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石复位一次多长时间能好症能引起偏头痛吗?

耳石症属于临床常见的眩晕类疾病01耳石症是一种与头位相关的周围性眩晕病,该病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1、现代医学对耳石症的认识耳石症是一种与头位相关的周围性眩晕病,发作时眩晕感严重且持续时间短,通常不超过1分钟,常伴有眼震、恶心、呕吐及走路不稳等症状,易反复发作。耳石症临床发病率为(10.7~600)/10万,占前庭性眩晕患者的20%~30%,多见于50岁以上中老年,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男女比例为1:2,居眩晕类疾病首位。耳石症按病因分为特发性BPPV和继发性BPPV,临床上多见于特发性BPPV,约占50%~97%,病因尚不明确,而继发性BPPV的发病因素较多,常合并梅尼埃病、偏头痛及中耳炎等疾病。耳石症还可按照受累的半规管分类,分为后半规管BPPV,水平半规管BPPV,前半规管BPPV和多半规管BPPV,其中后半规管BPPV最为常见约占70%~90%。耳石症有四个比较显著的临床特征,指的是潜伏期、短暂性、旋转性和疲劳性,潜伏期指患者的眩晕症状不会随着头位变化即刻出现,而是延迟几秒出现;短暂性是指眩晕发生的时间短,常常不到1分钟眩晕终止,阵发性而不是持续性;旋转性是指无论患者睁眼还是闭眼,都会有周边事物或自身旋转感。疲劳性指的是头位变化次数越多,眩晕的程度反而会逐渐减轻,眩晕程度与头位变化次数呈负相关。有研究表明内耳形态学的退行性改变、维生素D水平下降、头部创伤或手术、病毒感染、内耳循环障碍等是耳石症发病的原因,除此之外,吸烟、心情焦虑以及家族史等也会导致耳石症的发病率上升。对于耳石症的发病机制,许多专家提出了不同的学说,目前学术界普遍认可的学说包括“管结石症”和“嵴帽结石症”。“管结石症”能够说明眼震具有潜伏期和疲劳性,耳石颗粒来自椭圆囊碎片,脱落后的耳石颗粒进入半规管,半规管中的内淋巴液会随着体位变化而流动。“嵴帽结石症”指出眩晕等临床表现是因为原先在椭圆囊囊斑上的耳石,脱落至壶腹嵴帽,导致内淋巴密度改变,从而发生眩晕。临床上常采用管石复位法治疗耳石症,是目前治疗耳石症的主要方法,复位时根据不同的半规管类型,选择相应的复位手法。后半规管BPPV可选用Epley法、改良的Epley法和Semont法。水平半规管BPPV分两型,其中水平向地性眼震可单独或联合采用Lempert法、Barbecue翻滚法或Gufoni法,水平离地性眼震用改良Semont法或Gufoni法。前半规管BPPV可使用Yacovino法或反向Epley手法。2、检查方法Dix-Hallpike试验:医生位于患者后方,患者坐于检查床边,头转向左侧45度,并保持头位不变,医生扶住患者快速平躺,头部悬空,并与水平面成30度,同时询问患者是否感到眩晕,观察1分钟,记录眼震出现和变化方向;然后同样方法检查右侧。在测试中当患侧向地时,如果观察到眼震方向快速垂直向上跳动,则病变部位为后半规管,若眼震方向快速垂直向下跳动,则病变发生在前半规管,最后查看患者坐位时,有无眼震的出现及方向逆转。滚转试验:医生位于患者后方,患者取仰卧位,头前屈20度,头快速向左侧转动并保持姿势1分钟不动,询问有无眩晕,并观察眼震出现。然后头位转回中位线,再快速转向右侧,询问患者有无眩晕,并观察记录眼震的出现。眼震表现为水平向地性或背地性眼震。在检查时,若水平向地性激发的眼震强度大,且时间较长,则这一侧为患侧,滚转试验是判断外半规管BPPV的常用方法。02耳石症患者应该如何治疗疾病?前庭康复训练是一种辅助的物理疗法1、西医治疗现代医学主要采用药物、前庭康复训练和心理干预来治疗残余头晕。西药包括改善内耳微循环的倍他司汀、银杏叶提取物,抗焦虑抑郁的劳拉西泮、依替唑仑等。一般口服西药1~4周后头晕症状改善,但长期服用难免有副作用,如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及过敏反应。前庭康复训练作为一种辅助的物理疗法,通常需要进行3~6个月,能提高患者的前庭功能,减轻后遗症,但治疗周期较长。残余头晕的反复发作易产生焦虑抑郁情绪,因此,医生在治疗过程中进行心理干预能够缓解患者的焦虑抑郁,但对眩晕改善效果不明显,临床上常用于辅助治疗。2、中医治疗目前中医主要采用中药和针刺治疗残余头晕,中医疗法是一种绿色疗法,疗效良好、安全简便、不良反应少,临床上常用半夏白术天麻汤为基础加味治疗残余头晕,可减轻眩晕症状,改善预后,提高生活质量。也有学者采用下气汤治疗残余头晕有较好的疗效,能缓解眩晕。但中药治疗疗程较长且口感不佳,而针刺疗法直接刺激人体经络气血,达到阴阳平衡的状态,临床上针刺治疗残余头晕,能有效改善头晕症状,患者的接受度较高。通过针刺百会、风池、率谷、听宫为主,辨证治疗耳石症复位后残余头晕,取得了较为满意的临床疗效。中医认为残余头晕属于“眩晕”的范畴,残余头晕的病位在耳,反应在头,针刺头颈部及耳周的穴位能够疏通病变局部的气血经络,从而达到止眩的目的。同时提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把眩晕的产生归于肝易生风,肝风内动所致。因此我们临床上以祛风散邪、平肝熄风为治疗原则来治疗残余头晕。现代研究表明残余头晕与椎-基底动脉缺血,内耳、前庭、迷路微循环的循环血流量不足有关,经过大量的临床试验,针刺可以调节血流速度和血容量,改善脑部的缺血缺氧情况。针刺头部穴位还能够改善内耳淋巴循环、减轻淋巴内水肿或是调节神经中枢来缓解残余头晕症状。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耳石复位一次多长时间能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