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是客家文化还是梅州客家非遗名录文化?

县级非遗项目:客家山歌

  “自古山歌从口出”。客家山歌是中国民歌之一,有着“天籁之音”的美誉,是客家传统文化的瑰宝。它来源于客家民众的生产生活,根植于客家民众之中,为客家民众所创造。

  客家人是中原汉族后裔,从西晋末年始,由于北方游牧民族入侵中原发起战乱,加上天灾人祸等因素,居住在黄河流域一带的中原汉族人,由北向南迁徙至江淮一带,经长江水系进入闽、粤、赣三省边区,至明末清初,已分布全国,之后走向世界。
     鹤山客家人是从康熙中年,从粤东惠州和潮州迁入,经过了300多年的交流融合,语言已趋于统一,目前主要以惠州客话为基础,融入了广府话等特点而形成的鹤山客家话,主要分布于鹤城、云乡、双合、宅梧的白水带、龙口的四堡及共和、址山等地区。

  客家人善斗歌、对歌,几百年来,在客家人聚居的地方,一直保留着用客家方言演唱客家山歌的传统,男女歌手触景生情,即兴演唱,对答如流。但由于居住分散,鹤山各地的民歌都有不同的音调,唱法上也略有差异。四堡山歌唱来较柔和,而鹤城山歌较粗犷。

  客家山歌的歌词在语言上追求精炼、通俗易懂,一般为七言体,特别常见的是七言四句式,即四句为一首,每句七字,这种像“豆腐块”式的规整句式与唐诗基本相同。每句歌词的音节通常是“四三”、“二二三”、“二二二一”三种格式,但无论哪种格式,最后三个字必须成一完整意思。例如:“喜气洋洋—气色新”是四三格式、“正月—采茶—是新年”是二二三格式、“三月—采茶—秋风—凉”是二二二一格式。

  客家山歌与中原古代民歌中的“十五国风”和“乐府民歌”,以及唐诗中的竹节词,在表现手法、形式、风格上非常类似,歌风多用《诗经》中赋、比、兴等修饰手法,歌词讲究音调韵律,通常第一、二、四句末尾字押韵,多为平声,第三句末尾字用仄声,富于唐人绝句韵味。如:“高山岭顶起庙堂,爬山跋路去装香,一人烧香两人拜,保佑两人命又长”。

  鹤山的客家山歌大部分都是五声音阶徵调式,采用“起、承、转、合”四句式,从主音5开始,结束在5音上,也有时在结构短小的二句式山歌中,做“暂转调的调式交替”。客家山歌曲调音域较窄,音区较高,平稳流畅,起伏不大,有时运用四、五度的跳进处理,但一般以二、三度级进为主,使得旋律显得柔和。旋律中常通过装饰音来“润腔”,加入切分节奏,或在中结音与结尾音加上倚音作自由延长,形成“拖腔”,有人称之为“绝气”山歌。

  “无事不成歌,无物不成歌”,这是对客家山歌内容多样最精准的概况。客家山歌的内涵丰富,十分广阔,天文、地理、历史、人物、生活、风情和劳动生产等,包罗万象,主要有采茶歌、长音山歌、鲤鱼歌、十字歌、长工歌、织麻歌等,都是即兴而作。其中以采茶歌最为经典。歌词描述釆茶姑娘劳动时的欢乐,对茶园的憧憬和希望,诉说地主对茶农的剥削和茶农生活的艰难。因各地语言不同唱法也有差异,茶山地区唱来较平稳、低沉;皂幕山区则高亢、欢快,多用客家话唱;老香山区,方言较杂,曲调介于两者之间。

  说到客家山歌,必定要提及“刘三姐”,她是流传在我国南部的民间传说形象,因其“擅于唱歌”而在民间被视为“歌仙”。传说中的刘三姐是唐中宗年间人,最早记载刘三姐的文字为宋人王象之,从南宋到明朝,其修行故事仅见于方志,而到了清朝,方志和笔记都收录了刘三姐传说,并添加了唱歌情节,与此同时还有文人笔记中关于岭南歌俗和山歌歌词的介绍。清道光八年《庆远府志》记载 :“刘三姐, 唐代下枧河壮女, 生性善歌, 常引歌会友, 咏叹世间炎凉, 深得乡民拥戴, 传为山歌始祖”。由此可证明,刘三姐正是客家山歌的鼻祖。其实,关于刘三姐究竟为何地人,其行迹究竟如何,说法不一,也有的地方称之为“刘三妹”,但无论何种称呼,都无法颠覆其传承儒家文化和民间歌谣的文化典范作用。

  鹤山客家人把“刘三姐”奉为歌仙,升入神格,列为宗族神灵。为了纪念刘三姐,他们在鹤城昆仑山大昆山顶建了一座刘三姐庙,立了一块歌仙石,每年正月十八从晚上八点开始,城西村周围16条村的客家人都会聚集在此,通宵达旦地唱山歌、对山歌,并供上贡品,在刘三姐庙前祈福,以求来年平平安安,五谷丰登,整个祈福仪式直至第二天早上八点才结束,这就是鹤山当地的“刘三姐烧炮会”习俗。下面这首《唱烧炮》颇能反映鹤山客家山歌的味道。

三姐烧炮传至今,自古以来浅塘兴。
山前村上建神庙,逢年过节拜仙人。
三姐烧炮响砰砰,正月十九够旺盛。
烟花炮竹满天星,人山人海身碰身。
烧炮发源龙眠堡,规模扩大两乡镇。
锣鼓连天狮子到,着红戴绿客探亲。
以前烧炮求保佑,今日烧炮人助兴。
国富民强家旺相,食饱饮醉拜大神。
烧炮以为神显灵,家园建设样样新。
乡村洋楼座座起,条条硬路数不清。
三堡坑中石如下,昆仑有矿铁成金。
烧炮叫你走去看,阿哥阿妹行一程。
马耳山啊环境美,食完茶饭去洗身。
绿树成荫山风起,行行走走散散心。
广西歌手广东神,千年神话梦成真。
烧炮响起神助力,三姐容颜靚又清。

  “歌随人走”,千百年来,客家山歌在鹤山客家地区口传心授,广泛传承,经历了中原移民文化和土著文化交流融合的历程,形成了鹤山本地的客家山歌文化,但同时也保存了《诗经》遗韵、国风体格,保存着中原文化的精华,是中国民歌的典范,我们必须继续传承这一优秀传统文化。

<article>
<section>
&amp;nbsp;2019年国庆期间,甘坑客家小镇迎来祖国70周年华诞及周年庆盛典。在吉华街道各职能部门的支持下,小镇以“甘坑客家小镇周年庆”为主题,围绕华侨城集团关于文化旅游节的总体部署,举行了系列以客韵文化为主题的非遗及传统活动,深化文旅融合,提高旅游产品质量,受到市民朋友的广泛欢迎。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国庆节七天期间,小镇接待游客人数逾17万人次,节日氛围浓厚。
&amp;nbsp;国庆前,吉华街道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小镇国庆期间安全保障工作,吉华街道主要领导、交安委、安监办、食药监、布吉交警中队、水径派出所、甘坑社区工作站等单位,先后进行多项安全检查、培训宣教及应急演练等各项安全保障工作,为防风险保平安迎大庆打下坚实的安全基础。&lt;br&gt;国庆期间,街道领导现场办公,协调解决小镇停车等问题,严抓小镇及周边区域的市容市貌及卫生服务等情况,做好服务和保障工作,保障小镇游客出行及游览质量。为了加强现场的实时管控,街道还聘请专业机构使用无人机对小镇重点区域进行安全监控,及时发现和处置安全问题,为小镇安全运营提供有力服务保障。
&amp;nbsp;在主题活动举办方面,为加强非遗文化项目的交流保护,深化文旅融合,活化岭南传统文化,甘坑客家小镇策划了甘坑特色舞麒麟(区级非遗项目)、麒麟会师颂中华、客家马灯舞等传统文化活动,再现客家人传统民俗。在舞麒麟会师活动中,深圳东莞各路麒麟队会师小镇,拜城门,敬关帝,闹街坊,颂盛世,与游客共享文化盛宴。在马灯舞巡游活动中,三十位舞者尽情演艺形成于东汉末年的客家传统舞蹈,让游客在欢声笑语里一同感触客家民间的人文魅力,客家非遗传统活动广受游客欢迎。&lt;br&gt;&lt;b&gt;三、举行歌颂祖国快闪活动,心连心同庆祖国70华诞&lt;/b&gt;&lt;br&gt;&amp;nbsp;
&amp;nbsp;国庆假期间,为庆祝祖国70周年华诞,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吉华街道商会携手甘坑客家小镇在V谷乐园广场举行百人合唱“我和我的祖国”快闪活动,学校师生、企业职工、青年志愿者等各界人士用高亢激昂的歌声为祖国庆生。同时,为让游客在小镇欢愉的气氛中同庆祖国70华诞,小镇在甘坑博物馆前设置“我和我的祖国”留影打卡墙,让游客在互动墙上留下自己对祖国的爱与祝福。&lt;br&gt;&lt;b&gt;四、深入布局小镇夜间经济,提升小镇夜间人文氛围&lt;/b&gt;&lt;br&gt;&amp;nbsp;
&amp;nbsp;为积极响应国家关于发展夜间经济的要求,结合创建深圳市特色文化街区的契机,在植根小镇客家底蕴的基础上,甘坑客家小镇策划了皮影戏夜场、脱口秀夜场等活动,引入“小凉帽民谣弹唱夜”、“小凉帽冰雪馆”等夜间项目,丰富小镇夜间旅游及服务产品。同时,为提升小镇夜间的人文氛围,深入推进小镇各景点泛光工程设计,结合小镇整体传统风格,对主街区沿街景观、四家酒店、凤凰谷以及文昌塔实施灯光亮化工程,制造小镇夜间美轮美奂的灯光夜景,提升游客夜间游玩及视觉体验。&lt;br&gt;&amp;nbsp;
&amp;nbsp;经过两年期的运营,2019年国庆期间,甘坑客家小镇各项目营收及游客数量均创历史新高,植根客韵文化内涵的IP-Town发展模式广受认可,小镇已经成为深圳热门景点、亦是展现客家文化的平台。下一步,甘坑客家小镇将继续按照“修旧如旧的保护性开发”原则,创建国家级A级景区“金字招牌”、深入布局夜间经济,进一步提升小镇地方特色文化内涵,持续加强宣传,完善基础设施,提升服务质量,吸引更多的游客到甘坑客家小镇旅游、休闲、度假,推动文化旅游业再上新台阶。
</section>
</article>

来源:吉屋梅州综合整理   发布时间:

这两天市民游玩打卡的热点,非客都人家莫属了吧。2020年12月25,大家期待已久的客都人家正式开街迎客。

梅州“客都人家”康养文旅综合体项目,位于梅州梅县区丙村镇,由梅州鼎盛翼天文旅产业投资有限公司建设,计划总投资50亿元,规划总面积2000亩,首期规划1000亩。客都人家综合体项目,包括客家特色大型实景演出、客乡老街、五星级悦麓度假酒店、康体颐养社区、康体运动中心、电影艺术馆等核心板块,集文化塑造、实景演出、民俗体验、健康美食、休闲度假功能为一体。客都人家位置图如下:


(▲梅州客都人家位置交通图)

客乡老街以客家文化为基础,

从异地搬迁来到老街,在这里重焕光彩。

更是中国传统建筑营造技艺顶峰之作。


穿着汉服逛老街,走古巷,

给老街增添一抹靓丽风景线。


中国青花瓷之乡-大埔陶瓷

窑号取“吉瓷如玉”之意,

其中“葵斗碗”、“鸡公碗”深受世人喜爱。


看客家历史 品客家文化
丰富的历史图片、实物展示、场景还原

客家蓝衫馆的实品展出包括
客家传统服饰的历史渊源和式样、
客家传统服饰艺术特征与品种

以现代技术重现一代球王的风采
鲜花墙、彩绘墙、灯笼墙……

看客家非遗 传承客家精神
客乡老街拥有规模宏大的
设有汉剧馆、木偶馆、汉乐坊、
客家剪纸、客家门神画等
近十个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展馆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肺通百脉,开窍以鼻。”
清康熙四十九年(公元1710年)
2014年益德成闻药制作技艺
被纳入国务院第四批国家级

客都人家还有很多好吃、好玩的项目,

约上小伙伴们体验一番吧。

想了解更多梅州城市配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梅州客家非遗名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