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临床上面的表现,可以归在肝风、搐搦或抽动等症状进行辨证分析吗?

【概述】    过敏性紫癜是一种主要累及毛细血管的变态反应性疾病,临床特点除皮肤紫癜外,常有过敏性皮疹、关节肿痛、腹痛、便血和血尿等。感染、药物、食物等均可成为本病的相关因素。起病多较急,多见于6岁以上的儿童与青年。本病属中医“血证”范畴。 

    本病由于感受风热之邪,湿热内蕴,热毒郁蒸肌肤,与气血相搏,脉络被血热所伤,以致血不循经,渗于肌肤之间,积于皮下而发为紫癜。本病的表现以阳证、热证、实证为主,若迁延日久,反复发作,脏腑气血受损,瘀阻脉络,也可表现为虚证或虚实夹杂。由于小儿形气未充,脏腑娇嫩,外邪易袭,与气血相搏,灼伤脉络;若气血瘀滞肠络,中焦气血阻遏则腹痛便血;若风热与内蕴之湿相搏,下注膀胱,灼伤下焦之络测为尿血;若瘀滞于关节内,则关节肿痛。 

    1.发病前1~3周有上呼吸道感染史。或曾进食鱼、虾、蟹、蛋及服用某些药物(如氯霉素、安乃近、异烟肼等)。
    2.皮肤紫癜多见于下肢及臀部,两侧对称,以近关节伸面为多,为高出皮面的鲜红到深红色丘疹、红斑或荨麻疹样,大小不一,有时发痒。
    3.有些患儿可出现无定位的腹部隐痛或阵发性绞痛。或有膝、踝等处关节肿痛及出现血尿。
    4.血嗜酸性细胞可增高。若损伤肾脏,尿常规可有红细胞、蛋白质、管型等。毛细血管脆性试验可阳性。 

    1.风热伤络症状:起病较急,先有咳嗽、咽痛、恶风、发热等,紫癜色鲜红,呈丘疹或红斑,下肢与臀部为多,大小不一,高出皮面,伴有搔痒,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
    证候分析:风热之邪袭表,故有发热、恶风、脉浮数等表证。风热之邪与气血相搏,血不循经则发为紫癜。四肢乃诸阳之本,阳络受损,故多发于四肢。舌质红,苔薄黄,均为风热伤络之象。
    2.血热妄行症状:起病急,皮肤紫癜大小不一,斑色鲜红,心烦口渴,发热面赤,或有大便秘结。可伴鼻衄、齿衄、便血、尿血,舌质红,苔黄或黄腻,脉数有力。
    证候分析:常见于病之早期,热毒内伏,迫血妄行,渗于肌肤测有瘀点、瘀斑。属实证、热证,故发热面赤,口渴心烦。血上出清窍则鼻衄,损伤胃络则齿衄,损伤肠络则腹痛,灼伤膀胱血络则尿血。
    3.血瘀气滞症状:紫癜色深,色泽暗红,时有腹痛,或关节肿痛,伴恶心呕吐,舌质暗紫,苔薄黄,脉滑数。
    证候分析:邪郁化热,灼伤血络,反复发作,脏腑气血瘀滞,故紫癜色深而红。瘀阻于肠络,不通则痛,故有腹痛;瘀阻于关节则见肿痛。舌暗紫苔黄,脉滑数,均为血瘀气滞之象。
    4.肝肾阴虚症状:起病较缓,或迁延多日,瘀斑色暗红,时发时隐,伴腰脊酸软,烦躁盗汗,午后低热,头晕耳鸣,血尿迁延不止,舌质偏红,脉细数。
    证候分析:肝肾阴虚,虚火内生,灼损血络,血随火动,故紫癜时发时隐,并有烦热盗汗,头晕耳鸣等。
    阴络暗伤,血不循经测见血尿。香偏红,脉细数,均为肝肾阴虚之象。 

    1.积极寻找引起本病的各种原因,预防和治疗上呼吸道感染及其他感染。驱除体内寄生虫。避免服食引起过敏的食物与药物。
    3.急性期或有出血时,应卧床休息,限制患儿活动,并消除患儿紧张情绪。

【概述】    病毒性心肌炎是病毒侵犯心脏引起心肌炎性病变为主要表现的疾病。以肠道病毒如柯萨基B族病毒、流感病毒、风疹病毒、水痘病毒、腺病毒等引起的心肌炎最多见。本病以学龄前期及学龄儿童多见,预后大多良好,除少数迁延不愈,一般均在6~12个月内恢复。但少数可发生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等。本病属中医“风温”、“心悸”、“怔仲”等范畴。 

    病机则为邪毒从口鼻而入,蕴郁于肺胃,继则邪毒由表入里,留而不去,内舍于心,导致心脉痹阻,心血运行不畅,或热毒之邪郁而化热,灼伤营阴,以致心之气阴两伤。心气不足,血行无力,血流不畅测可形成气血瘀滞。肺失宣肃,或热毒灼津,均可内生痰邪。痰瘀互结,气血运行更涩滞不畅,心脉痹阻更甚。

    2.临床表现  有明显乏力,面色苍白,多汗头晕,心悸气短,胸闷或心前区疼痛,四肢发冷等。婴儿可见拒食,发纣,肢凉,凝视等。
    3.心脏听诊  心率加快,心音低钝,心尖部第一心音减弱,或呈胎音样,有奔马律、期前收缩、二联律或三联律,心尖部可有I~Ⅱ级收缩期杂音。
    4.心电图检查  心律失常,主要导联ST段可降低1波低平或倒置。X线检查提示心脏呈球形扩大,各房室增大。
    5.实验室检查  血沉增快,谷草转氨酶、肌酸磷酸激酶、乳酸脱氢酶及同工酶增高。早期可从鼻咽、粪便、血液、心包液中分离出病毒,恢复期血清中该病毒相应抗体增高。 

    1.邪毒犯心症状:发热不退,或不发热,咽红流涕,咳嗽有痰,或大便稀薄,肌痛肢楚,心悸气短,胸闷胸痛,音质红,苔黄,脉滑数或结代。
    证候分析:风热邪毒客于肺卫,邪正相争,故发热。邪毒入里,内舍于心,心脉受损,故心悸气短,脉滑数或结代。风邪束表,肺气失宣,故咽红流涕,咳嗽有痰等。肺与大肠相表里,大肠传化失司,故大便稀薄。舌质红,苔黄,为邪毒已经化热。
    2.痰瘀互阻症状:头晕心悸,胸闷气短,胸痛叹息,时欲呕恶,咳嗽有痰,甚至咳喘不能平卧,舌质微紫,苔白腻,脉滑或结代。
    证候分析:病情迁延,心肌受损,病及肺脾,痰浊内生,停于心下,故咳嗽有痰,头晕心悸,苔白腻。胸阳失于舒展,气机不畅测胸闷气短。气滞血瘀,心脉痹阻,则胸痛,舌质微紫。
    3.心气不足症状:心悸不安,面色欠华,头晕目眩,气短乏力,动则汗出,夜寐不宁,舌少苔或呈剥苔,脉细数无力或有结代。
    证候分析:病久心气不足,心阴受损,心失所养,故心悸不安,气短乏力,脉细无力或结代,舌少苔或剥苔。心生血,心之气阴不足,气血受损,不能荣于面,灌于脑,故面色欠华,头晕目眩。气虚表卫不固,故动则汗出。入夜心脉时有悸动,故夜寐不宁。
    4.正虚邪恋症状:神疲乏力,心悸气短,时有低热,面黄纳呆,自汗盗汗,易患感冒,舌质偏红,苔薄白,脉细软,时有结代。
    证候分析:正虚邪恋,故时有低热。心气不足,阴血已损,则心悸气短,舌质偏红,脉细软或结代。气阴不足,固摄无力测自汗盗汗。气虚卫外不固,腠理空疏,易受外邪,故反复感冒。
    本病严重时可发生心力衰竭及心源性休克,可见烦躁不安,面色苍白,皮肤花斑,四肢冷湿及末梢紫绀,心脏扩大,并发严重心律紊乱,脉微细欲绝等。
    中医认为属心阳虚弱,或心阳暴脱,宗气大泄。此时已有危及生命之虞,临床上必需中西医结合,予以抢救。

    1.注意休息,急性期应卧床,限制活动。恢复期避免过度疲劳,不宜作剧烈运动。
    2.多接触阳光,注意冷暖,防止感冒发生。饮食宜清淡和富有营养,不吃过于甘肥厚腻及辛辣食物,不饮浓茶、咖啡。
    3.仔细观察病情变化,一旦出现呼吸气促,面色青紫,脉细微而数等危重症状,应及时抢救。

【概述】    脑积水是指大量脑脊液贮积于颅腔内,导致颅内压增高的一种疾病。本病多见于6个月到7岁小儿。临床分阻塞性与交通性脑积水两大类。病情轻重不一,预后存有差别,若能根治其病因,有可能完全治愈,智力发育也良好。部分患儿病情可自然静止,不再发展。本病中医称“解颅”。 

    肾主骨生髓,脑为髓海,若胎元禀赋不足,肾虚骨弱,髓海空虚,水液无以气化,可致颅囱逾期不合,头颅增大。或因大病之后,肾阴耗损,水不涵木,肝心之火上炎,蒸灼脑髓,髓热而使颅为之开解。后天失调,脾运失常,水湿停留,上泛于脑,水积脑髓而头大颅解。若外感时邪,热毒壅滞,上攻于脑,脑络阻塞不通,气血瘀滞,也可导致本病发生。 

    1.颅囱逾期不合,颅骨缝分离、增宽,头颅增大,额部宽大而面部较小,眼球向下呈落日状,头皮静脉怒张,可有烦躁,呕吐,惊厥等症状。
    3.头颅摄片可见骨板变薄,颅缝分开,蝶鞍增宽。CT扫描提示脑皮质变薄,脑组织面积减少,脑室增宽扩大。 

    1.邪热壅滞症状:头颅逐渐增大,颅缝分离,头皮光亮,青筋暴露,囟门高突,发热面赤,气促唇红,大便干结,小便短赤,甚至出现惊厥,舌质红,苔黄,脉数。
    证候分析:时邪热毒灼伤脑络,火热之气壅滞于脑,气血流通不畅,故头颅渐增大,颅缝开解。里热炽盛则发热面赤,便干搜赤,舌红苔黄等。邪毒内炽,引动肝风,则可惊厥。
    2.脾虚水泛症状:头颅增大,颅缝分离,头皮光亮,叩之破壶音,目珠下垂,睡时露睛,两眼无神,面色萎黄,形体消瘦,纳呆少食,大便稀塘,音质淡,苔白,脉细濡。
    证候分析:脾虚不能正常运化输布,水湿内生,凝而上泛于脑,故头颅增大,颅缝开解等。脾虚气弱,则睡时露睛,两眼无神,纳果面黄等。脾虚运化失司,则大便稀塘。舌淡苔白,脉细儒,均为脾虚水泛之象。
    3.肾气亏损症状:生后囟门逾期不合,颅缝开解,头颅增大,颈细体瘦,神情呆钝,面色眈白,烦躁不宁,甚至呕吐,惊厥,舌质淡,苔白,脉细软。
    证候分析:先天不足,肾精亏损,脑髓不充,故国门逾期不合,头颅增大。脑髓虚亏,则神识呆钝。肾虚水不涵木,肝阳上亢则烦躁不宁,肝风内动则出现惊厥,肝木犯上则见呕吐。

    1.做好产前检查,预防难产,分娩时避免产伤,防止颅内出血及新生儿窒息。提倡优生优育。
    3.对患儿加强观察,注意囱门的变化。每日测量头围,了解病情的发展。

【概述】    婴儿手足搐搦症又名佝偻病性手足搐搦症,是由于维生素D缺乏,血中游离钙减低,使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表现局部或全身肌肉痉挛。本病多见于1岁以内人工喂养儿及早产儿,冬末春初最易发病。

    先天不足,后天护养失宜,患儿脾气虚弱,脾损阴伤,土虚木贼,肝亢风生而发病。或素体心脾不足,气血两亏,肝血不足,肝失儒养,虚风暗动而发病。肾主水,肝主筋,也可因肝肾阴亏,水不涵木,木失滋养,阴虚虚风内动而抽搐。
    本病病变部位主要在肝、脾、肾。其本为脾肾不足,标为肝亢有余。这与小儿“肝常有余”、“脾常不足”、“肾常虚”的特点有密切关系。脾主肌肉,肾主骨,肝主筋,故患儿常伴有肌肉松弛,囟门宽大或逾期不合,手指抽搐屈不能伸等虚风症状。 

    1.惊厥每天发作数次至数十次,每次持续数秒至数分钟。手足搐溺如鸡爪样,手腕部屈曲,手指伸直,拇指贴近掌心,呈强直状,足趾强直弯向足心。可因喉头肌肉痉挛,出现喉鸣、呼吸困难与紫组。
    2.如不伴感染,一般均不发热。还可有夜惊、夜啼、多汗、不安等佝偻病早期表现。
    3.面神经征(佛斯特征)、腓反射、手痉挛征(陶瑟征)均为阳性。

    1.脾虚肝旺症状:起病缓慢,时时抽搐,面黄神疲,睡时露睛,纳呆烦啼,抽后汗多,大便不实,舌苔薄白,脉细弦。
    证候分析:脾虚阴伤,土虚木贼,肝亢虚风内生,故时时抽搐,脉细弦。脾虚运化失职,故纳呆食少,大便不实。脾气虚弱,故面黄神疲,睡时露睛。肝气旺盛,故易烦躁啼哭。气虚表卫不固,抽后汗多。
    2.心脾虚亏症状:面色苍白,精神萎软,抽搐频繁,夜寐不宁,时有惊啼,入夜盗汗,舌质偏红,舌苔薄白,脉细软。
    证候分析:心脾两虚,气血不足,肝失儒养,故面色苍白,精神萎软,抽搐频繁。血虚心神不宁测夜寐不宁,时有惊啼。阴血不足,腠理空疏,故入夜盗汗。
    3.肝肾阴虚症状:虚烦疲惫,面色潮红,低热消瘦,手足心热,惊厥或手足搐搦,大使干结,舌光少苔,舌质红,脉细稍数。
    证候分析:肝肾阴亏,水不涵木,虚风内生,故出现惊厥或手足搐溺。阴液干涸,虚热内生,故面色潮红,低热虚烦,手足心热。舌光少苦,舌质红,脉细稍数,均为肝肾阴虚的表现。 

    1.惊厥发生时,应按惊厥处理要点施治,如头侧向一侧,口内放压舌板在上下齿间,给氧,吸去口腔与咽部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予以镇惊药如苯巴比妥钠肌注,或10%水含氯醛保留灌肠。

    佝偻病是婴幼儿时期常见的慢性营养缺乏性疾病。因缺乏维生素D,导致钙、磷代谢失常所致。活动性病例在冬春季较多见。发病率北方较南方高,工业性城市较农村高。本病预后一般良好,严重者可发生骨骼畸形。本病属中医“五迟”、“五软”、“鸡胸”等范畴。 

    发病原因是由于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喂养失宜,又久居室内,少见阳光,先后天不足,脾肾亏损而致病。
    本病病理由于脾肾虚亏。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生化之源,肾主骨髓,脾主肌肉,当先天虚亏,后天喂养失宜,不能以母乳喂养,加上日照不足,均可引起气血虚弱,影响脾肾功能,以致骨髓不充,骨质疏松,成骨迟缓,甚至骨骼畸形。
    佝偻病患儿体质虚弱,抗病能力低下,易感受风邪,阻滞肺络而引起肺炎;或饮食失调,脾失健运而泄泻。 

    1.发病初期有夜啼、多汗、烦躁、食欲减退。因摇头擦枕而出现枕秃。
    2.活动期体征可见颅骨软化(乒乓头)、方颅、前囱迟闭、出牙延迟、肋骨串珠、肋外翻、肋隔沟、鸡胸、漏斗胸、手镯、镯绕,“O”形腿、“X”形腿、脊柱后突或侧弯等。
    3.血钙正常或稍低;血磷降低,常低于1.29mmol/L;钙磷乘积小于  30,血清碱性磷酸酶增高。X线腕部摄片显示尺桡骨下端增宽,状如杯口,钙化线不齐,呈毛刷状。 

    1.脾虚气弱症状:皮肤苍白;多汗发稀,枕后发秃,肌肉松软,腹部膨大,纳食减少,大便时溏,烦躁不安,夜寐不宁,舌质淡,苔薄白,脉濡细。
    证候分析:脾虚气弱,运化失司,则肤色苍白、纳呆便溏。脾主肌肉,脾虚不能营养肌肉,则松软无力。腹部肌肉变薄,则腹部膨大。气虚表卫不固,则见多汗。发为血之余,气血不足则头发稀黄易脱落。
    2.脾虚肝旺症状:面黄少华,发稀枕秃,夜间盗汗,纳呆食少,囟门迟闭,夜啼不宁,易惊多惕,甚至出现无热抽搐,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弦。
    证候分析:除脾虚气弱相同的症状外,还出现一些肝气偏旺的症状。因肝失阴血儒养,肝木偏旺测夜啼不宁,易惊多惕,甚至动风抽搐。舌淡苔黄,脉细弦,均为脾虚肝旺的表现。
    3.脾肾虚亏症状:面?s多汗,四肢无力,智力不健,语言迟发,齿生过缓,立迟行迟,囱门迟闭,头方肋翻,甚至鸡胸,下肢弯曲,舌质淡少苦,脉细软无力。
    证候分析:肾主骨髓,脾主肌肉,后期症重由牌及肾,出现一系列肾气虚亏的症状,如智力不健、方颅、鸡胸、齿生过缓、因门迟闭等。脾虚化源无力,表卫不固,故面?s多汗,肢软乏力。
    脾虚气弱多见于佝偻病之初期,此时骨骼变化不明显,以神经精神症状为主,若及时治疗,并注意饮食与护养,最易恢复。脾虚肝旺者,尤其有无热抽搐症状时,多为兼有婴儿手足搐溺症,多在1岁以内发病。脾肾虚亏多见于佝偻病较重者,肾主骨,肾气虚亏必然出现一系列骨胳方面变化,往往会遗有骨胳畸形。 

    1.苍术、五味子各15克,龙骨、牡蛎各50克,共研细粉,每日2次,每次1.5克,温开水冲服。适用于脾虚气弱多汗者。

    2.黄芪、菟丝子、苍术、麦芽各10克,牡蛎30克,水煎服,每日1剂。适用于脾虚气弱及脾肾虚亏。 

    儿童多动综合征是一种较常见的儿童行为障碍综合征,又称“轻微脑功能障碍综合征”、“小儿多动症”。本病以多动,注意力难以集中,情绪不稳及易于冲动为特征。并有不同程度学习困难,但患儿智力正常或基本正常。本病男孩多于女孩,多见于学龄期儿童。发病与遗传、环境、产伤等有一定关系。本病绝大多数患儿到青春期逐渐好转而痊愈。本病属中医“躁动”、“健忘”、“失聪’等范畴。 

    本病主要病因为先天禀赋不足,并与遗传有一定关系,后天因素中如产伤、外伤、生长发育欠佳也有关联。
    本病的病机主要为阴阳平衡失调。人的精神情志活动,必需有赖于人体阴阳平衡才能保持正常;而人的正常行为也必需阴平阳秘才能维持,若阴静不足,阳动有余,动静失制坝U可导致本病发生。
    心藏神,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在本病发病中,这四个脏腑功能失调,则是直接形成阴阳失衡,发为多动的原因。心气不足,心失所养则可昏愦不敏;肾阴不足,水不涵木,肝阳上亢,则可有注意力不集中,好动不静;脾虚失养则静谧不足,兴趣多变,心思不定;肾精不足,脑髓不充则神志不聪而善忘。 

    1.多见于学龄期儿童,男性多于女性。在人学以前已有好动不静、冲动任性的表现。
    2.主要症状为注意力涣散,活动过多,坐立不安,情绪不稳,易于冲动,学习成绩低于同龄正常儿童。智力正常或基本正常。
    3.体格检查动作不协调,翻手试验、对鼻试验、指一指试验阳性。

    1.心脾气虚症状:神思涣散,注意力不能集中,神疲乏力,食欲不佳,多动而不暴躁,言语冒失,善忘语钝,睡眠不熟,伴自汗盗汗,面色乏华,舌质淡,苔少或薄白,脉弱。
    证候分析:心主神明,脾主思,心脾两虚,气血不足,心神失养,神不守舍,思想不能集中,善忘语钝,语言冒失,睡则不熟。脾虚肝旺,则多动不静。脾气虚弱则神疲乏力,纳呆食少,自汗盗汗,舌淡脉弱。
    2.心肾不足症状: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欠佳,自控能力差,多动不安,遗尿多梦,或有腰酸乏力,舌苔薄,脉细软。
    证候分析:肾为先天之本,心为智意之源。肾虚则脑失儒养,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欠佳,或有腰酸、遗尿等。心气不足,心阴受损,心火易旺而多动不安,自控力差,多梦,脉细软。
    3.肾虚肝旺症状:多动不静,性格急躁,易于激动,冲动任性,注意力不集中,动作笨拙不灵,并有五心烦热,面颊发红,盗汗便秘后质红,苔薄,脉细弦。
    证候分析:肾阴虚亏,水不涵木,肝阳亢盛,故多动不静,易于激动,冲动任性,注意力不集中。阴虚津亏,则大便秘结。阴虚火旺测五心烦热,盗汗舌红。
    总之,本病辨证以虚为主,辨明所属脏腑及阴阳消长情况。在疾病过程中,也可出现痰浊、湿热、瘀滞等兼证,应注意分析形成原因,本着“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进行处理。 

    1.女贞子15克,夜交藤、枸杞子、生牡蛎各12克,白芍10克、珍珠母10克(先煎),水煎服。用于肾虚肝旺。

    2.黄芪、党参、茯苓、白术、枣仁、远志、石菖蒲、当归各10克,五味子、甘草各5克,水煎服。用于心脾不足。 

    2.树立患儿治疗信心,加强自控能力。对患儿学习进行耐心训练与帮助,不责骂与体罚,有了进步应予鼓励。
    3.保证患儿营养,补充蛋白质、水果及新鲜蔬菜。选用含多种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的保健品。 

【概述】    癫痫是由于脑部兴奋性过高的神经元异常放电,引起阵发性大脑功能紊乱所致。临床可表现出抽搐及感觉、行为、意识和内脏功能的障碍。癫病有多种发作类型,其中大发作占小儿癫痫的一半,具有突然意识丧失、四肢抽搐、口吐白沫、抽后嗜睡等特征,属中医“痫证”范畴,俗称“羊癫风”;而小运动型发作、婴儿痉挛症、限局性运动发作等,因有抽搐、强直等症状,因此也可归属中医“辅证”范畴内;植物(自主)神经性发作中,以发作性腹痛为主症的,可归属中医“内钓”的范围,以周期性呕吐为主症的,则归于中医“呕吐”范畴。 

    小儿癫痫病因复杂,先天多因胎中受惊、孕期失养及遗传缺陷等;后天可因头颅产伤、颅伤瘀积、温邪犯心、虫居脑窍、药物损脑、颅内瘤生等,从而导致痰、风、瘀、热内生,发为本病。痰在癫病发病中是重要因素,痰的形成常因脾虚积滞,运化失司,水湿停聚所致;也可惊恐郁怒,肝失条达,气郁化火,灼津成痰。痰浊内聚,气机郁滞,可化火动风,内闭心窍,阴阳气血不相顺接,则癫痫发作。小儿颅脑血络受损,瘀血停积,血滞心窍,心窍不通,神识昏乱,筋脉失养,抽搐发生。惊风重症,如时疫温邪犯心脑,反复出现惊厥,风痰互结,阻塞心窍,横窜经络,也可导致本病发生。
    总之,本病的发生多为内外因素,导致风痰上涌,邪阻心窍,内乱神明,外闭经络所致。其病位在心、肝、脾、肾四脏。因痰有聚散,风有动静,故发作无常。久发不愈,气血受损,脾肾虚亏,故休止期当以扶正补虚。 

    1.常有产伤、窒息、颅外伤、颅内感染、高热惊厥史。或有癫痫家族史。
    2.典型的发作为全身肌肉痉挛,意识丧失,两眼上翻,或口吐白沫,约数分钟后发作停止,进人嗜睡,神态疲倦。也可呈限局性发作,常见身体局部阵发性痉挛。出生后2岁内婴儿,可出现全身性肌阵挛发作,点头,弯腰,举手,屈腿或伸腿,短暂意识丧失,属婴儿痉挛症,是一种特殊类型癫痛,男孩多于女孩,常有明显的智能落后。
    3.脑电图检查出现癫痫波型,如棘波、尖波、棘慢波、尖慢波等。头颅X线片和CT扫描可发现某些原发疾病,如脑肿瘤、脑寄生虫病、脑发育畸形等。 

    1.惊痫症状:发作时惊叫急啼,或有吐舌,面色时红时白,惊惕不安,神昏抽搐,苔薄白,脉弦数。
    证候分析:神气怯弱,突遭惊吓,精神损伤,神气愦乱,故啼哭惊叫,面色时红时白,惊惕不安。痰火上扰,肝风内动,则神昏抽搐,脉弦而数。
    2.风痫症状:神识昏迷,两国窜视或斜视,面色时青时白,四肢抽搐,手指抽动屈伸如数物状,牙关紧闭,颈项强直,苔白,脉弦紧。
    证候分析:心神蒙蔽,肝风内动,故昏迷抽搐,两目上窜,手指抽动如数物状,牙关紧闭等。青主肝,肝主风,肝风上扰,故面色时青时白。苔白,脉弦紧为风痫之象。
    3.痰痫症状:发作时痰涎壅盛,喉间痰鸣,口吐涎沫,神昏跌仆,四肢抽搐不甚,瞪目直视,面色萎黄,舌苔白腻,脉弦滑。
    证候分析:脾虚痰盛,痰浊上犯,内迷心窍,故神昏跌仆,喉间痰鸣,口吐涎沫。肝气内郁,气机不畅,肝风内动而抽搐。肝开窍于目,肝气被郁,故瞪目直视。脾虚痰盛,则面色萎黄。苔白腻,脉弦滑,均为痰湿内盛,肝气内郁之象。
    4.瘀血痫症状:有外伤史或产伤史,发作时头晕眩仆,神昏窍闭,四肢抽搐,大便坚如羊矢,形体消瘦,肌肤枯燥色紫,面色泛青,舌红少津,或舌质微紫,脉细涩。
    证候分析:络脉受损,瘀停颅内,血滞心窍,故头晕眩仆,神昏窍闭。血瘀则气结,肝气不舒,肝风内动,故四肢抽搐。瘀血内停,则肌肤枯燥色紫,面色泛青,舌质微紫。瘀血不散,血损阴亏,正气亦虚,故形体消瘦,大便坚硬,舌红少津。脉细涩为血瘀内滞之脉。
    本病休止期,常表现为脾虚痰盛,如神疲乏力,面色无华,头晕纳呆,大便稀薄,舌质淡,脉细软等;
    或表现为脾肾两虚,而见头晕乏力,少食懒言,四肢不温,大便不实,智力低下,舌质淡红,脉沉细无力等。 

    2.耳针  取神门、心、肾、脑点、胃、皮质下、肝等,以短毫针刺,隔日1次。或用王不留行子压穴,用橡皮膏布固定。 

    1.孕妇注意营养,减少疾病,注意情绪平静。产前作好检查,避免产伤、窒息等发生。
    2.加强对易高热惊厥小儿的保护,减少惊厥发生,防止脑损伤。
    3.禁止患儿到河边、火边玩耍,过马路应有人陪伴。饮食不宜辛甘肥腻,不宜过于兴奋,减少刺激。
    4.当癫痫一次发作持续30分钟以上,或两次发作期间,意识未能恢复,为癫痫持续状态,需中西医结合进行急治。 

【概述】    慢惊风来势缓慢,以反复抽搐为特征。基本上没有发热,或仅有低热。慢惊风辨证属阴属虚。 

    慢惊风多见于大病久病之后,气血阴阳俱伤,或因急惊未愈,正虚邪恋,虚风内动;或先天不足,后天失调,精气俱虚,以致筋脉失养,风邪人络。暴吐暴泻可使津液受损,脾阳胃阴俱虚,土虚木亢,木旺化风,或肝血不足,筋失儒养,均可导致慢惊风。急惊风反复抽搐,阴血耗伤,阴虚内热,灼烁筋脉,出现虚风内动。大病久病,气血阴阳受损,也可成慢惊风。总之慢惊风病位在肝、脾、肾,性质以虚为主,也有虚中夹实。
    尚有因阳衰阴盛出现的慢惊风,见面色(白光)白,四肢厥冷,口鼻气冷,手足蠕动,此即慢脾风,是慢惊风中较严重的一种。

    1.土虚木亢症状:神疲面黄,嗜睡露睛,四肢不温,阵阵抽搐,大便清稀,舌质淡,苔白,脉沉弱。
    证候分析:久泻脾阳不振,则神疲面黄,大便清稀。阳虚则四肢不温,舌淡苔白,脉沉弱。土虚木旺,则阵阵抽搐。脾虚则嗜睡露睛。
    2.阴虚风动症状:形瘦低热,手足心热,肢体拘挛或强直,时有抽搐虚烦便干,舌质红少津,苔光剥,脉细弦数。
    证候分析:为急惊风或其他热病,经久不愈转化而成。热久伤阴,肝肾俱虚,虚风内动,故肢体拘挛强直,时有抽搐。阴虚则低热,形瘦,大便于结,舌红少津等。
    3.气血两虚症状:肢体困惫,精神疲乏,身热起伏,语声低怯,面黄多汗,时时下利,手足搐搦,舌淡嫩,苔薄,脉沉细。
    证候分析:肌肉筋脉及关节的正常活动,需气血儒养,病久气血虚亏,出现肢体困惫,精神软弱,语声低怯,面黄多汗。气血已虚,加上时时下利,又伤津液,津血同源,血不养筋,故搐溺不已。舌淡嫩,脉沉细,为气血两虚之象。
    4.脾肾阳衰症状:面色(白光)白,因门低陷,神萎昏睡,口鼻气凉,额汗涔涔,抚之不温,四肢厥冷,手足蠕蠕震颤,大便清冷,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证候分析:肾阳衰微,阳气不运,故面(白光)神萎,口鼻气凉,四肢厥冷,额汗涔涔。脾土衰败,肝木侮之,虚风内动,故手足蠕动瘛疭。脾阳虚而寒湿内盛,则大便清稀。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均为脾肾阳衰之象。 

【概述】    惊风是小儿时期常见的一种重急病证,临床以昏迷、抽搐为特征,又称“抽风”。惊风可发生于任何季节,年龄以l~5岁小儿最多见,年龄越小,发病率越高。惊风在古代属四大儿科要证之一,由于来势急暴,变化迅速,因此也是一种“恶候”。惊风属西医学“小儿惊厥”。
    惊风可出现许多不同的证候,临床用四证、八候予以概括。四证措痰、热、惊、风;八候指搐、搦、颤、掣、反、引、窜、视。发作时四证常同时出现,难以截然分开,而八候则不一定会全部出现。
    惊风可分为急惊风和慢惊风两类。几起病急暴,属阳属实者,称急惊风;病久已虚,属阴属虚者,称慢惊风。
    外感风邪、时邪,内蕴湿热疫毒及暴受惊恐为主要病因。临床以清热、豁痰、镇惊、熄风为主要治则,痰盛者首先化痰,热盛者予以清热,风盛者应速祛风镇惊。 

    暴受惊恐等。小儿肌肤薄弱,腠理不密,卫外不固,寒暖不能自调,极易感受风邪,由表入里,由卫转气,郁而化热化火,火甚生痰,热极生风,继则引动肝风,或逆传心包而发病。温邪致病,如风温、春温、暑温等,侵犯人体,最易化热化火,入营入血,内陷心包,引动肝风而发病,温邪致病,症情比较危重,还可有发斑吐衄,或因正不胜邪而导致内闭外脱。因饮食不洁,感染湿热疫毒,蕴阻肠间,气机不利,郁而化火,邪火湿浊蒙蔽心包,引动肝风,也可出现高热、昏迷、抽搐。小儿神气怯弱,元气未充,若乍见异物,乍闻异声或暴受惊恐,惊伤神,恐伤志,均可导致急惊。
    急惊风属阳属实,并以热证为主,与现代医学“小儿惊厥”中“有热惊厥”相似。上面所列的四个病因,除暴受惊恐外,感受风邪所致急惊风即为高热惊厥(又称良性热厥);感受温邪所致急惊风,指一些急性传染病(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性脑炎等)所出现的高热、昏迷、抽搐;感染湿热疫毒之邪所致急惊风,主要指中毒性菌痢。 

    1.突然发病,出现昏迷、抽搐,多伴有高热。具有热、痰、风、惊四证及抽、搦、颤、掣、反、引、窜、视八候。
    2.有接触疫疠之疾,或暴受惊恐史。婴幼儿则可有高热惊厥史。
    3.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所致急惊风,脑脊液检查有阳性改变,神经系统检查出现病理性反射。血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可增高。
    4.属饮食不洁,感染湿热疫疠之邪者,大便检查有大量红、白细胞、脓细胞及巨噬细胞。 

    1.感受风邪症状:发热头痛,咳嗽咽红,鼻流清涕,乳蛾红肿,烦躁不安,高热之际,突然昏迷抽搐,舌苔薄黄,脉浮数。
    证候分析:风热之邪郁于肌表,正邪分争而发热头痛。肺气不宣则咳嗽。邪郁化热,热极生风,引动肝风则发为昏迷抽搐。咽红,乳蛾红肿,舌苔薄黄,脉浮数,均为外感风热之象。本症多见于婴幼儿,相当于高热惊厥。
    2.感受暑温症状:多见于盛夏炎热季节,证见壮热多汗,头痛项强,恶心呕吐,烦躁昏睡,甚则昏迷、四肢抽搐,反复惊厥不已,舌苔黄腻,脉洪数。
    证候分析:暑邪炽盛,郁蒸于外,故壮热多汗。邪热上扰清阳,则头痛项强。阳明热盛,胃失和降,故恶心呕吐。暑邪内陷心包,则神识昏迷。热盛伤津,筋失儒养,肝风内动,则四肢抽搐。舌苔黄,脉洪数,均为暑热炽盛之象。常见于夏季的急性传染病(如流行性乙型脑炎)。
    3.感受疫邪症状:起病较急,高热烦渴,谚妄神昏,反复抽搐,肌肤发斑,舌质红绛,舌苔黄燥,脉弦数。
    征候分析:感疫疠之邪,常发于春季,属春温范畴。气分热盛,故高热烦渴。邪热传入营血,肝风内动,故神识昏迷,反复抽搐,肌肤发斑。气分热炽,则舌苔黄燥,血分有热则舌质红绛。脉弦数为肝经有热,血分热盛。常见于春季的急性传染病(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4.  湿热疫毒症状:起病急骤,高热,谵妄,呕吐,腹痛,神识不清,反复惊厥,排出的大便腥臭挟脓血,舌苔黄腻,脉滑数。
    证候分析:湿热疫毒之邪窒滞肠间,气机受阻,胃失和降,故高热、腹痛、呕吐。邪郁肠间,血络受损,则大便腥臭挟脓血。疫邪化火,内迫营血,蒙蔽清窍,肝风内动,故神昏抽搐。舌苔黄腻,脉滑数,均为湿热疫毒之邪内蕴之征。常见于中毒性菌痢。
    5.惊恐惊风症状:面色时青时赤,惊惕频作,甚则抽搐,偶有发热,大便色青,舌苔薄,脉稍数。
    证候分析:本证常发生于婴幼儿,体质较虚弱者。小儿神气怯弱,元气未充,易受惊吓。心主火,其色赤,肝主风,其色青,心肝气盛坝u面色时青时赤,大便色青。心气受损,气机逆乱,痰浊内生,故频作惊惕。气机逆乱,痰浊郁滞,上蒙清阳,内动肝风测发为抽搐。脉稍数为惊则气乱所致。 

    针灸:选刺人中、中冲、内关、会阴穴。高热取合谷、曲池、大椎;痰多取天突、足三里、丰隆;抽搐取太冲、涌泉;昏迷取印堂、人中、百会等。 

    1.居室空气要流通,夏季要采取降温措施。若为传染病引起,要注意隔离患儿。
    2.惊风发作时,患儿侧卧,松解衣领。纱布包压舌板放患儿上下齿间,防止抽搐时咬伤舌体。给予吸氧。

【概述】    遗尿是指3岁以后,白日不能控制排尿,或不能从睡觉中醒来自觉排尿而小便自造的一种病证。多发生在夜间,引起遗尿除少数由于尿道病变、蛲虫病、隐性脊柱裂等外,绝大多数为大脑皮质下中枢功能失调引起。本病中医亦称“遗尿”,又称“夜尿”、“尿床”。 

    肾主闭藏,开窍于前后二阴,职司通调水道,与膀胱互为表里,若先天不足,肾与膀胱之气俱虚,则不能制约水道,因而发生遗尿。又肺为水之上源,牌为运化与散布津液之器,脾肺气虚,上虚不能制下,无权约束水道,可引起遗尿。肝主疏泄,肝脉环于阴器,肝经郁热,挟湿下注,影响三焦水道正常通利,也可遗尿。 

    1.下无虚亏症状:睡中遗尿,甚者一夜数次,尿清长而频多,熟睡不易唤醒,面眈神疲,腰腿酸软,记忆力减退或智力较差,舌淡苔少,脉细。
    证候分析:肾  虚亏,膀胱虚冷,不能制约水道,故遗尿,量多而清长。肾虚阳亏,故神疲面(白光)。肾主骨,腰为肾府,故出现腰腿酸痛。肾主髓海,肾虚则智力及记忆力差。
    2.肺脾气虚症状:病后体虚,睡中遗尿,尿频而量少,面白少华,神疲乏力,食欲不振,大便时溏,自汗盗汗,舌质淡胖,舌苔薄白,脉细软无力。
    证候分析:肺脾气虚,三焦气化失司,膀胱失约,则小便自遗。脾虚运化失职,则纳呆食少、大便时溏。
    病后气血不足,则面白少华、神疲乏力。气虚表卫不固,故易汗出。
    3,肝经湿热症状:睡中遗尿,小便黄臭,面赤唇红,性情急躁,夜间?齿,舌苔薄黄,脉滑。
    证候分析:肝经郁热,挟湿下迫膀胱,故睡中遗尿。湿热蕴于膀胱,煎迫下注,则小便黄臭而腥臊。肝经有热,肝火偏亢,则性情急躁易怒。火热上炎,齿为之动坝u夜间龄齿。热盛于里,则唇红舌赤。苔黄腻,脉滑,均为肝经湿热之象。 

    尿路感染是小儿常见的泌尿道疾病,由于细菌侵入泌尿道引起,常见病原菌有大肠杆菌、变形杆菌、产气杆菌等。临床以尿频、尿急、尿痛、发热等为特征。小儿时期以女孩较多见,且易反复感染。本病属中医“淋证”范畴。 

    急性尿路感染以实证为主,多因感染湿热之邪所致,发病较急。湿热内蕴,下注于膀胱,湿热之邪客于肾与膀胱,气化不利,开合失司用F尿失常,则有尿频、尿急、尿痛等症。湿热久稽,耗伤正气而出现脾肾损伤,或肾阴不足,或脾肾两虚,且常虚实夹杂,导致正虚邪恋。若肾与膀胱血络受损,则可导致血不循经而为血尿。脾肾气虚日久,损及脾肾之阳,阳不化气,气不化水,又可出现水肿。脾肾气虚日久,卫外不固,又易感染外邪,使尿频之症反复发作,使病情加重。 

    1.急性尿路感染病程在6个月以内,可有尿频、尿急、尿痛及发热等全身症状。部分病儿有一过性血尿。婴幼儿全身中毒症状明显,而局部症状轻微。
    2.慢性尿路感染病程在6个月以上,轻重不一,常表现为反复间歇性发热,腰酸乏力,消瘦,贫血等。严重者可有肾功能衰竭。
    3.尿常规见白细胞增多,可有管型、微量蛋白,红细胞少见。尿培养找到致病菌,菌落计数>10万/毫升。急性尿路感染则血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增多。慢性感染血白细胞改变不明显,但常伴贫血。

    1.湿热下注症状:起病较急,发热恶寒,尿频、尿急、尿痛,腰部酸痛,乏力烦渴,或有恶心呕吐,舌质红,青苔黄或薄黄腻,脉滑数。
    证候分析:因感湿热之邪,属于邪实证,故起病较急。湿热内盛,邪正交争,故发热恶寒。湿热之邪下注,膀胱气化失常,水道不畅,故尿频、尿急。热灼尿道,则有尿痛。腰为肾之府,肾与膀胱气机郁滞,故腰部酸楚疼痛。湿热内蕴,胃气上逆,则烦渴、恶心呕吐。舌红苔黄,脉滑数,均为湿热内盛的表现。
    2.肾阴不足症状:低热盗汗,腰酸疼痛,头晕耳鸣,咽干唇燥,小便涩痛石红少苦,脉细数。
    证候分析:湿热内蕴,日久伤及肾阴,阴虚则生内热,故见低热盗汗、咽干唇燥。肾开窍于耳,肾亏则耳鸣。腰为肾之府,肾阴虚亏,则腰酸疼痛。湿热之邪未清,肾之阴液已亏,故小便涩痛。舌红少苦、脉细数,均为肾阴不足的表现。
    3.脾肾两虚症状:疾病日久,小便频数,淋沥不尽,神疲面黄,纳呆食少,手足不温,大便易稀薄,眼睑微浮,舌质淡胖,舌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证候分析:脾肾气虚,脾虚无以制水,肾虚不能化水,以致膀胱失约,故小便频数,淋沥不尽。脾虚失运,则纳呆便溏。脾肾气虚,故神疲面黄。脾肾不足,气化失利,水湿内停坝帅民睑浮肿。阳气不足,不能温煦四肢测手足不温。舌淡胖,苔薄白,脉沉细无力,均为脾肾两虚的表现。
    急性尿路感染表现为湿热下注,而慢性尿路感染可见肾阴不足或脾肾两虚。 

【概述】    肾病综合征是由于多种病因引起的一种临床症候群,以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高脂血症及不同程度水肿为特征。在小儿常见的肾脏疾病中,发病率仅次于急性肾小球肾炎。一般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原因不明,可分为单纯性肾病和肾炎性肾病;继发性肾病综合征可见于过敏性紫癜、系统性红斑狼疮等。临床以单纯性肾病最多见,积极治疗,预后一般良好。本病属中医“水肿”、“阴水”范畴。 

    本病病因系外受寒湿或湿浊内生,脾肾虚弱所致。病理主要为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气化失司,三焦壅塞冰道不通冰湿流溢肌肤而成。脾主运化,输布水谷精微,若寒湿困脾,脾虚中阳不振,则土虚不能制水而肿。而肾主水,藏真阴而寓元阳,有温化、调节、输布津液及排泄尿液的功能,若寒湿留滞,肾阳亏损,命门火衰,开阖不利,则不能化气排水而发为水肿。脾肾两脏在水肿发生的病理中又互相关联,肾气有赖于脾气输布精微以充养,而脾气又须得到肾气的温养。肺气不足,不能通调水道,也可发为水肿。
    若阳损及阴,肝肾同病,出现肝肾阴虚,又因阴虚火旺,热伤血络而带尿血。 

    1.全身呈凹陷性浮肿。一般起病缓慢,初见颜面下肢及阴囊处,以后遍及全身,可伴胸水、腹水,甚至包皮、阴唇均可出现水肿。尿少时水肿更严重,面色蜡样苍白,呼吸困难,纳呆食少,并有营养不良,容易感染。
    3.低蛋白症,血浆总蛋白量降低,白蛋白降低,a2  球蛋白增高,白球蛋白比例倒置。血胆固醇明显增高,血沉增快,补体正常。
    4.肾炎性肾病发病多在7岁以上,除单纯性肾病四大特征外,还可有明显血尿,血压升高,血清补体降低,氮质血症等。 

    1.脾虚湿困症状:全身浮肿,四肢肿甚,面色苍黄,精神萎软,食欲不振,院腹闷胀,大便溏薄,小便短少,舌质淡,苔白或白腻,脉儒细。
    证候分析:脾虚失运,寒湿困脾,土不制水,则全身浮肿,小便短少。脾主四肢,故四肢浮肿明显。脾气虚弱,脾阳不振,湿阻中焦,故面色苍黄,精神萎软,纳呆便溏。湿浊内阻,气机不利,则脘腹闷胀。舌淡苔白,脉儒细,均为脾虚湿盛之象。
    2.脾肾阳虚症状:全身明显浮肿,面色(白光)白,形寒肢冷,精神疲软,小便短少,胸腹有水,纳呆食少,舌淡胖,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证候分析:脾肾阳虚,水湿泛滥,故面?s肢冷,神疲形寒,全身水肿严重,纳呆食少。水湿内盛,蓄于胸腹,则发为胸水腹水。舌淡胖,苔薄白,脉沉细无力,均为脾肾阳虚之象。
    3.肝肾阴虚症状:水肿不甚,烦躁头晕,面色潮红,手足心热,目睛干涩或视物模糊,腰酸乏力,舌质红,苔少,脉细弦数。
    征候分析:久病阳损及阴,真阴不足,水不济火,导致肝肾阴虚,故烦躁头晕,面色潮红,手足心热。肝开窍于目,肝肾阴精不足,不能滋润两眼,故目睛干涩或视物模糊。腰为肾之府,肾亏则腰酸乏力。舌红苔少,脉细弦数,均为肝肾阴虚之象。
    (1)疮毒感染:皮肤有轻微损伤即可引起感染,尤其是受压部位如外阴部、大腿部、下腹部等,起病急,局部明显发红,有疼痛感,边缘隆起不明显。中医辨证属皮肤感染热毒之邪。
    (2)风邪感染:呼吸道感受风邪,出现发热、咳嗽、有痰,甚者气急。中医辨证属风邪束肺,肺气不宣,甚者肺气闭塞(肺炎喘嗽)。
    (3)浊气上逆:长期忌盐,湿浊内盛上逆,出现呕吐便搪,精神萎软,食欲不振,渴不欲饮,水肿加重,嗜睡,血压下降,甚至惊厥,脉细微。 

    1.卧床休息,病情基本缓解后可以增加活动量。高度水肿者,应限制进水量,每天记录液体出入量,并注意血压的变化。
    2.注意饮食调节,除高度浮肿、高血压者短期忌盐外,一般不必过于控制盐、水的供给。要注意增加蛋白质丰富的饮食。
    3.注意保护患儿,勿与感染的患者同居一室,少去人群集中之处,外出应戴口罩。感染疾病后,及时进行治疗。

有小孩的认真阅读收好,不费力养大

善行必有善报转给患者功德无量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如果你有什么看法和高招请在评论区畅所欲言!

疫斑热是之邪入侵,伤及心肾所致。以骤起,热退病反重,容易发斑出疹,低,先少后多为主要表现的类。亦称肾性疫斑热。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

疫斑热是之邪入侵,伤及心肾所致。

1.四季均可散发,冬春两季每易流行。青壮年男性多见。有与鼠类接触或野外作业史。

2.起病急骤,,有“五痛”(、目眶痛、、、身体)、“五红”(目红、咽红、面红、颊红、上红)及,,有等特征。

3.典型病例有五期经过,即发热期、期、期、期、恢复期。但各期的轻重和持续时间有所差异,有些期可以重叠或不出现。

4.:周围血象示总数增高,异常;尿检有、、白细胞、管型;检查,早期阳性或递增4倍以上;血、尿沉渣检测阳性。

1.温[瘟]毒发斑:好发于我国北方省份,常可找到衣虱,时间较长,较剧,多而明显、压之退色,周围血象中早期多正常或减少,白细胞往往消失,外裴氏递增。

2.稻瘟病:好发于夏季,以发热,全身酸痛,肉痛尤甚为特征,血象检查白细胞呈低中等度增多,无异常,可资鉴别。

3.:常见呼吸、、泌尿道及等处有感染病灶,,汗出,血中白细胞总数增高,尤以为主,且有进行性,多形性,血培养阳性。

4.:,,,,有关血清学检查可资鉴别。

1.腔道出血 、最为常见,可引起。、和等均较常见。

2.中枢 包括发病早期因病毒侵犯中枢神经而引起和,休克期和期因休克、、和高等引起的,和等,可出现、、神志、、节律改变或等。检查有助于以上诊断。

3. 是本病常见的,临床上有两种情况。

(1)():这是肺损伤,通透性增高使肺间质大量渗液,此外肺内微小的和生成减少均能促成ARDS。为,30~40次/min。早期没有明显和,中期可出现发绀,肺都可闻及和。胸片,可见双侧斑点状或片状阴影,外带阴影浓,而边缘薄,呈毛玻璃样。(Pa02)降低至8.0kPa(60mmHg)以下,并进行性降低。动脉分压明显增高,达4.0kPa(30mmHg)以上。常见于休克期和少尿期。新近美国报告发生在新墨西哥州等地的,以ARDS为主要表现。常于发病第2~6天内因导致而死亡。

(2):可以由肺毛细血管受损,肺泡内大量渗液所致,亦可由高容量或受损所引起,主要表现为呼吸增快,咳泡沫样粉红色痰,发绀和满肺啰音。

4.和 普马拉引起的多见,Kanerva对125例PUUV引起的患者进行检查,发现28%的患者存在或肺不张,而肺水肿罕见。这些患者均有较明显的,因而认为毛细血管漏出及可能是肺部异常的原因。

5. 多见于少尿期和早期,以肺部和以及多见,为下降和导尿等操作所致,易引起继发性休克而使病情加重。

6.自发性 多发生于少尿期,由于严重所致。常因、呕吐或等,使腹腔或压力突然升高,引起肾血管内压力升高而促进出血。突然坐起或翻身,使急剧收缩,受挤压亦易引起肾破裂。临床表现为患者突感或剧痛,严重者,。若渗入腹腔,可出现,腹穿有鲜血。检查能发现肾周围及腹腔包块中有液平段。如能及时手术能降低。

7.损害和心力衰竭 能侵犯心肌,而引起心肌损害,临床上常见为和。由于高血容量综合征、肺水肿等使心肌负担过重,因而可出现心力衰竭。

8. 4%~60%患者升高,少数患者出现或明显损害,肝损害以SEOV多见。是病毒损害所致。

9.高渗性非酮症 极少数HFRS患者在少尿期或多尿期出现、、甚至昏迷。检查明显升高,常大于22.9~33.6mmol/L,血钠>145mmol/L,尿酮阴性,渗透压>350mmol/L。这是HFRS患者β受病毒侵犯使分泌减少,或过量使用、补糖、补和过度导致所致。

疫斑热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1.犯:较高,,,,,身体烦痛,面红,颊红如状,欲饮,尖红,,数。。

2.热盛证:不恶寒,汗出而热不退,气粗,口渴,,脉洪数。辛热(气)。

3.:壮热烦渴,,吐或,,,苔黄燥,细数。、化斑。

4.内陷证:,胸腹灼热,面赤,斑疹,渴欲饮冷,,有,苔黄燥,脉沉数。、。

5.证:,神疲气微,倦卧不渴,,斑疹青紫,血压下降,,欲绝或沉伏。、。

6.蕴肾证:神疲,,量少,欲解不得,甚至不通,或,尿中夹膜,,,舌胖大,,数或细数。。

7.水停证:齿枯,,,尿闭,烦躁不安,神识,舌红而肿,燥,。滋阴

8.水停证:形寒蜷卧,腰膝,四肢逆冷,尿少或滴沥不畅,而胖,苔白腻,脉沉无力。。

9.:尿少尿闭,头痛,神昏谵语,,苔干,。凉肝

10.蓄水兼证:尿少尿闭,或尿中有膜状物,,口渴多饮,面晦,,或,舌紫暗或有瘀点,脉细涩。化瘀利水。

11.:量多,甚或,倦怠,,欲饮,,舌淡苔白,。、固止遗。

12.肺:频多,,,,舌红苔黄,脉滑数。肺胃、。

13.:不退,,心胸烦闷,欲呕,口干欲饮,,脉细数。、。

14.()证:,身困乏力,懒言,,,舌淡苔白腻,无力。。

15.亏:头晕耳鸣,两,腰酸膝软,,,小便短涩,舌红少苔,脉细数。。

1.卧床休息,给量、高维生素、半流质饮食,多饮水。

2.,可针刺、,或刺,并,纠正电解质失衡,给予氢化治疗,并酌情运用或。

3.期,应补容量,调整,纠正,使用活性药物与等,防止形成。

4.期,如确定为肾性少尿后,则按处理,可予、等。亦可用大黄30g、15g(前者水煎液后者),以泻后阴、去浊毒。

5.多尿期,应注意补充足量的液体和钾盐,并可用30~50g,水煎代茶饮。

2021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真题及答案 教育快递员小白 一一、、A1型型题题 ((每每道道考考题题下下面面有有A、、B、、C、、D、、E五五个个 选选答答案案。。请请从从中中选选择择一一个个 最最佳佳答答案案,,并并在在答答题题卡卡上上将将相相应应题题号号的的相相应应字字母母所所属属的的方方框框涂涂黑黑。。)) 1、闻气味,若月经、带下、恶露秽臭,常见的证候是 (  )。 A . 热毒证 B. 湿热证 C . 气滞血瘀证 D. 肝经湿热证 E. 肝肾不足证 【答案】 B 【解析】 闻诊在妇科主要是了解月经、带下、恶露等气味。若气味腥臭,多属寒湿;气味臭秽,多属血热或湿热蕴结;气味恶臭难闻 者,多属邪毒壅盛,或瘀浊败脓等病变,为临床险症。 2、胸胁脘腹胀闷、胀痛、窜痛,属于 (  )。 A . 气虚证 B. 气滞证 C . 气逆证 D. 气陷证 E. 气滞血瘀证 【答案】 B 【解析】 A 项,气虚证指机体远气不足,脏腑组织机能减退,以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脉虚等为主要表现的证。B项,气滞证指人体某 一部位,或某一脏腑、经络的气机阻碍,运行不畅,以胀闷、疼痛、脉弦为主要表现的证。又称气郁证或气结证。C项,气逆 证,指气机升降失常,逆而向上,以咳喘、呕恶、头痛眩晕等为主要表现的证。D项,气陷证,指气虚升举无力而下陷,以 自觉气坠,或内脏下垂为主要表现的证。E项,气滞血瘀证,指由于气滞导致血行瘀阻,或血瘀导致气行阻滞,出现以气滞和 血瘀症状相兼为主要表现的证。 3、下列各项,不属于月经生理现象的是 (  )。 A . 月经14岁初潮 B. 经期3~7天 C . 周期28天左右 D. 行经总量为50~80ml E. 经血黏稠、凝结、有血块 【答案】 E 【解析】 正常经血为颜色鲜红或暗红,不稀不稠,不凝结,无血块,也无特殊气味。E项,经血黏稠、凝结、有血块是内有瘀血的表 现。 4 、诊断小儿疾病,特别重要的诊查方法是 (  )。 A . 按诊 B. 脉诊 C . 问诊 D. 闻诊 E. 望诊 【答案】 E 【解析】 儿科疾病的诊查,与其他各科一样,也应当望、闻、问、切四诊合参。但是,由于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四诊应用有其特 殊情况。A B两项,切脉按诊易因小儿啼哭叫闹而受到影响;C项,婴幼儿不会叙说病情,较大儿童的主诉也不一定可靠;D 项,闻诊诊查范围有限。所以,历来儿科医家在四诊中最为重视望诊。 5、胸痹心痛的病位在 (  )。 A . 肾 B. 肝 C . 脾 D. 心 E. 肺 【答案】 D 【解析】 胸痹的主要病机为心脉痹阻,病位在心,涉及肝、脾、肾等脏。其病理变化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 6、风池善于治疗外感头痛,主要是因为本穴 (  )。 A . 穴居头部,近治作用突出 B. 穴属胆经,肝胆经相表里 C . 是足少阳与阳维脉的交会穴 D. 具有较强的活血通经的作用 E. 具有较强的清利头目的作用 【答案】 C 【解析】 风池是足少阳与阳维脉的交会穴。阳维脉有维系联络各阳经的作用,主治寒热表证。 7、病人表情淡漠痴呆,喃喃自语,哭笑无常,其病机是 (  )。 A . 痰火扰神 B. 心气亏损 C . 肝风夹痰 D. 痰蒙心神 E. 温病热入心包 【答案】 D 【解析】 痰蒙心神证指痰浊内盛,蒙蔽心神,以神态抑郁、错乱、痴呆、昏迷及痰浊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证。症候表现:神情痴呆,意 识模糊,甚则昏不知人,或精神抑郁,表情淡漠,喃喃独语,举止失常。或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口吐涎沫,喉有痰声,并 见面色晦暗,胸闷呕恶,舌苔白腻,脉滑等症。 8、脉搏强而大常可见于下列疾病,但除外 (  )。 A . 甲状腺功能亢进 B. 发热 C . 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肝风病是什么症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