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生问你是不是有病们一个女性医学问题?

在座的夫人小姐们好,民妇是来自无锡的一名女医,随同丈夫云游至此地,夫家姓许,你们唤我许夫人便好了。我与丈夫在此地会住上一段时日,若是你们有什么头疼脑热都可来找我医治。觉得很惊奇吗?我大明朝竟还有女子从医?那这可就是你们的孤陋寡闻了,我就给你们聊聊关于女医的一些事儿。一、女医的历史何为女医呢?宋人给出了一个答案“行医妇人曰女医”。但其实关于女医的记载从遥远的汉朝开始就有了记录。汉朝的少府机构中便有设置女医,专门为后宫妇女看病诊治,比如义纵的姐姐义姁“以医幸太后”,还有在许皇后快要分娩时“入宫侍皇后疾”的女医淳于衍。晋代有鲍姑,鲍姑善灸法,她的艾灸术“一灼即消除无有”,且对人体有长久的好处。到了唐代,唐律中的《医疾令》对宫廷女医的选拔标准、选拔人数、考核内容等都做了相对完备的规定,如年龄“年二十以上三十以下”、学习内容“安胎产难及疮种、伤折、针灸之法”以及学习五年之内学会以上内容才算合格。除了宫廷女医外,唐代民间女医也很活跃,比如说同入庐山修行救人的蔡寻真、李腾空,还有编绘了《黄庭内景图》的胡愔,只是可惜该卷已失传,我们无法瞻得其风采,学习其中的脏腑理论。宋代还有精通外科的张小娘子。元代的时候,还有一位四处云游治病救人的韩医妇,尤其擅长治疗噎病。我朝也有很多女医存在,永乐年间被传召入宫的女医陆氏,万历年间曾入宫为皇太后治疗眼疾的女医彭氏,还有曾撰写《女医杂言》的谈允贤女医。这些都是比较出名的女医,其实咱们女医在各朝各代中都有,只是由于女医人数的稀少再加之女医出诊的隐秘性,历史上关于女医的记载并不多,能够被记录下来的女医大多数是与皇室有来往或是做出了较大的贡献,而像我这样没有什么大成就的女医就鲜有人知了。二、女医数量稀少原因所在女性医学教育的缺失。自古以来,对于女子基本上是持“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观念,女子的教育并不为世人所重视。就拿我朝来说吧,我朝以宋代形成的程朱理学为官方意识形态,在该理念的束缚下对于女性有着严苛的要求,男尊女卑的观念尤为明显。很多女子都没有接受教育的机会,贫苦人家的女儿尚且不论,就算是富贵人家的女儿也只是让她们认得一些字罢了。至于学习更深层次的知识,那就是专属于男子的事情,女子要专注的是女红、管家等生活技能。同时,女子接受教育的目的并不在于增长学识,而是为了更好的知晓妇道、学习礼仪,使其在未来的择婿过程中能被夫家相中。“女生八岁外,授读女教、列女传,使知妇道”,我朝从上到下对女子的要求都是“知妇道”。明仁孝文皇后徐氏编《内训》,章圣皇太后编《女训》,还有各类有关女子道德修养的书籍。在此情况下,女子阅读书籍的范围被限制了,女子的思想被限制了。若不是我家中父母开明并不强制要求我学习《女训》、《女鉴》等书籍,恐怕我还不能在这里与你们说话了。而要成为一名医师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在女子教育内容被限制的情况下,成为女医更是难上加难。孙思邈曾经说过“故医方卜筮,艺能之难精者也”,要想成为医师,你必须熟读各种医术,阴阳之术、四书五经、诸子百家之学说都要精通,这是首要的条件。除此之外,你还需要能将这些知识融会贯通,在实际操作中还得会随机应变,不拘泥于书本知识。男子都很难达到上述条件成为医师,更别说不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女子了。重男轻女陋习下传子不传女。医术作为一门技能,很多家族都是通过父传子的方式代代相传,在传承中不断积累不断发展,留存至今。而有的时候,由于意外发生,家族中没有男丁可继承医术,只有女子,对于某些顽固的家族来说,他们宁愿医术失传也不愿传给家中的女子。从前我还在闺中的好友燕燕就是如此,她家世代为医,到她父亲时已是第五代了,但燕燕这一辈只有她一个女儿。她父亲为此忧心了不久,燕燕为宽慰其父母主动提出学习医术,却遭到了她父亲的拒绝。因为在他父亲看来,女儿始终都是要外嫁,嫁出去就不再是自家的人了,将医术传给女儿就相当于传给了外人,对不起列祖列宗。和燕燕父亲有着一样想法的医师还不在少数呢,他们将女儿视为别人家的人,只有儿子才是真正属于自己家的人。在这种想法下,你说女医能不少吗?三、女医接受医学教育的途径咱们女医的数量虽然少,但始终还是有我们的存在,所以我稍微总结了一下咱们女医学医的途径。世代行医,家学渊源。刚才我们已经讲过了女子在接受教育方面的不平等待遇,我们女子的教育场所通常都是在家庭领域,很少踏出家门。女医的学习也是如此,家庭是我们学习医术的主要场所。很多女医的家人都是一代或者数代为医,生长在这样的家庭中,耳濡目染之下她们自然而然会熟悉医术,从而对医术产生兴趣,再由家中父母兄长或者是丈夫教导。大部分女医年少时就会对医术感兴趣并开始学习,相比于其他女子来说,这部分女医更容易接触医学。就比如说我,家中长辈都十分支持我习医,未出嫁时便时常跟随父亲外出看诊,出嫁后我的夫家也是杏林之家,我们两人经常探讨医术。而这样的女医还有不少,大家都知晓的谈允贤,从曾祖父开始家中便行医了,谈允贤本人更是被她的祖父祖母亲自教导。还有杭州郭琬的妻子毛氏,她的情况和我很像,夫家娘家“皆能医”。细心钻研,自学成才。成为女医,有家中长辈的引导固然会事半功倍,但这并非意味着非医学世家中不会有女医。很多时候,对医术感兴趣的女子,只要得到家中父母的支持,本人又勤学好问坚持不懈,完全是有可能通过阅读医书而自学成才的。曾被传召入宫到晚年才遣归的名医徐孟容的妻子陆氏,之前也不懂医术,如普通女子一般以相夫教子为己任,但陆氏常伴丈夫左右,竟通过自学习得了医术。从陆氏身上,我们可以看到是否能成为女医与家世背景的关系其实并无绝对的关系,最重要的是你是否能真正对医学感兴趣并愿意为之付出努力,长久的坚持下去。其实我身边不少女医都是自学的,她们中很多人如同男子考科举一般苦读医书,说是悬梁刺股也不为过。政府机构,统一培养。以这种方式成为女医的女子多半是宫廷女医,但数量比较少。一方面是因为很少有政府能不顾及女子身份在全国范围内大张旗鼓宣告招募女医,大多数太医并不愿意与女医共事,不信任女医行医水平,也不会悉心教导。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政府机构对女医的需求较小,往往会对报名者进行严格的筛选,最后能成功进入的宫廷的人那是凤毛麟角,再加上学业上的高要求,剩下的女医是更少了。但若是能成功进入其中,就能学习到系统而全面的医学知识了,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提升的好机会。我朝虽没有像唐朝那样专设制度培养女医,而是直接从民间招募有名望的女医入宫侍奉后宫女人。但这些能入宫侍奉的女医,也是有机会见识不同的医疗手段,与皇宫中的御医交流切磋医术使自己能更上一层楼,也算是不虚此行。四、女医存在的必要性咱们女医所医治的对象基本上都是儿童或者妇女,其中妇女更是占绝大多数,少有男子。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这样说,我们女医的产生正是基于女子患病求医的需求。从心理层面上,女医更容易与女性病人产生同理心,排解其内心忧郁。其实,很多女性病人都是由心病所引起。大多数妇人“不出阃户,无可遣解,不习诗书,无可宽慰”,整日呆在内院中无法外出也没有什么事情可做,自然就会胡思乱想,发散自己的想象力,最后“心思郁结不畅”,病倒在床上。此外,女子的疾病还通常被认为与该女子的道德规范相关联。若是女子言行举止皆合乎三从四德,那她自然是身体康健;若是有违背之处,那上天会对她降下惩罚也就是让她身体抱恙。若有女子不孕,很多男性医师就会认为这是她心存恶意、内心嫉妒的结果。但我们女医不同,大家同为女人,看待事情的眼光总有相同之处,自然更能理解病人为何事而生病,能够站在病人的角度上理解她,开解她,从而达到消除其心病维护其身体健康的目的。从生理层面上,女医更容易直接与女性病人接触,更好的查明病因,对症下药。医师为男,病人为女,而在“男女授受不亲”的藩篱下问诊不是一件易事。对于女性病人来说,在描述病情时出于害羞往往会语焉不详,又不会轻易将伤处展示给医师。宁可耽误病情甚至是放弃治疗也要保住自己的名节,比如会稽胡氏“寡妇之手岂可令他人视”,拒绝医师的诊脉。对于男性医师来说,出于对女子名声的保护,“望闻问切” 很多时候他们只能“问”和“切”,“切”要隔着一层纱或者布来切脉,至于问“虽问之未必尽吐”,医师也不方便继续追问。所谓“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在医患双方的沟通不能顺利进行时,医师给出的药方未必能对症下药,反而可能会加重病人病情。这种情况就需要我们女医出手了,很多时候女病人因隐秘之处有异而羞于说出病情,延误病情。而由女医来医治,既能治好病,又不用担心名节的问题,因此很多大户人家的女子生病都会将女医列为求诊首选。说了这么多,也耽误了不少时间了,我有一位病人正等着我去看诊呢。若是有缘,下次我再给你们讲讲行医中我遇到的趣事吧。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女生问你是不是有病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