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上海中医药大学占地面积多大吗?

文/陈晨 2023/2/2 10:16:20上海中医药大学一二?多少本书?上海中医药大学是一所一流大学?这值得么?上海中医药大学的王牌专业是什么...我觉得在申请上海中医药大学之前一定要先申请,有一系列问题。本文就为大家送上上海中医药大学招生批次、学校的级别、在国内的排名和认可度等信息,带领大家全方位了解上海中医药大学!一、上海中医药大学一二?多少本书?据悉,上海中医药大学2022年高考已面向全国14个省市招生,其中8个省份一批本科招生,一、二本合并的4个省份,都是本科招生,在山东、浙江省招生一节。所以,我们可以以此来判断:上海中医药大学是一所名副其实的大学!以下网站为您展示上海中医药大学2022年全国各省市最低分线及排名,您可以同时了解上海中医药大学在全国各省的详细招生批次,顺便看看上海中医药大学的录取分数线!1个、【科普】上海中医药大学全国普通高考各省招生数据,包含注册批次等信息:2个、上海中医药大学3+3新高考省份招生数据,招生批次均为本科批次或一期:3个、上海中医药大学3+1+2新高考省份招生数据【首选物理】,录取批次为本科批次:二、上海中医药大学在全国排名多少?上海中医药大学是一所位于上海的公立大学,目前有3个专业,下一个,小编带你看看上海中医药大学最新的全国排名,供高中生择校参考!软科2022大学排名:上海中医药大学全国第98名;软科2022医科大学排名:上海中医药大学全国第12名;2022年金苹果大学排名:上海中医药大学全国第173名;吴书莲2022年大学排名:上海中医药大学全国第175名;校友会 2022 年大学排名:上海中医药大学全国第110名;校友会2022医科大学排名:上海中医药大学全国第9名。总结,上海中医药大学位列全国高校第98至175位,全国医科大学第9-12名,是一所国家认可度高的大学!三、上海中医药大学名牌专业列表1个、上海中医药大学国家特色专业:中药、药店、针灸按摩。四、上海中医药大学学部学校现有教职工近1300人,拥有两院院士3名,2名中医大师,2名国家级名中医,69位上海名中医,700多名资深专家教授,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了各级各类中医药专业人才。2013年11月,学校拥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国家“千人计划”获得者2人,5位国家“973”首席科学家,2 长江学者,6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6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3位首批中医药院校名师,2名全国模范教师,1 上海教书育人典范、提名奖1名,5位上海名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2人;上海市本土千人计划5人,19名上海市领军人才,16位东方学者,5位上海医学领军人才,上海市教委领军人才1人;6位上海市“海外名师”;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5个上海市级教学团队。本文介绍上海中医药大学招生批次、全国排名等信息,我们可以判断:上海中医药大学是一所非常值得高中生报考的公立大学,欢迎大家报考这所位于上海的好大学!





上海中医药大学(Shangha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的前身是上海中医学院,创建于1956年,是新中国诞生后国家首批建立的四所中医药高等院校之一,也是上海市属高校中唯一的一所医科类重点特色院校。
截止2013年11月,学校设有29个本、专科专业(方向),有中医学、中西医结合医学、中药学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5个二级学科博士点,23个硕士点,3个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学位授予专业覆盖全部中医药学科。建有有14个二级学院及部门和中心,3所直属附属医院,2所非直属附属医院,20个附属及共建研究所,13个研究中心。
学校是国家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和"特色专业点"建设高校。




上海中医学院中药系建立于1972年,1996年改名为上海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学院以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级中医药专门人才和管理人才为宗旨,坚持以教学科研为中心,实施产学研一体化的办学模式。
建院40余年来,针对国家重大需求,结合本学科的优势和特色,形成了生物技术与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中药现代分析技术与质量标准研究、中药(复方)作用机理研究、中药制药技术与新型给药系统研究等培养方向。为国家培养了各层次中药专门人才,其中许多人已成为各级各类医药企事业单位的骨干力量。
学科优势
中药学院分别于1981年和1986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确定为中药学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单位,为全国首批授予点之一。在教育部第四次学科评估中,中药学学科列“A+”档,彰显学科建设基础和实力。学院现有中药学博士点,中药学、药理学、药剂学、生药学和中药学专业硕士点。
师资队伍
中药学院下设中药创新药物研发上海高校工程研究中心、“中药药效物质”E-研究院、以及8个教研室,1个创新中药实验室,现有教学科研人员近百人。
国际合作和产学研
学院致力于研究生培养,坚持立德树人为核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与个性化教育理念,注重中医药文化与现代科学素养相结合,培养具有广博理论知识、过硬实验技能、前沿国际视野及一定辨析能力与科研能力的高质量人才;增强学科影响力为核心的办学综合能力的提升,推动中医药事业走向现代化与全球化。
奖助体系
奖学金:国家奖学金、学业奖学金、企业奖学金等。
助学金:国家助学金、助岗津贴、国家助学贷款、研究生聚德助学金、大病重病突发性困难补助金等。
社会服务与就业
学院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在培养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同时,注重研究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通过暑期社会实践等活动服务社会。





怎么评判一个研究生培养单位的实力呢?
你知道上海中医药大学中药研究所吗?
中药研究所创建于1985年,是经上海市卫生主管部门批准的专门从事现代中药基础与应用研究的二级部门。
中药研究所是在生物技术研究室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壮大。胡之璧院士为创所所长,她用心血和智慧为中药研究所、中药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基石。现任所长王峥涛教授,为我国中药学学科首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中药研究所紧紧围绕国家中药现代化、国际化的战略需求,在中药生物技术与资源可持续利用、中药品质与功能评价、中药及复方药效物质基础与作用机理、创新药物研发等方向进行重点建设,在中药生物技术、中药标准化研究领域形成特色和优势。
评判一个研究生培养单位的实力有哪些标准呢?我们首先应该看一看这个单位的【科研实力】如何,然后我们再来找找单位里有哪些【优秀的导师】,最后,我们再了解一下单位培养出多少【优秀的人才】。
一看科研实力
中药研究所作为中药学国家一级学科重点学科的挂靠单位和主要建设部门之一,为学科建设做出突出贡献。本学科在第二轮、第三轮教育部一级学科评估中排名全国第一,在第四轮评估中获评A+。同时也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上海市一流学科(A类)、高峰学科(I类)建设学科。2011年被评为教育部创新团队(2014年验收优秀,获滚动资助)。
中药研究所拥有中药标准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药新资源与品质评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上海市复方中药重点实验室、上海中药标准化研究中心等研究基地和技术平台。承担国家重大新药创制(关键技术、临床前、候选药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优青、面上、青年基金)、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国家科技攻关、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药典委、上海市科委、教委等各级各类科研项目200余项。发表论文85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480余篇,4篇被评为ESI高被引论文;获授权专利54项。
作为主编、副主编、编委等出版专著21部。研究成果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3项。将先进技术、方法应用于中药国家、地方、企业标准的制订、修订,提升中药标准水平,84项中药标准为中国药典(2005、2010、2015年版)采纳。
二看导师队伍
中药研究所成立30年来,秉承继承、发展、提高、创新的宗旨,以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以学科建设为抓手,基础研究与开发应用相结合,人才培养与基地建设并重,形成一支学缘结构优化、专业结构合理、富有创新精神的学科团队。现有在编人员45人(含上海中药标准化研究中心),其中正高15人,副高9人,24人具有博士学位,12人具有硕士学位。目前拥有博士生导师10名(含兼职博导3名),硕士生导师23名(含兼职4名)。
团队成员中有院士2人、国家杰青1人、国家优青2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4人、人社部香江学者1人,上海市东方学者2人,上海市学科带头人3人、曙光学者5人、科技启明星9人,可谓群星荟萃,构筑了现代中药研究人才高地。
三看人才培养
中药研究所作为学科的人才培养基地。研究所分别于2011年、2015年被评为人社部“全国优秀博士后流动站”,2012年入选“中药现代分析技术与中药质量综合评价”专业学位实践基地,2015年被评为上海市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优秀示范实践基地。共培养博士112名,硕士210名,博士后28名。4人获得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3人获全国博士后国际学术交流项目,1人获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香江学者奖励计划,1人获教育部留学基金。
循循善诱
师生情深
学术活动
收下一张上海中医药大学
中药研究所的名片吧~
研究生与导师
优秀硕士
研究生代表
2017级硕士研究生王伯军在著名期刊发表高分文章
2018年4 月 18 日,Cell 旗下 Trends 系列著名杂志 Trends in Pharmacological Sciences 在线发表了我校交叉科学研究院屈祎课题组题为“Targeting Wnt/b-Catenin Signaling for Cancer Immunotherapy”的综述,2017 级硕士研究生王伯军和课题组的助理研究员田甜为共同第一作者。Trends in Pharmacological Sciences 是目前国际公认的药学研究领域最顶尖的综述杂志之一,2017 年影响因子 12.97。文章系统解析了 Wnt 信号通路在免疫系统激活和抑制的关键作用,厘清了 Wnt 通路异常的免疫细胞导致肿瘤免疫抑制或耐受的分子机制,并原创性地提出了 靶向 Wnt 通路分别在克服癌症免疫治疗的初始性、适应性和获得性耐受的机遇与挑战。杂志责任编辑 Josephine Fahy 博士高度评价文章对癌症治疗领域的重要性,提供了联合分子靶向治疗和癌症免疫治疗的新策略。通讯作者硕士研究生导师屈祎研究员于 2017 年组建科研团队,坚持高标准严要求的研究生培养目标,通过海量和高强度的文献阅读和学术讨论,快速推进研究生进入学术前沿。2017 级硕士研究生王伯军在研究生入学 4 个月内实现了从专业零基础到独立完成本论文初稿撰写的跨越,提升了科研能力与创新精神。
2017级硕士研究生崔璨在著名期刊发表高分文章
2018年7月2日,Cell 旗下Trends系列著名杂志Trends in Biochemical Sciences(TiBS)在线发表了我校交叉科学研究院柯细松研究员课题组题为《靶向β-Catenin的抗肿瘤药物发现》(Is β-Catenin a Druggable Target for Cancer Therapy?)的综述论文,第一作者为2017级硕士研究生崔璨,博士后周香莲为共同第一作者。TiBS是Trends系列的旗舰杂志,在国际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领域具有很高的声誉,影响因子15.678。
癌症治疗药物开发的一个重要困境是大多癌症驱动因子被认为是不可靶向(undruggable),比如很多与癌症密切相关的转录因子缺乏常见药物结合的口袋。因此,发现靶向这类undruggable蛋白的小分子是癌症药物开发的重要方向。本文以β-catenin蛋白为例,系统的分析靶向undruggable蛋白的教训和新策略。β-catenin蛋白是癌症发生发展的关键驱动因子,高达90%以上的结肠癌病人有Wnt/β-catenin通路的基因突变并导致β-catenin蛋白的异常积聚。因此,β-catenin是治疗肿瘤尤其是结肠癌的关键靶标。长期以来国际上有众多制药公司和研究机构在致力于靶向β-catenin的药物开发,但迄今为止尚未发现有明确高效的直接靶向β-catenin的抑制剂。
柯细松研究员长期聚焦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肿瘤治疗药物研究,基于团队前期研究的基础上,本文首先全面回顾了以往β-catenin抑制剂的筛选和发现策略,提出了界定药物靶标蛋白的金标准,从结构生物学的角度系统分析了发现β-catenin抑制剂的障碍和存在的问题,并根据目前国际上药物开发的进展提出了未来发现β-catenin抑制剂的3个策略,理论上这些策略也适用于其他难于靶向(undruggable)的蛋白。
该文章是交叉科学研究院本年度第二次在Trends 系列杂志发表综述论文,同年4月屈祎研究员团队已在Trends in Pharmacological Sciences(影响因子12. 797)发表相关论文。两篇论文的第一作者崔璨和王伯军同学均为交叉科学研究院2017级硕士研究生。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上海中医药大学占地面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