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宝宝爱吃的菜吗?

  在北京世纪坛医院用药咨询中心,经常有孩子的父母前来咨询,说自己购买给孩子用的中成药里面有“罂粟壳”这个成分,不知道能不能用。客观上讲,这个问题很简单,只要仔细阅读一下中成药说明书的禁忌症内容就明白了,如果有“禁用于儿童”的提示,则不应用于儿童。但是有些药品说明书上并未明确提示这种禁忌症,患儿父母又很担心,那怎么办呢?  说起罂粟壳,相信大家都想到了罂粟,这是一种能够用来制造毒品的植物。这种植物的干燥成熟果壳就是罂粟壳,也叫米壳,是一味毒性中药,具有止咳、止泻、止痛的作用。罂粟壳在临床比较常用,而且很多中成药里也有这个成分。那么,这种中药究竟能否应用于儿童呢?实际上,从我们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关于这个问题其实还有一些争议。也就是说,不同资料给出了不同的结果。  首先,从《中国药典》收录的内容来看,罂粟壳不能用于儿童。在2015版药典“罂粟壳”项下的使用注意标明了“本品易成瘾,不宜常服;孕妇及儿童禁用;运动员慎用”。所以,从这种观点出发,罂粟壳以及含有罂粟壳的中成药应该禁用于儿童。  但是,临床实际情况可能没这么简单。  第一,罂粟壳传统上就是可以被应用于小儿疾病治疗的药物,在《普济方》中就有专门治疗小儿吐泻、不思乳食的罂粟散,由罂粟壳、陈皮、诃子、缩砂仁、甘草组成。  第二,目前存在很多以罂粟壳为主药来治疗小儿腹泻和小儿咳嗽的报道。例如,炒山药、炒鸡内金与醋炒罂粟壳共同研末,做成稀粥加糖食用,用于治疗小儿腹泻。又如,炒苍术、焦山植、车前子和罂粟壳共同研末,口服治疗小儿腹泻。  第三,很多小儿专用中成药也含有罂粟壳成分,例如小儿止泻片、小儿止泻灵颗粒等。所以,临床上实际还是存在有罂粟壳应用于儿童治疗的情况。  罂粟壳的毒性主要还是因为其中含有少量的吗啡、可待因、罂粟碱等阿片类成分,儿童使用罂粟壳的风险也是因为儿童机体对于这些阿片类生物碱的敏感性和反应性与成人不同。但是,作为纯体物质,吗啡不仅可以用于儿童,而且在儿童疾病中使用广泛。根据《马丁代尔药物大典》(35版)的记载:“在婴儿和儿童中,阿片类一直就是最主要的镇痛药物”。从这个意义上看,罂粟壳其实不是不能用的问题,而是怎么用的问题!  当然,儿童因为使用罂粟壳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甚至致死的药害事件还是很多。  从这个角度看,罂粟壳用于儿童的安全性存在很大问题,理应禁用于儿童。但是也有一些有待讨论之处,例如:“儿童”概念的年龄范围跨度太大,1岁和15岁的都是儿童,但身体条件和药物敏感性显然不一样,应该区别对待。同时,从这些案例报道的用药方法上看,很多不良反应案例都是民间验方偏方用药,或者说是患者自己购买罂粟壳,自己使用,而且很多中毒的人群都是尚未满1岁的婴儿。也就是说,在整个用药过程中,基本上没有专业医生的参与,而患者的年龄也确实太小了。另外一个方面,罂粟壳虽说是按照麻醉药品管理,但是由于其同时也是一个调味料,经常违规添加在火锅、麻辣烫等食品中,甚至成为招揽顾客的行业潜规则。所以,据说在很多调味料销售点就可以买到罂粟壳,非常容易获得。因此,儿童使用罂粟壳后的中毒事件是有很多背景原因的,容易获得、自我用药、民间偏方等都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而如果在医院使用,则安全性也未必不可控。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儿童是否能用罂粟壳这件事要分开看。一方面,药典确实明令禁止罂粟壳用于儿童,但临床传统也确实存在使用的情况。另一方面,怎么用是关键问题。  所以,强烈建议:不要自行购买使用;强烈建议:不要用于3岁以下的婴幼儿;强烈建议:不要大量使用或小量长期使用。如果要用,一定要在正规医疗机构的医生指导下使用,并且严格控制用法用量,对于18岁以下的儿童,在有替代选择的情况下,不建议选用罂粟壳或含罂粟壳的中成药进行治疗。
  2011年,似乎并不遥远。在那时候的重庆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高谷镇庞溪村小学,学生们每天早上都还得带着饭菜来学校,中午在食堂加热食用。“有肉,那就算是吃得不错了,一般都只带白米饭和一点素菜。”庞溪村小学校长赵广成说,“那时候在农村,我们算有食堂的学校,不错了。好多学校连食堂都没有呢。”  “不同年级饭菜量不同,保证吃饱吃好不浪费。”学校校长吕正泽说,“食堂只能坐下一个班的学生,其他的班级由各班老师领回教室。现在,高年级的值日生可以自己把饭菜领回教室,自己分餐。”  走过几个教室,孩子们正在排队分菜。一些孩子的自带餐具太小,3份菜都装不下,而有些孩子吃完第一碗,又跑来添了半碗饭。1点左右,值日生把饭菜桶归还到食堂,大多数饭菜都有剩的,但不多,勉强够填满桶底。  “山外的人很难想象,就在前几年,我们这里有的农村家庭每天只吃早晚两顿饭。家境好一点的,给孩子1块钱,中午能在校门口买点零食。家境差点的,就等着下午放学再回家吃。”吕正泽说,“现在有了食堂,搞起来营养午餐,家长和学生都反映吃得好多了。”  在学校食堂进门右侧的墙上,可以看到一面公示栏。左边是本周的菜谱和推荐菜谱,右边是食材采购价和市场价的对比。学生每天的饭钱6元,4元是中央资金,2元由学生自费。一个孩子吃到多少钱明明白白。  “我们的底线是,一份4元钱的荤菜,必须要吃到孩子肚子里去。”彭水县教委办公室副主任窦向军说,“根据情况不同,会收取1—2元,再加一个素菜和一个汤。在有条件的学校,已经开始推行两荤一素一汤。”  食品安全是营养改善计划的前提和保障。2012年以前,彭水学校食堂由学校自己管,食品安全和资金管理都存在一些问题。2013年春季起,彭水成立了智彭阳乐餐饮管理有限公司,政府委托公司负责学生营养餐。教师、学生和家长选出代表,组成膳食管理委员会,进行管理和监督。  “现在县里133所农村学校的营养餐都由我们负责,统一招标、统一采购,我们负责统一分配、统一运送,对食堂统一管理。”智彭阳乐餐饮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罗仁义说,“这样做,一方面成本低了,一斤米比市场价低两毛钱。另一方面品质也好,上次一些乡政府干部来参观,都说吃的比乡政府食堂还好。”  通过社会化服务,彭水县高谷镇庞溪村小学,这样一个只有45个学生的袖珍型小学,和有近500人的清平小学,享受了一样的食材配送和管理。食品验收、贮存、加工、售卖留样、配餐以及消毒保洁等各个环节,100多所农村学校也都是一样的操作规范。  “大宗食材实行统一招标、采购、分配、运送的‘四统一’制度,明确责任人,规范自查制度,这是目前比较好的经验。”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马冠生认为,要避免各方对政策理解出现偏差,一些家长把营养改善计划认为是免费午餐,把原来应该给孩子吃饭用的钱减少了,误解了政策的本意。  “必须建食堂,要让孩子们吃上热饭菜才行。”窦向军认为,“我们之前也搞过一段时间的‘蛋奶工程’,但是很多孩子喝不惯牛奶。天天吃鸡蛋,有的孩子吃腻了,领了鸡蛋就扔。”为此,几年前,彭水县专门筹措近4000万元,对县内学校食堂进行新建、升级改造,保障“校校有食堂,人人吃午餐”。  各区县教委主任、学校校长是学校食品安全的第一责任人:要亲自组织召开会议研究食品安全工作、亲自部署食品安全工作、亲自参加食品安全检查、亲自研究重大隐患整改措施、亲自下达隐患整改任务并跟踪落实。  重庆各学校食堂,要严格执行“六不准”:不准私人承包,不准无证经营,不准从业人员无证上岗,不准主要食品原料在非定点供货商中自行采购,不准从无资质的小摊贩或流动摊贩处购买任何食品原材料,不准采购、贮存、使用亚硝酸盐。  调查显示,在重庆,农村学生饿着上课、饿着回家的情况基本消除,营养状况也得到改善。从2012年到2014年,男、女学生身高分别平均增长2.02厘米、2.21厘米,男、女学生体重分别平均增长0.5公斤、0.51公斤,男、女学生的生长迟滞率分别下降6.66%、6.92%。  “营养改善计划进一步改进,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马冠生认为,要落实地方政府的主体责任,将人员工资和运转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中央政府给予适当补贴奖励,保障食堂运转。推进“食育”的发展,通过“小手拉大手,大手拉人群”的方式,提升学校、家庭乃至全社会的营养健康素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宝宝爱吃的菜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