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提高孩子记忆力不吃点苦头,是不会长记性的吗?

没头脑和不高兴读书心得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书心得吧。你想好怎么写读书心得了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没头脑和不高兴读书心得,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没头脑和不高兴读书心得1

  放假了,妈妈为了丰富我的暑假生活,给我买了许多书让我在书中学到了许多课外知识,又懂得了许多做人和做事的道理。其中我最喜欢看的是《没头脑和不高兴》这本书。

  这本书讲的是两个小朋友――没头脑和不高兴:“没头脑”做什么事情都不认真,常常丢三落四,“不高兴”特别固执任性,不喜欢听别人的劝。他们长大后,“没头脑”当上了工程师,建造了一栋三百层高的摩天大楼,却忘记了装电梯。孩子们要去大楼里的二百二十五楼剧场看戏,因为没有电梯,上下楼要一个月。而“不高兴”长大后当了一名演员,他演的是《武松打虎》的老虎,总不高兴按照剧情的要求被武松打死,结果急坏了台下看戏的孩子们。

  看完这本书,让我明白了很多道理:我们不能像“没头脑”一样丢三落四,也不能像“不高兴”一样,碰到不如自己意的就不高兴,耍脾气。要在平时学习中严格要求自己:每次做完作业、考完试认真检查;在生活中,从小事做起,让自己长大后做个对社会有帮助的人。

没头脑和不高兴读书心得2

  一天我放学回家,妈妈神秘地拿出一本书给我看,书名是《没头脑和不高兴》,我一看就笑了,这本书名好奇怪啊。妈妈说这是她们小时候看过的书,非常有意思。我迫不及待地翻开书看起来,越看越入神。

  书中的“没头脑”和“不高兴”是两个主人公的外号。“没头脑”一点也不笨,他只是做事丢三落四、马马虎虎;“不高兴”不是不会笑,而是他太固执,别人让他做什么他总说“不高兴”,不喜欢与别人配合。这两个人凑到一起闹了不少笑话。他们长大以后,“没头脑”成了工程师,他建了一幢一千层的少年宫,可是建好后,才发现忘记装电梯,去大楼里看节目的人都要带着被子和食物才行,大家可生气了。“不高兴”当上了演员,表演武松打虎时他扮演老虎,却总是不高兴被武松打死,气坏了“武松”,急死了观众,结果变成了虎打武松。这两个人可真滑稽。

  看完他们的故事,我觉得我身上也有“没头脑”和“不高兴”的影子,我以后一定要改正那些粗心、马虎、任性的坏毛病,做事情多动脑子,做一个认真、诚实、细心的好孩子。

没头脑和不高兴读书心得3

  前两天我津津有味地读完了任溶溶爷爷写的《没头脑和不高兴》,才明白没头脑和不高兴是这本书里两个小主人公的外号,没头脑他有头有脑,读书也很好,但就是有一个坏毛病凡事好打折扣。不高兴不是不会笑,而是固执任性,总不愿意与他人协调配合。

  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没头脑和不高兴遇到了一位仙人,仙人把他俩变成了大人。没头脑变成了大人后当上了工程师,设计了一座三百层高的摩天大楼,却忘记了建电梯,要走到二百二十五层去看戏可不容易,得背上干粮、被褥,上下一次要一个月。戏的名称叫《武松打虎》,不高兴扮演的就是老虎,打了四五个钟头后,武松连拳头都举不起来了,可老虎还是精神赳赳,台下的观众不明白是《武松打虎》,还是《虎打武松》,尽管这样不高兴嘴里还在嘟囔:不高兴,不高兴!整打了四天四夜,没头脑觉得情形不对,就祈求仙人把他们变回去,让他们从头来过,从小养成好习惯,正好仙人算算一个月期限到了,就把他们又变回了小孩子。

  读了这个故事,我明白了好习惯应当从小养成,因为长大了习惯就很难再改正过来,比如握笔姿势,坐姿、算算术竖式本不离手,且要坚持干净整齐等等,并且经过这本书还让我懂得了要尊敬长辈,独立思考,与人合作,刻苦学习,勇敢坚强,富于冒险这本书对我真是受益匪浅。

没头脑和不高兴读书心得4

  读完《没头脑和不高兴》这本书之后,我明白了这本书讲的是:”没头脑“和”不高兴“是两位主人公的外号,”没头脑“不是不聪明,只是做事马虎,常常丢三落四的;”不高兴“不是不会笑,而是固执任性,总不愿意与他人协调配合。”没头脑“当上工程师以后,设计了一座三百层的摩天大厦作为少年宫,却忘了设计电梯,到了二百二十五层楼上去看场戏,得背上干粮、被褥,上下一次要一个月。”不高兴“却跟他人搭档演武松打虎,他扮演老虎,却总是不高兴按照剧情的要求被武松打死,结果急了台下看戏的小朋友,最终,还是”没头脑“把他拖了下去,仙人把他们变回来后,”没头脑“变得”有头脑“了,”不高兴“也变得性格开朗了。

  读完这本书之后,我发现这本书很幽默,让我快笑掉牙了,这本书的意义就是,让我们在童年里多一些欢乐,让这本书陪伴我们度过一个欢乐完美的童年。但我一个很深的感悟:我们不要学不高兴,天天都不欢乐,也不要学没头脑,总是整天丢三落四的,我们要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改掉缺点。

没头脑和不高兴读书心得5

  没头脑是个有头有脑的孩子,但是别人为什么叫他有头脑呢?因为他做事总是没头脑,他去上学校的时候走到一半帽子掉了,在学校又把书包掉了。不高兴又是怎么回事呢?他总是不高兴,在走路的时候,同学们都走人行道,但是他偏要走有水坑的路,嘴里还嘟囔着:“不高兴!不高兴!”在一个老爷爷的帮助下,他们俩都变成了大人。没头脑是个建筑工程师,他设计了一座少年宫,有三百层高,可他造的时候忘记造电梯了,这下可麻烦了,走了十五天才到剧场,这次演的是《武松打虎》,原来他的老朋友不高兴演的就是这只老虎,可是老虎不高兴躺下,结果和武松打个没完没了,观众都求求它倒下来死了,不然粮食可不够了。最后是没头脑把不高兴拉到仙人的地方,仙人就把他们变回小孩子了,他们终于明白了,习惯是伴随人的一生的,要从小养成好习惯。

  看了这本书,我知道养成好习惯的重要性,没头脑告诉我们不能丢三落四,对待什么事情都要细心。不高兴告诉我们每天都要开开心心,不要只由着自己,也要为别人着想。生活中我们就要高兴,仔细的对待每一天!

没头脑和不高兴读书心得6

  没头脑和不高兴是一对好朋友。

  我们先来说没头脑吧!

  他的名字叫没头脑,人可有头有脑。头还挺大的,眼耳口鼻,那样不少。他读书也聪明,绝不可能没头脑。大家叫他没头脑,因为他记什么都打个折扣,缺点零头,不长记性,所以大家才叫他没头脑。

  下面我们再来说说不高兴。

  这个不高兴怎么不高兴呢?也有个道理。他就有那么个怪脾气,一件事情,大伙儿谈得好好的,他偏来个“不高兴”,这也不高兴,那也不高兴。大伙儿要上东,他不高兴上东,要上西;大伙儿,上西了,他又不高兴上西,要上东。这么个人,谁还高兴跟他玩。可你不高兴跟他玩,他可是不高兴你不高兴跟他玩,换句话说,就是他偏偏高兴跟你玩。真把人烦死哩!

  从今以后,我不管干什么事情,都要认认真真地干,千万不能丢三落四,而且我还要天天都是高高兴兴的样子,不能生气。这些事我一定能做到,我相信你们也能做到,加油!

没头脑和不高兴读书心得7

  《没头脑和不高兴》是任爷爷写给小朋友的书,不过,我姨妈读过之后也觉得这本书写得非常好,很有教育意义。这本书说的是两个小朋友,一个叫“没头脑”,一个叫“不高兴”。“没头脑”记什么都打折扣,糊里糊涂的造了三百层的少年宫,却把电梯给忘了;“不高兴”由着自己的性子来,上台演《武松打虎》里的老虎,他不高兴了,武松怎么也“打不死”老虎。角色都是从生活中来,我有时就是那个“没头脑”,糊里糊涂的,不是忘这就是忘那,做事马马虎虎,丢三落四的,这次数学没有考满分,就是我马虎的结果。

  有时就是那个“不高兴”,我不高兴的时候,会大吵大闹,会乱发脾气,会惹人生气,不听话还不理人等等。看完这篇故事之后,我知道,做任何事都要认真细心,遇事多为别人考虑,不能只顾自己,爸爸妈妈上班都已经很辛苦了,我还不懂事,惹他们生气,就不是好孩子了。从今往后,我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脾气,做个听话不闹人的好孩子。

没头脑和不高兴读书心得8

  自从我读过《没头脑和不高兴》这本书以后,里面的生动故事就经常浮此刻我的眼前,像一面镜子一样,让我受益匪浅。其中,我最喜欢《没头脑和不高兴》和《一个天才杂技演员》。

  《没头脑和不高兴》里面的没头脑,做事情总是丢三落四,造一栋高楼忘了设计电梯,自我也尝到了苦头。我想起了自我也有这样的坏毛病,有时候妈妈叮嘱我,外出的时候别忘了带钥匙和开水,我经常是锁门了才想起钥匙没带,渴了才想起没带水,真懊悔自我做事粗心大意。故事里面的不高兴,自我做什么别人也要跟着做什么,要不然就不高兴,耍小脾气。不高兴有时候不就是自我的小影子吗?

  《一个天才杂技演员》里面的泰焦傲就以为自我是个天才,有鲜花和掌声了,就躺在床上大吃大喝。甄用工喊他起来练功,他就说:”我是天才。“最终,他吃胖了,演不了精彩的杂技了。甄用工虽然是个小丑,凭着坚持不懈的练习,成了一个优秀的杂技演员。读了这个故事,更让我明白,天才出于勤奋。就像爱迪生发明电灯一样,经过了千百次的实验。爱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我相信经过自我的努力,梦想就不遥远。

没头脑和不高兴读书心得9

  记得小时候每当我做错事的时候,爸爸总会说我做事没头脑,妈妈呢总说我是不高兴。我还一向纳闷没头脑和不高兴是何许人也之后才渐渐明白原先没头脑和不高兴是爸爸妈妈小时候看的动画片《没头脑和不高兴》的主人公啊!直到之后,在教师的推荐下,我认认真真地看完动画片《没头脑和不高兴》,这才真正认识了没头脑和不高兴。

  没头脑和不高兴是一对可爱又可气的活宝兄弟。没头脑整天丢三落四,就说早晨上学连书包都忘了拿,刚拿好书包,又忘记带帽子,妈妈都为他将来发愁。再说不高兴吧,他整天愁眉苦脸。就说那次下大雨吧!人们不让他走泥坑,他还偏走那里,嘴里喊着:不高兴不高兴,扑通掉进了大泥坑里去了。

  没头脑和不高兴的故事告诉我们光有远大的目标是远远不够的。我要把没头脑和不高兴当做我身边的一面镜子,时时刻刻照照自我有没有这样的毛病。

  没头脑和不高兴的故事告诉我们要从小事做起,踏踏实实地走好每一步,学会用我们脑子来思考问题,增长知识。同时我们要天天高高兴兴,快欢乐乐,把烦恼和忧伤都要扔在脑后,要热爱我们完美的生活。总之我们要好好学习,坚持认真而谦虚的学习态度,这样才能在不就的将来有所成功!同学们,你们说是吗?

没头脑和不高兴读书心得10

  这几天,我读了一本书,书名叫《没头脑和不高兴》这本书太好笑了,害的我笑的刚长好的伤口都裂开来了。书里的主人公是两个小朋友,一个叫“没头脑”,一个叫“不高兴”,妈妈说这个“没头脑”有点像我。书中主要描述了“没头脑”因为粗心,“不高兴”因为坏脾气而发生的一些故事。“没头脑”和“不高兴”遇到了仙人,仙人把他们变成了大人,并让“没头脑”做了建筑工程师,“不高兴”做了演员。做了建筑工程师的没头脑造了一做300层的少年宫,仅有楼梯没有电梯,最终只好走楼梯到225楼看“不高兴”表演武松打“虎”,爬了1个多月楼梯才到。“不高兴”演的是老虎,但他就是不高兴被打死,于是和武松大战了几天几夜,不明白是武松打虎,还是虎打武松,观众看的累死了,并且带的粮食也不够了。幸好“没头脑”认识到了他们俩的毛病,拽走“不高兴”找到仙人,求他把自我变回了小孩。从此,“没头脑”改掉了粗心的坏毛病,变成了一个细心的孩子。

  看完这本书,我也深刻意识到“粗心”这个毛病要不得,联想到生活中,我常常因为粗心大意导致考试漏做题目或者丢分,妈妈说:“粗心的毛病必须要改,有些设计师,设计图上多一笔少一笔,往往会导致一幢大搂倒塌。医院的'医生缝伤口的时候,多一针少一针,病人要多吃很多痛苦的。”妈妈还告诉我前几天有位妈妈倒车时,因为粗心把自我五岁的女儿给压死了。我真替那个宝宝和妈妈感到悲痛,我觉得粗心实在太可怕了,所以我必须要改掉这个坏毛病。从小养成做事认真细心的好习惯!我可不想等到我长大了因为粗心闯下大祸,所以和“没头脑”一样,趁着我还是小孩,认真对待每一件事,细心做好每一件事,和“粗心”说“再见”!

没头脑和不高兴读书心得11

  我读完这本书后的感想是做任何事情都不能急于求成,而是要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地去完成。就行没头脑他们一样,他们都想成为大人,而当他们真的有机会去做大人能够做的事情的时候,他们却做不好。所以,我们此刻应当做的就是要好好学习,积累知识,等长大以后就能够完成自我想要做的那些事情了。

没头脑和不高兴读书心得12

  今天上午,我在家读了《没头脑和不高兴》,我觉得这个故事很有趣。

  书里面的没头脑是个丢三落四的人,不高兴是个老是跟别人唱反调的人。

  有一天,他们碰到了仙人,他们想要仙人把自己变成大人,做件大事请给大家瞧瞧。

  长大后的没头脑变成了建筑工人,他造了300层高的少年宫,可是他丢三落四的毛病又犯了,他居然忘了给少年宫安装电梯,小朋友们去225楼看戏,只能一步一步的爬楼梯,而且要爬15天,大家都抱怨工程师是个丢三落四的人,没头脑听了惭愧极了。

  不高兴成了一个演员,他在《武松打虎》这场戏里扮演老虎,可是他唱反调的毛病又犯了,一场戏打了好几天,看戏的小朋友都忍不住抱怨起来,没头脑一看情况不对,拖着不高兴离开了少年宫,他们找到了仙人,要求变回原来的模样,下定决心改掉自己身上的坏毛病。

  看了这则故事之后,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坏习惯害人不浅,我们不应该学没头脑那样丢三落四,也不应该学不高兴那要老是唱反调,我们应该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长大后才能好好的建设我们的国家。

没头脑和不高兴读书心得13

  这几天,我读了一本书,书名叫《没头脑和不高兴》这本书太好笑了,害的我笑的刚长好的伤口都裂开来了。书里的主人公是两个小朋友,一个叫“没头脑”,一个叫“不高兴”,妈妈说这个“没头脑”有点像我。书中主要描写了“没头脑”因为粗心,“不高兴”因为坏脾气而发生的一些故事。“没头脑”和“不高兴”遇到了仙人,仙人把他们变成了大人,并让“没头脑”做了建筑工程师,“不高兴”做了演员。做了建筑工程师的没头脑造了一做300层的少年宫,只有楼梯没有电梯,最后只好走楼梯到225楼看“不高兴”表演武松打“虎”,爬了1个多月楼梯才到。“不高兴”演的是老虎,但他就是不高兴被打死,于是和武松大战了几天几夜,不知道是武松打虎,还是虎打武松,观众看的累死了,而且带的粮食也不够了。幸好“没头脑”认识到了他们俩的毛病,拽走“不高兴”找到仙人,求他把自己变回了小孩。从此,“没头脑”改掉了粗心的坏毛病,变成了一个细心的孩子。

  看完这本书,我也深刻意识到“粗心”这个毛病要不得,联想到生活中,我常常因为粗心大意导致考试漏做题目或者丢分,妈妈说:“粗心的毛病一定要改,有些设计师,设计图上多一笔少一笔,往往会导致一幢大搂倒塌。医院的医生缝伤口的时候,多一针少一针,病人要多吃很多痛苦的。”妈妈还告诉我前几天有位妈妈倒车时,因为粗心把自己五岁的女儿给压死了。我真替那个宝宝和妈妈感到伤心,我觉得粗心实在太可怕了,所以我一定要改掉这个坏毛病。从小养成做事认真细心的好习惯!我可不想等到我长大了因为粗心闯下大祸,所以和“没头脑”一样,趁着我还是小孩,认真对待每一件事,细心做好每一件事,和“粗心”说“再见”!

没头脑和不高兴读书心得14

  暑假期间,我看了任溶溶爷爷写的《没头脑和不高兴》这篇童话故事。

  首先让我们认识一下“没头脑”,他是一个平时做事丢三落四,做什么事都做不完整的人;而“不高兴”呢,他则是个很任性、凡事都不合作的人。

  我觉得任爷爷真是太伟大了,他怎样会明白我身上的这两个坏习惯呢?难道是谁帮我泄了密!

  原先任爷爷早就看出了我们这代人身上的缺点了,特地写了这个故事警告我们所有的人。

  从小我就是大人手中的心头肉,由于他们对我的照顾太细心周到了,总怕我吃亏,以至我此刻生活自理本事极差,经常不能完整地完成一样事情;大人的溺爱,又使我变得很自私,总觉得自我就是对的,所以不懂得去谦让,弄得大家都不高兴。

  虽然我身边的很多小朋友也有很多和我一样的毛病,但我觉得我是幸运的。因为偶然的机会,我读了这本书,并能很快又认识到了自我的错误。“没头脑”和“不高兴”遇见了神仙爷爷,让他们认识到了自我的不对,而任爷爷就是我遇见的“神仙爷爷”啊!我会将任爷爷的故事永远记在心里,做一个做事有始有终、所有人都喜欢的人,虽然我明白改变坏习惯很难,但我必须会努力的。

  这个暑假真是太好了,让我们和以前的坏习惯说再见吧!变身……!

【没头脑和不高兴读书心得】相关文章:

「让他玩」和「玩到吐」对应着不同的养育风格

看了下现有高赞回答,主要观点大致分为两类:

「让他玩」派:摇摇车又不贵,孩子还小,让她玩呗
「玩到吐」派:坐,必须坐到吐,之后保准再也不想坐了

这些看似不错的方法,是不是都有点怪怪的?针对玩摇摇车的具体场景,也许是有效的,但如果到了其他育儿场景呢,就能看出类似方法的问题了。

场景一:孩子希望一直看动画片
「让他玩」派:动画片嘛,孩子还小,让他看呗——不对吧?一直看屏幕对视力不好吧?
「玩到吐」派:看,必须看到吐,之后保准再也不想看了——现实中也不太可行,孩子可能成瘾。

再来看一个相同养育逻辑的反向场景。

场景二:孩子不想吃饭且身高体重明显不达标
「让他玩」派:不想吃呀,孩子还小,不吃就算了——偏食挑食就是这么来的
「玩到吐」派:不吃就不吃,饿着他,自己饿极了自然就吃了——短期有用,但彻底把孩子饿怕了可能导致他对缺乏食物有极度焦虑从而暴饮暴食,也有可能孩子这次饿极了猛吃一次,下次依然要等到饿极了才猛吃一顿。

现在,我们再顺着这些解决方法的逻辑去捋一捋,就能发现问题了:

「让他玩」派认为,孩子还小,只要是正常的需求,家长力所能及地去满足他就好了。这类家长常说:「孩子还小,多大点事儿呀?」
「玩到吐」派认为,你随意呗,等到你出事了,就自己长记性了。这类家长常常任由孩子冒着受伤的风险,并喜欢将「家长选择的惩罚」伪装成「逻辑后果」。
「让他玩」派养育孩子的底层逻辑就是高回应、低要求,
「玩到吐」派养育孩子的底层逻辑则是低回应、低要求。

1967 年,鲍姆林德(Baumrind)提出[1],养育方式与孩子的行为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她将父母的养育风格分为了四类,并持续研究着不同养育风格对孩子的影响[2]。1983 年,Maccoby 和 Martin 使用根据父母给予孩子的温暖和情感,以及父母的接受或控制和参与的二维框架扩展了这种养育风格模型,将养育风格大致分为以下四类[3]

  • 高回应、低要求:放纵型养育

放纵型的中文译名听起来有点奇怪,实际对应的英文直译过来应该是「允许」。这类父母表现出对养育孩子的高度热情和很弱的控制。

对于孩子来说,他们的行为更像是朋友而非父母。

放纵型的父母,家庭中几乎没有规则,对孩子也有很少的期望或指导,非常类似我们所听到的「散养」或「放养」。他们是爱和自由的倡导者,往往对孩子的要求不高,也很少主动去控制孩子的行为,并且令孩子对行为的边界感到很模糊。

研究发现,如果这类父母在养育中采取宽松放纵式的养育,将可能导致孩子社交能力和学习成绩的下降,同时还会带来性格上的专横、依赖及冲动行为。

放纵型父母养育出的孩子,通常自控能力和自我期望不高,难以坚持,且情绪自控能力稍弱。

  • 低回应、高要求:专制型养育

专制型的父母更像是独裁者,他们对于孩子采取高度和严格的控制,但回应程度和热情程度比较低。

在养育方面,他们会采取严格的纪律和规则,和孩子的谈判及沟通相对较少。

这类父母对孩子也有很高的期望,但是对于规则的灵活度有限,经常使用惩罚,在管教孩子的时候,也通常只是单向沟通。专制型养育的父母,容易产生和他们敌对的孩子,甚至有可能会让孩子加倍地叛逆等。当孩子的内心缺乏对事情的掌控时,可能处于焦虑状态,并且容易失去独立探索,从而发展自主权的机会。

这类家庭通常是社会经济条件较低,父母也很难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对孩子的热情和回应之中。专制型的养育容易滋生孩子的不良行为——尽管并非都是如此——进而使家庭承受更大的压力,甚至会加剧贫困家庭在整个社会系统中的状况。

  • 低回应、低要求:忽略型养育

忽略型的父母对于孩子的养育存在很低的热情,同时他们也不会过多控制孩子,因此,更谈不上任何特定的管教风格。

这类父母容易让孩子拥有过多的自由,而且由于他们对孩子既不要求也不回应,因此容易导致孩子的行为问题且可能致郁。

在青少年阶段,这类孩子容易感到父母高水平的排斥,容易表现出更多的外在不良行为,包括攻击性行为,注意力问题乃至违法等。

相较于那些在充满着爱和接纳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的人,忽略型父母养育出的孩子,对于问题的处理效率也较为低下。

  • 高回应、高要求:权威性养育

鲍姆林德认为,权威型父母对孩子的成长表现出高度的热情,又表现出高水平的控制力。在养育方面他们倾向于对孩子寄予很高的期望,同时向孩子清楚的说明规则,并常常与孩子们交流。

研究发现,权威型父母的养育会促进孩子在能力、成熟度、自信和自控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因此,目前学界认为权威型的养育方式可能是最有效的。

然而,必须承认的是,这一养育方式对父母的精力和时间要求是最高的。如果家庭生活存在巨大的金钱等压力,这些父母很难做到权威型的养育方式。

不论在中西方,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家庭中,父母更倾向于采用民主和相互尊重的养育方式(权威型);而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家庭,更倾向于采取专制和以父母为中心的教育方式(专制型)。

「让他玩」和「玩到吐」的潜在问题

现在来看,「让他玩」派可能是放纵型养育,「玩到吐」派有点接近忽略型养育,他们共同的特点都是对孩子的要求很低,并认为孩子自己知道应该何时停下来:

「让他玩」派:孩子不会有无尽的欲望,满足他,他自然就会停下来了
「玩到吐」派:孩子的选择必将承担相应的后果,作为父母无须提醒,让他自己吃亏了,自然也就停下来了

这样的处理逻辑,还很容易在各种问题上出现「养育原则前后不一致」的状况。

今天坐摇摇车便宜,我让你随便坐;明天去迪士尼或环球影城贵,我就不同意了
今天有时间可以坐摇摇车,我让你随便坐;明天急着回家做饭,我就不同意了

这会让孩子很困惑,尤其是 2 岁半的孩子,如何指望他每次都去理解不同的规则呢?

一些亲测有效的解决方案

养育中所遇到的挑战,恰恰是孩子和父母共同成长的机会。

在「如何限制孩子需求」这件事上,对于 2 岁半的孩子,作为一名自己带了两个孩子 5 年的全职妈妈,我觉得以下一些方法实测有效:

每周可以玩一次,但你可以选哪天玩;每天可以玩一次,但你可以选玩哪只等等。

给予 4 岁以下的孩子有限的选择权,能避免你和他之间陷入权力斗争的旋涡;而且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如此。

你也许会说:「孩子说一次不行,我就是得玩两次,该怎么办?」

那不妨想想孩子到底为什么会和你挑起权力之争?是 2 岁的叛逆期在试探你的底限、挑战你的规则,还是看到别的孩子玩了两次自己也希望效仿?是特别喜欢这只的长相所以想多玩一次,还是平时我们不允许孩子做很多事,所以我们一旦松口,孩子就希望能得寸进尺?

比如,我们可以再放权,比如给孩子 5 个一元硬币,告诉他这周可以玩五次,今天可以玩两次,但明天可能就不能玩了,让他考虑更长远的结果,而非只在意短期效果,从而培养孩子的自控能力。

有时候不是给予选择这个方法没用,多试几种不同的放权方式,总归会有用。

我会和孩子玩一些「探险游戏」,重新设计去买菜和回家的路线,避开那些摇摇车密集的区域,避免对孩子的刺激。

当孩子对规则提出挑战时,家长不能因为孩子挑战就让步,也不能忽略孩子的需求而固守。更可行的办法是建立每周一次的「规则探讨时间」,日常遇到的问题先写下来贴冰箱上,到了固定的讨论时间再予以讨论。

「规则探讨时间」一方面能在已经冷静和互相尊重的氛围下充分讨论;另一方面能让孩子在关键时刻不撒泼,而是尊重规则——也许这一刻我对于规则不满,但我也要先按规则执行下来,再试图去改变规则。

固定的「规则探讨时间」更像是「关于规则的规则」,能在关键时候避免孩子一直和你讨论、纷争、情绪失控着要求等。


我不会因为孩子小,就一直满足他的要求,期待欲望饱和后自动停下来;我也不会因为想要让孩子停下来,伪装成满足他需求的样子,让他自己吃吃苦头。

我家的规则,是我和孩子共建和共守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一岁宝宝吃苦的没反应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