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手机的发展史史

  医学伦理学的历史发展

  考点1 中国古代医学道德的发展

  ⒈东汉医学家张仲景的巨著《伤寒杂病论》的问世就是其标志。在这部著作中,他痛斥了当时医界中的因循守旧,敷衍塞责,“不留神医药”而“竞逐荣势”的医疗作风。

  ⒉唐代的孙思邈编著《备急千金要方》。其中在《大医精诚》和《大医习业》中对医德作了较系统而全面的论述,进一步发展了我国古代医德思想,使之更系统化,形成了较完整的体系。

  ⒊明代陈实功的《外科正宗。医家五戒十要》。就医生的专业学习、思想修养、举止言行、服务态度以及病患和之医家之间的关系,均提出了十分具体详尽的医德规范,被美国1978年出版的《生命伦理学百科全书》列为世界古典医德文献之一。

  ⒋1932年6月上海出版了由宋国宾主编的《医业伦理学》,这是我国第一部比较系统的医学伦理学专著。这一书的出版,表明了中国由传统医德学进入到现代医学伦理学阶段。

  考点2 中国医学道德的优良传统

  1.仁爱救人,赤诚济世的行医宗旨;

  2.不图名利,清廉正直的道德品质;

  3.普同一等,一心赴救的服务态度;

  4.尊重同道,谦和不矜的医疗作风;

  5. 注重自律,忠于医业的献身精神。

  考点3 国外古代医学道德思想

  1.西方医德最早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是被称为西医学之父的希波克拉底,他是西方医德的奠基人。《希波克拉底誓言》以遵守“为病家谋利益”为信条,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和卓越的医德观点。

  2.古罗马医德思想主要代表人物是盖伦。在医德方面,他坚持“作为医生,不可能一方面赚钱,一方面从事伟大的艺术——医学”这一医德原则。

  3.古阿拉伯的医学道德思想 古阿拉伯医学的代表人物是迈蒙尼提斯,《迈蒙尼提斯祷文》是医学道德史上的重要文献之一。祷文中提出:“要有爱护医道之心,不因贪欲、虚荣、名利,而忘却为人类谋幸福之高尚目标,集中精力和时间使学业日进,见闻日广;要诚心为病人服务,善视世人之生死,以身殉职”。、

  4.医学伦理学在近代西方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以1803年英国托马斯·帕茨瓦尔的《医学伦理学》的出版为标志。

  5.近现代医学伦理学理论基础和规范体系较完善的标志是1948年《日内瓦宣言》和1949年《国际医德守则》的颁布。

  考点4 生命伦理学的基本理论原则和研究内容

  1.生命伦理学的基本理论原则不伤害原则、行善原则、公正原则和尊重原则。

  2.生命伦理学具体内容有临床决策和行为的伦理原则、病人及医生的权利与义务、医患及医际关系、医务人员的道德修养等。

  2017年医师资格考试以及新鲜资讯尽在网,请登录网了解相关资讯!<>

  勾搭小编请关注微信公众号zgysks

  执业医师考试交流QQ群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真题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

  公元1726年,清政府编成大型类书《古今图书集成》,内有《医部全录》520卷。
  公元1729年,尤在泾著《金匮要略心典》。
  公元1732年,程钟龄著《医学心悟》。
  公元1740年,王维德著《外科证治全生集》。
  公元1742年,吴谦等著《医宗金鉴》。
  公元1746年,叶天士著《温热论》、《临证指南医案》。
  公元1750年,陈复正著《幼幼集成》。
  公元1757年,张宗良著《喉科指掌》。
  公元1759年,徐大椿著《伤寒论类方》。赵学敏、赵柏云合著《串雅》。
  公元1765年,赵学敏著《本草纲目拾遗》。
  公元年,清政府编辑大型丛书《四库全书》,其中收入历代医书百余种。
  公元1799年,吴鞠通著《温病条辨》。公元1805年,高秉钧著《疡医心得集》。皮尔逊从西方传入牛痘接种法。
  公元1808年,钱秀昌著《伤科补要》。公元1817年,真霍乱由印度传入中国。
  公元1830年,王清任写成《医林改错》。
  公元1834年,美国传教士派克在广州设眼科医局。
  公元1843年,周松龄著《小儿推拿辑要》。
  公元1846年,我国近代第一个留洋的西医师黄宽赴欧美学习。鲍相璈汇编《验方新编》。
  公元1848年,吴其浚《植物名实图考长编》及《植物名实图考》问世。
  公元1852年,王孟英著《温热经纬》。
  公元1858年,陆定圃著《冷庐医治》。
  公元1859年,嘉约翰在广州办博济医院。
  公元1861年,陈国笃著《眼科六要》。
  公元1865年,北京同文馆设医学科,此为中国办西医教育之始。
  公元1866年,广州博济医院成立医学校,是外国教会在我国开办的第一所医学校。
  公元1871年,成功施行二例慢性骨髓炎排脓及剔除死骨术。
  公元1873年,我国海关开始办理检疫。
  公元1875年,苏州医生方震实施针拨白内障术。
  公元1881年,天津开办医学馆,为中国第一所自办医学校。中国留洋的第一位女医生金韵赴美国纽约大医院附属女子医科大学攻读医学。
  公元1882年,雷丰著《时病论》。李纪方著《白喉全生集》。
  公元1884年,唐宗海著《中西汇通医书五种》。
  公元1885年,陈虬在瑞安创办利济医院,讲授中医学理,这是我国近代最早的中医学校。
  公元1888年,张振均著《厘正按摩要求》。
  公元1897年,陈葆善奢《白喉条辨》。
  公元1898年,周学海著《读医随笔》。
  公元1900年,柳宝诒著《温热逢源》。
  公元1901年,郑肖岩著《鼠疫约编》。
  公元1902年,袁世凯在天津设立“北洋军医学堂”,1906年更名为“陆军军医学堂”。京师大学堂增设“医学实业馆”。
  公元1904年,“上海万国红十字会”成立。1911年改名中国红十字会,1912年加入国际“万国红十字会”。公元1905年,北京协和医院开办。
  公元1907年,上海同济医学堂开办。
  公元1901年,周学海编著《周氏医学丛书》。
  公元1908年,唐宗海《中西汇通医书五种》在沪刊行。何廉臣等创办《绍兴医药学报》。
  公元1910年,丁福保创“中国医学研究会”。
  公元1911年,日本在中国开办南满医学堂。
  公元1912年,北洋政府颁布医学专门学校标准课程。余伯陶等创“上海神州医药总会”。北洋政府内务部设立卫生司,管理全国卫生行政机构。
  公元1915年,“中华医学会”成立,并出版《中华医学杂志》。
  公元1916年,内务部颁布《传染病预防条例》。
  公元1919年,内各部卫生司设“中央防疫处”。张山雷著《体仁堂医药丛刊》15种。
  公元1921年,谢观等编《中国医学大辞典》。
  公元1924年,恽铁樵著《伤寒论研究》。
  公元1925年,北洋政府拒绝将中医课程列入医学教育计划。
  公元1926年,伍连德创立哈尔滨医学专门学校。
  公元1927年,曹炳章著《增订伪药条辨》。何廉臣编《全国名医验案类编》。国民党政府设置内务部卫生司,次年颁布卫生部组织法。
  公元1929年,国民党政府正式成立卫生部,并分设中央卫生委员会、卫生试验所及卫生行政人员训练所。同年颁布卫生行政系统大纲。国民党当局通令中医学校改称中医传习所,次年又改称中医学社。承淡安创办“中国针灸学研究社”。上海设立海港检疫总管理处。
  公元1930年,国民党政府颁布“医师条例”。于达望主编《中华药典》。
  公元1931年,红军总军医处成立。红军公布全军卫生“法规”。“中央国医馆”成立。承淡安著《中国外灸治疗学》。
  公元1932年,第一所中国工农红军卫生学校在江西中央苏区诞生。赵燏黄《新本草图志》出版。杨则民著《内经之哲学的检讨》。
  公元1933年,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颁布“卫生防疫条例”和“卫生运动纲要”。张山雷撰《沈氏女科辑要笺正》。吴炳耀等著《计灸纂要》。阮其煜等编者《本草经新注》。
  公元1934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中央防疫委员会,并创办《健康报》、《红色卫生》等报刊。
  公元1935年,谢观著《中国医学源流论》。陈存仁等编《中国药学大辞典》及《中国药物标本图影》。余云岫办中国医药研究所。裘庆元纂辑《珍本医书集成》90种。赵燏黄、徐伯均合编《现代本草——生药学》。
  公元1936年,国民党政府颁布“中医条例”;曹炳章辑《中国医学大成》。吴克潜编《古今医方集成》。赵燏黄《祈州药志》出版。
  公元1937年,曹颖甫《经方实验录》刊行。陈邦贤《中国医学史》出版。蔡陆仙等编《中国医药汇海》。
  公元1938年,延安建立制药厂。周禹锡编《中国医药约编十种》。
  公元1939年,白求恩医生逝世于河北省完县。毛泽东发表《纪念白求恩》。
  公元1940年,柯棣华医生在中国病逝。
  公元1941年,毛泽东为延安中国医科大学题词“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
  公元1942年,李涛《医学史纲》出版。
  公元1945年,日本帝国主义投降,销毁他们设在哈尔滨的细菌制造所,翌年该地区引起鼠疫。
  公元1946年,成立延安总部卫生部。
  公元1949年,新中国建立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李德全首任卫生部部长。
  公元1950年,第一届全国卫生工作会议确定“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的卫生工作方针。
  公元1951年,卫生部正式接收美国津贴的私立北京协和医院。中国红十字会派出第一个国际医院服务大队参加抗美援朝工作。卫生部公布《关于健全和发展全国卫生基层组织的决定》等四项决定。
  公元1952年,全国开始对工矿、企业、机关、学校实施公费医疗制度。中国出席第18届国际红十字大会。
  公元195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正式出版。
  公元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中规定劳动者享受休息、休养、福利设施的权利。“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现在,中医、西医是极为通行的说法。有人形而上学地说:“中医是整体的、辨证的、治本的;西医是局部的、机械的、治标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李志超说:中医和西医,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又说:是两条平行线,永远不可能相交。


  傅景华说:“21世纪也许是东西两军对峙,‘狭路相逢,勇者胜!’”


  医学,《辞海》的解释是:研究人类生命过程及防治疾病的科学体系。从人的整体性及其同外界环境的辨证关系出发,用实验研究,现场调查,临床观察等方法,研究人类生命活动和外界环境的互相关系,人类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其防治规律,以及增进健康,延长寿命和提高劳动能力的有效措施。我国医学有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两个体系。《辞海》的解释,基本合理。〈中国大百科全书〉也把医学分为〈现代医学〉和〈中国传统医学〉两个部分。


  子曰:“必也正名乎”!科学讲求精确。似是而非,不是科学。如果连概念也搞不清,随心所欲地解释几个谁也不知真实含义的名词,难免有人偷换概念,鱼目混珠,把本来明白的事,弄得一塌糊涂。


  “西医”一词不科学,不准确,应该废止。应该按〈大百全〉、〈辞海〉的说法,称为现代医学,是全人类的科学,其中包括了中国王应睐、张香桐、邹承鲁、吴阶平、陈中伟、汤钊猷、王忠诚等一大批医学家的卓越工作,可惜,国人对此似乎有些无所谓,或习惯了,很难纠正过来。既然讲求科学发展观,就应该讲求准确,称为 “现代医学”。


  现代医学,不是什么人头脑里制造出来的科学体系,是在古希腊、古罗马医学的基础上,不断否定错误,吸收一切有用的精华,运用一切最新出现的科学手段,不断增添新内容,兼收并蓄的学问。凡是科学,都不可能完整独特、尽善尽美,也不是新出来的就一定是好的,都要经过实践的检验,好的,留下来,不好的,淘汰。随着科技不断进步,它否定陈旧、错误,更新自我的步伐越来越快。日益精确的诊断技术,新药的不断出现,副作用越来越小,治疗作用越来越大,手术越来越精确,就是进步。这个进步的步伐,随着其他科学的进步,越来越快,已经是明摆着的现实。


  一切科学,像新陈代谢一样,需要不断更新自我,否则只能作茧自缚,只能在自我陶醉中萎缩、干枯、无可奈何花落去。


  所以,了解一下现代医学是怎样发展来的,经历了哪些艰辛才发展成今天这副模样,对于认识现代医学,应该有所帮助。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手机的发展史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