与本课程配套使用的系统的高质量的音像资料,如谢希仁教授出版的“计算机网络” 、 张公忠教授出版的“现代网络技术教程”、吴功宜教授等出版的“计算机网络教程”、“计算机网络应用技术教程”、胡道元教授出版的“网络设计师教程、 Intranet网络技术及应用”CAI光盘、录像带,并陆续上网供学生使用;同时,鼓励利用计算机网络资源和多媒体教学手段,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特点与需要,选择电子素材,制作电子教案。本课程已全部使用多媒体教学。
  在教学计划中的专题讲座部分开设创新思维、创新方法、计算机网络的下一代问题研究等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减少传授式讲授的内容,增加启发式教学的比重,通过热点问题研讨、实践设计和前沿理论评价等开拓同学们的思维。作为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我们积极探索研究其他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法、情景式教学法、讨论教学法、开放交流教学法等,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受到广大同学的一致好评。
  四.教材的建设与改革
  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基石。内容丰富、结合实际的高质量教材,能够极大的促进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拓展其视野,能适应新的教学内容要求,搞好教材及其配套建设。2004年以来,我们主要选用教育部推荐的21世纪教材,如谢希仁教授《计算机网络》和王全民主编的《计算机网络教程》,现在使用ANDREW S.TANENBAUM 的《COMPUTER NETWORKS》。为了满足教学的实际需要,结合工科学生所应具备的特点,根据计算机网络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新技术、新产品的涌现,应充分利用社会上有势力的大公司争夺市场所显露出的技术特点作为教学过程中的案例,用以达到开阔视野,领略技术前沿。从此也就加大了案例教学在本课程教学中的比重,这是我们教学改革的特色之一,同时,我们频繁与凯创、华为、思科、3com等网络学院联系或者培训,获得他们的大量资料,丰富了教学案例,从而在计算机网络课程中每一章后面都可加入配套的案例。
  五.网络资源建设
  我校校园网络,为计算机网络课程网上实验操作提供了一强有力的支持平台。学校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进行网络实验室的建设,网络实验室为学生积极参与模拟实战,提供了可靠的基础设施,能够满足教学需要;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从而提高课堂教学和实验的效率与质量。
  我们还建立了专题网页平台,利用网络扩展课堂。我们还开发了网络工程教研室网站,当然我们也会充分利用校园FTP下载,为学生提供一个网上优盘,学生可以随时访问,用于作业的下发、习题作业解答、辅导答疑等活动;此外,通过该网站可以进行教师教案、实验指导书、课件、电子辅助教学资料的下载等。
本文出自:http://www.starlunwen.net/jiaoyujiaoxue/164708.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教育教学论文:
Copyright &
www.starlunwen.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星论文网 版权所有
苏ICP备号&|&主营:、&|&服务热线:400-080-8380&|&企业QQ:&|&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课程与教学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