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盖积液用什么药好呢?

膝关节是人体滑膜最多的关节,膝关节积液就是由膝关节内的滑膜分泌的一种自身免疫调节保护液。正常情况下,膝关节内都存有少量的关节液(大约5毫升)来营养关节软骨、润滑关节、减少关节活动时的摩擦,并在关节活动时不断循环更新。

当膝关节出现病变时,如创伤、骨质增生、细菌感染(化脓性关节炎、关节结核等)、关节退变等,关节液的渗出大于吸收即形成膝关节积液,膝关节腔压力增高,造成关节疼痛、肿胀等不适,患者日常活动受限。所以,膝关节积液不是一种病,而是多种疾病的一种表现。

膝关节积液如果治疗不当不及时,不仅妨碍患者的日常生活效率,还会有一定的致残率,所以要积极治疗。

服用消炎药、止痛药等缓解膝关节肿胀、疼痛症状。

膝关节积液比较多,张力变大时进行关节穿刺,将积液和积血完全抽净,并向关节腔注射透明质酸钠、臭氧及消炎镇痛药。

通过外敷、外贴、针灸、按摩等中医治疗手法调节人体微循环。

在膝盖肿胀、积液持续增多、积液量有反复时要考虑做血液检查,确定是否是细菌性感染引起的膝关节积液,并在确定后尽快做手术治疗。

大部分的膝关节积液可以通过静养休息得以缓解,早期可抬高患肢,患肢高于心脏利于消肿,也可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并禁止负重。

膝关节积液治疗期间可做股四头肌舒缩活动锻炼,后期应加强膝关节的屈伸锻炼,这对消除关节积液,防止股四头肌萎缩,预防其反复发作,恢复膝关节伸屈功能,有着积极作用。

1.推揉点按法:患者仰卧,膝部自上而下,顺其经络反复推揉1~2分钟。

2.拔伸屈膝法:患者体位同上,肌肉放松,治疗师先轻轻地、小幅度地来回屈伸膝关节,最后尽力将膝关节完全屈曲,然后伸直患肢。

3.刮筋、分筋法:患者仰卧,于髌骨外上方、内下方运用一拇指屈曲指关节,放于痛点内侧;另一手掌按于屈拇之上,用臂力推动拇指向外刮数下。

4.关节积液时可用捶、擂、拍法,交替进行。捶为实拳,击为空拳,下击髌骨周围软组织及大腿伸侧,大小腿屈伸各20~30下,擂为实拳,双拳用臂力下压与上部位相同处,重复1~2遍。拍:不用拳而是用手掌拍打腘窝,用腕力弹拍。

5.侧抬腿:身体自然伸直侧卧位头枕在健侧臂上,患侧腿伸直抬高保持几秒钟后放下,如此反复10次,做3组。

冬天可以戴护膝保暖,夏天不要长时间吹空调冷气,穿长裤或者在膝盖覆盖毛毯来保护膝关节。

爬楼梯时膝关节髌骨与股骨之间的压力增加,疼痛加剧,因此有膝关节积液的患者平时少走楼梯,更不要负重上楼,尽量乘坐直梯。外出旅游的患者尽量不要爬山,把对膝关节的刺激和压力降到最低。

将体重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减轻对膝关节的压力,降低磨损度。

久坐的人群每坐1小时左右起身活动一下,增加腿部血液循环,也不要久站。

软底鞋给踝关节更牢靠的稳定性,也让膝关节更加稳定。

合理饮食,不过量饮酒,吃含钙的食物补充钙质,避免食用辛辣刺激和生冷的食物。适度运动,不过量。

以下是李可老先生治疗膝关节积液的四则医案,可以从中学到李可先生治疗此病的可贵经验。正如作者所说“余治上症,不下200例。症情大同小异,症型不出以上4类,皆从调整整体气化入手,得以根治。”

★膝关节积液的四种治法

县党校老乔之妻,60岁,1987年6月7日诊。矮胖体型,风湿性关节炎久延,双膝肿大如斗,多次抽水,激素穴注,反复发作,3年不愈。股胫变细,状如鹤膝。脚不能着地,局部皮肤绷急紫黯,摸之如冰,神情疲惫,气怯畏寒,脉迟细,58次/分。近月余,因血沉高,考虑关节结核,抗痨亦乏效。

症属高年久病,气阳虚衰,不能运湿,湿流关节,已成鹤膝风症。选阳和汤加生芪五苓,益气温阳化湿:

尘芪45克,熟地30克,麻黄3克,白芥子10克(炒研),鹿角霜30克,油桂、姜炭各5克,桂枝10克,白术、茯苓各30克,猪苓、泽泻各10克,生苡仁30克,苍术15克,川牛膝30克,炙草10克。

上方连服5剂而愈,追访1年未发。

装卸工温宝兴之妻,62岁,1988年2月3日初诊:车祸致右下肢骨折年余,右膝半月板损伤,近3月肿如斗,剧痛,彻夜嚎哭,惞热肿痛不可近,卧床不起已2月。今日化验:白细胞19500,中性90,继发感染,积液。

舌红中黄,脉沉滑数实。拟清热解毒,化瘀利湿:

  1. 忍冬藤120克,生苡仁30克,苍术、黄柏各15克,川牛膝30克,蚤休、丹参、当归、元参、夏枯草、骨碎补各30克,桃红、白芷、甘草、乳没、车前子各10克,白酒100毫升,冷水泡1小时,急火煮沸10分钟,2次分服,3剂。
  2. 白芷240克(研粉),酒煮为糊,分作2包,趁热交替贴敷膝部。

2月6日二诊:肿消强半,痛止,局部出现皱纹。脘胀,不甚思食,腰困如折,脉滑。毕竟年过6旬,一诊方寒凉过甚,有碍中焦气机升降。改投防己黄芪汤合五苓散。下病治上,益气行水,加肾四味鼓舞肾气:

生芪45克,防己12克,四妙去黄柏(生苡仁45克,苍术15克,川牛膝30克),桂枝10克,白术、茯苓各30克,猪苓、泽泻、车前子、甘草各10克,木瓜30克,肾四味各18克,白芷10克,外敷同前,3剂。

2月9日探视,肿全消,已可扶杖步行。

刘老汉,76岁,铁厂李建明之岳叔,1983年5月17日初诊,60岁时深秋涉水过河,寒湿入骨,患双膝关节肿痛达16年。近日外感引发宿疾,双膝关节肿涌积液50天。用风湿宁1号,强的松30余日,肿势日重。双膝肿大如斗,憋胀难忍,曾抽取透明胶粘液体400毫升,旋抽旋肿。左腿强直,不能打弯,卧床不起已1月。面色苍白,气短乏力,寸脉极弱。曾服四妙、五苓合方无效。

患者年逾古稀,脾胃气衰,饮食入胃不化精微,湿浊下流,聚于关窍。傅山先生云:“凡治下焦病,用本药不愈者,须从上治之。”即《内经》“下病上取”之义。盖脾主四*肢*,主运湿而恶湿。高年久病体弱之人,中焦脾胃气虚,则聚湿成水,下流关节,用补气升提之法,益气健脾而运湿,气旺则周流全身,而水湿得化,亦即“气能化水”之理。遂拟一方,令服5剂:

生芪45克,防己12克,桂枝10克,赤芍15克,川芎10克,苡仁45克,茯苓30克,泽泻、独活各15克,白术30克,炙草10克,白芷10克,鲜生姜5片,枣6枚。

5月23日二诊:上药服2剂后,小便畅通,日夜约2000毫升以上,肿减强半,可以扶杖出游。5剂服完肿痛全消,已参加田间劳作。唯觉气怯腰困,是老年肾气已衰,原方加红参10克(另炖),肾四味120克,胡桃4枚,又服5剂,追访4年,健康逾于往年。

文化局长段焕忠,70岁,1982年2月17日诊。双膝关节积液,月余卧床不起。先用强的松龙关节腔注射不效,后服中药清利湿热之剂,5剂后不能起床。气短自汗,畏寒腰痛,面色苍白无华,脉沉弱。局部虽扪之灼热,然小便余沥,夜尿频多。一派肾阳虚衰征象,此宜治本:

生芪45克,熟地30克,山药、茯苓、泽泻、丹皮、山萸肉各10克,附子、油桂、牛膝、车前子各10克,肾四味120克。

以济生肾气汤加生芪、红参、肾四味,温补脾肾之阳而化湿,一方守服10剂,诸症均愈。追访5年未复发。

按:余治上症,不下200例。症情大同小异,症型不出以上4类,皆从调燮整体气化入手,得以根治。

一切水湿停聚为患诸症,皆因“气不化水”。

气、阳为生命的动力,气统血,亦统水,阳统阴,阳化气。肾阳(命门真火)为气化之根。下部水湿停聚,上气必虚——肺主一身大气,又主通凋水道;脾胃为中气,主运化水湿,又是三焦气化的枢纽,故下病治上。

重用生芪45克(已故温碧泉老师经验,有明显的利尿行水效用)补中上之气,气旺则周流全身,气行则水行,水湿自去。

脾虚者合五苓红参四妙去黄柏(一切甘寒、苦寒药,有碍脾阳,不用)益气健脾运湿;瘀阻气血者,加川芎、桃仁、红花,活血化水;

卫气闭塞者,少加麻黄宣肺以通水道;整体虚衰者,阳和汤合五苓,加生芪45克、防己12克,和阳消阴;阳虚甚者,济生肾气汤加生芪,益命火以消阴翳;

方药对症而收效甚微,必是局部冰结不化,加油桂开冰解冻;久延不愈而见腰困、膝软、头眩,加肾四味鼓舞肾气而治本;急性感染期,热毒有内攻之势,攻毒不可迟疑。热毒结于局部,暂用清热解毒利湿,中病即止,勿伤中上之阳,反使水湿凝结难化。

外用白酒点燃煮白芷为糊,热敷局部,活血化瘀通窍祛湿,急性期收效甚速。此为近贤经验,不敢掠美。

陈无择(1131—1189),名言,以字行,原籍宋青田鹤溪(今景宁县鹤溪镇)人。长期居住温州,行医济世。他精于方脉,医德高尚,医技精良,学术造诣深遽,除从事医学理论研究之外,并多著书立说。因此,不但求医者众,而受业者更是纷至沓来。由于他的名著《三因方》为永嘉医派奠定了学术基础,因此,陈无择也就成了永嘉医派的创始人。

陈无择(1131—1189),名言,以字行,原籍宋青田鹤溪(今景宁县鹤溪镇)人。长期居住温州,行医济世。他精于方脉,医德高尚,医技精良,学术造诣深遽,除从事医学理论研究之外,并多著书立说。因此,不但求医者众,而受业者更是纷至沓来。由于他的名著《三因方》为永嘉医派奠定了学术基础,因此,陈无择也就成了永嘉医派的创始人。

陈氏幼年敏悟超人,及长学医,精于方脉,治病很有应效。他博览医籍,搜集众长,尤善于由博返约,将《内经》、《金匮》之旨,前贤明哲之论悉心深究,从而穷研受病之源,阐发“三因学说”.著成《三因极一病证方论》18卷,简称《三因方》,又称《三因极一病源论粹》(1174年),为中医病因学的专著,对后世病因病理学有很大影响。

南宋永嘉,有一批活跃于社会与医坛的儒医,他们以《三因方》的作者陈无择为首,其弟子王硕、孙志宁、施发、卢祖常、王日韦为骨干,以《三因方》为理论基础,围绕王硕的《易简方》为学术中心,展开了有关医药学术研究与论争,学者称之谓“永嘉医派”。

患者聂某,男,56岁,因“左膝关节疼痛1年余,加重并肿胀4天”于2021年8月10日入院。

患者从事体力劳作,考虑为长期劳损导致左膝关节疼痛;入院时左膝关节肿胀,髌上囊部位尤为明显,环髌周压痛,浮髌征阳性,抽屉试验、侧方应力试验、挤压研磨试验阴性,膝关节活动时弹响。

因肿胀明显,故入院后行左膝关节穿刺,抽取积液45ml,注入利多卡因及得宝松混合液3ml以缓解疼痛,减轻炎症。术后患者左膝疼痛症状明显减轻。

患者入院后行膝关节磁共振要考虑:内外侧半月板I度损伤,十字韧带损伤,骨质增生,膝关节髌骨、股骨内髁、胫骨平台内侧骨损伤,滑膜炎,膝关节积液。

为促使残余积液代谢、防止积液复发、减轻滑膜炎症,结合舌淡胖、苔白、脉滑等征象,给予备化汤法:木瓜20g、茯神20g、川牛膝10g、黑顺片10g、熟地黄10g、覆盆子10g、盐泽泻15g、生姜6g、炙甘草3g,水煎服,日一剂。

患者经治疗一周,膝关节内积液基本消失,浮髌征阴性,膝关节活动度改善,未再出现疼痛症状。

四神煎治鹤膝风疗效真如神

1977年前后,我在《光明日报》的副刊上看到一则报道,记述上海名医王文鼎先生用古方四神煎治疗鹤膝风,效果神奇,文章写得非常优美动人。我读后铭感五内,印象极其深刻,之后我还找人要了那一版报纸留存。

鹤膝风,顾名思义,乃膝关节肿大疼痛,与膝关节相通之上腿及下脚则消瘦,形如鹤鸟之膝,即现代医学的膝关节病,包括膝关节腔积液、风湿性膝关节炎等,膝关节病发展到状如鹤鸟之膝,那就成了甚难治愈的顽疾了。

王文鼎先生所用的古方“四神煎”,载之于清代鲍相敖所著的《验方新编》,其组方为生黄芪半斤、石斛四两、怀牛膝三两、远志三两、银花一两(后下)五味药,上方剂量乃原方剂量。根据诸多医家在临床上应用的折合现代剂量:黄芪240g,石斛120g,怀牛膝90g,远志60g,银花30g(后下)。

想不到1983年,我竟然首次遇上了此种患者。那是一位乡间七十多岁的农妇,夫家姓林,林阿婆劳碌奔波一生,给她留下了一身病痛,其中最折磨她的是鹤膝风。当她的小儿子邀我去出诊时,林老妇蜷曲在睡床上呻吟不止,脚稍一挪动,则痛得呼天喊地,痛不欲生。她小儿子偷偷告诉我:“已请算命先生给她算了命,说她活不过半个月。现在请你来,只不过是尽人事而已。”这是死马当活马医,我毅然放胆开下半剂量的“四神煎”处方:

黄芪120g,石斛90g,怀牛膝60g,远志30g,银花15g(后下)。

水五碗煎剩一碗,顿服。

这剂药当时药价8元,真贵!相当于一个普通人半个多月的伙食费呀。但此后半个多月,病者杳无音讯。我想该不会为算命先生所言中大限难过,还是其他?直至有一天,一位七十多岁的老妇也因膝关节痹痛而来寻诊,并口口声声说是某阿婆推荐而来的。我才知道林老妇尚健在,且已好转。于是我就在次日出诊时特地去随访林老妇。林老妇详细诉说了药后病情变化情况:

她说,当天晚饭后,她就煎服了我开的中药首煎。到了下半夜,感到双下肢如千万只蚂蚁爬行,痒不可忍,膝痛顿时大减,竟能入睡到天亮。醒后,不但膝痛已轻,还能屈伸,自己能扶床沿下床小便。老人家喜不自禁,接连煎服二渣、三渣,到了第三天,竟能像常人一般行走,原来作扶手的拐杖也弃之于门后“退休”了。于是,她逢人便夸奖老李医术高明,当了我的义务宣传员,推荐了不少痹证患者到卫生院诊所找我看病。

因为是首次应用“四神煎”,且获桴鼓之效,故印象极深。有了第一次,以后一遇鹤膝风便率先投以此方,且绝大多数药到效显。而后治郑氏老妇的膝关节病也是甚有趣味的一例:

郑老妇年近八十旬,汕尾世居居民,儿孙绕膝,家境宽裕,患双膝关节酸痛多年,表弟为汕尾名西医,她长年服用西药,初时神效,久之,效渐差。至这一次已全无疗效,曲着双膝或在睡床上,或在躺椅上,痛作时呻吟声高,痛缓时呻吟声低点,举家无策,邻人劝导她,西医既无效,不妨找中医试试。在友人的推荐下她儿子邀我出诊。

老人家双膝阵发性剧痛,虽没有肿如鹤膝,但步履维艰,应该是现代医学上所称的膝关节炎,类如《伤寒论》中“风湿相搏,骨节烦痛,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的风湿证。

我想,疼痛在膝关节的痹证就应属鹤膝风范畴,患者原所就诊的均为市有名的西医生,该用的西药估计早已用过,我再投以一般的中药有效吗?虞虑再三,终于放胆投以近乎满剂的“四神煎”三剂,并鼓励患者放心服用。真乃天助我也!郑氏老妇服用三剂后膝痛即止,已能起立于家中徘徊走动。患者和家属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记得几年前《中医杂志》有报道一篇探讨四神煎课题的学术论文。文中将临床随机所遇的鹤膝风按“四神煎”全剂量、1/2剂量、1/3剂量的应用后疗效做比较,得出的结论是全剂量为最佳,1/2剂量次之,1/3剂量更次之。这方面我未做临床观察分析和总结。我采用的是,病情重、时间久者用全剂,病情稍轻者用1/2剂量,很少用1/3剂量。大多患者二剂有效,三剂显效,最多七剂,屡用屡验。由于这种病时有碰到,我辄用四神煎为首选,其疗效比其他方剂为优!

2012年8月27日,《中国中医药报》载有河北省石家庄市民间名中医乔蔚然医师的验方,其中有治膝关节炎方黄芪30g,怀牛膝15g,远志15g,石斛20g,防己15g,伸筋草15g,鸡血藤30g,忍冬藤30g。水煎服,日一剂“随其抄方”的报道医生称这些验方“屡用屡效”。显然,这是一则小剂量的“四神煎”的加味方,一般膝关节炎不妨拟用。

诚然,中医是一门实践性极强、历史传承极丰富的传统医学。我希望年轻中医生们“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矢志不渝,承前启后,使我们的祖国医学明灯永照,传承不尽,光耀四海五洲。

从膝关节应力改变谈膝关节筋骨病的诊疗思路和治疗方法

Ⅰ 治错方向的髌骨软化症

第一个例子,应力集中引起的髌骨软化症。这个病,是静力损伤,也就是不良姿势引起的损伤。

髌骨软化症我们临床是常见的疾病,一般青壮年居多。患者膝关节酸软、无力,上下楼比较明显;有时候走着走着膝关节会打软,或有膝关节不稳的感觉,还可出现下蹲障碍。这些症状轻重不一,但患者没有明显的外伤史,影像学检查无器质性损伤。

就医的时候,这些病人往往很痛苦。病因描述不清,膝部不红不肿,没有明显的阳性体征,却实实在在影响正常生活。因为他们是青壮年,需要活动,要岀劳力。经过各种物理治疗,如股四头肌力量训练、理疗、外敷、熏蒸、针灸,有的还会内服中药(腰膝酸软典型的肾虚表现),但是效果都不是特别好。

因为他们的髌骨软化症是应力集中引起的(静力损伤),而我们治疗时常常忽略应力集中的问题。

详细询问患者,会发现很多人都会有一个不良姿势:坐椅子和沙发时喜欢将脚悬空搭在茶几或桌子上,使膝关节呈悬空状态。久而久之,就会出现临床症状。

这个姿势中,我们可以看到膝关节的力是向下坠的,集中在了膝后,膝后的软组织(如腘肌)长时间紧张就会出现劳损,而膝前的股四头肌长时间不用力就会出现功能退化。

需要说明一点,这类病人一般是单膝发病,因为放在桌子上的腿如果是平放,下坠力没有那么大;只有当一只脚搭在另一条腿上,被压在下面的那条腿的膝关节就会受累(上了岁数的老年人不包括在内)。

在治疗中无论我们是锻炼股四头肌还是针对髌周以及髌下组织的治疗和松解,效果都不会很明显。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治疗的方向反了,他的力是在膝后,我们治的是膝前,膝前越松,膝后越紧。这样一来这个病怎么能见效呢,只会绵延不断。

所以,只有真正认识了疾病形成的原因,我们的治疗才会有的放矢,也变得简单、直接了。我们的治疗针对的是它的成因;而它的成因就是刚才讲的力的下坠,造成了膝后组织的劳损。

那劳损的组织需要我们再用力去治疗它吗?不用!我们只需在膝关节屈曲的状态下将腘肌放松,引导膝关节恢复功能活动。非常简单的手法,使膝关节前后的肌力恢复了平衡(当然康复还需要机体自身的调节,但必须改掉不良姿势),就可以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病人可以立即恢复下蹲功能。这种病例,就是我们临床当中特别容易漏诊误治的病例。

提示:治疗是引导人体强大的自我调节的生理功能来战胜疾病,而不是替代或影响人体强大的自我调节的生理功能。

Ⅱ 膝关节跪地伤,谁在默默承受痛苦

下面我们再讲一个容易误诊的病例。

我们看这个病例,这个病人的主诉非常明确,双膝跪地摔倒,从x线片也能清楚地看到结构的变化。五年间经过了多家医院、多次的治疗,从影像到触诊,诊断都很吻合,但就是效果不好。

为什么?其实这涉及一个我们常常意识不到的问题,受力点与应力点之间的关系。

膝关节跪在地上时,膝关节前面(受力点)摔在地上瞬间,撞击的反作用力将胫骨推向了后面,膝后的软组织接受了这个力(应力点)。因此,是胫骨向后的力造成了结构的紊乱,膝后的软组织为了维持膝关节的功能,必然要加强相应组织的张力。

但是在我们的检查中,膝盖最疼,因为磕在那儿了,急性期表现为红肿热痛,甚至有皮外伤,时间久了以后就会出现膝周及膝前的压痛,以及髌下韧带的松弛等。所以在治疗中一般都是针对膝前治疗。

然而膝关节触地受了伤,实际上是谁在默默承受它的痛苦呢,是膝后组织。如果我们找不到这个原因,我们把前边儿治疗了一个溜够,不管用什么方法,针刀也好,韧针也好,熏蒸、按摩都不会有好的效果。因为你的诊疗思路错了。

找到了致病原因,我们的治法也就非常的简单了,把膝后、膝周的肌筋韧带放松以后,从膝后将胫骨移向后面的力送回去,恢复膝关节的功能。

提示:正确认识疾病,是进行正确治疗的前提。在我们的治疗当中,只见疼痛不明其因的治疗方法,常常因为治疗了一处一时的疼痛却牺牲了机体整体的动态平衡和稳定。

Ⅲ 从膝关节应力改变谈膝关节的治疗

最后我想从膝关节的应力改变谈谈对膝关节治疗的一些认识。正确的认识疾病是进行正确治疗的前提。在临床中我们可以看到疾病的本质与临床症状之间,不一定存在直接的对应关系。人体的各种平衡关系,比如电解质的平衡、水液代谢平衡等等,是生命活动的内在环境基础。而人体内的力学平衡失调则往往是产生疼痛疾病的根本原因。

膝关节是人体最大、最复杂的关节,其结构的复杂性决定了膝关节临床病症的多样化。骨性关节炎的软骨及软骨下骨质的破坏程度,往往与临床症状不成正比:某些影像学病理改变较明显的患者却并无显著症状;病程很长的骨性关节炎患者症状时轻时重,说明正常的生理退化并不是引起疼痛的真正原因 。

那膝痛产生的根源是什么呢?

当各种力(包括静力-静力劳损,外力-运动损伤,内力-组织形态的变化等)导致膝关节应力或应力分布范围改变,膝关节内外平衡失调,此时膝关节局部的某些组织就会受到牵拉,解剖结构发生微细位置变化,进而关节腔内张力就会改变。这种机械性的张力会造成肌腱、筋膜的损伤,产生炎症、渗出,出现肿胀、疼痛、功能障碍。

因此,膝关节周围软组织损害造成的力学平衡失调导致应力集中才是引起膝痛的根本原因,而关节软骨及骨质的破坏,则是继发的病理改变。

现代骨科对膝痛的治疗方法有很多,比如封闭疗法、关节腔注射、针刀、关节镜等,各有所长。而我们更注重的是膝关节应力改变的成因和膝关节平衡,通过大量临床实践,我们总结出了中医骨伤手法-拨筋通络疗法,通过纠正解剖结构的细微位置变化来恢复组织间的平衡,达到治疗筋骨病的目的。

膝关节平衡分为内、外平衡两部分,在调整、维系膝关节平衡的过程中,膝十字交叉韧带、腘肌、胫腓关节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让我们来看一下它们之间的解剖关系:

首先是膝交叉韧带,它位于膝关节深部,主要由弹性纤维组织组成。根据其附着于胫骨之前后分为前后交叉韧带,在膝屈伸过程中,前后交叉韧带之间的交叉点所形成的运动轨迹相当于膝关节的瞬时运动中心,即膝关节内部应力前后传导的介质。

其次是腘肌,它位于腓肠肌深处,膝关节线后下方。有三个起点,最强有力的是股骨外髁,另一重要起点是起自腓骨头,第三个则起自外侧半月板后角。向内下止于胫骨上端内后方的腘线上。通过腘腓韧带与腓骨小头后方相连接,并共同组建成腘肌腱复合体。是维系膝关节后侧平衡的重要肌肉组织,与交叉韧带及胫腓关节都有密切的关系,所以该肌肉损伤后将直接影响膝关节的内外平衡。

胫腓上关节也是膝痛治疗时一个容易被人忽视的关节。腓骨参与支持体重,约占小腿持重的六分之一。当腘腓韧带劳损、变性,无法固定胫腓关节,就会影响膝关节的平衡。临床中许多膝部的顽疾都是由胫腓上关节的外伤或病变引起。

运用拨筋通络手法治疗膝关节疾病,其核心就是膝关节整体平衡的调整过程。通过松解复正膝关节相关的肌筋、韧带组织,使膝关节的内外平衡得到相对或绝对的恢复。

调整膝关节平衡紊乱分三个步骤:

1、膝外平衡的肌筋松解、复正,包括了各种引起膝关节应力改变的因素。如:膝关节内外平衡结构组织的劳损、粘连,跨关节的外伤,骶髂关节紊乱,椎间盘突出,髂腰肌及臀部肌肉的损伤等。

2、膝内平衡的交叉韧带及腘肌的调整。

3、胫腓关节错缝的矫正。

膝痛是一个病因十分复杂的疾病,通过以上的方式治疗膝痛,在临床中能够收获不错的疗效。然而膝痛远非这三个方面就能全部解决的,只是因为他们的组织结构在膝关节的平衡中占据重要位置。那么要更好的解决膝痛问题,还需要解决致病力的来源,比如腰椎的问题、骶髂、髋关节的问题、踝关节的问题,以及内脏、气血问题等,这些需要我们大家继续努力和探索。一点治疗膝痛的体会,不妥之处还望指正,谢谢大家。

本头条号有很多内容只对粉丝开放,如有需要,请加关注

对于膝关节部位的积液,主要是膝关节滑膜受到刺激以后,引起渗出液体的增多,从而导致了膝关节积液的情况。

治疗膝关节滑膜炎积液,现在临床比较好的膏药,滑膜消肿贴,主要是中成药的制剂,外敷于膝关节,可达到通经活络,祛风除湿,强骨壮筋之功效,从而彻底的治疗膝关节积水的顽疾,但是在治疗期间,一定要注意避免膝关节部位的受凉,并且避免膝关节过度的负重和反复的屈伸活动,并且在治疗期间,一定要适当的行膝关节部位的制动,并且要禁食辛辣刺激食物,以免导致膏药效果的减弱。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膝盖有积液怎么治疗用什么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