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后悔装了亲身经历装脑起搏器器?

帕金森病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确诊帕金森病后,需要进行综合治疗。其中,药物治疗是帕金森病最主要的治疗手段,左旋多巴制剂是目前最有效的药物(例如美多芭)。当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时,还可以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治疗,是药物治疗的一种有效的补充。部分患者因疾病进展,或者药物副作用等原因,采用药物治疗并不能达到满意的效果。此时,可以咨询神经外科的医生,是否可以进行手术治疗。目前,手术方法主要有两种:神经核团毁损术,以及脑深部电刺激术(脑起搏器、DBS)。神经核团毁损术神经核团毁损术,顾名思义,就是通过破坏脑内神经核团,达到控制患者症状的目的。目前常见的的破坏脑内核团的方法有:射频热凝(最常见,曾经被称为细胞刀)、聚焦超声(磁波刀)、放射治疗(伽玛刀、赛博刀、X刀等)。无论使用哪种方法,都需要借助立体定向技术来精确引导。由于人脑具有不可再生的特点,所造成的脑神经核团毁损终身难以恢复,也因此引起正常脑功能的紊乱。而如果因定位误差,可能损伤到其他神经核团,导致更严重的并发症。射频热凝毁损术是最具代表性的毁损手术,其手术风险也是较大的。据统计,约5-10%的病人出现脑出血、脑梗塞、靶点偏差等并发症,严重者出现偏瘫、昏迷,甚至危及生命。毁损术一般只能进行一侧,也就是控制一侧肢体症状。但是临床上90%的帕金森病病人存在双侧肢体症状和头面部症状。双侧大脑同时进行毁损手术会发生严重的手术并发症,即使是分期进行双侧手术并发症高达30-50% ,术后大多数病人会出现讲话声音降低、吞咽缓慢、吞咽困难、流口水、乏力等症状。现代医学以创伤更小、效果更佳为发展方向,神经核团毁损术因对大脑核团具有不可逆的破坏性、治疗效果有限,在临床应用逐渐减少。脑深部电刺激术脑深部电刺激术又称为脑起搏器(DBS),是一种基于立体定向技术,在脑内特定的神经核团和神经组织中植入电极,然后通过释放一定频率的脉冲电信号,刺激电极附近的神经元或神经核团,调控靶点核团神经元,并对其功能产生一定的影响,从而缓解疾病症状的一种手术。该治疗方法因为不破坏神经,规避了毁损手术的缺点,而且可以同期双侧手术,减少手术风险。1995年欧盟最早通过DBS用于临床治疗帕金森病,1997年美国FDA通过该疗法的临床引用,1999年,该疗法进入中国。因此,DBS手术已经有20多年的发展历史,技术更为成熟,设备更为先进。脑深部电刺激术治疗帕金森病具有可逆、可调、安全、微创的特点,可以明显改善帕金森病患者所产生的运动迟缓、动作失调、肌肉僵直、震颤的症状,也可以减少应用的药物剂量,同时减少药物的副作用,使生活质量提高,能够使患者重返工作岗位等。当然,不是所有的帕金森病患者都可以进行DBS手术治疗的。首先需要经过神经科医师详细的术前评估,只有病情合适的患者才会推荐进行DBS治疗。对于病情合适且能够承受DBS手术的病友来说,选择DBS手术能够获得长期高质量生活。
2020年10月28日 10:35--阅读 ·
--喜欢 ·
--评论  胰腺癌被称为“癌症之王”,这个名号很吓人。胰腺癌的早期症状不典型,很容易被误诊,而且治疗也非常困难,说它是人类隐形的杀手,一点都不夸张。    No.1  胰腺癌为何是“癌症之王”?  胰腺癌的早期症状真的不明显,即便在检查时也容易误诊为其它疾病,无法查看它真实的病变,难以被及时发现。  轻微腹痛腹胀、血糖升高、消化不良、皮肤发黄等早期症状,也常被误诊为其他疾病。  另外,胰腺癌至今未发现敏感特异的肿瘤标志物,确诊十分困难。  图片来源:x-mol  最可怕的是,胰腺周围血管、神经较丰富,胰腺癌一旦发病极易侵袭周围淋巴结和血管,致使癌细胞转移、扩散,短时间内就可能危及生命。  因此大多数患者确诊时已经是中晚期,治疗十分困难,生存率也极低,我国胰腺癌五年生存率仅为7.2%[1]。  No.2  有这些症状,一定警惕!  虽说胰腺癌起病隐匿,但也不是没有蛛丝马迹可循,常见症状如下:  1、轻微腹痛腹胀  胰腺在人体腹部深处,长得不起眼,其实作用非常大。它是身体重要的分泌腺之一,也承担着内外分泌的双重功能。  胰液含大量的消化酶和碱性液体,可分解食物,一旦胰腺出现病变,最常见的症状是胃部不适,或伴有轻微腹胀腹痛,跟普通胃炎很像。  图片源自网络  这导致大概有60%的患者被误诊为胃病、慢性胆囊炎等,耽误了最佳治疗时机。  2、血糖升高  血糖升高,大家都会联想到糖尿病。  但如果胰腺产生病变,对血糖的调节功能也会下降,致使血糖升高,多为突发性。年龄超过50岁,无明显诱因出现糖尿病症状的人,也要警惕胰腺癌。  3、消化不良  消化不良也可能是胰腺癌的早期表现,如果出现不能解释的消化不良症状,经胃镜检查又没发现异常,则要警惕胰腺癌。    4、出现黄疸  黄疸的出现是因为肝脏受损,不过,胰腺癌同样会引发黄疸,主要是因为胰头癌压迫胆总管引起,多为阻塞性。  病情加重时,患者可能也伴随皮肤瘙痒、尿液浓茶色、粪便陶土色等异常症状。  No.3  这些是胰腺癌高危人群  1、有家族性腺瘤息肉病史,遗传因素在胰腺癌发病中占5%~10%;  2、无外因出现腰背部疼痛、或没诱因地消化不好、大便不成形、胃口不好,有黄疸。  3、40岁以上,有上腹部非特异性症状(不能直接判断出是什么病的症状)的病人。  4、吸烟、酗酒、长期接触有害化学物质的人群。  5、因良性病变做过胃大部切除手术者,尤其是术后20年以上的人群,胰腺癌发病率比普通人高1.5~5倍。  6、慢性胰腺炎患者,特别是慢性家族性胰腺炎和慢性钙化性胰腺炎。  7、突发糖尿病患者。特别是不典型糖尿病,年龄在60岁以上,缺乏家族史,无肥胖,很快形成胰岛素抵抗者。胰腺癌患者在确诊时有40%伴有糖尿病。  图片来源:hopkinsmedicine  No.4  日常生活中,如何预防胰腺癌?  1、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酗酒、抽烟、熬夜等。  2、以上高危人群要有定期体检的意识和行动,重视对自己身体健康异常的警惕性。在体检时要关注血糖,腹部增强CT和肿瘤标记物(尤其是CA199)的检查不可少。  3、影像学如果出现异常,必须要及时就医,配合医生做好密切随访,必要时加做超声内镜加以明确。  即便胰腺癌那么狡猾,早期症状隐匿得非常深,但如果提高健康警觉敏感度,还是可以发现一丝端倪的。大家在平时,一定要多多关注自身健康,有计划地定期体检,这样对自己负责,也是对家人负责。日本体检https://www.ling-health.com/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亲身经历装脑起搏器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