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春秋养什么呢

《黄帝内经》有言:“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尽终其天年。”

相传在上古时候,有葛天氏之民,人人都能活到百岁。老人们鹤发童颜,充分享受上天赐予的寿命。

想要越活健康、越活越年轻,那就一起来看看古人是如何养生的吧~

《黄帝内经》有言:“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

古代养生家认为,形与神是相互依存的。

即所谓的“形恃神以立,神须形以存”。若要养好“形与神”,须得协调好“动与静”。

“静”有助于培养元气,“动”能使元气更好地循环。


保持良好的生活规律、适时适度的饮食习惯、坚持有效的身体锻炼。做好这些,能使精神饱满,从而让身体越活越年轻。

我们不难发现,农村的老人,往往比城市的老人更硬朗长寿。这得益于乡村生活,让他们保持了良好的劳动习惯。


身体经常劳作,就不至于轻易感到疲倦。真气平和调顺,自然寿命绵长。

《黄帝内经》里说:“喜则气和志达,荣卫通利。”

心态平和,不患得患失,保持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人体内的生理活动,就能始终按照自然规律去运行。

反观那些整天心事重重、活得战战兢兢的人,很少有能够长寿的。

中医养生之道,讲究的是“养心调神”。


这与《黄帝内经》中,“心安而不惧”的说法是一致的。

所谓心安者,在志为喜、在声为笑。喜悦的心情和愉快的笑声,远胜过世间一切保养品。

佛说:万物唯心造,随所住处皆安乐。内心安定、无有恐惧,因而能够自在洒脱。

《黄帝内经》有言:“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意思是,有些人之所以能活到百岁,动作灵活而不显得衰老,是因为道德修养的完备。

古人以“德”为立身之本。

孔子曰:“大德者,必得其寿。”

意思是说,具备高尚道德修养的人,往往越活越年轻。

孔子这番“有德者寿”的说法,实际是蕴含着医理的。

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提出:“性既自善,内外百病皆不悉生,祸乱灾害亦无由作,此养生之大经也。”养德,能够调理人的性情。由内而外地维护人的元气,使人长寿。

所谓德全,概括起来有八个字:性善、仁礼、知足、忍让。

谦和礼让、敬人持己,能够让我们免除忧患。保护形神不受伤害,进而可以益寿延年。

《黄帝内经》有言:“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意思是,人的精神恬淡,无欲无求,真气就会存留体内。

精神内守而不耗散,疾病又怎么能够袭来呢?

人要越活越健康,就得学会掌控自己的欲望。

清代养生家李度远,深谙节欲养生之道。他倡导这样一种生活方式:饮食简单,可以减轻脾胃的负担;欲望简单,可以使精神保持清明;少说话,有助于调理气息;人际关系简单,可以洁身自好;不沾酒色,就能清心寡欲;减轻思虑,便可以免除烦恼。


凡事只需略少一分,便可以从中受益一分。吃什么都香甜,穿什么都舒服,生活质朴而满足。

健康长寿,一直以来都是人们所追求和研究的方向。《黄帝内经》是我国中医药历史上的典范,其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养生学”等等,对国人在中医药养生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10月16日,明德书院邀请了中医养生健康管理专家傅清杰老师带来【《黄帝内经》养生智慧】专场直播,想保持健康生活的朋友不要错过

微信公众号:“明德国学课堂” 进入课程直播间!

一、四季养生春养生、夏养长、秋养收、冬养藏,四季养生有诀窍,请看第一讲《四季养生》

二、情志养生《诸病源候论》里说:“千般灾难不越三条,一是内因,二是外因,三是不内不外因。”这里说的内因就是由情志失常引起的疾病。中医有“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之说。如何驾驭我们的情绪为健康服务,请看第二讲《内经讲情志养生》

三、经络养生《内经》:“所以经络者决死生、调阴阳,处虚实,不可不通”,只有保证经络通畅才能使生命活动得以顺利进行,如何使经络畅通?请看第三讲《内经经络养生》

中医养生爱好者想要保持健康的人士中华传统文化的爱好者

本次课上,在讲授内容的间歇,老师不时会穿插有关如何的想法和思路,对于中国文化之学习,对于《黄帝内经》之学习,对于我们扫盲班之学习,总结如下:

1、 导读学习法,此我之前的总结已经提及,老师不会手把手的告诉你这句话意思,而是引导学习,对关键名词概念和理解方式方法做引导。但本次,老师特别强调,我们对《黄帝内经》这一遍的学习,重点在背诵记忆+60%或70%的理解(不求甚解)。如果求甚解,估计《黄帝内经》一辈子也学不完,看我们的学习目的,先就大框架学习。如果此次学习一遍完,个人造化与兴趣再追求精深了。因此,对于一些部分,老师也是点到为止的解读,部分留作后来深入讲解,部分自己慢慢体会感悟。

2、 背诵所学的全部内容,不可“断章取义”,有提及背诵重点词句,我其实也这么想。但是老师认为我们这时不可“断章取义”的背诵,否则自己随着学习会乱,还是完整背诵,有利完整理解。

3、 直觉背诵法,背诵,老师有一套智明背诵的方法,其核心在于“直觉背诵法”,用感觉去背诵(不用脑袋逻辑)。在课间,我提及,我因为整理的缘故,有些句子自然背诵下来,我自己直接说,如云出天气、出地气,觉得很自然,可是一旦动用脑袋逻辑,是云出天气、雨出地气(因为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我一用逻辑就混淆,得琢磨半天是否背串了,可是自然感觉背就对了。(另外,这句话我真没背,我是因为整理就自然记忆下来,看来整理真是好处多多,越是容易混淆的越记忆清楚)。

4、 图表结合学习方法,图表是形象的,使得文字得以直观、形象,有利于理解与背诵,这一点,我已经受益,而且如果不做图表,《黄帝内经》有些部分就是特别容易乱,对于《黄帝内经》的学习必须结合图表。(如果有人根据我的文字学习《黄帝内经》,我的建议是我的图表是我自己的总结,您参考作为范式就好,自己可找出原文,按照自己的思路方法总结,总结后,一篇文字的整体和思路就了然于胸了)。

5、 “少则得、多则惑”,老师自己书多,为我们上课常常会提及很多书,我们很多都非常感兴趣,想让老师多多推荐书,好辅助阅读。这次课上老师特别提示,“少则得、多则惑”,还是先把经典整明白,别的再去看。我想这有应我的象了,最近我就有点焦虑了,想看的书太多,网络时代啥书弄不到手啊?但是,这种结果是,有些书买了没看,束之高阁,或者看了也看不进去,也看不懂,看了白看,徒增焦虑。而本分学习的书也学的一知半解,该掌握的不熟练。因此,老师建议我们当下的学习一定用“减法”,其实自己不仅看书要减法,参加活动也要减法,很多事情都要减法,总之减到“少”,自己也就不会焦虑了,心自然就静了。当然,老师说,如果我们还是买、还是看,他也不制止,不过他说除非我们真的做到有他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像他那么疯狂的专研……有人说老师怪,但是这样的人,中国太缺了。我觉得老师一点不怪,人家随心所欲不逾矩,做自己想做的事。倒是我们,不知道自己到底要什么,分-裂。我们才是不正常的人,都不知常。

6、 “序言”的学习,老师看书,重点在序言,老师说他通常一本书序言、目录看了又看,通过序言了解这本书的前世今生,思路观点。通常时候,因为老师的知识积累,有的书他只看序言,都无需看内容就已经理解掌握了全书。比较于老师,我就汗颜很多,真的是妄为读书这么多年,我恰恰是常常略过序言、目录而读书。到现在因为我是课程中间上课,本课的序言我也就看了一二遍,也没有深研究。汗颜啊!因此说,不跟老师学,都不知道自己多文盲,多没有文化,原来更没有方法。其实跟老师学,老师何尝不时时的强调思维、方法的重要性。

7、 学习版本的选择,老师对于选书非常慎重,他直言常常被现代人出版之书中错别字气的半死,对于经典可不能选错,错了一字影响深远。这也是当代社会的一个现象,人心浮躁,严谨之风匮乏。因此老师说,为我们学习,尤其经典,版本是考量考量再考量,当然,如果我们自己买书购书学习也要注意版本选择。此外现今经典,如《太素》等也都不是完整版本,都在流传过程中有缺失。例如《太素》,当前最新最全版本为日本仁和寺挖掘(清光绪年间,于日本仁和寺发现隋唐人杨上善撰注之唐抄本“黄帝内经太素”,此为现存最早之内经传本。),出版由王洪图、李云编辑。

自今年7月份的智明国学课程至今,我跟老师学了也就4节课,如果加上智明招生说明会,5次课,可是收获却很多,自招生说明会后我就按照老师的建议和方法,半小时背诵了《心经》,3个月背诵了《道德经》,抄写《说文解字》一半,可是这些只是表面的收获。其内在,更是有很多深刻的体悟,尤其最近上课密集度增加,我好像比之从前更加“感性”,对很多事物,有更多的“感知力”,而在为处事上却更加“平和与无争”。我跟着老师学习、上老师的课非但不累,反而上完课能量更足,而对于课程总结也是特别“上瘾”。虽然有工作、孩子和一些额外事情,却因为是心里所喜欢做的,我竟然也找出时间就那么自然的做完了(分享后不少群中好友给我点“赞”,觉得我学的好猛烈,其实,从我自身,我只是兴趣使然,自然而然),因为这些表里的收获,我从前没有思考清楚的事情,如孩子的教育、为人处事,反而比之从前有更清晰从容的认知。我记得在招生说明会上,老师提及学习甲骨文、青铜器铭文,有人问到,学这些有什么用?那么以下内容,我将说说我这几个月的收获(包括背诵、抄写的经验教训),我自己的体会与感悟,我学了一些“无用”的学问,却成就我了很多“有用”的当下,而我只不过刚刚沾国学之边,还处于扫盲的阶段:

自招生说明会,我略领略了下背诵的方法,回来后借着那个能量场,我背诵了《心经》,我记得很清楚,我就在上班地铁上也就半小时的时间,就背诵下来,其后几天反复的复诵,那个时候在路上,上楼梯的时候,都会在心里默念或嘟囔,到现在已经滚瓜烂熟。

在背诵《心经》之后我启动《道德经》(帛书版),也没书,就在网上打印版(自己找个通读解释以辅助阅读记忆,结果那些解释都非常的“low”,对我没有什么用)。然后我就开启了《道德经》(帛书版)的记忆之旅,就在上周之前,《道德经》(帛书版)81章全部背诵完成,且都记忆清楚,可能没有滚瓜烂熟,但是整体和局部都没问题了。话说背诵《道德经》我也是在路上(每天上下班各1个半小时,变废为宝),但是在背诵过程中,我却有几步瓶颈阶段,写下来分享给大家注意。

(1)      虽然在《道德经》之前背诵不多,但是我觉得《道德经》挺难背的,不少都不懂,到现在也不能说懂了,什么谷神不死是谓玄牝?什么“夫惟无以生为者是贤贵生”?真的好多不懂,生背、硬背。

(2)      这几个月背诵《道德经》不是连续的,经常背背就背不动,停一阶段又重新捡起。这其中的原因,我觉得主要是当我背着急,不按照方法背诵,就背的效果差,然后我就信心没了,就背不下去了。半途而废?不是我风格啊,少则隔一周,多则半个月,然后再继续。这其中,道篇背到中间20章是一关,德篇开头是一关,然后是最后十章是一关。

(3)      我对背诵的总结是:有方有法、先慢后快、按部就班、不可操之过急。每天不图多,1个小时,坚持下去,就一定会有收获。

(4)      当我完全背诵完《道德经》,包括在背诵《道德经》的过程中,我经常感觉到,在背诵中,突然就对某句话理解了,或者在背诵后,在日常的实践中,突然就遇到了某句话,或者有些话就经常串到脑海中。例如,对无为的理解,我竟然做梦,在梦里好像用什么无为的方法教育孩子(记不清楚了),而做梦梦到道德经理解解读,也是我背诵最给力的阶段,能量强到做梦都在背诵。还有在背到66章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这一句,我竟然看啥书,包括看翻译作品、看微信都能看到这句话?而这一切的一切都加强我对《道德经》的认知和理解。虽然,到现在我也不全部深刻理解,有很多我也说不清道不明,但是背诵后的感觉太好了,而且,这就是一颗种子,已经种在心田(无为、柔弱、不争、善下之,等等等等,时常出现在脑海里)萌芽成长是迟早的事情。

我本周要特别写一些抄写《说文解字》的经历,是因为,我在抄写过程中也经历种种,让我体会颇多,抄写的过程也是分阶段,也经常会遇到瓶颈,然后我就停下来,我发现我经常的以没有时间为借口,其实质是内心不想做,而内心不想做的原因是遇到瓶颈,其实是走错路了,且听我分析:

(1)      刚刚拿到书和田字格很激动,我喜欢写字。开始抄写之后很快傻眼,写惯简体字的我,面对陌生的繁体字和篆字,尤其是方块字写惯了,写篆字,太痛苦了,写第一篇我就想这字千万别拿给老师,一定会被骂死。

(2)      写了十篇后,对繁体字、篆字有点感觉,自我感觉在跟古人对话,对于一些字,偏旁读音,想到阴阳之分,没有甚解,着急的写下去。但是慢慢吞吞、时断时续,写了三分之一,就写不下去,中间半个月可能就写几行?字依然不忍目睹。

(3)      就在上周上课我看到老师桌子上的“手写篆字”,一眼看去,真赏心悦目啊,我立即有种体悟,这字是“静”和“沉”啊(后来老师说他已经一年未写,那些我感觉好的字也是上课急急匆匆写就,可见道行)。课后回到家,很快整装重发,在写字时候,心静气沉,然后这感觉,这美感,这享受就出来了,不知不觉,我好像就那2、3天,写了十几篇,而且经常有些字写的自我感觉良好(经常孤芳自赏一下),然后坐在我对面正在看书的先生说,从他的角度看挺好看,我还给他说那些好,那些不好。我在享受着字,竟然对写篆字上瘾,感觉到篆字的柔美,非四棱四角方块字可比?然后就感觉,是否中国文化的变迁,其实字体字容的变迁史何尝不代表的中国文化的变迁史,上古先秦文化强调柔美灵性,然后方块字其实也是文化的下坡路?……我还不了解很多,这仅仅是我的感觉。

(4)      当然我写的字还是如婴儿学步般,仅个别字感觉好,很多字写的仍然不好,而且字如其人,整体不协调,不具备稳定性。但是,我似乎找到了写字的法门,心静气沉的去写,享受着去写。

最近总有人问我,你怎么有时间整理笔记的?你怎么有时间干….?例如我抄写《说文解字》,就在周六,我竟然抄写了6、7篇(田字格)(每篇150字)。周六这一天,我没起早贪黑,7点多起床,吃早饭、看孩子;中午10:30到16点带孩子聚会;我晚上19点左右带孩子去味多美(孩子生日吃点蛋挞蛋糕),20点半后就陪孩子睡觉了。我咋写完的呢?而且也不觉得累?就在看孩子的当口。因为我最近对写字有瘾,就想法找时间写,带孩子中间写,孩子竟然也默许了(呵呵)。我突然有个感悟,一件事情不在于我们到底有否时间,而是我们是否发自内心的想去做。如果真想做,总有时间。如果不真心想做,总没时间。

另外,时间利用,我的路上时间,真的是变废为宝,路上时间是我的阅读时间、背诵时间、思考时间,平时急匆匆浮躁的我,就在这当口最稳当,因为可做的事情实在没有,就只能安下心背诵、阅读或者思考了。例如,就说本文,我24号下午16:00开始写,写到当晚21:30,内容蛮多的,但一气呵成并非一日之功。早在下课的路上,我就开始构思如何写了。另外,因为总结的缘故,我在听课过程中,也立体的去听,有些内容,在我心里自然就成了一个图表。所以,万事分阴阳,祸,福之所倚,福,祸之所伏。没有绝对的好坏利弊,就看你怎么对待。

再者,正因为我没有时间,家里老人孩子、工作,方方面面,我反而急迫的找各种时间当口去做,而做不了的时候,我就“憋在那里”,等待着有时间“蓄势待发”。这是否是能量的“蓄积”呢?时间的应用是否也是”少则得、多则惑“呢?我记得云南课程一个同学,她说她全职妈妈,还有保姆,可是一个月也看不了一本书?有时候时间太多了,内心浮躁,想做的事情太多,反而什么都做不了了,不贪多,“毕其功于一役”。

就在整理博文之时,我和老师在qq交流,老师提示我几个错误之地,我一看,冷汗直流,竟然是题目错误。四气调神大论,我整成了“四季”!……老师没骂我,但是我却觉得这个错误不可原谅。我觉得如果某个地方我理解错误,是认知错误,还可以原谅,但是这种“粗枝大叶”却是最不可原谅的。现在的学习是为自己学,从前学习经常因为马虎错误找借口说自己是马虎,好像做错事这种借口很合理不是自己笨。但我现在觉得,人可以笨点,但却不能不负责、不谨严。尤其这种错误,恰恰反映了我的最大问题“浮躁”。立志改正自己!

这部分内容我留在第二天写,因为这部分实在对我太重要了,我这一周的感悟收获,我觉得这个是最大的。话说,这个感悟来源于一篇博文何美慧老师的《访谈修蓝博士,反思信愿行》,但是我却觉得得益于老师之“骂”。为什么这么说呢?当我读到这篇博文的起始部分,何美慧老师的师傅上人说“没有恭敬心,什么也学不到!”我立即连接到上周末老师上课骂我们的真实原因。我突然领悟到,老师如此花费时间在课堂上骂我们(课堂时间非常宝贵的),其内核就在于此啊。原来我们的学习,不缺乏刻苦、不缺乏热情,却缺乏“恭敬心”。正好在公司的电梯上最近有一句话“心有所敬,行有所循;心有所畏,行有所止。”恭敬心就包含着敬畏之心、谦卑之心、虔诚之心、真诚之心。就是这些心,我们才能真正从老师那里学到真学,只有这恭敬之心,尊师重道,我们才能打开心胸,向老师学习,按老师的去做,有所循止。以前我也思考过谦卑,但现在的内在理解已经绝非往日了。但写在这里,总有言之未尽的感觉。

举个例子,我们是否经常有听一些话,看一些推荐,感觉很好,但是不是怀疑错过就是听听了事,不过如此呢?我记得09年刚刚起心寻师访道,就有人向我推荐南怀瑾,我听闻是畅销书。而我当时正对畅销书怀有成见,觉得畅销书常常是肤浅之作,结果就错过了。那个时候,我就是一颗封闭的自傲的内心,常常以自我之概念(成见)论断一些事物,因此浪费了时间,错过了很多宝贝。

再举个例子,老师上课的体量很大,但我们总结笔记的时候一定会有遗漏,因为我们是凭着自己的头脑去学习,我们的头脑只选择自己愿意学习或者觉得重要的去学习,是否如此呢?可就因为这些,我们往往无法真正理解老师,错过了一些学习内容。可为什么如此呢?因为,我们自以为是,觉得自己有自己的一套。

上述这一切,说白了,是我们对老师,对所学之经典,缺乏恭敬之心。而恭敬之心的缺乏,就是我们总有自己的一套,老师说他说的,我们依然做我们自己想做的,就是不完全按照老师的去做。可这么做的结果呢?我们无法真正理解老师,无法真正体悟经典,也就无法学到真知。看似刻苦学习,却习性不改,依然自我封闭,自己那一套,这种学习,不过是一些知识皮毛。违背我们学习的初衷啊!

当我看到这篇博文,何美慧老师说她学佛学了16年,理解问题、看待事物还是有那么多偏见啊,原来就是没有完全、放下自我的做到“恭敬之心”啊!没有恭敬之心,就总是怀疑,不肯依法去做,总有那自我的那一套,也就是说自我不清空,如何装进去呢?当我体悟到那种放下自我、至真至诚的“恭敬之心”,我当时心里真的是感动非常,眼泪都在眼眶打转。大家看我写总结还蛮认真投入的,好像总是在夸赞老师,其实我并没有对老师有真正的恭敬之心啊。我虽然知道老师骂人很凶,但我更知道老师“刀子嘴豆腐心”,所以常常不以为然。我虽然学的很起劲,但我也没有很精进,对《黄帝内经》的背诵也是这周刚刚开始,也是老师提醒提醒再提醒才去做。对老师的一些话虽然觉得好,也常常给自己找借口耍懒惰不去做。

我突然想到了“听话”二字。当下的我们都非常反感这两个字,因为我们都是体制内“听话”教育出来的。对听话的反对已经到了极致。尤其到我们有孩子这个时候,选择走新教育,总想让孩子有自己独立的想法,不从众。可是我现在突然有种感觉就是“矫枉过正”!一动分阴阳,很多话都有多种角度的不同理解。大家都在反对恰恰要反思是否过度。而这种对“听话”的过度逆反,造成的是我们的无知与狂妄。例如在单位,常常逆反于上级,对与上级的关系和指令,不是阳奉阴违就是抱怨重重或者消极抵抗。现在,我突然回归到了“听话”,做一个听话的人,听老师的话,不盲目怀疑,而是完全恭敬的听任何一句话,哪怕自己一闪而过认为的偏见;那推而进之,也听上级的话,对指令认真的去做,不去反感抵触;对父母家人、朋友同事,即便不顺意的话,也认真的去听……。当我真正做到这一点时,我发现,我没有吃任何的亏,反而心胸更加开阔,对什么都能找到合理性,好像就没有什么不开心的事情?那我发现我对外在世界、外在的人、物就有了不同于以往的认知了(真的是我们自己创造了我们自己的世界)。整个人能量高涨,却内心更加柔软,原来这一切都是没有那份自我对他人他物的抗拒之心,“水善利万物而有静,居众人之所恶……夫唯不争,故无尤。……天下莫柔软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也……柔之胜刚、弱之胜强…”

当然,我现在还不成气候,我的状态还不稳定,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怠惰。习性的改变真是非一日之功。所以老师这种每周上课持续的方式适合于我,持续的为我注入能量、提醒我改变自己。我是下下根性之人,也是十足的笨蛋,需要不时的鞭策提醒,因此短平快的短期班,只会让我一时兴起,习性使然,解决不了我的问题。

黄帝内经学结 [篇2]

时光如流水,恍然已流去。不知不觉中,这一学期的选修课已接近尾声了。这学期的选修课中选了一门叫“《皇帝内经》与养生”的课,开始是受“养生”二字“诱惑”而来的,对于《黄帝内经》这一医学方面的名著并不太了解,但通过这学期的学习与了解,我了解到了许多有关自身的身理和心理等方面的知识和养生方法,受益匪浅。

刚开始的时候,其实对于《黄帝内经》这一名著只知道它是我国古代医书中最早的典籍之一。在医学方面,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更是一部养生宝典,一本关于生命的百科全书。经过一学期的学习,虽然学习的内容不多,但内涵丰富,下面我就从《黄帝内经》的“素问”

第一章就两三个方面联系我的学习浅谈一下。

大家都知道,《黄帝内经》它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理论思想基础及精髓,在中国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对古人以致现在的人们,在繁衍生息,修身养生方面有着巨大的影响和贡献。我要讲的是《黄帝内经》的上册素问中的第一 篇“上古天真论”,它一共分为四个部分,而每一个部分又各有一个小的主题。第一部分是用24个字创造、介绍了皇帝这一人:然后是第二部分:正文,用对比的手法讲“上古的人”与“今时之人”的不同,从生活行为上讲述上古圣人教下的养生之法是的。“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

半百而动作皆衰者”,而究其原因是为什么呢?这就是今天我要谈论的第一个:通过“上古”与“今时”的人们比较,再观现在的我们的生活状态,我们应该所注意和改变的生活习惯。

在古文里歧伯的对曰中我们可以知道:上古时期(即元年之前),的人们洞悉道生方法、法则,能效法“阴阳”的转换变化规律,生活作息都有正常的规律,即能顺着生命的自然生长去生活,不费神劳累,所以能够身体健康,精神熠熠,轻易活到百岁,这是“上古之人”的养身之道;而“今时之人”恰巧与“上古”之人相反,不注重身体健康,一再放纵自己的内心欲望,生活在各种不好的行为习惯中,为自身欲望所惑,“殚精竭虑”,身心受到破坏,元气大泄,所以身体不好,寿命不长。这些都是我们的前人们的一些生活场景,再看看现在的我们,又何其不是“今时之人”呢?用上古之人的养生要求做参照,现在的我们是怎样的呢?现在,在科技和社会生活急速发展的状态下,大多数的人们都适应或开始了快节奏的生活状态,不注重生活节奏,生活作息不规律,熬夜加班;吃快餐食品,爱喝各种碳酸饮料,暴饮暴食。有些人视就如命,醉酒伤人伤己;有些人纵欲过度,害人害己。如今的多数人随意挥霍自己的健康,只是求得短暂的快乐,得不偿失。在快节奏生活状态下的我们,更应该注重自身的、修、养、。用正确的生活习惯来养护我们的身体。在作息上,少熬夜加班,按时就寝(最好在11点之前睡着),准时起床(“太阳升起时起床,太阳下山时休息”),不让自己太劳累;在饮食方面,按时进餐,吃当季食物,少吃或不吃反季节蔬果,吃适量,不暴饮暴食,也不节食少吃。过度的劳

累和不适当的饮食都会损耗我们的“真气”、 “元气”,而我们身体中的“真、元之气”呢并不是无穷尽的,在我们的生长过程中,它会慢慢消耗,如果我们不去补充和保养它,让它继续消耗,我们的身体会逐渐衰竭,不能处在一个健康的状态,不能保证身体各个器官的正常运行,生活等各方面都会受到影响。在寿命上就不能长寿,往往才年过半白就已经身心俱损,神行憔悴。所以,养身第一课:注重生活行为习惯各方面,有节有律。

第二个话题:心理层面的养生。

说到心理养身之法,就是由内而外,从身体内部养护身体。养身仅仅在外部行为上是不够的,心理层面的养生是为了避免一些“虚邪”对身体的伤害。心理养生是为保养元气而进行养生。人若没有过多的非分之想,自然不会有过多的索取和欲望,欲望减少,心理会慢慢平静,真气、精力的消耗就会减少,;内心没有沉重的负担,不焦躁,无恐惧,真元得到保护;对于身体的内部五脏六腑,顺应真气的流转,能正常工作,身体健康。以上几点对于真元的护养都有最直接的影响、作用。反之,这些会影响身体健康,器官衰竭,易生病,不长寿。只有把真元养护好,使它们一直处于盈满状态才能在“虚邪”来袭时,是身体不受到伤害。

是以,在平时多多了解一些人体、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等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相互关系和一些滋养方法,对保养我们的身体也是很有用处的,保护好我们的人体功能。人体功能若没有失去平衡,全面存在,生命和健康就没有丧失的危险;人体各种功能存在而不丧失的

前提又是生命的各种运动能够不断进行,因此,保真固元十分重要。 曾看到过这样一段对话:魏文王问扁鹊说:“你家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到底谁最好?”扁鹊答说:“长兄最好,中兄次之,我最差。” 文王又问:“那么为什么你最有名呢?”扁鹊答说:“我长兄治病是治病未发作之前,中兄治病是治病情初期,而我治病则是治于病情严重之时。因此,一般人都看不到长兄和中兄的治病才能,而只看见我在经脉上针灸,用针管来放血,在躯体上动刀、敷药等大手术,所以都以为我的医术高明,因而得名,其实错矣。”由此可见,扁鹊认为防病或养生才是最重要,最好的。《黄帝内经》中的“上古天真论”在我看来,实质上也就是通过养护好身体从根本上防病长寿。

当初学习这门课程的最初目的就是希望从中学到一些实在的,贴近生活的养身方法让身体得到“改正”,更健康。养身即养护身体,由内而外,避疾防病。到了期末,这门课程的确让我从中得到了许多养生知识,也让我重新认识了我们的身体和了解许多生长、生理周期的要点。总之,不枉此行。

黄帝内经学结 [篇3]

自1978年起,我研读《黄帝内经》已经有三十年了。通过研读《黄帝内经》我学到了两个方面的知识:其一是经络辩证方法;其二是音乐疗法。这两种知识对我的临床工作起到了非常大的指导作用,可以说是受益匪浅。我知道《黄帝内经》中还有许多很有价值的东西,单凭我个人的力量是不能把他们都挖掘出来的。为了尽早的把《黄帝内经》中那些有用的、还没有搞明白的内容研究透,我将自己的研读体会总结一下,希望能有益于研读《黄帝内经》的同仁。

《黄帝内经》所涉及的内容较广泛,如果每一样都研究是不可能的。因此,专题研究是每一个研读《黄帝内经》学者的必由之路。专题研究并不是只研究《黄帝内经》中的某一篇,而是要将《黄帝内经》中的某一专题内容从各篇中都找出来,进行系统研究。同时也要将与专题内容有关的内容也找出来参考。专题研究的面窄些,研究内容也少一些。因此,成果出的也就快一些。

《黄帝内经》虽然成书于汉朝,但是其中的内容大多是春秋战国,甚至可能早至商朝时期。如果以现代人的思维方式、现代人的字义和现代人的知识水平来阅读《黄帝内经》,只怕是很容易把原文曲解了。因此,变换视角,站在商、周、汉的不同视角上来阅读《黄帝内经》就是十分必要的了。为此,阅读先秦古籍,查阅《说文解字》和《甲骨文字典》就是研读《黄帝内经》的基本功夫。同时也要关注考古中出土的古籍(竹简或帛书)和相关文物。

三、重复《黄帝内经》中的实验内容

《黄帝内经》中的很多内容是古人的实验研究结果,如果单纯的进行文献研究是很难理解的。按照古人记载的方法重复一下实验的内容,验证一下记载的内容正确与否是很有必要的工作。验证的结果常常可以纠正古人的笔误,补充《黄帝内经》中遗漏的部分。如果有条件请用现代科学的方法严格进行实验。

《黄帝内经》不仅仅是理论经典,其中也记载了大量的临床经验和技术内容。这些内容即便是在现代,也堪称为手到病除的医疗绝技。更为重要的是,它们能从临床的角度上来验证和理解《黄帝内经》的理论。单纯的研究《黄帝内经》是不可能真正理解《黄帝内经》经-文的。

五、不要轻信《黄帝内经》注释或《黄帝内经》白话解之类的参考书

《黄帝内经》参考书很多,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对于初学或研读《黄帝内经》的学者是有用的。但是,参考书所介绍的未必就都对。有些注释内容被传抄了上千年,但古人给弄错了;有些内容被现代人用现代的观点曲解了;也有些内容一直是空白,没有注释也没有白话;更有些内容是传抄错误,不将原文改正过来所有的注释和白话都毫无意义。

六、《黄帝内经》会有错误

千万不要以为《黄帝内经》是经典就什么都是对的。由于时代的特点不同,人们对人体的认识和医疗水平会有明显的差异,有些是原作者的错误;有些是传抄的错误;有些则是编辑《黄帝内经》的作者对古书的理解错误。对《黄帝内经》的错误不要大惊小怪,现代出版的书籍出错(理论和文字错误)是正常的现象,何况古人呼?

七、反复研读几十年如一日

研读《黄帝内经》短时间是不能有成果的。因为《黄帝内经》的内容太杂。又不是一个流派;不是一个时期的作品。因此,要就一个专题反复研读上百遍、上千遍,几十年如一日。读多了,体会就会更深刻。

八、将《黄帝内经》发扬光大

《黄帝内经》有实用价值,研读的目的是要更好的使用。因此,一旦对某一专题研究有了成果就要将其发扬光大,付诸实施。其主要应当做到如下几点:

1)改正《黄帝内经》中的错误内容。

2)补充《黄帝内经》中的遗漏部分。

3)用现代科学的方法进行实验和临床研究。

4)发明相应的科学仪器。

5)以各种方式推广应用(论文、专书、上网、讲座)。

黄帝内经学结 [篇4]

上古之人,春秋百岁;今时之人,半百而衰

这是古代医学经典《黄帝内经》开篇之语。意思就是说上古的人,一般都能寿达百岁,而现在的,还不到五十就衰老了。

这是中华文化的始祖黄帝问天师歧伯,为什么古时候的人那么长寿,现在的人还达不到古人的一半呢?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在黄帝时代,普通人也就是五十左右就开始衰老了。黄帝那个时期的人,也算不上很长寿。只是以那个时期为起始点,在更远古的时候人是长寿的,一般都能百岁这个高度。

以我们现在的眼光去看,可能大部分人对此怀疑。怀疑者自有主见:在当今科学如此发达的时候,能达到百岁的长寿者也是屈指可数,更别说蒙昧的古代人了。

但我们从历史的记载上,却经常可以看到长寿者的记录。

黄帝之后的.彭祖,寿命达八百八十多岁;三国时候的名医华佗“年且百岁而犹有壮容”;唐朝药王孙思邈在百岁之时还写下《千金翼方》,历史记载寿达一百四十余岁;宋代名医谭仁显108岁;明代的医学家吴又可年至百岁,建国初期的虚云大和尚,寿年120岁;虚云老和尚的一个弟-子妙智法师,118岁。后代的这些长寿者却都达到了春秋百岁的这个标准,另外一个特点,就是他们都是深受传统文化之熏陶,在养生方面遵循的都是传统知识。以此来衡量,远古之人,深懂养生保健之术,一般寿达百岁是可信的。

但一般的人,也就是半百而衰。一到了五十岁左右,都显了衰老之相。这是为什么呢?这也是黄帝问歧伯天师的话。歧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歧伯就解释了,他说上古的人,了解道的人,能够按照阴阳术数、饮食、起居、劳动的规律去养生,所以能够做到形与神在,最后达到百岁这个天年。

这里就有现在人所难以明白的知识了。其中“其知道者”,这里的知道者,是知道“道”的人。什么是道呢?那就是古人以自身的智慧所明了的天地之间的规律,只有知道天地之间的规律了,才能按照这个规律去生活,如此才是顺应天地;否则处处违背天地规律去做事情,那就是逆天而行,肯定不会成功。

这个道,不是目前西方科学所能研究透的,西方科学越分越细,难以从整体上去把握一个事情。比如流行感冒,西医就非要弄个显微镜去检测是何种微生物引起的,把这个微生物分离出来,经过纯培养,然后再用药物去试验,看那种药物能够杀灭这种微生物,药物找到了,然后还要经过制剂研究,就是看究竟是做成胶囊、输液、还是药片好,然后定出质量标准,生产出小量的产品,再去做药理和毒理试验,再然后去作人体试验,这一切都得过关,才谈得上去大规模的生产,然而此时该种微生物可能已经进化了、变异了,于是这种药物便归于无用。

如果按照传统的观点来看,虽然是流行感冒,但是只要明白内外环境即可,看外环境是由风、寒、暑、湿、燥、火那种环境,再看患者本身是阴阳哪种体质,就可以对症下药,一般是一付药就能减轻,几付药就能痊愈。所以这把握的就是大的方面,即天的环境,就是自然界的环境;人的环境,即个体的小环境。从宏观上去把握,就比较简明,容易操作。

所以这个道是从更高的层次上去认识天地规律的。天地是阴阳,而这个道是在阴阳之上的,是阴阳之母。所以老子在道德经上形容这个道为: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这个道是在天地没有产生之前的那个东西,用现代的话来讲,就是宇宙形成前的那个东西。那个宇宙已经形成了,这个东西还在吗?还在,在在处处都有,人身上也有。所以认识了这个最基本的道,那么道所派生出来的阴阳、术数自然也就明了了,也就是天地之间的规律能够明白,然后按照这个规律去办事,就是“法于阴阳,合于术数”。

饮食有节。能够根据自己的情况,合理的饮食。所以讲饮食是非常大的学问,有两个要点,一是要根据自身的情况,二是要适度的饮食。假如一个人内寒很重,那么就可以多吃点姜一类的食物,如果一个人内热很重,那么就可以多喝点绿茶。如果不根据自身的情况而乱用,看见别人说绿茶多好多好,不管自身内寒的体质去猛喝绿茶,其结果必然是寒上加寒;而内热的人如果再去吃姜,那也是热上加热。所以不根据自身的特点而去饮食,只有损害,没有好处。再就是适度的饮食,不能妄饮妄食,不吃当然是不对的,但吃的太多也是不对的。特别是现代人疼爱孩子,巴不得什么好东西都给孩子吃,吃的多了,孩子就消化不了或者吸收不了。

曾有一个老家人,带孩子到济南来看病,两岁的孩子,浑身皮肤结痂,发硬。多方求医未果,来济南想找我买些高级的外用药。经过诊断,判断孩子为脾胃虚弱,不能吸收食物的营养,因而皮肤得不到滋养而形成的病变。这个时候,其病根不在皮肤,而在脾胃上,问其父母,则云:什么好东西都给孩子吃,吃不下去还给灌点,怎么还会脾胃不好呢?问题就出在这里,孩子很小,脾胃发育尚不完善,吃的东西越多越不能消化吸收,反而成了脾胃的重大负担,长此以往,脾胃不堪重负,就罢工了,所以就表现出了硬皮病。让他们回去节制饮食,用了些健脾之药,孩子就慢慢痊愈了。

起居有常。要有良好的起居习惯。现代人多数做不到,现代的城市,晚上是灯红酒绿,特别是好多年轻人不到临晨两点不睡觉,认为睡觉太早是浪费时间,浪费生命。其实这样熬夜才是真正的浪费生命。晚上熬夜,所消耗的能量都是肾的阳气,都是肾中所贮存的能量,这个能量是以后生活、繁衍后代的基础,在年轻的时候就被消耗掉,那以后的身体健康是很糟糕的。有没有消耗肾的阳气,高明的人一号脉就能知道。

不妄作劳。不去作自己力所不能及的事情,不去做太消耗自身能量的事情。现在人为了工作和挣钱,常常加班到深夜,长期以往,也是在消耗自身的阳气。

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

万物有生成就有坏灭,身体也是一样。最后自身的元气耗尽,五脏俱虚。稍微懂一点中医的人都知道,五脏心肝脾肺肾,分藏神、魂、意、魄、志。藏神的地方坏了,神就离开,这就是形与神分。

生命是两部分组成的,一部分是形体,一部分是精神。精神寄居于形体,方为生命。精神为什么要寄居于这个形体呢?打个比方,很容易理解,我们住在房子里,如果房子破旧不堪,就容易倒塌,这个时候我们自然没有办法再住下去了,就得再找新的房子。神与形的关系也是这样,是寄居的关系。如果形体毁坏,精神自然就离体而去了,此时的形体就变成了尸体。

综上所述,远古时候的人,能够知道天地的规律,按照规律活动、饮食、休息,不去消耗自身的阳气,所以能保持形体的健康,因此神方能寄居这个肉身,这样保持,才能得尽天年,即度百岁乃去

那么现代的人呢?为什么没有古人长寿呢?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

以酒为浆。现代人和古人不一样。以酒为常用之品。酒为热性,于人体有毒。饮酒之后,酒气上行,湿气独留脾胃。酒气蒙蔽清窍,所以人醉后感觉看东西不真切,听声音也模糊,头晕目眩。酒气上行,气郁在上焦,就化为痰;酒热下行,容易造成小便涩痛。湿热留在中焦,就形成呕吐、自汗、心痛、皮肤病等。如果长期酗酒,可引起糖尿病、腹胀、失明、哮喘、癫痫、痔疮等病。

以妄为常。任意妄行,比如通宵狂欢等。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醉酒行房,不知道节制,长此以往,就为欲望而用尽精气。西方科学不懂得房事的危害性,就肆意宣传邪淫,给社会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以后会讲到男子二八天癸至、女子是二七天癸至,所以这里的精不是普通的蛋白质,男子要在16岁、女子14岁以后才能形成精,五脏之精,皆藏于肾,如果不节制房事,精失太多,就会形成五脏亏损,大伤元气,久之成为虚劳之病。使人的意志与身体受到严重的摧残,家庭难成,事业难立。

以耗散其真。以消耗的办法散其真元。人的先天元气是受之父母的,好比一罐煤气,耗就是消耗,煤气阀门开的太大,自然就用的快。用完的时候也就是形与神分离的时候,即死亡。

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不知道满足,不能调配自己的精神与情绪,做什么事情都是为了虚妄的享乐。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暂时的快乐过后,必然要付出惨重的代价,起居没有节制,该休息的时候不休息,该生发的时候不生发,该收敛的时候不收敛,处处逆天而行,所以年过半百就已衰相现前了。

[本帖最后由 月含山 于 18:38 编辑]上古天真论第二

以下的内容为上古圣人所讲的养生方法: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上古的圣人皆能春秋百岁,尽其天年而去。圣人是怎么养生的呢?

首先的一条,是虚邪贼风,避之有时。虚邪贼风,就是四时不正之气,四时,就是季节。正常的季节是春天渐渐温暖、夏天炎热、暑天潮湿、秋天逐渐变凉、冬天寒冷。四时不正之气,就是春天不温暖,夏天不炎热,秋天不清凉,冬天不严寒。这几种都属于不正常的气候。不正常的气候就是外界的致病性因素之一。

比如冬天如果不冷,有利于病毒细菌的滋生,那么就容易形成大规模的流行性感冒;同时由于冬天不冷,使人体的收藏功能不正常,来年春天就容易得风热感冒。这种反季节的气候,对于熟悉传统文化的人来讲,是可以预知的。这门学问就是五运六气学说。比如2003年非典流行,山东中医药大学的张树中教授就断言五月中下旬,非典就没戏了,事实证明果然如此。这门学问搞明白了,哪年会有什么样的天气和灾害都能测的出来,远比现在天气预报准确的多。

所以说冬天冷一点是正常的,是非常好的,但是现在城市里几乎家家有暖气,在室内温度都在20度以上,室内外温差非常大,在室内的时候毛孔都是开的,到了室外,冷风一吹,寒气马上就能侵犯到体内,形成风寒感冒;另外在这个温度是春夏时候的温度,在这个温度下,人体气机根本收藏不了,汗液蒸发,形成人体的阴液损失,来年春风一吹,阳气迅速上涨,体内的阴液不能与阳气相平衡,就出现了发烧、怕热等风热感冒症状。

所以这个暖气也是一种人造的虚邪。要想身体健康,就应该避一避暖气。

另外夏天的空调也属于不正之气。夏天天气炎热,人体正常的功能是疏泄,所以多出点汗是无所谓的。如果汗在体内出不来,体内的热量蓄积过度,会发生中暑,此为阳暑;如果在高楼大厦等特别阴凉的地方为凉气所袭,所发生的中暑就是阴暑。现在由于空调的原因,人造冷气遍地存在,人在外边出了一身汗,进到冷气房间,冷气就会顺着毛孔进入人体,造成受寒的表现。所以夏天治疗这种患者,就和治疗风寒感冒是一样的。好多大夫惧怕在夏天用麻黄、桂枝、干姜等药物,就不能有效的治疗这类疾病。

同样的道理,如果春天过冷,则收藏之令过长,不利于生发,阳气生发不起来,就不利于一年的成长;如果春天过热,则易生发太过,温病易于流行。

关于贼风,还有另外一层解释,就是从人体后背吹过来的风。人体后背,有很多关键性的穴位,比如风府和风池,如果风吹进这两个穴位,就能形成中风感冒;后背有五脏的腧穴,风吹会造成五脏中风。

所以讲即使很健康的人,遇到这种虚邪贼风,还是应该避一避。以前有反中医的论调,说你们中医讲“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那么你们内守真气,来了化学武器也不怕吗?这就是在胡搅蛮缠,因为他没有看到“虚邪贼风,避之有时”这一句,就断章取义。

这里就以此为例,不再展开,如要展开讲的话,需要讲很长的时间。

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恬淡虚无,精神安定,真气自然流通。练气功的经常讲这句话,只有在恬淡虚无的状态下,人体的真气才能按照自然规律运行。真气运行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影响,常讲以意领气,就是后天的意识来影响气的运行,把它引到特别的地方来发挥特殊的作用。真正修道的人,却必须按照恬淡虚无这个原则来修,道家修行中很重要的一句话就是“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尔形,无摇尔精,乃可长生”所依靠的原理就是这个。在恬淡虚无的状态下,息止杂念,静坐的时候,人体的真气可以自动去修复不健康的地方。好多人在刚开始打坐的时候很容易弯腰驼背,但是坐到一定程度,腰自然就直起来了,就是这个道理。精神内守,不去外面追求声色犬马,自然真气就不耗散,真气强大,脏腑的功能就正常,病又怎么会来呢?所谓病因,不外两种,一种为外因,即四时不正之气,一种为内因,即七情六欲,没有这两种原因,自然就不会生病。

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志向属于褒义,欲望多为贬义,其实属于同类,志向如果不是为了自己的私欲就是志向,如果为了自己就是欲望。欲望多,心自然难安,因为贪欲,时时怕自己的东西损失,处处防范,整天提心吊胆,生活自然劳累不堪。如果欲望少,恬淡虚无,即使有所劳动也不感到劳累。现在人经常讲心累,就是最恰当的例子。

气从以顺,各从所欲,皆得所愿。心静而气有所养,自然气息平和顺利,因为自己的私欲很少,所以都能得到满足。

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国家地大物博,分东、西、南、北、中五大区域,各自有适合自己的食物、服装和风俗,彼此不相羡慕,所以民风为朴。有句话说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不适合自己的也不去羡慕。所以养生讲适合自己当地的习惯。以饮食蔬菜来讲,养生要食用自己本土所产的当令季节的食物,这句话非常有道理。一个地方的与蔬菜是与当地的气候环境相一致的,与当地之人的体质是一致的,换到了另外的地方就很难保证和人的体质相一致;反季节蔬菜为什么滋味不好,就是因为与时令季节不符,没有时令季节的信息,其气机与季节不符,人食用后容易造成气机紊乱。所以以适合自己的食物为美食,以适合自己的服装为服装,顺应自己风俗,相互不羡慕,不攀比,这样的民风是有利于养生的。

在佛门中,有很多高僧,都是长寿者。佛家讲修心养性,以修心为主,不着于外相,所以只要有饭吃,有衣服穿就什么都满足了,修行高的人还能日中一食,什么都不贪恋,无忧愁挂心之事,心得自在,所以长寿者也非常多。

因为上述的原因,所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人都喜欢看美丽的东西,看的时间长了,自然伤眼睛;如果君火不明,就易为淫邪所迷惑,君火以明,相火以位,是一个健康者,如果君火不明,相火不位,则淫欲心就重。看现在社会,到处都是声色犬马,各种杂志都充斥着色情。老子说,不使见欲,使民心不乱。所以对于没有定力的人来讲,是很大的危害。但上古之人,都是得道之人,有道者,自然其德全,是不讲戒律的戒律,所以不会有危险,都能安度百岁而动作不衰。

[本帖最后由 月含山 于 18:42 编辑]四时调神大论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

【学习强国四人赛】《黄帝内经》中有关于四时养生的论述,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答案解析】本文是F SKY学习学习强国四人赛(FSKY.cc)关于强国四人赛题目的学习解析,题目和正确答案仅供参考。欢迎您收藏、分享本站。 本站声明:内容源于日常学习积累和网络,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及时处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黄帝内经四季养生口诀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