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袁崇焕纪念园会勉为其难地和青青在一起

袁崇焕为何被凌迟?
袁崇焕为何被凌迟?
08-11-21 & 发布
袁崇焕()明朝名将,原为一介书生,为万历四十七年进士。 万历四十五年努尔哈赤起兵攻明,逼近山海关。天启二年(1622年),明军广宁大败,13万大军全军覆没,40多座城失守,明朝边关岌岌可危。 就在这一年,袁崇焕挺身而出,投笔从戎。出镇山海关。四年之后,努尔哈赤率兵十三万,攻打孤立无援的宁远,却被袁崇焕的一万守军打得大败而归。努尔哈赤纵横天下数十年,第一次尝到了惨败的滋味,还在战斗中被打伤,不久郁郁死去。这是明清的长期交战中,明军取得的首次胜利。又过了一年,皇太极欲为其父报仇,“灭此朝食”,亲率两黄旗两白旗精兵,围攻宁远、锦州,攻城不下,野战不克,损兵折将,连夜溃逃。袁崇焕从此威震辽东,令清兵闻名丧胆。真英雄也! 面对如此英雄,崇祯二年(1629年),皇太极采用了汉奸高鸿中的建议,率领大军,绕过袁崇焕驻防的辽东,直抵北京城下。袁公知后,两昼夜急驰三百余里,以九千士兵与皇太极10多万大军对阵于广渠门外,亲披甲胄,临阵督战,战士无不以一当十,奋力杀敌,终于击退清兵,保住京师。 真乃一代名将! 遍观历史,文人为将而立如此巨功者,无出其右。但崇祯又是如何款待救了他的小命的袁大将军的?——立捕下狱! 这是有征象的。先前,当袁将军带领五千人马从宁远赶到京城时,提出我军人马疲惫,要在城内小憩时,竟被崇祯予以拒绝。最后只得在无多少防御措施的野外与清军决战。可见崇祯实在是个没良心的糊涂皇帝。 这个糊涂皇帝这时更糊涂了,在决战胜利第十日后,因听信了两个从清军兵营里逃出来的太监的话,认定袁公是个内奸,一意孤行,把袁崇焕当场抓了起来。并在八个月后处以极刑——凌迟。 所谓凌迟就是千刀万剐,是一刀一刀从活生生的人身上剐,是极刑中的极刑。更为可悲的是:由于京城老百姓都听信了官方的话,都认为袁公是个内奸。于是,出现了历史上最为悲惨的一面: “遂于镇抚司绑发西市,寸寸脔割之。割肉一块,京师百姓从刽子手争取生啖之。刽子乱扑,百姓以钱争买其肉,顷刻立尽。开腔出其肠胃,百姓群起抢之,得其一节者,和烧酒生啮,血流齿颊间,犹唾地骂不已。拾得其骨者,以刀斧碎磔之,骨肉俱尽,止剩一首,传视九边。” ——明·张岱《石匮书后集》 悲哉,中华民族的千古英雄,不是战死在沙场,不是死于敌人之手,却给自己誓死保卫的汉族儿女凌剐着吃了。 这是一个怎样的悲剧啊!冤啊,在计六奇《明季北略》记载:“(袁崇焕)皮肉已尽,而心肺之间,叫声不绝,半日方止。” 我们的民族是这样对待自己的英雄,可袁公至死也不曾忘怀自己的民族。袁公临刑前,写有一诗:“一生事业总成空,半世功名在梦中。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保辽东!”(《临刑口占》)。 袁公生前并不是没有料到这样的结局。他曾对崇祯说:“以臣之力,制全辽有余,调众口不足。一出国门,便成万里,忌能妒功,夫岂无人。即不以权力掣臣肘,亦能以意见乱臣谋。”崇祯当时答应了,谕之曰:“卿无疑虑,朕自有主持。”可惜,崇祯实在是不值得信任的无用之辈。 到头来,还是把大忠臣给活剐了,由此,也导致了自己的灭亡。可笑的是,崇祯死前,还在那里感叹:“安得岳飞者用之。”——真混他十八代祖宗的蛋,一个崇焕先生已经杀得如此之惨,再冒出来岳飞先生,他岂不又得动歪脑筋用苦刑乎?(柏杨语——见《末路英雄——柏杨》) 袁崇焕这样的伟大人物,在生前已赢得不少忠义之士的钦慕。 请求与袁公同死的布衣程本直这样评价袁崇焕的为人:“举世皆巧人,而袁公一大痴汉也。唯其痴,故举世最爱者钱,袁公不知爱也;唯其痴,故举世最惜者死,袁公不知惜也。于是乎举世所不敢任之劳怨,袁公直任之而弗辞也;于是乎举世所不得不避之嫌,袁公直不避之而独行也。而且举世所不能耐之饥寒,袁公直耐之以为士卒先也;而且举世所不肯破之体貌,袁公力破之以与诸将吏推心而置腹也。”被袁崇焕的品格所感染,在袁公被杀的当夜,袁公手下的一位姓佘的义士冒着被灭族的危险把明朝打算“传视九边”的袁公头颅从高高的旗杆上偷了下来,从此开始了佘家372年的守墓义举。 佘义士自偷葬袁崇焕首级后,就辞官不做,临终前给后世子孙留下了遗训:一不许再回广东老家,要世世代代为袁大将军守墓,二不许做官,三不许不读书。从此,佘家后人开始了对袁崇焕墓的秘密守护,直到乾隆年间,守墓才转为公开,他们也才得到世人的敬重。 三百多年来佘家的17代辈辈单传,但是每一代都记着忠义二字,都恪守祖训,与袁大将军墓朝夕相伴,没有离开半步。(见南方周末《372年守墓史曲终人散》) 这又是怎样的一个壮举啊! 当年佘义士偷葬袁崇焕首级时,世人皆认为袁崇焕是个汉奸,这个时候,佘家人该是忍受着多大的心理压力。我不知道他们是不是曾经动摇过——也许袁崇焕真的是个汉奸呢? 然而他们坚持下来了。直到乾隆年间,乾隆为清朝才公布了《清世宗实录》,为袁崇焕正了名:袁崇焕不是通敌的汉奸,却是个真正的大英雄。 而这时150多年已经过去了,所有明朝的遗老遗少都已化为枯骨了,而佘家人也已为冤死袁大将军守了七个世代。 这又是一种怎样的信仰啊!当整个民族视袁大将军为汉奸、叛徒时,惟有佘家坚信袁崇焕是冤死的,并为他默守了一个世纪。守一时是容易的,守一个世纪就难了。然而佘家继续坚守了下去——守了整整372年。 在这个过程中,朝代更替了,清朝灭亡了,民国兴起了,民国灭亡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兴起了,然而,袁大将军——这位无论在品格还是在才能上或是在功业上都惊世杰出的民族英雄——始终得不到中华民族应有的尊敬与赎罪,他在民国初年被康有为发起修建起的一小块墓地、祠堂在×革中又被夷平了,直到佘氏再度奔走24年,才终于换回今天的墓地重修。 壮哉!佘氏!为一将军守墓372年,中外古今,闻所未闻!对比之下,国人的表现令人叹息。 遥观日本小鬼子,每年8月15必去祭拜“靖国神社”,上至首相,下至平民百姓,不忘保卫过自己国家的“英雄和战士”。反观我国,几个记得保卫过自己民族的英雄?几个记得“九一八”几个祭拜过抗日战争中死去的英雄?哪里又是抗美援朝中牺牲的亡灵安息之所?——对自己的英雄如此刻薄,如此无情而善忘,对待敌人则如此卑膝、献媚而多情,这也许正是我族之所以如此不昌,道德衰亡而没落之缘由。 我想起了骨头最硬的鲁迅先生说过的话:“中国自古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民族的脊梁。” 我想,袁大将军与佘氏一族正是这样的民族脊梁。正是有了这么一批或有名或无名的脊梁在为中华民族默默耕耘,守护着中华民族的一丝浩然之气,而终于令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复兴成为可能。今天,我如再去一趟北京,那个躺在水晶棺里的“伟大人物”是不必去拜访的,那个金碧辉煌的极权中心——紫禁城是无须去参观的,那个血肉筹就的阻隔万里河山的长城是不值得去登临的。 但有个地方我是一定要去祭拜的——袁墓——这里才有着我族不死的精魂!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观崇祯其人的作为,并非如历史上以往的亡国之君那么昏庸荒淫,也没有坐视国事日非而不顾及,“即位之初,沈机独断,刈除奸逆,天下想望治平。”一度被朝野誉为“明主”,面对危难时局,一心励精图治,“不迩声色,忧劝惕励,殚心治理。”既然崇祯是一个勤于政事的勤勉皇帝,为何会作出此等不智之举呢? 这和崇祯的性格和心理有关。明朝的朱家皇帝,皆有近乎病态偏执性格,莫不多疑刻薄,刚愎自用,凡事以自我为中心。按现代心理学,所谓偏执症状是指带有妄想性的信念,通常是被迫害性的。至于偏执性人格指对于事实上或想象出来的羞辱,常有过分的敏感和自我牵连,故常有为此给予反击等想法。此种偏执性性格,人格相对完整,很少出现精神衰退现象。主要症状是妄想,但这种妄想具有高度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归纳起来有两个特点:一是这类妄想渗透到妄想者人格的整个结构及特征中,二是妄想发展按部就班、逐渐进展、层次井然、前后协调、条理清楚,从而是自成体系。 偏执症状从明前朝太祖的多疑刻薄,成祖的狠毒无情,宪宗的滥用私人,武宗的狂妄自大,神宗的偏激逆反中都可以找得到影子。崇祯即位之际,国家早已积重难返,国事日非,朝上“在廷则门户纠纷。疆埸则将骄卒惰。” 民间“兵荒四告,流寇蔓延。遂至溃烂而莫可救。”忧愤之中的崇祯,不免“临朝浩叹,慨然思得非常之材,而用匪其人,益以偾事。”愈是如此,妄想性的偏狭愈强烈,到后来,崇祯发展到认为一切皆归于“士大夫误国家”。对身担重责的大臣,崇祯通常是先寄予极大的,甚至是超出实际的期望,一旦令其失望之后,又一变而为为切齿愤恨,必杀之而后快。故崇祯在位17年,所戮大臣不计其数,其中总督有7人,巡抚有11人。内阁重臣更频繁替换走马灯,先后用了近五十人。崇祯以唯才是用为标准,有讽刺意味的是,居然满朝无可撑局面之人。其真无人乎?其个性不容人也. 这样再论袁崇焕的冤狱,就比较容易理解了。崇祯刚开始对袁崇焕也是寄予厚望的。“崇焕入都,先奏陈兵事,帝召见平台,慰劳甚至,咨以方略。对曰:‘方略已具疏中。臣受陛下特眷,愿假以便宜,计五年,全辽可复。’帝曰:“复辽,朕不吝封侯赏。卿努力解天下倒悬,卿子孙亦受其福。’崇焕顿首谢。” 袁崇焕说了句不该说的大话,五年平辽根本是不可能的事,不过崇祯信以为真了,而对臣僚一些纸面上娓娓动听,却无实际收效的言论祟帧总是非常反感。这就种下了第一个祸根。 事后,深知崇祯性格的给事中许誉卿问及此事,袁崇焕回答:“圣心焦劳,聊以是相慰耳。”许誉卿提醒:“上英明,安可漫对。异日按期责效,奈何?”袁崇焕这才自知失言。所以后来,“崇焕又言:‘以臣之力,制全辽有余,调众口不足。一出国门,便成万里,忌能妒功,夫岂无人。即不以权力掣臣肘,亦能以意见乱臣谋。”帝起立倾听,谕之曰:“卿无疑虑,朕自有主持。’大学士刘鸿训等请收还之臣、桂尚方剑,以赐崇焕,假之便宜。帝悉从之,赐崇焕酒馔而出。”袁崇焕把话说得太满,崇祯平边心切,也不顾是否可行,一味下注,而后又感觉亏了本,以至认定袁崇焕辜负其信任,有被欺之感。这种下了第二个祸根。 “崇焕始受事,即欲诛毛文龙。”这是第三个祸根。毛文龙虽为地方军阀,实力也一般,但天启以来,明廷对其颇为倚重,“累加至左都督,挂将军印,赐尚方剑,设军镇皮岛如内地。”而且从战略上考虑,毛文龙以海岛为基地,以游击战术出击,确实起到了牵制清兵的作用。此话题可详细论述,这里略过。尽管毛文龙部有贪功,冒饷、不肯受节制,难以调遣等问题,但小疵不能乱大谋,袁崇焕杀毛文龙系冤杀、误杀,这基本是定论。结果辽之东南战场从鸭绿江到旅顺的主要城镇、海港、海岛以及属国朝鲜,都先后被后金占领,明几乎全部退出上述地区,毛文龙多年的惨淡经营化为泡影。何况,毛文龙死后,局面更加乱。其部下尚可喜,耿精忠先后作乱,而后降清,更证明了这一点。毛文龙被斩,“帝骤闻,意殊骇,念既死,且方倚崇焕,乃优旨褒答。俄传谕暴文龙罪,以安崇焕心”。这仅仅是崇祯基于用人不疑的思路,他对此是相当不满意的。这样,袁崇焕有过在先,就更不能出一点岔子了。 当时,尽管明屡战屡败,但基于天朝尊严,“诸将罔敢议战守。”而“议战守,自崇焕始。”不过,袁崇焕的和议虽战略上完全正确,但没有顾及娇纵自大,尚无危机意识的“国情”。“崇焕初议和,中朝不知。及奏报,优旨许之,后以为非计,频旨戒谕。崇焕欲藉是修故疆,持愈力。”后来袁崇焕迫于压力,也不敢多言议和,他对崇祯曾经小心地建议:“恢复之计,不外臣昔年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守为正著,战为奇著,和为旁著之说。”虽然得到认同,不过这种与皇太极关于和议的私下书信往来,是比较容易受人以柄,而且极易引发猜疑的事情。崇祯本人对议和的态度表面比较暧昧,但内心绝对反感。后来到崇祯十年,又有兵部尚书杨嗣昌提及此事,崇祯也曾私下允许杨见机行事,但又下令严禁邸报传抄,主要是碍于面子,不愿与后金平等对话,害怕外廷议论。而后来京都危机,袁崇焕议和之事被曝光张扬,为祸根四。 崇祯三年十月,皇太极率精骑十万,避开袁祟焕把守的锦远防线,绕道察哈尔入长城,攻占遵化。袁祟焕急驰入授,并于后金之前赶到通州。后金军改道西犯京师。“崇焕惧,急引兵入护京师,营广渠门外。帝立召见,深加慰劳,咨以战守策,赐御馔及貂裘。崇焕以士马疲敝,请入休城中,不许。出与大军鏖战,互有杀伤。”皇太极只得退兵。本来,“时所入隘口乃蓟辽总理刘策所辖,而崇焕甫闻变即千里赴救,自谓有功无罪。”不过,京都百姓和一些无知官员不懂这些国家政治军事大事,只觉得既然是袁崇焕戍边,敌大军压境,自是袁守疆有过,“都人骤遭兵,怨谤纷起,谓崇焕纵敌拥兵。”于是怨声载道,皆指袁崇焕的不是。何况袁崇焕有与敌和议的事实,更使得“朝士因前通和议,诬其引敌胁和,将为城下之盟。”这是祸根五。 《明史》载:“会我大清设间,谓崇焕密有成约,令所获宦官知之,阴纵使去。其人奔告于帝,帝信之不疑。”这就是说,杀袁崇焕是后金皇太极的反间计。反间或有之,但实际未必是袁崇焕的死因。袁崇焕下狱是崇祯二年十二月,处斩是三年八月,中间有近九个月的时间,如果要慎重审讯,反间不难破解。崇祯虽偏狭,但并不昏庸,对国事也不是不了解。京都危机无需仔细分析就可明白与辽东防线无关,这根本是基本事实。然而,崇祯痛恨的是袁崇焕戍边以来,未曾为他分忧,尽管辽东稳固,但清军依然可以大模大样的绕过山海关骚扰边境。五年平辽的诺言看来是不实之词。这是对大臣要求苛刻的崇祯所不能容忍的。此外,后金居然兵临京师,引发了朝野的骚动、惊恐和不安,所以这等奇耻大辱必需一个罪不可赦的替罪羊来平息,否则天朝面子何在?此事之后,袁崇焕因和议曝光而广受非议,对辽东局势,当时朝野虽有危机感,却并未真正警醒,始终停留在战事不利始于将帅无能的旧思维方式上,恰恰和议对如此的一个依旧狂妄自大,目中无人的的王朝是最难以启齿的羞耻,这是最后一个祸根。 有此六因,袁崇焕的悲剧就在所难免的发生了。应该说,崇祯也未尝没有过思想斗争,但性格因素让他更愿意以妄想和猜疑了结。事后,崇祯为自己辩护说:““朕御极之初,摄还内镇,举天下大事悉以委大小臣工,比者多营私图,因协民艰,廉通者又迁疏无通。己已之冬,京城被攻,宗社震惊,此士大夫负国家也。” 不过,尽管群情往往偏激一时,但事实不会因此被长久扭曲。袁崇焕死后,“天下冤之。”崇祯非昏君,也在不停地反省,只不知他对冤杀袁崇焕是否也有过一丝悔意。崇祯八年八月、十四年二月、十五年闰十一月、十七年二月,崇祯先后四次下诏罪己。后来更一度避正殿,居武英殿,减膳撤乐,如不遇典礼之事,平日着黑衣理政,与将士共甘苦,至“寇”平之日为止。可惜一来时局已不可挽回,二来个人心理偏激,既刻薄又猜疑,无法建立起同心同德的政治集团,始终觉得满朝无人,群臣负我。就这样在孤寂痛苦之中走到了277年的朱家大明王朝的终点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袁崇焕之死 袁崇焕()明朝名将,原为一介书生,为万历四十七年进士。 万历四十五年努尔哈赤起兵攻明,逼近山海关。天启二年(1622年),明军广宁大败,13万大军全军覆没,40多座城失守,明朝边关岌岌可危。 就在这一年,袁崇焕挺身而出,投笔从戎。出镇山海关。四年之后,努尔哈赤率兵十三万,攻打孤立无援的宁远,却被袁崇焕的一万守军打得大败而归。努尔哈赤纵横天下数十年,第一次尝到了惨败的滋味,还在战斗中被打伤,不久郁郁死去。这是明清的长期交战中,明军取得的首次胜利。又过了一年,皇太极欲为其父报仇,“灭此朝食”,亲率两黄旗两白旗精兵,围攻宁远、锦州,攻城不下,野战不克,损兵折将,连夜溃逃。袁崇焕从此威震辽东,令清兵闻名丧胆。真英雄也! 面对如此英雄,崇祯二年(1629年),皇太极采用了汉奸高鸿中的建议,率领大军,绕过袁崇焕驻防的辽东,直抵北京城下。袁公知后,两昼夜急驰三百余里,以九千士兵与皇太极10多万大军对阵于广渠门外,亲披甲胄,临阵督战,战士无不以一当十,奋力杀敌,终于击退清兵,保住京师。 真乃一代名将! 遍观历史,文人为将而立如此巨功者,无出其右。但崇祯又是如何款待救了他的小命的袁大将军的?——立捕下狱! 这是有征象的。先前,当袁将军带领五千人马从宁远赶到京城时,提出我军人马疲惫,要在城内小憩时,竟被崇祯予以拒绝。最后只得在无多少防御措施的野外与清军决战。可见崇祯实在是个没良心的糊涂皇帝。 这个糊涂皇帝这时更糊涂了,在决战胜利第十日后,因听信了两个从清军兵营里逃出来的太监的话,认定袁公是个内奸,一意孤行,把袁崇焕当场抓了起来。并在八个月后处以极刑——凌迟。 所谓凌迟就是千刀万剐,是一刀一刀从活生生的人身上剐,是极刑中的极刑。更为可悲的是:由于京城老百姓都听信了官方的话,都认为袁公是个内奸。于是,出现了历史上最为悲惨的一面: “遂于镇抚司绑发西市,寸寸脔割之。割肉一块,京师百姓从刽子手争取生啖之。刽子乱扑,百姓以钱争买其肉,顷刻立尽。开腔出其肠胃,百姓群起抢之,得其一节者,和烧酒生啮,血流齿颊间,犹唾地骂不已。拾得其骨者,以刀斧碎磔之,骨肉俱尽,止剩一首,传视九边。” ——明·张岱《石匮书后集》 悲哉,中华民族的千古英雄,不是战死在沙场,不是死于敌人之手,却给自己誓死保卫的汉族儿女凌剐着吃了。 这是一个怎样的悲剧啊!冤啊,在计六奇《明季北略》记载:“(袁崇焕)皮肉已尽,而心肺之间,叫声不绝,半日方止。” 我们的民族是这样对待自己的英雄,可袁公至死也不曾忘怀自己的民族。袁公临刑前,写有一诗:“一生事业总成空,半世功名在梦中。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保辽东!”(《临刑口占》)。 袁公生前并不是没有料到这样的结局。他曾对崇祯说:“以臣之力,制全辽有余,调众口不足。一出国门,便成万里,忌能妒功,夫岂无人。即不以权力掣臣肘,亦能以意见乱臣谋。”崇祯当时答应了,谕之曰:“卿无疑虑,朕自有主持。”可惜,崇祯实在是不值得信任的无用之辈。 到头来,还是把大忠臣给活剐了,由此,也导致了自己的灭亡。可笑的是,崇祯死前,还在那里感叹:“安得岳飞者用之。”——真混他十八代祖宗的蛋,一个崇焕先生已经杀得如此之惨,再冒出来岳飞先生,他岂不又得动歪脑筋用苦刑乎?(柏杨语——见《末路英雄——柏杨》) 袁崇焕这样的伟大人物,在生前已赢得不少忠义之士的钦慕。 请求与袁公同死的布衣程本直这样评价袁崇焕的为人:“举世皆巧人,而袁公一大痴汉也。唯其痴,故举世最爱者钱,袁公不知爱也;唯其痴,故举世最惜者死,袁公不知惜也。于是乎举世所不敢任之劳怨,袁公直任之而弗辞也;于是乎举世所不得不避之嫌,袁公直不避之而独行也。而且举世所不能耐之饥寒,袁公直耐之以为士卒先也;而且举世所不肯破之体貌,袁公力破之以与诸将吏推心而置腹也。”被袁崇焕的品格所感染,在袁公被杀的当夜,袁公手下的一位姓佘的义士冒着被灭族的危险把明朝打算“传视九边”的袁公头颅从高高的旗杆上偷了下来,从此开始了佘家372年的守墓义举。 佘义士自偷葬袁崇焕首级后,就辞官不做,临终前给后世子孙留下了遗训:一不许再回广东老家,要世世代代为袁大将军守墓,二不许做官,三不许不读书。从此,佘家后人开始了对袁崇焕墓的秘密守护,直到乾隆年间,守墓才转为公开,他们也才得到世人的敬重。 三百多年来佘家的17代辈辈单传,但是每一代都记着忠义二字,都恪守祖训,与袁大将军墓朝夕相伴,没有离开半步。(见南方周末《372年守墓史曲终人散》) 这又是怎样的一个壮举啊! 当年佘义士偷葬袁崇焕首级时,世人皆认为袁崇焕是个汉奸,这个时候,佘家人该是忍受着多大的心理压力。我不知道他们是不是曾经动摇过——也许袁崇焕真的是个汉奸呢? 然而他们坚持下来了。直到乾隆年间,乾隆为清朝才公布了《清世宗实录》,为袁崇焕正了名:袁崇焕不是通敌的汉奸,却是个真正的大英雄。 而这时150多年已经过去了,所有明朝的遗老遗少都已化为枯骨了,而佘家人也已为冤死袁大将军守了七个世代。 这又是一种怎样的信仰啊!当整个民族视袁大将军为汉奸、叛徒时,惟有佘家坚信袁崇焕是冤死的,并为他默守了一个世纪。守一时是容易的,守一个世纪就难了。然而佘家继续坚守了下去——守了整整372年。 在这个过程中,朝代更替了,清朝灭亡了,民国兴起了,民国灭亡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兴起了,然而,袁大将军——这位无论在品格还是在才能上或是在功业上都惊世杰出的民族英雄——始终得不到中华民族应有的尊敬与赎罪,他在民国初年被康有为发起修建起的一小块墓地、祠堂在×革中又被夷平了,直到佘氏再度奔走24年,才终于换回今天的墓地重修。 壮哉!佘氏!为一将军守墓372年,中外古今,闻所未闻!对比之下,国人的表现令人叹息。 遥观日本小鬼子,每年8月15必去祭拜“靖国神社”,上至首相,下至平民百姓,不忘保卫过自己国家的“英雄和战士”。反观我国,几个记得保卫过自己民族的英雄?几个记得“九一八”几个祭拜过抗日战争中死去的英雄?哪里又是抗美援朝中牺牲的亡灵安息之所?——对自己的英雄如此刻薄,如此无情而善忘,对待敌人则如此卑膝、献媚而多情,这也许正是我族之所以如此不昌,道德衰亡而没落之缘由。 我想起了骨头最硬的鲁迅先生说过的话:“中国自古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民族的脊梁。” 我想,袁大将军与佘氏一族正是这样的民族脊梁。正是有了这么一批或有名或无名的脊梁在为中华民族默默耕耘,守护着中华民族的一丝浩然之气,而终于令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复兴成为可能。今天,我如再去一趟北京,那个躺在水晶棺里的“伟大人物”是不必去拜访的,那个金碧辉煌的极权中心——紫禁城是无须去参观的,那个血肉筹就的阻隔万里河山的长城是不值得去登临的。 但有个地方我是一定要去祭拜的——袁墓——这里才有着我族不死的精魂!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中了皇太极的反间计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祟祯中了反间计,认为袁崇焕通敌卖国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观崇祯其人的作为,并非如历史上以往的亡国之君那么昏庸荒淫,也没有坐视国事日非而不顾及,“即位之初,沈机独断,刈除奸逆,天下想望治平。”一度被朝野誉为“明主”,面对危难时局,一心励精图治,“不迩声色,忧劝惕励,殚心治理。”既然崇祯是一个勤于政事的勤勉皇帝,为何会作出此等不智之举呢? 这和崇祯的性格和心理有关。明朝的朱家皇帝,皆有近乎病态偏执性格,莫不多疑刻薄,刚愎自用,凡事以自我为中心。按现代心理学,所谓偏执症状是指带有妄想性的信念,通常是被迫害性的。至于偏执性人格指对于事实上或想象出来的羞辱,常有过分的敏感和自我牵连,故常有为此给予反击等想法。此种偏执性性格,人格相对完整,很少出现精神衰退现象。主要症状是妄想,但这种妄想具有高度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归纳起来有两个特点:一是这类妄想渗透到妄想者人格的整个结构及特征中,二是妄想发展按部就班、逐渐进展、层次井然、前后协调、条理清楚,从而是自成体系。 偏执症状从明前朝太祖的多疑刻薄,成祖的狠毒无情,宪宗的滥用私人,武宗的狂妄自大,神宗的偏激逆反中都可以找得到影子。崇祯即位之际,国家早已积重难返,国事日非,朝上“在廷则门户纠纷。疆埸则将骄卒惰。” 民间“兵荒四告,流寇蔓延。遂至溃烂而莫可救。”忧愤之中的崇祯,不免“临朝浩叹,慨然思得非常之材,而用匪其人,益以偾事。”愈是如此,妄想性的偏狭愈强烈,到后来,崇祯发展到认为一切皆归于“士大夫误国家”。对身担重责的大臣,崇祯通常是先寄予极大的,甚至是超出实际的期望,一旦令其失望之后,又一变而为为切齿愤恨,必杀之而后快。故崇祯在位17年,所戮大臣不计其数,其中总督有7人,巡抚有11人。内阁重臣更频繁替换走马灯,先后用了近五十人。崇祯以唯才是用为标准,有讽刺意味的是,居然满朝无可撑局面之人。其真无人乎?其个性不容人也. 这样再论袁崇焕的冤狱,就比较容易理解了。崇祯刚开始对袁崇焕也是寄予厚望的。“崇焕入都,先奏陈兵事,帝召见平台,慰劳甚至,咨以方略。对曰:‘方略已具疏中。臣受陛下特眷,愿假以便宜,计五年,全辽可复。’帝曰:“复辽,朕不吝封侯赏。卿努力解天下倒悬,卿子孙亦受其福。’崇焕顿首谢。” 袁崇焕说了句不该说的大话,五年平辽根本是不可能的事,不过崇祯信以为真了,而对臣僚一些纸面上娓娓动听,却无实际收效的言论祟帧总是非常反感。这就种下了第一个祸根。 事后,深知崇祯性格的给事中许誉卿问及此事,袁崇焕回答:“圣心焦劳,聊以是相慰耳。”许誉卿提醒:“上英明,安可漫对。异日按期责效,奈何?”袁崇焕这才自知失言。所以后来,“崇焕又言:‘以臣之力,制全辽有余,调众口不足。一出国门,便成万里,忌能妒功,夫岂无人。即不以权力掣臣肘,亦能以意见乱臣谋。”帝起立倾听,谕之曰:“卿无疑虑,朕自有主持。’大学士刘鸿训等请收还之臣、桂尚方剑,以赐崇焕,假之便宜。帝悉从之,赐崇焕酒馔而出。”袁崇焕把话说得太满,崇祯平边心切,也不顾是否可行,一味下注,而后又感觉亏了本,以至认定袁崇焕辜负其信任,有被欺之感。这种下了第二个祸根。 “崇焕始受事,即欲诛毛文龙。”这是第三个祸根。毛文龙虽为地方军阀,实力也一般,但天启以来,明廷对其颇为倚重,“累加至左都督,挂将军印,赐尚方剑,设军镇皮岛如内地。”而且从战略上考虑,毛文龙以海岛为基地,以游击战术出击,确实起到了牵制清兵的作用。此话题可详细论述,这里略过。尽管毛文龙部有贪功,冒饷、不肯受节制,难以调遣等问题,但小疵不能乱大谋,袁崇焕杀毛文龙系冤杀、误杀,这基本是定论。结果辽之东南战场从鸭绿江到旅顺的主要城镇、海港、海岛以及属国朝鲜,都先后被后金占领,明几乎全部退出上述地区,毛文龙多年的惨淡经营化为泡影。何况,毛文龙死后,局面更加乱。其部下尚可喜,耿精忠先后作乱,而后降清,更证明了这一点。毛文龙被斩,“帝骤闻,意殊骇,念既死,且方倚崇焕,乃优旨褒答。俄传谕暴文龙罪,以安崇焕心”。这仅仅是崇祯基于用人不疑的思路,他对此是相当不满意的。这样,袁崇焕有过在先,就更不能出一点岔子了。 当时,尽管明屡战屡败,但基于天朝尊严,“诸将罔敢议战守。”而“议战守,自崇焕始。”不过,袁崇焕的和议虽战略上完全正确,但没有顾及娇纵自大,尚无危机意识的“国情”。“崇焕初议和,中朝不知。及奏报,优旨许之,后以为非计,频旨戒谕。崇焕欲藉是修故疆,持愈力。”后来袁崇焕迫于压力,也不敢多言议和,他对崇祯曾经小心地建议:“恢复之计,不外臣昔年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守为正著,战为奇著,和为旁著之说。”虽然得到认同,不过这种与皇太极关于和议的私下书信往来,是比较容易受人以柄,而且极易引发猜疑的事情。崇祯本人对议和的态度表面比较暧昧,但内心绝对反感。后来到崇祯十年,又有兵部尚书杨嗣昌提及此事,崇祯也曾私下允许杨见机行事,但又下令严禁邸报传抄,主要是碍于面子,不愿与后金平等对话,害怕外廷议论。而后来京都危机,袁崇焕议和之事被曝光张扬,为祸根四。 崇祯三年十月,皇太极率精骑十万,避开袁祟焕把守的锦远防线,绕道察哈尔入长城,攻占遵化。袁祟焕急驰入授,并于后金之前赶到通州。后金军改道西犯京师。“崇焕惧,急引兵入护京师,营广渠门外。帝立召见,深加慰劳,咨以战守策,赐御馔及貂裘。崇焕以士马疲敝,请入休城中,不许。出与大军鏖战,互有杀伤。”皇太极只得退兵。本来,“时所入隘口乃蓟辽总理刘策所辖,而崇焕甫闻变即千里赴救,自谓有功无罪。”不过,京都百姓和一些无知官员不懂这些国家政治军事大事,只觉得既然是袁崇焕戍边,敌大军压境,自是袁守疆有过,“都人骤遭兵,怨谤纷起,谓崇焕纵敌拥兵。”于是怨声载道,皆指袁崇焕的不是。何况袁崇焕有与敌和议的事实,更使得“朝士因前通和议,诬其引敌胁和,将为城下之盟。”这是祸根五。 《明史》载:“会我大清设间,谓崇焕密有成约,令所获宦官知之,阴纵使去。其人奔告于帝,帝信之不疑。”这就是说,杀袁崇焕是后金皇太极的反间计。反间或有之,但实际未必是袁崇焕的死因。袁崇焕下狱是崇祯二年十二月,处斩是三年八月,中间有近九个月的时间,如果要慎重审讯,反间不难破解。崇祯虽偏狭,但并不昏庸,对国事也不是不了解。京都危机无需仔细分析就可明白与辽东防线无关,这根本是基本事实。然而,崇祯痛恨的是袁崇焕戍边以来,未曾为他分忧,尽管辽东稳固,但清军依然可以大模大样的绕过山海关骚扰边境。五年平辽的诺言看来是不实之词。这是对大臣要求苛刻的崇祯所不能容忍的。此外,后金居然兵临京师,引发了朝野的骚动、惊恐和不安,所以这等奇耻大辱必需一个罪不可赦的替罪羊来平息,否则天朝面子何在?此事之后,袁崇焕因和议曝光而广受非议,对辽东局势,当时朝野虽有危机感,却并未真正警醒,始终停留在战事不利始于将帅无能的旧思维方式上,恰恰和议对如此的一个依旧狂妄自大,目中无人的的王朝是最难以启齿的羞耻,这是最后一个祸根。 有此六因,袁崇焕的悲剧就在所难免的发生了。应该说,崇祯也未尝没有过思想斗争,但性格因素让他更愿意以妄想和猜疑了结。事后,崇祯为自己辩护说:““朕御极之初,摄还内镇,举天下大事悉以委大小臣工,比者多营私图,因协民艰,廉通者又迁疏无通。己已之冬,京城被攻,宗社震惊,此士大夫负国家也。” 不过,尽管群情往往偏激一时,但事实不会因此被长久扭曲。袁崇焕死后,“天下冤之。”崇祯非昏君,也在不停地反省,只不知他对冤杀袁崇焕是否也有过一丝悔意。崇祯八年八月、十四年二月、十五年闰十一月、十七年二月,崇祯先后四次下诏罪己。后来更一度避正殿,居武英殿,减膳撤乐,如不遇典礼之事,平日着黑衣理政,与将士共甘苦,至“寇”平之日为止。可惜一来时局已不可挽回,二来个人心理偏激,既刻薄又猜疑,无法建立起同心同德的政治集团,始终觉得满朝无人,群臣负我。就这样在孤寂痛苦之中走到了277年的朱家大明王朝的终点。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被定了判敌通敌,此乃凌迟之罪.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崇祯帝十二月初将袁逮捕入狱,囚禁审讯半年后,崇祯三年(1630年),崇祯帝以“袁崇焕咐托不效,专恃欺隐,以市米则资盗,以谋款则斩帅,纵敌长驱,顿兵不战。及至城下,援兵四集,尽行遣散。又潜携喇嘛,坚请入城”罪名于三年八月碟(zhe)刑(分裂肢体)处死于西市,弃尸于市。不明真相的京城百姓对袁崇焕恨之入骨,“刽子手割一块肉,百姓付钱,取之生食。顷间肉已沽清。再开膛出五脏,截寸而沽。百姓买得,和烧酒生吞,血流齿颊”(《石匮书》)。  世传皇太极施反间计,捕捉两名明宫太监,然后故意让两人以为听见满清将军之间的耳语,谓袁崇焕与满人有密约,皇太极再放其中一名太监回京。崇祯皇帝中计,以为袁崇焕谋反。但是一些学者则倾向于相信崇祯皇帝杀袁崇焕,并非是皇太极的反间计得逞。由于袁崇焕是囚禁半年后才被处死的,不大可能是因一时激愤误杀。事实上,擅杀毛文龙一事,就足以使崇祯皇帝决心杀之。  历史上,太监被执纵发生在袁崇焕被下狱之后,“十二月甲子...提督大坝马房太监杨春王成德为大清兵所获...次日各给书二封 一令春向德胜门投递 一令王成德向安定门投递 内言南朝万历时节屡次着王喇嘛讲和”(《崇祯长编》,第一千六百一十一页至一千六百一十二页二十九卷),而袁崇焕下狱于同月辛亥朔。反间计的说法流传于清乾隆帝为袁崇焕平反之后。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被反间了,还有就是崇祯皇帝 心眼 太 小啦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跟皇帝作对的下场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袁崇焕()明朝名将,原为一介书生,为万历四十七年进士。 万历四十五年努尔哈赤起兵攻明,逼近山海关。天启二年(1622年),明军广宁大败,13万大军全军覆没,40多座城失守,明朝边关岌岌可危。 就在这一年,袁崇焕挺身而出,投笔从戎。出镇山海关。四年之后,努尔哈赤率兵十三万,攻打孤立无援的宁远,却被袁崇焕的一万守军打得大败而归。努尔哈赤纵横天下数十年,第一次尝到了惨败的滋味,还在战斗中被打伤,不久郁郁死去。这是明清的长期交战中,明军取得的首次胜利。又过了一年,皇太极欲为其父报仇,“灭此朝食”,亲率两黄旗两白旗精兵,围攻宁远、锦州,攻城不下,野战不克,损兵折将,连夜溃逃。袁崇焕从此威震辽东,令清兵闻名丧胆。真英雄也! 面对如此英雄,崇祯二年(1629年),皇太极采用了汉奸高鸿中的建议,率领大军,绕过袁崇焕驻防的辽东,直抵北京城下。袁公知后,两昼夜急驰三百余里,以九千士兵与皇太极10多万大军对阵于广渠门外,亲披甲胄,临阵督战,战士无不以一当十,奋力杀敌,终于击退清兵,保住京师。 真乃一代名将! 遍观历史,文人为将而立如此巨功者,无出其右。但崇祯又是如何款待救了他的小命的袁大将军的?——立捕下狱! 这是有征象的。先前,当袁将军带领五千人马从宁远赶到京城时,提出我军人马疲惫,要在城内小憩时,竟被崇祯予以拒绝。最后只得在无多少防御措施的野外与清军决战。可见崇祯实在是个没良心的糊涂皇帝。 这个糊涂皇帝这时更糊涂了,在决战胜利第十日后,因听信了两个从清军兵营里逃出来的太监的话,认定袁公是个内奸,一意孤行,把袁崇焕当场抓了起来。并在八个月后处以极刑——凌迟。 所谓凌迟就是千刀万剐,是一刀一刀从活生生的人身上剐,是极刑中的极刑。更为可悲的是:由于京城老百姓都听信了官方的话,都认为袁公是个内奸。于是,出现了历史上最为悲惨的一面: “遂于镇抚司绑发西市,寸寸脔割之。割肉一块,京师百姓从刽子手争取生啖之。刽子乱扑,百姓以钱争买其肉,顷刻立尽。开腔出其肠胃,百姓群起抢之,得其一节者,和烧酒生啮,血流齿颊间,犹唾地骂不已。拾得其骨者,以刀斧碎磔之,骨肉俱尽,止剩一首,传视九边。” ——明·张岱《石匮书后集》 悲哉,中华民族的千古英雄,不是战死在沙场,不是死于敌人之手,却给自己誓死保卫的汉族儿女凌剐着吃了。 这是一个怎样的悲剧啊!冤啊,在计六奇《明季北略》记载:“(袁崇焕)皮肉已尽,而心肺之间,叫声不绝,半日方止。” 我们的民族是这样对待自己的英雄,可袁公至死也不曾忘怀自己的民族。袁公临刑前,写有一诗:“一生事业总成空,半世功名在梦中。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保辽东!”(《临刑口占》)。 袁公生前并不是没有料到这样的结局。他曾对崇祯说:“以臣之力,制全辽有余,调众口不足。一出国门,便成万里,忌能妒功,夫岂无人。即不以权力掣臣肘,亦能以意见乱臣谋。”崇祯当时答应了,谕之曰:“卿无疑虑,朕自有主持。”可惜,崇祯实在是不值得信任的无用之辈。 到头来,还是把大忠臣给活剐了,由此,也导致了自己的灭亡。可笑的是,崇祯死前,还在那里感叹:“安得岳飞者用之。”——真混他十八代祖宗的蛋,一个崇焕先生已经杀得如此之惨,再冒出来岳飞先生,他岂不又得动歪脑筋用苦刑乎?(柏杨语——见《末路英雄——柏杨》) 袁崇焕这样的伟大人物,在生前已赢得不少忠义之士的钦慕。 请求与袁公同死的布衣程本直这样评价袁崇焕的为人:“举世皆巧人,而袁公一大痴汉也。唯其痴,故举世最爱者钱,袁公不知爱也;唯其痴,故举世最惜者死,袁公不知惜也。于是乎举世所不敢任之劳怨,袁公直任之而弗辞也;于是乎举世所不得不避之嫌,袁公直不避之而独行也。而且举世所不能耐之饥寒,袁公直耐之以为士卒先也;而且举世所不肯破之体貌,袁公力破之以与诸将吏推心而置腹也。”被袁崇焕的品格所感染,在袁公被杀的当夜,袁公手下的一位姓佘的义士冒着被灭族的危险把明朝打算“传视九边”的袁公头颅从高高的旗杆上偷了下来,从此开始了佘家372年的守墓义举。 佘义士自偷葬袁崇焕首级后,就辞官不做,临终前给后世子孙留下了遗训:一不许再回广东老家,要世世代代为袁大将军守墓,二不许做官,三不许不读书。从此,佘家后人开始了对袁崇焕墓的秘密守护,直到乾隆年间,守墓才转为公开,他们也才得到世人的敬重。 三百多年来佘家的17代辈辈单传,但是每一代都记着忠义二字,都恪守祖训,与袁大将军墓朝夕相伴,没有离开半步。(见南方周末《372年守墓史曲终人散》) 这又是怎样的一个壮举啊! 当年佘义士偷葬袁崇焕首级时,世人皆认为袁崇焕是个汉奸,这个时候,佘家人该是忍受着多大的心理压力。我不知道他们是不是曾经动摇过——也许袁崇焕真的是个汉奸呢? 然而他们坚持下来了。直到乾隆年间,乾隆为清朝才公布了《清世宗实录》,为袁崇焕正了名:袁崇焕不是通敌的汉奸,却是个真正的大英雄。 而这时150多年已经过去了,所有明朝的遗老遗少都已化为枯骨了,而佘家人也已为冤死袁大将军守了七个世代。 这又是一种怎样的信仰啊!当整个民族视袁大将军为汉奸、叛徒时,惟有佘家坚信袁崇焕是冤死的,并为他默守了一个世纪。守一时是容易的,守一个世纪就难了。然而佘家继续坚守了下去——守了整整372年。 在这个过程中,朝代更替了,清朝灭亡了,民国兴起了,民国灭亡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兴起了,然而,袁大将军——这位无论在品格还是在才能上或是在功业上都惊世杰出的民族英雄——始终得不到中华民族应有的尊敬与赎罪,他在民国初年被康有为发起修建起的一小块墓地、祠堂在×革中又被夷平了,直到佘氏再度奔走24年,才终于换回今天的墓地重修。 壮哉!佘氏!为一将军守墓372年,中外古今,闻所未闻!对比之下,国人的表现令人叹息。 遥观日本小鬼子,每年8月15必去祭拜“靖国神社”,上至首相,下至平民百姓,不忘保卫过自己国家的“英雄和战士”。反观我国,几个记得保卫过自己民族的英雄?几个记得“九一八”几个祭拜过抗日战争中死去的英雄?哪里又是抗美援朝中牺牲的亡灵安息之所?——对自己的英雄如此刻薄,如此无情而善忘,对待敌人则如此卑膝、献媚而多情,这也许正是我族之所以如此不昌,道德衰亡而没落之缘由。 我想起了骨头最硬的鲁迅先生说过的话:“中国自古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民族的脊梁。” 我想,袁大将军与佘氏一族正是这样的民族脊梁。正是有了这么一批或有名或无名的脊梁在为中华民族默默耕耘,守护着中华民族的一丝浩然之气,而终于令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复兴成为可能。今天,我如再去一趟北京,那个躺在水晶棺里的“伟大人物”是不必去拜访的,那个金碧辉煌的极权中心——紫禁城是无须去参观的,那个血肉筹就的阻隔万里河山的长城是不值得去登临的。 但有个地方我是一定要去祭拜的——袁墓——这里才有着我族不死的精魂!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袁崇焕()明朝名将,原为一介书生,为万历四十七年进士。 万历四十五年努尔哈赤起兵攻明,逼近山海关。天启二年(1622年),明军广宁大败,13万大军全军覆没,40多座城失守,明朝边关岌岌可危。 就在这一年,袁崇焕挺身而出,投笔从戎。出镇山海关。四年之后,努尔哈赤率兵十三万,攻打孤立无援的宁远,却被袁崇焕的一万守军打得大败而归。努尔哈赤纵横天下数十年,第一次尝到了惨败的滋味,还在战斗中被打伤,不久郁郁死去。这是明清的长期交战中,明军取得的首次胜利。又过了一年,皇太极欲为其父报仇,“灭此朝食”,亲率两黄旗两白旗精兵,围攻宁远、锦州,攻城不下,野战不克,损兵折将,连夜溃逃。袁崇焕从此威震辽东,令清兵闻名丧胆。真英雄也! 面对如此英雄,崇祯二年(1629年),皇太极采用了汉奸高鸿中的建议,率领大军,绕过袁崇焕驻防的辽东,直抵北京城下。袁公知后,两昼夜急驰三百余里,以九千士兵与皇太极10多万大军对阵于广渠门外,亲披甲胄,临阵督战,战士无不以一当十,奋力杀敌,终于击退清兵,保住京师。 真乃一代名将! 遍观历史,文人为将而立如此巨功者,无出其右。但崇祯又是如何款待救了他的小命的袁大将军的?——立捕下狱! 这是有征象的。先前,当袁将军带领五千人马从宁远赶到京城时,提出我军人马疲惫,要在城内小憩时,竟被崇祯予以拒绝。最后只得在无多少防御措施的野外与清军决战。可见崇祯实在是个没良心的糊涂皇帝。 这个糊涂皇帝这时更糊涂了,在决战胜利第十日后,因听信了两个从清军兵营里逃出来的太监的话,认定袁公是个内奸,一意孤行,把袁崇焕当场抓了起来。并在八个月后处以极刑——凌迟。 所谓凌迟就是千刀万剐,是一刀一刀从活生生的人身上剐,是极刑中的极刑。更为可悲的是:由于京城老百姓都听信了官方的话,都认为袁公是个内奸。于是,出现了历史上最为悲惨的一面: “遂于镇抚司绑发西市,寸寸脔割之。割肉一块,京师百姓从刽子手争取生啖之。刽子乱扑,百姓以钱争买其肉,顷刻立尽。开腔出其肠胃,百姓群起抢之,得其一节者,和烧酒生啮,血流齿颊间,犹唾地骂不已。拾得其骨者,以刀斧碎磔之,骨肉俱尽,止剩一首,传视九边。” ——明·张岱《石匮书后集》 悲哉,中华民族的千古英雄,不是战死在沙场,不是死于敌人之手,却给自己誓死保卫的汉族儿女凌剐着吃了。 这是一个怎样的悲剧啊!冤啊,在计六奇《明季北略》记载:“(袁崇焕)皮肉已尽,而心肺之间,叫声不绝,半日方止。” 我们的民族是这样对待自己的英雄,可袁公至死也不曾忘怀自己的民族。袁公临刑前,写有一诗:“一生事业总成空,半世功名在梦中。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保辽东!”(《临刑口占》)。 袁公生前并不是没有料到这样的结局。他曾对崇祯说:“以臣之力,制全辽有余,调众口不足。一出国门,便成万里,忌能妒功,夫岂无人。即不以权力掣臣肘,亦能以意见乱臣谋。”崇祯当时答应了,谕之曰:“卿无疑虑,朕自有主持。”可惜,崇祯实在是不值得信任的无用之辈。 到头来,还是把大忠臣给活剐了,由此,也导致了自己的灭亡。可笑的是,崇祯死前,还在那里感叹:“安得岳飞者用之。”——真混他十八代祖宗的蛋,一个崇焕先生已经杀得如此之惨,再冒出来岳飞先生,他岂不又得动歪脑筋用苦刑乎?(柏杨语——见《末路英雄——柏杨》) 袁崇焕这样的伟大人物,在生前已赢得不少忠义之士的钦慕。 请求与袁公同死的布衣程本直这样评价袁崇焕的为人:“举世皆巧人,而袁公一大痴汉也。唯其痴,故举世最爱者钱,袁公不知爱也;唯其痴,故举世最惜者死,袁公不知惜也。于是乎举世所不敢任之劳怨,袁公直任之而弗辞也;于是乎举世所不得不避之嫌,袁公直不避之而独行也。而且举世所不能耐之饥寒,袁公直耐之以为士卒先也;而且举世所不肯破之体貌,袁公力破之以与诸将吏推心而置腹也。”被袁崇焕的品格所感染,在袁公被杀的当夜,袁公手下的一位姓佘的义士冒着被灭族的危险把明朝打算“传视九边”的袁公头颅从高高的旗杆上偷了下来,从此开始了佘家372年的守墓义举。 佘义士自偷葬袁崇焕首级后,就辞官不做,临终前给后世子孙留下了遗训:一不许再回广东老家,要世世代代为袁大将军守墓,二不许做官,三不许不读书。从此,佘家后人开始了对袁崇焕墓的秘密守护,直到乾隆年间,守墓才转为公开,他们也才得到世人的敬重。 三百多年来佘家的17代辈辈单传,但是每一代都记着忠义二字,都恪守祖训,与袁大将军墓朝夕相伴,没有离开半步。(见南方周末《372年守墓史曲终人散》) 这又是怎样的一个壮举啊! 当年佘义士偷葬袁崇焕首级时,世人皆认为袁崇焕是个汉奸,这个时候,佘家人该是忍受着多大的心理压力。我不知道他们是不是曾经动摇过——也许袁崇焕真的是个汉奸呢? 然而他们坚持下来了。直到乾隆年间,乾隆为清朝才公布了《清世宗实录》,为袁崇焕正了名:袁崇焕不是通敌的汉奸,却是个真正的大英雄。 而这时150多年已经过去了,所有明朝的遗老遗少都已化为枯骨了,而佘家人也已为冤死袁大将军守了七个世代。 这又是一种怎样的信仰啊!当整个民族视袁大将军为汉奸、叛徒时,惟有佘家坚信袁崇焕是冤死的,并为他默守了一个世纪。守一时是容易的,守一个世纪就难了。然而佘家继续坚守了下去——守了整整372年。 在这个过程中,朝代更替了,清朝灭亡了,民国兴起了,民国灭亡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兴起了,然而,袁大将军——这位无论在品格还是在才能上或是在功业上都惊世杰出的民族英雄——始终得不到中华民族应有的尊敬与赎罪,他在民国初年被康有为发起修建起的一小块墓地、祠堂在×革中又被夷平了,直到佘氏再度奔走24年,才终于换回今天的墓地重修。 壮哉!佘氏!为一将军守墓372年,中外古今,闻所未闻!对比之下,国人的表现令人叹息。 遥观日本小鬼子,每年8月15必去祭拜“靖国神社”,上至首相,下至平民百姓,不忘保卫过自己国家的“英雄和战士”。反观我国,几个记得保卫过自己民族的英雄?几个记得“九一八”几个祭拜过抗日战争中死去的英雄?哪里又是抗美援朝中牺牲的亡灵安息之所?——对自己的英雄如此刻薄,如此无情而善忘,对待敌人则如此卑膝、献媚而多情,这也许正是我族之所以如此不昌,道德衰亡而没落之缘由。 我想起了骨头最硬的鲁迅先生说过的话:“中国自古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民族的脊梁。” 我想,袁大将军与佘氏一族正是这样的民族脊梁。正是有了这么一批或有名或无名的脊梁在为中华民族默默耕耘,守护着中华民族的一丝浩然之气,而终于令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复兴成为可能。今天,我如再去一趟北京,那个躺在水晶棺里的“伟大人物”是不必去拜访的,那个金碧辉煌的极权中心——紫禁城是无须去参观的,那个血肉筹就的阻隔万里河山的长城是不值得去登临的。 但有个地方我是一定要去祭拜的——袁墓——这里才有着我族不死的精魂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总之一句话 性格决定命运 他做事的风格是 做自己的事 让别人去评吧 做是不考虑后果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皇太极设下反间计,崇祯中招诛杀袁崇焕
电影《碧血剑》里,主角袁承志武艺高强,有情有义,出身也很厉害,乃是明末忠臣袁崇焕之子。但是,后来他的父亲中了奸人之计,被崇祯皇帝凌迟处死,全家满门抄斩,年幼的袁承志被家中的一个哑仆冒死救出,后来拜到华山门下,练得绝世武功,并和美女温青青、九公主等发生悱恻的爱情云云。 不过,袁承志的老爸袁崇焕是没有武功的,他本是科举出身的文人,但令人惊异的是,袁崇焕的军事才能相当了得。明末满洲人的崛起,已经成为明朝最大的边患,特别是努尔哈赤攻占抚顺后,气势大盛,明军几乎望风而溃。危急之时,袁崇焕被委以辽东防务的重任。 受命后,袁崇焕加固了宁远城,满洲人攻打了六个月都没有拿下。据《啸亭杂录》卷一中记载,在一次攻城中,奴尔哈赤被袁崇焕用红衣大炮击伤,奴尔哈赤愤然说:“何憨儿乃敢阻我兵力?”不久,奴尔哈赤便因伤重挂了。奴尔哈赤的儿子皇太极大愤,继位后提兵欲为父亲报仇,但在宁锦又被袁崇焕杀得大败。满洲人对袁崇焕既恨又惧,恨不能将他生吞活剥。 崇祯二年(1629年),满洲人见无法攻克袁崇焕的城堡,便绕道长城后进围北京,袁崇焕闻讯后率领九千精兵星夜弛兵回援,在广渠门外和十万八旗军血战一场,迫其退却。皇太极见袁崇焕军队凶猛,便效仿《三国演义》中周瑜利用蒋干盗书的反间计故事,将被俘的太监杨某监于帐中,故意让他偷听到“袁经略有密约,不日即输诚矣”的密谈,第二天又有意将杨太监放跑。 杨太监跑回后,赶紧把这个绝密情报向崇祯添油加醋的汇报了一番,崇祯皇帝果然中计,将袁崇焕投入狱中,次年八月以“谋叛欺君”的罪名将袁崇焕处以磔刑,并被肢裂于西市。最为惨烈的是,当时的北京人以为袁崇焕勾结满洲人通敌卖国,听说袁崇焕被处死,这些人“将银钱买肉一块,如手指大,狠咬一口,还要大骂一声,没多久,崇焕肉悉卖尽。” 后人会问,崇祯就那么傻啊,这么轻易的就上当了?原来,天性多疑的人最容易上这种当,曹操如此,崇祯也是如此。当时有几个事情让崇祯对袁崇焕起了疑心,一是满洲人绕道南下围北京城的时候,朝廷本命袁崇焕拒敌于顺义、蓟州一线,但袁崇焕直接退守了通州、昌平,随后又退守京城。当然,这也怪不得袁崇焕,因为当时也确实没有时间去布防,只能先保京城。 但是,满洲八旗的长驱直入使得京城内外的官民都受到骚扰,很多人对袁崇焕的军队没有及时的堵截满洲军队非常不满,一时间谣言四起,说袁崇焕已经暗通满洲人,故意放满洲军队入关云云。皇太极的反间计,大概就是受到当时谣言的启发。
另外,当时广渠门大战的时候,明将满桂在德胜门,袁崇焕在广渠门,两支军队一内一外,同时与满洲八旗奋战。后来满桂退守德胜门之瓮城,而袁崇焕则率军将皇太极逼退。次日,袁崇焕入城晋见崇祯,并请求像满桂一样,让他的士兵入城休整。这个提议引起了崇祯的警觉,当场就断然拒绝了袁崇焕的请求。后来太监杨某的告密,更是火上浇油,让崇祯认定袁崇焕和满洲人的确内外勾结。 在当时明朝与满洲人的对抗中,明军能在辽东抑制满洲八旗已属不易,而袁崇焕在崇祯元年(1628)见崇祯的时候,曾经夸下海口,“五年平辽”,虽然后来袁崇焕自己说当时只是想暂时宽慰一下皇帝而已,但却让崇祯对他的实力产生了猜忌。后来,袁崇焕又擅自杀了大将毛文龙,这更加让崇祯感觉这人可能有谋反之心。
崇祯的喜怒无常和疑心太重,是袁崇焕被杀的根本原因。只可怜袁崇焕千里冰雪回师救主,却落得被凌迟处死,甚至被当时人“食其肉”的惨剧,真可谓是让人痛心疾首。袁崇焕入狱后,曾写下一诗以表心迹,其中有两句:“但留清白在,粉骨亦何辞”,这和当年于谦写《石灰吟》的风骨倒有几分相似:“千锤万炼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桩千古奇冤,直到乾隆年间修《明史》时,真相才大白于天下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崇祯帝十二月初将袁逮捕入狱,囚禁审讯半年后,崇祯三年(1630年),崇祯帝以“袁崇焕咐托不效,专恃欺隐,以市米则资盗,以谋款则斩帅”等罪名于三年八月碟(zhe)刑(分裂肢体)处死于西市,弃尸于市。不明真相的京城百姓对袁崇焕恨之入骨,“刽子手割一块肉,百姓付钱,取之生食。顷间肉已沽清。再开膛出五脏,截寸而沽。百姓买得,和烧酒生吞,血流齿颊”(《石匮书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人们常说的反间计给把他害了。昏庸的朱右检他不是也吊死在外脖子树上了嘛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袁崇焕()明朝名将,原为一介书生,为万历四十七年进士。 万历四十五年努尔哈赤起兵攻明,逼近山海关。天启二年(1622年),明军广宁大败,13万大军全军覆没,40多座城失守,明朝边关岌岌可危。 就在这一年,袁崇焕挺身而出,投笔从戎。出镇山海关。四年之后,努尔哈赤率兵十三万,攻打孤立无援的宁远,却被袁崇焕的一万守军打得大败而归。努尔哈赤纵横天下数十年,第一次尝到了惨败的滋味,还在战斗中被打伤,不久郁郁死去。这是明清的长期交战中,明军取得的首次胜利。又过了一年,皇太极欲为其父报仇,“灭此朝食”,亲率两黄旗两白旗精兵,围攻宁远、锦州,攻城不下,野战不克,损兵折将,连夜溃逃。袁崇焕从此威震辽东,令清兵闻名丧胆。真英雄也! 面对如此英雄,崇祯二年(1629年),皇太极采用了汉奸高鸿中的建议,率领大军,绕过袁崇焕驻防的辽东,直抵北京城下。袁公知后,两昼夜急驰三百余里,以九千士兵与皇太极10多万大军对阵于广渠门外,亲披甲胄,临阵督战,战士无不以一当十,奋力杀敌,终于击退清兵,保住京师。 真乃一代名将! 遍观历史,文人为将而立如此巨功者,无出其右。但崇祯又是如何款待救了他的小命的袁大将军的?——立捕下狱! 这是有征象的。先前,当袁将军带领五千人马从宁远赶到京城时,提出我军人马疲惫,要在城内小憩时,竟被崇祯予以拒绝。最后只得在无多少防御措施的野外与清军决战。可见崇祯实在是个没良心的糊涂皇帝。 这个糊涂皇帝这时更糊涂了,在决战胜利第十日后,因听信了两个从清军兵营里逃出来的太监的话,认定袁公是个内奸,一意孤行,把袁崇焕当场抓了起来。并在八个月后处以极刑——凌迟。 所谓凌迟就是千刀万剐,是一刀一刀从活生生的人身上剐,是极刑中的极刑。更为可悲的是:由于京城老百姓都听信了官方的话,都认为袁公是个内奸。于是,出现了历史上最为悲惨的一面: “遂于镇抚司绑发西市,寸寸脔割之。割肉一块,京师百姓从刽子手争取生啖之。刽子乱扑,百姓以钱争买其肉,顷刻立尽。开腔出其肠胃,百姓群起抢之,得其一节者,和烧酒生啮,血流齿颊间,犹唾地骂不已。拾得其骨者,以刀斧碎磔之,骨肉俱尽,止剩一首,传视九边。” ——明·张岱《石匮书后集》 悲哉,中华民族的千古英雄,不是战死在沙场,不是死于敌人之手,却给自己誓死保卫的汉族儿女凌剐着吃了。 这是一个怎样的悲剧啊!冤啊,在计六奇《明季北略》记载:“(袁崇焕)皮肉已尽,而心肺之间,叫声不绝,半日方止。” 我们的民族是这样对待自己的英雄,可袁公至死也不曾忘怀自己的民族。袁公临刑前,写有一诗:“一生事业总成空,半世功名在梦中。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保辽东!”(《临刑口占》)。 袁公生前并不是没有料到这样的结局。他曾对崇祯说:“以臣之力,制全辽有余,调众口不足。一出国门,便成万里,忌能妒功,夫岂无人。即不以权力掣臣肘,亦能以意见乱臣谋。”崇祯当时答应了,谕之曰:“卿无疑虑,朕自有主持。”可惜,崇祯实在是不值得信任的无用之辈。 到头来,还是把大忠臣给活剐了,由此,也导致了自己的灭亡。可笑的是,崇祯死前,还在那里感叹:“安得岳飞者用之。”——真混他十八代祖宗的蛋,一个崇焕先生已经杀得如此之惨,再冒出来岳飞先生,他岂不又得动歪脑筋用苦刑乎?(柏杨语——见《末路英雄——柏杨》) 袁崇焕这样的伟大人物,在生前已赢得不少忠义之士的钦慕。 请求与袁公同死的布衣程本直这样评价袁崇焕的为人:“举世皆巧人,而袁公一大痴汉也。唯其痴,故举世最爱者钱,袁公不知爱也;唯其痴,故举世最惜者死,袁公不知惜也。于是乎举世所不敢任之劳怨,袁公直任之而弗辞也;于是乎举世所不得不避之嫌,袁公直不避之而独行也。而且举世所不能耐之饥寒,袁公直耐之以为士卒先也;而且举世所不肯破之体貌,袁公力破之以与诸将吏推心而置腹也。”被袁崇焕的品格所感染,在袁公被杀的当夜,袁公手下的一位姓佘的义士冒着被灭族的危险把明朝打算“传视九边”的袁公头颅从高高的旗杆上偷了下来,从此开始了佘家372年的守墓义举。 佘义士自偷葬袁崇焕首级后,就辞官不做,临终前给后世子孙留下了遗训:一不许再回广东老家,要世世代代为袁大将军守墓,二不许做官,三不许不读书。从此,佘家后人开始了对袁崇焕墓的秘密守护,直到乾隆年间,守墓才转为公开,他们也才得到世人的敬重。 三百多年来佘家的17代辈辈单传,但是每一代都记着忠义二字,都恪守祖训,与袁大将军墓朝夕相伴,没有离开半步。(见南方周末《372年守墓史曲终人散》) 这又是怎样的一个壮举啊! 当年佘义士偷葬袁崇焕首级时,世人皆认为袁崇焕是个汉奸,这个时候,佘家人该是忍受着多大的心理压力。我不知道他们是不是曾经动摇过——也许袁崇焕真的是个汉奸呢? 然而他们坚持下来了。直到乾隆年间,乾隆为清朝才公布了《清世宗实录》,为袁崇焕正了名:袁崇焕不是通敌的汉奸,却是个真正的大英雄。 而这时150多年已经过去了,所有明朝的遗老遗少都已化为枯骨了,而佘家人也已为冤死袁大将军守了七个世代。 这又是一种怎样的信仰啊!当整个民族视袁大将军为汉奸、叛徒时,惟有佘家坚信袁崇焕是冤死的,并为他默守了一个世纪。守一时是容易的,守一个世纪就难了。然而佘家继续坚守了下去——守了整整372年。 在这个过程中,朝代更替了,清朝灭亡了,民国兴起了,民国灭亡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兴起了,然而,袁大将军——这位无论在品格还是在才能上或是在功业上都惊世杰出的民族英雄——始终得不到中华民族应有的尊敬与赎罪,他在民国初年被康有为发起修建起的一小块墓地、祠堂在×革中又被夷平了,直到佘氏再度奔走24年,才终于换回今天的墓地重修。 壮哉!佘氏!为一将军守墓372年,中外古今,闻所未闻!对比之下,国人的表现令人叹息。 遥观日本小鬼子,每年8月15必去祭拜“靖国神社”,上至首相,下至平民百姓,不忘保卫过自己国家的“英雄和战士”。反观我国,几个记得保卫过自己民族的英雄?几个记得“九一八”几个祭拜过抗日战争中死去的英雄?哪里又是抗美援朝中牺牲的亡灵安息之所?——对自己的英雄如此刻薄,如此无情而善忘,对待敌人则如此卑膝、献媚而多情,这也许正是我族之所以如此不昌,道德衰亡而没落之缘由。 我想起了骨头最硬的鲁迅先生说过的话:“中国自古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民族的脊梁。” 我想,袁大将军与佘氏一族正是这样的民族脊梁。正是有了这么一批或有名或无名的脊梁在为中华民族默默耕耘,守护着中华民族的一丝浩然之气,而终于令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复兴成为可能。今天,我如再去一趟北京,那个躺在水晶棺里的“伟大人物”是不必去拜访的,那个金碧辉煌的极权中心——紫禁城是无须去参观的,那个血肉筹就的阻隔万里河山的长城是不值得去登临的。 但有个地方我是一定要去祭拜的——袁墓——这里才有着我族不死的精魂!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袁崇焕()明朝名将,原为一介书生,为万历四十七年进士。 万历四十五年努尔哈赤起兵攻明,逼近山海关。天启二年(1622年),明军广宁大败,13万大军全军覆没,40多座城失守,明朝边关岌岌可危。 就在这一年,袁崇焕挺身而出,投笔从戎。出镇山海关。四年之后,努尔哈赤率兵十三万,攻打孤立无援的宁远,却被袁崇焕的一万守军打得大败而归。努尔哈赤纵横天下数十年,第一次尝到了惨败的滋味,还在战斗中被打伤,不久郁郁死去。这是明清的长期交战中,明军取得的首次胜利。又过了一年,皇太极欲为其父报仇,“灭此朝食”,亲率两黄旗两白旗精兵,围攻宁远、锦州,攻城不下,野战不克,损兵折将,连夜溃逃。袁崇焕从此威震辽东,令清兵闻名丧胆。真英雄也! 面对如此英雄,崇祯二年(1629年),皇太极采用了汉奸高鸿中的建议,率领大军,绕过袁崇焕驻防的辽东,直抵北京城下。袁公知后,两昼夜急驰三百余里,以九千士兵与皇太极10多万大军对阵于广渠门外,亲披甲胄,临阵督战,战士无不以一当十,奋力杀敌,终于击退清兵,保住京师。 真乃一代名将! 遍观历史,文人为将而立如此巨功者,无出其右。但崇祯又是如何款待救了他的小命的袁大将军的?——立捕下狱! 这是有征象的。先前,当袁将军带领五千人马从宁远赶到京城时,提出我军人马疲惫,要在城内小憩时,竟被崇祯予以拒绝。最后只得在无多少防御措施的野外与清军决战。可见崇祯实在是个没良心的糊涂皇帝。 这个糊涂皇帝这时更糊涂了,在决战胜利第十日后,因听信了两个从清军兵营里逃出来的太监的话,认定袁公是个内奸,一意孤行,把袁崇焕当场抓了起来。并在八个月后处以极刑——凌迟。 所谓凌迟就是千刀万剐,是一刀一刀从活生生的人身上剐,是极刑中的极刑。更为可悲的是:由于京城老百姓都听信了官方的话,都认为袁公是个内奸。于是,出现了历史上最为悲惨的一面: “遂于镇抚司绑发西市,寸寸脔割之。割肉一块,京师百姓从刽子手争取生啖之。刽子乱扑,百姓以钱争买其肉,顷刻立尽。开腔出其肠胃,百姓群起抢之,得其一节者,和烧酒生啮,血流齿颊间,犹唾地骂不已。拾得其骨者,以刀斧碎磔之,骨肉俱尽,止剩一首,传视九边。” ——明·张岱《石匮书后集》 悲哉,中华民族的千古英雄,不是战死在沙场,不是死于敌人之手,却给自己誓死保卫的汉族儿女凌剐着吃了。 这是一个怎样的悲剧啊!冤啊,在计六奇《明季北略》记载:“(袁崇焕)皮肉已尽,而心肺之间,叫声不绝,半日方止。” 我们的民族是这样对待自己的英雄,可袁公至死也不曾忘怀自己的民族。袁公临刑前,写有一诗:“一生事业总成空,半世功名在梦中。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保辽东!”(《临刑口占》)。 袁公生前并不是没有料到这样的结局。他曾对崇祯说:“以臣之力,制全辽有余,调众口不足。一出国门,便成万里,忌能妒功,夫岂无人。即不以权力掣臣肘,亦能以意见乱臣谋。”崇祯当时答应了,谕之曰:“卿无疑虑,朕自有主持。”可惜,崇祯实在是不值得信任的无用之辈。 到头来,还是把大忠臣给活剐了,由此,也导致了自己的灭亡。可笑的是,崇祯死前,还在那里感叹:“安得岳飞者用之。”——真混他十八代祖宗的蛋,一个崇焕先生已经杀得如此之惨,再冒出来岳飞先生,他岂不又得动歪脑筋用苦刑乎?(柏杨语——见《末路英雄——柏杨》) 袁崇焕这样的伟大人物,在生前已赢得不少忠义之士的钦慕。 请求与袁公同死的布衣程本直这样评价袁崇焕的为人:“举世皆巧人,而袁公一大痴汉也。唯其痴,故举世最爱者钱,袁公不知爱也;唯其痴,故举世最惜者死,袁公不知惜也。于是乎举世所不敢任之劳怨,袁公直任之而弗辞也;于是乎举世所不得不避之嫌,袁公直不避之而独行也。而且举世所不能耐之饥寒,袁公直耐之以为士卒先也;而且举世所不肯破之体貌,袁公力破之以与诸将吏推心而置腹也。”被袁崇焕的品格所感染,在袁公被杀的当夜,袁公手下的一位姓佘的义士冒着被灭族的危险把明朝打算“传视九边”的袁公头颅从高高的旗杆上偷了下来,从此开始了佘家372年的守墓义举。 佘义士自偷葬袁崇焕首级后,就辞官不做,临终前给后世子孙留下了遗训:一不许再回广东老家,要世世代代为袁大将军守墓,二不许做官,三不许不读书。从此,佘家后人开始了对袁崇焕墓的秘密守护,直到乾隆年间,守墓才转为公开,他们也才得到世人的敬重。 三百多年来佘家的17代辈辈单传,但是每一代都记着忠义二字,都恪守祖训,与袁大将军墓朝夕相伴,没有离开半步。(见南方周末《372年守墓史曲终人散》) 这又是怎样的一个壮举啊! 当年佘义士偷葬袁崇焕首级时,世人皆认为袁崇焕是个汉奸,这个时候,佘家人该是忍受着多大的心理压力。我不知道他们是不是曾经动摇过——也许袁崇焕真的是个汉奸呢? 然而他们坚持下来了。直到乾隆年间,乾隆为清朝才公布了《清世宗实录》,为袁崇焕正了名:袁崇焕不是通敌的汉奸,却是个真正的大英雄。 而这时150多年已经过去了,所有明朝的遗老遗少都已化为枯骨了,而佘家人也已为冤死袁大将军守了七个世代。 这又是一种怎样的信仰啊!当整个民族视袁大将军为汉奸、叛徒时,惟有佘家坚信袁崇焕是冤死的,并为他默守了一个世纪。守一时是容易的,守一个世纪就难了。然而佘家继续坚守了下去——守了整整372年。 在这个过程中,朝代更替了,清朝灭亡了,民国兴起了,民国灭亡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兴起了,然而,袁大将军——这位无论在品格还是在才能上或是在功业上都惊世杰出的民族英雄——始终得不到中华民族应有的尊敬与赎罪,他在民国初年被康有为发起修建起的一小块墓地、祠堂在×革中又被夷平了,直到佘氏再度奔走24年,才终于换回今天的墓地重修。 壮哉!佘氏!为一将军守墓372年,中外古今,闻所未闻!对比之下,国人的表现令人叹息。 遥观日本小鬼子,每年8月15必去祭拜“靖国神社”,上至首相,下至平民百姓,不忘保卫过自己国家的“英雄和战士”。反观我国,几个记得保卫过自己民族的英雄?几个记得“九一八”几个祭拜过抗日战争中死去的英雄?哪里又是抗美援朝中牺牲的亡灵安息之所?——对自己的英雄如此刻薄,如此无情而善忘,对待敌人则如此卑膝、献媚而多情,这也许正是我族之所以如此不昌,道德衰亡而没落之缘由。 我想起了骨头最硬的鲁迅先生说过的话:“中国自古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民族的脊梁。” 我想,袁大将军与佘氏一族正是这样的民族脊梁。正是有了这么一批或有名或无名的脊梁在为中华民族默默耕耘,守护着中华民族的一丝浩然之气,而终于令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复兴成为可能。今天,我如再去一趟北京,那个躺在水晶棺里的“伟大人物”是不必去拜访的,那个金碧辉煌的极权中心——紫禁城是无须去参观的,那个血肉筹就的阻隔万里河山的长城是不值得去登临的。 但有个地方我是一定要去祭拜的——袁墓——这里才有着我族不死的精魂!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被皇太极使反间计害死,被诬为汉奸,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袁崇焕纪念园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