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面临窘途佳人、疾病的时候该咋办?

铺就13亿人的健康之路――怎么解决看病难
&&&&作者:
  提起看病,很多人都有过去大医院就诊的经历:挂号排长队,候诊等半天,反复检查太折腾,开大处方花钱多……说到底就是一个字:“难”。前不久,一部讲述医院故事的电视剧《医者仁心》,在央视和一些地方卫视热播。剧中全景展示了一家大医院“凤凰涅”、重获患者信任的过程,也真实再现了人们熟知的各种看病难现象,引起观众强烈共鸣。
  健康是人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医药卫生事业关系亿万人民健康和千家万户幸福。近年来,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稳步推进,群众反映强烈的看病难得到了一定缓解。为进一步治疗这一“顽疾”,党和政府正不断深化医改,努力打造一条人人“病有所医”的健康之路。
  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共有7项:农村妇女住院分娩补助,15岁以下人群补种乙肝疫苗,农村妇女孕前和孕早期补服叶酸,困难白内障患者复明,农村妇女宫颈癌、乳腺癌检查,农村(社区)改水改厕,贵州等6省消除燃煤型氟中毒危害。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共有9项:健康档案、健康教育、0―36个月儿童健康管理服务、孕产妇健康管理服务、老年人健康检查、计划免疫预防接种、传染病报告和处理服务、慢性病管理、重症精神疾病患者健康管理。
  深度解读
  深化医改的5项重点任务
  ◎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
  ◎初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
  ◎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
  ◎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
  ◇&问诊看病难:症状缓解还需治疗
  俗话说:“有啥别有病。”生了病,本来就很难受,如果看病再变成一件难事,就更加让人痛苦。“挂号起五更,排队一条龙”、“救护车一响,一头猪白养”,这些前几年流行的顺口溜透露出人们对看病难的抱怨与无奈。
  针对社会普遍关注的看病难,中央作出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大决策。2009年4月,一张医治看病难的“药方”――深化医改方案,在历经3年的讨论和修改后,正式公布实施。方案明确要求,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
  两年来,深化医改全面铺开,取得一定成效。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不断增强,7项重大服务和9类基本服务免费向居民提供;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参保人数超过12亿,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初步建立,基本药物价格平均下降30%左右;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健全,新建、改扩建近两万个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稳步展开,预约挂号等便民惠民服务措施正向全国推广。
  深度解读
  我国医院的等级
  我国医院按其功能、任务不同划分为一、二、三级。一级医院是直接向一定人口的社区提供预防、医疗、保健、康复服务的基层医院、卫生院。二级医院是向多个社区提供综合医疗卫生服务和承担一定教学、科研任务的地区性医院。三级医院是向几个地区提供高水平专科性医疗卫生服务和执行高等教育、科研任务的区域性以上的医院。各级医院经过评审,确定为甲、乙、丙三等,其中三级医院增设特等,因此医院共分三级十等。
  “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治愈一个人的疾病,需要一个过程;对于我们这样一个13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来讲,医治看病难顽疾,更是一个长期艰巨的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当前,导致看病难的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有的刚开始理顺,有的还未触及;医改政策的全面落实还需要一定的时间,效果也待逐步显现。总的来看,当前看病难虽有所缓解,但仍较突出。仔细分析,主要难在以下三个方面。
  大医院看病排长队是看病难的主要表现。
  权威声音
  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陈竺(卫生部部长):新医改方案立足于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以保障人民健康为中心,按照顶层设计的思路,着力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以实现全面系统解决居民看病就医问题、不断提高全民健康水平、促进社会和谐的目标。
  绝对性的难。这是由于医疗资源绝对不足导致的,表现为缺医少药,难以满足群众基本医疗卫生需求。随着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目前这种看病难已基本上解决,只存在于一些经济落后、交通不便的中西部偏远地区。
  相对性的难。这是由于优质医疗资源相对不足导致的,主要发生在大城市的大医院里。一进大医院,最直观的感受就是人太多、队太长、等太久。挂号、交费和拿药,一般要折腾大半天时间。专家号更是“一号难求”,为了能挂上号,有的彻夜排队,有的全家总动员、轮流上阵,苦不堪言。这种难是目前看病难的主要表现形式。
  因“贵”而“难”。这是由于医药费用负担重导致的。据统计,2010年,我国医院门诊病人次均医药费用为166.8元,住院病人人均医药费用6193.9元。一次住院费相当于城镇居民年人均收入的1/3,更超过了农民年人均收入。至于经常要看病的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医药费负担不仅压得他们喘不过气,还连累到整个家庭。这种难与前两种难交织在一起,加大了看病难的程度。
  可见,解决看病难,依然任重而道远。必须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着力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在缓解看病难上取得扎实进展。
  深度解读
  数字“十二五”健康新目标
  ◎国民健康水平达到发展中国家前列,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4.5岁,比“十一五”末增加1岁。
  ◎婴儿死亡率降至12%。,比“十一五”末下降8%。
  ◎孕产妇死亡率降至22/10万,比“十一五”末下降27%。
  ◎提高政府和社会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例,个人卫生支出比例降至30%以下,比“十一五”末下降21%。
  ◇&合力保基本:织就医疗惠民网
  国民的健康水平,事关民族发展、国家兴衰。为人们提供基本的医疗卫生保障,是当今世界各国政府的重要职责之一。由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差异,不同国家提供基本保障的内容与范围也不尽相同。从我国国情出发,国家提出了“保基本”这一重要制度设计,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
  具体来说,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就是要做好预防保健工作,使群众尽量不得病、少得病、不得大病。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就是要通过全民医保,降低个人医药费用支出。推进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就是要对常用药合理定价、保障供应,让患者能用上实惠管用的药。这三项内容,着眼于全体人民的基本医疗卫生需求,是解决看病难的基础性工作,对实现人人“病有所医”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保基本”工作逐步推进,但总的看,目前的标准和水平还比较低。我们既要量力而行,努力做到广覆盖、可持续;也要尽力而为,随着经济发展不断提高标准和水平,为全体人民织就一张从防到医、从药到保的基本医疗惠民网。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增投入、促均等。确保基本服务项目和重大服务项目免费向群众提供,必须依靠雄厚的资金保障。2011年,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从2010年的15元提高到25元。同时,将继续扩大服务范围,加快覆盖农村和困难地区,逐步实现均等化。比如,今后5年,将为70%以上的城乡居民建立电子健康档案。
  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提水平、上层次。逐步提高人均筹资标准,提高住院费用报销比例和最高支付限额,切实减轻群众看病负担。2011年,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补助标准将提至每人每年200元,住院费报销比例提至70%,政策范围内最高支付限额不低于5万元。进一步提高统筹层次,加快实现医保关系转移接续和医疗费用异地就医结算,使参保群众权益得到更好保障。2011年基本实现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医保市级统筹,参保人数较少的省区,逐步实现省级统筹。
  北京市推进“一老一小”保险实现医保全覆盖
  2007年开始,北京市将城镇老年人和学生儿童纳入大病医疗保险,惠及180万人。2008年又将47万城镇劳动年龄内的无业居民纳入大病医保,在全国率先实现基本医保全覆盖。
  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添内容、广覆盖。目前我国已确定了307种基本药物,今后将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推进基本药物目录“扩容”,增加更多药品种类。继续扩大基本药物制度实施范围,2011年年底基本覆盖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今后5年,其他医疗机构也将逐步全面配备、优先使用基本药物。
  2010年起,安徽省基层开展基本药物制度改革试点,药价普降30%―50%。
  ◇&着力强基层:群众看病更便捷
  对普通老百姓来说,一旦有个头疼脑热,最方便的还是去附近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或乡镇卫生院。这些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普遍使用基本药物,具有看病“便”和“廉”的独特优势,是大医院的“前哨”。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发展,让它成为群众看病就医的首选,有利于缓解大医院看病难问题。
  前些年,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一度处于“线断”、“网破”、“人散”的窘境,群众小伤小病也要舍近求远去大医院。针对这一情况,中央提出“强基层”的明确要求。2009年以来,中央财政投入530亿元加强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基层医疗卫生面貌有了很大改观;2011年,国家又决定用两年左右时间全面完成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长期债务的清理化解工作,将有力推动基层建立新的运行机制并实现持续健康发展。
  目前,很多基层医院虽然有了崭新的设备、宽敞的诊室,但医疗服务能力不足、医务人员队伍不稳定,难以吸引群众前来就诊。因此,不仅要继续把更多的财力、物力投向基层,也要把更多的人才、技术引向基层,切实增强基层的服务能力。
  政策传真
  国家推进农村居民重大疾病医疗保障工作
  从2010年开始,国家开展了提高农村儿童重大疾病医疗保障水平试点工作,提高新农合对农村儿童白血病和先天性心脏病的补偿比例。截至2011年4月,全国已有9059名患儿获得救治,患儿家庭个人支付费用比试点前降低60%。预计2011年9月底,全国所有农村白血病、先心病患儿,包括部分城乡协同推进地区的城镇儿童将都能受益于这一政策。此外,农村居民新增病种医疗保障试点工作也加快推进,优先将乳腺癌、宫颈癌、农村重性精神病、终末期肾病和耐多药肺结核等病种纳入试点范围。
  服务网络遍基层。强基层,首先是构筑完善的医疗服务网。要在前几年工作的基础上,根据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人口规模等实际情况,进一步合理规划布局,增加医疗点。2011年将完成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任务,使每个县至少有1所县级医院基本达到二级甲等水平、有1―3所达标的中心乡镇卫生院,每个行政村都有卫生室,每个街道都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黑龙江省乡镇卫生院吸引高层次人才
  哈尔滨市近年来加强基层建设,吸引不少大学生扎根农村、服务基层。该市香坊区成高子镇中心卫生院的47名医护人员中,有27人是大专或本科以上的学历,他们深受患者信任。
  培养人才固基层。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人才是关键。基层工作重心是预防保健、常见病多发病诊疗和转诊、病人康复和慢性病管理等一体化服务,需要全科医生这个“多面手”,而目前基层合格的全科医生比较匮乏。2011年,国家决定建立全科医生制度,要求到2012年使每个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农村乡镇卫生院都有合格的全科医生;再经过几年努力,基本实现城乡每万名居民有2―3名合格的全科医生。同时,创新激励政策和方式,通过契约服务、按人头付费、开办诊所、边远贫困地区工作提供特殊补贴政策等,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到基层工作,把人才留在基层、稳定在基层,当好群众健康“守护人”。
  对口支援助基层。单靠基层自身,短期难以强起来,还需借助外力。国家已制定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制度,要求每所城市三级医院通过派出医生、实行托管等多种形式,与3所左右县级医院或乡镇卫生院建立长期对口协作关系;鼓励、支持大医院医生到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坐诊、定期巡诊;落实大医院医生晋升中高级职称前到农村服务一年以上的政策。
  英国的全科医生制度
  英国居民可在社区医院选择一名全科医生,由其负责提供医疗保健服务,生病时一般先找全科医生就医。全科医生由国家发给全额工资,因而可以专心为居民诊疗。
  此外,还要通过减免诊疗费用、提高看病报销比例等倾斜政策,运用经济杠杆,进一步降低基层诊疗费用,吸引患者来就医。并探索建立基层与大医院的转诊机制,引导群众养成“小病在社区,大病去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就医习惯。
  北京市社区医院就诊量逐年增加
  近年来,北京市大力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改革,不断增强社区医院吸引力。一是完善公益性。全面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使社区医务人员吃上“皇粮”,有效解决以药养医问题。常用药品实现零差率销售,药品价格比大医院平均下降36.1%。二是多渠道引进好医生。采取接收应届毕业生、返聘大医院退休医师等方式,不断提高社区医院诊疗水平。三是实行转诊制度。社区医院与三甲医院开展对口协作,患者通过社区医院向大医院转诊,比直接到大医院挂号还方便,且免收挂号费。四是推行家庭医生服务模式。居民可以通过签约形式,得到常见病诊疗及健康管理等基本医疗服务。目前,到基层就诊患者比重已由2006年的5%提高到42%左右。
  百姓心声
  ◎医生是守护生命的天使。他们的价值在于用医疗技术救人,而不是靠卖药挣钱。
  ◎为什么手机能漫游,医保却一直不能全国“漫游”呢?这很不合理,很不方便。
  ◎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关键就是要能够买到便宜药。如果像以前一样,药品一降价就“见光死”,老百姓还是得不到实惠。
  ◎一般的感冒发烧,我现在就去社区医院,方便又便宜。干嘛非要扎堆去大医院呢?有时候,观念一换天地宽。
  ◇&姓公要为民:让公立医院回归公益
  2010年2月,16个公立医院改革国家联系试点城市的公立医院,朝着回归“公益性”这一共同目标,积极开展试点工作,进行了有益探索。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2011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2011年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安排》,对深化公立医院改革试点作出部署,标志着公立医院改革已进入到试点探索与全国推广共同开展的新阶段。
  我国医疗卫生体系中,公立医院占据着主体地位。据2009年统计,我国医院总数为19822家,其中公立医院为14086家。
  公立医院大多拥有优质医疗资源,承担着公益性医疗卫生服务的重要职责,是广大群众看病就医的主要场所。2010年,公立医院诊疗人次和住院人次均占全国总量的90%以上。同时,公立医院看病难的问题也非常突出,一直都是看病就医各种矛盾聚集的“重灾区”。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长期以来,由于政府投入不足,对公立医院采取了国企改革的思路,实行放权搞活政策。很多公立医院通过小病大看、卖药提成、重复检查等手段进行创收,运行机制发生扭曲,趋利性增强,公益性淡化。加之一些公立医院管理不善,就医流程设计不合理,少数医务人员服务“冷、硬、顶、拖、推”等,加剧了患者对看病难的感受。推进公立医院改革,使公立医院回归公益,是缓解看病难的重点和关键。
  也要看到,作为最主要的医疗服务终端,公立医院与药企药商、医务人员、患者、医保机构等各方切身利益纠缠在一起,不仅“牵一发而动全身”,也是其他各方面改革都绕不过的“深水区”。公立医院改革复杂性强,影响医改全局,事关医改成败,既要积极推进,也要稳妥处理好深层次问题。为此,深化医改提出“两条腿走路”:一些保障公益性的重大体制机制改革,可先行试点;一些体现公益性的具体便民措施,要尽快推开。
  云南省昆明市试点管办分开
  2010年年底,昆明市试点公立医院管办分开,成立市医院管理局和市医院发展中心,前者负责对全市医疗机构进行全行业属地化管理,后者则代表政府履行出资人义务,承担政府开办公立医院的职责。管办分开后,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可以把主要精力用于依法对各类办医主体进行监督管理,以确保医院公益性目标的实现。
  安徽省芜湖市试点医药分开
  近年来芜湖市推进医药分开,成立药品管理中心,接收公立医院的药品购销权,医院药房改为其下属的药品调配中心,医院不再经营药品。药品管理中心负责汇总全市基本用药目录,建立统一的药品采购供应管理信息系统,实施药品集中采购、统一配送。这一改革举措切断了医院和药品之间的利益链,仅2009年就减少当地群众药费支出6117万元。
  理顺体制,推进医药分开。
  当前公立医院运行中存在的种种问题,都与体制机制不合理有关。要坚持“管办分开、政事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分开”,开展重大体制机制改革试点,建立符合公益的运行机制和监管机制,探索公立医院改革的新路子。尤其是要推动医药分开,通过探索新的药品采购供应模式、医药收支分开核算等多种途径,逐步取消药品加成,切实减轻群众用药负担。
  投入到位,完善补偿政策。目前,政府投入一般只占公立医院总收入的6%―8%,仅靠这些投入,无法保证公立医院的公益性。深化公立医院改革,政府将加大投入,补偿公立医院实行医药分开后减少的收入或亏损,并落实对医院基本建设和大型设备购置、重点学科发展、离退休人员费用和政策性亏损补贴等的投入,为公立医院回归公益性提供保障。
  优化流程,改善就医服务。不少看病难问题,实际上是由就诊流程复杂、服务不够人性化造成的。这些问题,可以通过加强内部管理、优化诊疗流程来解决。目前,全国1200多所三级医院普遍推出便民惠民措施,比如,推出就医“一卡通”、提供预约诊疗、便民门诊等服务,缩短病人候诊时间;控制不必要的诊疗行为,降低医疗费用;实行同级医疗机构检查结果互认,减少重复检查等。
  陕西省子长县加大公立医院改革补偿力度
  2008年以来,陕西省子长县开展以创建“平价医院”为主题的公立医院改革。将全县公立医院由差额预算单位改为全额预算单位,医务人员津贴补助和人才培养费用全部纳入财政预算,医院基本建设和大型设备更新由县财政负担。通过坚持政府主导、加大投入,既解决了医院建设发展问题,又调动了医护人员的积极性。
  ◇&医者需仁心: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把“看病”说成“看医生”,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医生职业的特殊重要性。医生的知识、经验和技术是能否看好病的关键因素,决定最终疗效的,往往不是药物,不是设备,而是医生。医生职业具有高技术、高风险性,他们提供的医疗服务不同于普通服务。医患之间信息高度不对称,患者往往缺乏医学专业知识,只能依赖于医生的诊断。在世界各国,医生通常都是受人尊重的职业。
  我国目前有800多万医务人员,承担着世界上最大的就医服务量,为人民身体健康、生活幸福作出了重要贡献。但近年来医生群体的社会形象被扭曲,工作积极性受到挫伤,职业尊严感受到冲击。这既有医生的问题,更有环境的影响。长期以来医务人员正当收入过低、公立医院实行鼓励创收的考核机制等,“逼迫”一些医生开药“只选贵的,不选对的”,过度诊疗,甚至还有少数医生吃拿回扣、收受红包,引起患者不满,导致医患关系紧张。
  医生是患者求医看病的希望,也是医药卫生事业的主体力量,广大医生能否充分发挥积极性,是关系到缓解看病难、深化医改的大事。改革既要“见物”,更要“见人”。要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使其安心从医,更好地为人民健康服务。
  从政府来说,要创造有利于医生工作和发展的环境及条件,使其价值和地位得到应有体现。理顺分配机制和医疗服务价格体系,取消“以药补医”,体现医生劳动价值,改革绩效考核方式,实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完善医生规范化培训,试点多点执业,鼓励医生在公立和非公立医疗机构间合理流动,为广大医生尤其是基层医生提供良好的职业发展空间。
  吴孟超
  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院长,被誉为“人民医学家”。
  旦正草
  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村医,2011年被卫生部授予“全国优秀乡村医生”称号。
  邓前堆
  云南省福贡县怒族村医,28年来溜索出诊,被誉为“索道医生”。
  从医生自身来说,要恪守职业道德。救死扶伤,治病救人,是医生必备的基本价值追求。当病人以生命健康相托,以信任之心相与,医生不仅要以医术相助,更要以仁爱之情相应。要把患者健康放在首位,以关心体贴的态度为患者服务,在赢得患者尊重中实现职业尊严和事业发展。
  从广大患者来说,要理解和信任医生。要充分认识医生的职业特殊性,尊重医生的劳动和付出。面对病魔,需要医患携起手来,相互配合,共渡难关。还要看到医学还有很多未知领域,相当一部分疾病原因不明、诊断困难,甚至无法治疗,不能苛求医生包治百病。
  在重大紧急灾害事件当中,广大医护人员在抢救群众生命安全方面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
  “挂号少排队,看病也不贵,人人有医保,健康乐逍遥!”这是一位网友对解决看病难的热切期盼。党和国家正在回应百姓呼声,不断深化医改,努力缓解看病难,我们相信,人人“病有所医”的目标将逐步变为现实。
  相关链接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2.《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年)》,《人民日报》日。
  3.《2011年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安排》,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网站编辑:感染艾滋病病毒该怎么办_新闻中心_新浪网
感染艾滋病病毒该怎么办
艾滋病防治专家杨慧为病人提供咨询服务。
  本报记者 高文超 张春丽
  艾滋病被称为“世纪瘟疫”、“超级癌症”和“世纪杀手”,它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越来越迅猛,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社会的发展。
  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发表媒体公报宣布,将今年12月1日“世界艾滋病日”的宣传主题确定为“朝零努力”,以呼应潘基文秘书长倡导的“零新增感染、零歧视和零死亡”三大抗艾目标。
  联合国艾滋病联合规划署执行主任米歇尔?西迪贝说:“毫无疑问,艾滋病改变了世界。”
  日,美国流行病学家报告一则令人困惑的消息:5名先前健康的同性恋男青年患上肺炎,两人死亡。他们是首批因感染艾滋病病毒死亡的患者。这是世界上第一次有关艾滋病的正式记载。
  如今,三十年已过,弹指一挥间,迄今它已夺走全球近2500万人的生命。
  “世界艾滋病日”来临之际,本报特别策划了“关注艾滋”专题报道,来到济南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防治研究所,带领广大读者走近艾滋病患者,体味他们的辛酸苦辣,把他们最真实的一面展现给广大读者。
  艾滋病就在我们身边
  近日记者来到济南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防治研究所,见到了“抗艾老兵”杨慧。她与病人已打了近十年交道,令记者吃惊的是,她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穿着白大褂、戴着口罩和塑胶手套的抗艾战士,而是穿着工作服的一个普普通通的人。
  记者问道,在普通市民的心目中,艾滋病离我们有多远?她说,艾滋病就在我们身边,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琪琪是个活泼可爱的两岁小女孩,谁也不会想到,她竟是艾滋病病毒感染者。通过母婴传播途径,她一出生就染上了艾滋病病毒。
  就在母亲小李生产的前期,术前例行检查,结果确认已感染艾滋病病毒,这消息像晴天霹雳,把小李击倒了。此时医生劝爸爸去检查,结果也证实已感染艾滋病病毒。
  一家人无论如何也接受不了这个现实。痛苦的小李回忆到,是婚前和前男友的性行为害了自己,不过最后两人没走到一起,而是嫁给了现在的丈夫。婚后夫妻感情生活恩恩爱爱,甜甜蜜蜜,可是,最终丈夫和孩子都成了无辜的感染者,幸福的一家人今后的路在何方……
  济南市疾控中心的专家经过流行病学调查,确认小李婚前男友感染了病毒,通过性传播途径感染小李,通过母婴传播途径感染了可怜的小琪琪。
  在这个可悲的故事背后,杨慧大夫告诉记者,性传播在我国正成为艾滋病主要传播途径,这是艾滋病从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的危险讯号,大家应该保持高度警惕。
  根据卫生部的统计,截至2011年9月底,中国累计报告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为42.9万例。加上未发现、未报告的病例,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吴尊友,估计全国现存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可达78万例。另外,今年7月中国卫生部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大约有5%的男男性行为者感染艾滋病病毒,这一数字比全国0.057%的艾滋病病毒感染率高出88倍。
  二十八岁的小杨曾经是个人见人爱的帅哥,可是一年前在一家酒吧喝醉后被一个陌生男子“强奸”了,染上艾滋病病毒。但是他无论如何也接受不了这个事实。杨慧说,很可能那个陌生男子就是艾滋病病毒感染者,通过“肛交”这一特殊的性交方式使小杨感染了艾滋病病毒。
  在男男性行为人群中,肛交的比例超过80%。肛门和直肠周围具有较多淋巴组织,肛交更容易造成直肠黏膜破损,从而增加了感染艾滋病病毒的风险。
  “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男男性行为人群中,许多人有多个性伴侣,而且不固定,肛交时往往不采取防护措施,这些危险因素更增加了他们感染艾滋病病毒的风险。”杨慧说。
  预防和治疗:双管齐下才是王道
  记者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来到了济南市疾控中心的艾滋病咨询室。这里没有记者想象中的消毒水味道,反而是宽敞明亮,几张桌子几把凳子,桌上放着一些防治艾滋病宣传材料。
  记者在这里采访了性病艾滋病防治研究所胡艳霞所长,谈及艾滋病为何难防治,胡所长说,因为艾滋病潜伏期长,潜伏期内多数无症状,所以不易为人所察觉;如果患者能及时了解自己的病情,那么许多悲剧就不会重演。&
  为促使人们及早发现艾滋病、防治艾滋病,胡艳霞所长提醒大家,如果发生高危行为,建议进行艾滋病抗体检测,这样一方面能尽早发现,避免进一步传播,另一方面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提供帮助,及时进行抗病毒治疗,最大限度延长生命。
  艾滋病的发病机制是怎样的呢?胡艳霞所长说,当人感染了艾滋病病毒之后,病毒开始攻击人体的免疫系统,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之一就是击退疾病。经过几年艾滋病病毒与自身免疫系统的“较量”,免疫屏障功能被一步步削弱,这时就极易患上机会性感染,如卡氏肺囊虫肺炎、脑膜炎、结核等。一旦有机会性感染发生,这个人就被认为是进入到艾滋病发病期。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吴尊友曾表示,我国艾滋病疫情依然呈上升趋势,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人数仍在增加。面对如此险恶的疫情,最重要的措施就是采取预防。
  “艾滋病的传播主要与人类的社会行为有关,完全可以通过规范人们的社会行为而被阻断,是能够预防的。”胡艳霞所长指出,要预防艾滋病就是要阻断艾滋病的三种传播途径,即性接触、血液和母婴传播。
  预防经性途径传染首先要洁身自爱,遵守性道德。预防经血液途径传染艾滋病首先是不要吸毒,特别是不要共用注射器吸毒。已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妇女避免怀孕和哺乳,可以预防经母婴途径传染。与艾滋病人及病毒感染者一般生活工作接触是不会传染艾滋病的,不必恐惧与艾滋病人或感染者接触。
  “是你们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在采访的间隙,隔壁的房间不时传来一连串电话声响,记者听到了其中几段零碎的谈话。
  “你好,请问有什么可以帮你解答吗……”“您不必担忧,您的情况是不会感染病毒的……”记者想探头过去瞧瞧,胡艳霞所长察觉到了记者的行动,遂很大方的带领记者到了隔壁,这就是全国首条以个人姓氏命名的艾滋病咨询热线“小阮热线”。
  一位工作人员接完电话后,又打开一个网站在论坛上回帖,胡所长说这是我们新开辟的抗艾阵地―――&“小阮在线”网站。
  感染了艾滋病病毒到底该怎么办呢?胡艳霞所长说,首先要勇于面对。感染了艾滋病病毒还不是艾滋病病人,其病程分为四期,一期为急性感染期;二期为潜伏期;三期为艾滋病前期;四期为典型的艾滋病期。
  胡艳霞所长说,艾滋病病人由于免疫力下降,会发生各种机会性感染,合并各种病毒感染,是其发病和死亡的重要原因。如不及时诊断,将会危及生命;对艾滋病感染者定期体检,目的是对机会性感染的及早诊断和治疗,可以挽救患者生命,为抗病毒治疗提供时机。
  杨慧满怀信心地向记者介绍,目前绝大多数艾滋病人通过“鸡尾酒疗法”治疗,基本可以重建免疫功能。一位艾滋病晚期的患者刘先生,经过7年的“鸡尾酒疗法”治疗,生活恢复到了从前,最近又开始做生意了。
  刘先生当初是个下岗工人,不幸通过血液途径感染艾滋病病毒,发现时病情十分严重,专家们不仅对他进行了“鸡尾酒疗法”治疗,进行心理疏导和安慰,树立生活的信心,使刘先生的病情大大缓解,提高了生活质量。
  在治疗的过程中,每当他有疑问时,他就想起工作人员的提醒―――&“随时拨打我们的热线”。让他感动的是,小阮热线每次都有工作人员为他耐心讲解。7年已过,刘先生至今身体状况良好。
  刘先生感激地说道:是疾控中心的工作人员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保护他们就是在保护我们自己”
  采访当天,杨慧不时的回到办公室,说是“有人找”,记者感叹杨老师忙碌时却有个疑问:谁在找她呢,会不会是艾滋病病人?
  胡艳霞所长证实了记者的猜疑,当记者提出想与病人面对面采访时,胡所长婉言拒绝了记者的要求,她说我们要保护病人的隐私权。
  对艾滋病感染者和患者来说,除了疾病本身对生命健康的威胁,最大的压力往往来自社会歧视。
  中国疾控中心性艾中心副主任刘康迈之前发布的《中国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所面临的歧视现状分析报告》显示:中国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在就业、就医、保险、教育等方面受到明显歧视,被调查的1877位感染者中,有14.8%被拒绝雇佣或因此失业,12.1%至少有一次被医疗机构拒诊,12.2%遭保险公司拒保,9.1%被保险公司拒赔,9%感染者的健康子女被迫辍学。
  济南市疾控中心副主任阮师漫说:艾滋病病人及病毒感染者不应当承受歧视,艾滋病只是人类千万种疾病的一种,像乙肝、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一样,会给病人带来很大痛苦,大家不应该歧视他们,应帮他们重新树立生活的信心。给予艾滋病病人及病毒感染者人道主义的关心和帮助,也有利于预防和控制艾滋病。
  记者了解到,平时在工作中专家的首要任务就是与病人建立联系,消除歧视。这个虽然说着简单,做起来却很难,一些病人对他们的工作非常排斥。
  多年的艾滋病防治工作,他们总结出了经验―――&学会换位思考。想病人之所想,急病人之所急,与病人要互相理解、信任,那一道无形的墙自然会消失。
  真诚是他们的法宝。处处关心病人的生活疾苦,从每个细节出发,甚至把手机号码告诉患者。有一次,一个患者总是担心会死并发身亡,一遍又一遍拨打工作人员的手机。“大夫,我这个病还能治好吗?”,“大夫,我都吃了一个月的药了,怎么还不见效”……
  “患者已经把电话当做了一个倾诉的平台,我们会耐心听下去,热心地帮助他,即使牺牲了个人的时间,也必须接听他的咨询电话,每一个防治艾滋病人员都是在默默奉献着。”
  正如温家宝总理说过:爱是减轻艾滋病人痛苦的良药。现在我们还没有找到根治艾滋病的灵丹妙药,但是这个世界不缺乏爱,人人都是爱的无尽源泉,只要常怀恻隐之心,我们每个人都能为艾滋病人奉献一点儿爱。
  相关链接
  防治艾滋病知识问答
  什么是艾滋病?
  艾滋病是由于感染了艾滋病病毒(HIV)而造成的以免疫系统损害和感染症状为主要表现的一种传染病。艾滋病病毒进入人体后通过破坏免疫系统,使身体抵抗力逐渐降低或丧失,从而发生多种感染和肿瘤,如不及时治疗,最终会导致死亡。
  HIV对外界的抵抗力如何?
  HIV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弱,离开人体后,常温下只可生存数小时至数天,视外界环境条件而定。高温蒸煮、干燥的环境以及常用消毒剂(例如,医用酒精、碘酒、来苏水、漂白粉或其他漂白消毒剂、过氧乙酸等)都可以杀灭这种病毒。
  HIV感染者与艾滋病病人有什么区别?
  HIV感染者是指感染了HIV以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没有任何临床症状和体征;随着HIV对感染者免疫系统的破坏,感染者会由于免疫功能低下而出现各种机会性感染和肿瘤,这时感染者就发展成为艾滋病病人。从HIV感染者发展到艾滋病病人平均时间为8~10年,这一段时间叫做潜伏期。
  什么是鸡尾酒疗法?
  由美籍华裔科学家何大一于1996年提出,是通过三种或三种以上的抗病毒药物联合使用来治疗艾滋病。该疗法的应用可以减少单一用药产生的抗药性,最大限度地抑制病毒的复制,使被破坏的机体免疫功能部分甚至全部恢复。该疗法把蛋白酶抑制剂与多种抗病毒的药物混合使用,从而使艾滋病得到有效的控制。
  美容、理发、文身会感染HIV吗?
  任何用具,只要是共用的、能刺破皮肤,又不能保证严格消毒,都有传播HIV的可能性。因此,在做美容、理发(特别是用剃刀修面时),要确信所用的器械已经过严格消毒。避免文身,如果做的话,也要使用经严格消毒的器械。
&&&&&&工具:
电话:010-
更多关于&& 的新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生窘途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