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初中的孩子总是睡不够够是怎么回事?

一、窥阴癖的治疗认知治疗首先应使病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其正确的性道德和性观念。鼓励病人面对现实,消除深沉不拔的变态心理,加强治好性变态的决心和意志,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对这种病人,还要加强法制教育,通过实例,使他们认识到性变态的严重危害性及可能断送前程、身败名裂的现实危险,使他们加强自控能力,悬崖勒马,克服变态心理。行为治疗使用厌恶条件反射治疗法,让患者手持一张美貌女性照片,或女性性器官图,在引起性感,勃起时,即给予厌恶性质的条件刺激,如电击,橡皮筋弹击手腕,注射催吐剂等方法。也可配合精神厌恶刺激,即反复阅读被抓被处分时的难堪局面的书面记录,形成厌恶条件反射。也可进行“对抗思想疗法”,即当病人头脑里涌现出胡思乱想的念头时,如想看女浴室,闯女厕所的念头时,立即强制自己,默念“这种念头是有害的、无聊的、幼稚的、愚蠢的,绝不能使自己作为它的牺牲品!”。尽自己努力去遏止它。并每天默念十遍。此法有效,贵在坚持,一般至少应坚持半年。二、窥阴癖的概述一般人对异性的生殖器都会好奇,都感兴趣,这是正常的,也是应该的。如果对异性生殖器不感兴趣甚至厌恶,那么很可能又走上另一个极端,即性冷淡,或同性恋。一般人也不愿意让性伴侣之外的异性看到其阴部,特别是女性,通常都把阴部被看视为耻辱。一个心理健康的人总是能够克制对异性生殖器的好奇,保持社会关系的和谐,尊重社会道德和他人的隐私。窥阴癖以偷窥异性的生殖器或相关器官(如女性乳房、臀部)甚至全裸身体为性满足的手段,同时还可能伴随着手淫。窥阴手段隐秘。如在墙上挖一个小洞,从门缝里偷看,或于夜间站在高处(阳台、树枝等)偷看。有的借助于反光镜、望远镜,也有的装扮成女子深入女浴室或女厕所。这和一般的流氓行为不同,具有习惯性,屡教不改。患者一般能意识到此类行为的错误及风险,但无法自控,处于一种欲罢不能、屡改屡犯的痛苦处境。对异性没有进一步的性接触或性侵犯。窥阴癖多发生于性发育成熟的男性,需要利用特殊场所(厕所)、特殊手段(用镜子反射)。在青少年中发生的窥阴癖以性好奇为主,但比较懦弱的性格或某次意外无意看见女阴引起性兴奋往往是窥阴的重要原因。对于成年男子,动机主要是出于追求刺激。他们对性配偶的裸体或公开的、公众性的异性暴露没有兴趣;窥淫时的压力愈大,愈能得到性快感及性满足;患者的人格大多不健全,多是内向、孤僻、缺乏与异性交往能力,或是婚姻的失败者。三、窥阴癖的病因导致原因(1)幼年时受到不良视觉性诱惑影响或不良的性经历,使性心理发育过程受阻。典型情况是患者幼年时看到母亲的裸体。或在青春期见到异性裸体或黄色照片。(2)偶然的窥阴行为与手淫相结合的不良影响,以后通过手淫的反复加强而固定下来。(3)色情文化的影响。(4)智力缺陷或者性方面的压抑亦可导致窥阴癖。病因本病病因尚未完全阐明。年轻人作为好奇而偷看异性裸窥阴癖露或窥视他人性行为,并非罕事,但这种行为往往能被自己的性经历所替代,所以并非此症。窥阴者往往与女性在一起时感到怕羞、笨拙,所以才窥视,或正常的性行为遇到障碍,所以才有这种行为。这是心理分析学的解释方式。而行为派则认为是在偶然窥视得到性兴奋所产生的条件性强化。一般认为导致窥阴癖的原因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1)幼年时受到不良视觉性诱惑影响或不良的性经历,使性心理发育过程受阻。典型情况是患者幼年时看到母亲的裸体。或在青春期见到异性裸体或黄色照片。(2)偶然的窥阴行为与手淫相结合的不良影响,以后通过手淫的反复加强而固定下来。(3)色情文化的影响。(4)智力缺陷或者性方面的压抑亦可导致窥阴癖。四、窥阴癖的症状及预防症状窥阴癖患者千方百计地偷看妇女入厕、洗澡与性生活,为此而冒险潜入女厕所、女澡溏或他人卧室。他们窥视妇女在浴室脱衣服或赤裸时的情景,偷看时引起性的快感,但无任何性行为强加于她们,有的当场独自手淫或事后通过回忆想象与手淫,达到性的满足。CCMD-2-R有关窥阴癖的诊断标准为:①符合性变态的诊断标准;②在半年以上的时间内,反复出现暗中窥视陌生异性裸体或与性有关的活动的企图,它受一种强烈的性欲望和性兴奋的联想所驱使;③曾经付诸行动。预防对青少年进行适当的性教育。从窥阴癖产生的原因来看,大多数与童年的经历有关,加上性知识的缺乏,受色情的影响所致。因此,在青少年时期进行性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可以预防窥阴癣的形成。或者在窥阴癖形成的早期阶段就给予控制,治愈的效果会很好。学习异性的什么异性交往ABC青春期教育讲座之感悟不论男女都有一个青春期,对每个人来讲,一个人成长的基础与青春期是否受到良好教育有重要关系,因为青春期对一个人理想、道德、品格、文化、素质等都有密切关系,所以我们要重视青春期教育。一、青春期的特点每个同学大概都还记得,童年时候,男孩女孩一块做游戏,手拉手一起上学,两小无猜,不分彼此。然而,不知何时开始,男女同学会突然感到生疏起来,原来你们体内已经开始静静地发生了变化。这个变化是从你们大脑底部的下丘脑垂体开始分泌促进性激素开始,在促进性激素作用下出现第二性征,从而进入青春期。青春期,是从童年到成年的过渡时期,在生理上有许多变化,最大的变化是身体的急速增长、第二性征的成熟,女性一般从10岁到18岁,男性比女性一般晚两年,大约从12岁到20岁。正因为身体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青春期,人的心理也有了许多变化,如自我意识增强、情绪轻易波动、爱慕异性、兴趣易转移等。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生殖器官的发育成熟,性意识也从无到有,由朦胧到明晰,这是人的正常的发育过程。由于青春期求知欲强,好奇心胜,青少年朋友渴望了解性知识的心情是无可非议的、也是自然的,但要从正规的渠道获取这些知识。两性性别的区别是男女身体正常发育的组成部分,没有什么奥秘,科学地了解性生理知识则是非常需要的,所以同学们要认真学习生理卫生知识和健康读本,而要抵制社会上流行的淫秽录像、黄色书刊。青少年性意识产生的另一个特点是对异性的倾慕和追求。女生向往异性的心理是,认为男生刚强、可信赖,能帮助人;男生则认为女生优美、纯洁、亲切、可爱。许多人认为,和异性在一起学习、工作、活动,就劲头十足、心情舒畅。因而,便设法追求和创造这种环境。那么,接下来要给大家谈谈青春期怎样与异性同学交往的问题。二、青春期异性交往的益处有一种现象,比如,两个男女异性同学由于兴趣爱好相投或学习、工作上联系接触轻微多一点,就马上有人传出各种闲言碎语,使他们不敢进行正常的接触。这是由于封建观念的不良影响,使有些人对男女青少年的交往特殊敏感,认为好像男女之间只能有爱情,不能有情谊。在青少年中,应当提倡广泛的异性交往,异性间交往起码有以下几点好处:(1)有利于智力上取长补短。男女智力虽没有高下之分,却有类型不同。比如男生往往比较喜欢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女生则比较喜欢语文、外语、地理、生物等学科。男生在掌握知识的基本功上可能稍逊一筹,但在解题的灵活性上却略占上风;女生在作文的叙述描写、运用词汇等方面可能略占上风,但在立意的新颖和结构的不拘一格上却稍逊一筹。不言而喻,通过交往,男女同学均可以从对方那里取长补短,从而有肋于提高自已的智力活动水平和学习效率。(2)有利于情感上互相交流。人际间情感是极其丰富的,除了爱情之外,还有亲情、友情、同情、敬爱之情、感激之情等。这便说明男女之间可以有不带爱情色彩的情感对流,它可以使人感到暖和,达到心理上的平衡。一般说来,女性的情感比较细腻暖和,富有同情心;男性的情感粗犷热烈,且比较外露。男生向女生吐露自己的不幸和难堪,可以在同情声中平静下来;女生向男生诉说自己的犹豫和愁苦,可以在鼓励声中振奋起来……这种异性间的情感交流是微妙的,也是在同性朋友身上所得不到的。(3)有利于个性上互相丰富。处在集体中的个人,交往范围越广泛和四周生活的联系越多样,他深入到社会关系的各方面也就越深刻,他自己的精神世界也就越丰富,他的个性发展也就越全面。有项调查从侧面说明这个规律,那就是有异性同胞的孩子,因为有异性交往的条件,故较少产生异性交往的羞怯。在生活实践中,人们不难发现,交往范围越广泛,不仅有同性朋友且有异性朋友的人,性格相对来说比较豁达开朗,情感体验比较丰富,意志也比较刚强。这显然不是什么偶尔的现象,因为正是多方面的交往对象的个性渗透和反馈,才丰富了他们的个性。反之,只在同性圈子里交往,人的心理发展往往是狭隘的,因为尽管同性者个性之间也存在差异,但这种差异远不如异性间个体差异明显。(4)有利于活动中互相激励。“异性效应”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这种效应在青少年中更明显。所谓“异性效应”,其表现是,有两性共同参加的活动,较之只有同性参加的活动,参加者一般会感到更舒畅,干得也更起劲、更精彩。这是因为当有异性参加活动时,异性间的心理接近需要得到了满意,因而会使人获得程度不同的愉悦感,并激发起内在的积极性和创造力。(5)有利于增进心理健康。男女交往,可以满意青少年的心理需求,达到心理平衡;反之,缺乏异性交往,是适应不良的原因之一,轻易发生性心理扭曲,导致性变态或性功能障碍,不少性偏离患者(如窥阴癖、恋物癖等)的病因,就是由于长时期不敢与异性接触,对异性怀有自卑、胆怯、不满等心理所引起的,而通过加强与异性的交往,也往往有肋于使他们消除变态心理。此外,男女同学加强交往,增进了解,可以淡化彼此对异性的好奇心,掌握情谊与爱情的区别,从而更稳妥地把握自己的情感。三、青春期异性交往中的六“不”正因为异性交往有以上这些好处,所以,我鼓励男女同学多交往,要破除“男女授受不亲”的封建陈腐观念,但男女同学间的交往究竟与同性同学间的交往有所不同,特殊是开始进入青春期后,同学们的生理和心理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所以在交往中应注重做到以下几点:(1)不必过分拘谨。在与异性交往中,要注重消除异性间交往的不自然感。应该从心理上象对待同性那样去对待与异性的交往,该说的说,该做的做,需要握手就握手,需要并肩就并肩。友谊本来就是感情的自然发展,不应有任何矫揉造作和忸怩作态,那样反而会贻笑大方,使人生厌。也就是要自然地、落落大方地进行男女同学间的交往。异性间自然交往的步履常能描绘出纯洁友谊的轨迹,特殊是中学时代建立起来的友谊,常会延续到成年。(2)不应过分随便。男女间交往过分拘谨固然令人生厌,但也不可过分随便,诸如嘻笑打闹、你推我拉这类行为应力求避免。究竟男女有别,有些话题只能在同性之间交谈,有些玩笑不宜在异性面前乱开,这些都是需要留意的。(3)不宜过分冷淡。男女交往时,理智从事,善于把握自己的感情是必要的,但不应过分冷淡,过分冷淡会伤害对方的自尊心,也会使人觉得你高傲无礼,孤芳自赏,不可接近。(4)不该过分亲昵。男女交往时要留意自尊自爱,言谈举止要做到文雅庄严,切不可勾肩搭背,搔首弄姿,诸如此类的过分亲昵,不仅会使你显得轻佻,引起对方反感,而且会造成不必要的误会。(5)不可过分卖弄。在与异性交往中,假如想卖弄自己见多识广而哇啦哇啦讲个不停;或者在争辩中有理不让人,无理也要辩三分,都会使人反感。当然,也不要总是缄口不语,过分严厉,使人对你望而生畏,敬而远之。(6)不能违背习俗。男女交往的方式也要适合当前的社会心理。比如,当前绝大多数人认为,男女间常常单独幽会是友谊的例形状式。尽管我们并不赞同异性交往都必须集体地进行,但过多的单独幽会容易诱发**心理,却也是事实。所以,男女间进行交往时,也要注意“入乡随俗”。总之,异性交往,要自尊自重,互助关心、尊重,不要相互挑逗,搞一些格调不高的小动作,尤其要注意广交,不要个别深交,同学们要关心集体,使每个同学都感到集体这个大家庭的暖和。男同学要养成帮助、爱护、尊重女同学的品格,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女同学要学会体谅他人、端庄、稳重、处事有分寸。四、中学生恋爱的危害我们鼓励异性同学交往,但反对中学生谈恋爱。因为中学生谈恋爱对你们以后的成长有许多危害,这主要是因为:(1)思想上尚未定型。中学生由于世界观尚未形成,对世界、对社会、对人生的看法还较幼稚、片面,思想、道德品质等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还会有很大的变化。因此,今天两个人可能一致,明天就可能有分歧,几年后更可能分道扬镳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不难发现,中学时代谈恋爱者失败的居绝大多数,后来能结合成伴侣的为数甚少。中学生早恋极难成功。(2)心理上尚未成熟。中学生的心理尚处在发展阶段。在自我意识方面,存在着一种“盲目的成熟感”,好自以为是;在情感发展方面,情绪波动大,好冲动,易转移;在意志发展方面,自我控制能力较差。所以,在恋爱时极易感情用事,做出“越轨”的事情来,而一旦“越轨”,对女学生来说,所造成的心理创伤是终身无法弥补的,也许当时并不觉得什么,但日暮途穷后造成的挫折感、自卑感,却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也是她们始料未及的。(3)经济上尚未独立。中学生的经济主要依*父母或他人,自己尚不能自力更生。而从恋爱到结婚、生育,这一切都需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一些中学生由于无力支付恋爱期间的物质需要,不惜铤而走险,误入歧途。广州某中学有个15岁的初中生,因家景贫寒,女朋友过生日他没钱送礼物,便去偷了自行车,而后又偷了三辆,总价值900元,从此走上犯罪道路。(4)事业上尚未定向。中学时期是打基础的时期,将来从事何种职业尚未定向。青少年时代又是读书学习的黄金时代,在这一时期,人的精力最充沛,求知欲最旺盛,观察、记忆、思维、想象等熟悉能力也最强。因此,中学时代是积累知识、增长才干、奠定人生基础,为自己将来从事的事业逐步定向的要害时刻。而中学生谈恋爱后,感情往往为对方所牵制,情感世界满是意中人的身影,没有多余空间容纳学习。学习分心,成绩就下降。少年不奋,涉爱过早,学业难以有成。打个比方:少年早恋就如一颗没有成熟的小苹果树结出的果子,虽然它也结了果,但那果是酸溜溜的青苹果,因为它还在生长,还没有到结果的时期,人生也一样,到什么时节做什么事,早了晚了都不好。五、如何走出早恋的漩涡早恋不好,但假如有的同学现在已经投入到这种漩涡中,怎么办?一是“跳”出来。既然早恋不适合我们中学生,我们就要学会用理智战胜情感,主动跳出恋爱的漩涡,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培养强烈的事业心。要常常以英雄模范、先进人物的先进思想和崇高精神境界对照自己,也可以通过抄写一些伟人、名人的警句来鞭策自己。比如,恩格斯说过:有所作为是生活中的最高境界。高尔基: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力就发展得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二是“冻”起来。这是要求双方在理智的情况下谈明态度,把早恋的情感泠冻,把精力集中在学习上,这叫做“急速冷冻”;还有一种是“慢速冷冻”,即通过逐步降温的方法进行“冷冻”。比如,双方可以通信,保持感情,但内容必须是健康的要鼓励对方努力学习、思想进步,但通信次数不宜过频。将感情先冷冻起来,不在中学阶段发展,同时,进行正常交往,珍惜纯真友好的感情。曾经有早恋的同学在毕业后告诉我说:“那时凭一时的好感和好奇,被对方的某一点迷住,便不顾一切地好上了。后来,觉得对方和自己有很多方面存在着不少差异,并不是理想中的意中人,就分手了。”感情产生后,先把它埋藏起来,不要惊扰它,等再长大点成熟点,就自然消除了。三是“隔”开来。尽量避免两人单独接触,和其它同学多交往,多参加一些集体活动和自己喜爱的文体、科技活动,用多层次,多角度的同学友谊来淡化这种恋爱关系。在恋爱这颗种子没有找到赖以生存的相宜环境之前,就先把它珍藏在心灵的保险柜中,通过广泛参加各种集体活动与同学加强广泛的交往,你就会不断地发现其他异性同学身上长处和可贵品质,会发现使自己脸红心跳的同学只是众多的各具特色、各有特长的异性同学中的一员,会感到自己当初视野的狭窄、最初的幼稚和情感上的不成熟。总之,青春期是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体育锻炼至关重要,能使你们增强耐力与抗病能力。青春是优美的、美不只是漂亮的脸蛋、苗条的身材,也不能用高矮胖瘦来衡量。人类越来越崇尚心灵美和气质美。想成为新时代的女同学,要具有坚毅、端庄、细腻、温柔的品格,具有阴柔之美。想成为真正的男子汉,要培养坚强、勇敢、坚决、大度的气质,具有阳刚之美。过分的修饰和依*化妆品,将有损于人的自然美和健康美,失去青春的活力和光彩。青春期正处于智力发展的颠峰,大脑发育已接近成人,是学文化、学科学、长知识、长才干的最佳时期,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知识就是力量,所以我们要把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去。性心理障碍的治疗?一、性心理障碍概述
1.性功能障碍的含义及成因
性功能障碍是指因为心理因素而引起的性兴趣缺乏,不能获得满意的性行为所必需的生理反应及快感。由于大多性功能障碍为心理性的,所以,它又称为性心理功能障碍。性功能障碍的性欲偏离正常仅表现力量的变化,通常表现为性欲减退或者性欲亢进。
对男性而言性功能障碍指的是:经常没有进行正常的性行为的能力。对女性而言指的是:性行为不能对性行为的体验满意(不感到快乐)。根据人类性反应的阶段性特点,性功能障碍大致分为三种:
(1)性欲的抑制,表现为持续性的蔓延性性兴趣的缺乏和性唤起抑制;
(2)性兴奋的抑制,表现以男性射精和女性生理润滑作用障碍为特征,如阳痿、性冷淡(阴冷)等;
(3)性高潮抑制,表现为男性能勃起和女性能出现正常的性兴奋期,但性高潮障碍反复发生并持续存在,或者不适当地推迟,如早泄、射精延迟、女性性高潮缺乏;导致性功能障碍的原因大致可分为三类:生物因素、心理因素和文化因素。这些因素可能同时存在于同一病例中,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2.影响性功能障碍的心理因素
(1)错误的性态度。因害怕性生活的失败所引起的性忧虑,可能是导致阳痿产生的直接原因。对性能力的不适当要求或过分要求对方进行性生活也可能是导致性功能障碍的原因。这样的态度容易使对方产生不满、气愤和焦虑情绪,时间长了就会影响失妻间的性爱好和性能力。
产生性功能障碍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过于考虑对方的感受,即在性行为过程中,某一方焦虑而又强迫性地注意他或她的反映。性满足的实现要求双方必须全神贯注于性欲作用,很显然,这种“旁观角色”可能使精力分散,妨碍适度的性反应的建立和性高潮的达到。
(2)受过去性经历的影响。倘若这些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着人的性生活,并使性功能发生障碍,这种因素就是个人内心因素;倘若这种性功能障碍是两个人之间,有较大的矛盾一方引起的,我们则将其称为人际因素。
人际矛盾是个人内心问题有时仅仅以某种特殊形式的关系出现。
很明显,一方强烈的失望、缄默的敌意或公开的愤怒对于“性欲作用”
是有害的。例如,丈夫只对妻子的肉体感兴趣而忽略其人,那么她将认为自己被当成了“玩具”,由此性欲水平极低下。有些女性由于不能作出性反应而把性行为看成是对她的利用、征服和贬低,从而对性行为感到厌恶。
(3)猜疑和嫉妒心理。性爱双方产生猜疑不信任心理,通常有两种原因:一是由于了解不够而产生的不信任和不放心感。这种情况常常在性爱初期、不自主婚姻和性格内向的人身上产生。二是封闭性遐想。即不了解事物的根由,也不交谈,总按着自己的思维逻辑去判断事物。
消除猜疑心理应该以下几点着手:一是性爱双方要相互信赖,要交心;二是对所听到的话,要认真分析,不要头脑发热,不要盲目轻信;三是对看到的事要全面了解,透过现象看本质,要豁达大度,不要心胸狭窄。
3.性功能障碍的心理治疗原则
针对性功能失调的主导状况,心理治疗通常均有较满意的疗效。
在对其进行心理治疗的过程中,其原则性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心理上的相容。心理相容是指夫妻之间协调一致,相互吸引,和睦相处,互相尊重,相互信任和相互支持。心理相容是夫妻互爱的基础。
(2)情爱的交融。交融传递的作用,就是产生心理上的感染效应,以达到心理相容。可以通过表情、语言、目光、文字和行为作为情爱交融传递的方式。
(3)情爱的升华。男女双方从好感、友谊发展到性爱的结合,有许多的外在和内在因素。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异性之间的发展形成了,从低级到高级的升华过程,从心理学角度来讲,这一过程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即性欲、占有欲、向心欲、置换欲、奉献欲。
性爱或情爱的启动,是以性欲为基础的,然而只有性欲的性爱,是最低级的性爱方式。
占有欲支配下的性爱关系,尽管也存在着异性双方的互相爱抚、怜惜,它往往是以保持长期亲近、交合为目的而关系不牢固。
向心欲是指性爱双方在肉体上、精神上强烈结合的欲望。它是热恋着的异性双方情爱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反映。有了这种情爱的感情,通常而言,性爱的发展是成功的,它距离异性二者的最后结合已为期不远了。
带有置换性欲望情感的情爱,是性爱基本成熟的标志。因为双方在处理性爱感情过程中,不但为自己着想,而且也设身处地地为对方着想,不分你我地考虑到两个人的最终幸福,表现了一方对另一方的真心实意,这是高尚情爱感情的体现。
含有奉献欲望的情爱,是性爱发展的最高层次。因为性爱双方的感情已经发展到可以为对方做出某些牺牲的程度,成为性爱结合获得幸福婚姻最坚实的情感基石。
4.性功能障碍的治疗方法
(1)性教育。由于缺乏性知识而导致性功能障碍的患者,经过性教育就有可能治愈,而不需要其他特别的治疗。但需注意的是:虽然性知识方面的问题容易改变,但由此产生的性行为异常则往往不能很快纠正。
(2)端正性的态度。应让患者认识到,性生活并非简单地进行性交和获得性高潮。性活动是一种生活的乐趣,而不是一种操作负担。
在消除了引起障碍的因素后,是完全可以恢复它的自然性的。
(3)性技术的学习。包括交流技术和性交技术。
(4)选择运用特定的心理治疗技术。
5.性变态的特征及成因分析
性变态是一种性行为和性心理的变态。它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
一是性爱对象的变异。即性爱对象指向同性的。不管其性爱达到什么程度,都属于性变态的范围。二是性欲满足方式的变异。正常的性欲发泄,是在发育成熟的异性之间进行的,通过两性器官为主体的性交行为方式。不用正常的性器官而进行性欲活动,以得到性欲满足的,都应属性变态之列。当然,这两个方面是紧密相关、互相渗透的。
因此,采用除自愿的两性间性交行为之外的任何直接引起生殖器兴奋、以满足性欲的习惯性和癖好性性行为,称之为性变态。
性变态具有三个特点:
(1)满足性欲的行为是除自愿的两性性交行为以外的其他方式,这些性变态行为不以生殖为目的,也不在两性之间通过生殖器进行,而是违反社会习俗的;
(2)性变态行为是习惯性行为,仅仅有几次的异常性行为者,不能认为是性变态;
(3)性变态行为是癖好性行为,即个人对这种行为有特别的爱好,因而乐此不疲,刻意追求。
性变态大都是后天的和心理的交互影响的结果。造成性变态的心理主要是一种攻击心理,而这种心理又来自惧怕或焦虑心理。因此在性变态中,常常可以见到一种针对一定对象的敌意表现。性变态可以通过两种过程来造成:
一是固着,即儿童停滞在某一发育阶段而不继续发展;
二是退化,即已经成熟的个体遇到困难时退缩到较为原始的阶段。
性变态患者行为表现通常有以下几个特点:
(1)患者大多并非性欲亢进的淫乱之徒。他们很多性功能低下,甚至不能完成正常的性生活。
(2)患者并非全是道德败坏、流氓成性的人。他们通常社会生活适应良好,工作尽责、个性内向、害羞、文雅,具有正常人的道德伦理观点,对自己的性变态行为触犯社会规范多有自责之心。
(3)患者没有突出的人格障碍,除单一的性变态所表现的变态行为屡教不改之外,通常都没有其他不良行为。
(4)患者对寻求性欲满足的异常行为方式,自己是有充分的辨认能力和控制能力的。
因此法律上评定有完全的行为能力与责任能力,他们的异常性行为虽属本身的生理需要,但会损害他人的身心健康,干扰社会秩序,行政纪律或法律将予以追究,以保障社会秩序与普通公民的公益。
性变态常见的有同性恋、摩擦癖、窥阴癖、露阴癖、异装癖、易性癖。恋物癖。恋童癖。自恋癖、恋兽癖、群谣癖、恋老人癖、恋尸癖、乱伦等,绝大多数患者为男性。其性行为方式的异常,可分类三种类型:
(1)性行为选择异常的对象。如同性同种(同性恋)、异种生物(恋兽癖)与无生物(恋物癖)。
(2)性行为方式的异常。如通过窥阴、露阴作为满足性欲的特殊方式。
(3)其满足性欲所选择的对象或所采取的行为方式,违反社会规范,并无生物学的反常意义。如恋童癖、近亲相奸(乱伦)等。
二、性功能障碍及治疗
1.阳痿
阳痿是指男性生殖器缺乏勃起反应,有性交欲望但性交时阴茎不能勃起或勃而不坚或坚而不久,以致难以进行或维持满意的性交。它是最常见的男性性功能障碍,几乎一半的男性都有阶段性阳痿的经历。
从经历角度来讲,凡是阴茎从未勃起过,或稍有勃起一次也不能进行性行为的,称为原发性阳痿;在非性行为时(如睡眠初醒、梦中或膀胱高度充盈)可有勃起,或曾经有过成功的性行为经历,以后由于别的原因发生阳痿的,称为继发性阳痿。原发性阳痿在人群中所占的比例极小,大多数阳痿都是继发性阳痿。
从发生原因角度来讲,器质性阳痿是指个人性能力不足所导致的阳痿。这种不足是由身体素质上的因素,如身体虚弱、久病不愈以及酗酒、药物等因素造成的。心因性阳痿是指由情绪紧张所造成的阳痿。医源性阳痿是指医疗不当所导致的勃起困难。在阳痿患者中,除少数是属于躯体疾病所带来的外,据临床观察,约有85%~90%的人属于心因性阳痿。心因性阳痿与器质性阳痿的鉴别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是心因性阳痿可呈间歇性或境遇性,如与此人性行为困难,而与别人则正常,或在此地可以,而换个环境就阳痿,或性交时阳痿,而手淫时则否。
二是心因性阳痿在睡眠时仍有阴茎自发性勃起,而器质性阳痿则无此反应。
诊断是否是阳痿,要分析不同的情况,由于男性过度疲劳或饮酒等原因,偶尔不能勃起的,不能算是阳痿。倘若从此后一再出现这种情况,才可以下阳痿的结论。另外,性行为失败的原因要具体分析,不能只归咎于男性一方。如女性的阴道痉挛、处女膜增厚等原因,同样可以使性行为失败。
(1)引发阳痿的原因。
心因性原因:
①发育过程中的不利影响。
②认知错误。
③情感原因。一是恐惧心理的诱发。二是操作焦虑。三是“恋母情结”。以母亲为偶像的男性,在选择自己的伴侣时,要求对方无论从肉体上,还是性格上,与自己的母亲相似。倘若不懂得这种爱的区别,在与妻子同眠共枕时,犯罪的意识时常侵扰着他,即每次在与妻子性交时,总会有一种对母亲犯罪的感觉,特别是当母亲已远离人世时,他把对母亲的怀念视为神圣的,也看做是对那些气度不凡女性的一种侮辱,罪恶的意识日趋强烈。
④人际关系不协调。
精神病性的原因:许多功能性精神病和器质性精神病均可伴发阳痿,其中抑郁症与慢性酒精中毒性精神病最为突出。许多抗精神病药物的大剂量使用亦可引起阳痿。
躯体疾病的原因:由于躯体的某些疾病而引起的。
年龄因素,据研究报告,成年人中阳痿的发生率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的。
(2)治疗方法。
认知疗法。首先要帮助患者建立以爱情为基础的性关系。其次,要克服内疚感和失败预感。
行为疗法。性行为焦虑是性机能障碍的最常见原因,因此可以采用肌肉松弛技术和系统脱敏技术。
性感集中疗法。此法要求配偶双方,尤其是男女不要把注意力集中在性器官上,而要把注意力集中在夫妻双方的亲呢感上,即集中在双方共同体验快乐的过程中。
2.早泄
(1)表现类型。
早泄是指进行性行为时男性射精过早,即女性尚未达到性高潮时就进行射精,不能引起女性的高度快感。早泄与早泄现象不是一回事,前者属于病态,而后者则属于常态。在某些情况下,正常男性也偶有早泄现象。如新婚之夜初次房事,男方心情过于激动,往往射精过快,这并不算早泄症。
早泄常表现出几种类型:一种是习惯性早泄。这样的患者往往阴茎勃起有力,性欲望比较高,只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一种是老年性早泄,它与年龄有关,与性功能的自然衰减相联系。这样的人,无论从性欲望上看,还是从阴茎的勃起程度上看都显得不足;还有一种是应激性早泄,它是在精神、躯体应激情况之后急性发生的,这样的人阴茎勃起无力,性欲冲动也显得比较低。
(2)产生原因。
据研究发现,早泄患者多为受过高等教育的男性或总担心女方能否得到快感的人。早泄,通常使女性在性生活中得不到满足,女方可能因长期的性生活受到挫折,性关系中缺乏亲密关系而对男方怀有不满或敌意。倘若男方老是企图通过分散注意力。缩短性交前的爱抚时间或其他的方法限制自己的性兴奋来克服早泄,就会使性交更加缺乏亲密感,而使夫妻感情更糟倘若这种状况在较长时期不能改变,就会使夫妻关系紧张和婚变。如女性寻求性伴侣,或夫妻离婚等悲剧。
早泄者除少数是由于器质性原因引起的外,如阴茎包皮系带过短、老年脑动脉硬化患者等,多数人是属于心因性的。早泄的常见原因有:
①匆忙习惯。这种匆忙习惯是由于手淫而形成的。手淫本身不会导致早泄,但有些手淫者,由于睡眠环境的限制,手淫总怕被人发觉,因而选择的手淫时间常常是短暂的,所以就抓紧机会尽快射精以得到满足,长此以往,就形成了射精匆忙的习惯。在婚姻后性行为中,这种习惯难以改变,便出现了早泄现象。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如若妻子不体谅就会产生不满,这种不满足使男性焦虑感上升,而越焦虑就越使房事时的射精难以控制,习惯也因此难以改变。
②情感不融。一是对妻子暗中存有敌意、怨恨或恼怒。过性生活时心情不愉快,只想对付一下就完事,于是出现早泄;二是存在自卑心理,对妻子有崇拜感,觉得过性生活简直就是对妻子的大不敬,哪里还敢有更多的奢望,刚一解除就溃不成军,不由自主地发生早泄。
③对性生活过分看重。这种人过性生活的次数不多,但事先总有一番想像,渴望到时候怎样,可是真正到时候了,还没来得及怎样,已发生了早泄。与之相反,有的人是心情忧虑过度。这种人可能偶然有过一两次早泄,便背上忧虑的包袱,每次房事前,都担心自己会早泄。
结果一担心倒出了麻烦,一次的早泄变成了多次。
(3)治疗方法。
对早泄患者的治疗,可以从以下的几个方面入手:
①冷化性动机。
②降低刺激强度。
③增强意念控制。首先患者要有足够的信心,这是取得明显效果的关键心理条件。
④系统脱敏疗法。该疗法的主要目的是,消除性生活时的紧张与焦虑心理,克服不良的性行为模式。
第一步,建立性焦虑及恐怖等级。从最轻度的性刺激到最强度的性刺激,通常以15至20个等级为宜。例如:①说悄悄话;②不脱衣拥抱;③不脱衣亲吻;④脱上衣拥抱;⑤脱上衣接吻第二步,逐步放松,实际脱敏。夫妻双方从焦虑与恐怖等级表中最轻的那一级开始,努力体验性快乐。倘若焦虑感出现,立即停止亲昵行为,全身逐渐放松,直至紧张感消除。倘若出现射精冲动,也应立即停止亲昵行为,放松全身,直至射精感消除。当射精冲动感过去后,又继续该步骤的刺激,直至能在这一层刺激中毫无焦虑地控制射精冲动为止。随后再依次进入下一层的刺激,直至最后的真实性交。
⑤家庭作业疗法。家庭作业由性治疗专家布置,要求患者按质按量完成,并做作业记录,然后交指导医师评阅。前苏联性医学创始人柯拉多赫维尔根据玛斯特斯的性治疗原则指定了一套作业,共7步:
第一相互触摸性感区。第二建立女性性器官的兴奋感。第三激发阴茎的感受。第四延长阴茎兴奋时间。第五性器官接受时的感受。第六性行为过程中刺激的感受。第七性行为中的性兴奋感受。
3.性厌恶
性厌恶是一种非机能障碍的性问题,患者对性生活或谈及性问题时,表现出一种憎恶反应。性厌恶的致病原因很多,男女皆可发病,以女性为多。
性厌恶患者的病态表现有多种,有的表现为性生活次数减少,有的表现为性生活被动,对性不感兴趣,有的甚至谈性色变,对性十分反感。在某些病例中,性厌恶还伴有生理反应,周身出汗、恶心、呕吐、腹泻或心悸等。
(1)原因
性厌恶的心理原因主要有下列几种:
①畏惧感。即把性生活看得十分可怕,尤其是新婚女子,甚至带有一种就刑的心情进行性交。畏惧感产生的另一个原因是害怕怀孕。
②罪恶感。即把性生活看成是可耻淫荡的行为。这种观念多见于缺乏文化知识的妇女,也有些男子具有这种观点。
③牺牲感。即把性生活看成是牺牲自己以满足对方,这种心理常见于女方。她们多半有一种不正确的但自己并未清楚意识到的贞操观和潜意识,其实质是一种受禁欲主义影响的贞操观。
④被动感。即把性生活看成是被动的事,仅仅是接受对方的要求,此种心理多见于女性。
恐惧性心理反应。例如,有的女性遭到过强奸,这种凌辱对其心灵造成很大创伤,便产生了性厌恶。更有甚者,有的女性仅仅只是在报刊杂志上看到了描述强奸案的文章,想像力使其受到激发,于是便产生了性厌恶。有些人是由不可告人的隐忧而导致性厌恶的,比如有的男人长有女性的乳房,有的女人身上多毛或乳房不发育,生怕被异性发现,便极力回避性生活。这种性厌恶完全是从恐惧心理发展而来的。
(2)治疗方法
对于性厌恶者,应着重进行心理治疗。因为这类人大多数有正常的性反应,只不过因为心理障碍而厌恶性活动罢了。
首先,应帮助患者挖掘引起性厌恶的心理根源。其次,对性厌恶患者进行科学的性教育。最后,应适当运用行为疗法。
在治疗的开始阶段,要劝告病人暂时分居,停止房事,以解除对房事的恐惧感。然后,建议患者独自观看和抚摸自己的身体,以便进一步熟悉自己身体的各个部位,并体会能引起兴趣的舒适感觉。因为女性一旦对自己的身体熟悉后,就能在性生活上更好地向男方表达感情和需要。
三、性变态及治疗
1.同性恋
同性恋患者对同性产生性爱的思想、感情和性爱的行为,对异性缺乏或减弱性爱倾向(也可有正常性行为)。这是最常见的一种性变态类型。
据统计,同性恋者在男性中占3%,女性中占1%。在同性恋患者中,有的只是对同性个体在思想上及行为上产生性爱,而对异性不产生性爱;有些居于两可状态,对同性和异性均产生性爱,但有所偏重。
这种情况通常都是对异性有比较弱的性爱倾向或者正常的异性间的性行为,但往往很难建立或维持正常的家庭关系。这类患者在男女中各占1%左右。
(1)原因
同性恋发生的原因至今还没有肯定的学说,通常认为导致发生的原因有:
遗传因素。有人发现同性恋者在同卵双生子中远比异卵双生子中多见。
童年的特殊教育环境和人物接触,使儿童发生了角色错乱。如女孩经常和男孩一起摸爬滚打,对男孩行为产生认同,加上大人称她为“假小子”,这样的女孩可能发生角色认同混乱,使她的生活风格男性化。
教育方式不良。有的家长出于某种目的,让孩子经常穿异性的服装,或扮成异性,或者家庭中受男女授受不亲的影响,严格限制孩子与异性交往。患者在童年期受到这些教育的影响后,便会表现出一些同性恋的迹象,但这种迹象是模糊的、不自觉的,到了青春期性生理发生变化的时候,情况便迅速恶化,开始对同性产生好感,而对异性毫无兴趣,甚至厌恶。
(2)特征
在同性恋的双方之中,可能有一人是真正的同性恋者,而另一个可能是逢场作戏,也可能是出于同情心暂时陪陪,也可能是受了威胁迫不得已。因此,后者当遇到合适的异性时,会产生异性爱恋而退出。
同性恋患者的主要行为表现有:
对同性的迷恋。这类患者只存在迷恋同性的心理倾向和外部行为特征,而没有肉体接触,没有发生过类似异性间性行为的情况,是一种纯精神的同性恋。在这种相对应的同性恋中,双方各自扮演着不同的心理角色,如在男性同性恋患者中,一方主动扮演着“丈夫”,而另一方则扮演被动型的“妻子”;而在女性同性恋患者中,一方扮演主动型的角色“妻子”,而另一方扮演被动型角色“丈夫”。
寻求同性性发泄。这类患者不仅具有对同性恋的情感,而且还发生具体的性行为,从同性那里得到性欲的发泄。他(她)们性欲发泄的满足过程,类似异性间的性的行为过程。
(3)治疗
对同性恋的治疗主要是心理治疗,而且任何一种疗法对治疗同性恋的效果都不十分理想,必须采用综合治疗法,将厌恶性刺激与同账刺激对象相结合,以使同性恋者丧失对同性的性兴趣。或用“配对一淡化”法使病人对性的兴奋转为对异性的性关心。并有意识地对病人进行与异性交往的训练,使其逐渐对异性产生兴趣和性兴奋,达到治疗目的。
2.摩擦癖
摩擦癖是指习惯性和癖好性通过触摸或摩擦异性身体而获得性快感的一种性变态。这种性变态的患者多为男性,他们通常在拥挤场合进行,故也称挤恋。
(1)原因
摩擦癖发生的主要原因,目前尚未明了,但通常认为:
家庭因素。不少患者在小时候生活在性封闭的家庭环境里,有着性压抑的经历。如从小生活在仅有母亲的单亲家庭里,受母亲的严格管教。因长辈婚姻不幸,使患者性情孤僻,不与同龄女孩接触,对性生活有明显反感。成年后通常情况下良好,智力健全,但仍回避与相识异性接触,有明显的害羞反应。后通过在公共汽车上与陌生异性拥挤而产生性兴奋和性快感,变为摩擦癖者。
偶然因素。患者大多数是在儿童或青少年时期性心理发育受阻的情况下,性快感体验与异性身体接触偶然地结合,并以条件反射机制固定下来而形成的。成年后仍用儿童式的性行为来获得性快感性满足,以致发展成一位摩擦癖患者。
(2)特征
摩擦癖患者的特征通常有下列几点:
具有计划性和目标选择性。在实施摩擦行为前和过程中均有所表现。如常在作案前对自己的衣着和面部进行修饰;作案时选择的对象多为年轻并相貌姣好者,而且是陌生的异性;场地多为拥挤而且不容易抓获的地方,如商场、电影院、公共汽车上等。
一旦被摩擦的对象有明显反应时,患者通常会中止行为,装出一付若无其事的样子。但是,倘若对方默然避开或默许,患者常常又会继续有关行为。
患者进行摩擦的部位多为生殖器区,也有以手或臂肘及其他部位作为主要摩擦部位的,受害者被触摸摩擦的部位多为手臂、乳房、臀部、会阴部及腿部等地方。大多数情况下是隔衣进行接触摩擦。
不少患者在行为中有性乐高潮出现,即射精。大部分患者将精液射在自己的内裤中,也有个别人将精液排泄在受害者的衣服上。
大多有反复发作的情况,但难从过失犯罪中吸取教训,往往是冲动战胜理智,因此有屡教不改倾向。
摩擦癖患者与通常的流氓是有区别的。首先,摩擦癖患者在工作、学习及其他行为方面通常都是表现良好,无任何劣迹,而流氓都有其他劣迹;其次,摩擦癖患者选择的地点是拥挤的公共场所,选择的对象是陌生的异性,并尽量避免让对方知道,而流氓选择的地点多为私下或隐蔽的场所,对象多为认识的异性,很少选择完全陌生的人,也不怕对方知道;再次,摩擦癖患者仅在触摸挤擦过程中就可获得性满足甚至出现性乐高潮。
(3)治疗
对摩擦癖患者的治疗重要采用满灌疗法、厌恶疗法等心理治疗的方法。
3.露阴癖
露阴癖只指在不适当的环境下在异性面前公开暴露自己的生殖器,引起异性紧张性情绪反应,从而获得性快感的一种性偏离现象。
这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性变态行为,以男性患者居多,男女之间比例为14:1。
(1)原因
露阴癖的发病原因,目前尚无定论。通常认为导致露阴癖的原因有以下几种:
从种族和个性发育的角度来看,露阴癖是原始性行为的释放。
色狼的变态心理究竟是怎么形成的?露阴癖,渴望获得心理满足;偷窥癖,受色情文化荼毒…… 【色狼类型分析】 [猥亵]是一种心理疾病 专家称,猥亵行为,在心理学上都被称作性变态。性变态不是一般的性行为异常,它是一种疾病,不仅会侵害他人,给社会造成混乱,而且当事人也极易遭受到周围人的谴责和鄙视,内心会十分痛苦。如果不及时得到治疗,会对本人正常的性生活及婚姻生活造成极大的影响,也会使当事人长期处于兴奋、焦虑、自责、抑郁循环的负面情绪中,从而严重影响到正常生活。因为性变态行为而被当成是“流氓”被打、被抓住的案例,也不少见。 [露阴癖] 性心理发育不健全 相比起其他猥亵行为,露阴癖类型的色狼并不会对女性造成实质性的伤害,专家说,露阴癖是在不适当的环境下在异性面前公开暴露自己的生殖器,从而获得性快感的一种性偏离现象。 虽然他们知道自己的症状是不正常的,但是却无法克服。即使能在当时获得心理满足,但过后也会感到后悔。他们在工作学习、待人接物方面都与常人无异。 实际上,露阴癖的色狼在性格上存在某种缺陷,特别是性心理发育不健全,表现为拘谨、孤僻、怕羞、少言寡语、见到女性就脸红或从不与女性开玩笑,加之性知识贫乏,常常用儿童式的幼稚性行为来解决成年人的性欲问题。露阴癖者的行为和幼时的经历密切相关。在露阴癖类型的色狼的记忆中,幼年时与异性或同性小伙伴互摸外生殖器取乐,看异性成人裸浴的经历虽已忘记,但还留存在潜意识中。成年后遇到重大精神创伤或性压抑或无处宣泄等烦恼,便不自觉地用幼年的方式来解决和宣泄。 [偷窥癖] 幼年或受不良视觉性诱惑 而偷窥癖形成的原因与这几个方面有关,一是幼年时受到不良视觉性诱惑或不良的性经历的影响,使性心理发育过程受阻。典型情况是患者幼年时看到母亲的裸体或黄色照片。二是偶然的窥阴行为与手淫相结合的不良影响,随着手淫的反复加强而固定下来。三是受色情文化的影响,以及个体智力缺陷或者性方面的压抑都可导致窥阴癖。 [如何治疗] 对性变态者加强监护 对性变态的治疗主要分为心理治疗及行为矫治,如对露阴癖者采取“想象厌恶疗法”,即经常提醒患者想象露阴后的危险后果,如群众憎恶、公安部门拘留、处罚、名声扫地、家门受辱等,并且尽量减少外出时的性冲动。同时家人要给予解释、劝导、鼓励患者,切忌动辄将患者与“流氓”等同。 行为治疗是采用电击厌恶疗法,据称有些作用,但总的来说,疗效并不理想。严格要求,加强监护可减少露阴行为的次数。另外,心理分析及认知领悟的治疗方式对性变态者有深刻的改变,只是这样的心理治疗相对耗时。 心理频道小编温馨提示:以上就是有关色狼类型分析及变态心理解读的详细介绍,希望对你进一步了解心理疾病有一定的帮助。在日常生活中,广大朋友们应时刻警惕心理疾病的发生,积极做好防治心理疾病的工作,争取远离心理疾病。(编辑:樊雪娇)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xinli/6330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疑病症医院哪家好,疑病症怎样有效预防···
下一篇:
躁郁症的症状有哪些,引起躁郁症的三大···
【简介】这次小编在这里给大家整理了家庭教育的10个不足之处(共10篇),供大家阅读参考。在此,感谢网友“藩镇割据”投稿本文!篇1:家庭教育的10个不足之处家庭教育的10个不足之处1、包办代替:有些父母从早晨起床到晚上睡觉前的一切都为孩子安排好。这种教育方式只能形成宝宝对父母的依赖性,阻碍宝宝自立性的发展。父母应从宝宝1岁后就开始培养宝宝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意识,让宝宝做力所能及的事。2、不适当的满足:1至2岁的宝宝已经会用一些手段来要挟父母满足他的要求,如果此时父母采用妥协的方式满足宝宝的要求,宝宝就会在下一次以更糟糕的行为来取得父母的注意以达到自己的目的。所以从这时起,父母就要坚决拒绝宝宝的无理要求。3、干涉太多:要让宝宝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以培养起宝宝的.自立性。干涉太多,会使宝宝产生对父母的反感,也可能使宝宝形成儒弱的性格。4、不理解宝宝:1至2岁的宝宝,有时不会表达自己的想法或不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如果父母能够理解宝宝,会促进宝宝语言的发展,也有利于亲子间亲密的关系。反之,宝宝会对父母产生不满。5、模棱两可的语言:1至2岁的宝宝,理解力和判断力还不强,因此,父母要用清楚、直截了当的语言给宝宝明确的指示,否则,宝宝会无所适从。6、不良的榜样:1至2岁的宝宝好模仿,父母不良的习惯如讲秽语。边看电视边吃饭等,对宝宝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父母要注意加强自身修养,纠正不良的习惯。7、教育不一致:上下辈或父母之间对宝宝的教育不一致,一方批评、另一方袒护,会抵消教育的作用,也会降低宝宝对父母的尊重和信任。8、父母的落实罗嗦:当宝宝犯错误时,父母唠唠叨叨数落个没完,会伤害宝宝的自尊心。9、失控:当宝宝做错了事或闯祸时,父母大发雷霆会使宝宝学会用同样的方式对待同伴。10、体罚后反悔:这种教育方式会使1~2岁的宝宝不明是非,对父母的行为感到迷茫。篇2:家庭教育10个技巧家庭教育10个技巧帮助孩子认知情绪管理情绪的第一步,就是能识别出自己的各种情绪。我们可以随时指出孩子的各种情绪:激动、失望、自豪、孤独、期待等等,不断丰富孩子的情绪词汇库。现在很多家长都能有意地去跟孩子共情。其实,共情的一个功能就是帮助孩子认识到自己当时的具体感觉。需要提醒的是,有时当孩子很生气时,他会对这种情绪识别也很反感,完全不听。我们可以先让他自己冷静下来,等孩子平静后,再回过头来跟他聊聊刚才的感受。孩子能识别出的情绪越多,他就越是能清晰地表达出来,而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情绪,这就是处理情绪的开端。能表达,他才能沟通,才能想办法。有时,只需表达出来,情绪就解决了。跟孩子一起品味美好事物前面讲积极情绪时说,我们应该刻意地多去关注生活中的美好事物,这样给自己增加积极的元素。具体该怎样做呢?品味美好,有很多方法。比如,随时给孩子指出值得品味的各种细节。生活中的点滴很容易被忽视略过,我们指给孩子看,就是在延长这些瞬间、扩大这些细节。每天放学时,我们常常看夕阳的颜色。有时是粉红的,她就说是草莓味的;有时是金黄色的,她就说是橙子味的。这两天刚下过雪,我和女儿回来时,路上都是冰,很滑,一路走得很艰辛。她倒是很乐观,说灌木丛上都是棉花糖。我们又一起感受脚下的碎冰。我们想象一个冰雪王国,想象自己住在里面。她发现薄冰下面有气泡,就去踩踩,气泡就动一动。我又抱她摸树上的冰挂……我希望她忽略路不好走的事,把这些点滴的美好存到心里。品味美好的另一个方法是,存储记忆,延长美好。就是说,给好事拍照、录像、写日记记录、存档,经常跟孩子一起看,回顾这些美好的瞬间。另外,要提高品味的质量,就要培养孩子全神贯注、心无旁骛地做事情的习惯。现在的生活节奏快,小孩耳濡目染,都能跟大人学会做事情时合并几件事,这样似乎提高了效率,但实际上养成了分心的习惯。专心地吃饭、打电话、走路,我们都可以从中感受到更多。品味美好的另一个重要方法就是分享。我们都知道,不能强迫孩子去分享。鼓励孩子主动分享,他才能感受到其中的乐趣。小孩之所以有时不愿意分享,是因为他对所有权还缺乏安全感,逻辑思维能力也有限,对环境感到不可控、难以预期。这些大人都要理解。其实很小的孩子也可以有主动分享的行为。我女儿和幼儿园的小朋友们经常互相分享吃的。在家里,吃水果她都能先给大人分一圈,有什么好东西她也主动拿给大家看看,虽然有时很有保留的样子——只给你看一秒就收回去了,或是只许看不许摸。分享好东西,把美好加倍,我觉得这是存在于人的天性中的。孟子教育齐宣王:“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齐宣王都承认,跟人共同欣赏音乐更好,而且人越多越好。随时肯定正向的性格和品格前面列出了24中积极的性格和品格,其实还有更多没有列出来的,比如信任、平等、尊重等等。我们平时少看孩子的所谓缺点和错误,以及能力上的'种种不足,多去发现孩子这些优秀品格的表现,一旦发现,就及时肯定,这样久了,孩子就会更多地朝这些方向去发展。现在的家长们对能力上关注过多。我们可以这样想,孩子长大后,哪样能力有机会得到发挥,这很难说,但好的性格和品格却是处处有用的。能力有可能被埋没被荒废,但性格和品格却永远不会。对成长感的识别和强调我发明了这个词:成长感。我们成年人都会在发现自己有所成长时感到欣喜,对于孩子来说,成长就更是他们的全部,所以更加重要。每当孩子有进步时,我们及时指出来,让他看到,告诉他,你记得不,你去年、上个月还是什么样呢,现在都可以做到这样了!进步、提高、成长,这是最能体现孩子自身价值的。随时抓住时机,发现具体的进步,告诉孩子,今天的你比昨天的你更优秀!培养兴趣爱好,提供投入做事的机会对兴趣爱好的培养,怎么强调都不过分。心理学家发现,一个有着成熟的兴趣爱好的人,他们对新事情更感兴趣,学习能力更强。因为他们的学习更是出于内在动机,他们有更顽强的意志力和激情。我觉得,兴趣爱好的作用,除了益智、陶冶情操、休闲等等,它还可以像一个心灵上的朋友一样,让人在欢乐时去跟它分享、忧伤时跟它倾诉。另外,它或许还能给人提供一个新的身份,让你有更丰富的人生体验。比如,你是一位教师,但走出教室,你或许告诉别人你是一个烘焙高手。但是最重要的还不是这些。兴趣爱好能给我们提供一个让我们能全身心投入去做事情的机会,这种投入的感觉非常宝贵。有心理学家把这叫“酣畅感”,据说这是一个快乐的重要来源。当你做你爱好的事情时,你全神贯注,忘记了时间忘记了自己的存在。庄子几次描述过这样的情形。按照他的说法,这时你与“道”相连通,所以会有鬼斧神工的发挥。而达到这种酣畅感的秘诀是,你的技术和挑战达成一种微妙的平衡。就是说,你做的事情的难度刚好跟你的水平相当。当然这个事最好是你喜欢做的。不过话说回来,很多时候,即使中性的事情,比如写作业,如果能力和难度程度相当,我们都会享受这个过程。所以我们回过头来想想,应该选择哪些事情给孩子去做。我们出于爱心,总想给孩子更多的享受。但是,让他被动地享受,比如看电视、吃东西,他的乐趣也有,只是这些乐趣肤浅、短暂。而稍有点挑战的事,他反倒更能投入。难度如果过大,他就又没了兴趣。其实小孩在玩游戏时,常常就能体验到这种酣畅感。我女儿玩时,如果我问她吃不吃苹果之类的话,通常她完全听不进去。所以孩子投入地、自由地玩,这非常有价值,我们要多鼓励,少打扰。孩子大一些之后,做事往往就参杂了很多功利心,有了压力,难以全心投入。现在很多的兴趣班更是把兴趣变得没趣了。我们家长要多反思自己在其中的作用。给孩子“心理玩具”心理玩具,这也是我随口发明的词。心理学家在做提升幸福感的干预实验时,有一些看似很普通、有点幼稚的做法,比如,记录下来当天发生的好事,并解释为什么你感觉不错;写下能展现你好的一面的事情,每天去温习。据调查,每天写下三件让你感觉好的事,这个做法效果很好,效果的持续时间也长。我们自己也可以这样做,也可以引导孩子这样做。我们可以在情绪有些低落时,把这些好事当作心理玩具,拿出来玩味。我们也可以每天睡觉前或在其他空闲时间里,没事就在脑子里整理自己的这些好事。大家可以试试。其实这就是在训练我们转念的能力。我们可以抽空跟孩子一起想好事。我们可以给孩子准备一个漂亮的本,专门记录他的好事。或者给他准备一个小白板、做个展示墙,随时记录。或者给孩子准备一个好事宝盒,把能引起美好回忆的东西或照片,都存在里面,有空就倒出来看看……这个心理玩具除了好事,还可以是让自己看到全局、看到宏观的一面,看到the big picture。比如,当你为孩子的一点小事生气时,你可以跳出来想:总的来说,他是个好孩子,我是个好妈妈,我工作还不错,生活各方面都基本满意……然后再看刚才的事,就能比较冷静地看待了。培养感恩、同理心、宽容等品格我们家长自己的态度对孩子的影响真是很大的。有时我感觉女儿会有点抱怨,我趁她还没说呢,就自己开始感慨好的一面,表示很知足,她的想法也被带过来了。其实我觉得更多的时候,小孩倒是比大人更乐观,更少消极的评判。有时大人会以自己的想法去揣度,孩子本来还没有任何不满情绪呢,听大人这么一说,马上就消极了。所以家长言行要慎重,别急于评价下结论,多等等,多观察。我们自己评论的话里多一些感恩、同理心、宽容和乐观思维,这就是好的教育了。我经常会在睡前跟孩子一起回顾这一天的事情,其中除了总结她的进步,再就是想想有哪些好事,哪些我们要感到知足、感恩的事,然后展望美梦,再开开玩笑。对于大一些、上学的孩子,我们可以让他偶尔写感恩日记、写好事日记(让自己开心、自豪骄傲的事)。不必天天写,那样他会反感,不好坚持,可以一周写一两篇。或者让他自己每天睡前回顾这一天值得感谢的事、让自己自豪骄傲的事。我想,做这些远比批评他的缺点更重要。不做情绪绑架我看到有的专家告诉家长,跟孩子说:“你那样做,妈妈很生气”、“那样做,妈妈不喜欢”。我想家长应该尽量少这样去说。我们大人正常的情绪反应,可以让孩子知道,不必刻意掩饰。我们可以生气。但是如果总是用家长的情绪去管教孩子,这不是好办法。总这样说,孩子会觉得他应该对大人的情绪负责。他会忘记遵守规则的本来的意义,也容易有很多不必要的自责和内疚。正确的方法是,让孩子看到他的不好的行为会有怎样的不好的结果,让他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而不是对家长的情绪负责。有时候女儿哭闹之后,等她情绪好了,我也偶尔跟她说,你知不知道,你哭闹的时候,我真的很烦。不过关键的是,你这一哭,耽误了自己的时间,你早点过来吃饭,吃饱了就高兴了,就可以多玩一会了,是不是……教给孩子,对自己的行为和情绪负责。而我们家长也是,也要对自己的情绪负责。如果我们因为跟孩子无关的事情有消极情绪,那就跟孩子说,妈妈这会心情不好,因为别的事情,所以妈妈先自己待一会,等情绪好了,马上就跟你玩。这样,孩子也可以学会,当他有不好的情绪时,他也会自己冷静一会,练习自己去处理。他也会知道,有不好的情绪不是什么错事。接受孩子的消极情绪前面谈的多是关于积极心理的建设,下面谈最让我们头疼的消极情绪的处理。对于孩子的消极情绪,我们不要去否认、压制、贬低、怀疑,不要说“这有什么可怕的”、“你不应该感到失望”、“你没有理由生气”等等,而是要帮助孩子去接受、识别,然后再教给处理办法。教给孩子管理消极情绪的前提是,我们自己要能从容去对待。我们会发现,做到这一点真是有难度啊。为什么这么难呢?因为,当孩子发脾气或有其他消极情绪时,我们的本能反应是——又有来麻烦了!你敢跟我对抗!我的教育怎么这么失败!你得长到多大才能会……!我付出这么多,你怎么能这么对待我……于是我们浑身冒汗血脉喷张……我们处于这样的状态,当然就不能指望孩子能平和下来了。要改变这种反应,首先要认识到,消极情绪对孩子是有益的,是他认识自己、提高情商、学习成长的一个好机会。它是中性的,不是坏事。把它当作一阵风吧,控制好,甚至利用它去发电、放风筝。其次,要尽量把孩子的行为和情绪跟自己的分开。自己的劳累、抱怨、委屈,自己去解决。别做不合理的挂钩。我女儿惹我生气时,我就这样开导自己:一方面是因为她就是个孩子,就这样;另一方面,反思自己管教上有哪些不足,还可以做哪些改进,她是我教育的结果,跟谁抱怨呢,自己多提高就是了。我想,如果家长少一些受害者的思路,多想该怎样提高,这也会帮助我们控制情绪,少生气。然后再告诉自己,我当然可以不完美,做不到的,努力提高就是了。只有当我们自己接受了孩子的消极情绪,我们才能做到不去否认、压制、贬低、怀疑他的情绪,并且教给孩子去接受他的情绪。给孩子自己处理消极情绪的机会孩子发脾气,我们本能地想救火。如果认识到消极情绪的意义,我们就知道,不必急于让情绪消失,而是要尽量给孩子机会,让他感受、识别,同时自己锻炼着平复下来。他每自己平复一次,他的情绪控制能力就得到了一次锻炼。当然对于两岁以下的孩子,家长还是应该用转移法先去哄好,然后再讲道理。所以,现在我对孩子哭闹的方法是:在发现她有点情绪,可能会发作时,如果她不需要我的帮助,我常常找个借口躲开。我发现通常我一走开,她自己很快就没事了。当她真的发作起来时,再回来。有时啥也不说,摸摸头给她擦眼泪。如果我自己也生气,或者她拒绝我接近,那就捧本书待在旁边。如果是她特别不讲理的事情,我就义正言辞地说几句。这种慷慨陈词也有用,能帮她看清自己行为的后果,看到引起的反应,当她自觉理亏时,理智就开始恢复,就战胜了情绪。而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家长自己能保持中性态度,这会帮助孩子更好地平复情绪。有很多情况,孩子是被家长的坏情绪火上浇油,愈演愈烈。教给他处理消极情绪的办法宣泄法:比如打沙发打枕头(当然对于爱打人的小男孩慎用)、撕纸(其实这些宣泄法背后的道理就是,要以破坏性最小,不影响别人的方式发泄情绪);倾诉法:找人聊天、写日记、随意画画;镇静法:数数、深呼吸;转移法:看景色、听歌、运动、做自己的爱好。还有就是前面写过的那些能引起积极情绪的方法,比如想好事、品味美好等等。然后,当自己冷静一些之后,教给孩子去分析思考,想想刚才的情绪是怎么回事,是什么引起的,以后可以怎样做才能避免那种情况,下次再有类似的情况,该怎么办。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对于消极情绪,要多分析多思考,去想办法,这样有利于化解情绪。但是对于积极情绪,则尽量少分析,多去感受,把它作为一个整体去感受。好事,有时分析太多,好的感觉反倒没了。篇3:家庭教育的10个智慧家庭教育的10个智慧1、等待花开,每个孩子都有他灿烂的季节。教育是开发生命的事业,每一粒种子都有适合自己的土地,每一个人都有其存在的独特价值,各有所长,都是优秀的。但是,不是每一朵花都在春天里绽开,尊重孩子成长发展规律,耐心地等待他的绽放。2、不要总提“别人家的孩子”。父母忌讳数落孩子,或拿别人做榜样来教育孩子,拿隔壁孩子比较,其阴影有两个:自卑和仇视隔壁的孩子。你可以跟孩子分析:这次成绩没考好,我们一起分失败的原因,是粗枝大叶还是知识有疏漏。如此,孩子就比较好接受。3、帮助孩子认识自己。兴趣班的种类无限多,而孩子的时间是有限的.,家长要学会平衡。还有课内和课外的平衡,应试与兴趣的平衡,中式教育与西式教育的平衡,身体锻炼与学习的平衡。父母要帮学生提供和创造机会,尝试一切可能,找到他最强的能力项、天赋所在和与之先匹配的人生使命,那样你的孩子就会成功。4、培养孩子的特长。人最幸福的事是让他喜欢一件事,哪怕是种花、养小动物,让业余时间、精力有所寄托。什么爱好最好?喜欢最重要。有了爱好的孩子,即使考不上大学考不上名牌,也会有健康人生,幸福人生。每个孩子可以有不同的成长道路,但爱好会提升孩子一生的生活质量。5、相信孩子发展的潜力。现代科技的研究早已证明,正常人大脑的能量只用了25%左右。赏识导致成功,抱怨导致失败。倘若你要孩子行,那就要珍爱孩子每一次的成长机会,欣赏他们的成长,欣赏他们的言行。孩子的潜力是无法估量的。6、家长是孩子最重视的老师。一位好父亲,胜过一百个教师。孩子的成长机会只有一次,能伴随孩子成长,为他倾心付出的时间可能就那么一段,机会失去了,再也找不回。学会孩子的知音和亲密的朋友。什么是成功人士?自己事业的成功,只成功了一半,把自己的事业的成功,只成功了一半,把自己的子女教育成功,才是真正的成功。7、虎爸狼妈式的教育不利于孩子成长。虽说有“棒打出孝子”、“不打不成才”的古话,但过度过度关心、过度照顾会剥夺孩子的成长的空间。走向另一个极端的过多限制、过多干涉页会阻碍孩子潜能的释放。8、道德是教育的常识。家长有时会陷入一俊遮百丑的误区,事实上,知识只能影响到某个阶段,而道德影响人的一生。知识的缺陷可以弥补,道德出了问题不可挽救。9、注意和孩子说话的艺术。在孩子遇到困难时,多用肯定语气和语言,批评也要有艺术。要相信,一句话会影响人的一生。10、教会孩子阅读。现在学生除了读教科书之外恰恰很少读书,一个不读书的人是走不远的,是否读书跟他是否大学毕业没有关系,书才是真正的大学,才是让人精神成长的乐园。篇4:中学生家庭教育10个一分钟中学生家庭教育10个一分钟一分钟接触父母的手是托举儿女的手,托举的力越大,儿女所处的位置就越高。父母要注意摸摸孩子的头部、肩膀、握握孩子的手,通过接触来传递父母与子女的亲情,来表达给孩子以爱、以力量。与儿女发生肢体的接触要注意心情、场合、文明等。一分钟倾听海鸥倾听涛声,才会盘旋。雄鸡倾听黎明,才会唱晓。鲲鹏倾听九天,才会展翅。不要总是让孩子听自己说,父母可转换一个角度,倾听孩子的呼声,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进行心与心的碰撞,注重有效的对话与交流,这样可以更好的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增进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信用与情感。在倾听孩子的讲话时,一定要集中精力、精神振作、态度和谐、热心倾听孩子的讲话。一分钟游戏笨拙的孩子在游戏中找乐。聪明的孩子在游戏中找知。杰出的孩子在游戏中增智。中学生毕竟还没有长大,毕竟还是一个孩子,还没有成人,通过游戏增进与孩子的情感,提高孩子的生活兴趣,调整孩子的精神状态。所进行的游戏,必须是健康的、积极的、有趣味的,引领孩子过充实的、向上的、快乐的生活。一分钟矫正风给垂柳以矫正,才会有婆娑。浪给静水以矫正,才会有鱼跃。帆给船舟以矫正,才会有航速。孩子有过错的行为一定要矫正,明确指出正确的行为应该怎样,错误的行为将会出现怎样的危害,应怎样矫正孩子的错误行为,不可任其发展,否则积重难返。但首先要弄清孩子的错误或过失是孩子主观因素还是非主观因素造成的,其严重程度如何?矫正要注意场合,语言要平缓、态度温和、不急不躁,循序渐进,不可急于求成。一分钟激励激励能使人永远充满自信;激励能使人永远充满希望;激励能使人永远感悟幸福。孩子出现过错以后,一定要进行矫正,但在矫正的同时,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多给孩子一些鼓励,激励孩子前进,引导孩子反思,以情动人。家长要有耐心与恒心,要毫不吝惜的拿出激励的武器,激发孩子的生活、学习兴趣,激发孩子的斗志,激发孩子的自信心,不断的促进孩子的发展。一分钟赞美阳光赞美一番花朵,花朵就会灿烂;雨露赞美一番禾苗,禾苗就会茁壮;大地赞美一番山川,山川就会锦绣。在孩子的身上总会有它独特的优点,有他闪光的地方,作为父母要注意发现孩子生活、学习中的优秀表现,抓住最佳时期,进行赞美。在赞美的过程中,要注意赞美的方式、地点、语调、时机、程度等。一分钟参与参与能体现民主、平等、人格的尊重;参与能体现友爱、融洽、和谐的氛围;参与能凝聚智慧与力量;参与能促进人的主体发展。在一个家庭中,父母应尊重孩子的主体地位,家里办大事时(如买房、买车、添置电器设备等),应该了解孩子的意见,让孩子参与家庭大事的管理,尽可能形成共识,有利于家庭良好氛围的形成。在参与的过程中,要注意参与的度,不要什么都顺从孩子,而要尊重与引导相结合。参与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孩子思考问题的习惯,促进孩子能力的提升,而不是一味的满足孩子的.要求。一分钟惩戒曾经的棒槌头上出好布,今天不出;曾经的棍子头上出好人,今天不出。孩子出现非常严重的过失行为,如在校出现严重的违纪行为,在社会上出现严重的不文明行为等,一定要进行惩戒,否则孩子有可能蜕化变质,走向错误之路。因此,父母要表明自己的态度,可以用较为严厉的言词旗帜鲜明地进行批评,指出错误的性质,限期改正错误,同时父母对此表现出很伤心的情感,引发孩子思考。但决不可动手伤害孩子,要有理智,控制自己情绪上的冲动,避免产生对立的情绪。要掌握惩戒孩子的最佳时机,孩子自责时,有他人在场时,孩子特烦躁时不要惩戒。一分钟示爱秋水爱长天,才共一色;落霞爱孤鹭,才共一飞;山峰爱山梁,才共一脉。让孩子知道父母在惩戒孩子时,父母更难受,更伤心,让孩子懂得:你是父母心中最心疼的人;今天,你出现严重问题,进行惩戒,这是父母的一种责任;也许今天你不高兴,甚至流泪了,其实父母更不高兴,背后流有更多的泪水;等到有一天你作了父母,你才会真正理解做父母的用心良苦。示爱必须具有一定的艺术与技巧,父亲是山,有着山一样包容的胸怀;母亲是天,有着天一样包容的爱。一分钟期盼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续,是家庭振兴的标志,是祖国的未来。孩子在父母的期盼中成长。父母应谈谈自己成长的心路历程,告诫孩子经验与教训;父母应和孩子一起共同描绘发展的蓝图、畅谈美好的人生理想;父母用鼓励的语言培养孩子的勤劳、勇敢的精神;父母用期盼的眼光目送孩子上学等。对孩子的期盼应该是理性的、实事求是的、发展的。我期盼着每一个孩子健康、全面的发展,期盼着每一个家庭的幸福与快乐。篇5:家庭教育的10个情境家庭教育的10个情境1、孩子的每一次打扰,是在呼唤你的爱孩子的每一次打扰,都是在呼唤爱。当你在忙着做自己的事,忽略了孩子,他就会在旁弄些小动静来打断你的工作。而父母有时候就会用一句“走开,没看到我正忙着吗?每天什么都不会,就只会捣乱!”硬生生地将孩子从自己身边推开。当一个孩子经常得到父母的无关反应,甚至是漠然无回应,会产生巨大的虚无感,无法确认自己的存在,自我支离破碎。孩子的打扰往往只是在呼唤你的关注和关心,他们需要从你的关注中感受爱意。请珍惜孩子的打扰,务必做到及时回应,对孩子的爱毫无回应,比语言暴力更有杀伤力。等到孩子长大后什么都会了,可以照顾好自己的时候,就不再那么需要你了。父母的有效期只有十年,请珍惜孩子需要你的每分每秒。2、你不知道爱撒谎的孩子心里有多苦当孩子犯错时,为什么会撒谎?因为他知道一旦说出实话,将会面临来自父母的吼叫,指责、甚至是打骂。孩子为了逃避处罚,而说出谎话。尹建莉在《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书中曾说到:如果孩子跟你说谎,说明孩子没有把你当做不幸的分担者。当恐惧占据了孩子的内心,他们自然失去了正确解决问题的理智,撒谎掩饰就成了一种本能的选择。他们宁可自己承担犯错后的愧疚感,圆谎的心理压力,也不惜对父母撒谎。孩子错了,可以改,而亲子关系一旦产生隔阂,却需要更多时间来治愈伤痕。3、伪挫折教育,玩坏了孩子的自信心中国式的打压教育,向来崇尚让一个孩子学会独立坚强。可这种对孩子没有鼓励和表扬,只有批评和嘲讽的“打击式教育”,真的是对孩子好吗?焦虑的父母认为孩子不学会“72”变,没有人能来替他扛过“81”难。事实是当父母试图用打压来增加孩子对挫折的“抵抗力”,往往用力过度,伤及无辜。打击式教育最大弊端,就是会导致孩子强烈的自我否定!不管做得多好,孩子总会下意识的挑自己的毛病;丝毫不敢放松自己,生怕听到别人的批评;总是无法说服自己,心安理得的接受赞美和夸赞,他们无法自我欣赏,永远觉得自己配不上拥有的一切。过多的插手和打压,只会养育出一个自卑的孩子。一个时长被父母打压,未曾感受到认同的孩子,怎么能自信起来呢?试问,他从哪里获得自信呢?4、孩子没主见,是父母惹的祸为什么不要在公众场合教训孩子?你以为你是在教孩子如何做人处事,却让他在众人看热闹的眼光里抬不起头来。知乎上有一个话题:毁掉一个孩子只需要七步,其中之一就是让孩子当众出丑。在人们的意识中,当父母在面对子女的时候,似乎就觉得,不管自己说什么,都是对的,作为父母的,教育儿女就是天经地义的事情,甚至说,有的父母,打骂儿女,都可以丝毫不顾及场合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的尊严是人类心灵里最敏感的角落,保护儿童的自尊心就是保护儿童的潜在力量。自尊心如果被碾碎,就会成为一道难愈的伤疤。孩子也要面子,孩子的面子需要父母去保护。就算孩子真的做错了,关起自家门开始教育,没人说你半句不是。但在大街上对孩子骂骂咧咧,谁都看不过去。懂得给孩子留面子的父母,才能养出自信、有出息的孩子。身为父母,我们给予孩子的认同与肯定,会让他们将希望得到别人尊重的面子,转化为自爱、自尊、自重的样子,一路披荆斩棘,迎向未来。5、父母的控制欲,是一个孩子的灾难很多父母对孩子有着很强烈的控制欲,父母用这种控制欲,来规范孩子人生道路。小到孩子穿什么衣服,买什么玩具;大到孩子读什么学校,从事什么工作。这种建立在控制基础上的爱对孩子来说,是前行路上沉重的枷锁,《小欢喜》中英子因为母亲强烈的控制欲得了抑郁症,甚至要跳海自杀。黄执中在节目《奇葩说》中说过一句话:一个孩子完美的人生,是拥有选择权。一个能决定自己人生的孩子,是幸福的,因为他拥有了选择自己人生的自由。一个能让孩子自己做选择的父母,是明智的,因为他们放弃了自己的控制欲,敢于让孩子过自己的人生。6、无底线的溺爱,只会养出“巨婴”惯子如杀子,溺爱不是爱。在中国很多父母担心孩子磕着碰着,不敢让他接触自立,他们要什么就给什么,用心血铸成了一个个象牙塔。当他走向社会的时候,社会还会宠他吗?当他工作的时候,会有人去帮助他完成工作吗?他该如何与朋友同事相处呢?看过这样一句话,爱的本质不仅仅是我对你好这么简单,而是我愿意奉献自己,让你成为你自己。为什么说溺爱不是爱?因为这种爱是偷懒的,没有思考没有斟酌,没有动用到真心。当你打着为孩子的名义,替孩子把所有事都给办了,最终的结局是只养出一个终生依附父母、不能自己独立生活的巨婴。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一些“巨婴”,他们有着成年人的身体,但精神却还未断奶。他们极度自私,毫不独立,只知道一味地索取不知奉献,只知道横冲直撞不管后果,只知道需要他人宠爱担不起任何的责任。我想,我们每个父母,应该都不希望把孩子养成“巨婴”吧。7、嫉妒心重的孩子,背后一定站着爱比较的父母隔壁小孩悠扬的钢琴声传来,优美动人,每次参赛之后拿到的钢琴证书令人眼红不已。于是,你就对孩子说教起来,“你看看邻居的孩子多优秀”。每一个总爱在孩子耳边提起“别人家孩子多优秀”的父母,本心一定是希望孩子能够学习别人的优点。父母认为自己是良苦用心,而孩子认为父母在贬低自己,否定自己。孩子的'嫉妒心后面藏着一句没说的话:“我没有他们那么好,那你是不是不爱我了?”一个优秀的孩子从来不是比出来的,而是用心养出来的。关于这点,父母越早知道越好。8、每个爱发脾气的孩子,都在寻求你的关注儿童心理学家通过多年研究发现,孩子需要从父母的关注中,获得安全感和归属感。孩子宁可被父母提醒,唠叨、责骂也不想被父母忽视。常常被父母忽视的孩子,不得不用错误的行为,快速引发父母的关注。来证明自己是被父母所在乎的,是被父母所在意的。9、你的修养,就是孩子的教养你用命令的口吻指挥孩子做事情,那孩子自然有样学样。孩子没有从家长的身上学会尊重,自然不能明白如何尊重别人。父母是孩子的镜子,你什么样,孩子就什么样。父母的人品往往会像病菌一样往下传,最后孩子的三观和行为模式,保证都是父母骨子里的精髓。熊孩子不是横空出世的,而是熊父母教出来的。10、孩子的真心话,只说给能懂的人听很多父母都会疑惑,什么时候起孩子有了自己的小世界,父母被隔绝在外进不去。孩子的喜好我们不知道,孩子谈论的话题我们插不上嘴。为何不反思一下自己,当孩子兴致冲冲跟你分享自己的喜欢的东西时,你是不是脱口而出一句:“怎么都不好好学习,天天玩物丧志!”孩子自然认为跟你说那么多有用吗,还不如不说,省得讨骂。糟糕父母群像可能有你有我,当这些问题已经发生,我们能做什么?不需要你的大彻大悟,只是从今天起你要开始学会自我反省。教育是一场单程车票,失去了自省的机会,最终失去的是孩子的人生。今生与孩子相遇一场,寻求的不止是相依相伴,还有彼此信任和良好合作。愿你我都能赢得孩子的合作,在这短暂一生中,与孩子携手相伴,收获幸福人生。篇6:家庭教育的10个原则家庭教育的10个原则第一,平等原则。心理学研究证明:孩子与父母平等的争辩,不仅是互爱的一种体现,而且能够帮助孩子树立信心,明辩是非,丰富想象力和创造力。而“独裁”对孩子人格的影响是灾难性的。许多家长觉得辛辛苦苦赚钱养孩子,孩子就应该听自己的,必须服从自己。这种观念应该改变,要把孩子看作是与自己平等的人。第二,感情交流原则。很多家长错误地认为:“有书你读,有饭你吃,有衣服你穿,还想什么?”但人的成长不但需要物质,也有精神、情感的需要。家长忽略孩子的精神、情感需要,孩子和家长就没话说。长期下去,儿女和家长相处会变得越来越尴尬。第三,自由原则。很多家长把孩子管得很严,却往往吃力不讨好,甚至引起悲剧。应相信孩子的能力,给孩子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第四,尊重原则。我们尊重孩子,孩子才能尊重我们,有的家长只希望孩子对自己言听计从,而不能有自己的观点或者申辩一下,否就对孩子大声训斥。这种孩子长大后很可能是一个人云亦云的人,没有自己的观点。第五,方法转变原则。教育方法要随孩子的年龄的.增大而不断改变。第六,榜样原则。家长是孩子第一个模仿的对象,家长一定要做好榜样,别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种下不良的种子。第七,信任原则。谎言是从不信任中来的。如果你从孩子小时就很信任他(她),孩子就没有说谎的必要。第八,统一原则。家庭的教育要和学校统一,否则孩子无所适从。另外,家庭成员之间教育的观念要一致,否则孩子不知道听谁的,结果就谁的都不听。第九,鼓励原则。许多家长有个坏习惯,当孩子取得好成绩时便说:“是不是偷看来的?”当孩子成绩差时又说:“你从来都是这样差的。”尽管是很随意的一句话,却大大伤害了孩子的心。在家庭生活中,应该多鼓励孩子。第十,宽容原则。人非圣人,孰能无过?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自然会经常犯错误。家长应该宽容地对待,大可不必“小错大骂,大错木棒侍候”。总之,不管你采取什么方法来教育孩子,只要让你的孩子感到生活很幸福,很愉快,健康,乐观,他(她)富有爱心,充满信心,对前途满怀希望,那么,你就是成功的家长。篇7:家庭教育里面的10个“大于号”家庭教育里面的10个“大于号”一、心理>生理十月怀胎孕育了生理雏形,胎儿1个月神经系统开始发育;2个月有触觉,大脑皮层出现;3个月能够对手和脐带吸允;4个月有听觉,产生条件反射;5个月有记忆,对母亲体外的声音产生反应;6个月有嗅觉,闻到母亲身体味道;7个月有视觉,神经元发达;8个月有味觉,并对母亲的情绪产生反应;9个月胎儿触觉、听觉、嗅觉、视觉、味觉十分发达,十月怀胎一朝分娩。出生9个月,脑重量增加一倍,3岁脑中增加2倍,4岁时大脑形成50%,8岁时形成80%,基本接近成人。十月怀胎是第一次孕育――生理雏形;出生后0-6岁时二次孕育――心里雏形。法国浪漫主义作家雨果说:“世界上最宽广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加宽广的是天空,而比天空还要浩瀚的是人的心灵。”人的生理包括呼吸系统,生殖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等,而心理包括智能系统和非智能系统。智能系统包括感知力、观察力、记忆力、专注力、思维力、想象力、判断力、创造力;非智能系统包括情感、情绪、意志、性格、习惯。智能系统和非智能系统就是指情智和智商,而这两大决定成功的因素都来自于心理生命中。一个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人算不上一个智能的人。谁又能说心理养育不重要呢调查表明:北京大学公共卫生研究所对全国13个省区市进行调查,10岁至24岁的学生。13个省调查结果:共调查141580人,平均年龄16.3岁。有20.4%的学生曾经考虑过自杀;6.5%的学生为自杀做过计划。上述两种行为女生报告率高于男生,有37.1%和39.9%的男女生经常因担心某事而失眠,有64.6%和72.6%的男女生经常因学习压力或是因成绩问题感到心情不愉快。蒙台梭利教育六大理念,第一就是使人成为人。第一个人是刚刚出生的生物性的人,第二个人是为人,为人就是受过教育,具备了教养、具备了人格的人。这就是蒙台梭利教育的意义,也就是人格形成才能成为真正的人。心理需求比生理需求更迫切、更重要。没有心理养育的孩子,是植物人是动物人,不能算做一个真正的健康的人。健康含义: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人格健康。二、潜能>显能人的潜意识是显意识的3万倍。所以要激发一个孩子的潜能,需要早期构建潜意识板块,以便今后更好的运用潜意识。潜意识会依照我们心中所想的画面,构成真实事物。潜意识无法分辨事情是真还是假,一旦被接受,它终究要变成事实。只要有明确画面进入潜意识,潜意识立即想尽办法把这个画面实质化。潜意识是本能的欲望,它遵照意识的提示执行任务,并且无比忠诚。正是因为意识与潜意识之间紧密的联系,才使得有意识地思考显得如此重要。人的器官功能是受潜意识控制的。潜意识不断地从显意识中接受神经脉冲。感应分为器官感应和心灵感应两种。潜意识接收这些感应并传递到意识层面去处理。潜意识是存储能量的地方,焦点专注在哪里,能量就会被吸引到哪里,成果也就在哪里出现。当潜意识集中到一点的时候,爆发出的潜能是让人吃惊的。就像我们拿着放大镜在阳光下聚光,如果你晃来晃去,没什么效果,如果你聚到一个焦点,结果就完全不同了。人的器官功能是受潜意识控制的,潜意识不断地从显意识中接受神经脉冲。俄列冈州奥克兰的WL凯恩这样写道:“我知道有这样一种能量的存在,因为有一次我看见两个男孩,一个16岁,一个18岁,将一根压在他们兄弟身上的巨木挪走了。第二天,还是那两个男孩,还有我和另一个男人,我们四个人一起试图将那根巨木抬起,但是失败了。”那两个男孩是如何抬起了四个人都无法抬起的巨木的呢?因为他们当时根本没有时间去怀疑自己能不能办得到,而是将所有的精力和能量都集中到这一件事上,全身所有的细胞在听到他们的召唤时都动了起来,激发出力量。这时,他们拥有的便不是两人之力,而是十人之力了!案例中的两个男孩正是用自己的显意识引发了潜意识中的关注点,从而激发了潜能,来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事情。我大胆的认为:意识也是物质。意识是一种能量,一种磁场,一种电波,是物质的人脑释放的一种超能量的物质。三、兴趣>勤奋早教之父冯德全教授提倡:生活中教,游戏中学;教在有心,学在无意;学玩结合,兴趣第一。“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一直以来被家庭、学校、社会所倡导,一提到学习就是艰辛、刻苦、勤奋,似乎非“头悬梁、锥刺骨”而不能成才,流露了对学习知识的被动与无奈,学习原本是件最为快乐的事,尤其幼儿认知阶段,应提倡“书山有路“趣”为径,学海无涯“乐”作舟。对成年人而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孩子来说,“兴趣”是唯一的老师,要以“幼儿的兴趣和需要”为导向,以“游戏为基础”,强化认知的“过程”而不是“结果”,学习并快乐着。打破“只有教,才能学,吃的苦,方能甜”传统思想。要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独特的认知方式,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成长环境和动手、动脑的机会,让幼儿体验到力量与信心,产生自主感和成就感。科学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丰富幼儿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幼儿的认知习惯和科学探索兴趣,幼儿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愈大,求知欲和探索性越强,学习效果就越好。总之,科学教育要培养幼儿的求知欲和探索兴趣,以及乐观向上的人生观,以自由、快乐的方式学习科学,科学的学习,只有这样,才能使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发挥,并非“学海无涯”就“苦海无边”。以“趣”为径,方攀“书山”,以“乐”为舟,而绝“学海”。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会学”比“学会”更重要。有意思的学就是玩,有意义的玩就是学。四、品德>分数人的一生中要经过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是个大染缸,只要把你扔进去,你想不变色都不行,清清白白进去,就别再想干干净净出来,面目全非。不仅变色还变形,入学前有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菱形甚至多边形,经过学校的定型机压缩,出来的全是正方形,没有自己的个性。学校教育抓两头,一头抓尖子生的成绩,一头抓末等生的纪律,看重的是重点率,只要成绩好就是“好学生”,成绩差就被划为“劣等生”,不看人品,不看综合素质,只看成绩单,“好学生”拉动经济还能包装成政绩,“劣等生”只要不违纪就行了,学不学不重要,别影响学校荣誉。这样的教育培养的不是“人才”而是“奴才”。现在家长在应试教育的威胁下“与时俱进’,重智轻德,所有的家务老爸老妈代替,无条件呵护溺爱,要星星不给月亮,万般皆下品,惟有分数高。如果成绩不好,非打即骂,讽刺挖苦,别人的孩子是金子,自己的孩子是沙子,别人的孩子是天才,自己的孩子是吃才,拿自己的还跟人家比,越比越差劲,越比越泄劲。其实就是为了自己那张脸,自己没有的,自己越做不到的,越要孩子替自己完成,然后把孩子的一张脸撕下来贴在孩子脸上,孩子没有脸了,自己成了二皮脸,死要面子活受罪。这都是应试教育体制的DNA!不同学识的人选择不同的行业,从事不同的职业,分数高低可能决定学历高低,但学历高低不代表能力高低。社会需要不同的人才,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考大学是不得不考问题,不是必须,如果你18岁有能力独立生活,独立创业,为什么要去浪费时间和金钱呢!如果你想创业读个本科就可以,去研究院有多大用处呢!但是你想到大学当老师,自然必须读研,这是规定,重点大学老师必须硕士研究生毕业,清华、北大等名校必须是博士毕业,这是必要的,你不能一个本科生来给本科生甚至研究生上课吧!一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选择合适的行业或职业,一个企事业单位也可以根据自己的行业和专业要求招聘不同技能和智能型人才,选择就是合适的人做合适的事。但是一个人的品德无论你做什么行业,还是从事什么职业,都必须具备,人才基本分三大类:党政人才、企业管理人才、科学技术人才。人才的标准包括:知识、能力、品德。有德有才优先用,有德无才培养用,有才无德不重用,无才无德不录用。五、习惯>知识叶圣陶说:“教育就是习惯养成,凡是好的态度,好的方法,都要使它化为习惯”。而家庭恰恰是培养孩子习惯的学校。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这绝不是危言耸听,一个人是否幸福,取决于他的性格,一个人是否成功,也源于他的性格,幸福是自身的一种感受,成功是别人对你的一种认可。英国教育家洛克也曾说过:“事实上,一切教育都归结为养成儿童的良好习惯,往往自己的`幸福都归于自己的习惯”。三字经上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孩子在小时候本性差异不是很大,只是后来的由于习惯的不同,差距越来越大了。巴金说:“孩子成功教育从好习惯培养开始”。知识固然重要,当今是知识经济,智能经济,数字经济时代,没有知识就相当于一个人脑死亡,判断一个人知否真的死亡,主要依据就是检测他是否已经脑死,而不是心死。知识分为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不去学校读书不能看作没文化,没有高学历不能认为就没知识,郑渊洁读到小学四年,你能说他没文化?李嘉诚,霍英东,王永庆等等诸多世界首富都是小学毕业,你能说他没知识?他们得益于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他们的直接经验整理到书本上成为我们课堂上学习的间接经验。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知识也不是万能的,知识不能改变命运,会用知识才能改变命运,而把知识转化成生产力,往往受限于一个人的性格,而性格却源于习惯。细节决定成败,性格决定命运。很多人满腹经纶,才高八斗,但是习惯不好,包括他的穿着、饮食、起居等生活习惯;学习、工作、交往等行为习惯,这些习惯会不知不觉的左右着一个人的生活观、劳动观、价值观。常言道:行为成习惯,习惯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六、情商>智商智商和情商是指人的两种品质,人的智力品质如:观察力、想象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理解力和创造力;情商品质是指人的情绪、情感、习惯、意志力等。情商影响着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动力。它通过影响人的兴趣、意志、毅力,强化或弱化认识事物的驱动力,是人的非智力因素。现行家庭往往注重孩子智能训练,而忽视孩子情商的培养。智商不高而情商较高的人,学习效率虽然不如高智商者,但是,有时能比高智商者学得更好,成就更大。因为锲而不舍的精神使之勤能补拙。另外,情商是对自我和他人情感把握和调节的一种能力,因此,其作用与社会生活、人际关系、心里健康状况等有密切关联。情商低的孩子,人际关系紧张,做事缺乏耐力。而情商较高的孩子,通常有较健康的情绪,有良好的团队意识,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所以情商的培养十分必要。成功的人不一定是智商最高的人,但一定是百折不挠的人,成功的人不一定是学历最高的人,但一定是坚定目标永不言弃的人,成功的人不一定学识最多的人,但一定是满腔热情满怀信念的人!实践证明:成功=20%智商+80%情商。七、身教>言传孩子降临到这个世界上,第一个环境就是家庭,第一眼看到的就是父母,建立的第一个关系就是亲子关系。于是有人把家庭当做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把家长称之为孩子的启蒙老师,因此年轻的父母们便找到老师的感觉,好为人师起来,觉得自己满脑子都是答案,满脑子都是智慧,觉得自己吃的米比孩子吃的盐多,自己走的桥比孩子走的路多。把自己的理论和经验倾囊而出,滔滔不绝,这个不行,那个不准,条条是道,振振有词:人多的地方不要去,人少的地方也不要去;出门别停留,见人别说话;读书要用功,学习要刻苦;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学好数理化,走遍全天下…不厌其烦,不绝于耳,自以为是。这些大道理究竟能起多大作用呢!孩子对父母的告诫不怎么敏感,但对父母的行为却十分在意,父母是看着孩子长大的,孩子也是看着父母长大的,父母的一举一动,都潜移默化的烙印在孩子潜意识里,尤其那些言而无信,言不由衷,想一套,说一套,做一套的家长。今天高兴了,肯德基、奥特曼、网游统统开放,明天不高兴,所说的话直上九霄云,肯德基就别想了,皮带炒肉丝吧!一边训斥孩子学习注意力集中,,一边吆五喝六玩麻将,一边泪一把鼻涕一把的看言情片,一边还盯着孩子做试题。所有的话都让家长说了,孩子没有话语权。我们让家长身教,不是让你凡事身体力行替孩子做事,家长们在教育孩子上很奇怪,嘴上不停的说教,但是行为上包办代替。既不让孩子说话,也不上孩子做事,自言自语,自作自受,反过来说孩子如何懒惰,如何懒散、如何自私,如何任性,说这是独生子女的特性,没有兄弟姐妹,完全错误,没有兄弟姐妹应该更独立,更勤劳。没有兄弟姐妹,可是有你一个老妈就够了,把所有兄弟姐妹的活都干了,孩子能不人性自私,能不脆弱懒散吗!身教就是做自己该做的事,家长做家长的事,孩子做孩子的事。以身作则,以身作例。要想孩子天天向上,家长得好好学习,要想孩子有个好习惯,家长必须有个好习惯,要想孩子情商高,家长要做事认真,执着,有毅力,要想孩子情绪饱满,阳光乐观,家长要先处理情绪再处理事情。温馨提示:家庭不是学校,父母也不是老师,家长不做专家老师,要做亲自教练。八、实践>理论家庭教育应该以开发孩子潜能,培养孩子习惯,培养孩子兴趣,培养孩子品质为导向,包括幼儿园也应该是家庭教育的延伸,而不是小学教育的提前,我们把孩子上学之前称之为学前教育,学前教育不该是小学提前化。学校教育包含四点:信息、知识、智慧、能力。应试教育掐头去尾,主要集中在知识的填鸭,智慧的开发,忽略了信息应用和能力的拓展,学校教育缺少实践和体验机会,家庭教育应该是学校教育的补充。脱离实际纸上谈兵,孩子到了社会就会适应不良,英雄无用武之地,毕业了也就失业了,用昨天的知识武装今天的孩子,再让去做明天的事情,这不能说是对孩子的刁难和苛求。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在接触着科学,我们的衣、食、住、行都与现代科技紧密相联。孩子渴望认识现代世界、理解现代生活,家长随时随地把“便捷的电话、精彩的电视、神奇的电脑”等家用电器、生活用品介绍给孩子,满足孩子的好奇和需要,激发孩子对现代科技的关注和探索兴趣,使他们初步了解现代科技产品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为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并可以让孩子尝试着操作、使用,通过打电话,看电视,玩电脑认识现代科学技术。通过生活实践,把枯燥乏味的文字、数字变成妙趣横生的故事、实验;通过家具物品认识物体大小、形状、颜色,如圆形的桌面、长方形茶几,红色的门,白色的墙;给孩子喝水时,让孩子知道水无色、无味;孩子玩气球时,让孩子知道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进而让孩子知道世界上有看得见的物体,还有看不见的物质;经过春花、夏雨、秋露、冬雪,初步了解水的三态变化,四季冷暖,感同身受。把孩子带到真实的自然环境中去,让幼儿充分运用自己的多种感官去感知大自然。大自然是孩子们智慧的永恒源泉:青山绿水,百鸟争鸣,百花齐放,流淌的小溪,齐飞的大雁,漂亮的贝壳…都深深地吸引着孩子,促使他们去看、去摸、去嗅、去听,去探索、去发现、去思考。在大自然中,认识了花草树木,阳光空气,风霜雨露,成为主动的学习者、探索者。进一步引导孩子了解“大雁为什么南飞?河水为什么东流?太阳为什么西落?大树为什么上长?使孩子在大自然中陶冶性情,快乐学习,快乐成长。劳动产生了文化,实践上升为理论,理论指导实践但更需要实践的检验。九、宽容>惩罚我们常说: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与人方便自己方便,能饶人处且饶人。可是对待自己的孩子为什么反倒苛刻了呢?孩子学说话,学走路的时候,我们父母不急不躁,守在孩子身边,耐心的引导孩子学说话,引领孩子学走路,我们绝不会因为孩子不会走路,你上来就几脚:走不了,别走了,笨手笨脚;也不会因为不会叫爸爸妈妈,你和孩子嚷:说不了,别说了,笨嘴笨舌。因为你知道,孩子还小,需要时间,需要等待,需要引导,需要成熟,这就是宽容,就是理解孩子的基础上对孩子的宽容。所以孩子在你父母的理解和宽容下,健步如飞,妙语连珠。现在的孩子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竞争,前所未有的压力,前所未有的困惑,这就更需要我们家长的理解和宽容,需要全社会的理解和宽容,让孩子慢慢成长;吃“激素”催生的孩子是弱不禁风的,非自然化成长教育是伪科学的。家庭、学校和社会不能宽容孩子,孩子也不会宽容父母、老师和社会。宽容孩子是在理解孩子基础上,接纳孩子,给孩子机会,不对孩子求全责备,让孩子在宽松,自由,规则的环境下生活、学习。宽而不娇,放而不纵。原谅孩子,体谅孩子,允许孩子失败,是培养孩子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宽容永远比惩罚更有效,任何人都不喜欢惩罚,惩罚不是教育,至少不能是家庭教育的范畴。十、关系>教育家庭是社会的缩影,靠的也是关系,关系不和谐,就谈不上教育,该说的不说,该听的不听,该做的不做。关系好了,畅所欲言,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有高兴的事与家长一起分享,有伤心的事与父母一起分忧。通过沟通与孩子密切的接触、谈话、交流去了解他们,发现他们心理发展规律。这之中最主要的方式是谈话,这就要求父母通过谈话发现孩子最感兴趣的话题、最关心的事件,真情实感,而非敷衍了事,从而了解情况,为其提供有指导性的建议,帮助其心理健康生长。多发现孩子的优点长处,不能把眼睛总盯着孩子的弱点和不足。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让孩子每一次进步都得到承认和鼓励,孩子就会在一次次的鼓励中越来越优秀,就越会有成功感。常常受到表扬鼓励的孩子更具有自信心和适应能力,它能激励孩子增强战胜自我、完善自我。有些家长看不到孩子的长处,求全责备,经常数落孩子的缺点和短处;经常当众批评、讽刺、挖苦,甚至打骂孩子,有意无意地挫伤了孩子的自尊心;喜欢翻老帐、拿其他孩子的优点来批评自己孩子的缺点,打击了孩子的积极性,致使关系越来越紧张,孩子有心里话不给父母说,遇到困惑自己承受,因此就可能结交外面的朋友、早恋、上网。亲子关系是孩子建立的第一个人际关系,也是孩子一生血缘关系,好的亲子关系胜过好的家庭教育。篇8:新时代家庭教育的10个新观念新时代家庭教育的10个新观念1、新时代的家庭教育,首先应该是爱家的教育。我们原来提倡:“舍小家,顾大家。”不管在什么情势下,谁用心爱小家,不被斥为自私自利就被视为心胸狭隘。反正那时候家是不能拉明叫响去爱的,要爱也得藏着掖着,悄无声息。那时候,我们在文学作品里塑造的很多英雄模范人物,绝大多数都是没有家或者不顾家的。他们四海为家,忘我拼搏。你想呀,“我”都能忘,家还算什么东西?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习主席特别重视家庭,说家庭是梦想起航的港湾;特别重视家教,强调要把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与共存共荣,共建共享的时代精神相结合;特别重视家风,主张几代人共同进步,共同成长,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撸起袖子干。于是,爱家与爱国统一起来了,爱家就是爱了最小国,爱国就是爱了千万家,都可以理直气壮,全力以赴。爱家的教育不是爸爸妈妈单方面教育孩子,而是爸爸爱好妈妈,妈妈爱好爸爸,爸爸妈妈爱好孩子,像接力棒一样,一棒一棒接下去,让孩子又爱好身边的人,做好身边的事。要说放心,爸爸妈妈首先要让孩子放心;要说开心,爸爸妈妈首先要让孩子开心。当然,孩子要从小学会爱自己。爱自己就是时时刻刻想着发展自己。只有孩子的可持续发展才能让爸爸妈妈真的放心,真的开心。其实,一个孩子让爸爸妈妈放心,祖国就放心了;让爸爸妈妈开心,党就开心了。我们要警惕那种爹不像爹,妈不像妈的家庭。在这样的家庭里,还要孩子像孩子,就像石板上种桂花,既生不了根,又发不了芽,更别想开什么花了!2、新时代的家庭教育,是互相尊重共同成长的教育。在这样的家庭里,尊重他人、尊重差异、尊重资源、尊重环境应该成风。这四个尊重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我们要响应。这里说尊重他人、尊重差异,就要求每位家庭成员首先要自尊。自尊不是礼物,任何人,不管他多么仁慈,都不能白白送给我们。自尊是苗,不断成长就是它最肥沃的土壤。我们要在家庭里提倡终身成长,即使是爷爷奶奶、公公婆婆,都应该老有所为。这样的家庭朝气勃勃、天天向上、充满希望。家庭成员之间资质可以有差异,进取可以有先后,甚至成绩、成果、成就可以有大小,但成长之心不可无。3、新时代的家庭教育,是崇尚科学的教育。家庭成员可以有不同的信念、不同的信仰,但都必须热爱科学。在科学知识大普及的今天,我们手里使用着各种各样的高科技产品,不允许还让封建迷信阴风钻进我们的门缝。要让孩子在科学家、发明家中找到自己的崇拜偶像,学习他们的科学精神,热爱科学,热爱发明创造。4、新时代的家庭教育,是重塑劳动丰碑的教育。已经有相当长的时间不提劳动教育了。我们一边享受着劳动的成果,一边鄙视着身边的劳动者。物质相对丰富之后,人们连珍惜劳动果实都不讲了。奢靡成了摆阔,浪费成了体面,大手大脚成了新阔少的风采。教育孩子自我服务、为他人服务、互相服务成了老掉牙的课题。结果如何呢?家风败了,贪污腐化就横行天下了。一定要让劳动光荣成为家里叫得最响的一句话。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应该成为全家人的雷打不动的信念。可以有分工,各就各位,尽心竭力。要把那句古语当作“齐家”的心声:“扫地扫心地,不扫心地白扫地;点灯点心灯,不点心灯白点灯。”在家里,大家都尊重劳动,珍重劳动果实,养成以俭养德的好家风。一饭一粥,当思来之不易;一分一厘,必从汗水中出。不贪不占,不等不靠。5、新时代的家庭教育,应该是美的教育。美是人类进步的结晶。一家人爱美,就是爱进步;一家人比美,就是比进步。没有美的心灵,即使美就在身边,你也发现不了。没有增添一点美到人世上去的本领,你也创造不了美。心灵美不是空的,行为美不是虚的,语言美不是假的,梦想美不是吹的。一定要引导孩子从小一点、实一点、新一点、有趣一点、有意义一点的事情开始做起。这样的事情稍加努力就能做到。做到了,再引导孩子延伸一点去做,扩展一点去做,深入一点去做,登高一点去做。小孕育着大,小是大的母亲。孩子这样一点点进步,一点点提高,审美的根就牢了,创造美的动力就足了。6、新时代的`家庭教育,应该是整合情感,不断为他人着想的教育。仁者爱人。家庭应该有仁者之风。家人之间可以有分歧,可以有矛盾,可以有冲突,但一定要人人都会为他人着想,会换位思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还不够,己所欲,人家不愿接受,一样不应该强加于人。这一点是《弟子规》做不到的,但我们应该提倡。这涉及到家庭民主的大问题,不是过去的某些经典能包办代替的。7、新时代的家庭教育,应该是励志创新的教育。首先要明白,创新并非高不可攀的龙门。创新只要对现有事物的不足加以改进就行了。任何新事物,当它闪亮登场的时候,它好像从头到脚都是新东西。其实,在它从头到脚都新的时候,它的不足已经暗藏着了,只是还没有暴露。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不足逐渐显露出来,急需改进了。旧的不足改进了,新的不足又会显现。改进不足就永远在路上。创新要从小处入手,不贪多,不求大,一点一点来。人格创新、技能创新、思维创新、知识创新,创新无止境。8、新时代的家庭教育,应该是亲近自然的教育。让孩子从小就懂,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共存共荣的关系。人来自自然,依赖自然,应该敬畏自然,保护自然。这还不够,还要拜天地万物为师,向天地万物学习。这一点,老子早就说过:“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我们中华民族历来主张,天人合一,道法自然。9、新时代的家庭教育,应该是不折不扣的感恩教育。做人说到底就是两条:一、施恩不图报;二、知恩图报。平时说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好像一切都是天意,都有定数,人不能掌握。其实,人世要做到“善有善报”,首先得有人施恩行善。接着要有人知恩。别人施了恩,你不知,或者知了也不想着回报,那么善有善报就断了链条了。一定要知恩图报,报了,才可能善有善报。孔子的学生子路拯救了一个溺水的人,人家牵一头牛来回报他。他收下了。有人跑去告孔子,希望孔子批评子路,要求他做了好事不要回报,把牛还给人家。孔子听了这件事,不仅不批评子路,还大声赞赏他做得对,认为他这么一做,鲁国做好事的人就会自然多了起来。我们现在是做好事难,难在哪里?难在知恩图报的人少了,施恩反被受恩者倒打一耙的事多了。善不得善报,恶不得恶报,公平正义都下班了,公理也不知道跑到哪里度假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写在墙上,却践行不在行动上了。这怎么行呢?10、新时代的家庭教育,应该是谋求全球共建共享的教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起步,治国平天下是以天下为己任的大情怀。习主席提出的“一带一路”是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战略、大举措。作为家庭,应该本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光荣传统,尽其心,竭其力。篇9:中国家庭教育的10个错误育儿观念中国家庭教育的10个错误育儿观念一、有条件的爱我们人来到这个世界,除了吃饭睡觉外,就是传宗接代。人们乐此不疲的做着这件事,全当这是人生的大事来做,也当这是人生的乐事来做,殊不知这是一代一代的传递着苦难。我们抚养自己的下一代,也给他们制造压力,让他们去承受我们自己承受过的一切,为的是他们将来能有幸福的生活。好像他们不承受这些我们给他们制造的压力和痛苦,就无法得到幸福。为什么要先苦后甜?谁说没有苦就没有甜?那反过来讲又该怎么解释呢?既然没有苦就没有甜,那没有甜也就没有苦了。这样看来要想不吃苦也是很容易的事情了,就不要想吃甜的就好了。我们人类为了自己的幸福就制造了无数的痛苦和灾难。我们为了爱自己的孩子给孩子很多的压力来承受。我们很少问自己的孩子快乐吗,孩子们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给父母做的,因为父母爱他们,他们就必须这样做。等他们长大了,又同样的用自己痛恨过的方式来对待自己的孩子。父母们什么时候能改变一下爱孩子的方式。爱孩子不要有条件,不要因为想让孩子成为律师、医生、教授而给他们压力。想成为什么是孩子自己的事情。给孩子自由和空间,就是对他们最好的爱。有条件的爱的后果是直接导致孩子不会感恩,学不会自律,无法确立自己的价值,以后自己的每个行为都要有所交换才去实施。二、让孩子天然生长几十年前,著名文学家冰心先生针对我国当时教育中的弊端曾指出:“让孩子像野花一样自然生长,要尊重儿童的天性和选择……”显然,她的意思并非是否定成人对儿童的教育,而是强调教育者必须尊重儿童的天性和选择。但有些家长则不是如此理解,认为不去管孩子,让他自己去成长,那只能叫天然生长,一旦有朝一日面临三考,这类家长的手段段往往更残忍。早在20世纪之初,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也有过类似的阐述。她认为,儿童本来就具备自我发展的潜能,自身存在着构成未来个性的发展计划,成人的工作就是要“援助幼小心灵的发育”,而不能用成人的思想和标准去要求儿童。她将儿童比喻为具有自我生长力的植物,认为教育者应保证每个儿童的生命都能够得到开花的.“自由”。然儿,上述重要的儿童观,教育观至今还未能被所有教育者(特别是儿童的父母)认识。我们还需要为此呐喊,因为它关系到今日儿童的幸福和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民族和人类的未来。必须尊重儿童的天性“爱游戏”是儿童最主要的天性。三、认为打孩子是为孩子好父母都很爱自己的孩子,可是他们关心孩子的衣食冷暖,远远超过关心孩子的心灵。他们弄不清孩子在什么时候需要爱,什么时候需要关怀。当孩子犯有错误或考试不好时,他们常常把对孩子的爱转化成对孩子的恨,这时候,孩子得到的往往是斥责或打骂。他们认为打孩子足为了孩子好,是对孩子的爱。殊不知,这种恨铁不成钢的爱深深地伤害了自己的孩子。当孩子出现问题时,斥责和打骂是无益的,因为它把孩子推向了你的对立面,往往使孩子为了证明自己是对的而想方设法找借口,甚至奋起反抗,从而把认识错误,改正错误丢到了一边,结果是与家长的愿望背道而驰的;斥责和打骂也是很危险的,因为它伤害了孩子的心灵,打击了孩子可贵的自尊心,也很容易摧毁孩子脆弱的自信心,让孩子感觉到自己是个无能的人,甚至破罐子破摔,一蹶不振。教育孩子,家长要克服斥责和打骂的倾向。孩子出现问题时,不要一味地抱怨孩子。教育的真谛在于将孩子不适当的行为,以适当的心情,适当的方式,传达给孩子,让他不至于再犯就可以了。人都是自我塑造的,要想改变孩子,惟一的方法就是让他自己改变自己。你希望孩子具有什么样的优点,就需要怎样去欣赏他、引导他和赞美他。以鼓励代替批评,以引导代替训导,以赞美来启迪孩子的心灵,调动起他的内动力,让他自觉自愿地去克服不足,改正错误,这比你去斥责、埋怨甚至打骂有效得多。四、认为表扬会让孩子变得骄傲这是中国人的一个传统误区,任何一个精神的人都需要供氧者,作为孩子,他们需要的是父母的陪伴、认可、表扬和鼓励,一旦缺乏这些,孩子的自我价值就难以建立。孩子的天性是要讨父母喜欢,对于孩子的真实行为父母正面的确认,鼓励和表扬,是帮助孩子建立自信、自尊的关键。只有在孩子根本没有达到相应的程度,而父母却自以为是的夸大其词,让孩子对自己的真实程不了解,认为自己只有三分的成就有十成那么大,进而出面的骄傲自满的情绪,而时间长了,他对父母根本不信任了。表扬和鼓励对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关键是怎么表扬,用什么方式和方法去表扬。五、认为满足了孩子的物质要求,孩子就该好好学习了现在很多的家庭条件都好了起来,于是那么爱孩子的爱长就一味的给孩子物质的满足,并且认为满足了孩子的物质要求,孩子吃的好,穿的好,就肯定会好好学习了。其实物质条件与孩子的好好学习没有因果关系的,因为孩子的的理性还不发达,完全是凭潜意识做事,他们做事是的根本原因就是追求快乐,逃避痛苦,如果他认为学习的痛苦的,是不快乐的,那么再好的物质条件也不能促使孩子好好学习,所以父母更应该从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着手。六、认为成绩是评判好与坏的标准现在,家长普遍认为“成绩至上”,对孩子其他方面却关注不足。上海市山西中学代表黄水才进行的调查显示,65%的家长最关心学习成绩,其次才是“思想品德”,占37%,而对学生行为习惯、个性特长、心理素质、交往能力等关注少之又少。83%的家长认为“好孩子”的首选标准是“学习好”。而家长出于望子成龙的心理,把孩子往一个又一个的兴趣班里塞,也并非正确的教育方法。教育专家指出,家长们把孩子送进各种各样的“兴趣班”,实际上是对素质教育的背离。家长拔苗助长的教育方式,并不能如家长所愿让孩子更快成才。七、教育是学校的事现在的孩子问题越来越多,于是家长便把孩子的种种问题的根源追溯到学校,认为是学校没有管好,认为是老师没有教好。不可否认的说,我们现在的教育体制是存在着许多问题,但如果一个孩子发生了问题,百分之分是家庭发生了问题。有的家长可能不认同,我们可以打个比方,如果孩子是一棵树,那么树冠则是孩子的智能系统,是所有有形能力的集结,如数学、语文、历史、电脑知识等等,这一部分毫无疑问是学校负责教给学生的;而树干则是上帝给他的,只要你按人的规律给他吃东西,他就是生长;树根则是他的生命之本,是他的素质系统,包括自信、自尊、进取、好习惯等等,而这一切99%是需要父母给的,他需要父母给予足够的爱、信任、鼓励、表扬、平等才能成长的。试想,如果一棵树发生了问题,是他的树冠、树干还是树根发生了问题呢?如果一个充满自信,有着坚定意志、极强的进取心和自尊心、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孩子会学习不好,会不听话吗?八、用别人的成绩同自己的孩子比很多家长都有类似的行为,希望用左邻右舍或亲朋好友的孩子取得的好成绩与自己的孩子进行比较,进而激励孩子,让孩子赶快超过这些对象。其实,这种做法是非常错误的。我曾在朋友家见他的六岁的小孩子总是没精打彩的,我问他怎么了,他说他不是他爸爸的儿子,我说谁说的,他说我自己想的,爸爸天天拿对面的哥哥同我比,说哥哥比我听话,考试每次都前三名,每次都是三好生,好容易有一次考试他考了第八名,我回来告诉爸爸,爸爸又拿楼下的小玲同我比,说小玲比我听话,比我懂事,还会谈钢琴。我现在都懒得理他,我想,等我长大了去找我的亲爸爸。亲爱的家长,你在一次一次的比较中,一次又一次的挫伤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进取精神,让孩子永远感觉技不如人,他们没有了自我价值,这在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是多么的可怕呀。九、认为孩子的天职就是学习,其它等长大了就会现在很多的家长的普遍做法是只要孩子学习,其它的事别管,等他长大了自然就会了,其实,这是对孩子教育极不负责任的,如果孩子从小不被引导去理解别人,关爱别人,长大后会成为生活的旁者,我行我素,极易与周边人无法和谐相处,或与社会无法和谐。所以家长要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社会责任感,否则孩子的结果大部分是知识没学会,人也没做好,成为家长永远的心痛。十、认为什么事孩子一次就应该学会持这种观点的家长,大部分是高级白领或职来经理人,他们的工作中成人教育让他们觉得错只能犯一次,进而用这样的心态去要求孩子,孩子是没有发育成熟的个体,如果认为说一次孩子就应该记住,这是可能性是没有的,孩子们需要通过反复的行为才能把生活技能记住。如果孩子因为太弱小无法反抗就会记在心里,如果你伤害了他的自尊心,他就会产生逆返心理。我们常常看到一个母亲教一个孩子算数,教了三遍孩子还是算错的时候,母亲便大吼“你怎么这么笨,都教你几遍了,不知道你长得什么脑袋。”试想这时孩子的心理是怎么想的,他会想“我笨,我笨”最后你教他十遍也教不会了。所以我们的家长教育孩子时要有耐心,千万不能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因为你培养的是一个人。篇10:10个好句精选1、浅蓝色的天幕,像一幅洁净的丝绒,镶着黄色的金边。2、小鱼在水里自由自在的游泳,就像鸟儿在天空无拘无束的飞翔。3、满月像个黄黄的灯笼,从东方天边挑起在天空。4、瀑布的声音,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的声音。5、一朵朵鲜花像曼妙的舞者,笑脸盈盈的在迎风摆动着。6、太阳慢慢的爬上了东方的山头,露出了孩子般的笑脸。7、阳光是那么温暖,似乎是那一抹笑的纯真让两个孩子紧紧地靠在一起。8、爱像发高烧,它的来去,都不受意志的控制。9、母亲像点燃的蜡烛,让我看到光明。10、阳光,是前行的火,点亮我们前行的灯。11、这条小溪弯弯曲曲的,像巍峨壮观的长城一样绵延到远方。12、蝴蝶调皮得像个孩子在花丛中飞来飞去。13、一群白色的鸽子在空中鸣啭,好像碧空中忽然下了一场洁白的雪。14、柳树像个披着长发的小姑娘,轻柔的柳条随风飘扬。15、小溪的水长年不涸,一年四季唱着那和谐悦耳的歌曲,温柔而欢快地流着。16、阳光就像是一团热情的火焰,照亮我人生前进的方向。17、春天来了,小燕子从南方飞回来了。燕子的羽毛是黑白相间的,翅膀狭长,有一把剪刀似的尾巴。18、闪电突如其来的夺目的闪光,使漆黑的天空顷刻之间辉煌雪亮。19、阳光就像是一摊温暖的篝火,给我心里无限温暖。20、瀑布顺崖飞下,被墨绿色的崖壁一衬,就像一匹纯白的丝绸,悬挂在崖上。★ 思想汇报不足之处★ 述职报告不足之处★ 述职报告不足之处怎么写★ 部队班半年工作总结不足之处★ 10个好句精选★ 10个灯谜精选★ 家庭教育核心内容★ 家庭教育方法★ 家庭教育观后感★ 家庭教育叙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初中的孩子总是睡不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