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丰华侨农场是疫情低广州各区风险区域最新动态吗?

村穷当当,母鸡跑光光,公鸡孤单单……”这是改革开放之前龙海双第华侨农场邻里乡亲间流传的一句话。因为过去当地的生产条件十分艰苦,信息闭塞,交通落后,当地的村民们虽守着一方绿水青山,却连填饱肚子都困难。所以,本村的女孩子都选择外嫁到别村,青年男性都选择外出打工,不愿留在这里。人口的流失更带来了生产力的下降,农场的经营岌岌可危。而如今,双第农场已华丽转身,成为生态旅游发展的新标杆。

“好底子”更需“好理念”

      “整个双第的绿化率超过86%,这在全省是很少见的。我们要利用这样的优势,打造出一个富有山侨特色的清新双第。”谈及双第农场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发展,农场党委书记庄立新信心满满。

  双第华侨农场成立于1960年,地处龙海市区西南部,距漳州市区25公里,距厦门60公里,全域面积28.5平方公里,先后共接待安置印尼、越南等8个国家归侨,森林覆盖率高达86.2%,氧气负离子含量高达10000个/cm3以上,素有“天然氧吧”之美誉。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有这样一个山美、水美的独具优势的生态“好底子”,为双第的生态旅游发展打下了初步的基础。

      有好底子的同时,还需要有好理念。“坚决不引进工业企业,不以污染环境为发展的代价,要以实行全域生态旅游建设为发展的根本目标。”这是农场在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所坚守的发展观念。

  顺着双榜公路连接线一路开来,双第华侨农场给记者的第一印象是“整齐”:公路宽阔笔直,路旁是村民们建起来的一栋栋别墅,排列齐整,赏心悦目。农场在前期就进行高起点规划,以建设“全域旅游”的双第生态旅游度假区为目标,为双第中长期发展指明了目标及空间布局。

  “这里原本是侨民的老校舍,规划后准备改造成精品客栈,这样让废弃校舍可以重新被利用起来,也更具特色。”庄立新在车上向记者介绍道。对于旅游区的发展建设,双第摒弃大拆大建,而是依托旧电影院、旧学校等原有建筑,在保留原址的基础上进行文创产业基地的建设。

“好项目”换来“好发展”

      “双第农场的气候是我一直在寻找的,它处于一个小盆地里,昼夜温差较大,非常适宜仙人掌的存活和生长。”“仙人掌王国”的负责人王文鹏说。

  走进这座占地超过100亩的仙人掌植物园,放眼望去,一片茫茫的沙漠,片片绿意点缀其中,散发着蓬勃的生命之美。

  “我们以产区、科属等专业分类手法,辅之以现代景观表现方式,展示原产地异域风情。”王文鹏说。对于园内超过5000个品种的仙人掌,王文鹏如数家珍,这座由他所一手创立起来的仙人掌王国,被誉为是亚洲最大的多肉植物生态景观植物园。

  事实上,“仙人掌王国”已经成为当地旅游市场的引流利器。“我们将其纳入双第农场的全域旅游版图,与周边的万里生态水系、农业休闲旅游项目以及建设中的文创园串联成线,而‘仙人掌王国’正是最富特色的旅游节点。”庄立新告诉记者。

  农场中还有另一个独具特色的项目——鹭凯生态农庄。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走进庄园,远处是山,近处有水,到处都有鲜花点缀。一座座离地数尺,用木头、稻草搭盖起来的吊脚楼茶馆掩映在郁郁葱葱的树丛中。

  这个依托双第农场建立起来的庄园,是一个集休闲产业、绿色农业、田园社区等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以不破坏双第农场原有用地为原则,在庄园里设立采摘园、耕作体验园,保留旧校舍,改造为民俗酒店。这种“生态 产学研相结合”模式,集可持续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吸引了来自各地的游客。

  本着“环保、永续、修复性建设”的理念,庄园目前有果园地约500亩,种植菠萝蜜、百香果、芭乐等20余种水果;农田地约200亩,种植草莓及各种时令蔬菜供应园区需求,部分农田采取休耕养地;并建设观赏鱼基地、鱼稻共生基地、农耕体验园、采摘园、农夫集市等。近两年来,农庄接待游客近10万人次,带动了双第的假日经济,也解决了部分当地农民的就业问题。

“青山青”赢得“归侨归”

      “来尝尝我们自己做的印尼地道的千层糕!”当地的印尼归侨梁慧蓉热情地招呼记者。

  作为第二代印尼归侨,梁慧蓉看到了双第生态旅游大好前景,前些年和丈夫从厦门回到农场开了家印尼糕点店,手艺由归侨奶奶和母亲传授,琳琅满目的东南亚风情美食,令游人仿如置身异国,流连忘返。

  而农场环境的干净整洁,更与归侨村民们的自觉自发离不开关系。

  “来到我们这里,可以尽情地深呼吸。”76岁的印尼归侨曾水亮夫妇热情地邀记者到家里小坐。老曾的家是农场统一设计的二层半楼房,四周环境干净美丽,房间内同样被夫妇俩收拾得非常整洁,几乎挑不出一样多余碍眼的物件。曾水亮说,印尼归侨有很强的保洁意识,上世纪60年代刚到农场时,即使住在没铺砖的房子,家家户户也都注重做好卫生。2008年搬入新村后,大家把屋里屋外收拾得更加舒适宜居。

  农场因势利导,把城市特有的“门前三包”保洁机制引进各管区,建立保洁队伍,实行“村收集、场中转”的垃圾处理机制,倡导侨民房前屋后种花种菜。

  双第华侨农场本是1960年2月为安置印尼、越南、缅甸等八个国家和地区的归侨而创办的,当时共安置归侨13批4719人。侨民回乡后便在此扎根生活,也将东南亚特有的风土人情带到了这片土地。全域旅游的发展,离不开侨乡文化的支撑,每年,侨民独特的美食文化节等活动,为这座华侨农场带来了独具韵味的欢乐景象,吸引了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一路逐绿一路歌,酌南洋风情、享异域美食、游青山绿水、赏阆苑奇葩。

  悠长的历史、朴实的人民、多彩的文化,双第华侨农场既是一个清秀、传统的世外桃源,也是一个包容、现代的精致小镇。

  这个曾经人人都往外跑的空村落,如今人员逐渐回流,为乡村注入了新的活力。墙头屋外,又见袅袅炊烟升起。

  •   华侨农场是中国外交史上一条几乎被遗忘的支流。全国现有华侨农场84个,其中广东23个、广西22个、福建17个、云南13个、海南5个、江西3个、吉林1个。全国84个华侨农场中,有41个系五六十年代为安置马来西亚、越南、印度尼西亚、缅甸、印度等国8万多归难侨而设立的,有43个系七十年代末为安置越南难侨而设立(越南难侨共约26.3万人,其中华侨农场安置16万人,农垦、林场安置7万人,其余为社会分散安置)。

  •    中文名称: 华侨农场 英文名: Bostonian Confucianism 成立时间: 1950年 分布: 广东、广西、福建、江西等地 安置人口: 16万人 现有数量: 84个

  •   华侨农场具体有自己特点,一是归侨侨眷集中,他们来自各个国家,有着不同社会制度生活体验;二是绝大多数归侨是被迫离开异国的,在原居留地还有亲戚、朋友,他们与海外有着密切的联系;三是华侨农场由于政策性、社会性负担较重,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步伐不快;四是广大归难侨的生产生活水平相对较低,他们迫切希望加快华侨农场的改革和发展。

      党中央、国务院对华侨农场的改革和发展十分关心,1985年在《关于国营华侨农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明确了华侨农场要走我国农村改革的道路,彻底改变现行农场的经济体制,逐步调整产业结构,切实扩大生产经营者的自主权,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特别是归难侨的积极性,促进华侨农场自我发展、自我积累的能力,确实提高归难侨的生活水平。

  • 珠海市红旗华侨农场佛山市迳口华侨农场台山市海宴华侨农场汕尾市陆丰华侨农场珠海市平沙华侨农场清远市英华华侨茶场惠州市潼湖华侨农场鹤山市合成华侨农场广州市珠江华侨农场清远市黄陂华侨农场惠州市杨村华侨柑桔场湛江市奋勇华侨农场广州市花都华侨农场清远市英红华侨茶场梅州市蕉岭华侨农场深圳市光明华侨畜牧场揭阳市大南山华侨农场清远市清远华侨农场韶关市消雪岭华侨茶场肇庆市大旺华侨农场揭阳市普宁华侨农场阳江市岗美华侨农场恩平市大槐华侨农场 桂林市桂林华侨农场百色市百色华侨农场南宁地区天西华侨农场柳州地区凤凰华侨农场南宁市武鸣华侨农场南宁地区浪湾华侨农场南宁地区桃城华侨农场钦州市丽光华侨农场南宁市五合华侨农场南宁地区左江华侨农场柳州市伏虎华侨农场钦州市东风华侨林场南宁市白合华侨农场南宁地区海渊华侨农场柳州市柳城华侨农场防城港市十万山华侨林场南宁地区新和华侨农场南宁地区西长华侨林场柳州地区来宾华侨农场柳州地区迁江华侨农场南宁地区宁明华侨农场南宁地区渠黎华侨林场

    福建地区:宁德市东湖塘华侨农场泉州市北硿华侨农场漳州市双第华侨农场厦门市竹坝华侨农场厦门市天马华侨农场漳州市丰田华侨农场漳州市南山华侨茶果场漳州市梅州华侨农场福州市江镜华侨农场泉州市雪峰华侨农场福州市长龙华侨农场泉州市双阳华侨农场福州市东阁华侨农场莆田市赤港华侨农场漳州市常山华侨农场三明市泉上华侨农场南平市武夷华侨农场

    云南地区:大理市彩凤华侨农场曲靖市陆良华侨农场文山市金坝华侨农场德宏市芒市华侨农场大理市太和华侨农场临沧市耿马华侨农场文山市平远街华侨农场玉溪市甘庄华侨农场玉溪市红河华侨农场临沧市勐库华侨农场文山市稼依华侨农场大理市宾居华侨农场保山市柯街华侨农场

    海南地区:万宁市兴隆华侨农场琼海市彬村山华侨农场东方市东方华侨农场澄迈县澄迈华侨农场文昌市文昌华侨农场

    江西地区:抚州市秀谷华侨农场宜春市敖山华侨农场吉安市金坪华侨农场吉林地区:扶余市扶余华侨农场新疆地区:新疆华侨农场(农八师一四三团)

  •   华侨农场和它的居民已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成为历史记忆。它的存在,是中国外交史上一条几乎被遗忘的支流。华侨农场,一个诞生于上世纪的名词。到今天,它和它的居民们已渐渐淡出视线,成为封存在历史里的记忆。他们来自不同的国家,命运却十分相似。在自己的祖国,他们却固守着祖籍地和侨居国的语言和生活习惯,坚持讲印度话、白话、客家话……哪怕是做一道越南凉鸡,也一定要用产自越南的鱼油做调料。他们的固执,让自己变成外人眼中的陌生人。他们的历史,是中国外交史上一条几乎被遗忘的支流。

      1959年,印尼发生严重排华事件,华人财产被掠夺,财产被掠夺,流离失所。“没有压迫和剥削”的新中国成了他们的向往之地。中方经与印尼协商,派轮船到印尼接回一批华侨,让他们参与国家建设。

      上世纪50年代末,中印关系恶化,印度华侨受到冲击。很多印度华侨要求回国,中国政府派了多艘船到印度接华侨。

      如果说印尼和印度华侨的回国之路还算“坦途”的话,越南华侨的回国之路就只能算是逃难了。“身上背着锅和米,大人手上拉着娃娃,从越南内地往中越边境跑,房子、地产、山林、快要成熟的大米,一样都没有带回来。”

      1971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华侨、侨眷出入境审批工作的规定》,恢复了对华侨和侨眷的出国审批;1978年,又颁布《关于放宽和改进出国归侨侨眷出境审批意见》,1979年,又进一步简化了审批程序。这些政策出台后,有亲属在香港或他国的归侨纷纷申请移居香港或他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广州各区风险区域最新动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