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物质越来越发达,人类的科技有多发达越来越不幸福?

经济越发展,但我们的幸福指数似乎已陷入怪圈:收入越来越高,但幸福感却越来越低。由此我们就可以得出推论:共产主义社会并不是物质极大丰富的社会。因为共产主义社会应该是人民和谐幸福的社会。为何越富有反而越不幸福?哈佛大学排名第一的课程,不是时鬓的经济学课程,也不是实用的法律课程,而是沙哈尔主讲的“幸福课”。“幸福课”为何在哈佛大受欢迎?“因为大家过得越来越不幸福。”沙哈尔说。越来越富有,却越来越不快乐——已成为全球性现象。央视2013年搞了个“你幸福吗”的调查,发现老百姓的幸福感随着经济增长却在下降,最发达的北上广,老百姓的幸福指数反而很低。为何越富有反而越不幸福?小编认为,要弄清“为何越富有反而越不幸福”的问题,首先要知道“幸福的定义”这个问题,以及由幸福的定义而产生的相关推论。一 幸福定义现实生活中,人们常会有这样的感悟:当你几次三番地求爱,终于得到对方同意的时刻,你就会有幸福的感觉; 当你身陷囹圄,法官判你无罪的时刻,你就会有幸福的感觉;当你身患绝症,医生告诉你诊断错误的时刻,你就会有幸福的感觉;当你饥肠辘辘,可以饱餐一顿的时候,你就会有幸福的感;当你孤独不爽,亲朋好友打来慰问电话的时候,你就会有幸福的感觉;当你被误解而获得人们理解的时候……你就会有幸福的感觉。综合、总结更多人类的幸福案例,我们可以发现,幸福有三个共性特征:第一是任何人获得的任何一个幸福都来自于渴求,或者说幸福都有“渴求”这个前提而存在;第二是任何人获得的任何一个“幸福”都是在渴求被满足或部分被满足时而产生的;第三是任何人获得的任何一个“幸福”都会有愉悦的心情(心态)。据此,幸福就可以这样定义:幸福是人们在一定时间,一定范围和一定条件下的渴求在被获得满足后的愉悦感觉(心态)。什么是渴求?渴求就是人们求“之”而未得的心态。二 幸福推论通过对幸福定义的了解,我们可以得出两个幸福推论:1、获得幸福的前提是有渴求——不幸是幸福之母。也就是说渴求是幸福唯一的来源,没有渴求就没有幸福。比如,“凉快”带给人们的幸福,其前提必然是因为人们炎热而对“凉快”有渴求,假设你身处冰天雪地,那么,你就不会对“凉快”有渴求,于是,当“凉快”过来时,你也就不会有“幸福”的感觉;再比如说,金钱能给人们带来幸福,前提是你对它有渴求,如果你对金钱没有渴求,那么再多的金钱也不能给人带来幸福。比如,三国时期,刘备太子小阿斗,因为他要"任何"东西都不需要花钱,所以,他对钱就没有渴求,甚至可能他就不知道钱是什么东西,所以,对于“阿斗”们而言,金钱是不会给他们带来幸福的。所以,渴求是幸福的唯一来源,没有渴求就没有幸福。什么是不幸?不幸就是人们的渴求在未被得到满足时的不愉悦感觉(心态、心情)。而幸福总是在先有了渴求后,然后被满足,然后才有幸福,所以不幸是幸福之母。人为什么会有“身在福中不知福”的感觉?就是因为人们身在福中没有“不幸”。2、获得幸福的条件是渴求被满足。显而易见,有了渴求,但是如果渴求不能被满足,人们是无法获得幸福的。 在发展中国家有很多穷人,虽然他们有很多渴求,但很少有幸福,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他们的渴求无法被得到满足。解决的办法就是发展经济,让穷人脱贫致富,从而使得他们的渴求一个个能被实现,被满足,那么他们就会获得一个又一个的幸福。这也是西方发达国家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发展时期曾经经历过的“幸福指数”最高的时期。也就是说,幸福有两个充分必要条件,即,有渴求和渴求被满足。
在我眼里,确实大家的生活水平提升了。可有没有想过,普遍的人都变了,重利益,计得失。就比如国家的补贴,可能有钱人眼中不算什么,那是他们不了解那些拼死拼活挣血汗钱的人,他们为了家庭,生活,很在意,什么都斤斤计较,他们明白钱对他们来说很重要。还有吧,我感觉越是计较利益得失的人,他们的心越是不能满足,欲望趋势。可掉头一想,在这个现实的世界,谁不喜欢,没钱你怎么在这个科技发展的时代安身立命,这是很现实的。于我而言,有钱就是幸福,它可以安抚家庭因钱而争吵的局面,它可以让我按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去生活,它可以让自己活得有尊严,,,没人能懂我的处境,所以永远不可能理解视钱如命的感觉。希望大家永远也不要体会这种感觉。
很多人都感慨,说现在即便是普通工薪族,也会比古代或旧社会人的日子舒坦享受,但为什么还在直呼自己过得不幸福。一个人又要怎样才能感受到幸福?对于一个上班族,不用工作或者最少劳动付出就可以获得最大化的利益,就是幸福。对于相爱中男女而言,不论真实情况怎样,他(她)都能视自己如珠如宝,就算不能照单成全,也会尽全力去达成梦想,就是幸福。对于家人,岁月如梭,父母可以老去,但如果能在自己百岁之时无力再去照顾才离开这个世界,最大化陪伴自己,也能给自己一点点回馈孝顺的机会,就是幸福。所以幸福不难被发现,大致普通人的生活,只要钱够花,能顺心就是幸福的。然而发展的代价不仅仅是绿化环境,还有人的精神代价为交易。物质增长的同时,人的欲望也会相对增多。且增长速度远快于赚钱的能力,这是人与生俱来的天性,不断接收着身边充斥着的物质层次享受的信息,而自己却仍然没有跟上脚步。古代诗人,有酒有月就可以有兴致吟诗品酒,而现在的人,需要的是智能手机和高配置汽车,当初多少人因为开始上市的苹果手机,都不惜以肾脏交换为代价,在唾骂虚荣的背后,看到的是人性的悲哀和可怜之处,这是攀比欲望下的迷失和失控,和品质本身毫无关系,而他的行为却无法带给最终的幸福感,只能是无尽的懊恼、叹息和数不尽的并发症。曾经古代也好,旧社会也罢,他们每天的消息闭塞,根本不曾有宣传、广告的轰炸与攀比的际遇可能,作为时代下的产物,广告宣传就是一种,为了达到销售量,自然熟读人们的心理,当看着画面中知名的明星偶像,用着那款东西,瞬间就会觉得产品本身提高了一个层次,甚至觉得用到它就是地位的象征。而赚的不少,花的更多,如今我们需要调费的地方实在是入不敷出,大多年轻人在没有自己父母资助下,根本买不起一套房子,而在这样的情况下,再去不断追求心中欲望的满足,怎么可能幸福,因为无论最终得还是不得,心底都会有焦虑和心酸的情绪产生。不是求而不得的失落,就是因为自己强行扭瓜的无能而自责。很多情况下人从一出生本就有高有低不平等,社会市场本就允许一部分人首先富了起来,以带动经济,但是鲶鱼效应会给人一种激励,却也会让人出现疲惫心理。有人就开路虎住别墅,但也有人连套小平米的小户型都凑不齐。在望尘莫及的距离面前,无法抑制的羡慕嫉妒,以及充满无助和悲戚感的心情,又如何能够有幸福的可能性。有时鼓励也会成为一种消极因子,产生在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最终演化为什么样子,只能是看机遇进行去判定。我们高呼着工作上进,最美丽的口号,却忽视了人内心真正的需求,有谁会愿意长期在办公室,一直如机械化的工作,即便那是喜欢的,不是为了生存的根本,谁能够全凭兴趣去反复支撑进行。当工作时间越来越长,远远让劳动时间超越了享受的过程,那么实用性和成本经济间就会失衡,以至于动力变成了无奈的自我压抑进行工作,导致了有命工作没命花的死循环中,不得救赎,或者也会是不幸福的关键之一。现在无论是评论还是购买评价,都可以匿名提交,网络开化的时代,反而造成我们每天接触到的人变得陌生,甚至好友就在对面,还要去凭借朋友圈晒图留言,去做交流提问,这是人与人之间情感疏离造成的情绪变故。在18世纪,现今的大洋洲住着还处于原始时期的波利尼西亚人。他们每天只工作两小时,内容是种面包树,盖房子,制造工具,其余时间就用来闲逛,跳舞,谈恋爱,在现代人看来,他们物质贫乏,但却比我们幸福快乐得多。所以人是需要有交流、互动,欣赏、被认同的过程,只拥有表面的一点点生活物质,丧失了这种活着轻松的感受,代价变多,而收获并未达到该有的预期,简单概况,入不敷出的亏损已经产生,人又怎么能够平衡的了,自然缺失了幸福感和快乐的心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类的科技有多发达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