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脑萎缩重新找回生活自主权?


一、手法篇原始点找法及按推之力量、次数与时间原始点大多位于骨旁处有规律地分布在一条脊椎(颈部、上背部、下背部、荐椎部)及其余七处部位(头部、肩部、肘部、手背部、臂部、踝部、足背部)。每一部位原始点都有明确的涵盖范围,共同遍覆全身。故应用时只须知道症状发生位置为何处原始点所涵盖,即可按推该处原始点,从中找到需要处理的原始痛点,而不须分辨病名(参考【各部位原始点涵盖范围示意图】)。其中脊椎两侧原始痛点的找法:症状讯号处身体前面 后面脊椎两侧之痛点脊椎旁边 中间脊椎两侧之痛点脊椎下面 上面脊椎两侧之痛点找到原始痛点后,按推须由轻而重以测定最适宜的力道,过重如强烈疼痛感,则易造成伤害,太轻如痒痒的,则效果不佳;最好是有轻微的痛,患者又能承受为宜。轻症2-3天按推一次,也可每天按推当作保健,每个点按推约3秒,可来回处理2-3次。至于按推时间因病情不同,很难加以规定,也许几秒钟,也可能是几分钟。对于虚弱者,因手法要轻柔,甚至必须先用指腹或掌根慢慢做舒缓处理,故费时更久。但无论按推时间长短,只要症状减轻即可停止操作,期间要注意补充内外热源。● 患处不可按推,但患处若刚好位于其它症状相对应的原始点上,为解决其它症状,应先按推此患处相对应的原始痛点,再按推与此患处重叠的原始痛点。而原始点若有伤口或肿胀,亦不可按推。●患处虽可温敷,若有伤口须先以温姜汤清洗。以姜粉、浓姜汤、姜粉泥、鲜姜泥做外热源时,各自适用情况及用法请参考附录【姜的应用】。●有极少部分患者,在症状相对应的原始点找不到痛点,可往上延伸寻找。五种常用手法:手肘法、腕骨法、食指法、拇指法、拳头法。
各部位原始点位置及其涵盖范围观念重于手法,故原始点手法必须在理论观念指导下,配合热源的运用,才能收到最佳效果。就手法而言,则以处理部位为主,按推技巧为次。原始点多位于骨旁处,虽名为点,实则相连成线,故按推时沿红线所示路径即可,勿拘泥具体有多少点。临床上,在各部位的路径上发现的痛点,或仅一点、或有多点、或相连成段、甚至遍及全线,都有可能。但这里的图文仅提示各部位原始点位置及其涵盖范围,而手法还涉及所用身体工具(肘、指、拳、指节、掌根)、姿势、用力方法等,故学习者一定还要观看教学视频,并经资深志工多次指导校正、练习一年左右,才可较熟练地掌握这套手法。然艺无止境,须精益求精,不可得少为足,更勿以为此手法可短期速成而自误误人。注1:以下方位描述以立姿为参照。以指量度定位时,皆以受按推者自身手指为准。注2:处理头,颈及躯干部位的症状,其两侧原始痛点都要按推;其余四肢症状则只需按推症状同侧的相关原始痛点即可。按推后都必须以热源温之。头部位置:如图中红点、线所示,分耳后原始点及枕骨下沿原始点两部分,前者为主,后者为辅。耳后原始点在耳垂后方下颚骨及乳突骨间的骨缝上端,贴近耳背。枕骨下沿原始点位于枕骨与头部的骨肉结合处,为左右对称的两段横线,起点在乳突骨向后与枕骨下沿相接的突陷处,由此紧贴枕骨下沿水平线颈椎方向延伸至同侧颈部顶端的大脖筋上为止,高度与耳后原始点对齐。涵盖范围:头的全部,如图中橘色区域所示。
颈部:位置:如图中红线所示,分水平,垂直两段。水平段即头部原始点中的枕骨下沿原始点;垂直段则位于颈椎两侧,起于大脖筋顶端的枕骨下沿(发际内),顺筋下行止于颈肩结合处。涵盖范围:颈部、肩膀至锁骨,如图中黄色区域所示。
上背部位置:如图中红线所示,平行位于脊椎两侧,左右对称。以一指压脊椎中线(棘突)上,再旁开一横指处即是。起于肩颈结合处,下行至背部中间处而止。涵盖范围:上躯干(除锁骨、肩峰、肩膀、肩前、腋下、侧胸以外)及小腿肚,如图中淡紫色区域所示。
下背部位置:如图中红线所示,平行位于脊椎两侧,左右对称,接上背部的点位,同宽度向下延伸至髂骨上沿而下。(此实与上背部原始点为连续的一条,仅为操作方便而分上下。)涵盖范围:下躯干至荐椎原始点最高点,如图中淡紫色区域所示。
肩部位置:如图中红线所示,可分为横段与竖段。分别位于肩胛部岡下肌之上侧与内侧,略呈倒L字形。横段紧靠在肩胛岡下缘,从其外侧端点向内行至于肩中(肩颈结合处与肩峰连线的中点)垂直线交交点处而止;竖段即由此交点处转折、垂直下行至腋下等高处而止。涵盖范围:肩峰、肩前、腋下、侧胸、上臂至肘关节上沿,如图中绿色区域所示。特殊点:分布在肩胛内侧缘边上,如图中内侧弧形红线所示。上端起于肩胛上角骨旁,下端止于肩胛最下角骨旁。
荐椎部位置:如图中红线所示,四指并拢,以食指压骶骨中线上,令其根部与尾骨对齐。以此时之无名指旁,小指尖上方位置为参考点,再微调找一压陷点。若此点向上、向内顶压都碰触到骨头,则此处即为荐椎原始点最高点。由此垂直下行,止于坐骨底端。涵盖范围:下臀(荐椎原始点最高点以下,臀横纹以上)及其前方小腹,如图中棕色区域所示。
臀部位置:如图中红线所示,在臀部上,左右对称呈V字形。沿髂骨上缘从外向内压探,碰触到有骨头隆起,即以此骨旁为上端点;下端点位于尾骨旁。此两端点的连线路径即为臀部原始点位置。以肘按推时,会感觉手肘内侧贴在骨旁。涵盖范围:从臀横纹及腹股沟以下至踝关节下沿,如图中淡橘色区域所示。膝髌骨特殊点:主要涵盖膝髌骨,亦有助于膝关节。有两处,分别位于膝关节上方,距大腿前面正中线旁开四横指处的内侧与三横指处的侧肌上,各约半指长。
踝部位置:如图中红线所示,分内踝、外踝两处,前者为主,后者为辅。原始点在内、外踝骨下缘骨缝处,各成开口向上的半圆形。内踝还可沿胫骨内侧缘向上延伸一食指长。涵盖范围:足背内、外侧(约以足背中线为界)及足底中、后段(以通过内、外踝尖的垂直截面为界,后段即足跟部),如图中粉红色区域所示。再进一步细分,如各以内、外踝尖正下方的原始点为界将内、外踝原始点分为前后两段,则内踝后段主管足跟部,外踝后段辅之;内踝前段主管足底中段及足背内侧,外踝前段主管足背外侧并辅助足底中段。
足背部位置:如图中红线所示,共有四条位于足背。每条从相邻两趾根之间的结合部起,向上经过紧邻的两蹠趾关节间隙,再沿蹠骨缝(蚓状肌)上行至其尽端而止。涵盖范围:足背原始点相对应之足底前段至足趾,如图中蓝色区域所示。
肘部位置:如图中红线所示,起于肘关节后上方前侧凹陷处,沿肱骨垂直上行约一食指长,少数还可能再向上延伸。涵盖范围:肘关节以下,包含手肘、下臂、手腕、掌根、手背,如图中灰色区域所示。
手背部位置:如图中红线所示。位于手背上的三条,每条从相邻两指根之间的结合部起,向上经过紧邻的两掌指关节间隙,再沿掌骨缝(蚓状肌)上行至其尽端而止。涵盖范围:手背原始点相对应之手掌心至手指,如图中黄绿色区域所示。位置:另有拇指原始点,位于大鱼际外侧、近拇指腕掌关节处、掌骨根部骨旁骨肉分界处。涵盖范围:拇指第1、2指节,如图黄绿色区域所示。
理论篇总论一、 原始点的医学概要原始点医学是放空知见,从零开始,一点一滴在患者身上摸索出来的。先是重用内热源,之后归纳一条脊椎及七处原始点,其间又发现外热源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形成一套诊、疗一体同步的原始点保健疗法,进而创立以因、缘、果的架构来阐述疾病由来与诊疗原则的理论,又在临床实践中不断验证、突破、充实、完善、最后建立起一个医疗、保健与理论高度统一的崭新医学体系。【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宇宙间万事万物都离不开因果定律。如果种子没有了土壤、阳光、水分、空气等外在条件的协助,是不能生长发育、开花结果的。种子就是【因】。外在的土壤、阳光、水分、空气等条件就是【缘】,长出的果实就是【果】,这就是众所周知的【因、缘、果】的道理。疾病之由来,可用因、缘、果的理论来阐述。因缘果本是假设的名词,彼此相待而生,无绝对性。但医学要处理的,就是疾病,没有疾病,就没有医学,故先设定疾病为果,则因、缘二者之定位即与之相对待而立。具体而言,果指疾病的症状;异常的形态与指数是衰老败坏现象,本非疾病,却与疾病同因,故亦属果。而疾病是由热能不足与体伤所致,故此二者为疾病之因。其中体伤又分他处体伤及本处体伤,可直接产生症状;热能不足则可影响体伤,间接导致症状。在老坏败坏的过程中,随着热能不足与体伤,身体还会出现异常的形态与指数。缘则统称所有影响人体热能与体伤的各种因素,如外伤、劳累、情绪、环境污染等。有些缘会消耗热能,影响体力,进而导致体伤而产生症状;但亦有缘直接造成体伤而产生症状。而为修复体伤以解除症状必会消耗热能,故生病后热能会更加不足。因要影响果,必须藉助缘;同样缘要影响果,必须通过因的运作。单一的因或单一的缘都不会影响果,必须要因缘具足,果才会改变。切莫在诊断上将缘作因,如把风寒或中暑当成症状的因,而使外缘及内因混淆不清;或倒果为因,如将异常的形态与指数当成症状的因,而说一症多因或果生果;或在处理上弃因谈缘,不谈身体运作却谈药食、按推有治病的功效,而说缘治果;或无疾病,却将异常当成疾病来处理。至于处理方法,当从因着手,用诸善缘,以改善热能、修复体伤。此外要发大心大愿,并随时观照内心,反省明察,断诸恶缘。如此则因变果转,治病不难;否则舍因逐果,祸福难料,惟智者明断。果果如同芽果不会生果因因如同种子会影响果缘缘如同阳光、空气、水分、土壤、缘会影响因
二、原始点医学与古典中、西医智慧的精髓是一致的最能代表古典中医智慧的,是两千多年前《黄帝内经》中的十六个字【正气内存,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热能充足、组织运作顺畅而无体伤,即是【正气内存】身体无致病之因,此时虽有病邪之缘,此因彼缘不能和合,故【邪不可干】。反之,病邪之所以能入侵人体而致病,必是热能不足且有体伤之故。在治疗原则上中医所强调的是【辨证论治,固本培元】,即是通过辨体质之虚实及药食之寒热,以采取恰当方法扶助正气,改善人体热能并使之恢复平衡运作,协助身体达到自我疗愈的目的。代表古典西医的是2400多年前的西方医学之父、古希腊的医圣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约西元前460——前337)。他有几句经典名言;一、我们体内的自然力量是真正的治疗者(Natural forces within us are the true healers of disease);二、我们每个人体内的自然疗愈力是获得康复的最大力量(The natural healing force within each of us is thegreatest force in getting well);三、知道是什么样的人得病比知道一个人得的是什么病更为重要(It is more important to know what sort of person has adisease than to know what sort of disease a person has )。因此他的医学思想核心也是基于人体自然疗愈力,强调采取有助于机体自然愈复的措施,是【治人】重于【治病】,与以人为本、辨证论治的思想是相通的。所以,从思想根源上说,古典中、西医都是内求的、以【身体是因】为中心的医学。而原始点医学则从实际操作的角度切入,通过实证,发现没有一法、也没有一药可以单独治病,所有的手段都只是助缘,最终都必须内求于身体这个因,即通过改善热能、修复体伤来激发与提升人体的自愈力以达到预防疾病、改善健康的目的。这个独立发现,却与古典中、西医的智慧不谋而合。尤为可贵的是,它的一条脊椎加七处原始点,兼具经络穴位与阿是穴的长处;以按推此原始点并配合温敷所构成的简易外治法,可快速解除疾病症状,并且于未病之时,如法地补充热能与按推原始痛点,可使疾病消弭于无形,使中医强调【上工治未病】的保健养生观念,不再是难以企及的梦想。加上在内外热源应用上的突破与创新,原始点医学证明了一切热象并不代表热性体质,使中医辨证及【一针二灸三用药】的诊治手段获得全面的简化与改良,形成效果卓著的非药物、无侵入性的原始点保健疗法。这样,古典中、西医强调的人体本有的正气或自愈力,如果说过去因缺乏有效的操作方法而逐渐被医学界所淡忘,转而极力外求药物功效与手术疗效,那么原始点保健疗法的诞生,终于可为此提供一套简易而有效的操作方法来提升正气、激发自愈力,使身体快速恢复正常运作功能,从而达到保健养生甚至疗愈疾病的目的。所以,原始点医学真正代表了古典中、西医智慧的精髓,是人类医学发展由博返约的一座新的里程碑。三、 原始点医学的特色任何一门医学,都必须由医疗、保健与理论三者构成一个有机统一的体系。但医学发展到今天,尚有诸多不如意之处。比如,医学发展的趋势,偏重于解除疾病症状的医疗,却忽略了改善体力虚弱的保健,或人为地割裂医疗与保健,以至二者不但无法紧密配合,反而渐行渐远。须知医疗离开保健,医疗将成无根之木,其效不能长久;保健离开医疗,保健则如不实之花,独力难以解症。又如,医疗中的诊断与治疗之间也经常是脱节的,乃至于往往身体康健如常,检查却有异常;或已病苦不堪,检查却属正常;即便有症状又检查出异常,但服药、手术使此异常恢复正常了,症状却未必改善。产生这种矛盾现象的原因,在于仪器检测的异常的形态与指数亦属果,而非疾病之因,且异常之果不同于疾病之果。因此,不论是将异常倒果为因还是当成疾病来治疗,都无助于病因的改善,造成诊断与治疗的脱节。至于二者在时间上的脱节,更是从古皆然。这些问题自然也体现在理论与临床之间的反差,以及不同理论之间的矛盾对立上。原始点医学的诞生,终于使医疗、保健与理论获得了高度的统一。在诊断上,原始点医学认为人之健康与否,应以【疾病症状之有无】为准,而所有疾病症状皆因热能不足及体伤所致,故可从体力之强弱辩体寒之程度,以便改善热能、增强体力;从按推症状部位相对应的原始痛点辨体伤之位置,以便改善体伤、解除症状。前者属内治之保健范畴,后者属外治之医疗范畴,两者虽在治疗上必须彼此兼顾,但在诊断上却不可互相混淆,既不可从症状辨体质之虚实寒热,也不可从体质论症状之体伤位置。这与中医内治法之辨证论治,从虚实辨体力之强弱以判体寒之程度,从寒热辨药食之药性以对治体寒,及其外治法从症状及患处推断体伤之位置,而给予针刺按推以对治症状,其实是相通的。由于体伤是直接导致症状之因,而外治法主要目的是为了改善体伤、解除症状,所以找出导致症状之体伤位置,是有效诊疗的关健。原始点医学有办法找出导致症状之体伤位置,经双方互动找出痛点来确认的。而这个互动过程既是诊断、也是治疗。在治疗上,原始点医学的特色是【从因解症】,以非侵入性的外治法,从他处体伤下手,同时以非药物的温热性饮食及温敷改善热能,并在日常生活中放松心情,重视运动与休息等保健措施,来提振身体本有的正气或自愈力,使身体恢复正常运作。换言之,它以外治法处理体伤解除症状,配合温敷,并以内治法及其他之保健措施来改善热能增强体力,外治内治互相配合,体伤体寒兼顾处理,医疗保健相辅相成,保命为先,解症居次,行于中道,故可大幅提升治疗有效性及安全性。原始点医学是【做出来】的,有效、安全、可重复性为其第一考虑,理论则在这一目标达成并完成确知其有效范围之后、在成功实证的基础上,才总结升华而成的,务求与实践相一致,即说出来的就要必须能做得到,故能一以贯之,不自相矛盾与对立,使医疗、保健与理论在医学发展史上第一次做到了高度的统一。简而言之,原始点医学是一门简易而有效、廉价而环保、非药物而又非侵入性的自然医学。它离相探源,舍果治因,化繁为简,大爱为心,易学易用,便于普及,不仅可让民众很快掌握自己的健康自主权,还可大幅降低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片净土,一条活路。四、 原始点医学之定位相信人体具有自我修复的潜力,所以崇尚自然,敬畏生命,顺应自然,守护生命,是原始点医学的宗旨;打破门户的藩篱,融会所有医学的宝贵遗产,并在实践中创新,探索具有普世意义的健康之路,解决人类的所有病苦,再由博返约,使人人都能掌握健康的自主权,是原始点医学的使命。原始点医学所宗奉的是人体的自然疗愈力,并认为任何的医疗或非医疗手段都不能直接治病,只能做为助缘使身体恢复正常运作以激发、提振自愈力,重获健康。所以,身体才是健康的主人,要敬畏身体,不可轻易毁伤,医者及一切的医疗手段都不可越俎代庖,这应是保健与医疗的普遍真理,也是古典中、西医智慧的精髓。原始点医学与这一东西方共同的古老智慧是一致的,并将以其特有的外治法使之发扬光大。不过。原始点医学的诊疗手段并无侵入性,亦不用药物,而是以生活化的方式来改善体质,只调因不治病,所以是非常安全的,本不属医疗行为,但却可以预防疾病。依照常规定义,原始点应属保健养生范畴。然而这种诊疗一体、改善体伤与热能的方法,对症状与体力是兼顾处理的,完全具备了医疗与保健的实质,针对疾病症状的疗效不但有立即性,更有长效性、根治性,还可用于心脑之急救及其他急症之处理。所以从其兼具保健与医疗的实质这个立场,称其为医学,可谓当之无愧。这种生活化且没有医疗行为、却又完全具备医学实质的新型学科,到底该归属于保健还是医疗,甚至是一体贯穿、包含更广的医学,那就见仁见智、各取所需,由民从去评判、让时间来检验吧。
辨因所有疾病皆因热能不足及体伤所致,其中热能不足会影响体伤,再由体伤导致症状;体伤则可直接导致症状。故二者虽然都可以导致症状,却有间接与直接的不同;而在处理上,则必须按推与热源兼顾。症状本身一般不会致命,但其发作时间越持久、次数越频繁、范围越大,就表示体伤越严重;为修复严重的体伤,必会消耗更多热能,而严重热能不足可危及生命。反过来,严重热能不足也会使体伤进一步恶化而加重症状,陷入恶性循环。所以体伤严重也代表热能严重不足,反之亦然。它们彼此相互影响,共同左右着病情的变化,二者都为疾病之主因,很难加以界定,只能就疾病受热能不足影响的大小,来研判出何者为主因,并辨别疾病之轻重及决定治疗之主次。比如,当症状属他处体伤所致、且发作短暂而稀少,即表明其受热能不足影响甚微,故主因是体伤,其病情多较轻微,处理上应以按推原始痛点为主,改善热能为辅。反之,当症状属本处体伤所致,或虽属他处体伤所致,但其发作持久或频繁,或伴有体力虚弱的症状,即表明其受热能不足的影响很大,故主因是热能不足,其病情多较严重,处理上必须以改善热能为主,按推原始痛点为辅。至于外热源使用,则以体伤位置决定其治疗之主次。若属本处体伤,则恰好相反。所以,热能盛衰是决定疾病轻重的最主要因素,而严重热能不足间接所致的症状,都会伴有体力虚弱这一症状出现;反过来说,伴有体力虚弱的症状如行动迟缓无力、全身异常疲惫、肌肉萎缩、瘫痪、声音微弱、气喘、面无光泽、肢体冰冷、发抖、水肿等。只要其中一种出现,就足以说明热能已严重不足。须知治病的目的是为了保命,其次才是解除症状,而体力不仅可以反映热能状况,也是身体自愈力,免疫力的代名词,更是生命力的象征;故研判病情或治疗疾病,改善体力虚弱症状又比改善一般症状更为重要。若能在日常生活中,坚持锻炼身体,改善体力,于生病时,不仅可帮助修复体伤,解除症状;于未病时,亦可达到保健防病的功效。至于仪器检测异常的形态与指数则属果,无法反映热能与体伤的真实情况,不可作为分析病情、从因解症的依据,但若从果解症,则可参考。兹对症状轻重、体伤位置及病情研判,详辨如下:一、 症状轻重的辨别1、症状出现在四肢局部,若很少发作、且时间短暂,则属轻症,如臀痛、腿痛、膝痛、踝痛、足底痛、肩痛、臂痛、肘痛、腕痛、指痛等。症状限于局部且很少发作,表示体伤轻微、影响热能甚少,且症状又是在四肢出现,故无危险性。2、症状出现在头身多处,如发作频繁、或持久,则属重症,如头痛、昏迷、抽搐、口眼歪斜、颜面麻痛、咳嗽、喘促、胸痛、心悸、食不下、腹痛、腹泻、便秘等。重症一般会有几种症状同时发生,如高烧、怕冷、头痛或喘促、胸闷、食不下等。症状多处且发作频繁或持久,表示体伤严重、影响热能甚巨,且症状又在头身出现,故有危险性。3、概而言之,症状之轻重及介于轻重之间的分析,可从其发作之时间(含久暂与频率)、部位与范围三者推定。比如,将此三项与轻症相比,若三项全同,则属轻症,若其中二项相同,则属轻偏重;若有一项相同,则属重偏轻。若三项全部不同,则属重症。若是重症又伴有体力虚弱,即成重病。二、 体伤位置的辨别所有症状皆直接由体伤所致,偏于【症】的不适感,多属他处体伤所致;偏于【状】的组织受损,多属本处体伤所致,但二者仍须经按推原始痛点做最后确认。经按推后,症状若有改善,则此症状与患处无关,而是原始痛点所致,并称此原始痛点为他处体伤;若无改善,则此症状与原始痛点无关,而是有患处体伤所致,并称此患处体伤为本处体伤。本处体伤所致症状的预后,可参考其修复时间;1、一般内外伤,约1至7天。2、严重烫伤、化学毒液灼伤,约10至30天。3、肌肉肿胀、撕裂、骨折、器官受损,约1至3个月。而严重者,约3至6个月。若经半年仍未改善,则属难治之症。三、 好转恶化的辨别体力是热能的反映,生命力的象征,故不论症状有无改善,如见体力渐渐充足,则属好转现象,最后必可化险为夷,脱离病苦。反之,如症状虽减轻甚至消失,但体力却衰退,则非佳兆, 须提防病情突然恶化。四、 险象命危的辨别头身多处的症状如气喘、头晕、食不下等反复发作,甚至每况愈下,且体力愈来愈弱或急速下降,这表明险象已现,虽没有立即生死之虞,但短期却恐难以恢复。面对此种困境,须步步为营,稍一不慎,就会更加恶化,甚至丧命。详细操作可参考 [重病的处理]。上述病情若已恶化到出现全身无力、身体水肿、面无光泽、气息微弱等热能即将耗尽的命危表征,仍可以重病方式处理。但若又出现喘促不堪、呼吸困难而有立即生死之虞者,应以保命为先,而非急于解决症状,故不可再按推,只可改善热能。此时亦可考虑配合西医之从果解症,如戴氨气罩、抽水。输血等。五、 生死存亡的辨别若到了张口吐气、不见吸气,眼神呆滞涣散,不能表达,则说明热能耗尽,体力不支,大限已至,此时不须抢救,只可温敷让患者减轻痛苦,保持神志清明。若能再用患者所信奉之宗教或其他善巧方法,使其放下所有执着、或忆起一生所行善事而心生欢喜,安祥而逝,则是临终一大助缘。如此即可避免压胸(CPR)、气切、插管、电击等浪费大量金钱,却徒增患者痛苦的抢救。调因 所有疾病皆因体伤及热 能不足所 致,故不论由何种因素 (缘)引发,亦不论诊断为何种病名及病因(果),分属慢性 或急性、内科或伤科,其处理方法都是一样的:按推原始点, 并用内外热源温之。内热源包括温热性中药、温热性饮食;外 热源包括太阳光、温灸、温敷袋、电热毯、电热器、远红外线、 暖贴、姜粉(可外敷伤口)、温姜汤、温姜汁(鲜姜榨汁加温, 用法同于温姜汤)、鲜姜泥等。此论亦适用于许多动物。 急性病如药食中毒、毒物、毒气及细菌病毒所伤、烫伤、脑 震荡、脑中风、心脏病发、急性腹痛(肠沾黏、梗阻,结石, 盲肠炎等炎症)、胎死腹中……可从因解症,以原始点方法处 理。如果只知病名如高山症、糖尿病、高血压、不孕、血癌…… 而不知如何下手,可从症状部位找出相对应之原始痛点处理, 以达到治病的效果;若无症状,可从一条脊椎及七处原始痛点 处理,以达到治未病的目的。若属本处体伤所致状的组织受损, 则需一段时间才能修复。这期间除充分休息外,宜从因解症, 重用内外热源并辅以按推来加速体伤修复。 由急性外伤引起如脱臼、断肢、粉碎性骨折、异物刺伤等且 需借助特殊方式治疗之症状,可直接由中西医诊治;如遇大量出 血、喘促不堪、呼吸困难等生命有立即危险之急症,可考虑从果 与从因二者配合处理。上述病情若急性期或危险期已过而还有症 状,仍应以原始点方法处理。某些疾病如白内障、近视、牙痛、 耳聋、疝气、便秘、尿闭、肢体组织坏死等,经按推确认属本处 体伤后,即使在治疗上从因改善体力、或从果处理患处都可以解 症,但为慎重起见,最好还是先从因解症;若无效,再从果解症 也不迟。 总之,由急性外伤引起且需特殊方式治疗、或从因解症无效 的本处体伤所致之疾病,可由中西医诊治;有立即生死之虞者, 可从因从果相互配合处理。除此之外,其余各种疾病皆适合以 原始点医学处理。 论果 果指疾病症状以及异常的形态与指数,其因皆由体伤与热能 不足所致。至于西医病名及病因,不过是据果的不同特征加以命 名,已含在果中,不再另列。 有疾病必有症状,症状可感可见,是疾病之具体表征,而疾 病则是所有症状的抽象代名词。症状可再细分为症与状,其中 “症”指不适感,“状”指组织受损,而症与状同异常一样, 都不会产生其他症状。历来的习惯,不论是症或状,都一概统 称为症状,但二者常有不同的体伤来源。至于异常,则指目视 手触可辨、但还未达到组织受损程度的非正常形态,以及仪器 检测出来的偏离正常的形态与指数。它们既非症也非状,也不 会导致其他症状,故与疾病无关。 症狀 : 多属他处体伤所致“症”的不适感如疼痛、酸、麻、痒、胀、 闷、刺、晕、抽筋、肌肉跳动、下坠感、口干、口苦、口臭、怕冷、 怕热、潮热、灼热……;或属他处或属本处体伤所致的“症”如发 烧、烦躁、谵语、多汗、盗汗、流鼻涕、近视、耳鸣、耳聋、耳流 脓、口眼歪斜、咳嗽、呕吐、腹泻、便秘、小便困难、白带、扳机 指……;多属本处体伤所致“状”的组织受损如破皮、出血、目赤、 口疮、红肿、溃烂、烫伤、化学毒液灼伤、牛皮癣、干癣、红疹、 褥疮……。以上“症”或“状”的体伤位置分类仅供参考,并不绝 对。其准确位置还必须经按推原始痛点后,视症状改善与否,才 能确认为本处或他处,绝不能单凭目视或手触。 这里将“症”与“状”分开,除了有助于辨别二者的体伤位置, 另一目的即是为了指出“状”消失后,“症”未必能解除;反 过来,“症”解除后,“状”也未必会消失。譬如肿痛,常见 有肿消而痛仍在,或痛消而肿依旧的现象,即可证明“症”与 “状”可由不同体伤所致,其间并无因果关系。 异常 : 异常形态如癌肿瘤、子宫肌瘤、纤维瘤、脾肿大、肾萎缩、 脑萎缩、肝硬化、肺纤维化、心血管堵塞、心肌梗塞、脑梗塞、脑、溢血、溃疡、发炎、沾黏、骨刺、骨头坏死、关节变形、脊椎侧弯、 椎间盘突出、各种结石……;异常的血压、血糖、血脂、尿酸、癌 指数、肝指数、肾指数、胆固醇……之类则为异常指数。由于人之 健康与否是以“体力之强弱及症状之有无”为准,而所有的异常既 不影响体力,也不产生不适感或体表的组织受损,跟健康与否的诊 断及从因解症的治疗无关,故不必再细究其中仪器检测的异常有 否状的组织受损。 通过仪器检测发现异常,往往须忍饥挨饿空腹进行,甚至还 须忍受像麻醉剂、内视镜、放射线、抽脊髓、穿刺、切片…… 所带来的不适与风险。殊不知付出这么多代价,查出的异常不 仅不是疾病之因,也不是疾病本身。 医学中的一大误区,就是将异常当成疾病之因或疾病本身。 异常不是疾病之因有两个理由,首先,是因为他们与疾病一样, 皆由体伤与热能不足所致,属果而非因。可是果不生果,即所有 异常都不会产生任何症状,所以就像发白不会生出头痛、头晕, 面皱不会生出肤痒、溃烂一样,阑尾炎也不会生出腹膜炎,胃溃 疡或肠沾黏也不会生出腹痛、腹胀,肝硬化也不会生出腹水, 肺纤维化也不会生出咳嗽、气喘,糖尿病也不会生出眼睛瞎, 高血压也不会生出脑中风,脑溢血或脑梗塞也不会生出昏迷、偏 瘫、口眼歪斜,心血管堵塞也不会生出胸闷、胸痛、心悸,心肌 梗塞也不会生出昏迷、猝死,癌肿瘤也不会生出倦怠、暴瘦、疼痛, 更不会导至死亡。若是果可以生果,则如同不需父母,孩子本身就 可生出弟妹来;一颗苹果也可以生出同一树上的其他苹果,甚至香 蕉、葡萄来,这岂不是天下大乱?因此,将异常当成疾病之因,即 “果生果”的观点,本质上是“倒果为因”,是不能成立的。 其次,所有症状皆由体伤直接导致,即体伤这一种因可导致多 种症状之果,例如头部体伤可导致头痛、干眼、鼻塞、耳鸣、牙 痛、面麻等所有头面部症状,也就是“多症一因”。但是,将异常 当作疾病之因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认为一种症状可由多种异常所 致,如认为痛可由异常形态如肿瘤、骨刺、椎间盘突出、结石、溃 疡、沾黏、发炎等,或异常指数如高尿酸、高血糖等引起,也就是“一症多因”,则于理不通。这正如一个母亲(因)可生出很多孩 子(果),而一个孩子(果)不可能会有很多生身母亲(因)。所 以,认为一种症状可由多种异常所致的“一症多因”也不能成立。 至于异常不是疾病的理由,是因为异常既不是疾病“症”的 不适感,也不是“状”的组织受损,而是自然规律所呈现的衰老 败坏现象。且随着体伤与热能不足的恶化,身体会加速老化败坏, 出现更多的异常。那么通过补充热能、改善体伤,身体康复之后, 这些异常是否都会恢复“正常”?这并不一定。因为身体受到饥 饱、动静、情绪、环境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即使同属一个年龄层 仍会有个体的差异。这些差异,无论如何努力改善,有些仍会超 出正常标准,而被视为异常,但这些异常却与疾病无关。 正因为异常既不是疾病之因,也不是疾病本身,异常与疾病之间 无因果关系,所以仪器检测出来的异常不能反映健康的真实状况。 这就是常见身体有病、检测结果却正常,身体无病、检测结果却异 常的原因。明了此理,就不必削足适履,刻意要逃避老化败坏所带 来的异常,而去追求仪器检测的所谓人为“正常”标准。只有当其 中的异常形态已影响到生活作息,从因解症无效的情形下(可参考 本处体伤所致症状的修复时间),才可从果解症,治疗此异常形态。 总之,异常不是疾病之因,不会生出各种症状而令身体难受。 它们只是衰老败坏现象,而非疾病“症”的不适感或“状”的组织 受损。医学要解决的是疾病的症状而非异常的形态与指数,如果为 了解除症状或检测正常,却将衰老败坏而非疾病的异常也当成治疗 对象,它就犯了“倒果为因而说一症多因或果生果”与“将异常当 成疾病”的过失,不仅违反了自然规律,而且超出了医学范畴。
脑中风、癫痫及心脏病之急救 脑中风发作会口眼歪斜、偏瘫无力;癫痫则咬牙切齿、抽搐有 力,两者皆按推头部原始点约 3 到 5 分钟,再按推上背部原始点。 心脏病发则面无表情,应按推上背部原始点,先左侧,后右侧,共 约 1 分多钟,再按推头部原始点。按推同时须以外热源温之,力量 一定要温和适度,以患者能承受为宜。按推力量太重或时间太久, 都会耗损更多热能,使病情恶化,因此只要患者症状减轻或时间一 到,即可停止按推,并服用浓姜汤,持续温敷。同时还要保持环境 安静,空气流通,周遭温度应以温暖舒服为宜,太冷或太热都会消 耗热能。
癌肿瘤 每个人都有癌细胞,这已是公认的常识。癌细胞既然本有,未 被检查出,又有何喜?既然本有,被检查出了,又有何惧?既然本 有,为何还要检查?如果说癌细胞是要命的,又是本来具有,那我 们又是如何活过来的?可见生死与癌细胞的有无无关。 那么是不是癌细胞聚生成癌肿瘤之后,就会威胁到生命?如果 会,为何很多人有癌肿瘤却至死都不发病?既然都不发病,怎么还 会死人?可见生死与癌肿瘤的有无无关。如果不死是因癌肿瘤长得 不够大,可是有些人癌肿瘤都长到二、三十公分大了,为什么还活 着?而且也没有证据说要长到多大,就必然会死,可见生死与癌肿 瘤大小无关。如果不死是因癌肿瘤长得不够多,可是很多人体检时 癌肿瘤已转移多处,为什么还活着?而且也没有证据说转移范围要 多大,就必然会死,可见生死与癌肿瘤多寡无关。如果不死是因癌 指数不够高,可是有人癌指数已上万,为什么还活着?而且也没有 证据说指数要多高,就必然会死,可见生死与癌指数高低无关。其 实癌肿瘤与癌指数跟发白、面皱一样同属异常之果,并与其他所有 异常之果一样,皆因体伤及热能不足所致,也都是伴随着生命衰老 败坏过程中,自然会产生的现象,而非疾病的症状,不可视同疾病 对待。它们顶多就是提醒我们体内代谢变差了,生活习惯该改变罢 了,并非绝症。所以,没有人是死于癌肿瘤或癌指数,就像没有人 是死于发白、面皱一样,最后皆因热能耗尽、体力不支、器官衰竭 才走的。不幸的是,癌肿瘤却不断地被夸大丑化成致命恶疾,甚至 有些医师会用此来威胁、恐吓病人:如果你不接受手术或化疗,癌 肿瘤会迅速恶化,最多只能活几年、几个月甚至几天等云云,让病 人吓得半死,每天活在死亡的阴影下。这哪是找回健康的开始,根 本就是恶梦的开始。 目前癌肿瘤的诊断与治疗所用的断层扫描、穿刺、切片、手术、 化疗、放疗、电疗等方法全都是破坏性的。比如,一次断层扫描的 辐射量视不同部位,约略等于 100 到 400 张 X 光片。穿刺、切片检 29 查又在伤口补上一刀,让癌肿瘤进一步恶化。而手术、化疗、放疗 的破坏性、杀伤力更大,会使患者的热能严重消耗,体力瞬间变差, 甚至让器官衰竭、死亡加速。即使侥幸挺过来,因身体已遭严重破 坏,若不努力改变生活方式以提升热能、修复体伤,癌肿瘤很快就 会复发、扩散。这与把冰块敲碎,冰块暂时不见了,但温度不变, 仍会结冰,是同一道理。可见治病是要从因下手,不是从果下手。 可惜的是,如同火警,警报器响了,我们的医学不是去灭火,而是 把警报器敲坏,结果就可想而知了。癌肿瘤不过就是一个讯号,如 警报器一样,是不该被处理的,处理它反而是灾难的开始。何况只 要有生命就会有癌,而癌从细胞到肿瘤,就像有头就会有发、发会 从黑到白一样,是难以避免的,也是生命过程中不可切割的一部分。 白发既然无须除掉,对癌肿瘤又何必痛下杀手,而苦了自己呢?而 且杀了又长,长了又杀,如此反复地重创身体后,只会死得更快。 因此,要延长生命,就要善待癌肿瘤。而善待癌肿瘤的方式, 不是用刀割除、用药毒杀,治到奄奄一息,痛不欲生,也不是不要 进补,想将它饿死,而是要落实保健治病之缘,使自己活得有干劲、 有体力,这样生命才有保障。须知生命能否延续,与癌肿瘤的有无、 大小、多寡及癌指数的高低无关,而是跟热能、体力有关。所以研 判病情,不须参考癌肿瘤的变化或癌指数的高低,只须参考热能、 体力的变化即可,也就是当热能改善、体力转佳,即表示将转危为 安,步向坦途;当热能转弱、体力渐衰,则表示在趋向恶化,步入 险境。所以有癌肿瘤的人,应该从日常饮食、运动、作息、心情开 始调整起。一定要相信自己,因为热能、体力有没有好转,自己最 清楚,只要乐观面对生命,积极把热能、体力调整好,不但活得自 在,又可延年益寿。若有症状,乃体伤而非肿瘤所致,可用原始点 方法来改善,无需恐惧彷徨。 总之,癌肿瘤只是衰老败坏的异常形态,并非“症”的不适感 或“状”的组织受损,不能称为疾病;且其属果而非因,不会导致 其它症状。所以,不可将癌肿瘤当成诊断依据及治疗对象,否则就 超出了医学范畴。其余异常之果,亦作如是观。重病的处理 重症且体力虚弱,称为重病。重病处理一般应先热源、后按推, 以改善热能不足为主,解除体伤为辅。 ( 一 )、体伤的处理:热源使用后,按推手法须精准、轻巧,必 要时甚至只能用指腹或掌根缓慢轻柔地处理,并且不可超过规定 流程所需时间。在此流程内,症状一有改善、或症状恶化且体力变 差,都要停止操作,以避免过度消耗热能。在患者体力能承受的情 形下,一天按推两次,特殊个案可增加,并且必须配合内外热源。 简言之,手法是以患者能承受、不过度消耗其体力、而症状又能获 得改善为最高原则,而非越重、越久、越多次就越好。 ( 二 )、热能不足的处理:要保持室内温暖舒服安静及空气流通。 外内热源的使用,皆应以患者能接受吸收、感觉温暖舒服并能改善 体力为最高原则,随宜调节,而非外热源越热、内热源越多越浓就 越好,且须配合原始点按推、运动及好心情,热源才较易被吸收。 1、外热源:可 24 小时温敷。温敷方式:局部可用艾灸、姜粉泥、 暖贴等。大面积可用红豆袋、电热毯、远红外线等。温敷常以大面 积,但如觉得太热或背红豆袋太重,亦可改以局部。若天气闷热, 可用空调降温后再温敷。 2、内热源:可分姜汤、姜粉及温热性饮食。 (1) 姜汤与姜粉 姜汤是鲜姜片或干姜片熬煮而成,重点在姜的质量必须严格 筛选。虽然用干姜片熬煮其药性胜过鲜姜片,但法无定法,不论用 何种材料,以及用量、浓度等,都要考虑个体差异,在上述热源使 用原则指导下灵 活运用。服用方法是少量多次、小口温热吞服, 以使热源的补充源源不断。如果紧急或不方便熬煮姜湯,也可用姜 粉。但因姜粉不易消化,且可能含重金属,長期服用,必須审慎。 虽无定法,但依病情,在患者能接受吸收的前提下 , 针对成人 每日姜的用量,提供下表供参考:
初次服用或不习惯者用量要由少而多,循序渐进,见效即 止,虽低于常规用量亦可,其增减则视病情需要而定。重病患 者只有在经过按推、温敷、运动、调心、温热性饮食的全面配 合而病情仍无显著改善,但还能吸收的前提下才加量。遇情况 紧急不得已要超限时,必须更加审慎。虽然用姜允许超量、超 限,但不可长期为之,必须在病情改善且稳定后,逐步调回常 规用量。重病患者若不愿服食浓姜汤、姜粉,或服后吸收不良而 出现症状或体力变差,宜减量减淡,改以重症患者的用量甚至更 少;或姜加参、甘草、龙眼干、红糖等(一种即可),或改服 红参汤,以减弱内热源之药性,并改善口感。总之,内热源用量 之多寡及其药性之强弱皆应以患者能接受吸收、感觉温暖舒服 为最高原则。 须再三强调的是,浓姜汤与浓参汤主要是生病时用来加强日常 饮食的热源,以供身体之急需。当身体完全康复后,所需热源只须 从合理饮食中摄取,并加强运动即可。若要当作保健长期服用,则 宜改为淡姜汤,或淡参汤,或淡姜参汤。 (2) 温热性饮食 重病患者的饮食重点,不限定在温热性食材,而是要让任何食 材都成为美味可口的温热性食物。首先煮菜要在少油、少盐、少糖、 少加工品的情况下,善用温热性调味料,如姜、辣椒、胡椒、花椒、 咖哩等,并且须煮熟,必要时甚至须煮烂,趁热服用。服用时要细 嚼慢咽,不宜太饱,不须配汤。裹腹宜多吃面食及坚果。 ( 三 )、适量运动:对重病患者上述按推及热源使用,若无身(运 动)、心(情绪、观念)配合,终将失败。初期运动量以患者体力 32 能承受为宜,过量反而容易受伤,因此无须强求,量力而为,缓慢 增加。运动方式有拉筋、柔软操、太极拳、瑜珈、 拜佛、爬山、 爬楼、伏地挺身(俯卧撑)等,以能缓和、持久、摄心为首选,不 宜剧烈,并可选几样使全身均衡运动到。室外运动宜避免太冷或太 热。易出汗、怕冷者,颈及身体前后可塞毛巾,既可保暖,湿后又 方便取出,常保身体及衣物干爽。总之重病患者日常应以运动及休 息为主,放松身体,缓慢调息,随时动动,不可过累,累了就睡, 但亦不宜久躺久坐,一定要脚踏实地去落实。等热能渐充,体力转 佳,体伤改善,各种症状如冒虚汗、吃不下、气喘、水肿、头晕…… 自然都可改善。 ( 四 )、良好心态:重病患者,情绪容易低落,对疾病会有恐惧、 压力,而又急求病好。心情在如此紧绷下,会耗掉原本就不足的热 能,反而伤得更深。要保持内心平静,就要深信因果,了解疾病是 因为体伤及热能不足所产生的果,只是讯号,不须在意,彻底放下 疾病的念头。就算遇到各种恶疾,仍要坚信惟有从因下手,才是根 本解决之道。若使用原始点方法处理后症状仍在,甚至加重,且体 力也在衰退,宜反省按推、内外热源或运动是否做不到位?情绪 是否起伏太大?以便及时修正偏差,否则贪快而用寒凉性药食或手 术,一不小心就会严重透支热能而危及生命。患者更应开阔心胸, 澄清思虑,常怀喜悦、感恩、包容的心,避免大的情绪波动,亦不 可乱想、自成心结。家人宜随时观察、开导、鼓励。若有宗教信仰, 能与人为善、乐于助人则更好。 (五)、适当休息:不可劳累,宜早睡,睡到自然醒,醒后勿赖床, 并杜绝房事。 最后,患者虽不须在意病情,但亦不可因病情改善而掉以轻心。 重病患者康复后,体质较常人脆弱,故饮食起居不可骤然恢复常 态,仍须按照上述各项原则进行保健,尤应避免寒凉与劳累,谨防 复发。在此基础上,要特别加强运动,放松心情,从根本上增强体 质,以逐渐摆脱对热源、尤其是浓姜汤的依赖。
谈缘 保健、治病的目的是为了健康长寿。要达到这个目的,必须 考虑缘对因的影响。其中经恰当运用而能改善体力、解除症状者, 称为保健治病之缘;反之,受其影响后会损伤体力、造成症状者, 则称为伤身致病之缘。但缘的作用,并无绝对性,所以如果使用 不当,本来是保健治病之缘,也会变成伤身致病之缘。比如内外 热源,虽可改善热能,但过度了,反而会消耗热能;又如按推与 运动,虽可使组织运作顺畅,但过度了,反而会造成体伤。故不 论从因或从果解症,任何保健治病之缘,皆需适度,亦即必须在 身体能够承受的范围内,才能解除症状,延长寿命;否则,再好 的措施,如超出身体负荷,就变成伤身致病之缘而适得其反了。 伤身致病之缘:错误观念、缺乏运动、压力、生气、熬夜、劳累、 外感风寒、中暑、药食过量或过冷或不洁变质、手术不当、外伤、烫 伤、环境污染、化学毒液、毒气(如化学废气、煤气、沼气、天然气 等)、毒物(如毒蛇、毒蜘蛛、虎头蜂、蜈蚣、毒蝎、毒蚊等各类毒 虫及有毒植物)及各类细菌、病毒等等。以上伤身致病之缘或可直接 造成体伤,或会使热能更缺影响体伤,进而产生症状,故须尽量避免。 若已造成伤害,则处理方法都是一样的,必须按推与热源兼顾。 其中较危急者如烫伤、食物中毒、化学毒液、毒气、毒物及少数特 殊细菌病毒等所伤,则会立即造成严重体伤而产生症状。这时为 了修复体伤,热能会瞬间大量消耗,若头部及上背部原本就有体伤, 则会进一步恶化,甚至导致昏厥等危急病情。处理此类急症应加强 内外热源,以保命为主;按推原始痛点,以解症为辅。惟此二者皆应 以患者能承受为宜,如果热源太多、太热或按推太重、太久,反而会 进一步透支热能,加重体伤,甚至危及生命,不可不慎。 保健治病之缘:正确观念、按推原始点、善用热源、适量运动、 良好心态、规律作息、适当休息……以上诸缘,都必须在生活中 一一落实,才可以改善热能,修复体伤,并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虚弱者漱洗应避免使用冷水,可用姜粉刷牙,温姜汤漱口。 ★手伤痛应避免握拳出力,腿伤痛应避免久坐,腰背伤痛应避 免弯腰、持重,关节伤痛应避免转向痛侧。 ★保护好环境资源,使我们吃的食物、喝的水源、呼吸的空气 不再遭受污染,一切回归自然,为后代子孙留下一片净土。
原始点、原始痛点、身体与体伤 原始点是经临床实证的疾病症状起源处,它们位于身体一系列固 定部位,各涵盖特定区域共同作用于全身。在这些部位找到较痛的 点,称为原始痛点。按推此痛点,若有症状,则可分辨症状之体伤 是属于他处还是本处,并可改善其中他处体伤所致之症状,还可辅 助热源以加速其中本处体伤之修复;若无症状,亦可防患于未然。 所以原始痛点是诊断、治疗、保健合一的大开关。 身体是由热能及各种组织、器官组合而成,且需缘如空气、食物、 水等才能产生作用。组织包括肌肉、肌腱、韧带、筋、血管、血液、 神经、骨头等等,器官包括心、肝、脾、肺、肾、小肠、胆、胃、大肠、 膀胱、子宫、乳房、眼、耳、鼻、脑等等。所有这些组织与器官相 辅相成,在热能的推动及众缘的辅助下,共同维持着这个生命体。 当这种相互依存、协同运作的关系受到致病之缘的破坏,即形成体 伤而导致症状。可见,症状是由热能及各种组织与器官运作失调形 成的体伤所导致的,虽然与单一组织或单一器官有关,但任何的单 一组织或单一器官,都无法单独运作形成体伤而导致症状。 举例来说,身体疼痛与神经传导有关。而要维持神经的传导 功能,不仅神经须有血液滋润,血管、肌肉等组织也要加入运 作。但即便如此,如果心脏不跳,神经仍不能传导。以此类推, 可知还要有各种器官的参与才行。此外,要是没有足够的热能 维持组织器官的运作,也是不行的。所以为了解除体伤所导致 的症状,不能只从单一组织或单一器官下手。而按推原始痛点, 则可以激发体内热能及各种组织器官的运作,使其所影响的区 域增强自愈力及修复力,从而达到解症的目的,这与中医阿是 穴的原理是相通的。 至于症状所对应的原始痛点不一定只有一点,而是常有多点 出现。这些痛点都要按推,以激发体内更强烈的运作,加速体 伤的修复。虽然具体痛点位置常会有所变动,但一般都不会超 出所对应原始点部位。反过来,在原始点部位出现的痛点,其 所影响的立体区域范围也非常明确,只要在此区域范围内的任 何症状是他处体伤所致,经按推原始痛点后都会改善;但一旦 离开此区域范围,其影响力就会随距离而递减,直至消失。 因此,原始点大多紧邻其影响区域上方的骨旁处,以利于传 导,且距离症状处很近,有利于解症,故能于此位置,或按推以 修复体伤解除症状,或温敷以改善热能增强体力。由于原始点有 以上种种特性,不仅能处理各种疾病,还能保健强身,所以它不 但是疾病症状的起源处,也是诊断、治疗与保健合一的大开关。 论经络、阿是穴及原始点 经络学说是中医重要的理论基础,更是中医外治法的理论核 心,两千多年的实践也证明是有效的,不仅为中华民族的生息 繁衍作出了重大贡献,今天更传播到世界各地,继续为全人类 的健康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其复杂性,也是公认的。在经络发 展的过程中,出现了异于经络思维的阿是穴与原始点,而它们 是否有可能补足经络的不足呢? 经络的不足,早在唐朝时的药王孙思邈就注意到了。有一次, 他用十四经的穴位治疗一患者的腿痛,经半月,无效。于是他尝 试避开患处一分一寸地在其病腿上掐试,另寻经络外的压痛点, 然后下针,方才见效。但次日痛点位置却变了,传说是在七天中 变换了五个位置,才告治愈。“阿是穴”即是因压痛而得名,孙 思邈认为它比经络穴位更为有效。由此看来,阿是穴疗效之所以 更胜经络穴位,是因阿是穴属压痛点,且不被固定位置所限,并 通过双方互动而确立,这与经络穴位的位置固定、单方推断、且 无须确认是否为压痛点,正好相反。 从阿是穴的发现来推断,经络穴位也应是古人在实践中归纳出 36 来的位置,其目的也都是为了解除他处体伤所致之症状;但如误会 其背后有实有的循行路线,纵横交错,周遍全身,然后循经而取固 定穴位,那就形同刻舟求剑了。阿是穴正是突破了这种思维,所以 效验胜过经络穴位,既可说是对经络的发展,也可说是对经络的颠 覆。阿是穴这种跳脱经络的创新思维,在原始点的应用中也可以得 到印证。以手臂为例,经络是由手三阴、手三阳六条贯穿分管;原 始点则是由肩部、肘部两处分别涵盖全部上臂与下臂,完全不需要 区分路线。换言之,原始点的作用模式与经络的单线式传导不同, 它是立体式成片区的,如石投于水,水波必往外全面扩散,而非单 线进行,因此不需要循行路线的假定,也就不存在循经取穴的问题。 那么原始点继阿是穴之后,又有什么新贡献呢?这可以从与经 络穴位及阿是穴的比较中得到答案。首先,三者都只是代表位置, 但在分布上,原始点只分成一条脊椎及七处,至为简要;经络则分 成十二正经、任督二脉及络脉等,并在这些经络路线上分布着三、 四百个穴位;阿是穴则无固定位置。其次在诊断与治疗的应用上, 原始点可分辨出症状的体伤位置,并可决定按推与热源的主次,以 分别解除他处与本处体伤所致之症状。经络穴位及阿是穴则无此诊 疗合一的方法。此外,原始点可处理其涵盖范围内的所有他处体伤 所致之症状;经络穴位则须区分不同症状与不同患处,再一一选配 多个固定但常属不同经络的穴位以处理他处体伤所致之症状;阿是 穴虽然处理他处体伤所致之症状功效显著,却因位置不定,又无固 定范围可寻,故难以应用。最重要的是,原始痛点亦属压痛点,且 须避开患处,经按推确认、双方互动才能成立,所以疗效显著,这 类似于阿是穴而不同于经络穴位;但它又有固定范围,此则类似于 经络穴位而不同于阿是穴。原始痛点的这些特性,不但解决了经络 穴位繁多,且因单方认定、位置固定及配穴复杂,以致疗效不定的 问题,同时也突破了阿是穴似大海捞针,以致千年来无法应用于临 床的困境,并将诊断、治疗与保健融合为一,易学易用,极大简化 了诊疗过程。所以原始点的发现,是继阿是穴的创新思维之后,再 一次为中医、为医学开创出前所未有的崭新局面。
论热能与寒凉伤人 体力是身体维持其恒温环境与组织运作、新陈代谢,以及免疫 力、自愈力与活动力等各种生命功能有效发挥作用的体能总称,而 热能是维持体力的能量。热能作用与组织运作两者之间,是互相依 存、协同进行的关系。在此情形下,热能的改善及消耗,必然是一 体两面,同时发生,而不能孤立看待。比如,虽然维持身体恒温及 组织运作会消耗热能,但身体也正因此才能把吃进去的无论是温热 性还是寒凉性药食,经组织器官吸收后,转化成能够提供身体使用 的热能。又如,温敷与温热性药食虽可改善热能,但在其吸收转化 的过程中,却需要消耗热能。再如,按推与运动可使组织运作 顺畅,增强对药食的吸收转化,以改善热能,但其本身也会消耗 热能。正因为温敷与温热性药食的吸收转化,以及按推与运动 的进行过程都会消耗热能,所以必须在身体能够承受的范围内 妥善调配、灵活运用,才有助于各种生命功能的有效发挥。 身体随时都在运作变化,而任何运作变化都会消耗热能,生病会消耗更多热能,体质会趋向更寒,故体内的热能只会不足,不会过多, 因此可说根本不存在热性体质。既然无热性体质,那么据以判定热 性体质的一切热象,如怕热、口破、喜冷饮等,或寒热交杂体质的 一切表象,如虚(寒)火、上热下寒、表热里寒等,只要外治手法 及内外热源到位,体伤改善,即可化解。因此,不可误认为真有热 性或寒热交杂的体质。基于这个事实,原始点的体质辨证就变得很 简单,仅须从体力之强弱或症状之轻重,辨体寒之程度即可。 要将辨证落实到临床,其实也很容易,只要随时注意身体的变化, 一有症状,立即补充内外热源,并处理体伤。但有些体伤会造成患 者感觉错乱,而出现假热之症,如怕热、灼热感、红肿热痛、发烧、 潮热、口渴喜冷饮等。以上种种热象之症状,即使有轻重之分,究 其原因皆由体伤、体寒所致,所以在处理上不但不可冰敷及服寒凉 性药食,还须在按推原始痛点后温敷及服温热性药食。 至于寒凉性西药如点滴、疫苗、抗生素、消炎止痛药、退烧药、 类固醇……以及寒凉性中药、生机饮食等,在被吸收转化的过程中,必然会比温热性药食消耗更多热能。既然如此,为什么有人 服食后一开始也会有轻安、舒适的感觉,甚至一段时日后症状也 会消失呢?这是由于这部分人体力还好,身体的热能尚足以消化 吸收寒凉性药食而直接抑制症状,甚至使疾病痊愈;但对虚弱者, 寒凉性药食不但不能被身体吸收运作以抑制症状,反而因其透支 热能加重体伤,会导致症状反复而拖延病情,甚至诱发其他疾病。 然而,尽管最后使病因改善、疾病痊愈的,其实是靠自身热能作 用及组织运作的修复,但这却让病人及医师误以为是这些寒凉性 药食的功效。有人因此长期服用,而忽略了背后热能的下降、体 力的衰退,直到疾病开始恶化,仍执着于最初的感觉。如此颠倒, 必陷危殆。 体内热能是维持生命的主要因素。试看人之将死,皆因热能耗 尽,体力不支,器官衰竭所致。但生老病死是自然法则,也是必 经过程,在这个老化败坏的过程中,体内热能会随着年长体衰而 越来越弱,故医疗与保健,做得再好,都不能违反这样的自然法 则,使人不老、不病、不死,顶多就是解除症状,延长寿命罢了。 因此要健康长寿,纵使无法改变热能趋弱的事实,起码也要延缓 其衰减的速度。故日常起居及药食一定要避免寒凉的侵害,同时 要重视热源的补充,加强运动,适当休息,并随时放松身心才行。
医疗与保健 ( 一 )、概念界定 医学是为了解决疾病及延长寿命。而欲达此目的,既要解除症状,又要改善体力。解除症状称为医疗,改善体力称为保健。所以, 完善的医学必须包括医疗与保健,二者缺一不可。 医疗是为了改善症状,以达到治病功效,所以是治已病;出于 解除病苦的急迫性,所以要求医疗针对疾病症状的疗效必须具有立 即性。医疗包括诊断与治疗两部分,而其治疗方式可分为内治法与 外治法,此二者都必须在诊断的指导下才可进行。其中内治法是根 据辨病的诊断结果配与药物,并用口服、注射、点滴等方式将药物 送入体内,再经身体组织运作以达到从果解症的目的。外治法则是 根据症状或异常形态来判断体伤或患处,然后用按推、刮痧、复健、 牵引等非侵入性方法,或针刺、手术等侵入性方法,从因处理体伤, 或从果处理患处,以解除症状。外治直接处理体伤或患处,内治则 否,此为二者之根本差别。 保健主要是通过改善体力,以增强免疫力、自愈力,从而达到 预防及间接疗愈疾病的目的,所以是治未病,也是医疗不可或缺的 辅助。保健方式亦可分为内治法、外治法及其他。其中内治与外治 主要是靠药食之内热源与温敷之外热源,并须结合诊断,才可达到 改善热能、增强体力的目的。其他方法包括合理作息,健身运动如 太极拳、拉筋、跑步等,心态调整如情绪管理、心理辅导、打坐、 忏悔等。除温敷外,所有保健方式既不具体针对某种疾病症状, 也不直接处理体伤或患处,而是通过全面增强体力以期延年益寿, 甚或改善乃至疗愈疾病。所以它无法针对疾病症状产生立即性的效 果,而必须持之以恒,日久方显其效。 ( 二 )、内治法 内治法又可分为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辨病论治属医疗,是 40 直接针对不同疾病症状进行差异性治疗,虽然可影响组织运作, 具有治病功效,却须以透支热能、体力为代价,所以是从果解 症。辨证论治属保健,是通过改善热能来间接改善症状,虽然 并不直接治病,却可收因变果转之效,且无伤害体力等副作用, 所以是从因解症。但辨证论治中的虚实寒热之辨,不可误以为 其中的寒热也属于体质辨证,因为可用于体质辨证的只有虚实, 寒热则是用于论治。虚实之辨是为了辨体力之强弱,以辨体寒 之程度,故属辨证;寒热之辨则是为了依体寒之程度以选用温 热性药物并确定其剂量、同时避开寒凉性药物来改善体力虚弱 的寒性体质,故属论治。 在内治法中,即便使用的温热性药物,由于它是通过改善热能间接改善体伤,因而其解症效果是间接的,不具立即性,所以从本质上应属保健。而保健方法中的饮食调理,其作用机制与内 治法并无二致,故将其并入内治法来讨论,并将药物、食物合 并简称为药食。但若要做到合理饮食、正确用药,就要先了解 药食是如何影响身体的。 药食对身体的影响有两种要素:药性与成分(此处药性仅指 药食之寒凉平温热之特性,并从其对人体热能的影响角度来界 定)。此二者皆影响热能作用与组织运作,但药性以影响热能 作用、改善体力为主,属于保健;成分以影响组织运作、改善 症状为主,属于医疗。 生活中常利用药食之寒热偏性来调治疾病。从医疗保健的角 度深入分析,寒凉性药食虽可影响组织运作,具有治病功效, 但因会消耗热能,无法改善体力,所以它是辨病论治、从果解 症,并以体力尚佳为前提,其重点在成分而不在药性,且其疗 效还必须具有立即性才可以称医疗。温热性药食则不同,它可 以改善热能,增强体力,具有保健功效,虽不求治病之功,却 可收因变果转之效,所以它是辨证论治、从因解症,且适用于 所有体质,其重点在药性而不在成分,故属保健。 时下流行的保健医疗之法,诸如碱性食物(谓可改变酸性体 质),生机饮食(谓可保全营养成分),人造维生素,水果酵素, 乃至包括疫苗在内的西药等多属寒凉,且皆聚焦在成分而非药 性。其中属医疗者仅有除疫苗外的西药;疫苗及其余诸法则既 无立即解症之功,其寒凉性亦无改善体力之效,不仅称不上是 医疗,也算不得是保健,所以无法将它们划分为医疗或保健。 温热性药食具有保健功效,进而从因解症,但为何它不是像 寒凉性药食那样通过其成分,来达到治病功效?今以姜为例, 先说明治病功效问题。当发烧咽痛、咳嗽痰多,用温热姜汤而 痊愈,一般人就会认为姜具有退烧消炎、止咳化痰的功效;当 痛经、小便困难、便秘,用温热姜汤而痊愈,则又认为姜具有 活血止痛、利水通便的功效。如此延伸好像姜具有各种治病功 效,但这并非事实。就如同汽车没油,一切功能失效,加油后 又恢复正常运作,此时能说汽油具有导航、音响、空调的功能 吗?如果有,只须买桶汽油,不就可以知方位、听音乐、吹冷 气了吗?显然,汽油不具任何特定的功能,它只是一种能源, 提供汽车运转所需的能量,是汽车各种设备在此能量驱动下的 系统运转,才展现出种种功能。同理,姜也不具任何治病的功 效,它只是一种热源,帮助身体将食物吸收转化为热能,是身 体各类组织在此热能推动下的协同运作,才达到治病的功效。 但如果忽略此身体热能作用及各类组织运作,当病好了,就会 误以为温热性药食具有治病功效,对治病功效的迷思即由此而起。 再说明成分问题。比如用加热红豆袋外敷可改善各种疾病, 但如果是其成分有效,为何吃红豆却不见效?外敷时又何须先 加热?再如经晒干炒过的干姜片与鲜姜片的成分相同,为何疗 效却不相同?又冷服姜汤,其成分不变,为何疗效不彰?故加 热过的红豆袋跟姜一样只是一种热源,帮助身体将食物吸收转 化来改善热能,进而使体伤好转才能如此,并非其成分使然。 综上所述,可见以温热性药食改善热能、使疾病痊愈的是其药性,而非其成分或治病功效。 此理既明,则用药疗疾或饮食养生,若要从“因”改善,以 达到保健功效,只须善用药食之性味,从保养热能着手,而不 必在意其成分,选方配伍即可大为简化。反之若从“果”着手, 为求治病功效,就要强调成分,以对治不断变化的病情,所以 选方配伍或药物研发就变得极为复杂。【按:此中所谓用温热 性药食不必在意成分,是指不必追求所谓个别的“有效成分”, 而不是否定药性与成分的关系。药性虽不即是成分,但也离不 开成分,它是所有成分整体和合的作用,所以若从药食中抽提 单一的“有效成分”即失其整体的作用,就像树叶的光合作用 要靠叶绿素,但单独抽离出来的叶绿素就失去这个功能了。】 人体的热能主要来自于食物,而不能由温热药性单独提供。 如将食物比喻为燃料,则温热药性犹如助燃剂,可减少食物消 化过程中热能的消耗;寒凉药性犹如阻燃剂,会增加食物消化 过程中热能的消耗,令虚弱者不堪承受。 故欲趋利避害,须善辨药食之寒热性。其辨别规律,经多年 观察重症、重病患者饮食用药反应,总结如下。以味辨,甜、 酸属寒,甘、咸属凉,辛属温,辣属热,苦则不定,但多属寒凉。 以类分,水、油及海产属凉,茶、水果属寒或凉,酒类皆属寒(酒 精属寒)。因寒凉性药食皆需仰赖身体有足够的热能,才能被 吸收转化后发挥其效用,对轻症及体力尚佳者,适量服用,固 然无妨;但对重症或体力较弱者,却会使热能更加不足而衍生 种种后遗症,是不适宜的。故寒凉性药食是否可用,当视自身 体力之强弱及症状之轻重而定;若服食后感觉不适或体力变得 更差,即说明热能已经不足,食之有害,应当减停,并改以增 强药食之温热性及加强运动来补救。若已身患重症或体力虚弱, 则应少食甜、酸、酒、冰品、海鲜、生冷蔬果、水果酵素、人 造维生素,及寒凉性碱性食物如柠檬、葡萄、西瓜、猕猴桃、茶、 醋、海藻等,并少依赖药物,避免接种疫苗。日常饮食宜少水、少油、少盐、少加工品、少转基因食物,多温热性药食。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温热性药食虽可改善热能,但热能改 善不一定能使体伤好转。若体伤不能好转,症状就不能消除, 也就是用对内热源,若无按推原始痛点,症状未必会好。此外, 服温热性药食若出现症状,其因或由原本身体运作失调,以致 所服温热性药食相对过量过强加重体伤而间接造成;或由温热 性药食过量过强,消耗热能,以致影响身体运作,间接形成体 伤所致。但不论何种情况,此时皆应按推相应原始痛点,症状 若解,则继续等量服用;若无按推配合,或按推无效,则须减 量减淡。这也说明从因改善症状,内治法必须配合外治法才行。 总之,药食只是一种缘,不论是从因解症或从果解症,都必须透 过因,也就是身体热能作用及组织运作,才能产生效果,否则就不 具有任何解症的功效。因此不谈身体热能作用及组织运作,而宣称 药食可以清热、利水、安神等,或产生抗体、抗凝血等,或补甲状 腺素、贺尔蒙等,或治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肿瘤等,都犯了“弃 因谈缘而说缘治果”的过失,皆属戏论。 ( 三 )、外治法 外治法主要是为了解除症状。在其所有方式中,除温敷的作 用是改善体力而属保健外,其余皆属医疗,并可分为从果解症 与从因解症两大类。从果解症是直接处理患处,但除非已经确 定症状是由本处体伤所致,否则直接处理患处是外治法的禁忌。 从因解症则是处理体伤,其关键是要选对导致症状之体伤位置。 只有选对位置恰当处理,才能立即显效。然而,不论是从果或 从因下手,都会消耗热能,故为巩固疗效,必须温敷,并配合 内治法及其他保健措施才行。 所有外治法的手段,同内治法一样,不论是属医疗还是保 健,都不能宣称有任何直接治病的功效。比如,当感冒用暖贴 或棉被把病治好,能说它们可以驱风寒、杀病毒吗?如果能,把它们放在屋内,不就满屋温暖,清新无毒了吗?又如,当头 风痛用木棒或手肘把病治好,能说它们可以驱风止痛吗?如果 能,家具多木制,且手肘在身,为何还得头风痛?再说按推、 拍打如果有效,眼睛痛按推臀部会好吗?还是直接拍打眼睛? 会不会打成熊猫眼?故手术、针刺、按推、拍打、温敷等外治 法,就如同药食等内治法一样,只是一种缘,不能说有治病效 果,否则就像在说“汽油”的缘,不经“汽车空调系统运作” 的因,就可产生“冷气”的果一样,明显也犯了“弃因谈缘而 说缘治果”的过失。 ( 四 )、总结 由于保健对症状不具有立即性的效果,所以不能被当作医疗 本身来治病。但也不可因此忽视保健的重要性,因为疾病之所 以能治愈,也是靠自身体力增强而修复的。所以,医疗若无适 当保健措施的配合,不仅疗效难以保障,对热能较弱、体力较 差的慢性病患者就像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一样,更是只能 暂时改善症状而无法断除病根。从这个角度看,保健比医疗更 为根本、更为重要。因此将正确的保健观念融入日常生活中, 使生活不离保健,保健即是生活,人人为自己的健康负责,才 是保障大众健康的最佳途径。也只有如此,人人才能成为自己 健康的主人。 既然治病离不开保健的配合,所以为了增进并巩固疗效,广 义的医疗也应将保健纳入其中。反过来,保健得当,也可让疾 病消弭于无形,达到“上工治未病”的目的,所以广义的保健, 也应涵盖医疗。故医学的实践,必须医疗与保健并行,内治与 外治互补,不可割裂或偏废。惟其如此,医学才能臻于完善, 真正达到守卫健康、延长寿命的目的。参、附录 一、姜的应用 姜,味辛辣,性温热。因是居家常备之食物,又可外用,故为原 始点医学所推荐的一种常用热源。本文介绍几种常见姜品的制作及其 应用。 首先澄清两个观念问题。其一,有说“留姜皮则凉,去姜皮则热”, 认为姜皮、姜肉寒热性不同。这是不对的,因为姜皮味辛辣,故性亦 温热。其二,有说“早吃姜胜参汤,晚吃姜赛砒霜”,这也是谬见。 喝姜汤若出现症状,其因或由原本身体运作失调,以致所服姜汤相对 过量过强使体伤加重而造成;或由姜汤过量过强,消耗热能,以致影 响身体运作,形成体伤所致。但不论何种情况,此时皆应按推相对应 原始痛点,症状若解,就继续等量服用;若无效,则须酌情减量减淡, 或加参、甘草、龙眼干、红糖等(一种即可),或改服红参汤,以減 弱内热源之药性,并改善其口感。 ( 一 )、浓姜汤 1. 材料制备 (1). 选姜材:一定要精选有机新鲜瘦小土姜或老姜,以确保质量。 (2). 鲜姜片:生姜先去土、洗净、切掉坏的。如用以制作干姜片, 则切成 3 ~ 4 毫米的厚片(因薄片日晒或炒制时易碎裂); 若直接用以熬姜汤,则可切得薄些。 (3). 干姜片:鲜姜片经晒干(注意:若两天内不能晒干,很可能 会发霉)或烘干,再用小火炒约 25 分钟,即制成干姜片。视 产地、品种不同,十斤鲜姜片可制成 1.0 ~ 1.5 斤干姜片。 2. 熬煮方法 直接以鲜姜片,或将鲜姜片加少许油、小火炒到金黄色(时 间约 20 ~ 25 分钟),再加水熬煮。鲜姜片用量至少为一斤(500 克以上);如用干姜片,则按 10:1 比例换算(即 50 克以上)。 (1). 水量:以一升(1000 毫升,约 5 碗)水为基准量。若为了增 加姜汤浓度而增加姜片用量,致使一升水不足以淹没姜片, 46 则须增加水量至姜片全部淹没为止。(不论是用鲜姜片或 干姜片,熬煮第一遍或第二、第三遍,皆以此法定水量, 但第三遍浓度已淡宜当保健用)。 (2). 熬煮:关键在浓度,姜汤要浓缩到所加水量的三分之一(如 加 5 碗水,则熬成约 1.7 碗)。用普通炉灶或瓦斯炉大火煮 开后改小火,或用电药壶熬煮,依不同器具约需2~ 4.5 小 时不等,但重点不在时间而在浓度,只要姜汤水量熬煮剩三 分之一,即使熬不到1小时,亦可关火。期间尽量不要掀盖; 若水分太多对重病患者造成负担,可以熬得更浓些。 【以干姜片熬煮的另一种方法】将炒制干姜片过水清洗一 遍,置锅中加适量水浸泡约 40 分钟后,先大火烧开,再转 小火熬煮 45 分钟即可。此法因熬煮时间短,可通过减少用 水量来增加浓度。 3. 应用 (1). 内热源:主要作为重病患者的内热源,以补其日常饮食热源 摄入之不足。 (2). 外热源:可用棉花棒蘸温姜汤清洗或擦拭患处,尤宜于清洗 大面积创口(一天可多达 5、6 次,且可不必再辅以其他外 热源)。 ( 二 )、姜粉 1. 制作:将上述炒过之干姜片细研成末,即成姜粉。 2. 应用 (1). 内热源:重病患者每天 50 ~ 75 克,分 3 ~ 5 次用少量开水 冲服或调成糊状慢慢吞服。 (2). 外热源:姜粉经高温处理(如用微波炉打、锅炒、密封隔水蒸) 降温后,可直接撒在各种小面积创口。裸露创口不须包扎, 并尽量保持干燥,以加速愈合;非裸露创口则可用药用纱布 包扎固定,以避免与衣物摩擦。更换纱布时,要先打湿再缓 慢揭开,以免伤及皮肤。( 三 )、姜粉泥 1. 制作: 用姜粉经高温处理后加少量温姜汤或温开水调成泥状, 现做现用。 2. 应用 用作外热源,可敷在无创口的硬结、肿块、皮肤病等患 处。姜粉泥如需要可用不织布及纱布包扎、或保鲜膜包裹固 定,外层可再用暖贴等热源保持温暖,以加速体伤修复。患 者对此类外热源的耐受力差异极大,可从十几分钟至 12 小时 不等,尤其前10来分钟最为难耐,若15分钟后仍感严重不适, 就立刻拆除,换用其他温暖合适的热源。( 四 )、鲜姜泥 1. 制作: 鲜姜洗净切成小块,用果汁机(要加适量水)或其他工 具打成泥状,再用纱布将汁水挤掉(汁水可用来煮姜 汤),现做现用。 2. 应用 鲜姜泥经高温处理(见前述“姜粉”条)、待降至温暖舒 适的温度后可用作外热源温敷硬结、肿块、皮肤病、创口(须先 用淡姜汤洗过)等各种受损组织。如小面积温敷,可用药用纱布 将鲜姜泥包起来使用。用于大面积温敷时,可先垫一层纱布,再 敷姜泥于其上,然后在姜泥上铺一层塑料膜隔水,再盖上薄毛巾, 最后加盖热红豆袋保温。但因鲜姜泥较刺激,若用以全身温敷, 应分日进行,譬如一日四肢、一日躯干,如此交替循环;温敷 时间亦须视患者的耐受度而定,多在 20 分钟到 60 分钟之间。 ( 五 )、常见姜品的保存: 1. 鲜姜片若不立即使用,需置冰箱冷藏。 2. 热姜汤应存放在保温杯中依需要服用,但不宜久存超过 12 小时, 若觉变味,则已变质,不可饮用,最好是当天煮当天用。 3. 干姜片、姜粉须密封,若要长久保存,则要冷藏。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脑萎缩可逆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