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一问知友 什么情况会感染高危hpv好治吗?

女性在世间走一遭,是一场修行。

少不更事的女孩从第一次来“大姨妈”,可能苦难就开始了。一边血流不止一边痛得死去活来,终于明白,什么叫生无可恋。

即使躲得过痛经,十月怀胎生孩子,也是不少女性需要迈过的坎。

只是近些年来,女性面临的问题又多了一项——越来越普遍的妇科疾病。

宁夏某县人民医院曾做过一项统计,在39100例已婚妇女中,有41.28%的人患有妇科疾病,从数据上看,妇科疾病似乎变得比感冒还要普通。

各种耸人听闻的妇科名词让姑娘们恐惧不已:宫颈糜烂、盆腔积液、乳腺增生……很多人一听胆都吓破了,生怕染上什么不治之症。

本着早发现早治疗的原则,很多人乖乖掏钱“治病”。

战战兢兢进了医院,排队两小时,接受各种让人不舒服的检查。

最后拿到检验单,看起来很严重,医生张嘴却说没事,用不着治。这时,心里的惶恐多过庆幸,不由得质疑医生的专业水准,生怕耽误了治疗的最佳时期。

其实,很多妇科病真没你想得那么恐怖。有的病不仅不用治,过度治疗反而有害。

2003年12月,年仅40岁的梅艳芳因宫颈癌香消玉殒。

4岁登台,作为“歌女”尝尽了辛酸,一路成长为香港演艺圈的大姐大,最终还是败给了疾病,留给喜爱她的粉丝无尽的遗憾。

唏嘘不已的同时,人们对宫颈癌的恐惧又加深了几分。

这种恐惧不是没有道理的。国家癌症中心公布的数据显示,仅2015年,中国宫颈癌的新发病例就有10万左右。

以至于很多女性,一发现自己感染上HPV,就觉得准是患上了宫颈癌,晚上缩在被子里哭,感觉世界要崩塌了。

但绝望之前,你真的弄明白什么是HPV了吗?

HPV,学名是人乳头瘤病毒,它让人望而生畏,是因为许多宫颈癌都由HPV导致。

但感染了HPV病毒,不一定会成为癌症患者。

四价宫颈癌疫苗广州打出首针 / 视觉中国

HPV感染在妇女中是比较常见的。《中国性科学》杂志对670例高风险妇女进行HPV检测,结果显示275例妇女HPV呈阳性,感染率为41%。

它实际上是一类病毒的总称,不是每一种HPV病毒都危险。

根据致癌性的不同,HPV可以分为高危型和低危型。低危型感染,即使不治疗也不会演变成高危型,大部分HPV感染就像感冒,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就可以清除病毒,时间一般在8-24个月。

同时,只有不到10%的高危型HPV,逐渐发展为癌前病变乃至宫颈癌,这往往需要5~15年的时间。

所以从HPV感染到宫颈癌,也许隔得还远呢。

即使真碰上最坏情况,从感染到宫颈癌前病变的各个阶段,也有对应的处理方式,并且在癌前病变的任何一个阶段,都存在自己转好的可能。

当然,HPV感染虽不会直接导致宫颈癌,但它们之间的密切关系却不容回避。

目前国内最靠谱的预防宫颈癌的方式就是接种疫苗,通过这种方式可预防70%的宫颈癌。

除了疫苗,广大女性唯一要做的就是定期检测HPV,即使不怕它,也要从源头上阻止宫颈癌的发生,查清病毒,把悲剧扼杀在摇篮之中。

一听到“宫颈糜烂”这个词,人会本能感到一阵紧张,心想,都糜烂了,别提有多可怕了。

在杭州一家公司上班的杨女士就上了“宫颈糜烂”的当。她本是去一家美发店理发,看到店里有免费的推背就去做了,却被一位“老师”告知患有严重的宫颈糜烂。

杨女士心里咯噔一下,感觉头脑都晕晕的。随后,“老师”告诉她医院里治疗会影响以后的性生活,而在店里做养生、调理就不会有后顾之忧了。

结果她稀里糊涂地花了23万,办了张“黑钻卡”,其中有20万还是借的。

乍听之下,可能觉得杨女士太好骗了。

但仔细想想,当体检时医生告诉你你是宫颈糜烂三度,十有八九都会慌了阵脚。

其实,让不少女性夜不能寐的“宫颈糜烂”,早已经被逐出“疾病家族”。

2008年,《妇产科学》就已经取消了“宫颈糜烂”病名,因为宫颈糜烂实际上是过去人们对于宫颈的一种错误认识。

在过去,医生观察到宫颈颜色发红,看起来跟皮肤湿疹一样的糜烂状,就把这种现象称为“糜烂”,听起来可怕,其实根本就没有“烂”。

现在,它被称作“宫颈糜烂样改变”,描述的是一种宫颈表面的外观状态,简单来说就是宫颈里面的组织外翻,长到外面来了,只是一种正常无害的生理性变化

有人可能要说,都外翻了,怎么会没事呢?

在青春期到来前,由于女性卵巢功能没有完善,雌性激素水平低下,宫颈的柱状上皮生长自然地靠内侧,来月经之后,雌性激素水平上升,自然地刺激宫颈柱状上皮向外侧发展,这就是吓坏了多少人的“宫颈糜烂”的真实原因。

单纯的“宫颈糜烂”丝毫不用担心,所谓了一度二度三度,也只不过是拿来骗你钱财的说法。本来就不是病,哪里用得着分什么度?

只有在伴有白带增多、发黄,有异味这样的异样情况时,女生们才需要警惕。

但即使有了以上症状,也不要听信三流医生的蒙骗,接受微波、冷冻、激光甚至宫颈环形电切等手术。

保持理智,换一家医院或者换一个医生,可能你会发现,事情远没有那么严重。

像杨女士一样稀里糊涂办了黑钻卡的例子还有很多,出于对妇科疾病的不了解,年轻女性很容易上当。

20岁的姜萌是某高校的学生。因痛经、私处发痒,到当地一家医院进行检查。医生经过检查,告诉她患有盆腔积液。

“宫颈有触碰出血的问题,挺严重了,必须得马上手术。”

姜萌觉得,这毕竟是个手术,还得跟家里商量后再做定夺,但另一名医生立刻劝她,如果回家再耽搁一晚上,感染严重了,可能有不育的风险。

禁不住貌似专业的“医生”吓唬,姜萌稀里糊涂地做了一场手术。

但盆腔积液,其实也不是病。

不少女性在妇科检查时,发现B超单提示盆腔少量积液,拿到报告单后就惴惴不安。

确切地说,盆腔积液只是影像学对盆腔内液体的一种描述,分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种。

听名字就知道,盆腔,就像盆地,这个部位本身就“地势较低”,所以当腹腔中有少量液体渗出、漏出时,自然而然会聚积在这里,形成积液。有时,便秘的患者由于肠道蠕动不正常,也会引起少量盆腔积液。

少量积液甚至可以起到盆腔、腹腔的润滑作用,积液深度小于3cm,没有其他不舒服的症状时,不需要做特别处理。

大部分女性害怕盆腔积液,本质上还是担心,它会不会引起盆腔炎?

这就要说到病理性盆腔积液了。

它是盆腔存在炎性溢出物,这可能是盆腔炎的表现,需要引起注意。

对于少女来说,月经期不注意卫生,或是邻近器官的炎症,比如阴道炎、宫颈炎蔓延,可能会导致盆腔炎。而妇女产后感染、妇科手术感染也可能是引起盆腔炎的罪魁祸首,从而导致病理性的盆腔积液。

所以女性同胞们,一定要辨别清楚,生理性盆腔积液不需要大惊小怪,而病理性盆腔积液则必须谨慎对待,及时就医了。

作为威胁女性生命的“第一杀手”,乳腺癌占了所有女性癌症的15%。

在所有癌症种类中,乳腺癌是导致45岁以下女性死亡的最主要原因。

它每年夺走全球约50万女性的生命,在中国,乳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曾长期居第一位。

“林黛玉”扮演者著名影星陈晓旭、《遇上你是我的缘》的歌曲演唱者叶凡、著名青年歌手姚贝娜、台湾女歌手阿桑、国际影星奥黛丽-赫本等等,都没有逃脱乳腺癌的魔爪。

乳腺癌让人避之不及,乳腺增生在生活中却不少见。

想想每次来大姨妈之前,是不是胸部胀痛?

胸部是不是有肿块,它会不会随着月经周期而增大或减小?

如果你发现自己有,那么你可能患有乳腺增生了。

中国人口协会调查显示:人群中,各种乳腺疾病患者达到52.4%,大大高于女性其他慢性常见病,仅患乳腺增生的妇女比例就高达49.7%。

乳腺增生产生的原因很多。人工流产、高龄未婚或是多愁善感、情志不畅,乳腺增生发病率就会增高。

乳腺增生患有率高,但它其实也没有那么危险。

临床上95%的乳腺小叶增生为单纯性增长,是不会癌变的。大多数情况下乳腺增生不需要治疗。

日常的乳房胀痛,更像是身体发出的一个信号,提醒你要注意休息,作息规律、健康饮食,适当运动。

而我们日常接触的其他情况,比如月经期间的周期性疼痛,孕妈哺乳期的胸部肿胀等等,都属于良性的乳腺增生,不是病,也无需用药。

但是,也绝不能过分轻视,把任何病变不当回事的人往往最容易栽沟里。提早干预,防范于未然才是正确的做法。

妇科病,长久地困扰着女性,却又让很多女性难以启齿。对于精致女孩们来说,想让妇科病远离自己,日常的保养很重要!

民以食为天,合理的饮食不仅是人能量的来源,也是健康的基础。女性经期不宜吃生冷辛辣。

久坐一定要定时起来活动一下,因为久坐会使女性盆不能很好的透气,导致异味和患妇科炎症的风险增加,细菌更易繁殖。

平日里注意个人卫生,勤换内衣内裤,洗完的内衣内裤最好放置在阳光下晾晒,达到杀菌的目的。

定期妇科检查有必要。一些妇科疾病没有明显不适特征,一旦发现往往比较严重,这类疾病最是险恶。所以女性要多多关注自己身体,万万不可掉以轻心。

最后,希望每一位女性都能远离妇科疾病的折磨。

稍微说两句。如果有说得不对的地方,欢迎指正。

首先,性侵犯不是一次不愉快/不情愿的性经历。

因为除去性快感,强奸的主要欲望是“控制欲”。是上级对下属的、丈夫对妻子、权威者对信用度较低的人群、长辈对孩子、力量强大对胆小软弱……绝对控制权的表现。

这段关系有可能是一瞬间的,但也有可能是长期的控制。

因为性侵犯在社会上会被认为是耻辱的,所以受害人通常会把错误归咎于自己,忍气吞声,自食苦果。

如果当时反抗就不会这样了。

如果当时跑开了/一开始没有出门,就不会被强奸。

如果我告诉父母、朋友,也许我能得到帮助。

是我相信了不该相信的人。

他/她是绝对权威的人(父亲、父亲的朋友、领导、老师等),我被他/她侵犯一定是我的问题。

与此同时,在性侵犯的同时,通常还伴随有生命安全的威胁、名誉的威胁,遭受到不同程度的暴力行为。

受害者在受到侵犯的时候,会认为自己无路可逃,没有人会相信她/他。

心理上的伤痛是不可磨灭的。甚至会有PTSD创伤性应激障碍。

好像战士们下了战场看到烟花爆炸都联想到前线。

性侵犯的受害人也会在生活中,看到类似于伤害她/她的人出现在身边,引发各种激烈的反应。

更不要说还有除去心理伤害,还有其他的伤害,比如:个人名誉受损、他人责备、各种传染病、强奸受孕……

所以,受害者如果得不到妥善的处理,容易自暴自弃、抛弃自尊,逐渐放弃从前的正常生活,严重的会伤害到自己和他人。

儿童/少年期受到过性侵犯,成年后会有更大几率成为性工作者。或者是逐渐发展为对自己身体毫不在意、对性行为异常轻浮等。

另外,性侵犯的受害者,也不仅仅是妙龄女性,任何年龄段的人,都有可能是受害者。

中年妇女、儿童、老人、壮实的男性等等。

希望受害者们在发生悲剧后,不要责怪自己,去寻求正确的帮助。

其他人,希望能明确性侵犯是什么。在身边/网络上,遇到受害者的时候,不因为无知出口伤人,不成为推波助澜的旁观者。

希望这个答案能帮到你。

针对HPV疫苗的宣传确实呈现一边倒的情况,不仅仅是国内的媒体,在西方也是一样。不得不说,我看到其中存在蹊跷的地方,包括媒体广泛的偏见和选择性报导,甚至FDA/CDC等官方部门的涉嫌掩盖。

这个话题可能会让读者不舒服,尤其是对已经接种过HPV疫苗的女孩而言。所以在文首,我想还是解释一下为好。

如果您目前没有出现任何副反应,这是大概率事件,无论出问题概率在千分之一还是百分之一,你们都是占据大多数的一方。在恭喜的同时,希望您不要放松警惕,因为已有的数据显示有些副反应有滞后效应(乌鸦嘴,呸呸呸),同时也不必过于担心,既来之则安之,如果因此产生恐惧之心,反而不大好。也希望这部分人群不要觉得我危言耸听,否认HPV疫苗副作用大量存在的客观事实。您完全没事不代表别人没事,不可忽略所谓的幸存者偏见。

如果您已经出现某些副反应,请不要过度紧张,根据日本的经验,有些HPV疫苗副作用可能随着时间推进而缓解,还可考虑适当的药物干预。

这篇文章的目标读者,主要是那些还未做决定的女孩。与以往一样,这里先郑重声明,我专注于疫苗的负面资料,只是想弥补国内有关HPV疫苗副反应的信息缺失,无意直接论断该疫苗的好坏优劣,更不敢轻易鼓励或劝阻读者接种疫苗。此事关系到您的切身健康,请务必广泛阅读资料后再做谨慎决定。不过需要强调,如果您在第一或第二针后已经出现某些副反应,一定要认真考虑是否接受下一次接种,哪怕在等待期间症状已经消失。因为根据日本的数据,下一次接种疫苗时,出现副反应的概率成倍增加。许多日本女孩在第二针后已经出现副反应,接着接种第三针,导致病情加重。这点信息对国内自费接种的朋友具备较大意义,因为她们可能觉得钱已经花出去大半,即使出现不好的苗头,依然会抱着侥幸心理完成三次接种。

关注HPV疫苗的朋友,似乎忽略了人种适应性的视角。特定的病毒可能对不同的人种有不同的毒性及传染性,比如新冠和SARS主要针对Ace2受体,该受体在东亚人种表达要比其他白人群体高。而疫苗成分无论是病毒RNA片段,还是失活减活疫苗,都是部分模仿病毒的作用机理,所以理论上说,疫苗对不同人种的效用与副作用,都有可能存在不同。请注意,我只是举一个例子说潜在的差异性,Ace2受体的例子与HPV疫苗作用机理并不相关,甚至和蓄势待发的m-RNA新冠疫苗机理也不相同。

鉴于HPV疫苗在国内的推行时间较短,统计学数据缺乏,而中国人与日本人的人种接近,本文将主要探讨日本学者对HPV疫苗副反应的研究结果。HPV疫苗在其他国家的副反应争议,请参考以下回答。

中国接种者的副反应案例没有经过系统统计,以下 收集的不良反应只能算个例,但不妨作为一种参考,毕竟这些都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活生生例子。

我们已经知道,日本是较早欢迎HPV疫苗的国家,却因为毒副作用改变态度,接种率从高峰期的70%降到几乎为0,至今多场HPV疫苗副反应的官司依然还在进行。根据日本厚生省的数据,在3.39百万接种者中,2945名女孩遭受副反应困扰,其比例将近千分之一。

即使以疫苗的角度考虑,这样的副反应比例也不能算不高。更何况,疫苗的长期副作用普遍存在统计难题,如果它对身体造成损伤,多年后才显现出来,人们将无法简单把副作用与疫苗直接对应起来,这样的案例大概率将会被人排除在统计之外。这不是空穴来风,根据日本的研究数据,大脑认知功能障碍是HPV疫苗案例中经常出现的副反应(可能与铝佐剂协助突破血脑屏障相关),但它的出现要比肢体疼痛,行动能力受损等副反应延迟许多,甚至有病人在完成疫苗接种一年后才表现出相关症状。

另外,HPV疫苗的接种者有些只有十来岁,如果十几二十年后出现不孕不育情况,谁能把二者联系起来?即使有人把疫苗和不孕不育相关联,无论是默克或是当年推广疫苗的执行者,都能以无法核实因果关系为由置之不理。请注意,这里只是假设,并不是说HPV疫苗真能导致不孕不育。但话说回来,HPV疫苗针对的是生存于生育部位的病毒,已经有无数的数据显示,接种者出现月经异常等副作用,所以我认为,HPV疫苗对生殖能力的影响研究,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面向,然而二者的相关性至今没有任何统计数据。

无论如何,鉴于大量出现的严重副反应案例,日本官方要求适龄女孩强制接种的3个月后,就取消了这项政策,并不再推荐孩子接种HPV疫苗。虽然,日本对HPV疫苗的处理至今存在争议,许多人跳出来发表各式各样学术文章,试图施加压力扭转这个决定,然而日本政府始终没有改变态度。我想,日本政府应该已经掌握了足够的数据与证据,所以才心知肚明,不受他人鼓动的影响。以下NIH网站收录的文章,由日本科学家发表,即是针对HPV疫苗副作用的跟踪调查,确认了许多传闻中的副反应与HPV疫苗相关,如慢性局部疼痛综合征和自主神经及等奇怪症状。而至今默克公司与美国医药管理部门依然在特定副反应与HPV疫苗的关联性上模糊其辞。文章作者Shu-ichi Ikeda教授是HPV疫苗舆论漩涡中的核心人物,本文也将以Ikeda教授的研究作为主线,以呈现相关争议之全貌。


(来自美国国立卫生院官网)

人乳头瘤病毒(HPV)疫苗接种后的疑似不良反应:日本疫苗接种和出现症状之间的时间联系

在日本,许多青春期女孩接种HPV疫苗接种,出现了各种症状,其中大部分归纳为慢性区域性疼痛综合征,体位不耐症和/或认知功能障碍。 但是,尚未有人在HPV疫苗接种和这些症状的发展之间建立因果关系。

本研究的目的是阐明HVP疫苗接种与疫苗接种后出现症状之间的时间联系。

在2013年6月至2016年12月之间,我们检视了163例女性患者在接种HVP疫苗后出现的症状和客观表现。 我们使用新定义的诊断标准来准确纳入HVP疫苗接种后出现不良症状的患者。 这些诊断标准是为这项研究而创建的,因此尚未确定其有效性和可靠性。

总体上,43名女性患者(因不符合研究标准)被排除于研究之外。 在其余的120位患者中,有30位被诊断出具有明确的疫苗相关症状,有42位被诊断为“可能相关”。 在这72名患者中,初次接种的年龄为11至19岁(平均13.6±1.6岁),出现症状的年龄为12至20岁(平均14.4±1.7岁)。 患者于2010年5月至2013年4月间首次接受HVP疫苗注射。首例患病女孩于2010年10月出现症状,最后两名患病女孩于2015年10月出现症状。从第一次接种疫苗到发病的时间间隔为1 到1532天(平均319.7±349.3天)。

HVP疫苗接种时间与独特接种症状的发展时间相重叠。 基于这些连续事件,建议HVP接种与先前所提症状的短暂高流行相关,这些症状包括疫苗接触者出现的慢性区域疼痛综合症以及自主神经和认知功能障碍。


Shu-ichi Ikeda,即池田修一,是信州大学(Shinshu University)副校长兼医学院院长。他与HPV疫苗的大量争议,主要来自2016年一场广受关注的学术报告。相关内容在网络上有些不好找,隐藏在铺天盖地支持疫苗的信息中,所幸我花了些功夫还是找到了这场报告的全文ppt。我们先来看报告,之后再慢慢讨论与之有关的故事。日文中使用大量的汉字,相信读者能从以下ppt看到一个大概。


池田教授的报告与文章提供了宝贵的信息,这也是学术界第一次正视HPV疫苗的潜在副反应,并进行严谨的科学研究。特别是池田教授通过小鼠实验,证实HPV疫苗可能导致小鼠脑损伤,第一次建立起HPV疫苗与认知功能障碍的直接联系。

而后池田教授接受电视采访,使研究结果被广大日本民众知晓,同时激起尖锐的反对声音,甚至人身攻击与抹黑。表面上,这些不同意见都是疫苗支持者的自愿表达,但我研究池田教授的相关信息时,发现它不是简单的观点之争,隐约有利益集团在背后煽风点火,以求降低池田教授的公信力(damage control),避免影响HPV疫苗在全世界的火爆销售。我们如果把相关现象置放在广义阴谋论的视角中审视,就可以显影出黑暗中的利益复合体,它也强化了我原先对精英集团控制世界的认知。

我们且先来看下面这段描述。


池田博士(Dr.Shuichi Ikeda)作为厚生省任命的一名主要研究人员,负责调查HPV疫苗的不良反应。在2016年3月16日举行的日本厚生劳动省(MHLW)会议上,池田教授向在场的媒体介绍了与HPV疫苗有关的小鼠实验,其结果令人震惊。池田教授展示一张幻灯片,上有绿色荧光标记的小鼠大脑图片,用白圆圈标出重点,并附有HPV字样。 池田博士当时是信州大学医学院院长,也是大学副校长。

当晚,在流行电视新闻节目``News23''的采访中,池田教授展示了注射疫苗后的小鼠及其脑部扫描的照片,他说:”(小鼠)显然已经发生脑损伤,它与(接种后)女孩所抱怨的脑损伤相一致,这是客观的发现。”

根据池田博士的说法,他给小鼠注射了流感疫苗,乙型肝炎疫苗和HPV疫苗,10个月后,仅在注射HPV疫苗的小鼠里,脑中出现异常自身抗体的沉积。

许多日本人认为,政府最终找到了HPV疫苗严重副作用的科学证据。


前面说过,因为影响力巨大,池田教授开始遭受广泛的抨击。有疫苗支持者吹毛求疵,盯着池田教授的报告细节大作文章,其中声音最大者,当属一位活跃女士Riko Muranaka。Riko女士攻击池田教授捏造数据,这是极为严重的指控,可能直接影响一位科学家的学术生涯,引发Shinshu University 大学对池田教授的调查,并最后对薄公堂。

当我从网上追踪这段故事时,发现几乎所有的主流网站都站在疫苗的立场上,对Riko大加褒扬,俨然她是一位为日本女性争取接种疫苗的勇士。甚至2017年Riko还因此获得了一个奖项,名为 ,表彰她为科学说话(Standing up for Science)。

这是非常诡异的情况,根本不合常理。因为Shinshu University 大学的调查显示,池田教授的研究并没有问题,虽然它只有一个小鼠模型证明疫苗的问题,数据还不够全面,所以只能算初步结果。但整个实验操作没有违规之处,更不存在所谓捏造数据的问题。话说回来,池田教授仅仅做了一个小鼠实验,就找到疫苗与脑损伤的相关性(100%概率),虽然还要经历重复性研究检验,但不也正给我们极大的警醒么。因为只要这个实验有效,即使之后做了99个实验都没发现脑损伤与疫苗的关系,依然可以得出1%的严重副作用概率呀。

总而言之,Riko的对池田教授上纲上线的指责没有道理,更像是因为立场不同而对人的攻击。如果这算是“为科学说话”,将置池田教授这样的认真研究者于何地?2019年3月26日,日本法院判决,Riko指控没有事实依据,涉嫌毁谤,需要向池田教授道歉。这个判决可以看作是对池田教授的肯定。当我追踪所谓的 的信息时,不禁莞尔。原来,该奖项授予的人士,多是站在官方立场的debunker,有人否认CFS(慢性疲劳综合症,可能和疫苗有关,请参看我关于疫苗阴谋论的另一篇文章)由病毒引起,有人攻击所有的替代疗法(包括针灸)。其立场看似维持科学之权威,却隐约是一种舆论工具,以打压与主流不符的学术观点。令人不安的是,John Maddox Price与Nature杂志关系密切,是否意味着Nature这个所谓的顶级期刊存在可疑背景?John Maddox本人在Nature担任编辑22年,很可能也是一名官方debunker,我曾经在另一篇文章中谈及法国免疫学家Jacques Benveniste关于稀释水的研究,John Maddox在其中扮演了极不光彩的打压角色。

既然日本法院已经判决池田教授的研究没有问题,我们再来检阅媒体以及某些学术杂志对此的反应。出乎意料的是,主流舆论并没有因为Shinshu University 大学的调查以及日本法院的判决,改变对疫苗的支持立场,其基调依然是同情Riko。这使得事情更为诡异,让人不得不让转向阴谋论的立场来看待此事。

我们且以Science网站的评论作为典型代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高危hpv能彻底治愈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