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周期精准医疗与个体化用药化医疗管理是什么?

健康,连着千家万户的幸福,关系国家民族的未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坚持基本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聚焦影响人民健康的重大疾病和主要问题,加快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织牢国家公共卫生防护网,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为人民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人民健康水平显著提高。居民人均预期寿命达77.9岁,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大幅下降,主要健康指标总体上居于中高收入国家前列,健康中国建设取得良好开局,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框架基本建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打下坚实健康基石。10年来,我国医疗卫生服务资源总量持续增长,医疗技术能力和医疗质量水平持续提升,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医疗卫生体系,形成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网,为人民健康提供了可靠保障。2021年,全国总诊疗量达85.3亿人次,出院人数2.4亿人,医疗服务总量居世界第一。2021年末,全国共有医疗卫生机构达103.1万个,床位957万张。筑牢公共卫生防线今年3月,江西鄱阳湖区血吸虫病传染源监管平台投入使用。该平台融电子监控、无人机、电子围栏等多项新技术于一体,在国内率先实现了血吸虫病传染源监管可视化、定位快速精准化等功能。血吸虫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传染病。2021年,江西39个血吸虫病流行县(市、区)中24个达到血吸虫病消除标准,6个达到传播阻断标准,9个县维持传播控制标准,血吸虫病流行降至历史最低水平,有效保障了群众健康。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不断加大公共卫生投入,有效控制了传染病的流行和蔓延,实现了无脊髓灰质炎目标,地方病严重流行趋势得到有效遏制,重大疾病预防控制成效显著,有力地提高了人民的健康水平。沙眼,曾是我国第一位的致盲性眼病。2015年5月,我国宣布达到世界卫生组织根治致盲性沙眼的要求,沙眼不再是一个公共卫生问题。疟疾,曾是我国流行历史最久远、影响范围最广、危害最严重的传染病之一。2021年6月,世界卫生组织宣布中国通过消除疟疾认证,这是我国继天花、脊髓灰质炎、丝虫病、新生儿破伤风之后消除的又一个重大传染病。2021年5月13日,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正式挂牌。这一机构的设立,旨在形成从中央到基层领导有力、权威高效的疾控体系,为维护人民健康和国家安全提供保障。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以来,我国疫情防控成果持续巩固。落实常态化防控举措,及时有效处置局部地区聚集性疫情,保障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维护了正常生产生活秩序。一道道公共卫生防线正在筑牢,一张张疾病防控网络不断织密。我国健全预警响应机制,全面提升防控和救治能力, 努力构建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不断织密防护网、筑牢筑实隔离墙,为维护人民健康提供了有力保障。医疗水平持续提升今年3月,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专家团队成功实施超小型磁悬浮离心式人工心脏植入术。李先生患有严重心脏病,被诊断为扩张型心肌病、二尖瓣关闭不全、肺动脉高压,已经处于终末期心力衰竭状态。在人工心脏的辅助下,李先生生命体征平稳,手术获得成功。这颗人工心脏是我国自主创新研制的全磁悬浮人工心脏。人工心脏植入术的成功实施,标志着我国心脏衰竭外科治疗进入人工心脏时代。近年来,我国医疗质量呈现出“四升一降”的趋势: 医疗资源供给持续增加,医疗服务效率提升,重点病种和手术诊疗质量稳中有升,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水平不断提升,住院死亡率持续下降。医疗技术能力和医疗质量水平持续提升,产生了一批达到或引领国际先进水平的医疗技术。我国医疗技术不断进步,以微创化、个体化为典型特点的现代医疗技术在临床广泛应用,给广大人民群众带来福祉。罕见病诊治实现了一系列“零的突破”。2018年,5部门联合发布《第一批罕见病目录》,明确了121个罕见病病种。2019年,国家卫生健康委成立324家医院参加的全国罕见病诊疗协作网,基本形成罕见病三级防控体系。截至目前,通过全国罕见病诊疗协作网转诊的患者已超过千例,罕见病患者平均确诊时间从4年缩短到4周。轻触屏幕,就能和医生“面对面”;足不出户,就能在线复诊开药;点击手机,就能查看检查化验结果……我国“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迅速,远程医疗服务全面推开,互联网医院由2018年的100多家增长到1700多家,初步形成了线上线下一体化医疗服务模式,大大提升了患者的就医体验感。国际权威医学期刊《柳叶刀》对全球195个国家和地区医疗质量和可及性排名显示,1995年我国位列第110名,2016年提高到第48名,是全球进步幅度最大的国家之一。深化医改攻坚克难福建三明市沙县区青州镇的乐先生患有尿毒症,每周一、三、五准时从家里到沙县区总医院做透析治疗。三明医改启动后,尿毒症被医保纳入特殊病种,过滤小分子毒素的常规“血透”免费,过滤中分子毒素的“血滤”每次个人只需负担30元左右。“过去两周只能做3次透析,现在按规范每周3次治疗,每个月自付不到100元。身体状况稳定了,平时还能做点兼职补贴家用。”乐先生说。三明市过去医疗资源总体不充分、城乡配置不平衡,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突出。2012年,三明全面启动医改,实行医疗、医药、医保“三医联动”,降低虚高药价,调整医疗服务价格,让药品回归治病功能、让医生回归看病角色、让公立医院回归公益性质。2021年10月,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印发《关于深入推广福建省三明市经验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从深入推广三明医改经验、试点推动重点改革持续深化、加强组织实施3个方面提出了23条措施。许多措施是经过三明医改实践证明的、普遍适用的经验,各地需要深入贯彻落实。全国各地根据自身情况,不断积累改革经验,深化医改成效显著。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着力破解医改这道世界性难题,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新一轮深化医改攻坚克难,不断向纵深推进,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框架基本建立。居民就医负担不断减轻。居民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由2012年的34.34%下降到2020年的27.65%,为近年来最低水平。加快建立分级诊疗制度。目前,超过 80%的县级医院达到二级及以上医院水平,基本实现村村有卫生室、乡乡有卫生院,超过90%的家庭15分钟内能够到达最近医疗点。全面推开公立医院综合改革,重症、呼吸、感染、急诊、护理、检验等一批重点专科得到加强,公立医院“家底”更加厚实。2020年,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关键时刻,我国调集了346支医疗队、4.2万多名医疗卫生人员,实施规模空前的生命大救援,用10多天时间先后建成火神山医院和雷神山医院、大规模改建16座方舱医院、迅速开辟600多个集中隔离点,在最短时间内实现了医疗资源的跨越式提升。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启动国家医学中心和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目前,已经设置10个专业类别的国家医学中心,批复26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试点建设项目,“国家有高峰、区域有高原、地市有高地、县域有中心”的格局正在加快形成。(人民日报客户端 白剑峰)
近日,《健康报》专访延边大学附属医院党委书记刘延祥,就医院通过与微脉合作开展“互联网+全病程管理”模式,实现高质量发展,满足延边居民多层次、多样化医疗健康服务需求等进行了深度分享。当前,我国公立医院正从“规模扩张”转向“提质增效”,运行模式从“粗放管理”转向“精细管理”。延边大学附属医院(延边医院)作为一家城市三甲综合医院,坚持以“三个转变、三个提高”为目标,持续加强医院管理,其发展创新之路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找准自身优势 吸引和留住更多患者在延边,由于年轻人外出务工导致人口结构逐渐老龄化;交通的快速发展也让当地患者开始选择到周边较发达的城市就诊,这些都对延边医院留住区域患者、提高效益等形成很大挑战。医院通过服务流程再造、专科专病精细化运营,实现医疗健康服务的“线下+线上”一体化管理。从院内走到院外,成为该院“做优存量,做大增量”的突破口。近年来,延边医院着力进行智慧医院建设,逐步构建无卡、无纸、无现金的便捷就诊服务体系,并基于远程技术延伸院外服务,实现在线音视频问诊。2021年年初,医院与微脉合作,让服务覆盖院前、院中、院后全流程。目前,医院70%以上的科室实现了线上咨询,门诊医生上线率达到93%。患者通过线上问诊,解决了大部分轻症问题。同时,医院通过开展预检分诊,极大缓解了门诊压力,实现精准预约,将优质号源集中留给更需要面诊的患者。延边医院针对患者多样化、多层次的医疗健康服务需求,将信息化、数字化技术与医院医疗资源深度结合,与微脉合作在核医学、眼科、骨科、产科、儿科等多个科室开展“互联网+全病程管理服务”实践,并于2021年年底落成东北首家“互联网+全病程管理服务中心”,通过专业的本地服务运营团队支撑,为患者提供线上、线下一体化的医疗健康管理服务。延边医院互联网+全病程管理服务中心延边医院党委书记刘延祥表示,近年来,互联网医疗快速发展,随着患者对就医体验要求的提升,发展“互联网+全病程管理服务”成为打破互联网医疗发展瓶颈的新突破点。据了解,“互联网+全病程管理服务”是一种以患者为中心的健康管理模式。该模式基于互联网技术应用,是贯穿患者院前管理、院中就诊、院后康复追踪的整体性、连续性医疗服务体系。通过开展“互联网+全病程管理服务”,医生能够为患者提供全生命周期的精准化疾病管理服务,并提供线上用药提醒、康复指导、疾病宣教、复诊提醒等延伸服务,提升患者依从性和疾病康复效果。通过创新的服务运营模式,延边医院将院内治疗逐步延伸至院外管理,把单次、随机的服务变成周期、专属的“一站式”医疗健康服务,让更多患者享受到专业、便捷的医疗服务。同时,通过第三方专业化运营人员的深度服务,医院有效减轻了医护人员的负担,深度连接患者,提升了服务效率及服务质量。创新服务内容 延伸和拓展服务半径延边医院开展的“互联网+全病程管理服务”遵循完整的医疗服务周期照护理念,支持健康宣教、问卷随访等在内的各类医患互动形式,通过智能化的离院医嘱执行引擎,将不同病种、复杂多变的离院患者管理路径转化为患者端清晰明了的日历事件,并帮助专家团队建立专属的患者管理体系。对患者而言,通过接受“互联网+全病程管理服务”,有助于提升疾病诊疗水平,为患者带来生存获益;对医院而言,开展“互联网+全病程管理服务”可以实现从“治疗患者”到“管理患者”的转变,实现疾病的早期预防、及时干预,以及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今年3月,52岁的金先生要在延边医院接受周期性放射治疗。制定好治疗方案后,金先生的主治医生、护理团队及微脉个案管理团队随即建立专属MDT团队。团队通过线上平台为金先生推送入院放疗前的宣教及治疗方案。在为期两周的住院放疗阶段,个案管理师如家人般贴心陪伴在金先生身边,给予他极大的心理安慰及照顾。离院后,团队通过App又为金先生推送饮食、运动、皮肤护理等生活指导,并通过线上随访、在线咨询等方式,对金先生放疗后可能产生的并发症进行有效的跟踪管理。一来二去,金先生对专属MDT团队的信任感进一步增强,病情日渐稳定,对战胜病魔有了更大的信心。事实上,在老年人比重占全市总人口近25%的延边,像金先生这样的患者还有很多。“传统的医疗模式重视诊中过程,对于诊前、诊后,缺乏有效的服务及管理。事实上,诊前和诊后的相关服务,是对诊中服务的有力补充。”刘延祥指出,“全病程管理服务能够覆盖包括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康复等各个环节,形成诊前、诊中、诊后的医疗服务闭环,为患者提供持续、全程的个案追踪服务、疾病指导服务和医疗人文关怀,从而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改善患者的就医体验,提高疾病的治疗效果。”据了解,自“互联网+全病程管理服务”开展以来,延边医院患者周期复诊率实现40%的提升,医院健康宣教渗透率提升了27%,患者流失率下降35.7%,服务性收入占比实现3倍增长;自相关服务上线以来实现了“零投诉”,患者满意度高达98%。以患者为中心 探索实现“三全”管理目标通过全面实施全病程管理服务,延边医院实现了由单一服务向综合性服务的跨越,既满足了医护人员的职业追求,赋能团队发展,也因此实现真正的分层、分级精细化管理,患者的疾病控制率显著提高。通过对患者实施全周期的健康管理,医院还提升了医疗服务质量和医疗资源的可及性、流动性,对于缓解医疗资源短缺、降低医疗服务成本、优化升级医疗组织形式、提升医疗服务效率都具有重大意义。由于延边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加之近年来该地区与朝鲜、韩国的商贸往来日益频繁,不少朝鲜、韩国籍人士到延边医院就医,“全人群”概念在该院得到了进一步扩充。为保障来院的外籍人士能够享受无障碍就医,医院与微脉在个案管理师团队的组建中特别配置了精通朝鲜语、韩语的人员。最近,朝鲜籍患者田女士因白内障来院就诊,精通朝鲜语的个案管理师金医师便负责起了田女士的个案管理服务。有了这样一位“翻译”,田女士与主治医生的沟通顺畅了许多,很快,田女士就顺利做完手术,回到家中进一步康复调理了。在已有成熟服务的基础上,医院进一步在慢病管理及妇女儿童健康管理等方面开展探索实践。延边医院针对“三高”人群、肿瘤患者等重点人群推出创新管理方案,提供线上复诊、随诊、送药上门、不良反应干预、健康科普等服务,有效弥补传统患者管理中存在的患者缺乏专业指导、取药不便捷、治疗依从性差等痛点。同时,延边医院积极响应国家生育政策,针对孕产妇人群,构建孕前—孕期—分娩—产后—育儿的全周期医疗健康服务体系,让每一个有生育意愿的家庭能够好孕、好生、好养。延边医院通过开展“互联网+全病程管理服务”,不断创新健康服务模式,为吉林省乃至全国医疗机构提升患者管理服务水平提供了可推广、可借鉴的样板。在此过程中,第三方专业运营平台在运营、人力、技术等方面做好支撑,对延边医院做大医疗服务增量、提高医护人员收入等也具有积极促进作用。刘延祥表示,未来,医院将牢牢把握“互联网+全病程管理服务”的发展机遇,以患者为中心,继续创新服务模式和服务路径,实现面向全人群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医疗健康服务的“三全”管理目标。
近日,由健康报社主办,江苏省人民医院、上海卫生和健康发展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第二届医疗保障高质量发展暨全国医院医保管理能力建设交流大会”,在江苏省南京市召开。在以“江苏样板 树医院医保高质量发展标杆”为主题的分论坛上,与会者分享了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后医院医保管理工作的变化与感悟。会议由宿迁市第一人民医院院长刘强晖,襄阳市中心医院副院长刘渊泉主持。刘强晖刘渊泉 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院长杨晓钟:推进多元复合医保支付方式 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2020年10月,国家医疗保障局发布《关于印发区域点数法总额预算和按病种分值付费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拉开了以地级市统筹区为单位试点多元复合支付方式的序幕。2021年,淮安市发布《淮安市医疗保障区域点数法总额预算和按病种分值付费管理办法》。在总额预算方面,淮安市按照近3年参保人员总量、定点医疗机构服务总量、医保结算费用、医疗服务价格水平等数据,测算出总额预算。同时,建立以主目录为基础、以辅助目录为修正的DIP(指区域点数法总额预算和按病种分值付费)病种目录库,对每个病种赋值。目录库中,病种分为核心病种和综合病种。核心病种是指“诊断+操作”达到10例以上的病种。对于不达例数的病种依据“保守、手术、治疗性操作、诊断性操作”进行聚类,形成综合病种。此外,淮安还增设40种疾病列入基层病种。在此制度范畴内,医院的管理重点是提质控费和规范医疗行为。为此,我院建立了多部门联合共管的管理模式,成立了专班,定期召开DIP相关会议,解决难点、堵点问题。医保处、审计处、药学部、运管处、护理部、医务处、财务处等从各自角度对医疗质量和医疗费用以及相关医疗行为进行监管。医院还重建了七大体系:一是基础医疗质量考核评价体系。根据考核评价体系,医务处在院周会上公布评价结果,并将其与绩效考核挂钩。二是临床病种管理发展能力评价体系。明确了各科室的前5位病种、前10位病种,进行精细化管理。三是病种成本管理体系。从组成结构、效率、费用、质控4个维度了解分析病种成本,将病种成本与DIP分值进行比较,评价该病种的成本。四是病案首页质量管理体系。医院制订了病案首页规范与编码规则三级质控方案,同时也建立医保结算清单质控方案。五是医保基金联合监管体系。六是医保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医院通过将DIP入组情况与学科评价、学科排名等多因素全部纳入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并对诊疗组DIP入组分值给予相应等级的奖励,鼓励科室多收治疑难杂症患者。七是医保智能化管理体系。医院自主研发限制类药品使用管控程序、分解住院事前管控体系等程序。总之,医保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主要表现在增强成本效益管控、改革绩效激励制度、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提升信息化管理能力方面。最后,建议从国家层面将医保支付管理激励约束机制与国家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核心要素进行融合,双轮驱动,共同推进“三医联动”;加快推进医保信息化、一体化建设;建议进一步探索医保支付方式,支持大型公立三级医院收治疑难杂症患者。 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院长施辉:跳出固有观念 促进医疗行为转型以DIP支付方式改革促进医疗行为转型和医院高质量发展,我院的做法是:在医保额度允许范围内推进医院内涵发展;积极倡导住院患者完成序贯治疗策略;改变疾病收治模式;开设新学科,增加新病种,并形成规模效应;优先考量高技术、高附加值的病种。职能部门多学科协作(MDT)是医保管理,特别是DIP支付方式改革的重要手段。对此,我院总的策略是在保均值的情况下调结构、控成本、挖潜能。医院和医保局在保障老百姓看好病、看得起病上的目标是一致的。医院医保管理部门要跳出医保谈医保,跳出医保对业务量、业务工作提出新要求。为了适应新形势,医院要转变发展理念。我院提出内科外科化、外科微创化、医技临床化、学科中心化、诊断病因化、诊疗舒适化、服务衍生化、流程日间化的理念,旨在调结构:重治疗、精检查、降药耗。在挖潜能方面,我们通过拓展传统医疗项目、非传统医疗技术和服务项目,打造重点特色,比如:发展中西医结合,建成国家综合医院示范中医科;柔性引才,获批江苏省外国专家工作室;开展用好特需服务政策等。另外,我院积极构建学科新发展格局,提出“12345+1”战略。其中,“1”是指以人民健康为中心;“2”是指两个覆盖,即覆盖疾病全过程(防、治、康、养),覆盖生命全周期(生、老、病、逝),加快医学中心建设,推出保胎中心、代谢减重中心等,并培训近300名生活和医疗护理员;“3”是指医疗、教学、临床科研三足鼎立;“4”是指四方融合,即创新技术源于转化医学、临床试验、产学研、医工合作;“5”是指充分利用5G与互联网技术;最后一个“1”是指管理,从患者、多院区、结付、DIP病种和临床科室5个维度打造精细化管理信息系统。例如,我院实施中心组管理,要求所有药品耗材都进入中心组,确保在源头上对耗材和药品进行成本控制。再如,我院采取“技术熔断”,对不能开展微创手术的医生暂停其手术权限,让其到紧密型医联体和基层联合病房工作。圆桌讨论:医院医保精细化管理江苏省中医院副院长江志伟:“十四五”期间,每家医院都关注高质量发展。在DRG(疾病诊断相关分组)支付方式下,我们要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将药品费用控制下来。在传统模式下,要想使费用得到良好控制,我们就要进行模式创新,优化路径,建设一流团队。因此,医院要加强人才建设、引进高技术、开展精细化管理、提高患者满意度、加强党建与文化建设。江苏省肿瘤医院医保办主任周守君:在医保管理中,面对大量数据,我们要在精细化基础上实施精准化的管理。我院精细化管理的第一步是进行精细化、结构化改造,对所有医疗项目实现信息化管理。第二步是对所有项目进行分析,找出影响费用、影响服务、影响患者感受的关键要素,主要包括医药耗材、关键科室、关键人员。第三步是点评反馈。反馈分为两种,包括普遍性问题集中反馈和个别性问题反馈。第四步是考核奖惩。第五步是建立信息化平台,将方法和流程固化。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医疗保险管理部主任张开治:职能部门应做好两方面工作。第一,服务。当前,来自医务、医保、药学等职能部门的规定越来越详细,导致一些临床医生不知所措。职能部门应主动作为,靠前服务,少说“不要做”,多说“如何做”。同时,职能部门要让医生回归临床,做到“平时不打扰,随时在身边”。第二,支撑。在DRG支付背景下,职能部门要做好盈亏分析、做好横纵比较,为科室发展提供决策支撑;在基金监管新形势下,职能部门要做好宣传,完善制度,标定“红线”,为规范临床行为提供政策支撑;在药品和耗材集采常态化下,职能部门要以历史量测算、需求量预测,为临床需求提供数据支撑。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医疗保险管理处处长陈素平:医疗质量和安全是永恒的主题。医院管理者应提高认识,改变思路,把国家政策及时贯彻到医院。医保部门作为职能部门,应保证国家医保政策在医院落地,最终达到保障医院和患者利益的目的。医保管理部门一定要做好和医保局、院领导、采购科、医务科、药剂科、医生、患者的沟通,从而提质增效,提高医务工作人员的劳动价值,使患者拥有幸福感和获得感,最终让医保政策落地。陕西省肿瘤医院医保办主任刘怡青:医院要想加强成本管控,首先就需要医保管理部门认真学习相应的政策,把政策内涵贯穿到每名临床和管理人员的工作中,进一步促进科学管理;在诊断进程明确、治疗尽量完善的前提下,医疗机构要与医保部门紧密结合,既实现质量控制,又实现科学规范化管理。制度管人、流程管事、团队打天下。医疗机构应把制度放在首位,通过制度先行,不断规范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降低管理风险。同时,医疗机构应发挥绩效考核“指挥棒”的作用,以此驱动临床路径执行力提升。文:王天鹅原标题:《医保精细化管理赋能高质量发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精准医疗与个体化用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