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人群容易出现惊恐躯体化障碍的症状症状

惊恐障碍是指什么?惊恐障碍,也称急性焦虑障碍,主要表现为反复出现的惊恐发作,或因害怕再次发作而出现行为方面的改变(如刻意降低活动量甚至闭门不出来预防心脏病和猝死)。发作的频率间隔可从每天多次到每年几次不等,且并非由躯体疾病、精神活性物质及其他精神障碍所引起。惊恐发作是指什么?惊恐发作是指急性快速出现的、在一段时间内以躯体不适为主的强烈恐惧感,例如担心猝死、感觉身体离开了自己的恐惧感,从而引发胸闷、气促、窒息感等躯体不适。一般在 10 分钟内达到最大程度,大多数在 30 分钟内缓解,极少超过 1 小时。惊恐障碍及惊恐发作的发生率高吗?惊恐发作非常普遍,普通人群的年患病率约为 11%。多数患者无需处理便可自行缓解,少数发展为惊恐障碍。惊恐障碍并不常见,普通人群的年患病率为 2%~3%。惊恐障碍容易发生在哪些人群?惊恐障碍的终生患病率在 1.5%~5% 之间,女性多于男性(约为男性的 2~3 倍)。发病年龄以 5~24 岁最多见,其次是 45~54 岁,罕见 65 岁以后起病。惊恐障碍有哪些症状?
躯体症状:与自主神经系统兴奋有关的症状,如震颤、心动过速、呼吸急促、高血压、出汗、胃肠不适等,常和过度换气综合征一起出现(请参考「过度换气」)。
可有明显的症状但反复检查就诊无阳性发现,如胸痛、背痛、胃肠道症状、吞咽困难、疲劳、头痛、头昏、麻木、寒战、潮热等。
发作时担心因心脏或呼吸方面原因导致猝死,可能是恐慌濒死的主要焦点,常反复打 120 和急诊。
可伴有明显的抑郁体验或自杀观念,反复出现的急性焦虑可能会导致冲动或自杀行为。
常同时存在抑郁、酒精滥用或物质滥用等问题,这些情况下自杀风险更高。
惊恐障碍有后遗症吗?不一定。惊恐障碍可能更倾向于体验到消极情绪,同时倾向于认为焦虑症状是有害的。当惊恐障碍治愈后,若个体仍未有效调整其认知,这些气质性的认知偏向也可能使得其在生活中更加容易产生惊恐发作。惊恐障碍发生的原因是什么?惊恐障碍的病因目前尚未完全明确,目前推测可能与遗传、生化指标异常、认知模式有关。惊恐障碍会遗传吗?会。目前的研究表明惊恐障碍可以在家族中进行遗传。多个基因可能与惊恐障碍的发作相关,但确定的基因、基因产物或与遗传区域有关的功能尚不清楚。查看惊恐障碍相关内容

豆瓣社区
搜索:
搜索你感兴趣的内容和人...
快速注册*因为微博又不让外链石墨,所以我陆续把石墨上的东西搬过来了*高亮部分是个人体验1. 识别:什么是惊恐发作1.1 惊恐发作的症状表现依照《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惊恐发作(Panic Attack)指的是:“突然发生的强烈的害怕或者强烈的不适感,并在几分钟内达到高峰,发作期间出现下列4项及以上症状:心悸、心慌或心率加速出汗震颤或发抖气短或窒息感哽噎感胸痛或者胸部不适恶心或者腹部不适感到头昏、脚步不稳、头重脚轻或昏阙发冷或发热感感觉异常(麻木或针刺感)现实解体(感觉世界不真实)或人格解体(感觉脱离了自己,漂浮在自己外等)害怕失去控制或“发疯”濒死感。”(中文版, P.200)因为惊恐发作的感觉涉及到心、肺、头等多个重要脏器所在的地方,所以它很容易让我们担心是不是自己要猝死了、心脏病发作了、要有更糟糕的事情发生了……但事实上,尽管惊恐发作令人感到非常害怕,但它只是一段身心反应,不代表你有严重的生理疾病,我们所担心的可怕的事情(猝死、心脏病)都不会发生。惊恐发作也不会导致猝死。而且,这些想法会加重发作时的恐慌,让人更难放松下来。也容易为此反复地跑医院、怀疑自己有重大的毛病,花费很多时间和钱财在上面。所以,如果出现了相关症状,做了体检,发现没有器质性的毛病,可以考虑去精神科检查看看。不同人身上,惊恐发作的表现是不同的。有些人可能只有4种表现,有些人有很多种;有些人持续时间短一些,有些人很长;有些人发作间隔时间短,可能每天都发作,但只持续一两天,有些人间隔久,但持续时间长等等。如果你发现自己和他人发作时状况不同,也不用担心。1.2 惊恐发作的“升级”——惊恐障碍惊恐发作是很多精神障碍都会出现的症状。依照默沙东手册,惊恐发作可以发生于任何形式的焦虑障碍中(例如社交恐惧患者面对社交场合时),也可能发生于和恐惧症相关的情形中(例如怕A的人看到A)。在PTSD患者遇到和创伤有关的信息而被触痛(triggered)的时候,也可能会惊恐发作。这些都是预期性的惊恐发作,也就是说,我们大概知道遇到什么事情、什么因素可能触发惊恐发作。但如果反复出现意外的惊恐发作,再加上满足一些条件,有可能是惊恐障碍。在DSM-5中,要被诊断为惊恐障碍(Panic Disorder),需要满足以下四个条件:反复出现不可预期的惊恐发作。“反复”指的是惊恐发作不止出现了一次;“不可预期”指的是意外的,没有明显的触发发作的事件,比如可能半夜醒来突然开始惊恐发作等等。在一次发作后,出现下列症状的1-2种,而且持续≥1个月的时间:a. 持续地担忧或者担心再次出现惊恐发作或它导致的结果。比如,怕公开场合突然发作,怕自己猝死、失控等。b. 在和惊恐发作相关的行为方面,出现了显著的不良变化。这种障碍不能归因为某种物质。例如酒精、咖啡、药物等等。这种障碍不能用其他精神障碍来更好地解释。比如,社交焦虑障碍患者在社交场合开始惊恐发作,但是其他时候并不发作,这时可能归因为社交焦虑障碍更合适。总之,“其他精神障碍伴有的惊恐发作”和“惊恐障碍的惊恐发作”所不同的地方,在于惊恐障碍的惊恐发作是突发的、不可预测的。惊恐障碍的惊恐发作可能出现在焦虑状态下,也可能出现在平静状态下。所以,一些在惊恐障碍恢复期的人们,在吃好睡好心请放松的情况下,仍然有可能突然发作,这是很正常的。但随着恢复,发作次数会越来越少,间隔会越来越长,过往积累的经验会让我们应对得越来越好。不过,作为非专业人士,我们不用去仔细鉴别“我的惊恐发作是不是不可预测的啊……”,我们交给专业医生去鉴别就好了。2. 理解:为什么我会惊恐发作?2.1 为什么我会惊恐发作?为什么我会有这些难受的症状惊恐发作不但发作时令人痛苦,还可能有后续的负面影响,令人厌恶。但实际上,惊恐发作是大脑自我保护机制的失控表现。在恐惧中,大脑开启了生存模式,此时会出现“战-逃-僵直”的反应。但为什么惊恐让人那么难受呢?这可以类比“疼痛”,疼痛令人很难受,但它有助于我们生存:因为难受,我们才会学着远离造成疼痛的源头,并且停下动作来帮助自己自愈。惊恐和疼痛一样,都有适应生存的作用:惊恐的难受催促我们逃跑(flight)以避开危险,或者保持僵直(freeze)留在原地,等危险过去。而很多让我们以为身体要崩溃了的症状,都是为了帮我们应对危险而存在的,比如:但为什么我们的反应那么强烈呢,有时明明没有危险,或者根本不值得兴师动众,要用让我们晕倒的方式来促使我们逃跑啊?这可能是因为,虽然我们现在已经没有生活在丛林,不太可能经常遭遇生死攸关的场景了,但大脑还没有调整过来。特别在遭遇让我们第一次发生惊恐发作的事件之后,我们在惊恐中活了下来,于是大脑学会了这种应对策略,在下次遇到可能的危险时触发同样的反应。但令人头疼的是,大脑变得像过于敏感的烟雾报警器,即使我们觉得周围似乎很平静、没有什么危险发生,大脑也可能突然发警报。因为“回避死亡”是个最重要的事,“活下来”的收益远高过“报假警”的风险。而通过心理、药物等方式的调节,大脑会逐渐回到过去的平衡,变得不再过度敏感。所以下次惊恐发作的时候,可以试着告诉自己:“没事的,这是大脑在试着帮忙呢。大脑很努力地想确保我们活下来。”虽然方式要是能改进一下就更好了。2.2 哪些因素让我们容易惊恐发作基因有多个基因可能与惊恐障碍的易感性有关,但并不清楚具体的关联。有焦虑、抑郁或双相障碍的父母,孩子患惊恐障碍的风险会更高。气质神经质(倾向于体验消极情绪)和对焦虑敏感、认为焦虑症状有害的人,会更容易惊恐发作。事件压力事件(工作压力大等)重大改变(亲人离世、突然被迫搬家、孩子出生、离婚等)创伤事件(例如遭受侵害、暴力、天灾、车祸、目睹冲击性的场景等)环境吸烟是惊恐发作和惊恐障碍的风险因素3. 应对:惊恐发作了怎么办3.1 就诊服用药物如果你在国内。可以前往三甲医院精神科或者省会的精神卫生中心做诊断和治疗。如果无法自我调节,一般医生会开具药物。如果对医院就诊具体流程有困惑,可以打电话询问医院的导诊台。这里也提供一下网友CarolineWam写的她和朋友前往北大六院就诊的事:https://mp.weixin.qq.com/s/P2uvsScV6IFqCPJfBd0Aaw。感谢她和她的朋友愿意分享。如果你在国外。可以搜索当地的精神科医院或当地的惊恐支持组织,拨打心理热线或者crisisline询问有无相关资源可以转介。根据默沙东手册,“许多药物能够预防或明显减轻预期焦虑、恐惧回避以及惊恐发作的频率”。一般医生会开具抗抑郁药物(如舍曲林、艾斯西酞普兰等),或/和苯二氮卓(镇静类药物,如劳拉西泮、阿普唑仑等)。后者在发作时起效更快,但容易引起嗜睡、共济失调等不良反应,因此服用方式遵医嘱。我当时是两类药物一起开的。抗抑郁药物有助于日常降低焦虑水平,从原本无时无刻焦虑水平8到焦虑水平6;后者按照医嘱,是发作的时候才吃的,吃了后会立刻镇静下来。3.2 求助专业咨询针对惊恐发作和惊恐障碍的困扰,一般咨询会谈到怎么调节,以及怎么应对它们带来的次生问题:比如因为惊恐发作所以对自己的能力失去信心;因为太害怕在一些场合发作所以更加焦虑了等等。国内靠谱的咨询师预约平台有PsyByond,可以在微信搜小程序。它现在是康宁医院在管理的平台;以及“北师大心理学部心理健康服务中心”(可以搜微信公众号),现在有收费的服务,也有实习咨询师(都是北师大在读研究生,资质合格,有督导)免费的心理咨询服务。关于如何在国内识别靠谱的咨询师,可以看:http://vienta.lofter.com/post/15b971_125792b03.3 自我调节:放松身体惊恐发作状态中,我们的身体会非常紧绷,而因为紧绷,会带来更多痛苦,例如头疼、肌肉酸痛、胸口发僵等等。这些躯体反应会让我们更加担心,进一步升级恐慌。因此,可以用放松技巧让身体先一点点松弛下来,放松的身体有助于让我们坚信危险已经过去了。*请注意,放松也需要一定的时间,并不可能开始深呼吸后十秒立刻好转。会需要几分钟时间,坚持下去,并在同时可以搭配其他的调节技巧。常用放松技巧:腹式呼吸/深呼吸。吸气慢慢从1数到4-屏气从1数到4-再慢慢地呼气从1数到4。在呼吸的过程中,将注意力集中到呼吸上,想象一种让人放松的物质也随着你的呼吸进入了身体,扩散到全身;而你的焦虑正随着呼气排出体外。由于发作时呼吸急促,刚开始试图放缓呼吸时可能遇到困难,多尝试几次。喝温水/握住或抱住温暖的东西。惊恐发作的时候人可能会觉得很冷,这时温水或者其他温暖的事物能让我们觉得温暖、松弛下来,在喝温水/碰触温暖物体时,可以把注意力从身上移开,集中到温暖的触感上。在发作结束后,你的肌肉可能过分紧绷和震颤而感到疼痛,甚至可能抽搐,这时可以试着泡热水澡,或者第二天做个按摩。3.4 自我调节:调节想法a. 转移注意力把你的注意力从身体,转移到其他地方播放让你放松的音乐或者视频你有过感到放松的时刻吗?记住它,在发作的时候,回忆让你放松的时刻。在哪里会让你放松吗?想象你到了一个让你放松的场景里。比如想象自己在温暖的阳光下,躺在柔软的床上,有温柔的风吹拂等等;也有人会想出一个有许多软垫的公园。b. 对让我们更慌乱的念头提出质疑在惊恐发作中,我们会冒出一些想法,这些想法让我们感到更加恐慌,但它们不一定是真实的。我们可以做的是:先查觉一下让你更害怕的念头是什么问问自己:(1)我担心的事情曾经真的发生过吗?有没有证据证明它会发生?(2)我对此一点办法都没有吗?等等,试着反驳它,这里列举一些常见的例子:*按照HuffPost的说法,John Mayer/Lena Dunham/Caitlyn Jenner/Oprah Winfrey(奥普拉秀)/Emma Stone/Ellie Goulding都曾坦言自己遭受过惊恐发作。但他们都在自己的领域有所成就。3.5 自我调节:行为**理想情况下行为实验建议在他人的看护下进行惊恐障碍的人会有回避的行为,比如为了避免发作而不到一个地方;在发作后不敢动只敢躺下来,因为怕自己心脏病发等等。而通过行为实验,我们可以看到,即使做了和我们想法不一样的事,糟糕的事也未必发生。例如:如果发作后觉得一定要躺下,不然就可能发心脏病,可以扶着墙慢慢地散步。一方面散步可以让身体稍微放松下来(一直紧紧蜷缩身体反而让自己感到更无助);另一方面渐渐地会发现,散步后也没有心脏病发作。具体的行为方面的调整,可以和咨询师谈。或者想好后,找信任的亲密的人商量,看到时候能不能在你实验时提供看护。3.6 自我调节:日常的自我关怀虽然惊恐发作也可能在平静的状态下发生。不过,调节焦虑水平,让自己处于一个心理状况相对更好的状态下,可以让我们在发作中/后,有更多余力去应对困境。这里介绍的一个方法,出自《焦虑型人格自救手册》,上面有很多自我调节的方式。我的压力水平可以在大圈圈上画代表你的图案,或者写下你的名字。在小圈圈上写让你感到很有压力的事情。给你带来压力的事件可能是工作、家庭、亲密关系、学习等等,把他们盘点一下,然后通通写在纸上,写的时候就像是倒垃圾一样,想象自己把让你有压力的事情全都扔到纸上。当你全都写下后(如果圈圈不够的话可以自己画)。深深地吸一口气,慢慢地吐出来。告诉自己:“我把这些事情都从自己身体里拿出去,落到纸上了。”现在你和这些事之间存在一个安全的距离。深呼吸。平静地看这些事件,然后依照压力水平,用1-10的分数给他们挨个打分。选择其中分数最高的三件事(其他事情也很重要,但是我们之后再处理)。想一想,自己可以做一些什么,来让压力的数字变小。不用变动很大,哪怕是挪1格都好。尽情发散思维。逐渐有点眉目后可以写下来,形成一个行动计划,一步一步做。在想的过程中不要给自己太多压力:) 即使一下子没想出来也没关系,可以把相关具体事情询问信任的朋友或者他人;或者换其他的压力小圈尝试。这个练习的主要目的,是培养我们对压力的觉察和及时调整。5. 支持:我的亲友会惊恐发作,我该怎么办?鼓励对方寻求专业服务试着了解惊恐发作/惊恐障碍。比如阅读《焦虑症与恐惧症手册》。给对方提供一些惊恐发作/惊恐障碍的专业信息如果对方愿意的话,可以聊聊相关话题,在聊天过程中不要评判,比如说对方的想法/反应“好/不好”、“应该/不应该”。告诉对方“如果你需要的话,请告诉我”。不要强迫对方接受你的帮助,如果对方有需求,TA会告诉你。如果对方提出希望你能给与支持,可以问对方:“我提供什么样的支持比较好?”、“我能做些什么让你好受一些?”等等。这样能提供对方需要的帮助,而不是我们“自以为”对方需要的帮助如果你们很亲密,你可能会恰好遇到对方发作的时刻。可以观察对方的状态、神情。在对方需要时提供帮助。参考:《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惊恐发作和惊恐障碍——默沙东诊疗手册,医学专业人士版。https://www.msdmanuals.cn/professional/psychiatric-disorders/anxiety-and-stressor-related-disorders/%E6%83%8A%E6%81%90%E5%8F%91%E4%BD%9C%E5%92%8C%E6%83%8A%E6%81%90%E9%9A%9C%E7%A2%8D惊恐发作和惊恐障碍——Mayo诊所。https://www.mayoclinic.org/diseases-conditions/panic-attacks/symptoms-causes/syc-20376021《焦虑症与恐惧症手册》。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0197730/《焦虑型人格自救手册》。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4432245/附录:自述一些个人体验以及摸索的适合我自己的应对方法。有些没有写在书上,但万一要是有用。关于怎么在有必要的情况下让身边人明白自己需要支持:对于父母。他们见到过我发作,所以我把自己需要帮助的情况告诉了他们。我没有告诉他们我有惊恐障碍,因为他们无法理解,我用了个他们能接受的词,叫做“做噩梦”。“我做了噩梦,所以我会变得非常害怕。我希望这时候我能自己散个步。”他们也会有自己的猜测。有趣的是他们曾经去玉佛寺给我求了个护身符(在他们的理解中,我可能被邪魔近身了),但我之后的情况是有好转,不是因为它真的有效(佛寺给了我一个八卦镜,这明明是道家的……),而是因为这个代表了家人的在意和祝福,当我看到这个护身符的时候,我会感到更有力量。对于伴侣。我的伴侣明白什么是惊恐发作,我给她做过科普,她也自己去看了相关视频和知识,并在看了后大喊:“这就是你!”她有很强的洞察力,有次我洗着澡接近发作的时候,她就发现了,问我是不是需要帮助。我告诉她在我身边就好。如果你对伴侣有信心,可以试着透露一些;如果你还不清楚,可以和伴侣尝试谈起某某明星有精神障碍的话/看相关的电视电影,观察一下TA对这件事的接受程度如何,是不是会评判、排斥、嘲笑有障碍的人。对于同事/上级。比较幸运的是我工作场合对惊恐发作很有了解,所以我也可以谈论它。不过我曾经听过一个朋友讲,TA的方式是直接提出自己的需要,而不讲自己怎么了,或者用其他理由来说,比如:“我昨晚没睡好,可能今天效率会低一些”、“我感觉太吵了,不是很能集中注意力,我需要离开一下/去个安静的地方”等等。关于情况是不是有可能变好:有可能变好的!十年前的时候我发作非常频繁,而且因为不清楚自己怎么回事,非常害怕,就很怕自己心脏病发作,经常跑医院。但后来明白了它是啥,每次发作时候就跟自己说“Hello darkness my old friend~~”,然后转移注意力,努力让自己身体展开一些,等TA过去。而且随着这种自我调节能力上升,它反而变得发作频率越来越少,发作强度越来越低了。我现在很少发作了,而且每次发作,我都明白它不会过分干扰到我:肌肉酸痛是会有,但是我可以自己按摩,我有加热腰封可以裹着;工作可能效率变低,但是我好好休息,之后就可以再提升了……它不再那么可怕了。我曾经去北大六院就诊过。当时开了舍曲林和劳拉西泮。我只在发作时候吃劳拉,效果确实不错。不过这个未必合适所有人,有的人对劳拉适应不好,但是吃阿普唑仑或者其他镇静类药物就很合适。请和医生沟通你的用药情况,精神科用药有时是碰运气,需要多变更几次,但为了好转还是值得尝试的。心理回应
转发

收藏小巽我是伙计我是毛毛球~\(≧▽≦)/~ 欢迎大家一起来玩你画我猜【踹
1.1 惊恐发作的症状表现依照《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惊恐发作(Panic Attack)指的是:“突然发生的强烈的害怕或者强烈的不适感,并在几分钟内达到高峰。又称“急性焦虑发作”。发作期间出现下列4项及以上症状:1.心悸、心慌或心率加速, 2.出汗,3.震颤或发抖,4.气短或窒息感,5.哽噎感,6.胸痛或者胸部不适,7.恶心或者腹部不适,8.感到头昏、脚步不稳、头重脚轻或昏阙,9.发冷或发热感,10.感觉异常(麻木或针刺感),11.现实解体(感觉世界不真实)或人格解体(感觉脱离了自己,漂浮在自己外等),12.害怕失去控制或“发疯”,13.濒死感。”(中文版, P.200)症状分析:⒈濒死感:病人突然心里有一种莫名其妙的恐惧,好像人马上就要不行了,要死了,这种濒临死亡的感觉叫濒死感,濒死感是焦虑到了极点,故称惊恐发作。⒉感觉减退:在极度恐惧背景下,抑制了大脑皮质的感知,表现⑴人格解体,其中现实解体表现为听声音变远,听不清周围的声音,看东西变模糊;精神解体表现为看东西不像以前那样熟悉,脑中一片空白。⑵全身发麻:皮肤发麻是触觉减退,可由一处延伸到另一处。⑶头昏头晕。⒊运动减退:在极度恐惧背景下,可抑制大脑皮质的运动,病人感到身体虚弱,人要倒下去,走路要人扶,脚拖不动,眼神发直,或人真的倒下去,不能下床。⒋意识减退:在极度恐惧背景下,可抑制大脑皮质的意识。尽管多数病人说她们意识清楚,但也有病人说他们困倦、发懵、恍惚,甚至晕倒,10秒~1分钟醒来,事后不能记忆,即心因性晕厥。⒌交感神经兴奋:引起⑴血管收缩:导致血压一过性升高(130~190/90~110mmHg),病人感到血液一下涌入脑中,脑子要炸开感,担心自己血管被撑破了。由于血管收缩,导致面色苍白,双腿厥冷。⑵出汗:轻则手心脚心出汗,中则背后出汗,重则全身出汗。⑶手抖。⑷心跳快引起心慌感,心收缩力增加引起心要跳出来的感觉,病人以为是心脏病发作。赶快打的或呼120看急诊,急诊心电图仅“窦性心动过速”或“S-T段轻度改变”⒍呼吸困难:病人喘不上气,于是大口喘气,好像一口气喘不过来就会死去,大口喘气导致手脚发麻,手就像鸡爪样痉挛。机制是大口喘气呼出CO2过多,导致低碳酸血症,外周感觉和运动神经元兴奋,引起发麻和手像鸡爪样痉挛。喘息缓解半小时后,手像鸡爪样才缓解。让病人在嘴鼻部套一个塑料袋或用手捂嘴,抑制CO2呼出过多,可加快手脚发麻和手像鸡爪样痉挛的缓解。⒎主观反应:在头几次惊恐发作时,病人认为是心脏病发作而乘出租车或120看急诊,直到被诊断惊恐障碍后,知道是心理性疾病,再发作时也不很怕,会自我做深呼吸,默念“放松放松”,可有好转。⒏过程:抑郁促发的惊恐发作多在上午发作,疲劳促发的惊恐发作多在下午或晚上发作,催眠时促发的惊恐发作多在半入眠或夜醒后发作,运动或致警醒物质促发的惊恐发作可随时发作。一次发作持续时间在半小时左右,多的一天发数次,少的一年发数次。惊恐发作的典型症状归结为“心跳快、呼吸难、濒死感”。2. 惊恐发作的“升级”——惊恐障碍在DSM-5中,要被诊断为惊恐障碍(Panic Disorder),需要满足以下四个条件:反复出现不可预期的惊恐发作。“反复”指的是惊恐发作不止出现了一次;“不可预期”指的是意外的,没有明显的触发发作的事件,比如可能半夜醒来突然开始惊恐发作等等。在一次发作后,出现下列症状的1-2种,而且持续≥1个月的时间:1. 持续地担忧或者担心再次出现惊恐发作或它导致的结果。比如,怕公开场合突然发作,怕自己猝死、失控等。2. 在和惊恐发作相关的行为方面,出现了显著的不良变化。这种障碍不能归因为某种物质。例如酒精、咖啡、药物等等。这种障碍不能用其他精神障碍来更好地解释。比如,社交焦虑障碍患者在社交场合开始惊恐发作,但是其他时候并不发作,这时可能归因为社交焦虑障碍更合适。总之,“其他精神障碍伴有的惊恐发作”和“惊恐障碍的惊恐发作”所不同的地方,在于惊恐障碍的惊恐发作是突发的、不可预测的。惊恐障碍的惊恐发作可能出现在焦虑状态下,也可能出现在平静状态下。所以,一些在惊恐障碍恢复期的人们,在吃好睡好心请放松的情况下,仍然有可能突然发作,这是很正常的。但随着恢复,发作次数会越来越少,间隔会越来越长,过往积累的经验会让我们应对得越来越好。鉴别诊断:  惊恐发作作为一组综合病征,可见于多种精神疾病和躯体疾病只有在排除这类疾病之后,才能下惊恐障碍的诊断。1.需要鉴别的精神疾病除广泛焦虑障碍和抑郁障碍外,还要注意与精神分裂症、人格解体障碍、躯体形式障碍等鉴别。2.内科疾病需要鉴别的有: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心律失常、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嗜铬细胞瘤低血糖症、真性眩晕、药物戒断和酒精戒断症状等。3.特别容易混淆的是二尖瓣脱垂,二尖瓣脱垂也是突然发生心悸、胸痛,以及气紧疲乏甚至晕厥,但无头昏、出汗震颤面部发热或发冷,以及人格解体、濒死感或失控感等症状,借助超声心动图可资鉴别。但有研究报告,二者可能合病;并认为惊恐障碍可导致二尖瓣脱垂。如果惊恐障碍得到控制,二尖瓣脱垂可能消失。  在诊断本病时首先做常规医疗评估排除是否是躯体疾病引起的焦虑症状(如心脏病、甲状腺功能亢进)。通常惊恐障碍的患者已经在内科医生处反复多次就诊过。基本排除了器质性疾病的可能。参考:《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科普文章,仅供参考!精神科主治医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袁海伟如果需要更多原创科普文章,可以微信搜索公众号 “袁医生心理课堂”,也可以加我微信hnyuanhaiwei 进入心理科普群,有疑问可以在群里提问、解答……版权说明:部分医生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让更多人获取健康知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躯体化障碍的症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