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身没上班,能否帮我解答一下?

“一生耕耘,拯救生命万千;半世光阴,坚守医学一线。他们是医学的开拓者,为学科奠基;他们是创新的驱动者,为后人引路。”上海远大心胸医院院长、主任医师肖明第教授在人民日报社指导,人民网、健康时报主办的国内权威的医生学术活动和医生荣誉颁奖盛典中被授予“国之大医·特别致敬”荣誉称号。

对于心血管外科未来的展望,肖教授则认为“学科建设靠一个人是不行的,特别是一个新生学科的生存和发展更需要一个充满朝气,团结向上的集体,更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优秀人才继承和创新。”

肖老言传身教的第一课——坚持

肖明第教授在澳大利亚学成之后,怀着一颗报效祖国的赤子之心,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带回来的先进心外科技术也毫不藏私,他辗转南北为帮助各地医院开展心血管外科手术,热心帮教当地医生,给许多病人带去福音。

肖明第教授每天坚持提前到医院上班,刮风下雨都不会有所改变。直至今日,近80岁高龄的他依旧保持每周不少于2台亲自主刀的手术。坚持坐诊,查房,上台指导年轻医生手术,不会因为年龄大了有所减少或者取消。

他手机24小时不离身,一旦有医院电话打来,再晚也必须赶到。对于他而言,只有准时上班,没有准时下班;没有固定的吃饭时间,没有舒适的用餐坐凳...

近80岁高龄,50余年从医生涯,10000余名患者……在“护心”的道路上,肖明第教授每一步都走得踏实,完美诠释了医者仁心的责任与担当。用毕生的精力、全身心地追求实践自己的诺言:为所有患者修复出完好的“心”。

肖老言传身教的第二课——稳重踏实、循序渐进

肖老既是学科带头人,又是年轻医生成才的导师。他平时要求严格并倾囊相教,手术时每招每式都规范地带教,为使年轻医生的临床技能有进步,从不保留自己的知识和经验。

时任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心外科副主任毛建强医生在回忆恩师的教导时说过“肖教授是一个非常沉稳的人,处理紧急事件的时候永远不慌不忙,游刃有余。我在拼命追赶他,但总是望其项背。”

“慢就是快,所有地方一个个做下来不返工。”“每当做到一个环节都要想一想。”这样的话肖教授时常挂在嘴边,叮嘱自己带教的学生要稳重踏实,懂得循序渐进。年轻医生身上多多少少的急躁性子,在肖明第教授潜移默化的引领下,逐渐被重视并予以改变。

“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是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用以概括广大卫生与健康工作者精神的词语。这16个字,也是对肖教授50余年的从医生涯最真实的写照,承载着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和光荣使命。

主要的决定因素是遗传。营养的摄取、运动、睡眠、疾病等均会影响正常的生长发育。骨骼的发育一定程度上来自

■在狭小简陋的住处,陈敏莉最专注的事情是通过网络即时了解公益信息。

她在最美好的年华忘却自我,深入山区支教十余载,帮助了无数的孩子与村民――

十九年前,刚满21岁的陈敏莉被一篇报道贫困山区的文章所吸引,告别烦嚣都市,从白领丽人变成山区代课老师,去广东清远一待六年。2005年,被“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徐本禹所感染,她又赴贵州山区持续支教。两年后,陈敏莉转战广西,在一处鲜有人知的壮族村落驻扎下来,开办“桑桑虫爱心社”、两性热线,为当地贫困人群服务。不幸的是,2009年10月,陈敏莉患上宫颈癌,由于无钱化疗,术后三年,她只能靠中药维持治疗,病痛时,甚至打不起一支止痛针。

坚守“广东寒极”6年功成却身退

陈敏莉是广东台山人,1994年,在志愿服务尚不被多数人了解的年代,她突发奇想,决定辞掉在东莞的高薪工作,去被称作“广东寒极”的清远市白湾镇支教。她自己也没有想到,这一去就是6年。6年间,她从一个从未碰过柴米油盐的年轻小姑娘,成长为独当一面的乡村女教师。

“当时我选了最偏最穷的南安小学,只想给自己一个锻炼的机会,让自己更好地认识生活。”陈敏莉说,从城市到农村,也有过不习惯,是学生们对她的信任与依赖,牢牢“捆住”了她的心。不为人知的是,敏莉为此付出了人生极其沉重的代价――相恋多年的男友离开了她,选择了与别人结婚。

1999年,在陈敏莉的努力下,南安小学的面貌和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很多人希望她常居在此,但出乎意料,陈敏莉在此时选择离开。“没什么特殊因由吧,当时南安小学师资有增强,最困难的时候已经过去,所以我想回去,寻找更适合自己的位置。”

二度支教为让出编制岗位再次离开

回到城市,陈敏莉一度患上“失语症”。常年的山区支教生活,使她已经不习惯和大城市的人沟通交流。2000年,克服了诸多困难,陈敏莉在深圳重新找到一份工作,月薪达4000元,这在当时也是相当可观的收入。

人生的又一次转折在毫无征兆中到来。2005年,一个普通的夜晚,电视上播放着“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的事迹,其中一人,因支教的共同经历,戳中了陈敏莉柔软的内心。“徐本禹也是在山区支教,山村里的场景,好熟悉。”

短短几分钟后,她做出重大决定――与徐本禹联系,也去贵州支教。在同事们诧异的眼神中,不久,陈敏莉辞掉工作,奔赴贵州山区和徐本禹一起留在大石小学,开始第二段支教生活。

“我每天都住在学校,那个地方很偏僻,出去要走六七个小时,晚上只有我一个人,没有网络、没有手机、没有电视,很寂寞。”敏莉说,为了鼓励其他的老师来支教,她把自己编制内的工资分成三份给了其他三个老师,“我有得吃有得住就行,不用花钱”。

2007年,为了让出编制岗位给其他老师,敏莉再一次选择了离开。

贫病交加连打止痛针的钱都没有

2007年,敏莉到了广西来宾市的一个壮族小山村,她看到村里几乎全部都是留守的老人孩子,很多人生病了都没人管,就萌发了办一个爱心公益社帮助他们的念头。

“‘桑桑爱心社’和两性热线因此创办,我也转向开始走民间公益的道路,近两年遇到需要向我求助的人,我多多少少都会帮他们一些。”敏莉说,她至少帮5个案例成功筹到过治病的款项。“我会帮他们想办法,利用媒体和社会的资源帮他们,但是如今我自己生病了,却无法帮自己。”

2009年10月,陈敏莉患上了宫颈癌。虽然手术帮她暂时摆脱了痛苦,但因无钱继续化疗,她只能靠民间中医开的中药稳定病情。“去年12月,查出来癌症又复发了,医生要我切除整个子宫。”知道手术后需要化疗,需要费用,陈敏莉不得不放弃。更让她难受的是,最简单的治疗,她也无力应付费用。“痛的时候要打止痛针,吊水的钱还是别人帮我筹来的。”

几天前,敏莉来到广州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进行复查,结果令她喜忧参半。“癌症病情稳定,但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异位等情况很糟糕。”

治疗可能需要3万元,但陈敏莉常年做无偿公益,没有任何积蓄,这笔钱对她而言,亦是沉重的负担。“手术时借了十多万元,自己真是没有办法了。”她苦笑着说。

“只要在路上,就感受不到疼痛”

新快报:这么多年支教和做公益,你几乎为此放弃了个人的家庭生活,有后悔过吗?

陈敏莉:没有后悔过。路都是自己选的,这就是我自己选择的路,就要一直走下去。

新快报:这几年你在帮助其他有困难的人筹款治病,那现在你自己生病了,这些资源不能用上吗?

陈敏莉:怎么说呢,就好像大家都觉得你有很多资源,不可能会缺治病的钱,到最后,媒体、政府等等,反而没人肯帮我。

陈敏莉:这么多年都不在固定的地方,四处支教、漂泊,没有固定的单位给买医保,自己以前也忽略了这个问题。

新快报:现在身体状况怎么样?

陈敏莉:不发病的时候还好,一发病起来疼得受不了。但是我还在坚持继续做民间公益,我感觉只要在路上,我就感受不到疼痛,有一种精神头在支撑着我。

新快报:你支教和做民间公益,生活来源从何而来?

陈敏莉:在贵州支教的时候,跟着徐本禹吃饭不是问题,钱对我来说也是多余的,根本没有地方花。现在在广西做民间公益,得到很多好心人的帮助,有人给我提供住处,也有好心人给我寄钱支持我的日常开支。

新快报:那你生病了,这些好心人没有帮你吗?

陈敏莉:这个病要治好不是几百块可以搞定的,他们也都是打工的,不可能帮得了我太多。

新快报:你现在最大的心愿是什么?

陈敏莉:希望能找到系统的医疗资源来帮助我,帮我治好病。

新快报:治好了病,还会继续做公益吗?

陈敏莉:会,我会一直做下去。

(统筹:新快报记者 潘芝珍 采写:新快报记者 严 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在医院上班最怕熟人找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