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吃治疗帕金森的药有副作用吗综合症有哪些副作用?


一直以来,外界对于精神科药物都有所顾忌,认为这些药给身体带来的伤害要远远大于治疗作用。写这篇文章,对抗精神病药物的常见副作用,以及应对措施做了一些总结,希望能够让更多的患者家属看到,同时也希望给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带来一些帮助。
一,锥体外系不良反应(EPS)
症状包括
①急性肌张力障碍:患者可表现出四肢僵硬,肌张力增高,有些个体嘴巴张得很大不能闭合,双眼上翻,这时很多家属乃至初入精神科的年轻医生面临此场景容易自乱阵脚,束手无策。其实,这种属于精神科用药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之一,通常发生在开始用药的1周内或药物加量时,若及时给与处置,往往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很快便能缓解,但要注意饮食上需要避免噎食,在缓解之前,饮食上应该以半流质为主。需要提及的是,约50%的患者在用高效价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物(以氟哌啶醇最为多见)的第1周内易出现急性肌张力障碍。
②震颤。
③类帕金森综合征:表现为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肉强直等。常出现在治疗的前几周内,持续时间长短不一,但是可逆的。仍然是第一代抗精神病药发生率高于第二代药物。其中氟哌啶醇发生率高达55%,奥氮平平均发生率为2.6%。
④静坐不能:患者可表现坐卧不宁,在房间内徘徊不停,常出现在治疗的前3个月,约占锥体外系不良反应整体的50%。
⑤迟发性运动障碍:多发生在使用抗精神病药物数月或数年后。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物的平均发生率约为24%-30%,约有0.5%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伴有迟发性运动障碍。具体表现:不自主的节律性重复的刻板动作,以下面部肌肉最常受累,表现为吸吮、舔舌、咀嚼、噘嘴,有时不自主的伸舌头,严重者构音不清、吞咽困难。躯体(尤其躯体远端)肌肉受累表现为反复的屈曲与伸展。
发生EPS的机制主要因为药物阻断了黑质纹状体通路上的的多巴胺D2受体。主要见于传统抗精神病药,如氟哌啶醇、氯丙嗪、奋乃静等。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中,利培酮、帕利哌酮、齐拉西酮也可引起EPS,喹硫平、奥氮平则出现较少,氯氮平几乎不引起EPS,这是因为后三者都具有抗胆碱能作用,尤其氯氮平,更是具有快速解离的特点,其与多巴胺受体结合后很快便又解离开来,所以,氯氮平也是诸多抗精神病药物中几乎不引起迟发性运动障碍的典范。
治疗
对于急性肌张力障碍和类帕金森综合征,可通过减少药量以及抗胆碱能药物(如东莨胆碱、安坦等)缓解;
对于静坐不能者,仍然可以通过减量,或者应用β受体阻滞剂(普萘洛尔)和苯二氮卓类药物来缓解;
对于迟发性运动障碍的患者,治疗上,首先应该更换一种迟发性运动障碍可能性小的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首推氯氮平,其次,可合并应用丁苯那嗪、维生素E和B6等治疗,最后,要切忌,注意不能使用抗胆碱能药物,以免使症状恶化。
二,代谢综合征(MS)
症状包括
这是指患者因为服用抗精神病药导致的食欲增加,然后是体重增加,继而出现的肥胖以及血脂、血糖代谢紊乱,最终形成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等。第二代抗精神药物比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物更容易引起代谢综合征,追其原因,目前认为主要是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作用受体更广泛(尤其其能阻断组胺H1受体及抗胆碱能M受体),所以,在这些药物中,以氯氮平和奥氮平发生率最高,据统计,超过50%的患者服用氯氮平或奥氮平后出现糖代谢异常,其中以女性居多,对比之下,阿立哌唑、齐拉西酮对代谢方面影响最小,目前业内专家认为,小剂量的阿立哌唑反而有改善代谢综合征的作用。
治疗
定期监测体重、血糖、血脂,观察动态变化;对于体重增加大于基础体重7%时,需要调整饮食结构、增加锻炼来改善;当体重增加大于10%时,则应该考虑换用其他低风险的抗精神病药物;合并用药,目前具有循证医学证据的是合并二甲双胍(600-1000mg/日),可分两次,在餐后半小时内服用。
三,内分泌系统紊乱
症状包括
这里更多的指的是高催乳素血症,患者可表现泌乳素升高,月经紊乱、性激素水平异常及性功能障碍,如果不及时干预,可引起心血管疾病及乳腺癌的发生。
以利培酮、帕利哌酮、氨磺必利最为多见,其次是鲁拉西酮、奥氮平、齐拉西酮,氯氮平阿立哌唑及喹硫平影响较小。
治疗
换用另一种影响小的药物;对于闭经女性,可通过激素替代建立人工月经周期;合并二甲双胍治疗,有研究证明:67%的患者在使用二甲双胍(1000mg/日)治疗3个月后,月经恢复正常,并且同时改善了胰岛素抵抗问题。此处,我们可以总结:二甲双胍既能改善代谢综合征,又能减轻高催乳素血症,算是精神科医生的得力帮手。不过为了安全起见,建议用药前最好与内分泌科联合会诊,在指导下用药。
四,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
具体表现
①体位性低血压:主要与药物作用于a肾上腺素受体有关,常见有喹硫平、氯氮平、利培酮、帕利哌酮以及低效价的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物如氟哌啶醇和氯丙嗪较多见,其次是阿立哌唑,常出现在药物快速加量或剂量偏大时,处理办法:让患者休息、平卧,采取头低位,同时监测血压,必要时静脉注射葡萄糖;相比之下,奥氮平、齐拉西酮少见。
②心动过速、心动过缓:对于窦性的心动过速,我们只需要对症降心率就可以了,主要应该注意心动过缓,尤其是Q-Tc间期延长。抗精神病药物可减慢心脏复极,引起心动过缓、Q-Tc间期延长,于是就有发生猝死的风险。
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物中,注射用氟哌啶醇可引起轻度Q-Tc间期延长,美国FDA在2007年曾警惕使用氟哌啶醇注射剂推荐在使用氟哌啶醇注射剂时应该检测心电图的变化。除此,低效价的如氯丙嗪、硫利达嗪引起心电图异常与剂量呈依赖关系。第二代抗精神病药中,以齐拉西酮和舍吲哚影响最大。有相关研究发现:在使用齐拉西酮的患者中,约有12.3%的患者Q-Tc间期延长30-60毫秒。
氯氮平可延长Q-Tc间期,服用氯氮平患者,约1/4000-1/3000会发生晕厥,伴有呼吸抑制或心脏停搏。老年及伴有心脑血管疾病的精神病患者是发生猝死的高危人群,即使用中等剂量的抗精神病药,猝死危险也相对较大。
哪些是Q-Tc间期延长的危险因素?一般说来,服药前即存在Q-Tc间期延长、女性患者、心电图异常、高剂量抗精神病药,这些都是危险的预警信号,当Q-Tc间期超过470-500毫秒时,有心源性晕厥风险,猝死率很高。
处置
服药前了解详细病史,当患者存在显著心动过缓、长Q-Tc间期、电解质紊乱(如低钾血症、低镁血症)者应使用心血管风险低的药物,同时应监测心电图,并且避免与其他能够延长Q-Tc间期的药物合用。
五,镇静作用
症状包括
多在使用药物的早期出现,表现为睡眠过多,白天困倦,疲乏,这也是导致很多病人服药依从性差的主要原因。镇静作用的发生率超过10%,与药物作用于组胺H1受体和多巴胺受体有关,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物中以氯丙嗪最为多见,第二代中以氯氮平、奥氮平、喹硫平最为明显,其次是利培酮、帕利哌酮,齐拉西酮和阿立哌唑少见。
处置
用药前充分沟通,告知其相关风险,避免服药期间驾驶或者从事高空作业;患者可能会随着服药的延长而耐受该不良反应;严重者可将药物改为睡前服用,从而避免白天的宿醉反应,又能辅助睡眠,仍不能耐受者可考虑换用其他药物。
六,流涎
症状包括
也就是流口水,这是氯氮平治疗最为常见的一种不良反应,大约64%的患者出现流涎,在睡眠时最为明显,要注意有引起窒息风险。
处置
因氯氮平不增加唾液量,而是减少吞咽,所以,在睡眠时,应该嘱患者侧卧位,便于口水流出,防止吸入气管;不建议应用抗胆碱能药物(因其本身副作用较大),可少量用可乐定贴剂(0.1mg或0.2mg,每周一次),可拮抗氯氮平对唾液腺的毒蕈碱样胆碱能效应。
七,抗胆碱能不良反应
症状包括
外周抗胆碱能具体表现口干、视物模糊、便秘、尿潴留。中枢抗胆碱能表现为意识模糊、谵妄、言语零乱、出汗、震颤和认知功能受损,后者多见于老年人。低效价的如氯丙嗪、硫利达嗪,第二代如氯氮平多见,奥氮平也存在相关风险。
处置
对于便秘者,多喝水,多增加膳食纤维素,可对症导泄等,伴有脑器质性病变和躯体疾病患者,应立即减量或停药,并对症治疗,同时注意避免联合使用其他强抗胆碱能药物。
八,肝功能损害
早期氯丙嗪有引起胆汁
的报道,更常见的是无黄疸性肝功能异常,一过性的谷丙转氨酶升高,多能自行恢复。低效价抗精神病药及氯氮平、奥氮平、舒必利、利培酮、喹硫平、齐拉西酮等。轻者可观察,可合并保肝药物治疗并定期复查肝功能。
九,体温调节紊乱(下丘脑体温调节的影响)
多见于氯氮平使用者,且多见于前3周,部分患者出现良性发热,最多持续治疗第10天左右,可能与其引起粒细胞减少有关。
十,恶性综合征(NMS)
具体机制不详,几乎可发生在所有的抗精神病药物中。
具体表现为
危险因素
抗精神病药物骤增或骤减、多种抗精神病药物联合使用、紧张症患者、合并躯体疾病或脑病、注射用药者。
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中,氯氮平、利培酮、奥氮平均有相关个案报道,其中,氯氮平常出现高热、心血管病变、谵妄、多汗、磷酸激酶升高,要注意鉴别,尤其当氯氮平与锂盐合用时,有出现NMS风险。
处理
一旦确诊为NMS,应立即停药;第一时间进行支持治疗,如补液、降温、预防感染、抗痉挛、吸氧等;大剂量的胞磷胆碱钠,可增加多巴胺活性,也可用多巴胺激动剂(溴隐亭5mg,每4小时一次);有报道ECT有效。必要时转院。
十一,诱发癫痫发作
a,氯氮平诱发癫痫最多见,并且与使用剂量呈相关性:300mg/日,一年的累计发生率为1%-2%,300-600mg/日,一年的累计发生率为3%-4%,600-900mg/日,一年的累计发生率为5%b,奥氮平发生率为0.9%
c,喹硫平发生率为0.8%
d,齐拉西酮0.4%-0.5%
e,阿立哌唑为0.4%,利培酮为0.3%
f,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物中,氯丙嗪风险最高,氟哌啶醇风险最少。
合并使用抗癫痫药的患者需调整精神药物剂量,避免药物相互作用,同时要根据药物代谢大相互作用适当调整药物剂量。
十二,血液系统改变
抗精神病药物可诱发血液系统改变如粒细胞缺乏,氯氮平较多见,发生率约为其他药物的10倍,尤其注意当氯氮平和卡马西平合用,更容易出现粒细胞缺乏。
接受氯丙嗪的氯氮平治疗的患者中,偶尔可见有白细胞增多或减少、红细胞增多或减少、淋巴细胞减少以及非常罕见的血小板减少。
常发生在治疗的6-18周,会随着治疗年限的延长而概率减少,但粒细胞缺乏的危险会随着年龄增加而增高,女性患者多见。
十三,猝死
这里指的是患者在服用抗精神病药物之后导致的死亡。患者生前未查出致死性躯体疾病,突然发生死亡,死后尸检无可解释的死因,有报告认为此种猝死可能为阿斯综合征,即心源性脑缺血综合征,发生率约为0.5%,具体机制可能为药物损坏细胞膜的泵,导致细胞内外的钾离失衡,导致心肌的应激性升高,所以才会产生的异位、自律性的增加,最终导致心律失常(如室颤、心室扑动)。
临床表现为晕厥、抽搐、发绀、心跳呼吸停止。
处置
以预防为主,详细了解既往病史和家族史,详细的体检和心电图检查,治疗中定期进行心电图检查,小剂量抗精神病药物开始,缓慢增量,对于高危人群(年长者、肥胖者、有心脏病史者),应谨慎用药,发生时应及时的心肺复苏。
十四,其他不良反应
如皮疹、甲状腺素的影响,以及过量服用导致中毒等,具体要第一时间到综合医院进行治疗。
在上述诸多不良反应中,临床上比较多见的是过度镇静、锥体外系不良反应,以及因服药导致的肥胖问题,这三点也是导致大多数患者不能坚持服药的主要原因,对于我们临床医生,应该如何让患者接纳这些副作用并长期配合治疗便成了难题,毕竟,很多时候,患者并不会一直听你的话。
在我的治疗体验中,当然,首先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至关重要,其次,要认真的站在患者角度去感受和解决他们的问题,让他们感到,我们是真心在帮助他们,再一个小技巧就是,要让他们感觉到“停药是有可能的”。所有患者都不愿一直服药,所以,停药便成了他们的夙愿,这时我们可以在患者症状控制良好的情况下,最少的将药物减量,哪怕是一点点,比如,减掉1/8片的奥氮平的举动,也会让患者看到希望,最后,我们都知道,对于那些依从性极差的患者,口服液和针剂似乎是治疗的上策。
写这篇文章的另一个初衷其实是想让刚参加工作的年轻医生看到。很多时候,面对一个患者,一个病例,我们考虑的不一定是应该用什么药,而是考虑不该用什么药。如果一种药物如果能够治疗患者的精神症状,但同时却给身体带来更大的副作用,弊大于利的选择是不明智的,尤其,当知道很多药物放在一起合用副作用会更大甚至可能出现生命危险时,就要求我们应该更加谨慎的选择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帕金森综合征是临床上神经科医生常用的诊断概念,特指各种原因(脑血管病、脑动脉硬化、感染、中毒、外伤、药物以及遗传变性等)造成的以运动迟缓为主的一组临床症候群,主要表现为震颤、肌僵直、运动迟缓和姿势不稳等。那么,帕金森综合症需要哪些症状呢?下面我们就来为大家详细的介绍一下。
目录
在临床医学上帕金森综合症都有哪些症状表现呢
帕金森综合征的预防都包括哪些方面呢
帕金森综合症患者的食疗方
引起帕金森综合症的原因有哪些
帕金森综合症的治疗原则
1在临床医学上帕金森综合症都有哪些症状表现呢  1.帕金森病  特征性的表现是静止性震颤、肌肉僵直、步态和姿势障碍以及运动迟缓。运动迟缓包括起动缓慢,冻结、小步、慌张步态,自发动作减少,写字过小、坐位起立困难、发音困难、构音障碍和吞咽困难等。一般姿势不稳是晚发的症状。在病程的中晚期,帕金森病的非运动症状如抑郁、便秘、睡眠障碍、认知损害等可能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2.帕金森叠加综合征  临床表现除了具备帕金森病的临床特点外,尚有突出的锥体束征、小脑萎缩、认知损害等,受累部位范围较广,症状较重,对抗帕金森病药物反应不佳,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多系统萎缩(MSA) 目前分为两种类型,分别为MSA-P和MSA-C型,其中MSA-P型表现为运动迟缓等帕金森综合征症状,MSA-c有突出的小脑损害,但无论何种类型,MSA首发症状多为自主神经症状,如便秘、体位性低血压,尿潴留(或膀胱残余尿增加),男性有勃起障碍等,可在出现帕金森综合征之前数年即存在。  (2)进行性核上性麻痹(PSP) 以假球麻痹、垂直性核上性眼肌麻痹、锥体外系肌僵直、步态障碍和轻度痴呆为主要临床特征。比原发性帕金森病的患者较早出现步态不稳、跌跤现象。  (3)皮质基底节变性(CBD) 主要临床表现为运动减少、肌阵挛、姿势障碍、肢体肌张力增高(上肢多不对称)、皮层复合觉缺失、失用,异己肢感现象等。晚期可出现痴呆、步态不稳和平衡障碍。  (4)路易体痴呆(LBD) 主要症状为波动性认知障碍,帕金森病样表现和幻觉。进行性加重的皮质性痴呆是其特征性症状,可伴发失语、失认、失用和空间定向障碍。部分以肌僵直、运动减少、姿势障碍、步态异常和震颤等帕金森病样表现为首发症状。  3.继发性帕金森综合征  是由各种已知原因,包括血管病、药物、感染、中毒、外伤等所致的帕金森病样表现。  (1)药物源性帕金森综合征 是继发性帕金森综合征最常见的原因,多由服用多巴胺能耗竭剂或具多巴胺受体拮抗作用的抗精神病药或钙离子拮抗剂引起。多见于老年人,女性居多,多出现于用药后3个月内。多数患者症状可逆,停用相关药物数周或数月后症状可消失。表现为服用相关药物后出现静止性震颤、肌僵直、动作迟缓、运动减少、姿势不稳等锥体外系症状。起病较快、进展迅速是其特点。震颤较轻微或不出现,但出汗等自主神经症状较明显,还可出现静坐不能,口、面、颈及肢体的不自主运动。  (2)血管病性帕金森综合征 主要表现为碎步,步态不稳,对称性铅管样肌僵直,缺乏静止性震颤,半数以上患者有假性球麻痹及锥体束征;以下肢受累为主,对左旋多巴治疗无效。  4.遗传变性病性帕金森综合征  可见于儿童或青少年,主要表现为震颤、肌张力障碍,共济失调,锥体束征和智力低下,运动障碍具有某些帕金森病的特点。常见:  (1)肝豆状核变性 多有肝功损害及肝硬化,发现角膜K-F环和血清铜,铜蓝蛋白低即可确诊。  (2)Fahr病 以锥体外系症状,癫痫,智力减退为主要症状,临床上需排除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等继发因素引起的基底节钙化。  (3)Hallervorden-Spatz病 由泛酰酸激酶基因突变引起,患者多有锥体系、锥体外系、大脑皮质等多部位受累的表现,MRI检查显示特征性的“虎眼征”。2帕金森综合征的预防都包括哪些方面呢  1. 避免或减少接触对人体神经系统有毒的物质,如一氧化碳、二氧化碳、锰、汞等。  2. 发现老年人有上肢震颤、手抖、动作迟缓等帕金森病先期征兆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争取早诊断、早治疗。  3. 避免或减少应用奋乃静、利血平、氯丙嗪等诱发震颤麻痹的药物。  4. 防治脑动脉硬化是预防帕金森病的根本措施,临床上要认真治疗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  5. 加强体育运动及脑力活动,延缓脑神经组织衰老。  6. 加强环境保护和劳动保护,对废渣、废料、废水进行无害化处理;改善工作环境和条件。  7. 注意饮食卫生,饮用自来水比河水和井水更为健康。因为自来水都是经过净化过的,经过很多道工序,完全符合国家对水质的标准。而河水井水中可能含有许多有害矿物质,微生物。  8. 预防和治疗可能引起帕金森综合征的疾病,如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动脉硬化及脑部肿瘤。  9. 积极预防一氧化碳、锰、氧化物的接触和中毒;尽量避免哌替啶(度冷丁)类药物的使用;严厉抵制贩毒、吸毒。  10.在老年人中积极开展有益于健康的体育活动和娱乐活动,每天至少保证1个小时的锻炼,使关节都活动开。3帕金森综合症患者的食疗方  1、枣仁龙眼汤:龙眼肉、炒枣仁各15克。将龙眼肉、炒枣仁加入水煎成汁,再加适量白蜜即成。每日2次,早、晚服用。对久患帕金森氏病、气血亏虚者有补益作用。  2、沙棘菊花饮:沙棘50克,菊花10克。将沙棘、菊花洗净后共同煎汤,每日2次,可早、晚服用一次,也可代茶饮。适用于帕金森氏病合并高脂血症。  3、陈皮砂仁酸枣粥:陈皮5克,砂仁10克,酸枣15克,粳米适量。将砂仁先煮成汤,再放入粳米,酸枣煮成粥后,再放入陈皮,稍混后即可食用。每日2次,早、晚服食。具有镇静作用。  4、天麻炖鹌鹑:鹌鹑一只,天麻15克。制作方法:鹌鹑去毛及内脏,将天麻填入其肚内,用线捆住,用水炖熟,加食盐、味精。食用方法:去天麻,吃肉喝汤,隔日一次。  5、天麻炖猪脑:天麻10克,猪脑花100克。制作方法:将上述材料放入沙锅内,加水适量,以文火炖一小时左右。服用方法:调味后喝汤食猪脑花,每日服用一次,或隔日服用一次。  6、枸杞蒸羊脑:枸杞子50克,羊脑花一具。制作方法:将上述材料放入容器,加水适量,加姜末、葱节、料酒、食盐、隔水蒸熟后即可食用。服用方法:每日分两次吃。  7、天麻鱼头汤:天麻15克,川芎10克,鲜鲤鱼头1个。制作方法:将天麻、川芎泡软后切薄片放入鱼头中,置盘内,加葱姜,再加适量清水上笼约30分钟。食用方法:食鱼肉喝汤,隔日一次。  8、枸杞血藤饮:枸杞子20克,鸡血藤15克,红花5克。制作方法:取上述材料,加水500毫升,煎至300毫升,将药液倒入碗中,放黄酒30克。服用方法:早晚分两次饮服,每日一剂。  9、核桃黄酒泥:核桃仁15个,白糖50克。制作方法:将上述材料放在砂罐或瓷碗中,用擀面杖捣成泥状,再放入锅中,加黄酒50毫升,用小火煎煮10分钟。服用方法:每日食用两次。4引起帕金森综合症的原因有哪些  帕金森综合征最常见的病因是原发性帕金森病,该病因黑质纹状体变性、脑内多巴胺含量显著减少所致,对左旋多巴治疗有效,约占帕金森综合征的80%。帕金森叠加综合征的表现类似帕金森病,但程度重,病变广,对左旋多巴治疗反应不佳,包括多系统萎缩(MSA)、进行性核上性麻痹(PSP)和皮质基底节变性(CBD)、路易体痴呆(DLB)等。  继发性帕金森综合征多是由药物、感染、中毒、脑卒中、外伤等明确病因所致。用于治疗精神疾病的神经安定剂(吩噻嗪类和丁酰苯类)是最常见的致病药物。遗传性帕金森综合征可见于肝豆状核变性、Fahr病、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DRD)等。5帕金森综合症的治疗原则  1、 综合治疗:药物治疗是帕金森病最主要的治疗手段。左旋多巴制剂仍是最有效的药物。手术治疗是药物治疗的一种有效补充。康复治疗、心理治疗及良好的护理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症状。目前应用的治疗手段主要是改善症状,但尚不能阻止病情的进展。  2、 用药原则:用药宜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以较小剂量达到较满意疗效,不求全效。用药在遵循一般原则的同时也应强调个体化。根据患者的病情、年龄、职业及经济条件等因素采用最佳的治疗方案。药物治疗时不仅要控制症状,也应尽量避免药物副作用的发生,并从长远的角度出发尽量使患者的临床症状能得到较长期的控制。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吃治疗帕金森的药有副作用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