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耳毒性突聋能恢复吗耳聋是怎么回事你知道吗?

“我的世界很安静,没有一点声音。”“妈妈说,我一岁时就会叫爸爸妈妈了……听到音乐就手舞足蹈……3年前,我发高烧,用药不当后,我的听力越来越弱,我知道声音都在我身边,我很努力听,不过就是听不到……”近期,央视播出的一则关于儿童安全用药的公益片:《因药致聋女孩的无声诉说》,网络播放量已经过亿。片中,河北迁安的5岁女孩付浠诺,用手语无声诉说了自己因用药不当,导致极重度听障的故事,看哭了亿万妈妈。实际上,药物性耳聋是目前常见的儿童药物不良反应之一。今年9月,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发布的《2016年儿童用药安全调查报告白皮书》显示,在药品致聋方面,目前14周岁以下儿童中,每年约有3万名儿童因用药不当致聋。为什么儿童容易用药致聋?1、孩子自身的免疫系统功能尚未发育成熟,抵抗力较低,很容易发生呼吸道感染,一不小心就发烧了,而很多父母为了让孩子赶紧退烧,滥用抗生素!2、孩子器官功能尚未发育完全,肝脏解毒和肾脏排泄等功能较弱,父母直接给予成人药物或者没按医嘱给予儿童药的剂量,将儿童视为“缩小的成人”,儿童用药“成人化”,给儿童用药安全带来严重隐患,很容易造成毒性反应。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相关数据显示,我国3500多种化学药品制剂中,供儿童专用的不足60种。国内市场90%的药物没有适用于儿童的剂型,没有“儿童版”,多数是成人药的“减量版”,“成人药儿童用”成为普遍现象。3、孩子服用了易导致耳聋的药物主要是具有耳毒性的抗生素,其将有可能导致孩子永久失去听力能力,还容易造成孩子肾脏功能的损伤。哪些是具有耳毒性的抗生素?敲黑板!常见的氨基甙类抗生素,包括新霉素、卡那霉素、丁胺卡那霉素、西梭霉素、庆大霉素等抗生素,由于抗菌广、杀菌快,目前在各类疾病治疗上被广泛使用,但都是有一定耳毒性风险的药物。非氨基甙类的抗生素,包括洁霉素和红霉素等。记住!除了耳毒性,这十类药不要轻易给孩子用(内容来自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官方网站):链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等有可能损害儿童的听神经,引起耳聋;多黏菌素、去甲肾上腺素能引起儿童的肾脏损伤;胃复安能引起一些儿童的脑损伤;四环素、氟哌酸等药物能影响幼儿牙齿、骨骼的发育;感冒通能引起儿童血尿;滴鼻净(萘甲唑啉)能引起儿童中毒等。据资料显示,目前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主要用于治疗大肠杆菌等革兰氏阴性菌感染,根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网站显示,目前庆大霉素批文就有844条,链霉素为41条,卡那霉素为184条。这三种抗生素与很多药物一样,并没有针对儿童开发所谓儿童专用版。对此,广东省人民医院耳鼻喉科主任医师吴佩娜表示,因为用药不规范而出现耳毒性耳聋的案例该科室出现过,不过像风险防范意识特别强的大城市用药普遍慎重,出现药毒性耳聋的情况是较为罕见的。“除非是遇到一些很特殊的感染,如致命性的感染性疾病,此类药物为单抗生素,才能衡量利弊,酌情使用。”吴佩娜也解释,耳毒性实际上除了药品本身可能有的风险外,还与个体易感性有关。研究发现,儿童用药不当致聋,部分是由于携带药物致聋基因(如线粒体基因A1555G等)突变,使用了其敏感的氨基糖甙类药物,损害耳蜗等听力器官造成。特别是,药物性耳聋基因突变携带者,看起来与正常人没有区别,听力等各方面并没有问题,往往由于感冒、发烧等病症,在不知情(不知道携带药物性耳聋基因突变)的情况下,使用氨基糖甙类抗生素,造成“一针致聋”。如何才能避免自己的孩子遭受类似的伤害呢?如果儿童发生药毒性耳聋,应尽早实行干预。北京儿童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特聘首席专家郑军表示,对于药毒性耳聋发生,如果不尽早进行干预治疗,以后可能对孩子的身心成长发育乃至智力都可能造成很大影响。重度、极重度的耳聋患者在助听器佩戴无效的情况下,考虑人工耳蜗植入,5岁以前是植入人工耳蜗恢复听力并学习说话的最佳年龄段。预防儿童听力障碍,“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是至关重要的准则。另外,也有专家建议,可以给孩子做一次安全用药基因检测。在我国,耳聋基因检测正成为普查项目,已有上百万幼儿接受检测。11月11日,中山大学达安基因,将专门推出A+动力儿童安全用药基因检测产品,并在天猫首发。一口唾液就可进行检测,了解孩子是否携带药物致聋的基因突变,了解孩子对常见药物的代谢情况,哪些药物疗效好哪些疗效差,哪些药物会带来毒副作用。据悉,达安基因A+动力儿童安全用药基因检测,包括药物性致聋基因检测和药物代谢基因检测两大部分内容。其中,药物性致聋基因检测目前已明确的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致聋性基因突变,判断“一针致聋”风险。药物代谢基因检测,则检测多个与药物代谢紧密相关的基因位点,了解孩子对于三大类常用药物的代谢情况。三大类的药物包括:解热镇痛抗炎药(扑热息痛、百服宁、泰诺林、优卡丹、护彤、小儿快克等)、消化系统药(洛赛克、奥克、兰索拉唑肠溶片、达克普隆等)、止咳平喘药(联邦克立停、惠菲宁、美敏伪麻口服液等)。是不是家中都很常用?链接其实,不止是大人给小孩乱用抗生素药物,成人自己也经常“乱吃药”。消炎药?抗生素?傻傻分不清楚。抗生素的正确说法是“抗菌药物”,解释抗生素药理作用的英文单词是anti-infection,将它翻译成中文就是“抗感染作用”,而不是“消炎作用”。这类药物只对细菌或者支原体等抗生素敏感菌引起的特定感染有效,使用抗生素把敏感菌造成的感染控制住后,由这些敏感菌感染引发的炎症自然也就消失了。你可能会问,这不还是“消炎”么?但炎症并不是特定的某种疾病名称,而是很多疾病都具有共同的表现。细菌感染、病毒感染、真菌感染、过敏、外伤等都可以引发人体出现红、肿、热、痛等,可以把这些现象简单理解为炎症。抗生素对很多炎症也无能为力。换句话说,如果身体的炎症不是对抗生素敏感的细菌引发的,用了抗生素也起不到消炎的效果。什么才是真正的消炎药?在医学上,通常把下面的两类药叫做消炎药:一类是我们常说的激素,如可的松、氢化可的松、地塞米松等;另一类是消炎止痛药,如布洛芬、阿司匹林等。它们都是直接去对抗炎症的,也就是说能直接减轻你的红、肿、热、痛等表现。(链接部分来自和睦家康复医院药房主任冀连梅的公众号)【记者】陈思勤【校对】吴荆子
2005年的一个春晚节目《千手观音》曾火遍大江南北,人们都知道这些演员是由21位聋哑演员组成的。但是,大家却不知道在这21位聋哑演员中,其中有18位都是因为年幼时滥用药物而造成的药物性耳聋。其实,这样的悲剧每年都在上演。每年,我国因药失聪的儿童就达到3000名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我国0-14岁的人口大约有2.2亿人。但每年大约有3万名儿童因为使用药物不当而导致失聪,造成肝肾功能以及神经系统等损害的人数则更多。在2012年到2013年期间,儿童药物中毒比例从53%上升至64%,其中误服的从58.2%上升至71.9%。研究人员根据这个结果进行了一次调查,结果发现孩子误食药物中毒有69%的是因为家长随便放置药物,还有37%家长给孩子服用药物时不会精测计算,而只是用普通汤勺估量。70%的家长在给孩子喂药时都不会认真看说明书,导致孩子因剂量偏差而导致药物中毒。儿童药物事故泛滥,药物短缺也是重要原因面对这个2.2亿儿童这么庞大的市场,我国却只有30多家企业生产针对儿童的药物,专业生产儿童药物的企业更是少之又少,只有10余家。生产儿童药的药企这么少,儿童药自然就很少。全国现有药品制剂品种约3500多种,但是儿童专用药却只有60种,仅占1.7%。为什么我国的儿童药会出现短缺情况呢?首先,对于成人药品而言,儿童药品研发成本费用非常高,几乎是成人药品的两倍,并且研发的风险也大,所以药企和相关机构研发儿童药的积极性不高。其次就是临床试验难度很大,家长都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去作为临床试验者,从而减慢了儿童药的研发进度。面对儿童药物短缺的情况,家长找不到合适的儿童药物,就把成人的药减少剂量给孩子服用,给孩子带来了伤害。其实,成人的药物是不能随意用在儿童身上的,纵然减少剂量也会给他们带来无法挽回的伤害。8种儿童不可随意服用的药品第一,双黄连注射剂本来适用于治疗发热、咳嗽、咽喉痛等;但是因为其不良反应多且有致死病例,药监要求其说明书上要增加警示语,明确4岁及以下儿童、孕妇禁用。第二,柴胡注射液一款“明星”退烧针;曾发生过敏性休克等严重不良反应,有用药致死病例,药监局要求在说明书上增加儿童禁用标注。第三,匹多莫德制剂功能是提高免疫力;药监局要求匹多莫德制剂的说明书明确3岁以下儿童和妊娠3个月内妇女禁用。第四,多潘立酮混悬液(吗丁啉)主要用于加强胃动力,缓解宝宝消化不良等症状;但是它会增加与心脏相关的严重副作用风险,2016药监局要求其更改说明,提醒医药人员关注用药安全。第五,利巴韦林抗病毒;药监局指出利巴韦林在儿童用药方面缺乏研究,有致畸、致溶血性贫血等副作用,不建议宝宝使用。第六,庆大霉素用于治疗细菌感染;有致聋风险,若宝宝携带“药物性耳聋基因”,在很小的剂量下就可能致聋。第七,注射用赖氨匹林经常用来给宝宝退烧用;但是它可能会导致过敏性休克、造成皮肤损害等不良反应,药监局要求说明书指出16岁以下儿童慎用,3个月以下婴儿禁用。第八,复方感冒药主要用于治疗感冒;因为幼童肝肾功能发育不成熟,使用复方感冒药易造成肝肾损伤,4岁以下儿童不推荐使用。儿童不是你的缩小版,儿童要用儿童药儿童的身体各个部位都没有发育成熟,并不是成人的缩小版,如果给他们服用成人药物,即使减小剂量也可能会给他们带来伤害。所以儿童还需要服用专门的儿童药,家长一定要注意不能随意给儿童用药,否则追悔莫及。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耳毒性突聋能恢复吗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