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正常时维持人家兔动脉血压的神经稳定最重要的神经反射是...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2亿+学生的选择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2亿+学生的选择
正常时维持人动脉血压稳定最重要的神经反射是什么?并分析其维持血压稳定的机制.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2亿+学生的选择
是压力感受性反射.平时最主要是通过是位于颈动脉窦及主动脉弓的“压力感受器”进行调节.在动脉血压上升时,因感受到血管壁的机械牵张程度,传入冲动增加,心迷走神经紧张加强,心交感神经紧张减弱,交感缩血管减弱,引起心率下降,心输出量下降,外周血管阻力下降,动脉血压下降.反之亦然.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本学期攒人品的最重要一弹
近几次生理考试的名解大题
不断修改中~
这些都是留传下来的考试题 &我在精品课程上面找到的答案 &绝大部分是完全复制肌肉男的答案 &不过有很少很少的一部分没有找到 &仅大家参考&生理考试题名解:动作电位:动作电位是指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产生的可扩布的电位变化过程。红细胞比容:指红细胞占全血容积的百分比。射血分数:搏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其正常值是55%&65%。中心静脉压:通常将右心房和胸腔内大静脉的血压称为中心静脉压。其正常变动范围为0.4-1.2kPa(4-12cmH2O)。通气血流比值:每分钟肺泡通气量与每分钟肺血流量的比值。正常成人安静状态为0.84。容受性舒张:当咀嚼和吞咽时,食物对咽、食管等处感受器的刺激,可通过迷走神经反射性的引起胃底和胃体肌肉的舒张。胃壁肌肉这种活动称为胃容受性舒张。食物的特殊动力性:食物特殊动力作用,食物能使机体产生&额外&热量的现象。肾糖阈:近球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有一定限度,当血糖中葡萄糖浓度超过160-180mg/100mL时,部分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达极限,此时的血糖浓度即为肾糖阈。牵张反射:有神经支配的骨骼肌,如受到外力牵拉使其伸长,能产生反射效应,引起受牵扯的同一肌肉收缩,此称为牵张反射。允许作用:是指激素本身并不直接对某种组织细胞产生生理效应,然而它的存在可使另一种激素的生理作用明显增强,即对另一种激素的的效应起支持作用。大题:1.颈动脉窦与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的反射调节和意义。或者动脉血压如何维持相对稳定(减压反射& 负反馈调节)主要是通过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当动脉血压升高时,动脉管壁被扩张,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兴奋,分别经窦神经和迷走神经传入冲动至延髓孤束核后,再到延髓的心血管运动中枢,使心迷走紧张加强,心交感和交感缩血管紧张减弱,导致心率减慢、心输出量减少,血管舒张外周阻力下降,回心血量减少,血压下降;反之使血压上升,是一种负反馈调节机制。在安静状态下经常起作用,其生理意义在于使动脉血压保持相对稳定。2.胃液的成分及作用(1)盐酸:可激活胃蛋白酶原并为胃蛋白酶提供适宜的酸性环境;杀灭随食物进入胃的细菌;使食物蛋白质变性而易于消化;促进胰液、胆汁分泌;促进钙和铁的吸收。(2)胃蛋白酶原:在酸性环境下激活成胃蛋白酶,可水解蛋白质为月示、胨及少量多肽。(3)粘液具有滑润作用,并与碳酸氢盐构成粘液?碳酸氢盐屏障,有保护胃粘膜的作用。(4)内因子:保护维生素B12不被消化液所破坏,有利于维生素B12在回肠吸收。内因子是由壁细胞分泌的一种糖蛋白,可保护维生素B12不被小肠内水解酶破坏。有利于在回肠内吸收。3.突触传递过程及机制突触前神经元产生的兴奋沿神经纤维传到突触末梢,引起突触前膜产生动作电位,前膜产生动作电位后,其膜对钙离子的通透性加大,钙由突触间隙进入前膜内,进入前膜的钙离子一方面可稀释突触小体内的轴浆,同时还可中和突触前膜内表面的负电荷,从而促进含递质的囊泡发生移动并与前膜内表面融合,发生破裂,将其内的递质释放入突触间隙中,进入突触间隙的递质经扩散到达突触后膜,与后膜上的特异受体结合,导致后膜上相应的离子通道开放,后膜对离子的通透性加大,出现离子的跨膜流动,使后膜产生突触后电位。&&&&&&&&&&&&&&分割线&&&&&&&&&&&&&&我也不知道这是那次的。。。囧名解内环境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调节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得相对稳定状态叫做内环境稳态。红细胞沉降率:红细胞在第一小时末下沉的距离称为红细胞沉降率,简称血沉。心指数(Cardiac index):
分享这篇日志的人也喜欢
夜猫子现身???????
总是……半夜饿
羞羞的铁拳首映礼
天冷多加衣
安安静静播完百天。
热门日志推荐
人人最热标签
北京千橡网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文网文[号··京公网安备号·甲测资字
文化部监督电子邮箱:wlwh@··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举报电话: 举报邮箱:&&&&&&&&&&&&
请输入手机号,完成注册
请输入验证码
密码必须由6-20个字符组成
下载人人客户端
品评校花校草,体验校园广场知识点二: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图4-4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2.1.神经调节
  支配心脏的传出神经为心交感神经和心迷走神经。
  2.1.1.心交感神经及其作用
心交感神经的节前神经元位于脊髓第1~5胸段的中间外侧柱,其节后神经元位于星状神经节或颈交感神经节内。节后神经元的轴突组成心脏神经丛,支配心脏各个部分,包括窦房结、房室交界、房室束、心房肌和心室肌。
  心交感节后神经元末梢释放的递质为去甲肾上腺素,与心肌细胞膜上的β型肾上腺素能受体结合,可导致心率加快,房室交界的传导加快,心房肌和心室肌的收缩能力加强。这些效应分别称为正性变时作用、正性变传导作用和正性变力作用。
2.1.2.心迷走神经及其作用
心脏的副交感神经节前纤维行走于迷走神经干中。这些节前神经元的细胞体位于延髓的迷走神经背核和疑核。在胸腔内,心迷走神经纤维和心交感神经一起组成心脏神经丛,并和交感纤维伴行进入心脏,与心内神经节细胞发生突触联系。节后神经纤维支配窦房结、心房肌、房室交界、房室束及其分支。心室肌也有迷走神经支配,但纤维末梢的数量远较心房肌中为少。
心迷走神经的节前和节后神经元都是胆碱能神经元。心迷走神经节后纤维末梢释放的乙酰胆碱作用于心肌细胞膜的m型胆碱能受体,可导致心率减慢,心房肌收缩能力减弱,心房肌不应期缩短,房室传导速度减慢,即具有负性变时、变力和变传导作用。
2.1.3.交感缩血管纤维
节前神经元位于脊髓胸、腰段的中间外侧柱内,节后神经元位于椎旁和椎前神经节内,末梢释放的递质为去甲肾上腺素。血管平滑肌细胞有α和β两类肾上腺素能受体。去甲肾上腺素与a肾上腺素能受体结合,可导致血管平滑肌收缩;与β肾上腺素能受体结合,则导致血管平滑肌舒张。
图4-5心血管活动的神经体液调节
2.2.心血管反射
  动脉血压升高可引起压力感受性反射,其反射效应是使心率减慢,外周阻力降低,血压回降。
  1.动脉压力感受器
压力感受性反射最重要的感受装置是位于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血管外膜下的感觉神经末梢,称为动脉压力感受器。
动脉压力感受器并不是直接感受血压的变化,而是感受血管壁的机械牵张程度。当动脉血压升高时,动脉管壁被牵张的程度就增大,压力感受器发放的神经冲动也就增多
2.传入神经和中枢联系
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的传入神经纤维组成颈动脉窦神经。窦神经加入舌咽神经,进入延髓,和孤束核的神经元发生突触联系。
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的传入神经纤维行走于迷走神经干内,然后进入延髓,到达孤束核。兔的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传入纤维自成一束,与迷走神经伴行,称为主动脉神经。
  3.反射效应
动脉血压升高时,压力感受器传入冲动增多,通过中枢机制,使心迷走紧张加强,心交感紧张和交感缩血管紧张减弱,其效应为心率减慢,心输出量减少,外周阻力降低,故动脉血压下降。反之,当动脉血压降低时,压力感受器传入冲动减少,使迷走紧张减弱,交感紧张加强,于是心率加快,心输出量增加,外周阻力增高,血压回升。
  4.减压反射的过程
总结:动脉血压升高时→压力感受器兴奋→窦神经和主动脉神经传入冲动频率增加→心迷走中枢兴奋,心交感中枢和交感缩血管中枢抑制→心率减慢,血管平滑肌舒张→心输出量减少,外周阻力减小→动脉血压下降至正常或接近正常。
  5.压力感受性反射的生理意义
压力感受性反射是一种负反馈调节,其生理意义在于保持动脉血压的相对恒定。该反射在心输出量、外周阻力、血量等发生突然变化的情况下,对动脉血压进行快速调节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使动脉血压不至发生过分的波动,因此将动脉压力感受器的传入神经称为缓冲神经。
夹闭兔颈总动脉引起血压升高的主要原因是:
  a.减压神经传入冲动增多
  b.窦神经传入冲动减少
  c.颈动脉体受到缺o2刺激
  d.颈动脉窦受到牵拉刺激
  e.颈动脉窦内压升高
『正确答案』b
2.3.体液调节
  1.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
肾素是由肾近球细胞合成和分泌的一种酸性蛋白酶,经肾静脉进入血循环。
  血管紧张素ⅱ的主要生理作用如下:①使全身微动脉收缩,外周阻力增大,血压升高;也可使静脉收缩,回心血量增多,血管紧张素ⅱ是已知最强的缩血管活性物质之一;②作用于交感神经末梢上的血管紧张素受体,使交感神经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增多;还可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内一些神经元的血管紧张素受体,使交感缩血管紧张加强;通过中枢和外周机制,使外周阻力增大,血压升高;③强烈刺激肾上腺皮质球状带细胞合成和释放醛固酮,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na+和水的重吸收,并使细胞外液量增加。
图4-6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
2.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
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在化学结构上都属于儿茶酚胺。循环血液中的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主要来自肾上腺髓质。
  血液中的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对心脏和血管的作用有许多共同点,但并不完全相同。
肾上腺素可与α和β(包括β1和β2)两类受体结合。在心脏,肾上腺素与β1受体结合后,可产生正性变时和变力作用,使心输出量增加。在血管,肾上腺素的作用取决于血管平滑肌上α和β2受体的分布情况。
去甲肾上腺素主要与α受体结合,也可与心肌的β1受体结合,但与血管平滑肌上β2受体结合的能力较弱。在临床上常把肾上腺素用作强心剂,去甲肾上腺素常用作升压药。
  肾上腺素
  (1) 心脏作用: 强心剂
  β-r→正性变力、变时作用→心输出量↑
  (2)血管作用:调节血流分配
  皮肤、肾脏、脾脏和胃肠道等血管α-r占优势,收缩
  骨骼肌和肝脏血管β-r占优势,舒张
  小剂量:以兴奋β-r的效应为主,引起血管舒张
  大剂量:以兴奋α-r的效应为主,引起血管收缩
图4-7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功能比较
知识点三:器官循环
  3.1.冠脉血流的特点
  在安静状态下,人冠脉血流量为每百克心肌每分钟60~80ml。中等体重的人,总的冠脉血流量为225ml/min,占心输出量的4%~5%。
  由于冠脉血管的大部分分支深埋于心肌内,心脏在每次收缩时对埋于其内的血管产生压迫,从而影响冠脉血流。一般说来,左心室在收缩期血流量只有舒张期的20%~30%。当心肌收缩加强时,心缩期血流量所占的比例更小,
因此,动脉舒张压的高低和心舒期的长短是影响冠脉血流量的重要因素。体循环外周阻力增大时,动脉舒张压升高,冠脉血流量增多。心率加快时,由于心动周期的缩短主要是心舒期缩短,故冠脉血流量也减少。
3.2.冠脉血流量的调节
  对冠脉血流量进行调节的各种因素中,最重要的是心肌本身的代谢水平。同时,交感和副交感神经也支配冠脉血管平滑肌。
  各种代谢产物中,腺苷可能起最重要的作用。当心肌代谢增强而使局部组织中氧分压降低时,心肌细胞中的atp分解为adp和amp。在冠脉血管周围的间质细胞中有相应的酶类可使amp分解产生腺苷。腺苷具有强烈的舒张小动脉的作用。腺苷生成后可迅速被破坏,因此不会引起其他器官的血管舒张。心肌的其他代谢产物如h+、c0、乳酸等,虽也能使冠脉舒张,但作用较弱。此外,缓激肽和前列腺素e等体液因素也能使冠脉血管舒张。
知识点四:基础代谢和体温
4.1.能量代谢
  4.1.1.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
  1.肌肉活动:对能量代谢的影响最为显著。机体耗氧量的增加与肌肉活动的强度成正比,机体持续体育运动或劳动时的耗氧量可达安静时的10~20倍。
  2.精神活动:安静状态下的思维活动对能量代谢的影响不大,产热量增加一般不超过4%。但当精神处于紧张状态,如烦恼、恐惧或情绪激动时,能量代谢率可显著增高。这是由于随之出现的肌紧张增强,以及交感神经兴奋,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等刺激代谢的激素释放增多等所致。
  3.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摄食过程能使机体产生额外的能量消耗,这种作用称为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因此,为了补充体内额外的热量消耗,进食时须注意加上这部分多消耗的能量。
  4.环境温度:在20~30℃的环境温度中,能量代谢最为稳定。低于20℃时,由于寒冷刺激引起肌紧张增强而能量代谢增加,高于30℃时,又由于体内化学过程加速和其他功能活动(如循环、呼吸)增强而使能量代谢增加。
4.1.2.基础代谢率
  1.概念:
指在基础状态下单位时间内的能量代谢。基础状态是指人体处在清醒而又非常安静,不受肌肉活动、精神紧张、食物及环境温度等因素影响时的状态。因此,测定须在以下条件下进行:清醒、静卧、未做肌肉活动,无精神紧张,食后l2~14小时,室温保持在20~25℃。
①基础代谢率比一般安静时低,是清醒时的最低水平,但在熟睡时更低,做梦时可增高。基础代谢率的高低与体重不成比例关系,而与体表面积成正比。
②基础代谢率单位kj/(m2·h)。通常采用简略法来测定和计算基础代谢率。用此法时,呼吸商定为0.82,相应的氧热价(食物的氧热价是指食物氧化消耗1升氧时所释放的能量)为20.20kj/l。因此,一般只需测定一定时间内的耗氧量和体表面积,以氧热价20.20kj/l乘以所测得的单位时间内耗氧量,再除以体表面积,即能求得。
③基础代谢率随性别、年龄变化而有生理变动,在其他情况相同时,男性的基础代谢率平均高于女性。年龄越大,代谢率越低。基础代谢率的实际数值同正常平均值相比较,一般相差在±15%以内都属于正常范围。相差超过士20%时才有可能是病理性的。
④基础代谢率明显降低见于甲状腺功能低下、艾迪生病、肾病综合征、垂体性肥胖症等以及病理性饥饿时;基础代谢率明显升高见于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红细胞增多症、白血病以及伴有呼吸困难的心脏病等。
4.2.1.体温的概念及其正常变动
  1.概念:体温是指机体深部或机体核心部分的平均温度。
机体核心部分与表层部分的比例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在寒冷的环境中,核心温度分布区域缩小,主要集中在头部与胸腹内脏,而在炎热环境中,核心温度分布区域扩大,可扩展到四肢。
机体深部各器官的代谢水平不同,其温度也略有差别,由于血液不断循环,深部各器官的温度会经常趋于一致,因此,深部血液的温度可以代表各内脏器官的平均温度。
  2.体温的正常变动:人的体温相对稳定,但也有一定范围的波动,波动一般不超过1℃。
  1)昼夜节律:指人体体温在一昼夜之中的周期性波动。清晨2~6时最低,午后1~6时最高。目前认为,这种昼夜节律主要受下丘脑视交叉上核的控制。
  2)性别影响:在相同状态下,成年女性的体温平均高于男性0.3℃,此外,女性的基础体温随月经周期而变动,月经期和卵泡期较低,排卵日最低,黄体期升高0.3~0.6℃,这是由于黄体分泌的孕激素的作用所致。
  3)年龄影响:新生儿期,由于体温调节机制发育不完善,体温不稳定,易受环境温度影响,儿童的体温较高,以后随年龄的增长,体温逐渐变低。
  4)肌肉活动影响:由于代谢增强,因而产热量增加。
  5)其他影响:精神紧张、情绪激动、进食等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都能影响体温变动。
表4-4体温变化规律
体温变化情况
体温的昼夜变化
清晨2-6时体温最低
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
女子月经周期性波动
黄体期最高,排卵前日最低,妊娠初期与血中孕激素浓度周期性变化有关
激素分泌水平的周期性变化
  孕激素
年龄的影响
新生儿较高
小儿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体温调节能力差
易受环境温度影响
代谢率偏低
肌肉活动,精神紧张
机体产热增加而散热不及时
在实际工作中常测试腋窝、口腔或直肠的温度代表体温
这三处温度由高至低的排列顺序为&
&a.口腔、腋窝、直肠&&&
b.腋窝、口腔、直肠&&&
c?直肠、腋窝、口腔?
d.直肠、口腔、腋窝&&&
e?口腔、直肠、腋窝?
4.2.2.体热平衡
  1.产热:人体的主要产热器官是肝(安静时)和骨骼肌(运动时)。
人在寒冷环境中主要依靠寒战产热(骨骼肌不随意肌紧张)和非寒战产热(代谢产热)两种形式来增加产热量以维持体温。
寒战时可使机体的代谢率增加4~5倍;非寒战产热的70%来自棕色脂肪组织的代谢产热。
机制:棕色脂肪组织细胞的线粒体内膜上存在解耦联蛋白(ucp),ucp的作用是使线粒体呼吸链中的氧化磷酸化和atp的合成脱偶联,从而使氧化还原反应过程中释放的能量直接转化为热量散发出来。
棕色脂肪组织只存在于新生儿体内,所以非寒战产热对新生儿的意义尤为重要。
产热活动受体液和神经调节,甲状腺激素是调节产热活动的最重要的体液因素,甲状腺激素增加产热的特点是作用缓慢,但维持时间长。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以及生长激素也可刺激产热,特点是作用迅速,但维持时间短。
寒冷刺激可通过中枢神经系统引起寒战,通过神经传导引起甲状腺激素的释放,还可使交感神经系统兴奋,通过增强肾上腺髓质释放肾上腺索和去甲肾上腺素而调节产热活动。
2.散热:人体的主要散热部位是皮肤。散热有以下几种方式。
  1)辐射散热:是机体以热射线的形式将热量传给外界较冷物质的一种散热方式。该方式在机体安静状态和21℃的环境中占总散热量的比例较大。
  2)传导散热:是机体的热量直接传给与它接触的较冷物体的一种散热方式。
  3)对流散热:是指通过气体流动来交换热量的一种方式,是传导散热的一种特殊形式。通过辐射、传导和对流散失的热量均同皮肤与环境间的温差及皮肤的有效散热面积等因素有关,对流散热还与气体的流速有关。
4)蒸发散热:根据汽化热原理,蒸发1g水可散发2.43kj热量。
当环境温度低于皮肤温度时,辐射、传导和对流为主要散热方式;当环境温度等于或高于皮肤温度时,蒸发将成为机体惟一有效的散热方式。
  人体的蒸发有两种形式:不感蒸发和发汗(或称可感蒸发)。前者是指人体在常温下无汗液分泌时,水分经皮肤和呼吸道不断渗出而被蒸发的形式;后者是指汗腺分泌汗液的活动。
皮肤的物理辐射散热速度决定于
  a.皮肤血流速度
  b.环境温度和湿度
  c.皮肤温度和环境温度
  d.空气对流速度
  e.环境温度和环境湿度
『正确答案』c
4.2.3.体温调节
1.温度感受器
 1)外周温度感受器:
在人体皮肤、黏膜和内脏中,存在冷感受器和热感受器这两种感受器各自对一定的温度敏感。
 2)中枢温度感受器:
在脊髓、脑千网状结构以及下丘脑中都有温度敏感神经元,包括热敏神经元和冷敏神经元。
2.体温调节中枢:
位于视前区-下丘脑前部,是体温调节中枢整合机构的中心部位。此处的温度敏感神经元能感受所在部位的温度变化,也接受来自中枢和外周的温度信息。
3.调定点学说:
体温调节可类比于恒温器的调节。
调定点,就是某一规定温度值(如37℃)。当体温偏高于37℃时,温度信息输送到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经整合后调节散热反应,使体温降低;当体温偏低于37℃时,经中枢整合后则调节产热反应,又使体温回升,从而维持体温恒定于37℃。视前区一下丘脑前部的温度敏感神经元可能在体温调节中起着调定点的作用。细菌感染所引起的发热是由于热敏神经元的阈值受致热原的作用而升高,调定点上移(如移至39℃)的结果。影响家兔动脉血压的因素 - 动物实验 - 生物秀
标题: 影响家兔动脉血压的因素
摘要: 实验23影响家兔动脉血压的因素【目的】本实验采用动脉血压的直接测量方法,观察神经和体液因素对动脉血压的调节作用,了解家兔急性失血模型的建立方法,观察家兔急性失血期间及停止失血后其动脉血压的变化及血红蛋白浓度的变化。【原理】在生理情况下,人和其它哺乳动物的血压相……
实验23 影响家兔动脉血压的因素
本实验采用动脉血压的直接测量方法,观察神经和体液因素对动脉血压的调节作用,了解家兔急性失血模型的建立方法,观察家兔急性失血期间及停止失血后其动脉血压的变化及血红蛋白浓度的变化。
在生理情况下,人和其它哺乳动物的血压相对稳定,这种相对稳定是通过神经和体液因素的调节而实现的,其中颈动脉窦&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起着重要作用。此反射既可在血压升高时降压,又可在血压降低时升压,反射的传入神经为主动脉神经与窦神经。家兔的主动脉神经为独立的一条神经,又称减压神经,易于分离和观察其作用。在人、犬等动物,主动脉神经与迷走神经混为一条,不能分离。反射的传出神经为心交感神经、心迷走神经和交感缩血管纤维,心交感神经兴奋,其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与心肌细胞膜上的b受体结合,引起心脏正性的变时变力变传导作用,心迷走神经兴奋,其末梢释放乙酰胆碱,乙酰胆碱与心肌细胞膜上的M受体结合,引起心脏负性的变时变力变传导作用,交感缩血管纤维兴奋,其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与血管平滑肌细胞膜上的a受体结合,引起阻力血管的收缩。
机体对一定量的急性失血有代偿能力。急性失血使动脉血压下降,血容量减少,在失血的瞬时,通过压力感受性反射和容量感受性反射,阻力血管、容量血管收缩、心脏活动增强以维持动脉血压。急性失血引起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导致儿茶酚胺大量分泌,出现血管的明显收缩。静脉系统属于容量血管,可容纳血液总量的60%~70%。静脉的收缩可以迅速而短暂地增加回心血量。微动脉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比微静脉对儿茶酚胺更为敏感,导致毛细血管前阻力比后阻力升高更明显,毛细血管灌流不足,流体静压下降,使组织液进入血管,循环血量增加。抗利尿激素、血管紧张素Ⅱ、皮质激素的产生和分泌增加也参与急性失血的代偿。
本实验应用液压传递系统直接测定动脉血压。即由动脉插管、测压管道及压力换能器相互连通,其内充满抗凝液体,构成液压传递系统。将动脉套管插入动脉内,动脉内的压力及其变化,可通过密闭的液压传递系统传递压力,通过压力换能器将压力变化转换为电信号,用微机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记录动脉血压变化曲线。
【预习要求】
1.设备知识 参见第二章第三节 RM6240微机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或第四节PcLab和MedLab微机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
2.实验理论 实验动物知识参见第二章第一节 生理科学实验常用实验动物的种类;第四章第一节 动物实验的基本操作、第四节 实验动物手术;统计学知识参见第5章第四节 常用统计指标和方法;生理学教材有关动脉血压的调节理论,病理生理学教材有关失血性休克理论。检索全文数据库中的相关研究论文,检索方法参见第五章第五节。
3.预绘制实验原始数据记录表格和统计表格。
家兔,200g/L氨基甲酸乙酯或10g/L戊巴比妥钠,1000U/ml肝素,0.1g/L去甲肾上腺素,10-2g/L乙酰胆碱,放血瓶,血红蛋白比色计全套,动脉插管,血压换能器,微机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
1.实验系统连接及参数设置
(1)颈动脉血压测量记录装置见图8-23-1。将血压换能器固定于铁支柱上,其位置与心脏在同一平面。
(2)安装好放血装置使股动脉插管与放血瓶相连(瓶内预先盛60ml生理盐水),打开三通将放血系统管道内的空气排出并充满生理盐水,然后关上三通。放血瓶内放入肝素0.5ml,记下瓶内液体量,调节放血瓶高度,使瓶内液平面距离颈心脏水平约65cm处可使血压维持在6.67kPa(50mmHg)左右。
(3)压力换能器输出线接微机生物信号处理系统第1或第4通道。
(4)微机生物信号处理系统参数设置:
RM6240系统:点击&实验&菜单,选择&生理科学实验&菜单中的&兔动脉血压调节&。系统进入该实验信号记录状态。参数:1通道时间常数为直流,滤波频率100Hz,灵敏度12Kpa,采样频率800Hz,扫描速度:500ms/p。连续单刺激激方式,刺激强度5~10V,刺激波宽2ms,刺激频率30 Hz。
(5)血压换能器定标 实验室已将仪器和血压换能器系统进行了定标,无须再定标。定标方法见第七章实验16。实验过程中不能改变定标数值。
2.手术准备(参见第四章第一节 动物实验的基本操作、第四节 实验动物手术)
(1)家兔称重后,氨基甲酸乙酯按1g/kg体重的剂量于耳缘静脉注射麻醉。注意麻醉剂不能过量,注射速度不宜过快。
(2)动物仰卧固定缚于手术台上,固定四肢,前肢交叉固定,用棉绳钩住兔门齿,将绳拉紧并缚于兔台铁柱上。
(3)暴露颈部气管、颈总动脉、颈静脉、迷走神经和主动脉神经。用玻璃分针仔细分离右侧上述神经,各穿以不同颜色的细丝线以供识别。分离两侧颈总动脉和两侧颈静脉,各穿二线备用。
(4)给动物静脉注射肝素,剂量为1000U/kg体重。等1分钟后再进行下一步骤,以使肝素在体内血液中混合均匀。
(5)左颈总动脉插管 颈总动脉远心端结扎,近心端用动脉夹夹住,用眼科剪在靠近结扎处动脉壁剪一V字形切口,将动脉插管向心方向插入颈总动脉内,扎紧固定。
(6)用左手拇指和另外四指将股部皮肤绷紧固定,沿股腹面正中线从腹股沟下缘向膝部切开皮肤4~5cm。用止血钳分离皮下组织,暴露股部肌肉。用玻璃分针分离股动脉,分离出血管约2~3cm,在其下面穿入2根线,结扎远心端的血管,近心端用动脉夹夹闭血管。靠近远心端血管结扎线0.3cm处,用眼科直剪呈45&角剪开血管直径的1/3,用弯型眼科镊夹住切口游离尖端并挑起,插入血管导管2~4cm,在近心端结扎血管导管。利用远心端的结扎线再次结扎插管导管。
【观察项目】
1.启动记录按钮,除去动脉夹,可见血液由动脉冲入动脉插管,微机信号采集处理系统开始采样记录血压数据,并在屏幕上显示血压波动曲线(图8-23-2)。
2.从颈静脉内取血0.5ml测定Hb浓度(方法见附录)。
3.用动脉夹夹闭右侧颈总动脉5~10秒,观察血压变化。
4.用两细线在减压神经中部两处结扎。在两结扎间切断神经,用强度5~10V,频率30Hz,波宽2ms的电脉冲分别刺激神经中枢端和外周端,观察血压变化。
5.将右侧迷走神经穿线结扎,在结扎上端切断该神经,用强度5~10V,频率30Hz,波宽2ms的电脉冲刺激其外周端,观察血压变化。
6.静脉注射0.1g/L去甲肾上腺素0.3ml,观察血压变化。
7.静脉注射10-2g/L乙酰胆碱0.1ml/kg,观察血压变化。
8.静脉注射1g/L阿托品0.3ml/kg。
9.重复观察项目5和7操作,观察血压变化。
10.打开放血装置上的三通阀,使动脉血进入放血瓶,持续失血3分钟后关闭三通阀,终止失血。连续观察放血过程中血压动态变化,于失血停止后即刻、10min、20 min、30 min分别从颈静脉采血0.5ml,测定Hb浓度。
【实验报告】
2.署名 作者和合作者姓名及单位。
3.结构式摘要(目的,方法,结果,结论)。
4.材料和方法 主要实验材料,仪器装置连接和仪器参数。
5.观察项目及观察指标,数据用`x&s表示,统计方法。
6.结果 列各项处理前后的动脉血压的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dP/dtmax,心率原始数据表格,对数据进行统计和显著性检验。用文字和数据逐一描述实验结果。实验结果曲线剪贴并标注。
7.讨论 分析讨论各项处理对动脉血压的影响及机制。
8.参考文献。
相关热词:
..........
生物秀是目前国内最具影响力的生物医药门户网站之一,致力于IT技术和BT的跨界融合以及生物医药领域前沿技术和成功商业模式的传播。为生物医药领域研究人员和企业提供最具价值的行业资讯、专业技术、学术交流平台、会议会展、电子商务和求职招聘等一站式服务。
官方微信号:shengwuxiu
电话:021-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神经反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