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中医药大学张新渝教授叶俏波教授在哪里坐诊?

叶俏波运用五苓散验案举隅
李林珍 1
叶俏波 2#
1. 成都中医药大学
临床医学院
四川 成都
611137
2.成都中医药大学
基础医学院
四川 成都
611137 摘要:本文通过梳理叶俏波副教授临证医案,总结叶俏波副教授临床运用五苓散调气化津、气津同调来治疗各种津液代谢障碍的临床验案。叶俏波副教授强调运用五苓散时应抓主症,辨病机,若病机为气化失司,或脾失健运,或肺失宣肃,而致水蓄于内,便可使用五苓散加减以恢复气化功能,失三焦气津敷布恢复正常,则水精四布,五经并行,疾病向愈。 关键词:五苓散
气津同调
临床应用 五苓散是张仲景《伤寒论》中治疗太阳蓄水证的名方,其主要病机为邪在太阳未解,循经入里传腑,膀胱气化不利,而致下焦蓄水。而叶俏波副教授对该方病机进行了进一步阐述,指出气化不利所致津液代谢障碍,均可考虑本方,并不只局限于下焦蓄水证。津液代谢,是指津液的生成、输布以及津液被人体利用后化为浊液排出体外的过程。《素问·经脉别论篇》[1]记载:“饮入于胃,游溢精气……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此为人体正常的津液代谢途径。津液入胃,上输至脾,脾胃为人体气机升降之枢纽,脾主升清,将津液上输至肺,肺为华盖,为水之上源,主治节,肺通过其宣发肃降的功能将津液布散至全身,起到滋润、濡养机体的作用。脾也要将津液转输至肾,肾为水脏,主人体一切水液,肾通过气化功能将浊液转输至膀胱,从而排出体外。叶俏波副教授指出,人体津液代谢与肺、脾、肾三脏关系最为密切,任何一脏功能失司,均会导致人体津液代谢障碍。五苓散证便是因肾失气化,脾失健运,肺失宣肃,水液无法得到温运,停聚于内所致。乍看五苓散证只与津液代谢相关,深究可知,五苓散证为气津同病。唐容川[2]认为“气与水本属一家,治气即是治水,治水即是治气。”《中医基础理论》教材[3]中也记载气与津关系密切。生理上:气能行津,气能生津,气能摄津,津能载气。病理上:气虚可致津液化生乏源及津行障碍,津液耗伤亦可致气的耗损,《金匮要略心典》中记载:“吐下之余,定无完气。”大吐大下可以气津脱失。气与津生理功能上相辅相成,病理上相互影响,五苓散证是因气化失司,水蓄于内所致,津液代谢失调,疾病表象多端,但只需紧抓病机,便可执简御繁。笔者整理叶俏波副教授临床诊疗运用五苓散的验案,从中进一步领悟到五苓散用处的广泛性。
五苓散临床验案举隅 1.1 唇炎 某女,38岁。2010年6月8日来诊,自述口干喜饮,嘴唇常脱皮,干裂,服用滋阴润燥中药数月无明显改善。经进一步询问,得知患者渴欲饮水,饮不解渴,且多喝一点便会胃胀或呕吐。面色萎黄,平素多便溏,余无所苦。舌淡苔白微腻水滑,脉濡。辨为脾失健运,肾失气化。治以健运脾胃,温肾化气。施以五苓散加减。处方:苍术15g,白术15g,泽泻15g,猪苓10g,陈皮10g,桂枝12g,茯苓20g,厚朴6g,4剂。每日一剂,水煎服。服四剂后诸证均除。按语:口渴,嘴唇脱皮和干裂并非一定是阴虚,查见患者舌象,舌淡苔白微腻水滑,并无阴虚之象。口渴的病因有很多,大致可分为津液不足和津液不通,津液不通又可由诸多因素导致,常见的有肾失气化。此患者服用滋阴润燥中药无效,并结合舌象,从而得知此患者并非阴液不足,而是因肾失气化,脾失健运,肺失布散,津液不能上承于口所致,因此用五苓散加减治疗。五苓散白术、茯苓健脾利水,恢复脾运化之职,猪苓、泽泻以利肾浊,祛除水湿,桂枝温肾化气,助肾脏恢复气化功能,且桂枝辛散之力可助肺脏恢复正常的宣发肃降的功能,五药合用,气津同调,肺、脾、肾三脏兼顾,但该患者中焦水停明显,故加厚朴、陈皮和苍术,即合用平胃散,增加健运中焦,祛除水湿之功,两方组成胃苓汤,以恢复肾气化功能、中焦运化之职、肺宣发肃降的生理功能,则水湿得化,气津得调,诸证自除。1.2 便秘 某男,68岁。2009年2月来诊,主诉便秘数年,曾服中药多年,效果不显,神情疲惫,面色萎黄,舌淡苔白滑,脉沉。辨为肾失气化,津液失司。治以温肾化气,调畅气津。选方:五苓散加减。处方:桂枝15g,泽泻15g,白术20g,茯苓20g,猪苓12g,人参10g,2剂。每日一剂,水煎服。患者服药后排便通畅,后以济生肾气丸善后。按语:便秘主要与气和津密切相关[4],便秘的病机主要有以下三种:津液不足,肠道失于濡养;津液输布障碍;气虚推动无力。该患者便秘多年,舌淡苔白滑,显然并非津液不足,而是津液输布障碍,因患者便秘多年,脉沉可知肾失气化。肺与大肠相表里,肺脏宣肃失司,津液不可下输至肠腑,且患者神情疲惫,面色萎黄,有脾气亏虚的表现。肾失气化,脾失健运,肺失宣肃,故致便秘。方用五苓散加人参,即春泽汤进行治疗。五苓散的作用部位主要是在脾和肾,益肺之力不足,故加用人参,一则助肾阳气化,二则补益脾气,三则助肺布散津液,增强运化水湿之力。诸药合用,肺、脾、肾三脏得调,诸症得除。此方也常用于治疗咳而遗尿,周总理晚年时便服用春泽汤治疗咳而遗尿。1.3 水肿 某女,60岁。2008年11月来诊,左腿肿胀一年余,曾患卵巢癌,治疗后指标稳定。平素便溏怕冷,舌淡胖有齿痕,苔白滑,脉细弱。辨为肾失气化,脾阳不足。治以温肾化气,温运中焦。选方:五苓散加减。处方:桂枝15g,泽泻15g,猪苓15g,党参15g,白术20g,茯苓20g,干姜12g,炙甘草10g。一剂。二诊时患者自述效果极佳,水肿消退明显,继续服用该方,十余剂后水肿完全消失。患者自述,初服该方时一天腹泻七八次,后大便正常。且意外发现,罹患多年的高血压竟然意外而愈,血压恢复正常,故逐渐停用了高血压药。此后叶老师以肾气丸与五苓散加减,以改善患者体质。患者血压一直维持正常稳定,未再服用降血压西药。按语:患者的主症为水肿,舌淡胖有齿痕,苔白滑,此为典型的五苓散证。是因肾失气化,脾失健运所致,故用五苓散温肾化气,健脾化湿。但该患者平素便溏怕冷,脉细弱,此为中焦阳气不足的表现,故叶俏波副教授在五苓散的基础上加干姜、党参、炙甘草,即合用理中汤,增强温运中焦之力,两方合为理苓汤。叶老师嘱咐患者服用此方后可能会出现腹泻,是因为大便是排出水湿的重要途径,若体内水湿较少,可能只是出现小便增多,但若体内水湿壅盛,则需从二便分消,因此可出现腹泻,水湿排除大半,腹泻自止。此理精妙,发人深省。1.4 妊娠呕吐 某女,成年。2018年5月18日就诊,孕8周,每日呕吐频繁,闻刺激性气味尤甚,吐涎沫,自觉有气上冒,下腹针刺样疼痛,舌淡红苔白腻,脉滑数。辨为肾失气化,水气上犯。治以温肾化气,温运水湿。选方:五苓散加减。处方:桂枝15g,苍术15g,白术15g,泽泻12g,茯苓20g,厚朴9g,陈皮10g,炙甘草6g,3剂。每日一剂。服三剂后,诸证自除,长期下腹针刺样疼痛消失,患者恐胎停,检查后胎儿正常,后顺利分娩一男婴。按语:此孕妇出现呕吐、吐涎沫、自觉有气上冒,舌淡红苔白腻,这些是肾失气化,水气上逆的典型表现,但脉为何会滑数呢?叶老师指出,此因该患者为孕妇,出现气血旺盛的滑数脉是正常情况。叶老师选用五苓散温肾化气,平冲降逆,加苍术、厚朴、陈皮、炙甘草,即合用平胃散,意在增强中焦健运之力。两方合为胃苓汤,达气津同调之功。
总结
五苓散是《伤寒论》中治疗太阳蓄水证的名方,具有外疏内利,表里两解的作用。五苓散证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不必全都具备才用五苓散,应抓主症,辨病机。叶俏波副教授根据临床诊疗经验,将五苓散证的主症总结为小便不利、渴、呕吐或吐涎沫,舌象一般为舌淡,有齿痕,苔白或者白滑。病机为肾失气化,脾失健运,肺失宣肃,水蓄于内。五苓散证与肺、脾、肾三脏关系最为密切,主要治法为温肾化气,健脾利水,调肺畅津。叶俏波副教授诊病时抓主症为要,辨病机为纲,灵活运用五苓散治疗多种临床病证,每多效验。此外,叶俏波副教授不拘泥于古方,进一步探究五苓散现代应用,指出五苓散具有利尿、降血压、保肝、降脂等作用,临床可用于治疗水肿、遗尿、尿潴留、慢性肾炎、脑积水、青光眼、肥胖、脂肪肝、干眼症、玻璃体浑浊、脱发等疾病。为临床运用五苓散提供了新思路。 参考文献[1]苏颖,王平.《内经选读》[M]. 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18:97-98.[2]孙永生,邱照娟.苓桂剂类方临证思辨和临床应用——对苓桂剂的现代研究:甘肃省中医药学会2017年学术年会,中国甘肃临夏,2017[C].[3]郑洪新.中医基础理论[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98-99.[4]陈潮祖.中医治法与方剂[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728-729.【第一作者】李林珍,女,1998年生;本科生在读【通信作者】叶俏波,女,1979年生;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成都中医药大学张新渝教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