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青少年的广东创兴律师事务所精神

教育行者李培林工作室
当前位置:&&&
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上传: 钟雪 &&&&更新时间: 19:32:47
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主旋律,本文结合初中数学教学实际,从教师要有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多赏识三方面,探讨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方法。 关键词:初中数学 创新精神 兴趣 赏识 &&&& 当今社会对于创新的重要性已有了充分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主旋律,那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本文着重从教师本身、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多赏识三方面进行论述,探讨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 &&&一.教师本身要有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前提。 &&&&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不能只一味的在嘴上谈创新,而应该把创新意识渗透在我们的教学理念上,渗透到我们的日常教学中。具体来说应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 1. 更新教师自身的教学理念,不能因循守旧,要打破那些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陈规陋习,要创造性地去教学,要以科学严谨的教学态度,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学生,让他们成为祖国未来需要的各类人才。 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学习的不可替代规律告诉我们,无论是知识经验的获取还是智力能力的发展,无论是情感意志的培养还是思想品德的形成,都必须通过学生自己的积极思考和实践活动。因此,必须改变传统的一言堂、满堂灌等不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模式,创新课堂教学改革,对于适宜学生&讲&的教材,可采取先出示结论再让学生探索道理,或者让学生先找出结论再各自阐明道理的教法。同时,教师要培养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广泛的兴趣;有敢于发问的精神;有强烈的创造动机和创新意识;有充分的自信心,责任心和进取心,通过学生的&讲授&,教师的引导,从而使课堂教学时时有创新的火花迸发,创新教育就是要使教育成为培养创新精神,激发创造力的源泉,不仅给学生传授现成的知识,更要引导学生对求知领域进行探索,这样就激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2.建立民主师生关系,营造宽松氛围;搭建平等交流的平台,营造创造性思维环境。 &&&& 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和心理学家曾经指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因此,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学,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其次,班集体能集思广益,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在班集体中,取长补短。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搞好合作教学,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设计集体讨论、查缺互补、分组操作等内容,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特别是一些不易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在班集体中开展讨论,教师和学生一起平等的参与讨论,学生在轻松环境下,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学生敢于发表独立的见解,或修正他人的想法,或将几个想法组合为一个更佳的想法,从而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集体创新能力。值得注意的是,任何合作,都不要让有的学生处于明显的从属地位,都应该细心把握,责任确定到每个学生,最大限度调动学生潜能,让小组中的每个学生都有事做,让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自身在集体中的价值。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交流,才能撞击出思维的火花,创造性的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 二.激发学生的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必要条件。 &&&& 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兴趣也是创新的重要动力。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创新的源泉。对于不感兴趣的知识和问题,学生只能是被动的接受,不可能激发学生的主体作用,更不可能激发学生内在的创新潜能。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思考问题、探索问题,为最终创新解决问题提供不竭的动力。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讲到一次函数时,一上课我就给学生说:&大家心里面想一个数,然后把它乘3加5,然后把结果告诉我,我就可以猜出你心里想的是哪个数。&学生听了以后,很感兴趣,纷纷举手尝试,我一一作答,并且速度快,然后让学生验算。这时,学生自然很想知道老师没有经过计算是怎么知道得这样快呢?通过这样一项活动激发了学生的极大兴趣,课堂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学生在学完一次函数以后,也会创造性的设置一些和一次函数有关的问题去提问其他同学,甚至有同学设置了几个小游戏考老师、家长。通过创设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2. 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竞争机制,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 学生都有强烈的好胜心理,如果在学习中屡屡失败,会对从事的学习失去信心,教师创造合适的机会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对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是有必要的。比如:在学完轴对称以后搞一个班徽设计大赛、逻辑推理故事大赛等等,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它们不同的特长,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我,找到生活与数学的结合点,感受自己胜利的心理,体会数学给他们带来的成功机会和快乐,培养创新的兴趣。 3.通过学生的动手实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比如上概率课时,投币实验判断正面朝上的概率,掷骰子几点朝上的概率,摸球实验求概率等,我都是让学生提前准备,课上分组动手实验。在后边的几次实验中,我有意增加实验的次数,一个组在规定的时间内是完不成的,同学们经过讨论,想到组与组之间合作,把实验数据共享,这其实就是一种创新。通过实验的方法可以实现两个目的:①实验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②巧妙的设计一些问题,在兴趣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多鼓励、少批评,用赏识的眼光看学生,用心呵护学生的创新精神 陶行知先生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就是对学生不能过多的进行批评,在你的讥笑与嘲讽中学生的创新会被扼杀。因此,对学生要多鼓励、少批评,应该用赏识的眼光看学生,对学生的奇思妙想、好奇心首先要予以肯定,能提出自己的想法说明学生对问题进行了思考,即使是错误的,我们也要肯定这种积极动脑的态度。只有用心去爱学生,去呵护学生的创新精神,才能有更多的瓦特、牛顿、爱迪生诞生。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创新型人才,这是每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但是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是一个艰辛而长期的工作,它需要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为了我们的民族,为了我们的国家,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探索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新路。 & & &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关文信主编.初中数学创新性教学指导〔m〕.吉林:吉林大学出版社.200 [3] 张志勇《创新教育&中国教育范式的转型》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6 [4] 赵中建《面向世纪的教育宣言和行动纲领》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6 [5]王青建. 数学史简编[m],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4. [6]蒋宗尧.创新教学引论〔m〕.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 [7]刘华祥《中学数学教学论》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3 &
评论:(未激活和未注册用户评论需审核后才能显示!如需回复,请留下联系方式!)
文明上网,理智发言如何培养孩子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如何培养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如何培养孩子的创新精神和能力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您还可以使用以下方式登录
论文热门搜索:
当前位置:
&& && && 试析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试析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推荐阅读:&
论文摘要: 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这是素质教育的需要,更是时代赋予的责任。教师必须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提到关系学科教学质量的高度认识。语文是各门学科的基础,坚持在素质教育的实践中搞好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十
论文摘要: 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这是素质教育的需要,更是时代赋予的责任。教师必须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提到关系学科教学质量的高度认识。语文是各门学科的基础,坚持在素质教育的实践中搞好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
论文关键词: 语文教学 创新精神 培养方法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它以发掘人的创新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人的个性和谐发展为宗旨。新世纪的教育是全面创新的教育,创新已成为时代的要求。培养未来人才的语文教师,应时刻把创新教育放在首位,结合教材的具体特点,采用多种形式和方式,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更新观念,渗透创新理念
传统的教学就是“传道、授业、解惑”。知识传授仅限于课本,所有问题答案都以教师为准,提问成了教师的专职,回答成了学生的义务,学生的思维总拘泥于固定的框架模式,这样的教育还谈何创新?因此教师应转变观念。
1.有创新意识。
教师应该具有敢为人先的勇气和胆识,对约定俗成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敢于持怀疑态度,敢于标新立异。只有这样,才能灵活应变地进行创造性教学,教给学生创造性的思维方法,引导学生参与一些创造性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2.让一言堂变成群言堂,激发学生创新能力。
现在的学生,已经习惯由老师代劳一切,尤其是对于理解性的题目,总担心与老师答案不完全一致,久而久之就成了老师一人在说,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都不能得到发展。其实语文教学中有些题目就有着不同的答案,以分段为例,一篇文章好像一个多面体,不同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理解,会分出不同层次,只要有道理、合乎逻辑就要给予及时肯定,不要在他们第一次发言时就扼杀他们的创新能力。
3.凸显“思”字,变“学答”为“学问”。
教师一直以来都是课堂主宰者,学生大多高分低能,何谈创新?为此,要把学生的活动变为“思维体操”,强调学生“动起来”。课堂上,让学生互相设疑,启发学生多思解疑。如讲《愚公移山》,老师肯定愚公移山的正确性,然而学生有逆向思维,提出“移山不如搬家好”的看法。还通过一题多问、一问多答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解决各种疑难问题,培养其创造力。
二、保护好学生好奇心,激发学生创新欲望
我国著名教育家于漪老师曾说:“如果一个老师有能力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那他就成功了一半。”因为兴趣是求知的动力,而好奇心又是兴趣的先导。好奇心强的人对新奇事物总想去主动探索,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教师可以通过不断创设一定变化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学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课,当学生通过学习课文,对海伦·凯勒十分敬佩时,老师说:“假如海伦·凯勒就在你面前,你会对她说些什么话?”由于学生已经与文本进行了深刻的对话,因此他们就能毫不造作地、真情实意地有感而发,他们会表述得很感人。这样做不但能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精神,还能使他们更加牢固地掌握知识。可是有的教师还未能从传统教学中走出来,只顾一味地向学生传授灌输;有的教师怕打乱课时计划,影响教学进度,因此都不喜欢学生提出问题。久而久之,闪烁在学生眸子里的火花渐渐地熄灭了,他们对单调的学习感到厌倦了,对缺乏温情的老师感到失望了,课堂上他们只好忍受着老师的“问”,自己只能无奈地“答”。教师的这些做法,实质上是扼杀了学生的好奇心,泯灭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运用教学手段,融入创新教育
教师授课一直是三尺讲台,三寸粉笔,近年来伴随着教改又多了投影仪,配了录音机,的确为课堂增色了不少,但总吃萝卜白菜也会腻的,时间久了,就寡然无味了。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电脑渐渐走进我们的生活,单调的课堂一下子变得有趣多了,学生们走进多媒体教室,尝到了课件教学的甜头,神秘的背景、五彩的画面、亮丽的色彩、奇妙的图形、出其不意的拓展延伸,都能激起学生极大的兴趣,进而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接受和创新,从而达到提高课堂质量、加入创新分子的目的。
四、精心训练,促进创新发展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注重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所谓发散思维,就是一种广开思路、不依常规、寻求变化、从多方面寻求答案的思维方式。有不少心理学家认为,发散思维与创新能力有直接关系,是创新思维的核心。因此,老师就要给学生提供锻炼发散思维的机会,安排刺激发散思维的环境。如教学时少用“是”、“非”、“对”、“错”回答问题,作文一题多做,等等,养成多方位、多角度认识事物、解决问题的习惯。一个问题、一种事物换一个角度,往往会出现不同的结果,让学生找出尽可能多的答案,能使其思维更缜密更灵活,从而锻炼创新能力。如:如学完《劝学》后写读后感,大多数学生能从多个角度立意。这些从不同角度提出的独到见解,就是创新能力的表现。
创新教育是一个崭新的课题,语文教学需要创新教育为它注入活力,让它向更加正确、健康、文明的方向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才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的一代新人。“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努力,埋在学生心底的智慧种子就一定会结出丰硕的创新之果。【查字典范文网】
相关链接:、、
1、“试析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范文由查字典范文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查字典范文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试析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例文地址:/lw/jiaoyu/gaodengjiaoyu/54229/,复制分享论文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当前位置:
>>>你认为中学生应怎样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九年级政治-魔..
你认为中学生应怎样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
题型:简答题难度:中档来源:专项题
(1)青少年要明确社会责任,树立远大理想,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2)要敢于质疑,敢于向传统、权威挑战,树立“敢为人先”的精神。(3)努力探索,注重实践,养成勤动脑、勤动手的好习惯。(4)争取早日成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奋斗。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你认为中学生应怎样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九年级政治-魔..”主要考查你对&&创新精神&&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创新精神:是指要具有能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信息、技能和方法,提出新方法、新观点的思维能力和进行发明创造、改革、革新的意志、信心、勇气和智慧。创新精神属于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范畴,是进行创新活动必须具备的一些心理特征。培养创新精神的必要性:创新精神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现代人应该具备的素质。只有具有创新精神,我们才能在未来的发展中不断开辟新的天地。 一、培养创新精神是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 知识经济是人类社会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又一种崭新的经济形态。知识经济的基本特征,就是知识不断创新,高新技术迅速产业化。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显著标志。相对传统经济,知识经济实现了从有形资产向无形资产的转变,从重视引进、模仿能力向强调创新能力转变。知识经济形态的重点就是创新、再创新。为了使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必须注意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培养创新精神是推动国民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创造性劳动是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力量,创造性劳动是社会经济增长的动力。当今世界各国的发展战略,争先抢占科技、产业和经济的制高点。这就是国民创造力的竞争,是创造性人才的创造速度和创造效率的竞争。培养国民的创造精神是发展国民生产力的需要。 当今社会经济全球化,世界上的经济竞争实际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就是创造力的竞争。社会需要创造性人才,必须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创造意识和创造精神。怎样理解科技创新:(创新的重要性) ①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科技的本质就是创新。②要想真正地缩小差距,赶超发达国家,关键是靠创新。只有把科技进步的基点放在增强自主创新和持续创新能力上,才能实现我国科技的跨越式发展,真正掌握发展的主动权。没有创新,就要受制于人,没有创新,就不可能赶超发达国家。 ③中华民族是一个富于创造的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不仅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明,也创造了灿烂的精神文明。全社会、全民族的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力量;对经济和科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科技的本质就是创新,科技进步和创新,是增强综合国力的决定性因素。勇于创新是我们战胜困难和挫折的必由之路。怎样才能使我国成为一个“创新型国家”: ① 改革基础教育,构建基础教育体系;②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鼓励创新人才;③开展多种形式的民族创新活动,鼓励和表彰优秀成果;④发挥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推动产、科、研一体化进程。 青少年如何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 ①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敢于质疑,大胆创新;②改进学习方法,优化学习习惯;③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和学校组织的兴趣小组活动,多搞一些小发明、小创造;④广泛阅读,开拓视野,提高收集、整理、分析信息的能力。
首先,对所学习或研究的事物要有好奇心。牛顿少年时期就有很强的好奇心,他常常在夜晚仰望天上的星星和月亮。星星和月亮为什么挂在天上?星星和月亮都在天空运转着,它们为什么不相撞呢?这些疑问激发着他的探索欲望。后来,经过专心研究,终于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能提出问题,说明在思考问题。在学习过程中,自己如果提不出问题,那才是最大的问题。好奇心是包含着强烈的求知欲和追根究底的探索精神,谁想在茫茫学海获取成功,就必须有强烈的好奇心。正像爱因斯坦说的那样:“我没有特别的天赋,只有强烈的好奇心。”
其次,对所学习或研究的事物要有怀疑态度。不要认为被人验证过的都是真理。许多科学家对旧知识的扬弃,对谬误的否定,无不自怀疑开始的。伽利略则始于对亚里士多德“物体依本身的轻重而下落有快有慢”的结论的怀疑,发现了自由落体规律。怀疑是发自内在的创造潜能,它激发人们去钻研,去探索。对课本我们不要总认为是专家教授们写的,不可能有误?专家教授们专业知识渊博精深,我们是应该认真地学习。但是,事物在不断地变化,有些知识现在适用,将来不一定适用。再说,现在的知识不一定没有缺陷和疏漏。老师不是万能的,任何老师所传授的专业知识不能说全部都是绝对准确的。对待我们所学习或研究的事物我们应做到:不要迷信任何权威,应大胆地怀疑。这是我们创新的出发点。
第三,对学习研究的事物要追求创新的欲望。如果没有强烈的追求创新欲望,那么无论怎样谦虚和好学,最终都是模仿或抄袭,只能在前人划定的圈子里周旋。要创新,我们就要坚持不懈的努力,勇敢面对困难,要有克服困难的决心,不要怕失败,相信一点,失败乃成功之母。
第四,对学习研究的事物要有求异的观念。不要“人云亦云”。创新不是简单的模仿。要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成果,必须要有求异的观念。求异实质上就是换个角度思考,从多个角度思考。并把将结果进行比较。求异者往往要比常人看问题更深刻,更全面。
第五,对所学习或研究的事物要有冒险精神。创造实质上是一种冒险,因为否定人们习惯了的旧思想可能会遭致公众的反对。冒险不是那些危及生命和肢体安全的冒险。而是一种合理性冒险。大多数人都不会成为伟人,但我们至少要最大程度地挖掘自己的创造潜能。
第六,对学习研究的事物要做到永不自满。一个有很多创造性思想的人如果就此停止,害怕去想另一种可能比这种思想更好的思想,或已习惯了一种成功的思想而不能产生新思想,结果这个人变得自满,停止了创造。
发现相似题
与“你认为中学生应怎样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九年级政治-魔..”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245119695890256951243957656中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怎样培养创新精神
中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怎样培养创新精神
09-12-09 &匿名提问
浅谈教学中如何培养创新精神 当今世界,走向21世纪的教育正在出现一系列新的变革趋势,各国教育在更高普及程度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于提高质量和效益,其中培养高素质的富于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已被摆到了一个突出的位置上。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逐步实施的素质教育;是一项以提高全体学生的全面素质为宗旨的改革实践,其最为核心的价值目标也正是教育对人的创新精神的培植和创新潜能的挖掘。创新教育已成为当今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和实验的一个重要课题。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就学校教育而言,数学教育是创新教育的主阵地之一,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的实验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从小数学教学的角度,浅谈这个问题。一、营造创新教育的环境国外最新的创造力研究,特别重视环境对创造力的作用,把创造思维“过程看作是人与他所处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环境要素中人际关系是第一位的。我校第一篇数学研究小论文的诞生就是一例。一天下午,某老师把甲生叫到办公室辅导,后来他有事出去,甲生做完题后,见四下无人就走到我的桌旁问:“王老师,分母是6的所有最简真分数之和是1;分母是8的所有最简真分数之和是2,是不是所有这样题目的结果都是自然数?”对她瞬间的想法,我由衷赞赏道:“你有这样的发现真了不起,但严格证明是不容易的。”其他同学闻讯后展开了研究,乙生进一步作出了“同分母(大于2)的所有最简真分数之和,等于这些分数的个数除以2所得的商”的猜想,在我指导下,一篇数学研究小论文诞生了。我待人至诚,别班学生亦有所闻,甲生才会与我真诚交流。合适的问题情景,能诱发学生的好奇心,但重要的是珍惜好奇心,因为好奇心是创新意识的萌芽。甲生当时有宽裕的时间,创新思维需要时间,它是不遵守时间表的。如果缺少其中的一个条件,那甲生的创新思维火花也不会有了。因而,努力在课堂上下、校园内外营造一种宽松、开放的环境,使学生拥有自由支配的时间和主动探究的心态,这是创新教育所必需的。二、培养思维的发散性和批判性创新思维最重要的特征是发散性和批判性。所谓思维的发散性,是指多角度、多方向、多层次的思维方式。创新思维水平往往是通过思维的发散水平体现的。思维发散点越多,思维发散量越大,创新思维出现的可能性也越大。例如,在编完9的乘法口诀以后,我要求学生找出它们的规律。甲生说:每句口诀中被乘数都是9,后一句口诀中乘数比前一句多l,而积比前一句多1个9。乙生说:每句口诀中积的十位上的数和个位上的数相加都是9。丙生说:9和几相乘的积,就是几十减几的得数。我问:你是怎么发现的丙生说:1个9比10少1,2个9比20少2,,…¨,几个9比出几十少几,所以……。一般在教学中,编完乘法口诀之后,就是读与算,不会再在思维上提迸一步的要求。我安排了一个能刺激学生发散思维的环境,对学生进行了发散性思维训练。甲生从整体上观察思考,发现了一条基本规律。乙生从局部上观察思考,发现了一条局部的规律,具有偶然性和特殊性。丙生从整体上观察思考,发现了一条新规律,并通过有根据、有条理的叙述,引导大家经历了发现+验证的过程,显示了一定的创新水平。所谓思维的批判性,是指拒绝盲目从众,拒绝复制型思维。创新往往从怀疑开始,怀疑就是思考,怀疑就是批判。有一次,我在复习应用题时,出示一道题:某修路队修一条公路,计划每天修60米,7天修完。若需提前1天修完,平均每天比计划多修几米?甲生解:60x7+(7-1)-60=420+6-60=70-60=10(米)。乙生解:60+(7-1)=60+6=10(米)。她说:这条公路计划7天修完,若提前1天修完,只能用6天。在6天里平均每天比计划多修的米数加起来等于计划1天修的米数,所以只要把60除以6即可。通过比较,大家对乙生另辟溪径的最简解法十分赞赏。这时,丙生提出质疑,认为本题不可能用两步解答。他说:若需提前6天修完,用60÷(7-6)=60(米),60+60=120(米),而每天比计划多修60米是不可能提前6天修完的。我表扬丙生敢于质疑,指出:乙生的解题思路没有错,但解答步骤一般需3步,并启发丙生列出算式 :60×6+(7-6)=360+1=360(米)。丙生兴奋地向大家说清了理由。学生在发散思维的基础上提出了两种解法。甲生的解法是一般解法,乙生的解法是特殊解法,步骤虽少,但思维难度大。丙生未真正理解乙生的解法,持怀疑态度。我若以此加以否定,那对丙生的学习激情和批判冲动将是一种残酷打击。实质上乙生的解法只是“提前1天”的特例,而丙生要寻求的却是“提前n天”的通解,这也是丙生思维中创新的火花。我在鼓励的同时指导丙生列出算式,再由他理直气壮地说出解题思路,使丙生获得了认识与情感上的极大满足。在创新教育中,老师的宽容态度很重要,没有宽容心,就没有学生的自信心,没有自信心也就失去了创新的内驱力,无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三、进行有指导的再创造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 “再创造”。为此,我把静态的知识结论转化为动态的探索对象,使学生在经历类似于数学家的探索创造过程中,激发探索意识,养成探索习惯,提高再创造的能力。例如新授“能被3整除的数”,我先让学生任意说说能被3整除的一位数和二位数,有选择地板书(如3、6、9、12、21、30、45、54、78、87)后,问:能被3整除的数是否只看个位上的数?甲生指出:因为能被3整除的数的个位上十个数字都出现了,所以不能只看个位上的数。我再请学生说一个能被3整除的三位数(如123),问:用1、2、3三个数字组成的一组三位数(板书这一组数)都能被3整除吗?请大家验算一下。我又问:123加10后能被3整除吗?用1、3、3三个数字组成的一组三位数(同上)都能被3整除吗?也请大家验算一下。我提出:仔细观察,这两组数有什么特点?乙生经启发后归纳出:每一组数字不变,排列不同,各个 数位上数的和不变。我最后问:为什么第一组的数都能被3整除,而第二组的数都不能被3整除?你们发现了什么?丙生在相互交流的基础上,运用不完全归纳法概括出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数学学科教学一般都可以用“再创造”的方法进行,它可视为小学数学”创新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但就其局限性而言,费赖登塔尔也认为:”学生的自由选择已被。‘再创造'的‘再'限制了。四、开展数学创新活动开展数学创新活动,可以拓宽创新教育的课程渠道,增加课程的可选择性等创新要点,训练学生综合运用各种创新思维方法,经历和体验完整的创新过程,产生和扩大创新成果。例如在一次教学活动中,我先要求学生独立地探索出“十位数相同、个位数之和为10的两个二位数相乘”的速算法,再让学生猜想三位数乘三位数有没有速算法。学生猜想后,用计算器验算。最后鼓励学生自由地猜想,甲生提出:三位数乘三位数,若两因数百位数相同,其余数位上数之和为100时,有类似的速算法;乙生发现:若两因数千位、百位上数相同,其余数位上数之和为100,也有类似的速算法;丙生提出:能否倒过来考虑,两位数乘两位数,若十位上数之和为10,个位上数相同,有没有速算法?在活动中,我启发学生说出:最初的二位数乘二位数的速算法是由归纳思维得出的,类比推理到三位数乘三位数,在验证时又用了归纳思维。因数末两位和为100的情况与联想思维有关。我再指出:归纳与类比在猜想中互相结合,并同联想思维交织在一起,由归纳与类比得到的结论不一定正确,需要证明或找反例推翻。五、构建创新教学模式创新教育,需要构建反映学科特点的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我构建“开放性问题解决教学模式”,旨在打破传统常规教学封闭体系,实现以问题为导向的,“课内向课外”、“封闭题向开放题”、“低位能力向高位能力”的开发;在问题解决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数学教育家波利亚认为问题解决包括四个环节:弄清问题→拟定计划→实现计划→回顾。在此基础上,我将“开放性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主要环节确定为:创设问题情景→引导探索解决→给予积极评价→呈现新问题→解决或循环。我作了两点改造:其一增加了评价环节,注意对学生在解决问题时采用的思维方式及表现出的创新个性给予积极。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感。在问题解决中,情感因素的参与是必不可少的。从某种意义上讲,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不是学出来的,而是激发、弘扬出来的。其二引进开放题,由于开放题的灵活性,所以容易出现问题的创新,进入循环,对某课或某次活动而言,双意味着开放。例如,我在二年级的一次教学过程中,按照下列环节进行教学:1、创设问题情景:在一个长方形内画两条线段,分别可组成几个三角形?2、引导探索解决:学生试了几遍认为可画1至8个时,我要求验证或找一个反例。甲生发现其中不能组成7个三角形。3、给予积极评价。4、呈现新问题:乙生提出在一个三角形内画两条线段,分别可组成几个三角形?5、丙生用类比法发现规律,验证后自己提出问题,在边数是4以上的多边形内画两条线段情况一样吗?于是重复前面的环节,发现了新的规律。开放题是相对于传统的封闭而言,一般界定为答案不惟一或有多种解法的数学问题。开放题被认为是最富有创造教育价值的一种数学问题的题型的,它的出现是知识经济时代呼唤的结果。一方面要设计好开放题,另一方面也要挖掘出封闭题中的“开放性”。这种教学模式也适用于常规教学,如增加问题的灵活性、探索性,不断解疑生疑;或有意留下回味思考余地;或布置孕伏题等。在数学教学中,激励学生要树立周恩来同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理想;具有像爱迪生发明灯丝一样的坚定信念。在“问题数学”中培养学生具有敢于求异、勇于创新的气魄、自主探索、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利用“错析教学”,培养学生坚忍不拔,持之以恒,不怕困难和挫折的顽强意志和良好的人格特征。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的创新情感和个性品质。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广东创兴律师事务所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