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尿功能障碍尿道括约肌松弛怎么治过度收缩导致尿动力学改变是什么意思?

Dysfunction,NLUTD),是一类由于神经系统病变导致膀胱和/或尿道功能障碍而产生的一系列并发症的疾病总称。通常在有神经病变的前提下才能诊断。所有可能累及储尿和(或)排尿生理调节过程的神经系统病变,都有可能影响膀胱和(或)尿道功能,成为NB。

NB患者可由于膀胱逼尿肌和(或)括约肌功能失调而表现为尿潴留、尿失禁,还可因逼尿肌过度活跃,膀胱壁顺应性下降,引起膀胱内压上升,导致膀胱壁的形态改变,比如小房小梁、憩室形成。持续膀胱压力升高还能导致上尿路的变化,如输尿管反流,肾盂积水,肾损害,甚至终末期肾病导致死亡。NB治疗的目的主要是保护上尿路功能,重建或部分重建下尿路功能,从而降低并发症及病死率,提高生活质量。因此全面系统的评估,对于NB规范化管理以及后续的诊断及治疗都极其重要。

NB的分类方法众多,Madersbacher基于排尿期和充盈期膀胱逼尿肌和尿道外括约肌的收缩状态,提出Madersbacher分类法。

1、逼尿肌过度活跃伴尿道括约肌过度活跃;

2、逼尿肌过度活跃伴尿道括约肌活动不足;

3、逼尿肌过度活跃伴尿道括约肌活动正常;

4、逼尿肌活动不足伴尿道括约肌活度活跃;

5、逼尿肌活动不足伴尿道括约肌活动不足;

6、逼尿肌活动不足伴尿道括约肌活动正常;

7、逼尿肌活动正常伴尿道括约肌过度活跃;

8、逼尿肌活动正常伴尿道括约肌活动不足。

Madersbacher分类方法基于尿动力学结果,将NB分为以上8种类型,对于不同水平的神经病变导致的NB其病理生理学改变具有一定规律性,但是并非完全与病变水平相对应。不同的病因、不同的患者,同一水平病变以及同一患者的不同病程,其临床表现和病理改变均不同。

脑桥上病变时,由于损伤了大脑的抑制中枢,大脑皮质无法感知膀胱充盈,不能随意控制储尿和排尿,往往出现逼尿肌过度活动,临床上表现为尿失禁,由于脑桥排尿中枢是完整的,逼尿肌—括约肌协同性通常为正常的。骶髓损伤患者根据损伤的神经核团的不同,临床表现也不同。如果逼尿肌神经核损伤而阴部神经核完整,表现为逼尿肌松弛或无反射、膀胱容量增大且压力低,外括约肌痉挛,从而导致尿潴留;如果阴部神经核损伤而逼尿肌神经核完整,则表现为括约肌松弛,逼尿肌过度活动或者逼尿肌痉挛,膀胱容量降低,从而导致尿失禁。如果逼尿肌神经核和阴部神经核同时损伤,则出现混合的改变。骶髓以上的脊髓损伤患者,中枢调节排尿的下行通路被阻断,这种协调膀胱、肠道、括约肌功能的反射通路因此被打乱;同时,完全脊髓损伤后膀胱尿道感觉的上传通路被中断,括约肌的保护性反射以及中枢对逼尿肌自主反射的抑制作用丧失,导致逼尿肌过度活动及逼尿肌—括约肌协同性失调,产生逼尿肌高压、残余尿增多、尿失禁及泌尿系统感染等表现,进而长时间导致膀胱输尿管反流、肾积水及肾衰等并发症。

骶髓以下及周围神经病变,排尿骶反射中枢受损、或者相关外周神经受损,均可累及支配膀胱的交感和副交感神经,或同时累及支配尿道括约肌的神经,导致逼尿肌反射及收缩力减弱或消失、和(或)尿道内外括约肌控尿能力减低,出现排尿困难或尿失禁等复杂情况。因此,对于NB的患者通过早期评估,明确患者的NB类型,对于NB的管理至关重要。

Madersbacher分类方法可以较好地反映患者下尿路的功能及临床症状,但不能反映上尿路功能及相应的神经系统病变。

小儿尿动力学检查的特殊问题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尿流动力学中心

小儿排尿功能障碍多见。为了确定逼尿肌和尿道括约肌的功能及其协调关

尿动力学检查是必不可少的检查手段。

尿流动力学检查能将排尿异常的症状

用图和数字表现出来并为排尿障碍提供病理生理的解释,

案和客观评估治疗疾病转归提供客观依据。

年国际儿童排尿节制学会

制定了第一个儿童下尿路功

能障碍的定义和标准。小儿尿动力学检查有了重要的依据和参考。

与成人相比,小儿尿动力学检查要困难的多。但了解小儿尿动力学检查的特

殊性和采取相应措施后,

小儿尿动力学检查并不像想象的那么困难,

下面就小儿尿动力学检查的几个特殊问题提出来和大家共同

小儿排尿功能障碍的特殊性。

主要类型有神经性、非神经性排尿功能

临床常表现为尿频、尿急、排尿不全

,泌尿系感染和尿失禁等。多数排尿功能障碍

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不清。

小儿尿动力学检查的特殊性。

:不同年龄采用不同的体位,新生

小儿膀胱测压一般用慢速

膀胱测压,充盈速度分别为

。婴幼儿根据体重进行计算,如新生儿

膀胱顺应性可随膀胱充盈速度的变化而发生

婴幼儿容易发生焦虑和痛苦引起的腹部紧张能刺激而产生膀胱收缩的

假象。逼尿肌压力若为负压应认为是直肠收缩活动引起的‘假象’。膀胱感觉:

正常排尿愿望在小婴儿可能表现不安静,如脚趾“伸屈活动”;在较大儿童第一

次膀胱测压时排尿可能发生在较小膀胱容量时,

尿流动力学应至少进行两次膀胱测压。

尿流率测定是无损伤性的尿流动力学检查方法,

括约肌的总体水平有很大价值。

率测定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以比较敏感地反映不同类型的排尿特征。

但在婴幼儿尿量少或不能自主排尿限制了其应用。

尿流曲线在下尿路正常的婴幼儿中的发生率为

%,随着年龄增长逐渐下降。作者总结了

尿流曲线的总体发生率为

无性别差异。男性儿童中,

尿流曲线的发生率随年龄增长有下降趋势,

年龄差距大时发生率与年龄相关性更紧密。女性儿童中

与年龄相关性不明显,提示女性

尿流曲线的发生率跟尿量相关性显著,随着尿量增加发生率明显升高。

这可能与尿量较多时儿童不能长时间维持尿道外括约肌稳定和逼尿肌括约肌的

协同有关:也提示儿童下尿路神经肌肉排尿调控尚未发育完善。

线儿童的尿流率参数与光滑尿流曲线组

流率、平均尿流率和残余尿发生率没有显著差别,但尿量明显大于光滑曲线组,

排尿时间较光滑曲线组长,达最大尿流时间短。尿流率参数男女之间无差异。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尿道括约肌松弛怎么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