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密检测仪性检查的方法有哪些?

  一、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相关知识  1.什么是新型冠状病毒?  冠状病毒是一种单股正链RNA病毒,是自然界广泛存在的一大类病毒,因病毒包膜上有向四周伸出的突起,形如花冠而得名。冠状病毒与人和动物的多种疾病有关,可引起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和神经系统疾病,如人类的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和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  动物冠状病毒包括哺乳动物冠状病毒和禽冠状病毒,可感染蝙蝠等哺乳动物和鸡等禽鸟类,人类接触、加工、食用一些野生动物,有可能导致冠状病毒跨物种传播,引发人类疾病。  此次疫情防控中,从武汉市初发的不明原因肺炎患者下呼吸道分离出的病毒为一种新型冠状病毒,世界卫生组织(WHO)将其命名为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但新型冠状病毒究竟通过何种动物媒介传染给人,仍有待进一步研究。对冠状病毒理化特性的认识多来自对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病毒(SARS-Cov)和中东呼吸综合征病毒(MERS-Cov)的研究。病毒对紫外线和热敏感,56℃持续30分钟、乙醚、75%乙醇、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和氯仿等脂溶剂,均可有效灭活病毒。  2.什么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指由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引起的肺炎,以发热、乏力、干咳为主要表观,少数患者伴有鼻塞、流涕、咽痛和腹泻等症状。重症患者多在发病一周后出现呼吸困难和/或低氧血症,严重者快速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症休克、难以纠正的代谢性酸中毒和出凝血功能障碍。值得注意的是重型、危重型患者病程中可为中低热,甚至无明显发热。轻型患者仅表现为低热、轻微乏力等,无肺炎表现。从目前收治的病例情况看,多数患者预后良好,少数患者病情危重。老年人和有慢性基础疾病者预后较差,儿童病例症状相对较轻。  3.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与流感、普通感冒有什么区别?  三者的病原体不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症状与普通感冒和流感存在一定的差别。普通感冒主要是鼻塞、流涕、打喷嚏等上呼吸道症状,无明显发热、乏力、头痛、关节痛、周身不适、食欲不振等症状,一般上呼吸道症状较重,但全身表现较轻。流感是由流感病毒感染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发病急,会出现高热、咽喉痛、头痛、肌肉酸痛、乏力、食欲下降等症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主要症状是发热、乏力、干咳,少数患者伴有鼻塞、流涕、咽痛和腹泻等症状,轻症患者仅表现为低热、轻微乏力等,无肺炎表现,诊断还需要结合流行病学史和实验室检测结果。  4.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可以治愈吗?  已有部分患者治愈出院。疑似及确诊病例应在具备有效隔离条件和防护条件的定点医院隔离治疗,疑似病例应当单人单间隔离治疗,确诊病例可多人收治在同一病室。危重型患者应尽早收入ICU治疗。一般治疗包括支持治疗、抗病毒治疗和抗菌药物治疗等。重型、危重型患者在对症治疗的基础上,积极防治并发症,治疗基础疾病,预防继发感染,及时进行器官功能支持。经治疗,体温恢复正常3天以上、呼吸道症状明显好转,肺部影像学显示炎症明显吸收,连续两次呼吸道病原核酸检测阴性(采样时间间隔至少1天),可解除隔离出院或根据病情转至相应科室治疗其他疾病。  5.哪些人容易感染新型冠状病毒?  人群普遍易感。是否会被感染,主要取决于是否与患者或无症状感染者接触。老年人、慢性基础疾病者,感染后可能病情进展更快,严重程度更高,预后较差。根据目前对患者的治疗情况来看,多数患者预后良好,只有少数患者病情危重,甚至死亡。  6.新型冠状病毒会人传人吗?  已有确切的证据表明可以人传人。目前所见传染源主要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患者。无症状感染者也可能成为传染源。  7.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播途径有哪些?  新型冠状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是经呼吸道飞沫传播,亦可通过接触传播,包括:①吸入患者或病毒携带者咳嗽或打喷嚏时喷出的呼吸道飞沫;②眼结膜、鼻黏膜等处沾染患者或病毒携带者的痰液、血液、呕吐物、体液、分泌物等;③手部沾染患者或病毒携带者的痰液、血液、呕吐物、体液、分泌物等,或触摸被这些分泌物污染的物品、器具后,再用手直接接触口、眼、鼻等。气溶胶和消化道等传播途径尚待明确。  8.什么是飞沫传播?  飞沫是指直径>5微米的含水颗粒,咳嗽、打喷嚏、大声说话,均可从口腔或鼻腔喷出飞沫,距离小于1米的人际接触,常可吸入对方喷出的飞沫。医护人员在对患者进行吸痰操作、支气管镜检查或气管插管,给患者翻身、拍背或进行心肺复苏时,也可能吸入患者喷出或咳出的飞沫。患者或病毒携带者喷出的飞沫中,可含新型冠状病毒,人在吸入这些飞沫后,有可能造成感染。  9.什么是接触传播?  接触传播包括直接接触传播和间接接触传播两种。直接接触传播是指皮肤或黏膜直接接触患者或致病微生物携带者。间接传播是指皮肤或黏膜接触患者或致病微生物携带者的痰液、血液、呕吐物、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或接触被这些体液污染的物品、器具等。手常常扮演着间接接触传播的媒介,手在触摸被致病微生物污染的物品或器具后,通过揉眼、挖鼻等,使皮肤和黏膜沾染致病微生物。  10.什么是密切接触者?  密切接触者指与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仅限湖北省)、确诊病例发病后,无症状感染者检测阳性后,有如下接触情形之一,但未采取有效防护措施者:(1)共同居住、学习、工作,或其他有密切接触的人员,如近距离工作或共用同一教室或同一所房屋中生活。  (2)诊疗、护理、探视病例的医护人员、家属或其他有类似近距离接触的人员,如到密闭环境中探视患者或停留,同病室的其他患者及其陪护人员。  (3)乘坐同一交通工具并有近距离接触人员,包括在交通工具上照料护理人员、同行人员(家人、同事、朋友等),或经调查评估后发现有可能近距离接触病例(疑似病例、确诊病例)和感染者(轻症病例、无症状感染者)的其他乘客和乘务人员。  (4)现场调查人员调查后经评估认为符合其他与密切接触者接触的人员。  11.密切接触者居家医学观察应注意什么?  居家医学观察期是14天。在家中观察期间需与医学观察工作人员保持联系,并需要了解病情观察和护理要点,掌握正确洗手、通风、防护和消毒方法。  在居家医学观察期间的具体建议如下:(1)居家医学观察人员可以选择家庭中通风较好的房间隔离,多开窗通风;保持房门随时关闭,在打开与其他家庭成员或室友相通的房门时先开窗通风。避免使用中央空调。  (2)在隔离房间活动可以不戴口罩。不随意离开隔离房间,必须离开隔离房间时,先戴好医用外科口罩,洗手或手消毒后再出门。佩戴口罩前后和处理用后的口罩后,应及时洗手。  (3)尽可能减少与其他家庭成员接触,必须接触时保持1米以上距离,尽量处于下风向。其他家庭成员进入密切接触者居住空间时,应佩戴口罩,离开房间后,需清洁双手。  (4)咳嗽打喷嚏时,用纸巾遮掩口鼻,用过的纸巾及口罩丢入专门的带盖垃圾桶内或垃圾袋中。不随地吐痰。  (5)密切接触者的生活用品要与其他家庭成员分开,如避免共用牙刷、餐具、毛巾、浴巾、床单等,不要共同进餐,避免交叉污染。尽量不要共用卫生间,必须共用时须分时段,用后通风并用医用酒精等消毒剂消毒身体接触的物体表面。  (6)家中公用物品及时清洁消毒。推荐使用含氯消毒剂或过氧乙酸消毒剂对家庭成员经常触碰的物品进行消毒,如床头柜、床架、门把手及其他卧室家具。至少每天清洁、消毒浴室和厕所表面一次。  (7)家庭成员在清洁被密切接触者的分泌物污染的物体表面、衣物或床品时,要戴好一次性手套和保护性衣物(如塑料围裙)。  (8)密切接触者的衣物、床单、浴巾、毛巾等,使用普通洗衣皂和清水清洗,或用洗衣机以60~90℃水和普通家用洗衣液清洗,然后完全干燥上述物品。将密切接触者使用的床品放入洗衣袋。不要甩动衣物,避免直接接触皮肤和自己的衣服。  (9)保证充足休息和营养。密切接触者以静养为主,食物多样化,保证营养充足。心态要平和,不要着急、害怕。保证睡眠充足,减少上网、长时间看视频等。最好限制在隔离房间进食、饮水。  (10)按居家医学观察通知,每日上午、下午测量体温,自觉发热时随时测量并记录。出现发热、咳嗽、气促等急性呼吸道症状时,及时联系隔离点观察人员。  12.为什么要对密切接触者隔离观察14天?  传染病的隔离期都是根据该疾病的潜伏期来确定的。潜伏期是指从病原体侵入机体至出现临床症状前的一段时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潜伏期一般为3~7天,最长不超过14天,存在传染性。目前对密切接触者采取较为严格的医学观察等预防性公共卫生措施十分必要,这是一种对公众健康安全负责任的态度,也是国际社会通行的做法。参考其他冠状病毒所致疾病潜伏期、此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病例相关信息和当前防控实际,将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期定为14天。  13.什么是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  湖北以外省份:  (1)疑似病例:疑似病例需结合下述流行病学史和临床表现综合分析后认定。  1)流行病学史:①发病前14天内有武汉市及周边地区,或其他有病例报告社区的旅行史或居住史;②发病前14天内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核酸检测阳性者)有接触史;③发病前14天内曾接触过来自武汉市及周边地区,或来自有病例报告社区的发热或有呼吸道症状的患者;④聚集性发病。  2)临床表现:①发热和/或呼吸道症状;②具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影像学特征;③发病早期白细胞总数正常或降低,或淋巴细胞计数减少。  有流行病学史中的任何1条,且符合临床表现中的任意2条者;或无明确流行病学史,符合临床表现中的3条者,均被认定为疑似病例。  (2)确诊病例:确诊病例为疑似病例具备以下病原学证据之一者。  1)呼吸道标本或血液标本实时荧光RT-PCR检测新型冠状病毒核酸阳性。  2)呼吸道标本或血液标本病毒基因测序,与已知的新型冠状病毒高度同源。  湖北省:  (1)疑似病例:疑似病例需结合下述流行病学史和临床表现综合分析后认定。  1)流行病学史:①发病前14天内有武汉市及周边地区,或其他有病例报告社区的旅行史或居住史;②发病前14天内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核酸检测阳性者)有接触史;③发病前14天内曾接触过来自武汉市及周边地区,或来自有病例报告社区的发热或有呼吸道症状的患者;④聚集性发病。  2)临床表现:①发热和/或呼吸道症状;②发病早期白细胞总数正常或降低,或淋巴细胞计数减少。  有流行病学史中的任何1条或无流行病学史,且同时符合临床表现中2条者,被认定为疑似病例。  (2)临床诊断病例:临床诊断病例为疑似病例具有肺炎影像学特征者。  (3)确诊病例:确诊病例为临床诊断病例或疑似病例,具备以下病原学证据之一者。  1)呼吸道标本或血液标本实时荧光RT-PCR检测新型冠状病毒核酸阳性。  2)呼吸道标本或血液标本病毒基因测序,与已知的新型冠状病毒高度同源。  14.感染新型冠状病毒,一定会出现肺炎症状吗?  从目前的情况看,早期的患者以发热、乏力、干咳为主要临床表现,有一部分重症患者可出现呼吸困难,甚至呼吸衰竭,以及原有基础疾病加重。轻症病例中,有一部分患者并没有肺炎表现,只有轻度发热或者偶尔有一些干咳;也存在虽没有症状,但核酸检测是阳性的无症状感染者。  15.传染病共分为几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属于哪一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我国传染病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甲类传染病是指鼠疫、霍乱。乙类传染病包括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等。丙类传染病包括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等。对乙类传染病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根据目前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特征等特点的认识及对人群健康的危害程度,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决定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纳入乙类传染病,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16.《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对公民在疫情防控中应当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有哪些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规定的公民在疫情防控中应当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包括:第一章第12条规定:一切单位和个人,必须接受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有关传染病的调查、检验、采集样本、隔离治疗等预防、控制措施,如实提供有关情况。  第二章第16条规定: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和疑似传染病病人,在治愈前或者在排除传染病嫌疑前,不得从事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禁止从事的易使该传染病扩散的工作。  第27条规定:对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污水、污物、场所和物品,有关单位和个人必须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指导下或者按照其提出的卫生要求,进行严格消毒处理;拒绝消毒处理的,由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或者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进行强制消毒处理。  第三章第31条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应当及时向附近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者医疗机构报告。  第八章第77条规定:任何个人违反相关规定,导致传染病传播、流行,给他人人身、财产造成损害的,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二、个人防护知识  17.如何预防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一种新发传染病,根据目前对该疾病的认识,在疾病流行期间,个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预防工作。  (1)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讲究个人卫生,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掩住口鼻,勤洗手,不用脏手触摸口、眼、鼻,不随地吐痰。  (2)避免聚餐。聚餐人群相互之间都是密切接触者,咳嗽、打喷嚏产生的飞沫,可直接污染到整个聚餐人群,极易造成疾病传播,为了防止新型冠状病毒传播,请不要聚餐。  (3)少去公共场所。公共场所人员多,流动量大,人员组成复杂,一旦有病毒携带者,很容易造成人与人之间的传播,尤其是人员密集、空气流动性差的公共场所,例如商场、餐厅、影院、网吧、KTV、车站、机场、码头、展览馆等。  (4)经常开窗通风。室内环境密闭,容易造成致病微生物滋生繁殖,增加人体感染疾病的风险。勤开窗通风可有效减少室内致病微生物和其他污染物的含量,阳光中的紫外线还有杀菌作用。因此,每天早、中、晚均应开窗通风,每次通风不低于15分钟。  (5)保持居室清洁。居室门把手、遥控器、手机、电话座机、马桶圈、儿童玩具等是家人经常共用的物品,被致病微生物污染后这些物品就成为疾病传播的重要载体和媒介,为了家人健康,应经常用干净的湿毛巾或湿纸巾擦拭清洗,必要时可使用家用消毒剂擦拭。  (6)勤洗手。经手可传播多种疾病,如被致病微生物污染的手接触食物可传播消化道疾病,揉眼睛可传播红眼病、角膜炎等疾病,抠鼻子可传播呼吸道疾病等。外出归来、饭前便后、咳嗽打喷嚏时用手捂口鼻后,都应及时洗手。洗手时,请使用流动水和肥皂或洗手液洗手。  (7)外出佩戴口罩。公众外出前往公共场所、就医(除发热门诊)和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应正确戴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儿童选用性能相当产品)。不随地吐痰,口鼻分泌物用纸巾包好,弃置于有盖垃圾箱内。  (8)养成健康生活方式。合理膳食,不暴饮暴食,食用肉类和蛋类要煮熟、煮透。不吸烟,少喝酒,不酗酒。劳逸结合,不熬夜,生活有规律。适当锻炼,吃动平衡。  (9)做好健康监测。尽可能避免与有呼吸道疾病症状(如发热、咳嗽或打喷嚏等)的人密切接触。自觉发热时要主动测量体温。家中有小孩的,要早晚摸小孩的额头,如有发热要为其测量体温。发现家人有发热、干咳、乏力等疑似症状时,请及时就医。  (10)不接触、猎捕、加工、运输、宰杀、食用野生动物。  18.如何正确选择口罩?  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期间,建议选择合适的口罩类型,不过度防护。按防疫工作性质和风险等级提出以下指引:  (1)高风险暴露人员  人员类别:在收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确诊病例、疑似病例)的病房、ICU和留观室工作的所有工作人员,包括临床医师、护士、护工、清洁工、尸体处理人员等;疫区指定医疗机构发热门诊的医生和护士;对确诊病例、疑似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的公共卫生医师。  防护建议:医用防护口罩;在感染患者的急救和从事气管插管、气管镜检查时加戴护目镜或防护面屏;医用防护口罩短缺时,可选用符合N95/KN95及以上标准颗粒物防护口罩替代,也可选用自吸过滤式呼吸器(全面型或半面型)配防颗粒物的滤棉,动力送风过滤式呼吸器的防护效果更佳。  (2)较高风险暴露人员  人员类别:急诊科工作医护人员等;对密切接触人员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的公共卫生医师;疫情相关的环境和生物样本检测人员。  防护建议:符合N95/KN95及以上标准的颗粒物防护口罩。  (3)中等风险暴露人员  人员类别:普通门诊、病房工作医护人员等;人员密集场所的工作人员,包括医院、机场、火车站、地铁、地面公交、飞机、火车、超市、餐厅等相对密闭场所的工作人员;从事与疫情相关的行政管理、警察、保安、快递等从业人员;居家隔离及与其共同生活人员。  防护建议:戴医用外科口罩。  (4)较低风险暴露人员  人员类别:超市、商场、交通工具、电梯等人员密集区的公众;室内办公环境;医疗机构就诊(除发热门诊)的患者;集中学习和活动的托幼机构儿童、在校学生等。  防护建议:戴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儿童选用性能相当产品)。  (5)低风险暴露人员  人员类别:居家室内活动、散居居民;户外活动者,包括空旷场所/场地的儿童、学生;通风良好工作场所工作者。  防护建议:居家、通风良好和人员密度低的场所也可不佩戴口罩。非医用口罩,如棉纱、活性炭和海绵等口罩具有一定防护效果,也有降低咳嗽、喷嚏和说话等产生的飞沫播散的作用,可视情选用。  19.什么情况下,需要更换口罩?  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期间,在保障公众健康的前提下,可适当延长口罩使用(使用时间、使用次数)。  (1)医用标准的防护口罩均有使用期限,口罩专人专用,人员间不能交叉使用。高风险人员在结束工作、中途进餐(饮水)、如厕等脱下防护装置后,重新进入需更换。  (2)口罩被患者血液、呼吸道/鼻腔分泌物以及其他体液污染要立即更换。  (3)较高风险人员在接诊高度疑似病例后需更换。  (4)其他风险类别暴露人员佩戴的口罩可反复多次使用。口罩佩戴前按规程洗手,佩戴时避免接触口罩内侧。口罩脏污、变形、损坏、有异味时需及时更换。  20.口罩如何保存和清洁?  (1)如需再次使用的口罩,可悬挂在洁净、干燥通风处,或将其放置在清洁、透气的纸袋中。口罩需单独存放,避免彼此接触,并标识口罩使用人员。  (2)医用标准防护口罩不能清洗,也不可使用消毒剂、加热等方法进行消毒。  (3)自吸过滤式呼吸器(全面型或半面型)和动力送风过滤式呼吸器的清洗参照说明书进行。  (4)棉纱口罩可清洗消毒,其他非医用口罩按说明书处理。  21.如何正确佩戴医用外科口罩?  医用外科口罩的佩戴方法:口罩颜色深的一面向外,有鼻夹的一边向上;上下拉开褶皱,包覆住口鼻及下颌;按捏鼻夹,使之紧贴鼻梁,防止侧漏。  22.如何正确佩戴防护型口罩?  防护型口罩的佩戴方法以KN95 (N95)口罩为例:口罩有标识的一面向外,有金属条的一边向上;系紧固定口罩的带子,或把口罩的橡皮筋绕在耳朵上,使口罩紧贴面部。继续使用的,取下口罩后应对折放人专用塑料袋中,并放入干燥剂保持干燥。  23.如何正确佩戴头戴式口罩?  (1)单手捧口罩本体,指尖位于鼻夹位置,让两根头带自由悬垂在手背下方;(2)鼻夹朝上,口罩扣住下巴,将上头带戴在头顶位置,将下头带戴在颈部;(3)用双手食指从鼻夹中部开始,向两侧一边移动一边向下按压鼻夹,塑造鼻梁形状。  24.如何正确佩戴耳带式口罩?  (1)面向口罩无鼻夹的一面,两手各拉住一边耳带,使鼻夹位于口罩上方;(2)用口罩抵住下巴;  (3)将耳带拉向耳后,调整耳带至感觉舒适;  (4)将双手手指置于鼻夹中部,向两侧一边移动一边向下按压鼻夹,塑造鼻梁形状。单手捏鼻夹,会使鼻夹出现锐角,导致泄漏,降低防护性能。应使用双手按压鼻夹。  25.为什么戴上口罩后要进行气密性检查?  无论是头戴式还是耳带式口罩,每次佩戴后均需要进行气密性检查。双手捂住口罩呼吸,若感觉有气体从鼻夹处泄漏,应重新调整鼻夹,若感觉气体从口罩两侧漏出,需进一步调整头带、耳带位置;如果不能密合,则需要更换口罩型号。  26.使用过的口罩,如何处理?  (1)健康人群使用后的口罩,按照生活垃圾分类的要求处理即可。  (2)疑似病例或确诊病例佩戴的口罩,不可随意丢弃,应视作医疗废弃物,严格按照医疗废弃物有关流程处理。  27.儿童选择和佩戴口罩有哪些注意事项?  (1)儿童在佩戴前,需在家长帮助下,认真阅读并正确理解使用说明,以掌握正确使用呼吸防护用品的方法;(2)家长应随时关注儿童口罩佩戴情况,如儿童在佩戴口罩过程中感觉不适,应及时调整或停止使用;(3)因儿童脸型较小,与成人口罩边缘无法充分密合,不建议儿童佩戴具有密合性要求的成人口罩。  28.孕妇和老年人如何选择口罩?  孕妇和老年人佩戴口罩应选择适宜产品,寻求专业指导。  (1)孕妇佩戴防护型口罩,应注意结合自身条件,选择舒适性较好的产品,如配有呼吸阀的防护口罩。  (2)老年人及慢性病患者,身体情况各异,如心肺疾病患者佩戴口罩后可能会造成不适,这部分人群需要向医生咨询,寻求专业指导。  29.为什么洗手能够有效预防呼吸道传染病?  洗手是预防传染病最简便有效的措施之一,日常工作、生活中,人的手不断接触到被病毒、细菌污染的物品,如果不能及时正确洗手,手上的病原体可以通过手和口、眼、鼻的黏膜接触进入人体。通过洗手可以简单有效地切断这一途径,保持手的清洁卫生可以有效降低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的风险。  30.怎样保证洗手效果?  洗手是减少手部细菌、病毒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之一,正确洗手是关键。正确洗手是指使用流动水,肥皂或洗手液洗手,每次洗手应揉搓20秒以上,应确保手心、手指、手背、指缝、指甲缝、手腕等处均被清洗干净。不方便洗手时,可以使用含酒精的免洗洗手液进行手部清洁。  31.洗手的步骤有哪些?  (1)用流动水将双手淋湿。  (2)取适量肥皂或洗手液均匀涂抹双手。  (3)认真搓洗双手至少20秒。  第一步,洗手掌。手心相对,手指并拢相互搓揉。  第二步,洗手背。手心对手背,手指交叉,沿指缝相互搓揉。双手交换进行。  第三步,洗指缝。手心相对,手指交叉,相互搓揉。  第四步,洗指背。一手弯曲呈空拳,把手指关节放在另一手的手心,旋转搓揉。双手交换进行。  第五步,洗拇指。一手握住另一只手的大拇指,旋转搓揉。双手交换进行。  第六步,洗指尖。一手五指指尖并拢,放在另一只手的手心,旋转搓揉。双手交换进行。  第七步,洗手腕。一手握住另一只手的腕部,旋转搓揉。双手交换进行。  (4)用流动水冲洗干净双手。  (5)捧起一些水,冲淋水龙头后,再关闭水龙头(如果是感应式水龙头不用做此步骤)。  (6)用清洁毛巾或纸巾擦干双手,也可用吹干机吹干。  32.什么时候需要洗手?  新型冠状病毒流行期间,为了避免经手传播,应注意洗手,洗手频率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以下情况应及时洗手:外出归来,戴口罩前及摘口罩后,接触过泪液、鼻涕、痰液和唾液后,咳嗽打喷嚏用手遮挡后,护理患者后,准备食物前,用餐前,上厕所后,接触公共设施或物品后(如扶手、门柄、电梯按钮、钱币、快递等物品),抱孩子、喂孩子食物前,处理婴儿粪便后,接触动物或处理动物粪便后。  33.外出不方便洗手时,该怎么办?  可选用有效的含醇速干手消毒剂进行手部清洁,特殊条件下,也可使用含氯或过氧化氢手消毒剂。使用时用量要足够,要让手心、手背、指缝、手腕等处充分湿润,两手相互摩擦足够长的时间,要等消毒液差不多蒸发之后再停止。但是,对公众而言,不建议以免洗的手部消毒液作为常规的手部清洁手段,只是在户外等没有条件用水和肥皂洗手的时候使用。  34.洗手需要注意哪些事项?  (1)要用流动的清水洗手。如果没有自来水,可用水盆、水舀、水壶等器具盛水,把水倒出来,形成流动水来冲洗双手。  (2)用肥皂或者洗手液,充分揉搓,保证洗手效果。  (3)每个地方都要洗干净,包括手心、手指、手背、手指缝、指甲缝、手腕,每个角落都不能放过,时长不少于20秒。  (4)肥皂泡要用清水彻底冲干净。  (5)洗手后要用干净的毛巾或者一次性纸巾擦干,也可用吹干机吹干。  35.为什么不能捕猎、贩卖、购买、加工、食用野生动物?  野生动物是指所有非经人工饲养而生活于自然环境下的各种动物。  近年来,新发传染病不断出现,威胁着人类健康。很多新发传染病与野生动物有关。许多野生动物带有多种病毒,如果人与之接触,就有可能将病毒传播给人类。如艾滋病、莱姆病、埃博拉病毒、亨德拉病毒、尼巴病毒、猴痘、SARS、MERS以及新型冠状病毒等,都是通过与野生动物的接触传播到人类。  我国早在1988年就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禁止出售、购买、利用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及其制品,禁止生产、经营使用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及其制品制作的食品,或者使用没有合法来源证明的非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及其制品制作的食品。为了人类健康,个人不要接触、捕猎、贩卖、购买、加工、食用野生动物。  三、孕产妇防护知识  36.孕妇是否需要戴口罩?  正确佩戴口罩是减少呼吸道传染病传播的有效方式。担心戴上口罩后影响胎儿的氧气供应,实际上没有医学证据。有些孕妇戴口罩后出现短暂呼吸网难,可能是和不适应、紧张有关。  37.孕妇是否可以外出?  疫情流行期间,孕妇应尽量减少外出。如需外出,需做好个人防护。家庭聚餐,亲人来往的接触,会增加感染风险,可以告知亲人朋友特殊时期减少探亲活动。  38.孕产妇居家应注意什么?  (1)保持居室空气清新,温度适宜,适时开窗,避免过冷或过热。  (2)孕产妇的毛巾、浴巾、餐具、寝具等生活用品单独使用,避免交叉感染。  (3)注意保持手部卫生。饭前便后,用流动水,肥皂或洗手液洗手,或者使用含酒精的免洗洗手液;不确定手是否清洁时,避免用手接触口、眼、鼻;打喷嚏或咳嗽时,用纸巾遮住口鼻。  (4)尽量避免亲朋好友探视。  (5)产妇要注意个人卫生,喂奶前要洗净双手。  (6)保持营养均衡,清淡饮食,避免过度进食,做好体重控制。生活规律,睡眠充足,多饮水,适当运动,保持良好心态,增强自身抵抗力。  39.如何做好自我健康监测与管理?  (1)做好自我健康监测。注意每日测量体温、体重变化,有无呼吸道感染症状,定期监测胎动。  (2)孕早期孕妇,如果B超已确认宫内孕,出现轻微腹疼或少量流血,可自行在家休息观察;如果持续少量出血或反复不规则少量流血,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3)在疫情高发期间,怀孕28周以内的孕妇如无特殊情况可与产科医师协商适当延后产检时间,白行居家监测胎儿宫内情况(胎动)。随着孕周的增加,可能会发生各种各样的危险,特别是怀孕28周以后的孕晚期孕产妇,一定要按照医生的建议到医疗机构就诊。必须产检时,应提前预约,做好防护,并尽量缩短就医时间。存在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的孕产妇,要严格遵医嘱治疗。孕期出现异常情况(头痛、视物不清、心慌气短、血压升高、阴道出血或流液、异常腹痛、胎动异常等)或有分娩征兆时,应及时就医。  (4)孕妇出现鼻塞、咽部不适等轻症时,如果14天内没有疫情高发地区旅行史、居住史或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密切接触史,无发热,可居家观察,充分休息,每日监测体温并自行观察症状轻重变化。  (5)如果孕产妇14天内有疫情高发地区旅行史、居住史,或与确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患者有密切接触史,根据要求居家或到指定场所进行医学观察,孕妇观察期间需同时密切关注自身症状及监测胎动。如出现可疑症状(包括发热、咳嗽、咽痛、胸闷、呼吸困难、乏力、恶心呕吐、腹泻、结膜炎、肌肉酸痛等),不要惊慌,立即与社区管理人员或医学观察工作人员联系,准确告知自身健康状况,及时就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气密检测仪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