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要治“吃空饷”?

标题:依法治理“吃空饷”
作者:吴之如
创作时间:2013-09-12
尺寸:1063 x 844
发布时间:2013-09-12
类别:社会生活
点击:598
说明:
●戏画闲言        依法治理“吃空饷”
·吴之如·文并画
  《法治周末》报道,河南周口市已查出各类“吃空饷”人员5731人,按照每年每人平均工资两万元计算,仅此一项,公共财政开支已超过1亿元。律师张宗慧认为,除党纪政纪约束外,在刑事责任上,“吃空饷”者达到一定数额涉嫌诈骗犯罪,“发空饷”者则涉嫌渎职犯罪。
(新闻出处:http://news.sohu.com/20130911/n386342574.shtml)
  吃空饷现象远非自今日始,也决非周口一个地方存在。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能够不上班却坐吃空饷不劳而获的人,不太可能是普通百姓。
  有些人只在某“好单位”悄悄挂一个名,却向来不用露面更屁事不用干,吃着空饷,还吃得津津有味,其饷银甚至比上着班吭哧吭哧大汗淋漓的人还要丰厚。不明就里者或许觉得奇怪,但知道社会流行潜规则的人则虽然反感,却也司空见惯奈何不得:空饷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吃得的,对这类幸运的幸福人群怀有“羡慕忌妒恨”心态的人,不妨自我检视一番背景——我有那么值得别人艳羡的“关系”么?
  所以,“吃空饷”现象的泛滥,其实就是倚仗各种社会“关系”尤其是权力关系的不正之风的体现,是社会腐败特别是官场腐败所开出的一朵恶俗之花。对此,民众早已愤恨不已,怨声载道。张宗慧律师主张“除党纪政纪约束外,在刑事责任上,‘吃空饷’者达到一定数额涉嫌诈骗犯罪,‘发空饷’者则涉嫌渎职犯罪|”之说,确实是既合乎逻辑,又能赢得百姓支持的见解。有道是:
  依法治理“吃空饷”,莫教公款白流淌;欲使权力不腐败,制度“笼子”必登场。
  让“吃空饷”者嚼之不香、食之不安,让“发空饷”者难辞其咎、必受党纪国法惩处,如此,这一久治未绝的社会恶瘤,定会有治愈之日。
0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12月12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集中治理机关事业单位“吃空饷”问题,堵上蚕食财政资金的黑洞。(12月13日新华网)  “长期值夜班”“这人请假了”,近期因整治“吃空饷”而引发的种种雷人话语常常见诸报端。媒体的曝光也让公众见识了“吃空饷”者五花八门的手段,如长期不上班却照领工资的“旷工饷”、“病假饷”;虚报人数多领工资的“冒名饷”;瞒报去世消息,由亲属继续代领工资的“死人饷”,如此等等,着实让公众大开了眼界。  值得肯定的是,近年来,特别是经过今年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各地整治“吃空饷”的力度空前加大,但为何总是治标不治本,还需中央再次安排部署?笔者认为,打蛇要打七寸,斩草还需除根。只有在整治过程中抓住各地编制管理、监督约束、惩罚处理等关键节点,才能彻底斩断伸向国家财政资金的黑手。  一要严控编制不放松。“吃空饷”之所以能成为普遍现象,关键还是各地在编制管理上的权力约束不严,而这种权力约束的最大漏洞即体现为编制管理的透明度不足。笔者建议,各地编制管理部门应尽快建立各单位编制职位、在职人员和人名等名单,并像各地公布“权力清单”一样,在网上向社会公布,方便社会公开监督。  二要抓牢单位“一把手”。从目前暴露出来的种种形式看,“吃空饷”大多与单位领导干部有关系。他们或者收取职工好处,为“吃空饷”大开绿灯;或者依仗手中权力安排亲属和子女,在编不在岗;或者因为想变相弄个单位“小金库”花钱方便,而和员工合伙骗取财政资金等等。因此,抓住单位“一把手”这个关键人,将整治效果与单位“一把手”的责权直接挂钩,才可能取得满意的成效。  三要过好外部监督关。事实证明,“吃空饷”者之所以能长期玩“潜伏”,靠单位自查自纠,显然没效果。建议各地要尽快成立一个由财政、审计、纪检及司法机关组成的外部监督小组,抓好外部监督审查,并使整治清理常态化,通过定期“大扫除”,让“吃空饷”者没机会。笔者还建议,各地也可以像举报网上逃犯一样,设立有奖举报制度,通过全社会的监督,让“吃空饷”者如过街老鼠人人喊打。  四要强力问责不手软。从媒体报道来看,以前对于“吃空饷”者的处理通常是停止支付其工资和津贴补贴,追回其多领的财政资金;涉事单位相关负责人大多数是“免职、警告、开除党籍”等处罚,这种“隔靴挠痒”式的责任追究,还不足以震慑侥幸者。笔者建议有关部门应尽快完善法律条文,查实“吃空饷”者,应追究其法律责任。  真心地希望通过这次集中整治,能打掉一群硕鼠,杜绝“吃空饷”现象,让百姓看到党和政府重建廉洁公正形象的信心。  文/张培国    (辣味时评,一扫就行!欢迎各位亲爱的作者关注红辣椒评论官方微信!同时官方微信平台将不断推荐展示优秀作者!)  (原标题:刹住“吃空饷”还需制度多方发力)
“周某某根本就没在农场上班,但仍享受着单位缴的养老保险。”2018年3月,庆元县纪委接到了一封举报信,称周乾荣长期违规让其子周某某“吃空饷”,点名道姓、言之凿凿。县纪委立即意识到,这很可能是一起发生在群众身边的“微腐败”,并全面展开核查。(7月23日 澎湃新闻)“吃空饷”已经成了一个常谈不鲜的话题。2014年全国各地掀起清理“吃空饷”风暴,全国共清理清退“吃空饷”者16万多人,此后中央又多次向“吃空饷”亮剑。尽管如此,但“吃空饷”现象屡禁不绝,在一些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仍然有一些顽固分子抱着侥幸心理,虚报冒领财政资金,顶风而上。庆元县农业局干部周乾荣抱着侥幸心理安排其子“吃空饷”,不仅是对公共财政资金的蓄意贪占,造成财政资金的流失和浪费,更是对政府廉洁形象的破坏。“吃空饷”行为屡禁不止,已经发展成为影响极坏的沉疴痼疾。“吃空饷”让国家财政蒙受巨大损失,是不折不扣的违法犯罪行为。让“吃空饷”的当事人“退饷”是毋庸置疑的,但要想彻底治理“吃空饷”,不能一退了之,整治“吃空饷”痼疾应当用重典。“吃空饷”顽疾的背后,往往存在着利益黑幕。治理“吃空饷”,停留在“清”、“退”环节是远远不够的,要重拳出击,眼睛不能只盯着“吃空饷”者,也要追究“发空饷”者的责任,还要建立起“不能吃、不敢吃”的长效机制。对“吃空饷”行为处罚不力,违纪成本低,是“吃空饷”顽疾难以根除的一个重要原因。必须要对“吃空饷”动真格、下猛药,将“吃空饷”行为等同于贪污,把问责上升到法律层面,用法律的武器来惩戒“吃空饷”者和“发空饷”者。依法严厉惩戒的同时,建立“不能吃、不敢吃”的长效机制是治本之策。堵住人事制度和财政制度的缺陷,不给权力寻租留下空间,肃清“吃空饷”滋生的土壤,把整治清理“吃空饷”常态化,定期“大扫除”,让“吃空饷”走出“治理、复发、治理”的怪圈。(赵壮)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吃空饷的几种情形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