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益生菌不适宜人群真的有作用吗?

这几天翻阅10+个国际和国内的共识、指南,吐血整理了一些关于益生菌的干货。当然主要是自己的深度学习资料,共享出来。一点 体会:写出来是自我消化的过程,会让我印象更加深刻。总体给我的感受是:1、各个共识对于益生菌改善某些疾病存在的争议还是蛮大的;2、益生菌的差异性很大,不同的人同样的症状,对于同一个菌株也不一定有效。因为每个人肠道差异太大,这对益生菌研究与实际应用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既需要在菌株水平上进行相关益生功能的确认,又要依据不同宿主的个体特点进行益生菌个性化功能的判定和应用。3、国外的研究结果不一定完全适用于国内的患者;4、储存、运输、销售等各个环节做不到位,都可能使菌种失活;5、产品中益生菌的活细胞数应在保质期至少为 10 6 CFU/mL 以保证健康和功能性。话不多说,上干货啦,当然我也会持续的优化······一、益生菌的定义: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世界卫生组织:益生菌被重新定义为“活的微生物,当给予足够的量时,可以对宿主健康有益”。来源:目前市场上的主流益生菌菌株主要分离自健康人体和具有长期安全食用历史的发酵食品,大多数菌株被认为无致病性的共生微生物。我国市场上使用的益生菌安全性已得到欧洲食品安全局(European Food Safety Authority,EFSA)、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FDA)、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National Health Commiss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NHC)等权威机构的认可。益生菌产品应用于健康消费者是安全的,然而对于某些患病个体,如严重感染或有免疫缺陷的病人,应遵照医生的建议谨慎使用。二、细菌从什么时候开始存在于人体:当新生儿第一次暴露于非无菌环境也就是进入妈妈产道的时候,肠道细菌的定植就开始了。从此,肠道细菌还会因为你的饮食、基因组、生活方式及抗生素的使用发生变化。比如60 岁以上人群中双歧杆菌的数量显着减少。肠道中细菌的分类:(1)有益菌:有益菌比如乳酸菌和双歧杆菌,在促进肠道菌群环境健康和保证消化功能正常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些微生物可以防止肠道内致病微生物的过度繁殖,亦可以降低某些胃肠疾病的风险。科学界有很多研究课题都专门关注包括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在内的多种有益菌群的积极作用。研究发现,双歧杆菌能够调整肠道菌群、及时清理肠道垃圾、加强营养吸收、清除衰老因子,是“人体内的清道夫”;乳杆菌能够帮助人体合成B族维生素、维生素K等营养物质。双歧和乳杆菌联合能够阻止致癌物质亚硝胺的合成,使消化道免遭癌患。有益菌还能提高人体对于放射线的耐受性,减轻放疗引起的不良反应。(2)非致病菌(NP):也称中性菌,一般为正常菌群或共生菌群,包括类杆菌、链球菌和一些非病原性大肠杆菌等。由于它们并非疾病的病原,对机体的健康也没有促进作用,所以我们认为它们的出现不具有临床意义。(3)条件(潜在)致病菌(PP):此类别中的微生物浓度较高、在机体免疫力低下时,可以成为致病菌,我们有相关的参考文献可以为这一分类提供证据。只有在明确排除其他感染的情况下仍出现临床症状的时候,才应该认为其为疾病的致病菌。(4)致病菌(P):在临床医学文献中,此类别的微生物为公认的致病菌。此类细菌具有明确的致病机制,即使是不考虑培养数量,其致病性仍然有意义。被定义为致病菌的微生物应该满足以下的假设:①这种微生物必须在该类疾病的所有病例中都出现;②该类微生物必须可以从寄主中进行分离并可以在纯净培养基中生长;③如果将在纯净培养基中培养出来的细菌植入寄主体内,寄主必须产生相同的疾病症状;④该细菌必须可以从实验寄主中再次分离;⑤大多数情况下,被认定为致病菌的微生物应该可以用抗菌药物根除。理想状况下,在医生考虑治疗干预前,被认定为潜在致病菌的微生物应该可以通过细菌的反复培养进行确认。(5)真菌:传统的检测中并不认为真菌(包括酵母菌、念珠菌等)为肠道致病菌,但研究证明,在肠黏膜屏障受损或是免疫受损后,真菌便可以成为条件致病菌。在现代医疗过程中,广谱抗生素的普遍使用,是造成真菌在肠道定植的主要原因。三、影响肠道微生物失衡的因素:年龄、环境、饮食、疾病和用药等。四、肠道菌群失衡状态表现在:1.肠道菌群组成改变;2.代谢活性发生变化;3.菌群的局部分布发生变化。主要表现为:种类、数量、比例、定位转移(易位)和生物学特征方面的变化。可分为三度:(1)一度失衡,也称潜伏型微生态失衡,只能从细菌定量检查上发现菌群组成有变化,临床上无或仅有轻微表现,为可逆性改变,去除病因后可自然恢复;(2)二度失衡,又称为局限微生态失衡,不可逆,在临床上可有多种慢性疾病的表现,如慢性肠炎、慢性痢疾等;(3)三度失衡,也称为菌群交替症或二重感染,肠道的原籍菌大部分被抑制,而少数菌过度繁殖,临床表现病情急且重,多发生在长期使用抗菌药物、免疫抑制剂、细胞毒性药物、激素、射线照射后或患者本身患有糖尿病、恶性肿瘤、肝硬化等疾病。五、肠道微生态失衡的诊断依据:1.病史中有能引起肠道微生态失衡的原发性疾病;2.有肠道微生态失衡的临床表现:比如腹泻、胀痛、腹胀、腹部不适等症状;3.有肠道微生态失衡的实验室依据。六、便便形状和味道判断:布里斯托大便分类法,用来衡量肠道运转情况。它已被用于评估多种胃肠道疾病的粪便形态,包括肠易激综合征 (IBS) 和克罗恩病.类型1:分离的硬块类型 2 : 呈现块状组合的香肠状类型 3 : 表面有裂纹的香肠状第四类: 香肠状或蛇状;光滑柔软类型 5: 边缘清晰的软斑点(易于通过)类型 6:毛茸茸的碎片,边缘参差不齐;糊状的类型 7: 完全液体,水样,没有固体碎片类型 3 和类型 4 描述大便成形良好且易于排出。这些被认为是健康和最理想的。类型 1 和类型 2 描述大便难以排出并可能指向便秘。腹胀和胃痛可能伴随这些类型。您可能无法完全排便。这会导致您在排便时感到紧张并导致痔疮。5 型和 6 型是稀便,表明饮食中缺乏纤维或轻度腹泻。7 型描述了非常稀的大便或完全流质的腹泻。您可能会感到迫切需要排便,并且可能无法用这种类型的排便来保持排便。如果腹泻持续存在, 您也可能会脱水或营养不良。七、益生菌的作用:①抗生素相关腹泻益生菌治疗已在临床实践中使用,给予鼠李糖乳杆菌和布拉氏酵母菌。进行的几项研究表明,益生菌的使用与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风险降低有关。②传染性腹泻控制良好的临床研究表明,益生菌如鼠李糖乳杆菌GG、罗伊氏乳杆菌、干酪乳杆菌Shirota 和动物双歧杆菌Bb12 可以缩短急性轮状病毒腹泻的持续时间,最有力的证据表明鼠李糖乳杆菌GG 和动物双歧杆菌Bb12 的有效性③改善乳糖不耐症。④用于IBS ,即肠易激综合征。⑤改善克罗恩病(CD) 和溃疡性结肠炎(UC) ,简称IBD。IBD 与SCFA 的产生受损有关,尤其是醋酸盐、丁酸盐和丙酸盐。而SCFA是由肠道有益菌群发酵产生的,SCFA 在维持结肠稳态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还具有抗炎并改善结肠功能的作用。单独补充难消化的碳水化合物和纤维(益生元)或与益生菌联合使用以增加 SCFA 的产生可能是有用的治疗方法。⑥提高幽门螺旋杆菌根除率和不良反应方面具有一定的辅助治疗效果。如长双歧杆菌、嗜乳酸杆菌,鼠李糖乳酸杆菌。建议服用14天最佳。⑦辅助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可改善肝脏酶谱和血脂,减轻胰岛素抵抗和炎症反应。⑧近年来研究发现代谢性疾病,尤其是肥胖和二型糖尿病与肠道菌群密切相关。益生菌能通过调节肠道菌群的平衡,改善肥胖及代谢相关的指标,缓解全身慢性炎症反应。不过不同菌株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⑨大肠癌,也称结直肠癌。益生菌、益生元、合生元等微生态制剂对其的预防和治疗价值也已经在慢慢释放,期待更多的样本。10.过敏性疾病的治疗 对于婴幼儿湿疹,除了局部治疗以外,益生菌作为全身辅助治疗,能够明显改善湿疹评分,提高疗效,降低复发率。推荐使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C),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C),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C),酪酸梭菌活菌散剂(C),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C),凝结芽孢杆菌活菌片(C),布拉酵母菌 散(C)和酪酸梭菌二联活菌散(C)。疗程一般1个月。 对于食物过敏、过敏性鼻炎和哮喘的辅助治疗,国内仅有个别报道,无法形成推荐意见。11.肝性脑病。12.功能性便秘。对于儿童功能性便秘,益生菌可改善粪便肠道运输时间,增强肠道的运动频率,使排便次数和粪便黏稠度明显改善,并且可以缓解排便疼痛和困难症状,降低功能性便秘的复发率。推荐使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A),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肠溶胶囊(C),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C),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C),酪酸梭菌二联活菌散(C)、布拉酵母菌(C)和地衣芽孢杆菌(C)。13.反复呼吸道感染的预防。 益生菌可以明显减少呼吸道感染发生次数、发热时间、咳嗽及喘息时间和抗生素使用时间。推荐使用口服酪酸梭菌活菌散剂(A),酪酸梭菌活菌散剂(C),酪酸梭菌二联活菌散(C)和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C),疗程2~3个月。 具体疾病与菌株:八、益生菌的作用机理1 ) 儿童和成人受扰的肠道微生物群落的定植和正常化;2)竞争性排除病原体和细菌素的产生;3)酶促活性和挥发性脂肪酸的产生;4)细胞粘附、细胞拮抗和粘蛋白的产生;5 ) 免疫系统的调节;6)和与脑肠轴的相互作用。九、在我国经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批准应用于人体的益生菌主要有以下种类:在使用菌种的选择上,原卫生部 2001 年颁布《可用于保健食品的益生菌菌种名单》,2010 年颁布《可用于食品的菌种名单》和2011 年颁布《可用于婴幼儿食品的菌种名单》。近几年基于科学的基础研究成果,又通过批准文号、许可公告或者是主动公布清单等形式发布可使用的菌种名录。配合上述菌种在食品中的使用与监管,我国现行有效的国家标准是GB 4789.35-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乳酸菌检验》和 GB 4789.34-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双歧杆菌检验》(1)乳杆菌属:德氏乳杆菌、短乳杆菌、纤维素乳杆菌、嗜酸乳杆菌、保加利亚乳杆菌、干酪乳杆菌、发酵乳杆菌、植物乳杆菌、罗特乳杆菌、约氏乳杆菌、格式乳杆菌、类干酪乳杆菌、鼠李糖乳杆菌等;(2)双歧杆菌属:青春型双歧杆菌、两歧双歧杆菌、婴儿双歧杆菌、动物双歧杆菌、长双歧杆菌、短双歧杆菌、嗜热双歧杆菌、乳双歧杆菌等;(3)肠球菌属: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4)链球菌属:嗜热链球菌、乳酸链球菌等;(5)芽胞杆菌属:枯草芽胞杆菌、蜡样芽胞杆菌属、地衣芽胞杆菌、凝结芽胞杆菌等;(6)梭菌属主要为丁酸梭菌,此菌也称酪酸梭菌;(7)酵母菌属主要是布拉氏酵母菌。益生菌菌株的命名:菌株(strain)是指来自不同来源的同一菌种的细菌,也称为该菌的不同菌株,如青春型双歧杆菌 DM8504株、长双歧杆菌NQ-1501株等。CFU:活菌的菌落数十、益生菌的风险:已有文献显示,益生菌的安全问题主要表现在其可引起的菌血症、感染性心内膜炎等健康风险,且多发生于已有疾患的个别消费者,而这种风险发生、发展的因果关系尚未明确,通常认为正常人群食用益生菌是安全的。十一、益生菌的选择标准1.安全。乳杆菌属和双歧杆菌属的菌株通常被认为是安全的,可以长期供人类使用。2.益生菌在储存和通过胃肠道时的生存能力和活性也很重要。产品中益生菌的活细胞数应在保质期至少为 10 6 CFU/mL 以保证健康和功能性,3.益生菌的另一个重要选择标准是能够粘附在宿主组织上,尤其是粘附在肠道粘液和上皮细胞上,以促进宿主与微生物之间的有效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对于延长特定菌株在肠道中的保留期尤为重要。然而,持续摄入口服益生菌是必要的,因为益生菌的永久定植并不常见。4.在使用和储存期间,保持活性和稳定。5.必须对宿主产生有益的作用。6.五毒、无害、安全,无不良反应。目前我国含有益生菌的产品形态:目前,我国已获批的益生菌类保健食品的功能主要集中在增强免疫力和调节肠道菌群,常见产品形式包括粉剂、胶囊、片剂等。消费者在购买益生菌类的保健食品时可通过阅读产品标签或说明书了解其功能,选购适合自己的产品。冲调益生菌类保健食品的水温不宜超过 40℃,与人体正常体温相近最佳,避免益生菌受热失活引起活性降低或丧失,从而影响其保健功能。正在服用抗生素人群,服用益生菌类保健食品时间应与服用抗生素时间间隔 2 小时以上。 布拉氏酵母茵、酪酸菌和芽孢杆菌制剂对抗菌药物 不敏感,可与抗菌药物同时使用。 对于乳酸菌饮料,消费者在购买时应注意区分产品类型,我国相关标准规定乳酸菌饮料产品标签应标明活菌(非杀菌)型或非活菌(杀菌)型,选购时可以通过标签标示进行区分。活菌型的乳酸菌饮料,其贮藏、运输过程若脱离冷链会导致乳酸菌活菌数下降且影响口感,消费者购买后应及时饮用或尽快放入冰箱冷藏。 消费者在购买酸奶时应根据标签合理保存,低温酸奶应在冷藏条件下销售,购买后尽快放入冰箱冷藏并及时饮用,以保证其中的菌株活性。常温酸奶虽可在室温下存放,但消费者应注意检查产品是否超过保质期,不要饮用有涨袋的产品。十二、益生菌功效的发挥具有菌株和人群特异性目前研究表明,不同种的益生菌基因组差别较大,即便是同种益生菌的不同菌株之间也存在差异性。由于同种益生菌的不同菌株含有或表达不同的功能基因,可发挥不同的益生功效,因此益生菌需要在微生物菌株水平上进行表征和描述。科学研究发现,益生菌在宿主体内的定植程度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同一株益生菌在不同个体肠道中的定植情况不同,一部分人表现为易定植,而另一部分人表现为抗定植。益生菌菌株能否在人体肠道中定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体肠道中固有菌群的组成和结构。此外,许多临床研究发现益生菌功能的发挥具有人群特异性,这种特异性导致益生菌对每个人的功效不同,这对益生菌研究与实际应用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既需要在菌株水平上进行相关益生功能的确认,又要依据不同宿主的个体特点进行益生菌个性化功能的判定和应用。多种菌与单一菌、联合用药的评价 由于各种益生菌使用的菌株和剂量不同,目前很难评价多种菌与单一菌制剂的优劣;目前尚无证据证明多种益生菌联合使用较单一药物有更好的临床疗效。延伸知识:益生元、合生元,如果你想看记得给我留言,有空我会继续更新哦。最后,你可以关注我不。公众号《芒果营养》【1】中华预防医学会微生态学分会儿科学组 《益生菌儿科临床应用循证指南》中国实用儿科杂志1005 - 2224(2017)02 - 0081 - 10【2】《2015 耶鲁/哈佛研讨会"益生菌的应用共识意见"解读 》黄瑛 中华儿科杂志, 2016,54(12): 896-901.【3】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益生菌分会 北京 100048 《益生菌的科学共识(2020 年版) 》 中国食品学报【4】《中国微生态调节剂临床应用专家共识》中国微生态血杂志 1005-376X(2020)08-0953-13【5】《Probiotics and prebiotics 》 World Gastroenterology Organisation Global Guidelines February 2017【6】《Systematic review: probiotics in the management of lower gastrointestinal symptoms – an updated evidence-based international consensus》DOI: 10.1111/apt.14539【7】《AGA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on the Role of Probiotics in the Management of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 》DOI: https://doi.org/10.1053/j.gastro.2020.05.059 【8】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1021949818300309 【9】https://www.hindawi.com/journals/isrn/2013/481651/【10】《微生态调节剂老年人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19)》中华老年医学杂志【11】《功能医学》曾志强【12】https://www.verywellhealth.com/bristol-stool-chart-4174964【13】https://academic.oup.com/advances/article/10/suppl_1/S49/5307225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益生菌不适宜人群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