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的事情少是指吃今天受的苦都是头吃的亏少吗?


品行论英雄 读三国演义有感
近日,我看了《三国演义》之后,心有所触,文中的曹操,乃天下奸雄,挟天子以令诸侯,生的儿子也都个个可以在乱世之中独挡一面。“汉贼,曹贼”的也不知被骂了多少回了。可是我所认识的曹操与演义中可大不同:有谋略、文武双全,见识广胆子大,雄心壮志,就是有些好色,不过这与他的雄心壮志比起来简直不值一提。一样的人物,为何有如此不同的印象呢?
我仔细琢磨,才得出一个结论:应百姓需求,写作时间是朱元璋洪武三年,当时百姓正脱离元朝的统治,但明朝仍在对元朝进行最后的打击,民众极需要一个精神寄托。于是,一部极具政治目的的小说《三国演义》诞生了。其中,把“仁厚、忠义”的刘备吹捧至极,把“奸诈、暴谲”的曹操鞭挞至极。鲁迅也曾说过:“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刘备则作为一个“天生”的领导者,百姓无不拥戴。所以说,《三国演义》中的话并不能作为历史参考资料。(但也不可否认它的文学价值。)
“无风不起浪”,如果曹操完全没有做过“奸诈”“不厚道”的事,作者也无法将其夸张放大,于是,我便开始了二次调查。
我花了将近三个小时的时间,去琢磨陈寿所写的《三国志》与现代作家袁腾飞所写的《汉末三国》。其中也有不少曹操的“坏事”,如:冤杀吕伯奢一家;为引诱吕布,拿掳来的群众当炮灰;为报父仇,攻打徐州时,军队所到之处“杀戮人民,发掘坟墓”等等’“缺德”的事也干了不少。现在我们看来可以说是残忍至极,但在当时则属于政治需要,“一将功成万骨枯”,在乱世之中,这样的现象不足为奇,但作者却抓着不放,一点点地夸大。
这件事过后,我想了足有一个钟头,曹操本应在后人之书里为堂堂的“魏武帝”,乱世豪杰。只因为他在攀登上极力的高峰时,脚下的白骨比其它二人(刘备、孙权)多了一些,便遭后人不齿。可见比别人多并不见得一定就是好事。“吃亏是福”有大气度的人方能成就大事,抛开曹操的种种“不良记录”。曹操在对阵袁绍之时,因实力悬殊,部下们几乎都给袁绍发过归纳信。当曹操打赢了战役以后,他大度地将信投入了火中。他这种大度不但加强了将士谋臣追随他的信念,还引得更多才子投奔而来。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大度一些,吃的亏终究都会化为你登上成功之顶的垫脚石。
还有一点,那就是读书切忌囫囵吞枣,我们应该带着批判的目光去阅读并思考。并结合多种资料去理解。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啊!
读三国演义论英雄
前几天,我刚读完《三国演义》。我最佩服的一个人就是号称“乱世袅雄”的曹操。
曹操和刘备是大家公认的英雄,但不知刘备有什么本事能与曹操相提并论?就说当皇帝这件事来说吧,刘备称帝是蓄谋已久了的,曹操呢?如果当时没有他,不知天下会有多少个皇帝。称帝的袁术,被他灭了。之后无人敢称帝,曹操一直以“丞相”自居,并未称帝。
曹操既是实干家,又是大军事家。他破黄巾,灭袁绍,平袁术,诛吕布,败张鲁,收刘表,狭天子以令诸侯。这一切无不表现出曹操杰出的军事才能和高超的政治手腕。而刘备除了找几个能人帮忙,自己什么都不会赶,更不用说什么军事才能了。最后,他败给了自己,在陆逊火烧联营八百里时被消灭了。
曹操有豁达大度的胸怀。在《煮酒论英雄》一篇中,曹操说他刘备是并世英雄,说得刘备连筷子都吓掉了。这是刘备已是曹操的瓮中之鳖,但曹操觉得既然都是英雄,就该惺惺惜惺惺,就该共同驰骋沙场,决胜与刀光剑影之中。
曹操也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和大诗人,他吟诵“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副,天下归心。”等作品,更能表现出他非凡的文才和浪漫的情怀。
曹操不仅是一个英雄,更是一个强人。他既有巧取豪夺的能力,横冲直闯的勇气,还有运筹帷幄的智慧。当然,曹操也有很多缺点,但与他的英明相比,已经微不足道了。
以前,我们从电视剧中认识了曹操,刘备,诸葛亮等,现在我从书中深刻地认识了这些名人。看电视不能取代读书,我更爱读书了。
读三国演义有感
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讲述了古代魏、蜀、吴三国纷争天下的故事。其中既有关羽的武艺高强,又有诸葛亮的足智多谋。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刘备手下的关羽。关羽的武功十分高强,曾经“温酒斩华雄”。关羽倒了热酒一杯,即刻手拿青龙刀,飞身上马,去战华雄,结果还未等酒凉了,就战败了对手,胜利而归。关羽也十分的讲义气。赤壁大战后,曹操败逃。结果被守在华容道上的关羽逮了个正着。本来关羽是可以抓住曹操的,但是一想曹操曾经帮助过自己,就下定决心,放掉了曹操。关羽不仅武艺高强,而且十分地讲义气,令我敬佩。
读三国演义有感
在暑假里,我买了一本《三国演义》,一连几个晚上我都如饥似渴地在床上细读,那生动的故事情节,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把我牢牢地吸住了,是我爱不释手。
当我翻开第一页时,刘关张桃园三结义,非常吸引我的眼球,在黄巾起义军与汉灵帝的对抗中,黄巾起义军的声势浩大,汉灵帝发布榜文,招募兵将,一表人才的刘备,黑脸大汉张飞和红脸大汉关羽一起结为生死兄弟,他们情同手足,一同踏上投军之路。
令我印象最深的人物那就是关羽,在公元200年时,曹操一心想杀掉刘备,刘备兵少只好投降了袁绍,刘关张便分离了,关羽为了刘备家属的安全,就投降于曹操,可始终念叨着刘备,真可谓身在曹营心在汉,关羽如此深厚的情谊,一得到刘备的消息便立即前往与刘备会合,可曹操在途中设下许多计谋,关羽过五关斩六将,暗中也有许多好友相助,终于与刘备和张飞他们重逢了。
在《三国演义》中有个机智聪明、神机妙算的诸葛亮,他的三气周瑜,使周瑜自认不如诸葛亮,而吐血身亡,在一气中,诸葛亮巧施妙计,在周瑜资费心机,设计谋,连日带伤征战对战时,打败了曹军,却让诸葛亮不费吹灰之力就夺下三座城池,周瑜气得鲜血直冒。
诸葛亮二气周瑜,二金锦囊就让刘备既娶到了孙权的妹妹,又保住荆州不失,让周瑜赔了夫人又折兵,气得周瑜口吐鲜血。诸葛亮三气周瑜,不仅让周瑜吃了个闭门羹,使周瑜气得身亡,他还去给周瑜吊丧使众将们都很感动,认为周瑜的死不能怪诸葛亮。
读三国演义有感
《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里面清楚地记载了从东汉末年开始,到黄巾起义、刘关张桃园三结义、虎牢关三英战吕布、关云长千里走单骑,借东风火烧赤壁等,直至西晋统一全国。
东汉末年,政治黑暗,各路军队纷纷起义,当时的年代兵荒马乱,民不聊生,汉灵帝刘宏昏庸无比,加上奸臣贪赃枉法,国家时刻面临着崩溃的危机。
不久,黄巾起义爆发,刘关张投军,九个月后,黄巾起义被消灭,董卓进京,朝廷起内乱,不少官员被杀。曹操逃出洛阳,招兵买马,不久董卓被杀,刘备在徐州被曹操打败,但关羽得知刘备在袁绍那,便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最后在古城会面等,一直到西晋统一三国。
《三国演义》是由罗贯中写的,打这以后,有很多人仿照他的写法,如,《封神演义》,《杨家将演义》等。但是,《三国演义》更能透露我国古代的种种历史与文化。
读三国演义有感
《三国演义》这本书讲述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天下,建立晋朝的故事。书中那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一个个扣人心弦的故事,给我带来了一个个道理,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非《三气周瑜》莫属。赤壁之战后,终于想拿下南郡,不想诸葛亮设计使蜀军先夺了南郡、荆州和襄阳,气得周瑜金疮迸裂;第二次,周瑜的美人计被诸葛亮识破,他引军追击刘备和孙夫人,不想中了诸葛亮的计还被侮辱,再次被气,第三次周瑜设计要夺荆州却,却被诸葛亮拆穿,致使四面受敌,他怒气填胸,连叫数声:“既生瑜,何生亮”后气绝身亡。通过这个故事,我明白了,做人要心胸宽广,能屈能伸,如果处处斤斤计较,心胸狭窄,终究没有好果子吃,如果周瑜不那么小气,放宽心胸,岂能活活气死,所以我们在生活中待人处事都需要宽阔的胸怀,一定不能得理不饶人。还有《三顾茅庐》告诉我:需要他人的帮助时,只要有足够的诚心,别人就一定会帮助你;《千里走单骑》让我看到了关公的赤胆忠心,让我懂得了“忠”这个人性;《官渡之战》使我看到了以少胜多的一场战役,让我明白了,“成败在人谋”……无数个故事,无数个道理需要自己用心去体会。三国演义阐述了忠、教、仁、义、爱的道理,深入人心,引人深思,合上书的最后一页令我感到回味无穷,它就像位老师,教我做人的道理,只引我前进的方向。
读三国演义有感
这个假期,我怀着激动的心情把《三国演义》又看了一遍。这本书主要讲了魏、蜀、吴的百年政治斗争、思想斗争、武力斗争等千余件事。这本书的作者是罗贯中,他把这篇《三国演义》写的淋漓尽致,如曹操的“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周瑜的“胸怀狭窄、忌才好胜”,诸葛亮的“料敌如神、指挥若定”等。
《三国演义》写的是历史,他用文学题材写出了前后九十七年的中国历史。规模宏大,气象宏伟。其他小说都望尘莫及,这也是其他小说无法比拟的。
我读了《三国演义》后,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文中的关羽(又名关云长)很了不起,他身高九尺,胸前长须飘飘,脸色好像红枣一样,一双单凤眼,两条卧蚕眉,相貌非常威武、雄伟。我最佩服他的坚强,因为,有一次他的左臂中了毒箭,需要用小刀划开肉,把骨头上的毒一刀一刀的刮下来,虽然这个“手术”会使“病人”非常痛苦,但是,他依然一边强忍住疼痛,一边专心致志的和谋士下围棋。虽然关羽在麦城一战中身馅埋伏,被魏吴联军杀了,但关羽忠义两全英雄形象依旧长存在我的心中。
俗话说:老不看《三国》,少不看《水浒》。如今《三国演义》我已经看了五、六遍了。里面的故事我也能讲出一大半了,但里面的思想我还不能理解,今后,我一定要把这本《三国演义》读通、读懂,理解里面的每一句话。因为《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文学的四大名着之一,具有很高的地位。我一定好好努力,理解其中的精髓,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较好的加以运用,使老祖宗们留下的文献在新的世纪起到新的作用。
读三国演义有感
最痛快淋漓的是那一次曹操的十万大军追赶赵云来到长坂坡,只见张飞怒目圆睁,横刀立马,大喝一声,吓得曹超身边的一员大将滚落马下,突出黄胆,一命呜呼。此时,曹操看见张飞身后有一大片树林,灰尘冲天。他以为有大军埋伏在林子里,不敢轻举妄动,撤兵仓皇而逃。
原来这是张飞的计谋。他命人骑马着马,在马尾巴上捆上树枝,来回奔跑,弄得尘土冲天,以此来吓唬多疑的曹操。由此可见,张飞是有勇有谋啊!我还崇拜赵云,因为他是常胜将军,神勇无比。
当年在十万曹军中,背着刘禅,左冲右突,杀得浑身是血,就出了阿斗。诸葛亮总是把赵云派到最重要的地方,赵云总能出色地完成任务,从来不像关羽一样擅自行动。我就喜欢他这种冷静和稳重,只有这样我们的学习才能百发百中,百战百胜。
我还崇拜诸葛亮,因为他足智多谋,忠心耿耿。他一心一意辅佐刘备,也一心一意辅佐刘禅,从来不贪功,从来不偷懒。他小时候刻苦学习,熟读兵书,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神机妙算,一次又一次化险为夷。
诸葛亮使用的计谋真令人叫绝,比如“空城计”,比如“三气周瑜”,再比如“七擒七纵”等等。他不愧为我们名族的化身啊!我还崇拜刘备,因为他是一个有仁爱之心的人。他吃尽苦头,也不忘自己的理想:统一天下,拯救天下百姓,使劲他们脱离战火,过上和平安宁的生活。
最感人的是刘备无奈离开新野城的时候,不忘城中百姓,带着百姓一起离开的事情。刘备的善良赢得了老百姓的心。读着这些故事,我发现自己长大了,变得坚强,变得聪明,变得更有爱心了!
读三国演义有感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提起这首诗词,你们肯定会想到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全书分为一百三十回,回回引人让胜。不论是“桃园三结义”或“火烧赤壁”。“草船借箭”,无不叫我们拍手叫好。 《三国演义》为我们刻画了近两百个人物的形象,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形象是诸葛亮。
他未出茅庐先知魏蜀吴三分天下;博览群书的他,以三十六计获得了胜利。比如“空城计”吓退了司马懿十万大军……虽然他的人生十分短暂,但他为刘备取得了无数胜仗,死而后已!!
《三国演义》的人物已经一去不复还了,但他们让我们回味无穷。已让我从中学到了一些道理。比如关羽武功盖世,却骄傲自大,最终导致败走麦城。刘备为给关羽、张飞报仇,不听劝告,意气用事,兴兵攻打东吴,结果导致全军覆没,蜀国元气大伤。。。。。。不可以像刘备一样意气用事,做什么都要顾全大局。
摘要:作者:本组成员张伟从古至今,在英雄辈出的战争年代,始终豁达的民间文艺工作者加工着各种评书、言情**。典型的例子是《明英烈》,塑造了一群开明的超级英雄。甚至金庸先生在...
作者:本组成员张伟
从古至今,在英雄辈出的战争年代,始终豁达的民间文艺工作者加工着各种评书、言情**。典型的例子是《明英烈》,塑造了一群开明的超级英雄。甚至金庸先生在写《鹿鼎记》的时候,就把鬼混的韦小宝安排成了死忠粉。
当然,如果你要对比一下历史,就会发现,评书三观实在是阴暗得离谱。就连明朝历史上以温婉贤惠着称的马皇后,也被诋毁为专坑害开国元勋忠良三十年的阴险毒辣的女人。而明朝开国功臣李文忠被杀,则是这个故事中非常悲哀的一段。
按照说书的安排,战功卓著的大英雄李文忠因为过于正直得罪了掌管朝政的马皇后。结果**被骗入宫,**被陷害勾结朱元璋的宠妃,最后悲愤自尽以自证清白。这一悲惨的场面,由于其高超的艺术水平,一直感动着不明真相的观众,朱元璋夫妇也被骂了很多年。
比起真实的历史,在各种不靠谱的评书里,有一个更靠谱:真实的李文忠,和评书里的人物一样,也是男神级别的人物,放在星光熠熠的真实战场上,甚至可以称得上是与徐达相媲美的战神级人物,注定是****。
在叔叔明太祖朱元璋的记忆中,与侄子李文忠的重逢,也是他创业史上难得一见的充满温情与欢笑的场景,阴谋与死亡交织。
一:侄子找舅舅
李文忠,字元至元五年(1339年),安徽凤阳东乡人。其母朱福奴是朱元璋的二姐。他父亲李真家有很多田地。苦日子真是幸福的一家。
而这个幸福的家庭,对于小时候的朱元璋来说,是一种特殊的温暖。小舅子李真心地善良,乐于助人,二姐朱福女出嫁也不忘娘家。对于弟弟朱元璋,小舅子一家更是宠爱有加,甚至一度主动提出求学求学,稍微吃点好吃的就更想念他了。
如此浓厚的亲情,在后来朱元璋外出闯荡江湖时,依然难以忘怀。有一次朱元璋在郭子兴的指挥下犯了罪,被关押断粮。马夫人不放心,冒着风险送了一些大糕进去,饿得不行的朱元璋狼吞虎咽了几口,却突然放下大糕放声大哭。说着突然想起了二姐。
不料,就在第十年,一场前所未有的天灾再次席卷凤阳地区。父亲李真倾家荡产,把家里的牛羊都**了分给村民,但还是熬不过饥荒。朱佛奴更染上瘟疫,猝然悲惨地死去。
于是,12岁的李文忠跟随父亲李真走上了逃荒的道路。随之而来的苦难和漂泊,在明朝的各种文献和笔记中都被多次提及。
后来,李文忠名扬天下,他的四表弟,也就是未来的永乐皇帝朱棣,曾非常羡慕地请教,说你是如何培养出军事眼光和豪迈作风的。答:逃离饥荒需要食物和修行。
据朱棣回忆,当时李文忠是这样给他解释的:在乞食饿饭的路上,要时刻留心蛛丝马迹,免得昏死过去。就算是讨饭,也要选对人:一切都是考验眼力的技术活。后来的战略眼光和绝境永不放弃的勇气就是这样磨炼出来的。
相依为命漂泊了几年后,李文忠父子终于听到了一个振奋人心的**:叔叔朱元璋已是农民军英雄郭子兴麾下的大将,目前驻扎在楚州。加入我们吧。
联系当时元末农民战争的情况,就知道这条路有多难走?每走几步就有人打架,一度悲催地被起义军俘虏为民夫。好在李文忠机灵,冒着生命危险逃了出来。
在他最走投无路的时候,被土匪困在深山**不来。父亲李真绝望地叹了口气,不过是李文忠动了脑筋,诱走了土匪,将父亲带了过来。当他们终于见到朱元璋时,满身是血,满是伤痕。
十四岁的李文中更是骨瘦如柴。
顺带一提,也有好事可考的:父子二人踏上寻找朱元璋的路时,朱元璋手里拿着一个大蛋糕,想着二**哭流涕。如果这个考证可靠的话,不得不说这是心灵感应。
而这次九死一生的重逢,更是朱元璋心中挥之不去的温情一幕。看侄子的眉眼,都像慈祥的朱佛女。抱着骨瘦如柴的李文中,哭了一阵子。
他一遍又一遍地说了一句话:我的侄子,尤其是我的儿子。
儿子,从今天起你就跟着舅舅,你是舅舅的亲生儿子。如果你有一个吃一口饭的叔叔,你一定会过上好日子。
从此,李文忠改名朱文忠,成为舅舅朱元璋的养子。朱元璋对这对越来越亲近的父子也非常照顾,从衣服到钱财,每个月都给他特别的款待。尤其是对李文忠的教育更是马虎不得。当时在朱元璋麾下工作的元末国学巨匠有胡瀚和范祖迁,他们被任命为李文忠的老师。
一时之间,李文忠和父亲成了军营里人人羡慕的对象。老老实实惹是生非的李真,经常跟儿子嘀咕。《明实录》的用语是“受恩如何报答?”你舅舅对你那么好,我们怎么报答。
其实,朱元璋真的不求他们什么回报,他只想着重把这孩子培养成才,好配得上天上的二姐灵。但很快他就发现,这个千里迢迢赶来投票的侄子,竟然是一个可以助他横扫天下的天才。
二:天生的军事奇才
朱元璋最先发现这个侄儿不简单,是在胡汉、范祖迁两位老师的抱怨下。
倒不是说李文忠恶作剧。相反,这小子的态度非常好。他平时很少说话。他非常尊重他的老师。他是一个绝对勤奋、好学、上进的男孩。
但是这个看似沉默寡言的孩子却是出奇的聪明。从四书五经到诗词歌赋,轻松掌握。《明史》的话就是“英民如素席”。这样的天才,自然要让老师抓狂。
朱元璋也很吃惊。从此,李文忠成了大叔
舅的重点培养对象,还手把手教习武,弓马骑射都很快名列前茅。就在李文忠茁壮成长的这些年里,朱元璋的事业,也在一步步坐大坐强,一直被朱元璋当心腹培养的李文忠,也以舍人的身份,统领了朱元璋的精锐亲兵。
到了李文忠十九岁那年,跟随朱元璋出征的池州大战上,这位从来不显山露水的孩子,第一次震惊了大家:面对老对手陈友谅麾下的悍将邹普胜,小菜鸟李文忠毫无压力,拔马就冲向敌阵,一番玩命拼打,竟把这传说中的**打得崩溃,一口气扫来了四个县,漂亮立下头功。
自此以后,李文忠戏份不断加重。开始让对手感到威胁的,更是独特的作战风格:表面上是个愣头青,交过手才知道厉害。每次战阵上观察几番,就能准确找到对手的漏洞。敌人还没站稳阵脚,就给打的满脸开花。这种迅烈如电的风格,就这样叫不同的对手,总是吃到苦头。
至正二十五年的浙江新城大战,更成为李文忠早期极为辉煌的杰作:面对张士诚二十万人重兵压城,李文忠仅率麾下万余兵马,在清晨浓雾中庄严宣誓:“我不敢贪生而死于三军之后!”
然后身先士卒对敌人发起决死发冲锋。这支士气暴涨的突击队,竟然好似怒涛巨浪,一下就把敌人打得一溃千里。张士诚最压箱底的王牌,就这样被李文忠打废了。
新城大捷的捷报送来,朱元璋欣喜若狂。还专门把他从前线召回来,设盛宴款待,特赐了宝马华服。为啥这么隆重?这正是朱元璋和陈友谅决斗的关键时刻,却正被张士诚抄了后方,倘若李文忠有失,朱元璋的命运,那真个不堪设想。正是这智勇双全的外甥,才保证朱元璋赌赢这关键一战。
至此,短短几年间,李文忠这颗闪亮的军界新星,已然红透了江南大地。
而除了有勇有谋的作战风格外,李文忠带兵的最大特色,竟然是有情怀。
跟那些大老粗军将不同,李文忠的文化水平极高,修养更特别好,待人接物从来彬彬有礼,行军打仗的闲暇,最爱吟诗写词。倘是有点空闲,还爱找场子看杂剧。在很多野史笔记记录下,战场上杀伐果决不留情的他,跑到剧场看戏,竟常能看得抹眼泪。
而他的军队冲锋陷阵出名,但军民鱼水情深却更出名,从来都严禁扰民害民。比如征讨张士诚时,有亲兵抢了老乡的锅烧饭,立刻把他拉出去砍头。攻克杭州后,第一条规矩就是士兵擅入民居就处死。作风也格外优良,杭州降将本想巴结他,送来几个美貌歌姬来,他立刻拔马离开,马屁拍了马脚。
由于这些良好表现,这些年的李文忠,除了为朱元璋攻城略地,还常做形象大使。特别是接受敌人投降这类事,基本全叫他出马。不管是多么死硬的顽抗分子,听到他的名号,立刻忙不迭的战场起义投靠李文忠,堪称信文忠,得永生。
如果说上面这些好事,好些都有**成分,但南征路上一件事,却真正见证了他柔软的心。
南征福建的路上,李文忠见到了沿途大批失去父母的流浪儿,立刻想起了早年苦难无**逃荒路。在自身军粮十分紧缺的时候,他就将富余的粮食,全数分给孩子们。
而在福建全境平定后,他更下达了一条名垂青史的命令:军中的士兵们,都要收养孤儿。这个命令的结果,正是史书中一句温情的记录:沿途活命无数。
直到近代,福建当地还有不少庙堂,世代供奉纪念他的牌位:行善一事,温暖数百年。
三:横挑胡元强敌
但在大明王朝一统天下的最大对手元王朝眼里,哪怕朱元璋已然扫平群雄,却还是一片浮云。自从宋室衣冠南渡后,南方**要北伐,哪怕当年红巾军百万规模,一样雷声大雨点小,哪来的被打回哪去。
志在一统天下的朱元璋,以及兵强马壮的大明王朝,要**的不止是实力尤存的元王朝,更是这个百年历史定律。
结果大明王朝一出手,就给元朝好好上了一课:名将徐达常遇春统帅的二十五万北伐军,基本兵不血刃,就一路扫平中原。
宣告元朝灭亡的攻克元大都之战,由于元顺帝仓皇跑路,明军更像轻松自驾游,以主帅徐达的话说,就是“勒兵入其都城”,轻轻松松拿下。
而在这摧枯拉朽般的轻松里,以偏将身份出征的李文忠,早期基本打酱油。但属于他的辉煌,注定就要降临。
因为真正的较量,从明军攻克元大都后才算开始。
明朝能轻松收复中原,关键还是元朝的贵族圈太乱,朱元璋都要北伐了,元朝内部贵族还在互掐,可随着明军攻克大都,元朝也终于缓过气来,当时**漠北的北元王朝,可调用的兵力,依然不下百万,特别是还有扩敦帖木儿等一干精兵**,因此胜负的悬念,依然还在继续。
老谋深算的朱元璋,也做出了正确应对:进攻是最好的防守,不打掉北元的老窝上都,大都也保不住。这个关键任务,交给了名将常遇春,作为偏将的李文忠,也一道随同出发。
而在他们跨越出大都北进的那一刻,他们其实已经突破了历史:自石敬瑭丢失幽云十六州后,还从没有一支汉**军队,可以跨过长城界限北击强胡。
不经意间,二十九岁的李文忠,便获得了这再造历史的使命。
当然这场重大战役里,首先出风头的,还是主帅常遇春。这位自诩带兵十万能横扫天下的战将,与李文忠密切配合,一口气从庆阳到锦州横扫,仅俘虏就抓了万人。仓皇逃命的元朝末代皇帝元顺帝,更在颠沛流离中染*去世。出塞第一战,明朝打得漂亮。
而随着常遇春在回师路上英年早逝,身为副将的李文忠,正式接掌了这支王牌军,也直面了接下来的**:才能卓越的元太子爱猷识理达腊(北元昭宗)正式上位,又重用了元朝将星扩敦帖木儿,大力整军精武,**中原的热情,依然勃勃高涨。
接下来抖擞精神的元军,猛然迸发出高水平,在从兰州到大同的战线上,多次痛打明军,其战事之惨烈,也令远在南京的朱元璋忧心忡忡:“其志欲侥幸尺寸之利,不灭不已。”
必须要挑选一个合适的时间地点,再给他们一次毁灭性打击!
洪武三年正月,大明王朝的战争机器,再度强硬启动。明军以徐达为主帅,调动四十万大军,在北疆战线上发动全面反击。身为副将军的李文忠,统帅东路军,面对的正是其中最艰难的任务:北进北元帝国首都应昌,**北元昭宗!
这是个难啃的硬骨头。
当然就朱元璋来说,也没指望李文忠能**多大动静。这时朱元璋的战略重点,还是放在徐达的西线。李文忠的任务,只有牵制住东路元军就好。
但瞠目结舌的事情立刻来了,打出野狐岭的李文忠,先攻克了兴和和察汗脑尔,把元朝皇帝在这里的行宫都端掉,接着强攻北元重兵把守的骆驼山,一个冲锋就把北元名将沙布丁打跑,接着又兵临上都,连冲锋都不用,当地守将上都罕仓皇投降。
短短俩月间,李文忠就似秋风扫落叶,把北元在大都以北苦心布置的军事重地,全数扫了个遍。
之所以扫的这么顺利,还是因为他眼光太精,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刺客,抓住对手的薄弱环节后,立刻迅烈出手,一击就打中对手软肋。
同样重要的一点是,从洪武元年起,虽说之前主要打酱油,可李文忠也早早打出了名堂。
特别是当初常遇春意外*故时,李文忠临危受命撑起全军,却正碰上元朝大将脱列伯趁机劫营,意外打击下李文忠毫不慌张,魏然守住了城寨,然后派兵绕道夹击,反而把一场猝不及防的遇袭战,变成钓大鱼上钩的歼灭战,一战斩俘上万敌军,名声传遍草原。经常所过之处,就是一片闻风丧胆。
而在兵不血刃拿下上都后,李文忠又把远在应昌的北元昭宗忽悠了一把。先是大摇大摆收拾包袱,盘点缴获物资,摆出要大张旗鼓班师回朝的样子,昭宗果然上当,调动精锐兵马,打算跟进追杀。
谁知刚打好算盘,却被李文忠突然袭击,大军只用十天就逼近应昌城下,这番虚虚实实的表演,真正给北元君臣演绎了用兵的一大境界:静若处子,动若脱兔。
北元昭宗虽说上了当,但还好脑子反应够快,立刻果断处置,带着数十骑惊慌逃命,接下来的桥段,又进入了势如破竹的时间:明**器劲弩并用,演出一场浩浩荡荡的全方位立体攻坚战,六月九日总攻,十日就完美破城,从嫔妃到各级官兵,拢共抓了五千多人,可谓大丰收。
丰收过后的李文忠又来了一把大忽悠,杀了把回马枪,绕道杀到了兴州,接着又挥师红罗山,连续吃掉敌人的重兵集团,仅俘虏就抓了五万三千多人。
明军一路横扫冀辽至晋北的大片土地,至此东路军的北伐,终于以大获全胜而告终。
如果说之前元朝以应昌为核心的重兵军团,好似压在大都头上的石头,这次李文忠一口气全搬掉。
而随着主帅徐达,在甘肃沈儿谷歼灭北元扩敦帖木儿的精锐军团,明朝在洪武三年的这场空前远征,终于完美收官。
徐达消灭了北元最精锐部队,李文忠则横扫了北元最重要战略跳板,俩位名将一东一西,彻底断送了北元**中原的美梦。
同样值得一提的是,与征战江南一样,杀向大漠的李文忠,依然相当有情怀:不但**士卒,更严格执行**政策,因此打到哪里,都是民心安定。后来进军这么顺利,也是因为威望太高,好些元朝将军们听到他的大名,都毫不犹豫的投降。
特别让这些降将惊讶的情怀是:攻克应昌后,李文忠封存了缴获的元朝宫廷珍宝,分类登记在册押送回京。一路之上纪律严明,从没人敢擅自贪占,回京交割后分文不少。
被俘的元顺帝孙子买欢里八蜡也惊叹说:我算知道元朝为啥会输了。
四:为救无辜,险遭大祸
横扫大漠的李文忠,在洪武五年,又迎来了他戎马生涯中的绝唱一战。
洪武五年,朱元璋调动十五万大军,兵分三路深入漠北远征。而李文忠以左副将军身份,统帅五万精骑出东路。
在朱元璋眼里,这次本该是彻底灭亡北元的终结之战。因此不顾刘伯温等重臣的强烈反对和艰难的民生经济,依然拼上了全数精锐。
但打出经验的元军,这次也换了战术,开始节节抗击撤退,把明军朝大漠深处引。
真正白热化的决战,却是李文忠与徐达分别面对的中路与东路。
结果明军中名声最响亮的主帅徐达,这次吃了大亏,二月份出雁门关,终于冲进扩敦帖木儿设在和林的伏击圈里,一度走投无路,幸亏徐达尽显名将风范,在危急局面下沉着应战,巧妙用兵交替掩护,终于杀出一条血路,以伤亡万余的代价惨烈突围。
比起徐达的死里逃生,东路高歌猛进的李文忠,却面临更加凶险的局面。
李文忠从居庸关出兵后,和往日狂飙般的横扫不同,这次却似拳头打到棉花上般,就是逮不到敌人主力。一直追击到克鲁伦河,但经过短暂而纠结的思索后,李文忠命部下韩政看守辎重安置俘虏,自己亲自携带精锐,每人携带***口粮,沿克鲁伦河高速向西。
作为身经百战的军事家,李文忠并非看不到其中的凶险,而是在他戎马生涯中,还从未有见好就收的时候。对胜利的热切渴望,让他奋不顾身闯进了伏击圈。
这时已是洪武五年的六月,北元帝国已经可以腾出手来,集中绝对优势的精锐对付李文忠。
疾驰突击的李文忠,正踏上这样一条九死一生路。
当李文忠行进到土剌河时,终于发现了养精蓄锐已久的敌人,但李文忠反而大吼一声下令发动了反冲锋,竟把占尽优势的元军再度打崩溃,一路追击到和林。
以狭路相逢勇者胜的决心,土刺河战场上出现了百年难得的奇观:人数少得多的明军各个满身是血,凶狠冲杀。而绝对优势且占尽天时地利的元军,却在仓皇的撤退。
但所有的霸道,却终于难以掩盖****:这已经是强弩之末的明军,最后的回光返照了。部队伤亡惨重,曹良臣,周显,张耀等心腹部将战死,自己的战马也被敌人射杀。而部队携带的干粮也接近耗尽,这是彻头彻尾的绝地。
在这生死时刻,李文忠毫不低头,毅然摆出迎战的阵势,似乎要积蓄力量,再打一次冲锋。长期吃过他这招苦头的元军,哪里又敢怠慢,连忙收缩防御,等着生扛他一下,孰料等了三天,却发现李文忠已经人去营空,部队全数撤退成功。
李文忠这次吃的亏,同样十分惨重。殉国的周显和张耀,更是多年跟随他出生入死的老弟兄。此后的余生里,每逢此战的纪念日,还有老部下的生日,李文忠必然布衣素食,黯然神伤。
在结束了这次痛彻心扉的战斗后,李文忠也曾多年戍守北方,立了不少战功。但随着大明朝政局的稳定,属于**的热血年代,终于过去了。
而李文忠的春风得意,却才刚刚开始。舅父皇帝朱元璋,对他们全家都好得不行,就连他老实巴交的父亲李贞,也常被叫进皇宫聊家常,过世的时候典礼隆重。李文忠本人更是仕途顺利,一路官至大都督,成为大明政坛的重量级人物。
对这样的位高权重,李文忠也十分平常心,工作认真负责,更严格要求部下家人,日常待人接物彬彬有礼,风评一贯好。外加与朱元璋的特殊关系,因此长期以来,都是越发多疑的朱元璋眼里,最可倚重的心腹。
虽说生活中夹起尾巴,但与汤和等功臣的小心谨慎不同,朱元璋面前,李文忠却也时常高调,一直以来他特出名的情怀,就是认真负责,官位升的越高,就越发认死理。哪怕朱元璋做错了,为国家大计,也会毫不犹豫的硬顶。
以史学家谷应泰的话说,当时敢硬抗朱元璋的,也只有李文忠。
于是自李文忠调回京城后,他就成了朝廷里特殊风景,每当大家在朱元璋面前噤若寒蝉时,却偏是他常强出头,大家借个胆子也不敢说的话,他却常披肝沥胆直言。有次朱元璋来了脾气,明明战船还没几艘,国库穷的叮当,就要跨海**日本,别人都不敢拦,却是李文忠出面硬顶,最终拦了下来。
而更让群臣惊讶的是,对这胆大行为,朱元璋也毫无压力,不但常公开表扬,还拿李文忠来敲打儿子。有次就教育太子朱标:你小子在我面前别这么吞吞吐吐,多跟你表哥李文忠学。
如此情景,也令李文忠成了洪武年间最风光得意的角色,可很少有人知道,就在这风光得意的岁月里,他内心的痛苦在加剧。
因为一场血雨腥风的整肃风暴,在大明官场上全面铺开:借着胡惟庸案的由头,朱元璋大兴牢狱,数万官员被株连被捕,大批无辜官员获罪,明朝官场上下,一片人人自危。
尽管这场剧烈暴风,跟李文忠本人八竿子打不着,可是他依然痛心。
虽然朱元璋也多次敲打过他,说这事和你无关,不要随便说话,可眼看着朝廷内外,闹的鸡飞狗跳,特别是许多手握重兵的军将也被株连,他更清楚这对国家意味着什么。一向负责的他,又怎能憋着不说话?
在亲眼目睹了不少自己熟悉的无辜官员,相继悲惨牵涉入这场**浩劫后,一直纠结的李文忠,终于做出了又一次勇敢的决定:写了一篇奏折给朱元璋。
次日清晨李文忠庄重的沐浴更衣,然后早早召集家人,嘱咐妻子一定要把儿女抚养成人,叮嘱孩子们一定要精忠为国。然后昂然走出家门,奔向皇宫。
果然不出所料,朱元璋当场大怒,自己最信任的小外甥都站出来反对自己,哪里又能不怒?先把李文忠奏折摔地下,然后破口大骂。甚至还骂出了一句名言:朕斩绝叛逆,与你何干?
一些野史的记录中,这场面更天雷滚滚,愤怒的朱元璋,开始痛说悲催家史,从当年收留李文忠起说了个遍,大骂我怎么养了你这么个**孩子。
可李文忠的回答,却是掷地有声:一旦边疆有警,谁来为国效力疆场?文忠死不足惜,愿陛下多念及**黎民。这话噎得朱元璋暴跳如雷,把李文忠当场拿下,判了个斩监候。
万幸好人好报,眼看有情怀的李文忠,就要到期问斩,却还是评书《明英烈》里坑他**的马皇后,在真实的历史上挺身而出了。闻听李文忠的风波后,马皇后成日不吃不喝,见天在深宫里垂泪。
直到朱元璋被闹的受不了,这才开口求情:陛下一家亲人十几口,都已亡故,只留下文忠。
只这一句话,点到即止,刹那间就令杀伐无情的朱元璋,忽然似被闪**中。以《国初事迹》的说法,老皇帝当场就流泪了,继而总算网开一面:洪武十三年这场整肃风暴,也终于及时叫停。
这正是李文忠一番抗争换来的。
但李文忠也明白,过往甥舅情深的关系,这次彻底到头了。
之后的几年里,李文忠被免去一切官职,在家闭门谢客,但这场与朱元璋的风波,却终于成了心中的一个结。三年以后,四十五岁的李文忠身染重*,闻讯后的朱元璋,慌忙前来探望。
在许多史料的记录中,这是舅甥之间最为深情的一次长谈,二人一起回顾往昔的时光,讲起治国的得失,多年以来一直憋在心头,不曾为舅舅讲的话,弥留之际的李文忠,一口气全讲完了。
但更重要的是,朱元璋也告诉了李文忠自己的苦衷与对他的信任。谈话的结果,以史料的话说“大义释怀”,彼此的心结,终于解开了。
解开心结的李文忠,终于难得有了一段开心的生活。以俩个儿子的说法,父亲此后精神大好,不但饭吃的多了,又常习字写诗,还跨上战马出去骑了一圈,说哪天边关有事,他还要跃马扛枪,奔赴疆场。
得知这**的朱元璋,也是高兴不已,还专门下圣旨,说听说你*情见好,朕非常高兴。一定要尽快康复,国家大事还需要你。
可事与愿违,因长年的战场厮杀过度劳累,李文忠的健康还是每况愈下。
洪武十七年农历三月,李文忠过世。
他的死讯,也成了朱元璋极度悲伤到震惊的打击:负责照料李文忠的淮安侯华中被降爵,**医生都被杀头。李文忠本人更获得极高的荣誉,被追封为岐阳王。朱元璋以他惯用的方式:极其残酷的杀戮,悼念了忠厚善良的外甥。
而对于整个洪武年间的**环境来说,李文忠的英年早逝,更意味着在朱元璋的身前,少了一条最重要的防火墙。在朱元璋晚年更加残酷的蓝玉案中,再也不会有一个李文忠挺身而出,来阻止一幕幕**悲剧。
李文忠当年劝阻朱元璋大肆**功臣的那一句话,更在朱元璋过世后应验:谁来为国效力疆场?
在朱棣发动的靖难之役中,正是由于残酷大案后,朝廷军事人才的极度凋零,才使**的燕王朱棣夺了**。
特别唏嘘的是,在对抗朱棣叛乱的最关键性时刻,建文皇帝朱允炆*急乱投医,竟启用了李文忠的长子李景隆,孰料老子英雄儿草包,自我感觉良好的李景隆,几下就被深得李文忠兵法真传的朱棣打得落花流水,最后更**叛变。
朱棣登基后更不被待见,长期遭到软禁。
这个战功显耀的武将家族,就这样唏嘘凋零。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今天受的苦都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