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恐惧状态 有什么办法解决癫痫?

您的位置: &
不同教学方法对护生鼻胃管置入影响的探讨
摘 要:目的:探讨不同教学方法对护理学生鼻胃管置入的影响,以提高教学质量,服务于患者。方法:随机抽样某学院护理专业学生506名,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分别运用不同教学方法置入鼻胃管,对照组250例采用常规传统护理教学方法。试验组256例采用设计适合测量量表,先问卷调查评估,选取理想可示教护生示范教学,在教学中注重要点、难点的讲解,强调手法及学生感知的体验;再强化运用模拟练习方法教学方法,对置入有困难的护理学生再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干预。对护理学生及被操作者的自我认知、自我感受、置管成功率等进行分析。结果:试验组护生置管成功率为96.9%,对照组为4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两组的自我认知、自我感受及恐惧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的设计适合测量量表问卷调查,正确掌握护生状态焦虑及置管前、中、后进行知、信、行认知干预,尤其对鼻胃管置入中度以上有恐惧因素的护生示范教学干预方法,可显著提高护生成功置管概率,改善恐惧状态,高质量完成教学目标。
优质期刊推荐政协东莞市委员会
政协东莞市委员会欢迎您!  
校园暴力的成因及解决对策初探来源:东莞市政协
民进东莞市委员会
校园暴力触目惊心
&&& 近年来,我们的中小学教育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勤奋好学,努力向上”正成为校园文化的主流,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与这一主流相悖的暗流,校园暴力就是其中之一。也许我们从报纸、电视上很少能听到有关“校园暴力”的报道,事实上校园暴力时有发生,2007年校园暴力再次引起国人的关注与一本小说有关,这本小说名为《小牲口》,是一位在校学生根据自己的日记所改编而成的。小说一发表就引起了较大的轰动。人们不仅对年轻的作者笔力的老练而赞叹不已,更对小说所反映的校园暴力现象吃惊。这里所说的校园暴力,特指发生在学校及其周边地区,由同学或校外人员针对学生生理或心理实施的、达到一定伤害程度的侵害行为。这也就是我们理解的通常意义上的“校园暴力”,我们称之为狭义的“校园暴力”。广义的“校园暴力”,也就是我们所理解的校园暴力,它的概念比这个狭义的“校园暴力”范围更广,我们认为:校园暴力不仅仅是学生青少年之间施暴的行为,也应该包括学生之间语言的伤害,这是语言的暴力,还应该包括老师对学生的语言或者行为的暴力,甚至还应该包括老师之间、特别是学校领导对教职工的语言暴力和学生、教师的自虐行为(自我施暴)。如果这么来理解“校园暴力”,那么真可以说校园暴力事件几乎每天都在不同程度地上演。我今天要向大家汇报的还只是局限于狭义的校园暴力。
&&& 先举几个例子吧:
&&& 19岁的尚某在学校操场和几名男女同学一起打篮球。同学苏某嫌尚某有犯规动作,几次说他不会打球,尚某感觉在女同学面前丢了脸,心中很不舒服。当苏某又一次说尚某打手犯规时,二人发生了争吵,尚某挥手打了苏某一个耳光,猝不及防的苏某倒在地上死亡。
&&& 某职高生朱某因好友段某逐渐对他冷淡并常在朋友面前数落他,为此感到很没面子,几次想找机会教训段某。一天晚上,两人与其他朋友一起散步时,朱某持刀将段某扎伤,段某经医院抢救无效死亡。
&&& 某班的张姓男生丢了一笔钱,便怀疑是隔壁班的孙某偷的。于是,张某把孙某叫到自己的宿舍,让他交出偷走的钱。孙不承认自己偷了钱。结果,张某就和同宿舍的其他6位学生先是对他进行辱骂,然后就打他的耳光、踢他的身体、撞他的头,接着又逼他喝下满满一瓶白酒,目的是让他酒后吐“真言”。孙某被折磨了整整一夜后,只好承认自己偷了钱,并答应双倍偿还。事后,张警告孙某,不准将这件事告诉老师和家长。然而,事情还是因孙某的伤势过重而很快败露。  
&&& 前不久,某市公安局破获了一个抢劫团伙,其主犯是一个16岁的在校高中生。自去年2月份以来,这个团伙连续作案30余起,抢劫对象大多数是中小学生,抢劫财物价值共计2000多元。
&&& 令人担忧的是,不仅高中生中暴力事件时有发生,在初中生、甚至小学生之间暴力事件也不鲜见。
&&& 一位学生家长说,他的女儿在上初中,女儿足球踢得比较好,一次体育老师在其他四位同学面前表扬了女儿,不料老师的表扬却给女儿带来了祸害,其他四位同学在老师离开后,把女儿痛打了一顿。
&&& 一位学生家长气愤地说,自己上初中的儿子从来不抽烟,可是他竟发现儿子经常偷拿他的烟,经询问,儿子竟哭着说是给“校霸”上的供……
&&& 一位家长很无奈地说,他正上五年级的儿子和同学一语不和,竟被对方一拳打破鼻子。
&&& 有一位王姓的女士说她的孩子不敢去上学,因为在校门口经常有人向他诈钱。
&&& 我认识的一家长带儿子来找我,原来他儿子被派位到某初级中学,可儿子很担心地问:“爸爸妈妈,你们不怕我在学校被人索要‘保护费’吗?”家长不知如何问答只好来问我。我安慰了他们。告诉他们事情并不象他们想像中的那样严重,特别是我们东莞校园环境整体上来说相对较好。听了我的安慰后,他们一家这才不那么紧张了。
&&& 我想用不着多举例了,校园暴力这个毒瘤的确在给学生、学校和社会造成极为恶劣的影响。
&&& 有人就校园暴力现象做过专门的调查,在收回的900份学生答卷中反映出惊人事实。关于“你身边有校园暴力吗”的问题,有67%的学生认为自己身边存在着暴力;18%左右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学校并不是很安全;有78%以上的学生认为暴力事件经常发生在校外,酒吧、网吧和一些偏僻的路段往往是学生打架斗殴的地方,而22%的学生则认为校园暴力发生在校内的厕所等不易被老师发现的地方。当问及“哪些学生容易成为施暴者”时,48%的学生认为施暴者多为不爱学习的或与社会不良青年接触的学生。有80%以上的学生表现出对校园暴力的恐惧,有26%的同学承认自己曾遭遇校园暴力,同学们纷纷表示“学校是传授知识、教学生怎样做人的地方,发生校园暴力是很不文明的事,它侵害了我们学习的天堂,希望将来暴力远离学校”。
&&& 在已收回900份校园暴力家长调查问卷中,竟有90%以上的家长担心孩子在校的安全,校园暴力已成为家长们对孩子健康成长的普遍担忧
&&& “我真的很担心!”“孩子去上学您担心过他的安全吗?”面对这一问题,除了极少数家长表示不担心外,50%以上的家长表示十分担心。尤其是放学后一个小时还没见到孩子,家长们有的担心孩子与社会不良少年来往,有的担心孩子过马路的安全,不过让家长担心最多的还是校园暴力,他们认为这样会给孩子的心理造成极大的伤害。
&&& 调查的结果令人震惊,唯一让我们感到欣慰的这项调查不是在东莞做的。不过,我们也不应为此就对我市中小学的校园暴力事件掉以轻心。我们东莞中学有些学生成绩比较落后,由于莞中的学习氛围很浓,所以,他本人也学得很吃力。我有时跟他们的家长谈起来,就很直率地说:您的小孩成绩跟不上,让他来莞中读书太辛苦了,还不如让他到一间普通的中学。不只一个家长表示,他们也知道自己的小孩成绩差得较远,但是莞中比较让人放心,让小孩到别的学校就读,他们觉得不是很安全。家长的这种看法也向我们透露出一些信息。
&&& 根据有关部门的分析,校园暴力呈现出团伙化的趋势,青少年的模仿性强,他们的暴力活动具有突发性、随意性、报复性和无目的性的特点,但暴力手段却成人化。
校园暴力原因探究
&&& 一、家庭原因
&&& 家庭是孩子最初的学校,父母是孩子第一任的老师。学生的很多问题可以从父母、家庭里找到原因。有一个记者的经历引人深思,一次,该记者到某小学采访,当问到孩子们遇到被同学打时作何反应这个问题时,近50%的孩子毫不犹豫地回答“打他”。究其原因,是家长在他们还没上幼儿园时,就向他们灌输在学校不能吃亏,遇到谁欺负自己就应以牙还牙、以暴制暴等错误观念。当然,由家庭造成学生施暴的原因比较复杂。
&&& 有的是因为家庭本身、父母本身就出了问题。有调查显示,校园暴力的施暴者主要是“问题少年”,他们的家庭多有不幸,或家庭暴力不断,或父母离异,或父母有一方去世,在此情况下,他们享受不到家庭的温暖和平安富足的生活,加上平时缺乏关怀、帮助、引导和管教,便常常处在违法犯罪的边缘。
&&& 有的是独生子女被过分溺爱引发问题。孩子被溺爱使得其心理成熟期推迟,自控能力差而好奇心强,容易情绪激动争强好胜,导致有突发性、随意性和无目的性的暴力事件。而且在溺爱中长大的孩子,往往有较严重的个人中心思想,养成了惟我独尊的畸形心态,形成了遇事只考虑自身利益、漠视他人存在的偏狭性格。在这种心态的支配下,一旦自身利益受到了外界的侵犯,就立刻会采取一些极端行为来进行反击,其中就不乏通过伤害对方身体或者性命来发泄自身愤怒的残忍的“江湖仇杀”行为。
&&& 更多的是父母教育不当导致问题的发生。不少家长不懂孩子的心理特点和教育规律,导致孩子性格偏执及行为习惯不良。有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孩子的压力大、负担重,容易使孩子产生烦躁情绪、反抗意识而产生报复性的暴力事件。还有家长只是关心孩子能否在学业上出类拔萃;而对学业之外的事就不放在心上,孩子个性中的很多弱点被淡化忽视,许多违反行为规范的举动被认可甚至纵容。这些小错的点滴积累,慢慢地养成了孩子个性中的偏狭自私与冷酷,使得孩子在处理问题时不能通过理性和规范来约束行为,而是率性而为不顾后果。
&&& 二、学校原因
&&& 学校是学生学习的地方,家长将孩子到学校就是希望他们能在学校里健康成长。毕竟,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而且,学校是校园暴力的集中地,最有条件对它在第一时间内作出反应。所以,校园暴力的发生教育部门、特别是学校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为此,学校必须对自己的失误真诚反省,勇敢承担起自己应负的责任。我们认为:学校教育的失误虽然也表现在多个方面,甚至于从某种意义上说,校园暴力是反映学校教育和管理水平的一面镜子,但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校园暴力的存在表明了当前的教育还没彻底摆脱应试教育的阴影。我们总结出学校在如下几个方面是有待改进的:
&&& 教育观念的偏颇。不少存在校园暴力的学校都在不同程度上讳疾忌医。尽管他们已经发现了校园暴力在身边的存在,也认识到了其危害性,但出于“家丑不可外扬”的思想,不愿将其向学生、家长和社会公开,以寻求帮助,更不愿采取相关措施。尤其不可思议的是,个别已经发生过严重的校园暴力的学校,甚至包庇施暴者,而移罪于受害者。这无疑助长了校园暴力的发生。
&&& 教育目标的单一。大家都知道,对于学校来说,高考、中考比什么都重要。无论是家长、政府还是社会对学校的评价几乎无一例外地集中到考试成绩上。在这种情形下,学校的教育目标变得非常明确而单一,那就是高考、中考取得好成绩。为此,学校被迫只能将主要精力放在部分成绩优秀的学生身上,其他的学生成了“灰色阶层”,甚至成了学校的“弃儿”。家长们普遍反映,学校只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而疏忽了孩子的德育、疏忽了如何引导孩子做人。学校为了追求高分而忽略了成绩差的孩子,而不能一碗水端平,使许多孩子过早的在学校里受到歧视,许多孩子在校园里得不到关爱早早走向社会,又在无法就业的情况下,很容易走向极端,报复社会报复校园。家长们的这些批评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也不无道理。
&&& 生命教育的缺位。什么叫生命教育呢?所谓生命教育,就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的生命价值,理解生活的真正意义,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从而更加珍惜生命,更加敬畏生命。西方国家开展生命教育起步较早。1968年美国学者就明确提出了生命教育思想并付诸于实践;日本在1989年就明确提出以尊重人的精神和对生命的敬畏之观念来定位道德教育的目标。比较而言,我国对生命教育的认识还没有达到足够的高度,社会、学校、家庭对青少年的进行生命教育还远远不够,这也使得生命教育在学校里还没有得到广泛的重视和认可。我们的教育中长期忽略了这件该做而没有做的事情的直接后果是:难以使学生养成对具体生命,对大自然、家人、邻里、同学等的爱心和同情,也无法收获爱心所带来的真诚回报。缺乏对生命的敬重和关爱,不可避免地产生对生命的轻视与残暴。
&&& 心理教育的不足。教育专家认为,在青春发育期,人格独立性逐渐增强,使他们好胜心强,交友心切,但又不懂得如何与别人正常交往,盲目顾及面子,遇事不善与人沟通,爱钻牛角尖,直至做出以各种违法犯罪的方式挽回面子的极端行为,需要对其进行相关的心理教育,可是在目前的学校教育中比较忽视心理教育。当前中小学校大多没有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课程,只是将心理教育的内容纳入属于考查课的品德课中,所学内容不规范,不深入。而且,据我了解,我市只有东莞中学等个别学校才有心理教师。绝大多数学校连心理教师都没有,就更谈不上给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辅导了。中小学校心理教育严重不足,无疑也是导致校园暴力出现的原因之一。
&&& 法制教育形同虚设。中学生正处在心理、思想以及价值观的转型时期,一些琐事与摩擦很容易让他们情绪失控,再加上学习的压力,他们往往丧失理智从而走向暴力的歧途。所以,在这个时期,法制观念的灌输、思想品德的教育应该及时跟上,其实,2002年教改后,教育主管部门明确对学生的综合评价包括了法制教育的内容,而事实上,从主管部门到学校都没有对此重视起来。不少学校有近一半的老师对自己所在学校的法制教育状况表示说不清楚,有三成的老师甚至表示不清楚学校有没有法制副校长。学校的法制教育课一般是一、两次,而且是采用组织学生集体听课的形式,授课老师也因为实践经验少而不得不照本宣科,因此收效甚微。而有的学校虽然也定期进行法制讲座,但大多都流于说教的形式,起不了多大作用。 
&&& 惩戒功能的缺失。现在,绝大多数学校不能轻易地处分一个学生,哪怕这个学生已经无恶不作。开除更是几乎被禁止的。然而,教育永远都不是万能的。惩戒功能的丧失,催动了畸形心理的自由萌发,使得丑陋和残暴都变得无所畏惧而越发的强大起来,并慢慢地自发凝结成一个个的团体,形成了带有江湖色彩的小集团。这些小集团,常常为了点滴小事而发生殴斗,严重地干扰正常的学校教学。即使如此,学校能采用的手段,也只能是说服教育,但这种说服教育有时又显得苍白而无力。
&&& 教师权威地位的丧失。与教育惩戒功能的丧失同步的,是“师道”的尊严扫地。在中学生、特别是高中生的眼中和心中,教师仅仅成为了一种最没有用的读书人的代名词。教师失去了应该获得的尊重和感恩。教师权威地位丧失带来的后果是很明显的。它使得师生间丧失了一种相互的理解和信任。学生遇见了无法解决的问题,不再愿意去征询老师的意见,不愿意向老师敞开自己的心扉,同学间发生纠葛时,告诉老师并请老师帮助解决成了一种无能的体现。而且,不少学生还认为老师根本就解决不了问题,要切实解决好纠纷,依靠的只能是自己的力量和自己所归属的小团体的力量。在这一信仰的操纵下,同学间的纠纷便有了新的“处理条例”,力量、财富和容貌等世俗社会用来评价判断人的地位的标准,成了这新的“处理条例”的基础,也成了裁定问题归属的新权威。这“法外法”撇开了所有发生矛盾时该走的正道,刻意地把原本简单的问题,上升到类似江湖纷争的地步,使得单纯的校园,平添了几分恐怖江湖的阴云。&&& 三、社会原因
&&& 社会是一个大家庭、一间大学校,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失误是社会教育失误的缩影。社会比家庭、比学校更复杂,对学生的影响也更复杂,而且,学生年龄越大,接触社会越多,受社会的影响也就越大。我们这里只能就社会对学生影响最大的几个方面来简要地说说。
&&& 电影、电视的影响。这是社会对学生影响最大的一种力量。某市教育部门专门做过问卷调查,此次调查显示,只有1.5%的学生表示景仰自己的父母,竟有2.9%的学生表示景仰黑势力老大,还有35%的学生表示景仰体育、影视明星。崇拜父母的孩子比例是最少的。问卷还表明,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存在暴力倾向,表示对欺负自己的人将要采取以牙还牙、暴力解决的办法。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父母教育的偏颇之外,更多的是影视作品中的打杀镜头对孩子的负面影响。如今,暴力文化已成为现代文化生活中部分成年人不可缺少的享受,在此情况下,暴力文化的商品化自然成为商家的最大卖点。虽然我国有关青少年问题的法律一律禁止孩子接触暴力文化,但实际上没有可操作的限制性规定。在影视文学作品、音像制品中,青少年可以很方便地接触到暴力场面。特别是港台警匪片和日本卡通中“拳头加枕头”等不良文化泛滥,黑老大被塑造为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英雄人物,武侠、暴力手段被包装和美化;更不可理解的是,成人往往因为一些影视作品是描写正义的战争或正义的行为就让孩子观看,即使其中的暴力场面十分恐怖。其实,孩子在有暴力场面的作品中并不见得能理解什么是正义,相反,他们可能欣赏的只是其中的暴力行为。其实,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辨别是非的能力还不够,这种种的暴力场面让孩子知道了暴力、欣赏暴力、乃至于使用暴力。
&&& 网络的影响。相比较而言,网络对学生的影响更危险,因为,家长对孩子看电影、电视还能有一点控制,而对孩子上网多数家长就无可奈何了。现在的网络游戏几乎全是血腥的场面,打打杀杀,严重毒害了青少年的心灵。有些家长在家里不许孩子上网,可街上随处可见的网吧是以中小学生为主要的消费对象的。虽然政府规定网吧不能接待未成年人,可事实上如果没有未成年的光顾,多数网吧就得关门大吉了,更何况由于“市场”的需要,“黑网吧”屡禁不止,公安机关也禁不胜禁。网络诱发暴力事件还有一个令我们成年人想不到的原因――现在许多人打架竟然是为了录制视频。现在大家的生活条件好了,许多初中生或高中生都有了手机甚至DV,受网络文化的影响,他们也学着拍些东西传到视频网站或者论坛中,有些女生参加网上的一些视频大赛,或者为了增加QQ空间之类的人气,找到“男朋友”帮忙拍一些暴力视频,用来获得更高的人气。因为他们很少有其它表演技能可以拍摄,所以就容易出现了这种校园暴力事件现象。怪不得有些视频里打架过程中,许多学生都在拿着手机或DV拍照。
&&& 报纸等新闻媒体的影响。这方面的影响往往容易被我们忽略,实际上,报纸对学生的影响也很大,面对一些丑恶的社会现象,一些新闻媒体为了造成更大的影响,为了自己的报道更能吸引人,不注意新闻的社会功能,忽视了新闻的下面引导作用,在所谓详实报道的名目下,着力描写暴力和色情过程,有些家长和老师愤怒地说:“报纸这样做是在教学生犯罪!”这话可能有点偏激,但有些新闻工作者的确也该好好反省自己的所作所为。
&&& 社会现实的影响。如果说影视、网络、报纸对学生的影响还是间接的话,那么社会上常见的一些不良现象就是直接对学生造成不良的影响了。不要说洒吧、歌舞厅等声色娱乐场所,经常成为打架斗殴的温床,就是在街头、在马路边、在公共汽车上吵架、打架的现象也时有发生,抢劫行为也不少见。这些极为恶劣的现象,成人似乎习以为常。我们很少看到有人在街头劝架;我们更少看到成年人面对抢劫行为挺身而出。我家附近还出现过这样可笑可悲的事:某人在家里听到外面有人大呼“抢劫了!”他不但不出去帮助受害者,反而跑到自家三楼楼顶上想去看热闹。结果,跑上三楼往下一看才发现被抢的原来就是自己的女儿。等到他急急忙忙冲下楼来,抢劫者早以不见了踪影。 其实,孩子世界观中的暴力倾向在很大程度上是现实世界的投影。试想,如果成人世界对暴力是不闻不问、纵容,甚至奉行的是弱肉强食、巧取豪夺,无疑会在青少年心中造成一种不良的暗示:那就是邪恶比正义更有力量,武力比智力更有价值。这是相当危险的。毕竟,“温良恭谦让”等优良的道德品质不是靠灌输的,它是靠成人的身体力行传授给孩子的。在校的学生还没有确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很容易被身边这种不良的环境同化了。&
&&& 四、学生自身的原因
&&& 我们不否认学生是校园暴力的受害者,家庭、学校、社会对校园暴力要负主要的责任,但我们也不能说,学生本身对校园暴力的产生没有一点儿责任。事实上,绝大多数施暴者本人就是学生。学生自身的原因主要在于:
&&& 忍气吞声,助长施暴者的气焰。有记者花了近近两个月时间,采访直接间接接触过校园暴力的人。令人遗憾的是,被采访的人当中绝大多数发出这样的议论:“遇到这种事儿,给施暴者一点儿钱就是,犯不着挨顿打。”“对这种人,咱惹不起躲得起,少理他们那一套就是。”“像他们这种‘大错没有,小错不断,气死公安,恼死法院’的人,你反抗又能怎样?弄不好还会越陷越深。”在采访中,记者发现,大多数学生遇到这种事都是乖乖给钱。事后,他们不但不敢告诉家长或老师,更不敢报警,甚至警方在破案过程中找到他们时,他们也不敢出面作证。实际上,正是受害者这种软弱的态度,助长了施暴者的淫威,令人担忧的是,逆来顺受的学生们长期忍气吞声,除使财物遭受更多的损失外,还对他们的身心健康造成了更大的伤害:有的因身体受伤而需要治疗;有的因过分恐惧而精神失常;有的性格发生变化,整天沉默寡言、孤僻古怪……这种伤害对他们来说是终生的。同时,由于精神长期处在恐惧状态中,他们的心理问题比较突出,情绪不稳、心情压抑、学习积极性锐减。
&&& 以暴制暴,制造新的校园暴力。“他们能抱成团儿,我们为什么不能?”“他找人打我,我也找人打他,看谁能打过谁。”“君子报仇,十年不晚,迟早我会让他在我手里栽跟头!” 这种以暴制暴的心理,在不少受过校园暴力伤害的学生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尤其是那些长期忍气吞声的学生,这种心理更加明显。面对校园暴力,受害的学生用以暴制暴的方式解决问题,自然是愚蠢的,因为它不但不能让暴力远离自己,反而会使暴力离自己越来越近,直至使自己完全滑进暴力的泥潭中无法自拔。这种恶性循环的链条越长,校园暴力的发展越迅猛,其影响也就越恶劣。话虽这么说,以暴制暴的所谓“黑道原则“,还是悄然侵入了某些学校,占领了一部分学生的思想、道德阵地。在这个原则的指导下,一些学生开始“拜把子”,在此之后,如果再受人欺负,他们就不再向老师或家长寻求帮助,而是通过拜了“把子”的兄弟或姐妹自行解决。同时,一些学生在受到高年级同学的欺负后,也往往会依赖“拜把子”后形成的团伙力量,变本加厉地在低年级同学身上寻找“补偿”:勒索他们的财物,向他们收“保护费”。有家长担心,这些在校园内外为非作歹的学生帮派,会不会一步步演变成少年“黑社会”。这种担心并非没有道理。法学家皮艺军说:“一般的青少年犯罪团伙和黑社会还是有一定区别的,但青少年团伙是典型的黑社会组织的基础,最有可能发展成为其外围组织。比如台湾的‘竹联帮’就经常到校园寻找自己的发展对象,他们所寻找的对象一般不是单个的孩子,而是青少年团伙,通过双方的接触,他们很快将青少年团伙发展为黑社会组织的一部分。一旦青少年团伙这种松散的组织被黑社会利用的话,很容易让本来只是不良少年的孩子变成真正的罪犯。”
解决校园暴力问题的对策探讨
&&& 校园暴力的产生主要有家庭、学校、社会和学生自身这四个方面的原因,那么解决方法也就应该从从四个方面入手。因此,我们认为只有良好的家庭教育、人文化的校园教育、良好的社会风气、学生自己的努力四者合,才能从根源上杜绝校园暴力的发生。
家庭教育是主因
&&& 家庭因素对孩子世界观的形成和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言行无疑是最具直观性和感召性的“教材”。要创设未成年人成长的最佳空间,就必须切实做好家长的教育培养,有人开玩笑地说:“我们开车前要学开车,要考驾照后才能上路。而教育孩子比开车更复杂、更重要,却不需要‘持证上岗’,好像人人天生就会教育孩子。”的确,不是人人都天生就会教育孩子的。为此我们建议:
&&& 一、完善家长学校。家长学校的牌子几乎每间学校都有,可实际上所谓的家长学校每学期只“上”一次课,就是期中测试结束了,成绩出来后,召开家长会。“上课”的主要内容是老师向家长汇报学生的学习情况。这种“家长学校”根本就谈不上是“学校”。我们认为,学校要为办好家长学校做更多的工作。首先,办好家长学校是每一间学校的应尽的责任。我们知道,教育资源集中在学校。老师受过专业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训练,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处理过许多教育方面的问题,所以,对于家长来说,老师是教育方面的专家,学校除了担负教育学生的责任以外,还应试承担起其教育家长的责任,把自己教育方面的知识、经验用来服务于社会、贡献社会是每一个教师、每一间学校本来就该承担的责任。其次,教育家长、让家长能更好地配合学校教育学生本身就是对学校教育工作的促进和有力的补充,学校教育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家长不能配合学校的话,学校的工作往往是事倍功半,所以,教师、学校就是仅仅从为了更好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来说,也应该努力办好家长学校。当然,教师、学校本身的教学、教育负担重,如何真正地减轻教师在教育、教学上的负担,让教师能够有精力、有条件来做好家长学校的工作,还需要学校特别是教育主管部门做好规划和安排,并进行检查和监督。具体该怎么做可以由教育局牵头,召集一些我市教育方面的专家、教师代表、家长代表进行商讨。
&&& 二、搞好社区培训。前不久我市政协专门就搞好社区工作组织了几个调研组到各镇区、到全国各地学习、调研,回来还召开常委会议,许多政协常委就搞好社区工作谈了自己的看法。我们注意到,对社区如何做好教育方面的工作大家似乎是比较忽视了。我们知道,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我们不是要创建文明城市吗,如果没有文明的家庭哪来的文明城市?哪来的文明社会?所以,我们建议要建立健全家长、特别是年轻家长的社区培训制。社区需要合理利用节假日和工余时间邀请社会工作者、教育专家、法制专家到社区传授科学健康的育儿知识,要把家长学校和社区文化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全力营造出一种宽松而和谐、亲善而识礼的文化氛围。  此外,各社区还需要有目的地组织年轻家长观看一些有助于家庭教育的影片和节目,要把家长培训变成一种自觉自愿行为。针对少数家庭轻视这种培训的错误,要借助社区和警察的力量来加以督促。为了更好地落实这个工作,还可以在长假期间组织开展以家庭为单位的各样社区活动竞赛。  对于极少数已经出现问题的青少年,社区更需要落实好具体的帮教措施。这种帮教,需要由具有相当教育经验的政法人员来执行,如果是只依靠居委会或者是教师的力量是很难实现目标的。帮教需要既针对问题少年,又针对其父母。要善于在教育中协调好问题少年的家庭关系,让他体味到父母的关怀和爱,更要努力培养他的感恩之心。这样,就可以从家庭的源头上阻断暴力的生成。
学校教育要全面均衡
&&& 学校教育应该是以育人为首要任务的,但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阴魂不散,校园生活中除了上课就是测验。分数成为了判断人的价值和品行的唯一尺码。这对学生,即使是成绩优异的学生都是非常不利的。记得有一次,一些在北京的东莞老乡聚会,都是在校的大学生,聚在一起多数是谈中学生活的情况。东莞中学毕业出去的学生就谈得热热闹闹,一些其他中学毕业的学生往往没什么好说的。其中一个学生就很羡慕又很懊悔地说:“你们真幸运,能在莞中学习三年,可以留下那么多愉快的回忆。我的高中三年记忆中除了学习还是学习。要是我初中更努力一点,能考上莞中读高中,那我高中三年的生活一定不会这么单调。那我今天也会跟你们一样谈得兴高采烈了。”能考到北京读大学的都是成绩优异的学生。他们事后回忆起来,高中三年除了学习外几乎是一片空白。可以想像,我们的孩子为了读书、为了考大学付出了多大的代价!这还是成绩好的学生。那些成绩一般或者成绩落后的学生呢?他们在学校三年、六年能有什么收获?他们连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成绩都够不上,成为学校的“二等公民”,成为家长的心病,他们会是一种什么心理?长期生活在这种单一的、压抑生存空间内,自然容易产生出各样偏激的思想。这些思想再得不到及时的疏导,就会慢慢演化成更加极端的暴力倾向,催生出一起起校园暴力事件。既然高考制度是短时间内难以得到根本改变的,那学校还能为学生做些什么?
&&& 我们认为,从学校教育的角度来看,要消除校园暴力,目前最重要的就是引导学生多读书,要让学生在读书中能更多的接受中华传统文化精华的滋养。学校要善于打造出自己的书香特色,要能切实针对青少年的喜好和身心发展规律来制定科学合理的学习内容。要在校园内大力倡导读书活动,通过广泛深入的读书来引导全体学生,使他们借助作品来了解社会了解人生。要让所有的学生,在读书中既养成理性思辨的能力,又生成出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向往之情。其次,书香校园的建设,还可以很好地隔绝不良书刊、游戏等对学生的精神毒害。当学生的注意力被大量的优秀书刊锁定之后,一方面他自身的免疫力能不断加强,另一方面也由于时间和精力的集中,使其无暇它顾。当然,传统的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并不一定开始就能被学生所接受,这也需要一个从开始的约束到后来的自发的过程。这个过程的转变,就需要教师的督促了。
&&& 其次是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心理教育和辅导。青少年压力过重,也是校园暴力发生的原因之一。世界儿童发展组织曾经在调查了75个国家的教育环境后,针对各种各样的校园事件,发布了一份备忘录,明确列出学校生活带给青少年的20种不良压力,如学习压力、家长压力、人格贬低压力、经济比照压力、孤独的压力、家庭暴力压力、校园内帮派暴力压力等。这份备忘录指出,每个学生几乎要同时承受平均12种不同的压力,有的会更多甚至是全部。目前,这份备忘录已受到欧洲国家的重视,许多学校正式以其内容为基础,开始进行学生关爱工程,最大限度地减轻学生压力,防止校园意外事件尤其是暴力事件的发生。相比较而言,我们中国的学生面临的心理压力更大。特别是学习方面的压力,虽然高校扩招使更多的学生能读大学,但竞争并没有减轻。现在优秀的学生都在争着考重点大学、名牌大学。可以说升学的竞争更大了。就业的压力也提前降临到中小学生头上。家长、老师还有媒体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的渲染无疑也传给了正在为考大学而奋斗的学生。我们的学生迫切需要进行适当的心理教育、心理辅导,可我们中小学学校的心理教育、心理辅导几乎还是一片空白。专业的教师严重不足。现在,我市是根据各学校的学生人数来下拨教学经费的。学校为了减少支出,对这种不考试的科目就不重视,不聘用相关的教师。所以,到今天我市仍只是像东莞中学等极个别的学校拥有专业的心理教师。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该拿出措施来(简单地说就是要愿意、舍得为学校配心理教师出钱)。
&&& 第三,法制教育要跟上。专家们称12到16 岁的中小学生为心理上的“断乳期”。这一阶段的学生身体、心理、思想上都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很容易让他们情绪失控,所以,在这个时期,法制的教育应该及时跟上,而我们的教育主管部门虽然对学校进行法制教育有要求,但由于法制教育的成效没有一个评价标准,因此学校在落实中经常做不到心中有数。这样,即使部分学校纯粹撇开法制教育不管,教育主管部门在定期检查中,也看不到没抓法制教育的学校和抓了法制教育的学校有什么差别。这就使得法制教育在学校中形同虚设。看来,有关部门要对如果落实法制教育尽快制订出一个具体的评价标准来,让学校知道该怎么做,该做到哪一步才符合要求。这样学校执行起来就好处理多了。学校本身也要探讨、研究如何将法制教育和文化学科建设有机地联系起来,要将法制教育的内容做为教学计划的一部分进行合理的安排,定期让学生参与法制教育活动,要聘请高水平的法制老师以具体的校园暴力案件说法,要将法制贯穿到教学当中,而不应单纯地以文化课的成绩作为唯一对孩子的评价标准。
&&& 第四,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培养同学间友爱互助的良好氛围。对他人的残忍,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于缺乏集体关爱的原因。集体是个消解矛盾的最好容器,在集体活动中,通过同学间的友爱互助,可以把很多小的摩擦消除在萌芽状态中。多参加集体活动的孩子,就能够养成一种关注他人的良好品行。具有了这样的品行的人,就能够比同年龄段孩子多很多的包容,就可以忍受得下一些委屈,这方面的成功案例,可以从很多品学兼优的班级小干部身上看到。各学校、各班级应该多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让学生在活动当中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感受到他人的关爱,从而养成谦恭有礼、关爱他人、敬重生命的品质。
&&& 最后,制定应急预案。虽然,谁都不愿意看到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但有些事有时不是我们想它不发生它就真不会发生的。所以为了有效防范校园暴力,制定应急预案还是有必要的。作为学校防范校园暴力的措施,预防工作应在日常工作中制度化。防范校园暴力事件,减少暴力事件带来的危害,是学校危机管理的重要方面。事先制定针对不同类型的校园暴力事件的应对预案是防范的重要措施。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在事件发生时,处理问题有条不紊,最大限度地降低事件的危害程度。由于校园暴力会对师生造成心理和生理伤害,甚至会引发死亡事件,会严重影响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还会给本人、家庭带来痛苦和灾难,给社会乃至整个国家带来无法弥补的损失,因此,强调应急预案的制度化就有了重要意义。
社会环境要净化
&&& 社会是大家庭、是大学校,整个社会的大环境如果不好的话,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再好也难以有好的教育效果。现在老师都感叹5-2=0,什么意思?就是学校五天的教育,周末两天的家庭社会教育就将它全部抵消了。我们现在的社会环境对学生的健康、顺利地成长不是很有利。要转变社会这个大环境当然需要很长的时间,但我们的孩子、学生是等不起的,教育的时机过去了也许就再也找不到机会了。所以,我们不能等社会环境完全净化来才来教育学生。事实上,目前我们还有许多可以做的事。
&&& 首先、强化社会治安,形成强有力的法律威慑。  校园暴力伤害案的增加,是和惩戒功能的丧失有着密切关系的。青少年从本性上看,始终是存在着对法律的畏惧心理。他们所以敢于实施暴力,多数情况下是并没有意识到这是一种违法犯罪,而是看成一种个体间的普通纠纷。因此,要防范校园暴力,就必须要强化社会治安,要让每个青少年都知晓哪些行为是属于违法犯罪的,更要让他们知道违法犯罪后必须接受的严厉惩处。强有力的法律威慑,足可以消除相当多的江湖手段的暴力案件。当一个人心中拥有惧怕时,他的行动就会变得谨慎,每做一件事时,都会三思而后行的。在这点上,当下的相当多的政策都是过于强调教育,而轻视了必要威慑的价值。&&& 这一点,有的省市设有“工读学校”也许能给我们一些启发。“工读学校”是一所全寄宿制特殊学校。学生一律留宿在学校中,实行半工半读,一半是普通学校的课程学习,另一半是轻微劳动或集体文娱体育活动。“工读学校”的学历、升留学制度与普通学校或职业中学的相同。教育队伍由教师(特殊有爱心者,对德育有经验)、警察局干警、民政部人员、心理辅导者、义工等组成。兼教又管,宽严结合,务使学生在德智体劳全面发展。问题学生由各学校提名。针对道德品行有问题而屡教难改者、轻微犯罪行为又未严重犯法者、须接受预防性管教的学生,收住教育。我们是否也可以考虑对极个别暴力倾向严重、学校教育无效的学生,将他(她)送到“工读学校”学习和管教。我们都知道,青少年犯罪,尤其轻微犯罪,犯罪早期应该及时处理,控制,采取特殊措施,切断犯罪源,才能有效制止再犯罪。犯罪是社会必然存在的问题,其责不完全在于家长和学校,关键在于正确处理,所以学校、家长也不必讳疾忌医,掩盖有学生、孩子犯有暴力的事实。
&&& 第二、净化各种传媒,减少污染源。有这么一种说法:台湾的前领导人蒋经国先生曾经问过著名哲学家方东美先生:如何扭转世风日下的局面?方先生想了很长时间,然后很严肃地说:把所有的报纸、电视关闭。蒋先生听了摇摇头说:我做不到。方先生说:那我也没办法了。这个说法的真实性我们不去说他,但影视、报纸对社会的影响之大我们可想而知。电影、电视、报纸、网络宣扬、渲染暴力对学生的影响大家有目共睹。我们前面提到了学生对影视明星的崇拜远远超过对父母的崇拜,也超过对老师的崇拜。如何减轻、消除影视作品、网络当中打打杀杀的镜头对学生的负面影响是全社会都应该来关注的问题。对影视内容的管理需要国家通过建立具体的法律条文来落实,对网络的内容我们一个市政府、一个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也鞭长莫及,但我们地方政府可以管得住网吧,可以让网吧不对我们的学生造成坏的影响。打击“黑网吧”、打击网吧的非法营运,除了依靠公安之外,还要广大市民的积极参与。
学生的意识要提高
&&& 学生是校园暴力的直接受害者,又是校园暴力的制造者。面对暴力侵害,我们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并主动和老师、家长沟通,决不能逆来顺受,助长坏分子的气焰,到头来受害更大的还是自己。实际上,施暴者他们一般看准那些家庭条件比较富裕的又不敢反抗的“软柿子”反复拿捏。学生本人也要注意,不与不良分子交往,提高自身的“免疫力”。受到暴力伤害后要知道通过适当的途径来保护自己,绝对不能产生“以暴制暴”的报复心理。
&&& 当然,不让校园成为“江湖”,不给校园暴力滋长的空间,社会、学校、家长都应该对此进行探索,让我们大家共同努力来为我们的孩子、我们的学生撑起一片明丽的天空吧。&&&
版权所有:政协东莞市委员会 建议使用IE5.5以上浏览器,以上分辨率浏览本网站
地址:东莞市鸿福路99号 办公电话:8
粤ICP备xxxxxxxx号 您是第
位访客 技术支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有什么办法解决癫痫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