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教下张仲景如·何运用中医针灸治病的原理与药物结合治疗疾病?

2022-12-22 20:02:08文/李泓箴
魏晋时期任太医令的医学家王叔和整理传播了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并著述了《脉经》。张仲景,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医圣”。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它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魏晋时期任太医令张仲景著述了什么魏晋时期任太医令的医学家王叔和整理传播了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并著述了《脉经》。张仲景,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医圣”。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它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脉经》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脉经》是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本书在学术上的主要特点,一是对脉象的系统归纳。第一次把病脉归纳为浮、芤、洪、滑、数、促、弦、紧、沉、伏、革、实、微、涩、细、软、弱、虚、散、缓、迟、结、代、动二十四种。并对每种脉的体状、搏动征象及其变化,都作了具体描述,丰富了中医诊断学的内容,使脉学系统化。二是保存了大量古医籍内容。张仲景十大名方有哪些小青龙汤、大承气汤、小柴胡汤、五苓散、逍遥散、血府逐瘀汤、补中益气汤、归脾汤、六味地黄丸和温胆汤。1、小青龙汤麻黄9克、桂枝9克、干姜9克、细辛3克、五味子6克、白芍9克、半夏12克、甘草6克。来源于汉代张仲景所著《伤寒论》,功效解表散寒、温肺化饮,主治外感风寒、内停水饮。因其主治太阳表里俱寒,名日青龙,取东方木神伏邪之义,龙兴则云升雨降品物咸亨。2、大承气汤大黄12克、厚朴9克、枳实12克、芒硝9克。泻下之峻刺,有通便泻热之功。方中以大黄苦寒泄热通便、荡涤肠胃为主药;辅以芒硝咸寒泻热,软坚润燥;积滞不去,由于气滞不行,故佐以枳实、厚朴消痞除满,行气散结,四药合用,有峻下热结的功效。对于肠胃燥实、郁滞不通者能承顺胃气下行,使塞者通,闭者畅,故名承气。
光明微教育 2017-11-088月10日至10月10日,第二届“品读中医经典,服务健康中国”新媒体征文大赛系列活动,投票系统在光明日报教育部官方微信公众号“光明微教育”开启,网友积极参与,反响热烈。从今天起,光明微教育(gmweijiaoyu)微信公号将对优秀参赛作品进行展播,每天两篇,以飨读者。本次新媒体征文大赛系列活动由光明日报教育部、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联合主办,中华中医药学会仲景学说分会承办,北京龙诚自然科学研究院、山西昂生医药集团张仲景学院和中国光华科技基金会协办。在《伤寒论》中的“六经辨证”是东汉医学家张仲景在《素问·热论》等篇的基础上,结合外感病证传变的特点所创立的一种论治外感疾病的辨证方法,它奠定了中医临床学的基础。十二经辩证是六经辨证产生的依据,十二经是手三阳、手三阴、足三阳、足三阴,张仲景将手、足同名经合二为一,概括为三阳经、三阴经,即六经。六经辨证是以六经(太阳经、阳明经、少阳经、太阴经、少阴经、厥阴经)为纲,将外感疾病演变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各种证候,总结归纳为三阳病(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三阴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分别从邪正盛衰、病变部位、其相互传变等方面阐述外感病各阶段过程中的病变特点。在这当中凡是抗病能力强、病势亢盛的,表现为表证、实证、热证的外感疾病,为三阳病证;抗病力衰减,病势虚弱的,表现为里证、虚证、寒证的外感疾病,为三阴病证。而《针灸学》是继续沿用十二条经络从不同的方面论述疾病的发生发展。仲景是一位针药结合使用的医家,他认为针、灸、药三合一疗效更明显,在《伤寒论》第24条“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即愈”;《金匮要略》中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血痹“但以脉自微涩,在寸口,关上小紧,宜针引阳气,令脉和紧去则愈”;“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这些条文都强调了针药合用的重要性。针灸治病的原则,在《灵枢·九针十二原》说:“凡用针者,虚者实之,满者泄之,宛陈者除之,邪盛者虚之。”《灵枢·经脉》“盛则泄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即指出针灸治病的原则:凡邪气盛满时当用泄法,以泄其实邪;正气不足,身体虚弱时,当用补法,以补其不足,使正气充实。因此我们现在在临床中针灸的治疗也可以以《伤寒论》中六经提纲作为基础,利用六经辩证、四诊合参,取穴及确立针法,才能更有效治疗疾病。01太阳病的诊断与针灸治疗病人的表现为“恶寒、发热、头项强痛”等症状,可以看出此为外感疾病的初期,病邪刚刚侵袭人体,正气正处于旺盛的阶段,与邪气抗衡,处于邪正斗争的初期,而此时皮肤的开阖不利,因此针对这些症状,针灸的辩证以解表开郁,调和营卫为原则,可使针刺泄法。由于太阳之舒畅赖肾督阳气之助,督脉统摄诸阳又维系元阳,卫阳被郁常易化热故主要选穴为督脉上的穴位。02阳明病的诊断与针灸治疗病人表现为高热、不恶寒、反恶热、面赤、脉洪大等症状,此时是外感过程中正邪相争激烈,邪热极盛的阶段。在这个时期正气与邪气斗争最剧烈,阳热亢盛邪热弥漫,以致腑气不通而见痞、满、燥、实、坚的里实热证。因此针对这些症状,针灸单用针刺泄法不可使用灸法。因为足阳明胃、手阳明大肠为多血多气之经,取穴以足阳明胃经为主要穴位。《伤寒论》原文第216条“阳明病,下血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但头汗出者,刺期门,随其实而泄之,濈然汗则愈”此说明阳明热入血室的证治。此可疏利肝胆泄邪气,使热有所出,汗出则愈。《伤寒论》第8条“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这条原文说明太阳病如果没有自愈可能会传病其他经,此时针刺足阳明经的腧穴可以使之不传,此处的“足阳明”腧穴的选择后世的医家有不同的理解与认识,周禹载认真针刺足阳明经原穴冲阳可以激发经脉之气,使中气旺盛脾胃功能健运增强抗病能力,防止传变,并可泄邪气,邪散病自愈。03少阳病的诊断与针灸治疗病人表现为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欲呕、头晕目眩、心烦、往来寒热或寒热错杂少阳枢机不利等症状,这是由于太阳病的误治、失治而传变入里,或者由于病人素体虚弱,病邪亢盛直中少阳,此时是外感热病发展过程中,病在半表半里的中间阶段。少阳,即小阳,表示阳气量少,人体阳气已受到一定的损伤,即将进入阴经脏腑的阶段。因为邪犯少阳,枢机不利,胆液上溢则表现为口苦,胆热熏蒸精液则表现为咽干,由于少阳处于半表半里之处,针对这些症状,针灸辩证以解表清里、和解少阳为原则,取穴主要以手足少阳经的穴位为主。04太阴病的诊断与针灸治疗太阴病以“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为提纲,此时是三阴病的初始阶段,病位在里,属脾虚寒证,以虚寒病变为主,多由于三阳病失治、误治病邪传变而来,或因病人素体虚弱,寒邪直中也可致病。此时的辩证要点以腹痛、腹胀、大便清稀舌淡苔白为主。病入太阴,以脾阳不运,寒湿阻滞为主,以里、虚、寒证为主。因脾胃为表里,太阴病常常影响到胃,可出现上吐下泻等症状,针对这些临床表现针灸治疗多以温中扶阳,运化寒湿为原则,针刺是多以温补可使用灸法,取穴多以足太阴脾经为主,因任脉上的穴位有补的作用,因此也可灸任脉上的穴位。05少阴病的诊断与针灸治疗少阴病是外感病发展过程中的危重阶段,病位在里,病至少阴,心肾阴阳气血俱虚,故以“脉微细、但欲寐”为提纲,临床多以心肾两虚为主,以阳虚为重。针对这些表现针灸的治则以扶阳、育阴、阴阳兼治为主。取穴以保健穴为主。《伤寒论》中第292条原文“少阴病,吐利,手足不逆冷,反发热者,不死;脉不至者,灸少阴七壮”这是说明阴寒吐利导致的脉绝,可以用灸法来回阳救逆作急救,我认为此时可使用隔姜灸。06厥阴病的诊断与针灸治疗厥阴病是伤寒六经病证的最后阶段也是病邪的最终阶段,此时阴盛阳虚。厥阴为病,肝失条达,木火上炎,脾虚不运,易形成上热下寒的病理变化。厥阴病提纲证“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反映了厥阴病的寒热错杂的特点。针对这些临床表现,针灸的治则以疏调气血、泻热降逆、柔肝和胃为主,取穴主要足阳明胃经为主。《伤寒论》中原文第343条“伤寒六、七日,脉微,手足厥冷,烦躁,灸厥阴,厥不还者,死”这也说明了厥阴病阴盛阳虚,可使用灸法来扶阳。此时也可加上一些保健穴来帮助扶助阳气的回升。我们通常说的六经辨证在教材上可以做一个划分,其中以“病、脉、证、治”这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来决定一个病证,把病证划分为几个过程阶段,其中每一个过程阶段的病名、脉象、证型、治法都不相同。但是,这每一个过程既可以相互影响又可以相互联系。综上所述,三阳证多为表证、实证、热症,因此在针灸的治疗上多用泻法,捻转的角度大,频率快,力度大,操作时间长,针下得气后先深后浅,轻插重提,提插幅度大,频率快,操作时间长,例如透天凉的应用。三阴证多为里证、虚证、寒证,因此治疗多用补法,捻转的角度小,频率慢,力度小,操作时间短;针下得气后先浅后深,重插轻提,提插幅度小,频率慢,操作时间短,例如烧山火就是运用了这样的理论。虽然《伤寒论》中的“六经辩证”与针灸学中的十二经络有所不同,但是因为六经辨证是建立在十二经络的基础上的,因此针灸学在临床操作运用上可以根据《伤寒论》的六经辩证指导应用,例如选取穴位,针刺补泻等都可以根据提纲来操作。在疾病的初期,正气不弱的时候,相当于六经当中的太阳、阳明阶段,这时候针刺的力度可以大,手法可以重,迅速达到祛邪的作用。而病久必伤正,可能出现虚证和虚实夹杂的情况,这时候针刺的手法应当轻柔,在驱邪的同时扶正。寓驱邪于扶正之中,这也是《伤寒论》的一大特色。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不断学习经典、揣摩经典的意义就在于不断进步,领悟到更多关于中医的方法理论,使祖国医学不断变强,帮助更多的人解除疾病。作者:陈思源 (贵阳中医学院)你还会喜欢: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医针灸治病的原理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