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问一下,我有强迫症 ,经常害怕大脑是你想太多多或过度思考...

四、一切尽在大脑:强迫思考 - 中国青少年新世纪读书网
您好,欢迎你!
& 四、一切尽在大脑:强迫思考
请选择颜色:
请选择字体大小:
四、一切尽在大脑:强迫思考 文 / 徐光兴
更新时间: 12:35:44
四、一切尽在大脑:强迫思考
正常人有的时候会有某种不愉快念头一直在头脑中出现,按捺不下,持续一天或者更长的时间,并产生某种不安或恐惧感;或者在某种特殊场合对特定事物有种异样的感觉。但这些体验和感觉还不能称之为强迫思维。只有在一段时间内这种感觉不断反复出现,且程度加深,内心矛盾加剧,自我难以调控,消耗了大量精力,这时才有必要考虑强迫思考产生的可能,即个人的心理异常的发生。它是当事人的人格与环境接触时一种下意识的异常活动,也是一种奇特的病理现象。
因此,我们说当某种不愉快的念头不断在心理出现,要把它抑制住非常困难,消耗了自我大量的精力,形成内心的苦恼以及异常感知时,对这种不适应的心理现象,我们称之为强迫思考或强迫观念。强迫观念与强迫症就像天才与疯子一样仅一纸之隔,强迫观念是自我精神内部思考异常的问题,尽管许多人在外表行为上表现还算正常,但异常的程度越来越深就会形成强迫性障碍。
强迫思考或强迫观念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对自我判断不相信,性格中有不安的倾向,总是在怀疑自己的判断,无法摆脱不安和内在的不可抑制的确认愿望。
正常人也会有确认行为,但这宛如是“神经雷达”的作用,可被称作是对外界的“安全检查”,且这种“雷达”的使用能放能收。而强迫思考者的这种确认行为和观念能放不能收,排除了可疑点后仍然会继续奇怪的确认行为。在人际关系中,强迫确认会对个人造成很大的困扰,而且会越想越不安,逐渐形成了严重的强迫性障碍。
强迫思考有时与宗教迷信观念有相似之处,但两者之间截然不同。强迫思考与迷信观念最本质的区别在于迷信观念者认为自己的宗教信念有意义,是自己主动想做且有一定的文化背景支持;而强迫观念者则明知自己的想法是毫无意义,或者明白是不合理的、愚蠢的,但自己无法控制住。例如一些没有任何理由的念头忽然在头脑中反复出现,没有意义的数字在头脑中反复出现。这些念头越来越强烈,直至紧紧占据了自己整个内心世界,无法清除,严重的情况下导致情绪的抑郁和人格的变异。强迫思考的心理特征如下:
第一,从心理学的角度,强迫思考具有记忆的固着性,个人因某种不愉快的感受、体验或者由于某种受到精神创伤的体验,常在头脑中出现,如鬼魂附体一样,挥之不去。
第二,由不安与恐惧而引起的对观念的支配性和持续性,而且这些种观念又是不现实的东西。例如:总是想象乘着一叶小舟到江面上去,然后会发生不幸的翻船等……这种不安和恐惧是构成不合理强迫思考的因素。
第三,冲动性的念头。强迫性思考来自环境的刺激,也是当事人潜意识或下意识的一种冲动。由于观念的冲动无法抑制,并且受环境的刺激,形成下意识的本能的冲动,在正常情况下个人的下意识是受到现实抑制的,而强迫观念是下意识没能被控制住,冲出了意识的表面,因而就会产生两种情况:强迫思考或歇斯底里症。歇斯底里症常伴有生理方面的病变,严重时会有短暂的失去知觉或头晕、站立不稳、失声等现象产生。
第四,每个当事人的强迫思考发生的频率、强度并不是均等的,即个人的症状表现并不是每天一样的频率和次数。它的发生频率受个人大脑生理影响,如大脑血液循环不良、缺氧等,或者是受到某种情绪、环境的刺激。更确切地说,强迫思考是大脑神经系统异常,或大脑神经兴奋异质化所造成的――是一种“大脑抽搐”现象,同时也是个人的人格与环境接触时的精神活动中一种比较奇特的心理现象。
第五,强迫性思考的发生与人格类型、个人气质有特定的联系。大多数强迫思考者的共同人格特征是智商高、感情丰富,很多人具有卓越的才能。这种性格特征或才能使他们极力掩藏症状、讨厌治疗,直至病情发展到非常严重的地步、演变为让人痛心的结果。
强迫思考发生频率较高的个体一般具有以下一些性格特征:(1)性格是神经质的;(2)其所在家庭中有忧郁症患者;(3)童年时代有孤独、内向、固执、空想、非现实性、劣等感等性格倾向。
强迫思考者在心理门诊时有病理意识的表现,如有痛苦、苦恼、感到精力消耗、感到自我行为失控等主诉症状。但是有些人尽管有这些异常表现,同时他们也可能是优秀的社会活动者,热爱工作、热爱学习,具有优秀的事业和高尚的人格。另一方面,这些人越是优秀,因强迫观念而产生的内心痛苦也会越深。
美国的一些临床心理学家认为强迫思考是一种普遍现象,它就像伤风感冒一样是很多人都会有的,然而因伤风感冒而死去的人几乎是很少的,或者因它而患心肌炎的人也是少数。所以,应当把强迫性观念与强迫症区分开来,它们之间还是有一定的距离。他们主张在心理卫生知识普及以及心理门诊中都应注意对强迫观念的预防,并把它作为心理卫生的重要知识进行宣传。
美国心理学家还指出,强迫性观念是一种大脑消化不良的表现。就像头疼、肚子疼、消化不良等身体的常见疾病一样,这种疾病不用到医院治疗,可以一边休息一边服药进行治疗,甚至不服药就可以把疾病克服掉。学校的青少年中有此现象比较普遍。有强迫观念的人一旦克服了病症,会比没有的人在心理上更具有免疫力。真正的精神健康是在同这些“伤风感冒”的斗争中,并产生免疫力后形成的。
为了调查一下强迫思考和强迫观念是否是一种普遍的心理问题,作者所在的大学心理辅导中心对青年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一次抽样调查。
对象:大学一年级新生;文科和理科学院各两个系,随机抽取共254名学生。
研究程序:教师讲授心理健康知识以及强迫思考的心理学知识,然后休息15分钟,开始问卷调查。
表41强迫思考与强迫观念问卷调查
问卷调查内容
下面是调查你有无强迫思考的几个小问题,请在每题后回答是或否。
1.你是否有强迫思考这方面的体验:过去有()现在有()一直都有()。
2.过去曾经有过,现在一两年没有()。
3.过去没有,最近一段时间有()。
4.过去和现在只是偶尔会出现()。若偶尔出现:
A.是否有周期性();
B.没有周期性,只在特定情景下出现();
C遇到习惯性的观念时出现()。
5.过去没有,只在最近一两个月(周)内突然出现()。
结果:254名学生中,有强迫思考体验者为213人,其中最近出现的为67名,约占1/4,这当中多数人是在特定情景下出现。有强迫思考体验的213人中因某种生活习惯而导致的强迫思考情况居多。其中人数最多的是由于某特殊场景的刺激而产生的,这些场景包括恐怖电影、考试等能使人情绪产生紧张的生活学习场面。
当然,这些大学生对强迫思考和观念的含义是否已经正确理解,尚存在着疑义,但他们是直率地说出了自我内心的感受和体验。特别是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其内在自我意识、自我动机非常过敏,若自我的内在动机一旦被否定或限制,就会产生苦恼。另一方面,个人如用僵硬的自我防卫机制去抵抗,长此以往则产生心理障碍的可能性较大。
以上调查结果至少说明:强迫思考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在心理健康、心理卫生领域中是我们对青少年进行心理保健的一个重要内容。一些有强迫思考的成年人和学生仍然可以正常地工作、学习,进行社会交往,故不能轻易地给他们贴上心理障碍的标签,心理学专业工作者应帮助他们尽快消除这种“头脑消化不良”异常状况。
强迫思考是个人的内心活动与环境在发生接触时发生的一种无法调控的异常意识,或者说是意识的自我失控。从临床心理学来讲,是一种奇妙的心理现象。对强迫思考进行分类是比较困难的,因为一种现象之中往往包含着其他现象,或者说种种病理现象之中存在共性的东西,并且会相互之间进行转移。强迫思考是一个非常广义的概念。著名精神医学、心理学家E.克莱贝林()曾在心理测定中研究药物、酒精以及疲劳对心理机能的影响,创立了著名的“克莱贝林精神测定法”。根据他的构想和研究,代表性的强迫思考或强迫观念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狭义的强迫思考。头脑中一定的思考和观念,机械地重复地出现,当自我意识对它进行调控时会受到下意识抵抗,使调控无法进行,由此产生一种无力化、苦恼化的情感。
(2)因不安、恐惧而引起的强迫观念。主要由以下三个方面的因素造成:
①因个人遭遇不幸、患某种疾病、碰到不幸的事情或遭到动物的侵袭而引起。
②由于命运的不确定性而产生的唯心性强迫观念。
③在社会生活和人际关系中,由于宗教信仰、职业或家庭关系而产生的罪责感。
(3)冲动性强迫观念:主要出现于青少年中,往往具有攻击性和暴力性等特征。
由不安和恐惧引起的强迫观念问题在心理门诊时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一定要了解他们的生活遭遇是不是有疾病、恐惧、不幸的事件发生,或者因灾难、事故等造成过精神创伤。有的也可能是因不确定性原因而引起的心理危机。
第二,要调查他们是不是由于责任感、义务感引起的不安全感或由于婚姻家庭等引起的罪恶感,导致强迫思考的产生。
第三,要了解是否由于人际关系引起当事人的自信、自尊受伤,如因挫折感、劣等感、交际不安、性骚扰等引起的强迫性恐惧感。
瑞士的心理学家罗维尔菲德对强迫观念进行了更细致的划分,其主要类型如下:
(1)独立的强迫观念。
①狭义的强迫观念,又称定型的强迫观念(即强迫神经症)。
②强迫性的感觉或倾向,是极普遍的类似“伤风感冒”的心理异常现象。
③强迫性的幻想,这是比较严重的一种精神异常现象。
(2)由自由联想引起的强迫性观念。
①强迫性的疑虑症。
②钻牛角尖――繁琐的刁难,质疑症,常常要对已定的真理表示怀疑。
③责任性过剩的强迫思考,表现为吹毛求疵、过分苛求,因此又被称为非难症。
④穷思竭虑的强迫思考:对某一问题反复进行思考,即使是已经结束了的问题仍在机械地不停思考。
⑤视线观察的强迫性。
⑥记忆的强迫性:往往记住的是一些无意识的、令当事人感到痛苦、不安的东西。
美国心理学家莫洛托从个人心理机制活动的角度把强迫思考分为以下四种:
(1)漠然的感情表现机制,即当事人自我的感受和经验对强迫思考的产生会漠然不知。
(2)有情绪、有意识的表现机制。他们对自我的幸福、不幸、恐惧、不安能够直接感知,有时也叫“不安神经症”。
(3)感知朦胧的表现机制。自己感知到了某种情绪的异常,由于受环境的刺激、压抑后,使这种感知变得朦朦胧胧。它与个人的性格与行为倾向有关。
(4)具体思维和认知性的表现机制。思考、观念有一定的合理因素,但缺乏现实性。例如:为防止细菌感染不断地洗手,洗手是对的,但认为细菌洗不掉,会钻入皮肤,因而无休止、反复地清洗下去就缺乏现实性了。
以上总结各国心理学家的分类,又可以将强迫思考和观念概括为以下三种类型:
第一是智能型的强迫思考和观念。常见于高学历、高智商的人群中,主要是因精神或智力活动过分或混乱所引起的失常现象。
第二是情感的强迫思考和观念。常见于青年男女中,如在恋爱交际、择偶婚配或某种强烈的感情生活体验中产生。
第三是性格行为型的强迫思考。主要由于当事人的性格行为过分注意次序、完美或支配性,在精神上缺乏柔软性,或思考缺乏开放性和效率性等所造成。
笔者根据长年的心理咨询和门诊的经验以及案例的临床病理表现状况,将强迫思考和观念归纳为以下七种形态:
(1)攻击和被攻击的强迫思考;(2)性妄想或关系妄想而形成的强迫观念;(3)自我的认知无法克服的苦恼观念;(4)完美主义倾向形成的强迫观念;(5)观念“附体”现象;(6)因各种具体或抽象的恐惧感而形成的强迫思考;(7)特殊的异常感知。我们将在以后的章节中,分别结合案例进行具体的分析和探讨。
强迫思考中比较常见的临床主要症状,是对自我产生的不可抑制的攻击性念头而感到苦恼,甚至疯狂。这种攻击性观念轻则表现为因一些污秽或卑鄙语言会脱口而出而感到恐惧;重则因抱有暴力性的、妄想性的念头(如杀人、抢劫等冲动性的犯罪观念等)而感到不安。但更多的强迫思考者表现出的是受攻击的恐惧念头,例如:时常为他人会不会加害自己而感到不安,或者为不能预测的灾难、事故而感到恐怖。
案例(1)杀意
S,青年女性,受过高等教育。丈夫是某研究所的骨干技术研究人员,新婚两年后,如愿以偿生下一个漂亮的女儿。S的夫妻关系和谐,工作稳定。但她内心中经常会有一种抑制不住的冲动,想象自己会去杀人,而且场面非常残酷,另一方面她又害怕血淋淋的场面,因此内心十分痛苦。
S在心理门诊中自述,长久以来当她一拿起水果刀或其他尖锐的工具时,就会有种要刺向家人的冲动,而这种想法只对有血缘关系的亲属人才会有,对陌生人或朋友却没有,这些怪念头像魔影一样驱之不去。
以后S的内心又被一种莫名的恐惧笼罩着,她居住在一幢高层的公寓楼上。每当她站在阳台或楼顶晾晒衣物时,都有一种往下跳的冲动,并不断想象身体往下坠时飘飘欲仙的感觉。以前住平房,登高的机会较少,现在却每天面临着此情境,心里十分不安,尽管每次都想尽快离开,可她真怕哪天会突然控制不住自己跳下去。更可怕的是抱着3个月的女儿在阳台或栏杆边,忽然会产生把她扔下去的念头,但每次都不由自主地只是把女儿抱得更紧,赶紧离开,可事后总让她大汗淋漓、心跳不已,她为自己的想法感到痛苦和害怕。
S回忆她第一次产生产生跳楼的想法大约是在6年前,那天她与几个朋友到新落成的电视塔玩,站在高高的旋转大厅往下看,脑中忽然闪现出国外警匪枪战中的电影镜头。影片中男主角闭着眼睛一步步走向楼顶的边缘,恍惚中,S就在想如果自己从这高高的楼顶跳下去会有什么样的感觉,体验身体在空中飘飘飞下的感觉是什么滋味。从此,只要身处高楼或栏杆边时,那种念头就不由自主地立即闪现出来。
S生长在一个不太幸福的家庭,父母长期以来感情不和,父亲将满腹的怨气经常发泄在孩子身上。S从小目睹了脾气暴躁的父亲殴打哥哥时的情景,这在她幼小的心灵上留下了很深的烙印。虽然她憎恨父亲打哥哥的行动,潜意识里却又不断涌现出亲人间互相残杀的念头。这对S的心理产生深刻的影响。
这是一例比较典型的强迫性思考案例,S的攻击性首先是对准有“血缘关系”的亲属,然后是转向自己,产生一种自我毁灭的恐惧念头,这种杀人和自杀的念头在当事人S的强迫思考中的攻击观念表现得淋漓尽致。
S的强迫性思考有如下特征:第一,具有记忆的固执性。对S来说,只要一站上阳台或楼顶就想跳楼的不愉快的感受常常在头脑中萦绕。第二,因要刺杀亲人而发生的不安和恐惧观念纠缠在内心中。而这种观念常常是不现实的、无实质性的东西,是不合理的意识在内心中构成的不安与冲突。第三,具有冲动性的念头。这种念头使当事人苦恼,它来自于环境(阳台或楼顶)的刺激,也是当事人潜意识、下意识的冲动念头所形成。
S的强迫思考发生当然与其童年的经历或与其人格有关。强烈的情绪体验往往是此病发生的直接原因,许多强迫思考者具有受创伤的人格,他们的潜意识中存在着一种受害的感觉。
案例(2)大逆不道的念头
Z,男,某农村中学高一学生。经学校心理辅导教师介绍独自一人来专业心理咨询机构咨询,主诉自我头脑有一种控制不住想杀死母亲和弟弟的念头,但又清楚地知道这是一种大逆不道的犯罪观念,因而常常受内心的煎熬。以下是心理医生与Z在咨询中的对话片断。
Z:“我近年来老是有一种可怕的念头,想杀死自己的母亲和弟弟。我不愿意这样想,但控制不住。我真是苦恼极了!心情紧张极了!其实我真的很爱我的妈妈和弟弟,但不知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可怕的念头!我对我的这种会杀死他们的念头实在忍受不了啦!”
心理医生:“请你回忆一下,你小时候与母亲和弟弟是否有什么不愉快的事发生过?”
Z(沉默回忆了一阵子):“我在家中是老大,弟弟比我小8岁……小时候,我必须照顾弟弟,凡事都得让着他,还常常为弟弟背黑锅。我们闹矛盾时,妈妈总是偏向弟弟,说我以大欺小。在没有弟弟时,父母对我非常好,后来,我感到弟弟夺去了父母对我的慈爱,所以我那时确实很恨我弟弟,偶尔还有想他出车祸或生病死了的幻想,但那时我也知道这种想法是有罪的。可是我现在已经懂事了,真的不恨他们了,怎么还会产生这样的念头呢?”
心理医生:“那么,在你‘懂事’后,你觉得你母亲还做过什么‘偏向’你弟弟的事吗?”
Z:“……两年前,有天吃饭时,弟弟在逗鸡玩,家里养的鸡飞到桌子上把菜打翻了。妈妈骂鸡,我当时感到她像是在骂我。”
本案例中的Z所产生的“大逆不道”的杀意,主要根源在于认为是弟弟夺去了父母对自己的爱,从而产生的对弟弟的敌视心理。然后又将这种敌意无形之中转移到母亲身上。这种念头持续、反复地出现。虽然随着Z年龄增长,这种念头被压抑到潜意识里,但母亲骂鸡的情景,对他产生了刺激,使这种幼年时的不愉快感受反复出现,难以消除。另一方面,Z自己知道想杀死母亲和弟弟的这种可怕的念头是不合理的、有罪的,想自我压抑、控制自己不要有这种念头,而自我理性却又无法调控。反而造成一种意识过剩的强制性现象,所以感到苦恼、不安,难以忍受。
从精神分析学角度看,Z童年时代的精神需求受挫,导致欲求不满。根据Z自述,小时候父母对他非常好,但自从有了弟弟以后,必须事事让着弟弟,还常常为他背黑锅。妈妈又经常偏向弟弟。患者渴望父母之爱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因而认为是弟弟夺去了父母的爱,由此产生不满足感和劣等感,造成心理受挫感。
图42大逆不道的念头
也正是由于Z童年时代的这种不愉快体验而引起的心理受挫感,产生了让弟弟出车祸或生病死了的幻想,但自我的良心又受到苛责,伴随着不可消除的罪责感和焦虑。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些带着仇恨和犯罪感的幻想都被压抑到潜意识中,但这些观念并没有真正消除,它存在于潜意识中,并且以强大的力量保持着,具有潜在冲动性(幻想弟弟和母亲被杀死)。它与意识中心经常形成冲突,构成了复杂情结。当个人意志想对它进行排除时,却处于无能为力的状态,从而使当事人内心产生矛盾、冲突,甚至使他的苦恼、不安,还有不断加深的趋势。
案例(3)“鼠男”:可怕的老鼠
一位年轻的大学生向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作自我介绍,他从童年起患强迫症,近4年来特别严重。主要症状是害怕自己所喜爱的两个人(他的父亲和他所爱慕的某女士)会发生什么事情。此外,他自觉有“强迫冲动”(例如用剃刀割喉的冲动),并进一步产生一些“禁忌”,冲动有时与某些无关紧要的事情有联系。他说多年来因为与这些观念作斗争而浪费了大量时间,使他在生活道路中大大失利。他做过各种治疗都未见效果。
图43“鼠男”:可怕的老鼠
他首次到弗洛伊德处就诊,是由于参加一次军事演习时的一件事情引起的。一位军官对他讲了折磨俘虏的方法:将俘虏捆起来后,在他的屁股盖上一盆小老鼠,老鼠便往肛门钻。他又说:“当时心中闪过一个念头,认为这件事正在发生于我非常喜爱的人(指所爱慕的女士和已去世9年的父亲)身上。”当那军官讲完这种可怕的惩罚及他脑中出现强迫观念时,他用一种特别的“方式”来对抗它。他自言自语地说:“但是,”同时作出否定的姿势,然后说,“你在想些什么?”
当晚,该军官递给他一个邮包并说:“A先生已经替你付了邮费,你必须将钱还给他。”这时他脑中出现了一个“制裁”的想法,即如果他不还钱事情就会发生(幻想老鼠会到父亲和那位女士身上)。于是他马上按照自己所熟识的方式(确保幻想不会实现),脑中产生誓言一样的命令:“你一定要将38克朗还给A先生。”他几乎对自己说出这句话。
为了遵守誓言,他到处寻找A先生。他发现事实上不是A先生替他付邮费的。虽然他已弄清楚没有欠A先生的钱,但他仍然想方设想去执行誓言。
当事人在6或7岁时初次出现强迫观念。以后强迫观念时起时伏,到父亲死后便持续存在。弗洛伊德认为他的疾病的诱发因素如下:
在他的父亲死后,母亲要他与一位富有的表妹结婚,这样一来,和该商号的生意联系会给他的职业一个辉煌的开端。家庭的这一计划使他的内心产生冲突:是忠于他所爱慕的、贫穷的女士呢,还是步父亲的后尘和富有的表妹结婚?他用患病的方法来解决冲突,说得准确些他用患病来逃避现实生活中要解决的任务……患病的主要后果是他学习能力严重下降,并推迟多年才完成学业。
弗洛伊德列举了病人对“所爱慕的女士”的强迫观念、行为的一些例子:
他们俩在雨中坐在一起时他出现了强迫观念,他说不出为什么要在每次闪电与雷鸣之间计数到40或50。在与该“女士”分别的那天,他用脚将路中一块石头踢到路边,因为想到她的马车几个小时后经过那里时会碰到该石头。但几分钟以后他觉得这个想法是荒谬的而跑回去将石头放回原来位置。“女士”离开以后,他因理解别人讲的话的强迫观念而困扰,这使同伴讨厌他。他强迫性地去考虑别人对他说的每个音节的准确意义,不这样做就好像丢了无价之宝。因此他不断地问别人:“你刚才说了什么?”对方重复说一遍后,他总觉得与第一次所说的不一样而不满意。
弗洛伊德的分析集中于病人与父亲及那位“女士”的矛盾,它起源于早熟、强烈的性欲及早年对父亲的反感――两者都已被严重地压抑。弗洛伊德引导病人通过老鼠的象征作一系列联想,包括肛恋色情(analeroticism)、病人4岁时因为打架而被父亲体罚、父亲早年的赌博问题(德语中赌徒是“玩鼠”)、对肛门分娩婴儿的想法及病人童年蠕虫感染的真实体验等。作精神分析以后一年,病人再没有出现症状,用弗洛伊德话说,是“老鼠妄想消失了”。
这是精神分析学史上的一个经典案例,当事人明显具有受害、受攻击的强迫观念,这些攻击是象征性地通过老鼠来联想的,使当事人的被害观念、不安和恐惧念头显得离奇而又荒谬。
此案另一个特征是当事人已长年累月被强迫观念和强迫思考所折磨。强迫观念是反复出现的持久的受害念头(如某些可怕的事将发生于心爱的人身上)、冲动(如割喉)及表象(如老鼠钻进父亲的肛门)。病人将它体验为不期而来的、不适当的(自我失谐),并使用复杂的方式来缓解它(自言自语地说:“但是,”同时作出否定的姿势,然后说:“你在想些什么?”)。病人认为这些强迫观念是自己头脑中的产物。
此外,他的强迫行为是反复出现、有目的的行为,它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并且为预防某些可怕事件的出现(用脚将路中一块石头踢到路边,因为想到“女士”的马车几个小时后经过那里时会碰到该石头)。像对强迫观念一样,他认识到这种行为是不合理的,因为它与打算预防的事件并无现实的联系,并且实行这种强迫行为只是为了缓和紧张而不能从中感到愉快,其形式的变化或固定完全是强迫思考所操纵的。
强迫思考中的另一种常见的现象,是对受到压抑的或禁止的性行为(如近亲相奸或与幼儿发生性行为等)不断地加以想象,他们的脑中充满了罪责和不安;有的患者甚至还会进行变态的性行为强迫妄想(如兽奸、衣物恋、肢体接触淫等)。由于思考的内容多为淫秽、亵渎神圣的东西,而常被当做精神疾病中的“妄想症”。事实上,这种现象仍属于强迫思考,只要当事人清楚地知道他的自我思考和行为过程出了问题,而且当事人大多知道这些淫秽的念头是不合理的,只是自己无法控制,并深感痛苦的情况下,它仍然属于强迫思考的临床范畴。
案例(4)大袋鼠的男人
小萍是一位温顺乖巧的高中女学生,近半年来为了脑中出现的许多奇怪的念头而痛苦不已,甚至她因此深觉同学都知道她有可怕的念头而看不起她,而有轻生的念头。原来她脑中会不断地出现淫秽肮脏以及想伤害他人和自己的怪异念头,看到小男生就想做爱,看到家里的成年人就想骂脏话,看到有小孩子走在她前面,就想把那人推倒,走到高处就想往下跳,看到刀子就想拿来刺伤自己,等等。还会常常问同学:“当男人好还是当女人好”、“人为什么会有性别之分”、“当原始人比较好,还是当现代人比较好”这类很难有标准答案的问题。
由于这些念头都莫名其妙且突然浮现在她脑中的,着实会吓她一跳,且完全不是她自己可以控制的,因此她深感痛苦不堪。这些念头让她感觉非常丢脸,渐渐地上课无法专心,吃不下,也睡不着。出门对她而言,也是非常痛苦的事,因为她开始感觉到别人对她不屑的眼神,也感觉到别人都非常清楚她脑子里这些肮脏恐怖的念头。不仅走在路上如此,到校上课时,她同样会看到同学们交头接耳地批评她,结果也常不敢到校上课,脑部思维能力和动作都变得非常迟缓,只能躲在家里,窝在床上,痛苦万分,甚至一度想自杀了结。
当心理医生了解小萍的症状起因时,她这样自述:“我喜欢班上一位很帅的男同学,但是我一点都不敢去接近他,因为我从其他男同学们的眼神和窃窃私语当中发现,他们都认为我喜欢有大袋鼠的男人。因为他们说我喜欢的那位男同学的袋鼠(男性生殖器)很大,害得我很不好意思再跟男同学说一句话。甚至只要有男生从我身旁经过,我就会把头低下来,因为我会不由自主地注意男生的袋鼠部位,如果我看着男生,我就又会被认为喜欢大袋鼠的男人,别人会一直笑我,甚至看不起我。不过说真的,我还真有点喜欢有大袋鼠的男人。”
“为什么呢?”心理医生询问道。
“从小,我的父亲爱喝酒,发酒疯的时候最喜欢打我和妈妈,在最危急的时候,邻居的叔叔就会出来保护我,甚至带我到他家,等到爸爸烂醉睡着后,才把我送回家。他长得真是帅,是爸爸的好朋友,比爸爸年轻一些,身材高挑,走起路来斯文中带点帅劲,是个读书人的样子。平时爸爸不喝酒的时候,他会来劝诫爸爸少喝酒,并鼓励爸爸要振作。有时候爸爸不在时,叔叔也会到我们家来安慰妈妈,甚至会带着他新买的收音机放着柔情的音乐来安抚她,有时我也会看到他们进到房间里,做什么我就不知道了。”
“有一次我在沙发上睡着了,叔叔抱着我到我睡的床上,那一刻我是醒着的,我喜欢他抱我的感觉,到现在我都还能回想起他身上的味道,我想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还有一次,我无意中看到叔叔洗澡,在那朦胧的水汽当中,对!他身上挂着――大袋鼠。当时我脸上红热,心脏怦怦地跳,虽然惊讶,但是我知道,我心里是高兴的,甚至希望……叔叔从来都没有欺负过我,那年我才5岁,后来我的父母离婚了,我就搬到外婆家和母亲住在一起,虽然我很想念叔叔,但是之后我就没再见过他了。”
图44大袋鼠的男人
从本案例小萍的强迫思考发生的童年心理机制来分析,小萍的父亲酗酒成性,动辄暴力相向,加上母亲的柔弱,她无力在身体或精神方面保护幼小的小萍,幸好邻居叔叔的出现,让她多次免于遭受父亲的虐待。这一童年的经历,种下她不可磨灭的潜意识记忆。虽然叔叔和她母亲背后有暧昧关系,但对于年幼的她,并没有受到特别影响。倒是她对叔叔的感谢之情,逐日地转化成爱情的雏形,也由于年幼,这段感情无法被她正确地加以语言化的记忆,只能化成强烈的“爱的原型”记忆埋藏心中。少女逐渐长大之后,这种爱的原型,竟转换成对“有大袋鼠的男人”的喜好。她也因从脑中跳出如此唐突的意念而无所适从,并借助强迫思考的联想作用演变成感觉男同学察觉了她内心的秘密,令其羞愧不已。又因为她非常在乎男同学的眼光,甚至误以为他们都知道她内心的渴望而对她鄙视,造成她必须躲开任何男同学对其目光的监视而使其深受困扰。“喜欢有大袋鼠的男人”这种具有明显心理动力学意义的话语,表明她心理困扰和强迫思考已经有了象征性的投射对象。
案例(5)做爱
小涛,男,21岁,某高校四年级学生。因最近一段时期头脑中老是出现“做爱”的观念而无法控制,故主动来心理门诊。
小涛儿时父母很疼爱他,但对其要求严格,小涛童年时代胆小温顺,很少与同龄人交往,久而久之形成了一定的孤僻性格。他常有不安全感,反复考虑自己的想法或要做的事情,反复核对检查行为结果,唯恐疏忽或出差错;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追求完美无缺、按部就班、有条不紊,因而有时反会影响学习效率;完成一件事情之后常缺乏愉快和满足的体验,反之还容易感到悔恨和内疚。
询问症状的起因,小涛自述:小时一直与父母同床睡觉,5-6岁时,曾多次见到父母做爱过程。8-10岁他对性已有模糊感觉,以后出现对性生活的好奇和敏感,并寻求性刺激,以致过早手淫。他曾经一度手淫过度,严重影响学习和健康。当事人对此深感不安,非常害怕,于是不敢再手淫。两年前,由于学习上遇到挫折,出现了强迫观念,此后一有空闲,脑中就会被迫反复出现做爱的念头。他一方面强迫自己出现男女做爱的观念,另一方面又觉得这种观念不合理,没有意义,并予以压抑,这两方面同时存在,相互矛盾。但是内心的压抑终难敌过强迫思考,于是反复出现做爱的念头。即使偶尔压抑超过强迫,也是暂时的,并有一定的副作用,即反而会增加强迫思考的力度。这样,使他的内心感到极大的矛盾和痛苦,严重地影响了大学的学习生活。
现在一般认为强迫症的发病与当事人在幼年时由于父母管教过严、要求过高有关,使他们形成了事无巨细都求全求精、既严于律己、又苛求他人、做事缺乏自信、犹豫不决、优柔寡断的强迫性格,但这一点目前尚无确证的科学研究来证明。本案例的当事人小时家庭生活的背景对其影响很深,而其性格倾向较孤僻内向,心理的防御机制过多地使用压抑的方法,使之在潜意识中,将现实中的欲求不满转化为对性欲求的想象,从而诱发强迫思考。实质上是以性的强迫观念,来对抗压抑和挫折的一种病态心理。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个国外的案例。
案例(6)痛苦
某少妇,26岁,心理门诊中自述关于男性生殖器官的念头在头脑中萦绕不息,难以摆脱,因而内心深感痛苦。
当事人身材矮小,营养不良,面带病容,表情痛苦。双手不时有神经质的小动作,表明她内心极度不安。她头脑十分清醒,但回答问话时声音单调。她以往身体健康、活泼愉快。10年前患慢性踝关节炎,治疗一年。因而关节强直,至今走路有些困难及轻微疼痛。在交谈时病人否认患精神病,说自己是个缺德的人,如果人们知道她做了这么多坏事会要她滚开的。她不配受到良好的照顾,也不能忍受别人将她看成是病人,她实际上是装病。因为病人对问题避而不答,无法了解详细的情况。我们只知道她曾无谓地去找神父忏悔,并认为:即使到天涯海角,也没有葬身之地;她必须离去,到除了家庭以外的任何地方,因为她在家里曾说谎及骗人;这里的人对她太好了,她不能再住在这里。
就我们所知,这种抑郁状态是近一两年逐渐发展起来的。亲戚们惊奇地发现她的心境突然有很大的改变。她曾对宗教表示过怀疑,因此被送去牧师那里和朝圣的地方,但每次都使病情加重。烦躁不安增加了,睡眠和食欲越来越差,结果精力显著减退。她因为罪大恶极而心情沉重,无法适当忏悔,“这样便使自己堕落到魔鬼手中”。她没有愿望和志向,对一切事情漠不关心。她对以往的生活情景和罪恶行为记得非常清楚,她对自己的记忆力感到惊奇。不由自主地反复想些肮脏的事情使她万分痛苦,她为了避免想这些事情而拼命工作,虽然做各种事情对她来说都是非常吃力的。
当事人终于说出初时很不愿意说出的使她痛苦的思想内容。与男性生殖器官有关的思想在心头萦绕不息,从不同方面涉及性器官的这种思想困扰着她却不能摆脱。因此,她说自己必定是真的希望有这种思维,必定是从这种思想得到乐趣,否则这种思想是不会出现的。要转移病人的注意离开痛苦的自我折磨非常困难,她总是回到原来的状态。她不能集中精力阅读或考虑其他事情,因为与性有关的观念以最明显的联系进入思维过程,即使是间接的联系。病人思维缓慢,即使写一封简单的信也要克服很大的惰性。她一般能听从医生的吩咐,但有不少怪癖,如沐浴可致疼痛,食肉感到不适,为了病情不致加重,在生活中必须遵守一定规则。除了左侧足背强直、肿胀和疼痛,以及存在多年的便秘倾向外,未见其他躯体异常。
从本案例看,最困扰当事人的问题是违背这位少妇的意志而强制地进入她意识中的性观念,即对男性生殖器官的追想。尽管她说必定真的“希望”有这种思想,显然她有摆脱这种折磨她的思想的强烈愿望,但未能如愿。这些思想具有强迫观念的一切特征,即强迫思考特征中称之为“不能抑制的意念”,这些观念反复出现持续存在。她认识到它是自己头脑的产物,但不能有效地抑制它。
另一方面,除了强迫思考以外,当事人还有严重的抑郁倾向。例如,她有罪恶感、睡眠障碍、食欲和精力减退(“睡眠和食欲越来越差,结果精力渐渐地显著减退”)、失去兴趣(“她没有愿望和志向,对一切事情漠不关心”)、注意力难以集中、还可能有精神运动性激越(“坐立不安”)。
当事人的强迫思考已达精神病质的程度――她相信自己已“堕落到魔鬼手中”,性妄想是与心境协调的,它涉及罪恶和应受惩罚的思想主题。因此,这一少妇具有强迫思考和抑郁症两个方面的病理特征。
强迫思考者和强迫症患者经常生活在不安、担心和苦恼的状态之中,他们的这种苦恼来自于自我的内心世界,而且往往是莫名其妙的,有时是没有任何理由的。有的当事人苦恼没有明确的对象,或者从一件事物上转移到另一件事物上。在临床心理门诊中,常会被误诊为“焦虑症”或“抑郁症”,然而这两者是必须注意加以区别诊断的。
案例(7)想去厕所
G,男,18岁,某职业技术专科学校学生。心理门诊中自我苦恼的症状特别严重,问题在于老是想去厕所,但进了厕所后绝大多数情况下并没有排泄的念头,只是一个人呆呆地出神。
G出生在经济拮据的工人家庭。他这样叙述自己:“我从小就很懂事,知道父母很辛苦,对自己要求极为严格,因此一点儿时间也不许自己去浪费,成绩一直名列班上前几位。初一后还任班干部,深得老师喜欢。初一后半学期,父亲节约开支给我买了块表,作为奖励。初二的上半学期,我开始不断思考一件事就是害怕将表丢失,结果果真在一次早操中我果真将表弄丢。我深知父母挣钱不易,内心极度内疚,常常有意识地到寝室和马路边努力寻找,希望能够发现失物,但终没找到,也不敢告诉父母,成绩也开始下降。”
图47想去厕所
“后来我家添置了沙发,平时我喜欢坐在沙发上看书。一次母亲说别坐坏了,&以后不准我坐在沙发上看书。从此我果真再也不敢坐沙发,后来发展到看见椅子也害怕了。我勉强读完初中,其后一段时间休息在家,成天为看病四处奔波,父母为此花去了不少钱,我更觉得不好受。我最苦恼的,还是怕小便失禁,老是想去厕所,但又自觉不该去。越想控制想去厕所的念头就越强烈。尤其是吃饭之后想去厕所,拼命克制不让自己去,结果吃了饭就吐,至今想去厕所的念头已持续三年,什么事也做不了,真是苦不堪言。”
“近段时间以来,我老是想着自己是否渴了或者饿了,椅子该不该坐,泡在盆里的衣服是现在洗还是过一会儿洗,见到电灯就要反复检查电灯开关,出了门要反复看是否关好锁好,换好衣服后要反复扣腰间的皮带,提着兜要反复检查提兜里的东西是否还在,等等。与他人交往时,我总害怕别人笑话我,认为别人的眼睛都在看自己。后来在医生指导下,服用了一段时间的氯丙咪嗪等药,饭后不再呕吐,能克制一点自己害怕的想法和行动,但停服不久则症状如前。”
这一案例中的当事人的强迫思考根源首先可以追溯到其自幼养成的性格特点,即自我对责任的过敏性态度,总认为自己家庭经济状况不佳、对父母应听话懂事,从而对自我可能因过失而受到周围、特别是父母的不好评价、非难或责备,产生了一种恐惧心理。当事人对这些问题的处理是固执、压抑的,因此养成了其讲求秩序、规则,做事过分拘谨的性格。另一方面原因是由于其青春期特殊心理,当事人的内在自我动荡性较大、过敏性增强,虽然当事人在智力及生理年龄等方面已开始趋于成熟,但其情绪性格并未成熟,表现为往往太过责任化,过分压抑自己的情绪,一旦情绪外泄时,恐惧感又占了上风。可以看出,当事人这种强迫思考并非在短时间内形成,与其较内向的性格和严格的家庭背景有关。
当事人想去厕所的强迫观念,实质上是一种对内心压力和苦恼求得解脱的手段,但在厕所里的逃避和解脱,反而使自我陷入更深的矛盾和不适应状态之中,结果导致强迫症状的恶化,使自我精神的苦恼问题进一步深刻化。
案例(8)忧虑的姑娘
S,女,21岁,因在精神科门诊作心理治疗一年无效而入院。
入院时她说害怕食物,害怕家里人发生某些事情,不能入睡,并且感到抑郁、紧张、焦虑及激动。
在心理治疗中她合作愉快,能提供相当完整的病史;否认有妄想或幻觉(但是有时害怕将来可能有幻觉);情感不稳定和肤浅。
有时她说感到非常绝望,感到自杀是唯一的出路,但是通常看到她并没有这种感受,她也似乎更经常地在对疾病过程的独特性感受中感到愉快。偶尔有一种真正的抑郁思想会袭击她,这时她表现出真正的焦虑和不安,容易流泪及有令人信服的绝望态度。她认为自己有不能恢复的器质性损害的想法或情绪体验方面的缺陷。似乎这些最能够引起她显著的抑郁心境,但通常为时短暂。
她自称在15岁那年一个晚上起病,当时无意中听到父母在性交。她感到性兴奋,她说:“……我觉得自己出了某些毛病,像在上升的电梯里,我想可能永远不能走出去了。我想自己可能不能体验性欲。不久,‘妈的’一词突然出现在脑中,并继续反复出现,一分钟也不能摆脱它。两个月后它仍在脑中反复出现,后来我对自己说:‘为什么你要想这样一个词,如果有人问你出了什么毛病,你不能对别人说。’这样我将它改为‘忧虑’……我不知道自己究竟怎样挨到毕业。从15岁起,‘忧虑’继续在脑中萦回不息,弄得我不能吞咽,不能进食。因为我忧虑,食物便不合口味。‘妈的’一词使我恶心。我失眠,躺在那里激动不安,反复想着那个词。”
从那时起,她有许多类似的恐惧强迫观念――害怕有一天会太关心食物的清洁,以至只能去吃按照犹太教规的清洁食物,害怕自己将信仰基督而使信仰犹太正教的家人不安,担心自己可能使姐妹们烦恼得精神失常。她亦有某些强迫行为,如每晚必须关灯6次,上床必须将鞋子平行摆放,但这些都不费事或费时。
她曾迷恋过许多男孩,但未发生过性关系。在生物反馈催眠分析下,她说不知道自己是男还是女,她害怕不能过正常生活或没有快乐。她似乎没有亲密的女朋友,并且与大家庭有强烈的矛盾。
她读完中学和一年商业课程之后做店员工作,一年前有一天下班回家时表情茫然,拒绝和家人谈话,说“他们不理解”,在这时她被送到精神科门诊治疗。她在家里待了一年,除了极力去“理解”自己的疾病外,很少做事。
在病房中,她被认为是心不在焉及无精打采的。整日卧床,无主动性。她有“相信魔法思想,对现实评价不定,有时有人格解体”的现象。
图48忧虑的姑娘
这是美国《精神障碍的诊断与分类手册第四版》(DSM-Ⅳ)所选编的案例。当事人有种种症状:对未来可能发生的事件有病态的恐惧,情感不稳定及“肤浅”、强迫观念(想“妈的”和“忧虑”两个词),强迫行为(关灯及摆放鞋子)、身份认知问题(说她可能是男性或成为基督徒)、人际关系困难(没有亲密的女朋友)、魔法思想、人格解体及显著的功能损害(在家呆了一年想自己的病)。无疑长期多种严重的忧虑症状是诊断精神病的主要因素。但是她没有妄想、幻觉、情感平淡、言语行为紊乱,按DSM-Ⅳ标准可以排除精神分裂症。
从当事人突出的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引起她苦恼及干扰其生活功能的严重程度,应诊断为强迫障碍。她可能没有认识到对病态的恐惧是不适宜的,这种恐惧是自我对强迫观念的病理认识。它导致当事人不断处于一种忧虑的状态之中,也折磨消耗了姑娘的精神状态和内心世界,这种忧虑实质上是强迫障碍的伴随特征。
大多数的强迫思考者的共同性格特征是完美主义倾向,做任何事情都有追求极端的完美无缺,没有丝毫的差错,或者极端的教条主义倾向,强求他人的思考和自己的思考与某种“神圣的教条、规则”保持一致,否则他们心里便会感到很不痛快,对所做的一切事情都很不放心。完美主义倾向的强迫思考者的责任心过于偏执,尽管他们有时知道世界上的事物不可能十全十美,“完美”只是相对的,但他们无法克制自我内心不断而来的自责心,他们常会有不安全感,穷思竭虑,反复考虑计划是否得当,反复核对检查,唯恐疏漏和差错。也有些强迫思考者如同极端的宗教狂信主义者,对自己要求严格,过分沉溺于职责、义务和道德规范之中,他们压抑自己的兴趣爱好,拘泥细节,将自己的生活小节也纳入刻板的“程序化”之中,但事后他们又常缺乏愉快和满足的体验,相反容易产生悔恨和内疚之情。这是一种非常奇特的病态心理。
下面请看一则来自美国的强迫思考的心理治疗案例。
案例(9)神的惩罚
患者名叫丹尼尔,男青年,是一名虔诚的犹太教徒。担当这一案例的治疗者是心理医生S.查尔斯博士。治疗始于1986年,当时丹尼尔就读某中学高一,自称与所信奉的宗教中的神缔结了契约,其所有选择、行动、思考均受神的指示,生活任神安排。但同时因其处处受约束,强迫症状表现明显,并且有强烈的痛苦感。
丹尼尔幼年时在周围人眼中聪明、慎重、温和,在学校学习成绩中上。丹尼尔家中笃信犹太教,但家人对宗教仪式并不热心。丹尼尔则非常严谨,恪守教义。
丹尼尔初中时,即在儿科医院被诊断为强迫症,治疗6个月无效。而丹尼尔自认其症状的产生是神对自己过错的惩罚。
丹尼尔在初二时的一段时间对细菌很讨厌,觉得路人咳嗽都会传染给自己。初二结束时症状消失,但高一时又反复出现,并日趋严重。接受过专门的心理咨询和行为疗法,有所疗效,但症状以后又有反复。
丹尼尔高二时强迫症状恶化,只得停止学业转校。此前一个月,其祖父因患癌症去世,结果使丹尼尔对细菌的恐怖愈甚:一天洗手30次;检查碗杯、食物的洁净度;戴手套拿钱币;在家具上盖上报纸以遮蔽灰尘;反复进出房门,等等。之后症状更为严重:行为似机器人;不再爱看电影、电视;用浴巾裹身去擦洗家中的车子;性格变内向,不爱与人答话;成绩下降;文章条理不清,写了又擦,擦了又写。父母及朋友都认为他变怪了。
以后丹尼尔经校方推荐进了一所专科学校,症状缓和。但几个月后,奇异的行为又增加了:头、手、脚奇妙地机械运动;进出房门时依旧进退反复;成绩虽不好但门门合格,服药无效且副作用明显。终于由心理医生查尔斯接手此案例,采用行为疗法予以治疗。
第一次心理咨询时,查尔斯博士这样记录:“丹尼尔给人印象很好,有礼貌,用语规范,尊重心理医生,智商不低,但讲话时手、脸部运动方式奇怪。我表示,他若愿意诉说自己的问题,我会认真倾听,我若知其强迫症产生的病因便会尽力向其说明,并问其意下如何。丹尼尔同意,说他脑中每天问自己上百次问题:‘我有没做过什么坏事引起神的愤怒?’为躲避神的惩罚,最好的方法是自己先惩罚自己,可减轻对神更严厉处罚时的担心。”
第二次心理咨询时,心理医生要求丹尼尔对自己进行观察记录,得到的强迫思考症状如下:(1)反复性行为;(2)脑中有神的教义限制自己想做的事;(3)反复进出房门。由此而产生的痛苦感全在80%以上。他个人设置的禁欲行为可分为几类:吃、喝的方面;不能买、用、看、说、想要的东西;行为和举止不能进行的场所。丹尼尔生活中给自己制定规则,自定顺序,并认为犹太教徒都有类似行为。他的观察记录字体极小,有反复擦写痕迹。
查尔斯博士推测丹尼尔的强迫观念产生的病因是自我宗教的完美倾向和自我设置的罪恶观进入头脑形成了错误的观念定势。因而对他的心理治疗应采用新的行为学习理论,用条件刺激反应等方式形成其新的宗教观,但必须本人积极的配合治疗。
第三次咨询时,主要调查丹尼尔最初的产生症状的状况,查尔斯博士给丹尼尔中小学老师写信,听取学校对他的学习生活状况的反映,并着力与丹尼尔建立良好治疗关系,向他介绍认知学习理论:如学习机制,错误学习,强化,如何消除强迫观念的方法等。
第四次咨询时,心理医生对丹尼尔强迫思考产生的原因、形成、发展等进行分析:(1)丹尼尔在孩童时代就有强迫性的观念,即担心马桶的水溢出怎么办;(2)进初中学习时,担心家庭成员的争吵会带来不和,开始反复祷告家庭平安;(3)祖父患癌症,在丹尼尔初三时去世,葬礼在闷热的教堂中进行,他情绪不好想出去,但脑中似乎有人讲这是对神的不敬,会受处罚;(4)一次半夜看电视时手淫,电视忽变为犹太教节目,他感到极度恐惧,认为自己是不可饶恕的,之后一想手淫便怕被神惩罚;(5)每次开车经过教会的教堂看到十字架便会出现似乎有人说“神,吃屎去吧!”亵渎神明的令人恐惧的念头;(6)看书时,觉得T字是十字架,于是自定规则,开始禁欲压抑自己的所有爱好;(7)有一天夜里,丹尼尔看了一部故事片,主角因同性恋而患艾滋病死去,看后觉得主人公患病是神对其的惩罚,于是又开始反复洗手,结果是内心千百次向神发誓遵守教义。
丹尼尔的强迫思考主要特征是对宗教中神的处罚深感恐惧,而这种对处罚的不安和恐惧是他自己心里设置出来的,他给自己想出一系列的规则、誓约来约束自己,造成了自己的不安和恐惧。
心理医生对他治疗的方法是逐渐消除他的恐惧感。经查尔斯博士治疗后,丹尼尔对处罚的恐惧感已下降到50%。在进一步的心理治疗中查尔斯找来3位犹太教长老(拉比),让他们充当审判官,并以宗教的经典作为审判依据。看神的处罚、审判的妥当性,其具体步骤为:首先,让当事人向审判官讲述他的那些规则,然后3位长老根据宗教典义,宣布他的规则是没有效力的,打破了当事人自定的规则。当丹尼尔结束“审判”出来后,虽然受到了观念的冲击,他本人却显得轻松了,微笑出现在他脸上,心理医生认为这是治疗的转折点。
图49案例(9)神的惩罚
接下来,心理治疗进入“决战”阶段,治疗由1周3次调整到1周1次。此后的行为疗法共进行了12次,主要目的是要将丹尼尔自我强迫设定的规则打破。考虑到他自定的规则非常牢固,因此心理医生和长老充分合作,长老给丹尼尔以信心去打破他的规则。最后,他的受神惩罚的强迫印象降到25%,有时候丹尼尔还能与自己制定的规则交锋。与此同时,心理医生给他布置作业:医生把打破他自己规则的方法写在4张卡片上,让他放在钱包里,一旦有恐惧和害怕出现时,拿出来看。卡片的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张:“神是给人喜悦的,如果你每天没有喜悦之情,那神也不存在了。”
第二张:“不要去考虑善和恶的本质,人不能完全支配自己的思考,但可以通过思考,使我们的紧张得到解放。”
第三张:“自己制定出的规则、约束,如果不根据或符合宗教经典教义,是无效的。”
第四张:“自己发明的模拟宗教的行为必须要慎重对待,它是不符合宗教目的的。”
除了上面的方法以外,同时进行另一种心理疗法:
第一,首先进行“印象性作业”,即让当事人把他认为不可以做的事情罗列出来,如:走路方式、写字方式、买东西的方式等。
第二,让当事人对这些事情的不安程度排顺序。
第三,然后由心理医生帮他打破这些顺序,具体步骤如下:星期六是丹尼尔设置众多规则最厉害的一天。这天,心理医生带他去学校,故意走他认为不能走的路,去不能去的场所,走不能走的门,总之,将他的禁区、限制全部打破。然后问丹尼尔有没有受到神的惩罚。由于没有惩罚,丹尼尔原来的强迫思考和担心很快减弱了,但心理医生认为丹尼尔的问题还没有全部解决,在他的潜意识中还存在着问题,如果要充分解决这些问题,更重要的是改变他的认知,即那种追求完美,将自我束缚在规则中的思考方式。
据心理医生报告,这个案例以后的治疗取得了切实的效果,丹尼尔不再对行为疗法敬而远之,他现在已能从他的强迫规则中走出来。虽然没有对丹尼尔进行长期的治疗效果追踪,但他的情况已明显好转。丹尼尔自己认为担当他案例的心理医生是很优秀的,而查尔斯博士的看法是:一个治疗效果好的心理疗法,首先应该是人与人之间援助关系和信赖关系的建立,其次才是技术运用的问题。
不为人知的故事
――&解读强迫症之谜
点击人数(28301) | 推荐本文(0) | 收藏本文(0) | 网友评论(0)
用一朵花开的时间
本站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浙ICP备号-2
Copyright &
Cnread.net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青少年新世纪读书网所收录免费小说作品、社区话题、书库评论及读书网所做之广告均属用户个人行为,与读书网无关。--中国青少年新世纪读书网权利声明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