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一下,心理怎么给医生送水果合适,在哪最合适?

前几天热播的《女心理师》在心理学圈引发了热议,这部剧确实为心理学行业的传播做出了贡献,但毕竟是电视剧,戏剧性情节的需要,让专业细节显得没有那么严谨。我自学心理学10年,从事心理学行业2年(非咨询师),自己接受精神分析心理咨询两年多,不敢说专业,但对于这个行业还是比较熟悉的。10年前,说起心理咨询,大多数人还是觉得神经病才去接受咨询,到现在心理咨询的普及,越来越多人愿意接受心理咨询的帮助。很多人寻路无门,或者被这个圈子里不太专业的人“骗过”后,从此对这件事敬而远之。我写这篇文章,是想分享一些我自己接触心理学的经验,希望能帮到有需求的人。分享一下我的咨询经验:我因为自学了一些心理学,个人最喜欢的是精神分析流派,所以去上了一位这个流派很有名的老师的课,结识了这位老师。后来我请他帮我推荐一位精神分析方向的咨询师,他询问了我的预算、对咨询师性别和年龄的要求。我预算不高,要求是中年女性,所以他推荐了一位符合我要求的。他并没有直接推给我联系方式,而是发了一个app平台的链接,里面有这位咨询师的详细资料和照片。于是我在平台上预约了第一次。因为精神分析讲究长程,后来就固定这位咨询师面询做了2年多。我自己的体验是:1、找一个让你没压力的咨询师。我的咨询师虽然从谈吐和穿搭,都比较随意,放在日常,我可能会挑剔,但是在咨询过程中不会让我有压力。我遇到过长相貌美、打扮很精致的咨询师,对我来说,没有亲切感,我很难敞开心扉,总觉得她会挑剔我。当然也许你会喜欢跟这类咨询师聊。2、如有条件,最好能面询。疫情期间我经历一段时间视频咨询,感觉像是没有咨询一样。视频总是让我感受不到对方的反应,让我没有安全感。面询在一个固定的场域里,会让你有跟真人建立关系的真实感。3、最好能找到在同一个城市的咨询师。这是我在咨询过程中意识到的。因为咨询内容一般都跟日常生活有关,在同一个城市的咨询师能更理解你所在的大环境和处境,更容易明白你所承受的社会压力,不会让你觉得有距离感。4、如果你介意,就保密。这是我自己的一个教训。我曾经跟一个朋友说了自己在做咨询的事,后来因为一些事发生争吵,她拿这件事来攻击我,给我造成了很大的伤害。做咨询虽然不可耻,但还是有很多人对此接受不能。如果你比较在意别人的看法,就绝对保密这件事。特别如果你的身份比较敏感,或者跟其他人有很多利益关系,就绝对不要透露这件事,甚至连最亲近的人也尽量少谈。跟他们关系好的时候没事,一旦在情绪点上,他们可能会拿这个来攻击你,这会造成二次伤害。暂时想到了这些,其余想到后,我会做补充......在哪里能找到咨询师:1、通过上课或参加活动,主动接触心理圈,找到自己想要的咨询师一开始学习心理学,一方面是自助,想解决自己的困惑,另一方面是想助人,从事这个行业。我学习心理学的途径就是从最基础的考证开始,选了口碑不错的心理学培训机构,报名国家认可的证书考试班。这种课程一般都会学习基础理论,是外行人学习的最基础的门槛。另外在培训机构里,认识同学和老师都是了解这个行业的途径。学习后,发现这个圈子里的课程五花八门,各种老师和专家都在外面讲课,当时我心头热,只要有兴趣的班我都报名参加。慢慢的我就了解了每个流派的风格,也找到了自己喜欢的流派。如果你不想从事这个行业,但是又想认识这个圈子的从业者,可以选择报名一些便宜、非系统性的一次性课程,或者参加一些心理学机构组织的活动,既可以了解一些常识,也能认识人。也许能遇到适合自己的咨询师,或者认识可以给你推荐咨询师的人。2、了解专业的平台,选择自己喜欢的咨询师很多专业的心理学平台都会入驻咨询师,你可以在上面浏览并选择。咨询师也讲眼缘,你可能会看到某张照片就会有找ta做咨询的动力。关于咨询师的资质,需要谨慎看一下,可以在网上搜搜这些资质,一个咨询师一定要有专业且长期的受训经历,这个确实不好判断,因为现在行业培训种类五花八门,我现在也只能做出一个粗略的判断,大概能筛掉一些不靠谱的咨询师。当然,资质也不是护身符,选定咨询师后,还是需要自己感受对方是不是自己需要的。记住,咨询师不是收费越贵越好!我了解到的很多能力强的咨询师,因为不擅长宣传和包装,很少抛头露面,收费500左右一小时的有很多。那种市面上收费上千上万的咨询师,各种title,有些专业度很一般,哗众取宠罢了。总之,咨询师不是读心师,也无法未卜先知,不是无所不能的,所以不要神话咨询师,也不要觉得做了咨询就能脱胎换骨。成长不仅发生在咨询室,成长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确诊重度抑郁症已经是很久之前的事了,遇到的咨询师也有三,四个,形形色色的咨询师,总是对我的情况指指点点,或是要求或是同情,总是令我无所适从。直到一个灰暗的下午,在昏暗的房间里,拨通了他的电话,给我原本惨淡,走向极端的人生,带来了新的契机。这位咨询师是在网上找到的,他没有像其他咨询师一样有一套自圆其说的说法,不太依着我的真实情况,总是跟着他们自己的逻辑来解决难题。也不像本身带着浓厚主观色彩的咨询师,对我的情况或同情或愤怒,提供不了太多实际的帮助。他更多的是在我封闭自己时,小心的拿各种可能去试探,在我打开心扉时,客观且温暖的关怀和评价,他的没有要求给了原本痛哭不堪的我更多喘息和舒适感。自在他那里咨询到现在,已经长达四月了,我的情况在他一次次悉心关照下变得越来越好。感谢他当我是一棵被压断的小花,陪伴我一点点的汲取养分,重新成长。接下来我就说一说,我眼里的他。极具耐心。我认为耐心倾听是一位心理咨询师必备技能,无疑证明他是专业的。我讲自己的事情时他从不多插嘴,听我慢慢道来,对我的情况细细整理,但是不打扰我的逻辑,在刚开始咨询到接下来的两个月,我基本都在诉说自己的事情,他不会先入为主的提供自己的建议,而是等我全部说完再慢慢开导。具有较强理解力和同理心。我一直认为只有女咨询师对病人的情况才会更多的同情和感同身受,但是他打破了我的传统观念。他可以深刻感受我的感受,体会我的难处,对我的处境报以同情,理解到我内心的矛盾和纠结。如果我是一篇语文阅读理解,我想他的回答定是全面且一针见血。理智并客观。他能够在我讲述中身临其境去感受,也能只当做听故事不将自己陷入其中,一直保持中立者的态度,对事情持有客观评价,即使我多次要求他偏向我,他给出的看法也是抱着理智思考后的果实,给我建设性的意见。温柔并包容。对我这个比较矫情的女娃娃,他说话总像是温柔的哄小孩,从不重言重语。甚至我有一次在他面前痛骂男的,他也只是听着,不发表任何自己的想法,任我发泄。学识渊博。觉得他懂很多,文采卓越,我们聊天过程中他总可以列出一些典故来开解我,以史为鉴。热心并坚持。我的矛盾主要来源于家庭,在他意识到我的父亲有很多问题之后,便主动提议和我父亲沟通,来弥补对我的关爱。他对我的这种呵护让我十分感激,在他的帮助下,我和父亲的关系才有了明显的进步。而且我一直要求他在每次咨询后给我写小作文,这变成了我咨询后最期待的礼物,他一直都在坚持。具较强判断力和逻辑能力。我遇到的关于人际方面或者生活上的选择题,他能够在了解情况后立即做出判断,帮助我解决了很多困扰着我的问题。而且在他的小作文中,他总是条理清楚的列明我们谈话中的内容和他的意见,对我起到了实质性的帮助。专业性强,他是一名有临床经验的咨询师,对于药物也非常了解。我吃各种药的反应以及副作用,他总能提前告知我,给我心安。在他的帮助下,我几次换药都能够顺利,没有太大的不良反应,减少了不少痛苦。因为这名咨询师,我的家庭变得更加和睦团结,拔出了多年来伤害我们的毒瘤。因为他,我的委屈和难过终于有人倾听和深刻感受,给了我能够安心休息的理由。也因为他的帮助,我原本走向绝望的困境,还有即将支离破碎的家庭,才都有了新的转机,给了我们重新洗牌的机会。他似暖暖星河,带我挣脱噩梦的困扰去畅享自由。他似软软绒花,包裹我浑身的刺与不堪,予我舒适。他似烁烁明灯,驱散我的迷茫,照亮前方的崎岖道路。他似柔柔双手,抹去我的泪水,拉我走出泥沼。真的非常感谢他的存在,因为这位咨询师,萦绕我十多年的困境终于有所解决,让我重生勇敢和志气,可以在未来向着自由,向着自己任意的翱翔。
作者|许标当需要心理咨询时,在国内鱼龙混杂的心理咨询行业,如何寻找一个专业靠谱的心理咨询师?寻找适合自己的心理咨询师,主要参考两方面:01 专业性适合的心理咨询师,首先要保证专业,这是前提条件。一个心理咨询师的专业水平,有以下几个基本条件(注意是基本条件,也就是缺一不可):1、心理学专业知识心理咨询是面向人心的工作,具备心理学知识是基础。心理学基础不同于心理咨询培训。国内心理咨询的从业者,大部分是跨专业,转行进入心理咨询行业,心理学基础这部分很欠缺,也就显得更重要。心理学基础不是自己看几本书就够了,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变态心理学、生理心理学等基础心理学学科知识,需要系统学习,对人的心理有更全面的理解,才有利于开展心理咨询工作。合格的心理咨询师,可以了解对方是否有心理学基础知识的学习经历。如果咨询师是心理学专业出身,可以不用详细询问;如果是非心理学专业的咨询师,详细询问对方,心理学知识这部分,是通过什么方式学习的,学习了多长时间。没个一年半载,敢说自己系统学过心理学基础知识?一听就不靠谱!2、心理咨询培训心理学≠心理咨询。具备心理学知识,不等于会做心理咨询。一个学心理学专业的人,不等于会做心理咨询;心理学教授也不代表心理咨询水平高。教授是做学术研究,与心理咨询的实践,可以说差了十万八千里。做心理咨询,需要接受心理咨询的系统培训——注意是“系统”培训。3、5天的工作坊只相当于“点心”,不是“正餐”。国内很多的从业者,求速成,参加的多是短期工作坊,然后向不明真相的咨询者宣扬,自己接受过哪些大师的培训。寻找靠谱的心理咨询师,不要被这些“噱头”欺骗,不管对方宣称接受过哪些大师的培训,抓住本质询问:参加的这些培训,培训了多少天,每天培训几个小时。按一天6小时,不低于10天的培训,也就是一个培训项目,累计不低于60小时,才叫“系统培训”。(注:这个是我个人理解的大致参考,不是行业通用准则。)短期工作坊不是说没用,工作坊也属于心理咨询培训。但前面说过,这只能算“点心”,属于心理咨询培训的辅助,不能当“正餐”。心理咨询的“正餐“培训,也就是不低于60小时的系统培训,至少要累计达到200小时以上。(注:同样是个人理解)3、督导询问咨询师是否有接受督导。靠谱的心理咨询师,肯定要接受过督导。自学成才的从业者,还是不要花钱冒风险了!不能说没有这样的天才,可花钱做心理咨询是为了改善现状,不是为了赌博,何必做这种不必要的尝试了?低于3000小时心理咨询经验的咨询师(注:同样是个人理解),最好是每周还在持续接受督导。3000小时以上咨询经验的咨询师,不是说不需要督导,当然需要,只不过不一定保持每周持续受督导,可能是在咨询中,遇到困难时寻求督导帮助。如果遇到3000小时以上咨询经验的咨询师,不能因为对方没有每周接受督导,就认为对方不专业。被督导经验当然是时间越长越好,可也得给成长中的心理咨询师,留口饭吃啊!只要是每周持续接受督导的咨询师,哪怕只有几小时、几十小时的被督导经验,也是可以考虑的!因为单纯被督导时间短,不能认为不专业——专业是积累出来的!4、心理咨询经验相对来说,心理咨询经验越丰富,专业能力越强。为什么是“相对”?如果没有前面3项专业部分的学习,咨询经验的丰富,只是“数字”,华而不实,不能转化为“专业能力”。有些从业者号称“10年以上心理咨询经验”,实际咨询能力,可能还比不上经过系统学习,只有3年咨询经验的咨询师。寻找合格心理咨询师,在满足前面3项专业学习的基础上,可以参考咨询经验的丰富程度;如果咨询师缺少这3项专业的学习,就不要迷信对方“丰富”的咨询经验了。心理咨询师的专业性,除了这些基础条件,还有一个备选条件:咨询师的个人分析,或者说个人体验。这是指咨询师作为咨询者,接受心理咨询。国内最早的系统培训“中德班“属于精神分析取向,因为这个历史原因,精神分析取向——现在更多是在精神分析基础上发展出来的”心理动力取向“——在国内的心理咨询师中,占据大多数。精神分析非常注重个人分析,导致国内的心理咨询行业,整体上也看重个人分析,让不了解内情的咨询者,误以为个人分析是判断心理咨询师专业水准的必备条件。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心理咨询有不同的派别,对心理咨询的理念、方法,多少不同。目前精神分析和人本主义注重个人分析或个人体验,多数派别的专业培训中,个人分析不是必备条件。因此,咨询者在寻找合适的心理咨询师时,如果对方不是精神分析取向,不需要把个人分析作为判断咨询师专业与否的参考条件。具体可以看下面这篇文章:02 匹配性专业性是选择心理咨询师的基础条件。可即使心理咨询师满足专业度,不代表这个咨询师适合你——心理咨询还存在匹配性的问题。有些咨询师认为,咨询者花钱寻求心理咨询帮助,是因为咨询者遇到了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心理咨询当然是提供方法,帮助对方解决;有些咨询师认为,如果咨询中快速提供方法解决问题,咨询者就失去了成长的机会,就像孩子,如果总是喂饭,他就无法学会自己吃饭,心理咨询需要引导咨询者自身能力的提高……有些咨询者寻求心理咨询,就是把咨询师当解决问题的专家,希望专家告诉自己怎么办;有些咨询者希望探寻问题的来龙去脉,更好的了解自己……类似上述情况,心理咨询师咨询理念、咨询风格、咨询取向、价值观等存在不同;咨询者对心理咨询的理解、期望等也有不同,造成咨询师与咨询者存在匹配性问题。这种“匹配性”是相对的,不能说,虽然对方专业度满足,但感觉做了几次咨询没效果,就是不匹配。存在差异不等于不匹配。匹配性存在咨询中调整的过程。成熟的咨询师,能够灵活调整自己适应咨询者,以及引导咨询者,提高相互之间的匹配性,围绕咨询目标,共同努力。不匹配主要存在两种情况:1、咨询前,咨询师和咨询者难以互相接受比如,咨询师无法接受同性恋或是有家暴的人,这样的人寻求咨询,可能不适合;或是咨询者曾长期受到男性虐待,无法面对男性咨询师等。这种不匹配,在咨询开始前就能发现,明确拒绝建立咨询关系。2、咨询几次后发现不匹配这种不匹配,在咨询开始前不明确。做过几次咨询,咨询师和咨询者双方都有调整,可是仍难建立关系,咨询者不愿继续咨询。这种不匹配,咨询者的感受最重要。通常可以留给自己4次左右的咨询尝试。如果有4次以上的心理咨询,仍然“非常不愿意”和某位咨询师继续工作,可以考虑换咨询师。为什么要强调“非常不愿意”?因为心理咨询的特殊性,有时候不愿意与某位咨询师工作,可能不是不匹配,而是有“心结”在影响。如果能够处理这种“不愿意”,会是一次成长的机会。至于怎么判断是不匹配,换咨询师合适,还是处理这种“不愿意”?确实无法给到一个绝对的标准!可以参考的,还是问“本心”,问你自己的感受:是否愿意继续咨询!作者简介:许标,中科院心理所健康心理学硕士,全职心理咨询师,5000+小时心理咨询经验,2000+小时专业受训经验。预约咨询请私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怎么给医生送水果合适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