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充五脏能量的方剂五行汤研发时间是哪年到哪年?

主料:白萝卜 、白萝卜叶 、红萝卜 、香菇 、牛蒡

原料与使用量:白萝卜约400克(8两),萝卜叶约200克(4两),胡萝卜约200克(4两),干香菇3个,鲜牛蒡根约200克(4两)或干牛蒡约25克(以上原料误差20%左右无妨)。以上材料洗净切成大块,放不锈钢锅或玻璃锅里,以菜量3倍的水大火烧开,微火炖一小时装入玻璃器皿即可,冷却后可置冰箱保存,3天内喝完(患者600毫升/日)。(注:煮好前不可掀锅盖,浮在汤上的泡沫不可去除,不可混入其它药草或植物。)

1、蔬菜不要事前烫过。

2、锅要用耐热玻璃锅或不锈钢锅,菜汤保存在玻璃容器中。绝不可用珐琅或特氟龙加工锅,因它们会溶化。

3、菜不要切太细,要连皮切成大块。

4、放进菜量三倍的水。

5、沸腾后以小火煮一小时。

6、残滓可加味噌汤,用来煮面,不可倒掉。

7、盆栽草木将枯时,在盆中周围浇上菜汤,能恢复生气。

8、在庭院树木根部,埋入菜汤残滓,可恢复生气。

1、并非放多量蔬菜效果会更好,无论如何,要守基本分量。

2、菜汤材料,不可混合其他材料,因可能会造成氰酸更强毒性,切记不可放入。

3、不论任何疾病,体温会比平常降低一度,不易罹患感冒,发热顾虑也变少。

4、肾脏病可参照后述肾脏病群强健法。糖尿患者可参照后述强健预防法。

5、菜汤进人体后,会引起化学作用三十种以上抗生物。

   ※ 营养价值惊人的———萝卜叶

  ※ 大自然的红宝石———胡萝卜

  ※ 防治癌症的核武器——香 菇

  ※ 东洋之参——————牛 蒡

1、头部外伤或脑血管障碍者,二至三日出现头痛如刀割,无须顾虑。

2、所有人出现眼部症状,眼先模糊发痒,二三天后会消失,复元变好,配眼镜者可减轻度数,或取下不戴,出现正常现象。

3、过去有肺结核或迹象,以蜂蜜与萝卜制作止咳。四十八小时以后,然后逐渐饮菜汤,如再咳嗽不必顾虑。

4、有妇科病者饮用后,腰部沉重,疲倦持续,有分泌物暂时出现,但会逐渐消失!

5、高血压者开始饮用时,约一月会出现血压下降,三日后可减降血压药量,一月后可停止服药,注意突然停服,可能休克。

6、脸及手脚全身出现湿疹发痒。此时可敷生沙拉油或面速力达母。

7、长期服药者,易出现好转反应。有异位性皮肤炎者,应从少量逐渐增加。

除上述外,会出现类似副作用症状,但非副作用,是好转现象,不必顾虑。好转反应,在治疗过程中会出现不调状况。

喝蔬菜汤时一定要与喝药时间间隔一小时以上,否则会抵消其效力。

用白萝卜(白色入肺)、萝卜叶(青色入肝)、香菇(黑色入肾)、胡萝卜(红色入心)、牛蒡(黄色入脾)五种蔬菜以君臣佐使之法配伍而成。人们出于感恩称它为老人的救命汤,成人的养生汤,宝宝的聪明汤。又因为它是由五种颜色的蔬菜组成的,人们称它为“五行蔬菜汤”、“五色蔬菜汤”、“五色青菜汤”或“牛蒡五行汤”。

请不要小看这些很普通的蔬菜所熬成的青菜汤,它却蕴藏著极高的能量。能在十次的熬煮中,把彩色锅(铁氟龙锅)的色彩给溶化掉大半,一个月的熬煮中,可能颜色掉光了(只能用耐热玻璃锅或不锈钢锅)。何以会如此呢?因为这五样蔬菜有五种不同的颜色,代表五色。五行合一引起生物化学作用。能产生极高的能量所致。五行(金、木、水、火、土)、五脏(肺、肝、肾、心、脾)、五色(白、绿、黑、红、黄)互为表里,有不可分的关系。当每天全身五脏、六腑在辛勤的工作、疲累之后都能各自得到充份的养份补给,身体就不容易生病。相反的,若长期偏食,五脏、六腑每天辛勤的工作、疲累之后,某器官长期得不到养份的补给,就会产生疾病。

五行—金、木、水、火、土。是中国五千年来,所发现出的生物界的生存现象。五行有五种不同的属性。地球因有五行,才能孕育生命。科学家到目前还无法在宇宙的其它星球上找到生命,原因是其它星球没有五行。现代科学虽然发达,人类依然离不开五行。五行孕育了生命,五行更与健康息息相关。

人体五脏亦属五行。五行、五色、五脏的现象为:肝属木,喜清凉。属绿色。如:大家都熟知绿豆清凉解毒。肝为人体的解毒器官。肝功能好,人体的毒素自然能排除,就不会有黑斑、青春痘、痔疮、皮肤病等等。肝火上升时,若不知清凉降火的话,火上加火就会转变成肝炎;肝炎若没医好就会转变成肝硬化;肝硬化若没有好好休养治疗,就会转变成肝癌。这就是肝癌三部曲。因此,多吃深绿色蔬果,能清肝解毒,对肝脏很好。深绿色蔬果如绿豆、萝卜叶、菠菜、青椒、奇异果、芹菜等等对肝脏都有帮助。肺属金,喜滋润。属白色。白色的食物如:薏仁、粉光蔘、洋葱、白萝卜、杏仁、川贝等等。大家熟知白萝卜加蜂蜜(或麦芽糖),对乾咳嗽(无痰)很有效。寒咳(久咳、痰多)则用粉光蔘很有效。平常多喝杏仁茶,能润肺解咳。多吃白色食物,对肺部有帮助。心(血)属火,喜降火、清血。属红色。红色蔬果有清血、补血、通血的效果。如:大家熟知的红枣有补血功效,红萝卜、红菜、草莓、桑椹、枸杞等等有清血、补血、通血的功效。肾脏属水,喜滋补。属黑色。大家耳熟能详如:黑枣补肾、黑豆补肾。中医所谓肾水是指所有的体内不容易流失的体液,如:骨髓、精液、胰岛素、贺尔蒙、关节即润滑液等(喝水因容易变成尿排出体外,故称之为虚水)。人体所属的水与火的关系有如烧开水;当水充足,且火也很大时,其生命力必然旺盛。如果再吃些燥热的食物后,则会火气太大,实火用虚水来降火。当水充足而火太小时,只要补充燥热食物(或补元气),就能维持平衡。但是如老年人或病人(体弱多病)虽然火不旺,但水已枯乾,所以也会火气大(锅中的水已乾,虽然火小,依然会感觉锅内的火很大)。这时只能补充水,不能一味的降火。所以当水份不足时,补水也等同降火。水注重补充。补肾中药(汤、丸)都是黑色的。杜仲、何首乌、熟地、芝麻、香菇、发菜等等都是对肾很有帮助的。脾脏属土,喜温热。属黄色。大家比较熟悉的是苹果,肉是黄色的,对脾、胃消化器官有帮助。脾、胃喜温热(偏燥热),故一般胃病患者,吃了寒性或冰冷的食物时,很容易旧病复发。当胃痛时,喝杯热开水(糙米茶更好),或洗个热水澡都会有改善。黄色蔬果如:姜、高丽菜(乾)、榴连、木瓜、香蕉等等都对胃很好。五行青菜汤是以五种成份颜色完全不同之蔬菜组合而成,五色分开、养份完全不重叠,而达到养份充足、均衡之目的。因五行合一引起生物化学作用,而产生了不可思议的神奇力量。  

五行汤应烹制多长时间?要怎么饮用?对人体有副作用么?... 五行汤应烹制多长时间?要怎么饮用?对人体有副作用么?

主料:白萝卜 、白萝卜叶 、红萝卜 、香菇 、牛蒡

用白萝卜(白色入肺)、萝卜叶(青色入肝)、香菇(黑色入肾)、胡萝卜(红色入心)、牛蒡(黄色入脾)五种蔬菜以君臣佐使之法配伍而成。人们出于感恩称它为老人的救命汤,成人的养生汤,宝宝的聪明汤。又因为它是由五种颜色的蔬菜组成的,人们称它为“五行蔬菜汤”、“五色蔬菜汤”、“五色青菜汤”或“牛蒡五行汤”。

生化权威-营养专家一致同意:五行汤、薏仁糙米茶、对人体健康有绝对的帮助

免疫学博士孙安医师曾推荐风行台日的此菜汤配方。包含了白萝卜叶、红萝卜、牛蒡、白萝卜、香菇等青红黄白黑等五色蔬菜,配合大自然五行五色之原理,养份不重叠,营养均衡,能够养颜美容、健康维持,是受民间瞩目的营养食品。

请不要小看这些很普通的蔬菜所熬成的青菜汤,它却蕴藏著极高的能量。能在十次的熬煮中,把彩色锅(铁氟龙锅)的色彩给溶化掉大半,一个月的熬煮中,可能颜色掉光了(只能用耐热玻璃锅或不锈钢锅)。何以会如此呢?因为这五样蔬菜有五种不同的颜色,代表五色。五行合一引起生物化学作用。能产生极高的能量所致。五行(金、木、水、火、土)、五脏(肺、肝、肾、心、脾)、五色(白、绿、黑、红、黄)互为表里,有不可分的关系。当每天全身五脏、六腑在辛勤的工作、疲累之后都能各自得到充份的养份补给,身体就不容易生病。相反的,若长期偏食,五脏、六腑每天辛勤的工作、疲累之后,某器官长期得不到养份的补给,就会产生疾病。

五行—金、木、水、火、土。是中国五千年来,所发现出的生物界的生存现象。五行有五种不同的属性。地球因有五行,才能孕育生命。科学家到目前还无法在宇宙的其它星球上找到生命,原因是其它星球没有五行。现代科学虽然发达,人类依然离不开五行。五行孕育了生命,五行更与健康息息相关。

人体五脏亦属五行。五行、五色、五脏的现象为:肝属木,喜清凉。属绿色。如:大家都熟知绿豆清凉解毒。肝为人体的解毒器官。肝功能好,人体的毒素自然能排除,就不会有黑斑、青春痘、痔疮、皮肤病等等。肝火上升时,若不知清凉降火的话,火上加火就会转变成肝炎;肝炎若没医好就会转变成肝硬化;肝硬化若没有好好休养治疗,就会转变成肝癌。这就是肝癌三部曲。因此,多吃深绿色蔬果,能清肝解毒,对肝脏很好。深绿色蔬果如绿豆、萝卜叶、菠菜、青椒、奇异果、芹菜等等对肝脏都有帮助。肺属金,喜滋润。属白色。白色的食物如:薏仁、粉光蔘、洋葱、白萝卜、杏仁、川贝等等。大家熟知白萝卜加蜂蜜(或麦芽糖),对乾咳嗽(无痰)很有效。寒咳(久咳、痰多)则用粉光蔘很有效。平常多喝杏仁茶,能润肺解咳。多吃白色食物,对肺部有帮助。心(血)属火,喜降火、清血。属红色。红色蔬果有清血、补血、通血的效果。如:大家熟知的红枣有补血功效,红萝卜、红菜、草莓、桑椹、枸杞等等有清血、补血、通血的功效。肾脏属水,喜滋补。属黑色。大家耳熟能详如:黑枣补肾、黑豆补肾。中医所谓肾水是指所有的体内不容易流失的体液,如:骨髓、精液、胰岛素、贺尔蒙、关节即润滑液等(喝水因容易变成尿排出体外,故称之为虚水)。人体所属的水与火的关系有如烧开水;当水充足,且火也很大时,其生命力必然旺盛。如果再吃些燥热的食物后,则会火气太大,实火用虚水来降火。当水充足而火太小时,只要补充燥热食物(或补元气),就能维持平衡。但是如老年人或病人(体弱多病)虽然火不旺,但水已枯乾,所以也会火气大(锅中的水已乾,虽然火小,依然会感觉锅内的火很大)。这时只能补充水,不能一味的降火。所以当水份不足时,补水也等同降火。水注重补充。补肾中药(汤、丸)都是黑色的。杜仲、何首乌、熟地、芝麻、香菇、发菜等等都是对肾很有帮助的。脾脏属土,喜温热。属黄色。大家比较熟悉的是苹果,肉是黄色的,对脾、胃消化器官有帮助。脾、胃喜温热(偏燥热),故一般胃病患者,吃了寒性或冰冷的食物时,很容易旧病复发。当胃痛时,喝杯热开水(糙米茶更好),或洗个热水澡都会有改善。黄色蔬果如:姜、高丽菜(乾)、榴连、木瓜、香蕉等等都对胃很好。五行青菜汤是以五种成份颜色完全不同之蔬菜组合而成,五色分开、养份完全不重叠,而达到养份充足、均衡之目的。因五行合一引起生物化学作用,而产生了不可思议的神奇力量。

美国防癌协会提倡 "每日五种疏果" , 五年来致癌率降四成日本防癌协会提倡 "每日五色疏果" , 效果提高两成 , 立石和博士所研究的 "五行汤" 经二十多年的应证 , 效果更好 ,五行蔬菜汤对五脏六腑都非常有帮助 , 经常饮用可保全身都健康 , 而且皮肤细致, 更胜任何保养品 (皮肤为内脏之表五脏六腑都健康皮肤才会细致光滑) , 所以亦是最佳美容食品

用白萝卜 , 白萝卜叶 , 红萝卜, 香菇 , 牛蒡所熬出来的汤汁, 注入培养液中的癌细胞时, 在显微镜观察下, 本来非常活跃坚硬的癌细胞 , 几分钟内就死掉了 , 再把汤汁给老鼠吃 , 老鼠活的更健康 , 立石和先生饮用菜汤后 , 身上再也找不到癌细胞了.

在日本、韩国、台湾、美国正风行一种“神奇的蔬菜汤”疗法,该汤被誉为21世纪“神奇的蔬菜汤”。近来在我神州大地也开始流行,并收到了一样神奇的效果。其方法是将东洋参(牛蒡)、白萝卜、白萝卜叶、红萝卜、香菇按一定比例配合煮汤饮用即可。常饮用“神奇的蔬菜汤”便能身体强健,治愈宿疾,使许多慢性顽固性疾病逐渐消失。

为什么“五行蔬菜汤”有如此效果呢?

一、请回顾一下现代人的饮食生活吧!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饮食习惯也发生了改变,早上吃油炸方便食品、中午在外吃饭、晚上酗酒,肉食、油脂蛋白过多……,这些饮食习惯,导致蔬菜摄入量不足,营养不均衡,使体质成为酸性。酸性体质为万病之源,而造成各种后果:癌症、高血压、心脏病、脑中风、动脉硬化、肝病、糖尿病、肥胖、便秘,以及目前备受瞩目的骨质疏松症……,因蔬菜缺乏而引发的疾病不胜枚举,因此,可以说“成人病就是蔬菜缺乏症”!

二、依中医理论言:青(白萝卜叶)者入肝、红(红萝卜)者入心、黄(东洋参)者入脾、白(白萝卜)者入肺、黑(香菇)者入肾,五色滋润五脏,“五行蔬菜汤”完全符合中医理论。依五行学说言:肝属木、心(心包)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五行与五色对应为:青属木、赤属火、黄属土、白属金、黑属水,五行(木、火、土、金、水)、五脏(肝、心、脾、肺、肾)、五色(青、赤、黄、白、黑),五行合一,互为表里,产生不可思义的力量!

三、“五行蔬菜汤”的营养成份:维生素A(β胡萝卜素):强化免疫机能;钙、铁:增加血液质与量、去除肌肉疲劳、消除焦躁;磷、镁、硒:提升肌肉力量。粗纤维:抑制癌症;鞣酸:抑制发炎;维生素D、B群:强化肾脏、肝脏、免疫机能。相信您已经了解——饮用“五行蔬菜汤”的重要性了吧!

据日本的蔬菜汤创始人——立石 和博士著《蔬菜汤强健法》书中介绍,长期饮用有如下效果:1、有治疗和预防癌症的效果;2、帮助磨损了的关节之骨骼恢复正常,并使之更强健;3、延缓老化,重现青春活力;4、能治疗白内障;5、能治疗多种原因引起的急慢性白血病;6、肝病、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及其他多种头部的病症都能使之痊愈。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陶隐居曰:此图乃《汤液经法》尽要之妙,学者能谙于此,医道毕矣。 
肝德在散。以辛补之,以酸泻之。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适其性而衰之也。 
心德在耎
以咸补之,苦泻之。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脾德在缓。以甘补之,辛泻之;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肺德在收。以酸补之,咸泻之;肺苦气上逆,食辛以散之,开腠理以通气也。
肾德在坚。以苦补之,甘泻之;肾甘燥,急食咸以润之,至津液生也。

近几年来由于不少考证学的研究揭示出已有足够的论据证实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以下简称《伤寒》)的主要方证源自《汤液经法》(以下简称《汤液》)。这种观点早在晋代已提出,如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在序中说:“仲景论广《汤液》为数十卷,用之多验”,已明确提出仲景著作主要取材于《汤液》,本应引起后人重视,但《伤寒论》原序中有,“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再加上晋代成无己以《内经》释《伤寒》,致使不少人仍认为张仲景据《内经》撰写了《伤寒》。对《伤寒》的形成、理论体系特点仍未重视。近有钱超尘教授的考证研究证实,《伤寒》主要方证源自《汤液》,更重要的是,证实张仲景原序中的“撰用”以下23字为后人加入,这对进一步研究仲景学说起到很大影响。鉴此,张仲景依据《汤液》撰写了《伤寒》已是不争的史实,可知从《汤液》到《伤寒》是一次历史的飞跃,那么张仲景是怎样完成这一飞跃?又是怎样把《汤液》变成《伤寒》呢?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今不揣鄙俚,述之己见。


      把张仲景称之为方剂之祖,认为《伤寒》中诸方(《伤寒论》113方、《金匮要略》145方)是其首创、发明,是违背一般常识规律的。人生苦短,那么多有效验方,由一人经验发明,是不可能的,现有不少考证资料已证实,《伤寒》的方证是集成于前人总结。

晋代皇甫谧在《针灸甲乙经序》曰:“仲景论广《伊尹汤液》为数十卷”,但传世早期未见其书,致使学者生疑。敦煌医卷《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以下简称《辅行诀》被发现,证实了其传不讹。其中记载:“依《神农本草经》及《桐君采药录》上中下三品之药,凡三百六十五味,以应周天之度,四时八节之气。商有圣相伊尹,撰《汤液经法》三□,为方亦三百六十首。上品上药,为服食补益方者,百二十首;中品中药,为疗疾却邪之方,亦百二十首;下品毒药,为杀虫辟邪痈疽等方,亦百二十首,凡共三百六十首也。实万代医家之规范,苍生护命之大宝也。今检录常情需用者六十首,备山中预防灾疾之用耳”。这六十首原貌怎样?张仲景引用了哪些方药?这要首先分析《辅行诀》的60首方药。《辅行诀》的六十方剂,实际由三部组成:

      ①小泻肝汤:枳实、芍药、生姜。在《伤寒》:去生姜,称之为枳实芍散。

      ②大泻肝汤:枳实、芍药、甘草、黄芩、大黄、生姜。在《伤寒》:去甘草,加半夏、柴胡、大枣,称之为大柴胡汤。

      ③小补肝汤:桂枝、干姜、五味子、大枣(一方作薯蓣)。在《伤寒》:去干姜、五味子,加茯苓、甘草,称之为苓桂枣甘汤。


      ④大补肝汤:桂心、干姜、五味子、旋覆花、代赫石(一作牡丹皮)、竹叶、大枣(一作薯蓣)。在《伤寒》:去干姜、五味子、旋覆花、代赫石、竹叶,称之为苓桂枣甘汤。

      ③小补心汤:栝楼、薤白、半夏、白酨浆。在《伤寒》:称之为栝楼薤白半夏汤。

      ④大补心汤:栝楼、薤白、半夏、枳实、厚朴、桂枝。在《伤寒》:去半夏,称之为枳实薤白桂枝汤。

      ②大泻心汤:黄连、黄芩、大黄、芍药、甘草、干姜。在《伤寒》:称之为泻心汤,去干姜称之为芍药甘草汤。


      ④大补心汤:代赫石(一方作牡丹皮)、旋覆花、人参、甘草、干姜、竹叶、豆豉(一作山萸肉)。在《伤寒》:去干姜、竹叶、豆豉,加生姜、半夏、大枣,称之为旋覆花代赭汤。

      ②大泻脾汤:附子、干姜、甘草、黄芩、大黄、枳实。在《伤寒》:去枳实、黄芩,称之为四逆汤及大黄甘草汤。

      ④大补脾汤:人参、甘草、干姜、术、麦门冬、五味子、旋覆花(一作牡丹皮)。在《伤寒》:去麦门冬、五味子、旋覆花,变称理中汤。

      ①小泻肺汤:葶苈子、大黄、芍药。在《伤寒》:去大黄、芍药,加大枣,称之为称葶苈大枣泻肺汤。

      ②大泻肺汤:葶苈子、大黄、芍药、甘草、黄芩、干姜。在《伤寒》:去大黄,加大枣变称葶苈大枣泻肺汤、黄芩汤和甘草干姜汤。

      ④大补肺汤:麦门冬、五味子、旋覆花(一作牡丹皮)、细辛、地黄、竹叶、甘草。

      ②大泻肾汤:茯苓、黄芩、甘草、芍药、干姜。在《伤寒》:去茯苓加大枣,称之为黄芩汤和甘草干姜汤。

      ②泻心汤:救误用清下。黄连、黄芩、人参、干姜、甘草。在《伤寒》:去甘草,称之为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

      ③泻脾汤:救误用冷寒。附子、干姜、麦门冬、五味子、旋覆花。在《伤寒》:去麦门冬、五味子、旋覆花,称之为干姜附子汤。

      ⑤泻肾汤:救误用汗法。茯苓、甘草、五味子、桂枝、生姜。在《伤寒》:去五味子,称茯苓甘草汤。

      ③建中补脾汤:甘草、大枣、生姜、饴糖、芍药、桂心。在《伤寒》:称之为小建中汤。

以上有关五脏补泻方为共计为39首。其中:药味相同原方出现于《伤寒》的有:栝楼薤白半夏汤、泻心汤、四逆汤、理中汤、小建中汤5方。经加减变化的有:枳实芍药散、大柴胡汤、苓桂枣甘汤、枳实薤白桂枝汤、芍药甘草汤、旋覆花代赭石汤、大黄甘草汤、葶苈大枣泻肺汤、黄芩汤、甘草干姜汤、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干姜附子汤、茯苓甘草汤等13方。而小泻心汤、大补心汤、小补心汤、小补肺汤、大补肺汤、小泻肾汤、小补肾汤、大补肾汤、泻肝汤、泻肺汤、及大小养生补肝汤、调中补心汤、宁气补肺汤、固元补肾汤等18方在《伤寒》无对应的方证。这就是说张仲景从五脏补泻方证中,选取了21首即一半的方证撰进《伤寒》。

      《辅行诀》记载:“陶弘景曰:外感天行,经方之治,有二旦、六神、大小等汤。昔南阳张机,依此诸方,撰为《伤寒论》一部”。具体方证为:

      1.正阳旦汤: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甘草、饴糖。在《伤寒》:称小建中汤。

      3.小阴旦汤:黄芩、芍药、甘草、大枣、生姜。在《伤寒》:去生姜,变称黄芩汤。

      4.大阳旦汤:黄芪、桂枝、芍药、生姜、甘草、大枣、饴糖、人参。在《伤寒》:去人参,变称黄芪建中汤。

      5.大阴旦汤:柴胡、人参、半夏、生姜、甘草、大枣、黄芩、芍药。在《伤寒》:去芍药,变称小柴胡汤。

      7.大青龙汤:麻黄、桂枝、杏仁、甘草、生姜、大枣、石膏。在《伤寒》:称小青龙汤。

      9.大白虎汤:竹叶、石膏、半夏、麦门冬、甘草、粳米、生姜。在《伤寒》:去生姜,加人参,称竹叶石膏汤。

      10.小朱鸟汤:黄连、阿胶、芍药、黄芩、鸡子黄。在《伤寒》:称黄连阿胶鸡子黄汤。

      13.大玄武汤:茯苓、芍药、生姜、白术、附子、人参、甘草。在《伤寒》:去甘草、生姜,称附子汤。

      14.小勾陈汤:甘草、干姜、人参、大枣。在《伤寒》:去人参、大枣,称甘草干姜汤。

      15.大勾陈汤:生姜、甘草、人参、黄连、黄芩、半夏、大枣。在《伤寒》:加干姜,称生姜泻心汤。

      16.小腾蛇汤:枳实、厚朴、芒硝、甘草。在《伤寒》:去甘草,加大黄,称大承气汤。

以上大小二旦六神方证共计是17个,对照《伤寒》,方证无变化的有:小建中汤、桂枝汤、麻黄汤、小青龙汤、白虎汤、黄连阿胶鸡子黄汤、真武汤等。方证有加减变化的有:黄芩汤、黄芪建中汤、小柴胡汤、竹叶石膏汤、甘草干姜汤、生姜泻心汤、附子汤、大承气汤。惟有大朱鸟汤、大腾蛇汤在《伤寒》没有对应的方证名,但已含小朱鸟汤、小腾蛇汤方证于其中,因此,可以说,张仲景把大小二旦六神中的17方证全都撰入了《伤寒》。

      《辅行诀》曰:“陶隐居云:中恶卒死者,皆脏气被壅,致令内外隔绝所致也。仙人有开五窍以救卒死中恶之方五首”。其五方为:

      以上救急方5首中,启喉以通脾气方证,张仲景在《伤寒》撰为瓜蒂散方证。

以上是统计《辅行诀》记载方剂,从三部分来看,第一部分五脏补泻方为39首;第二部分大小二旦六神为17首。第三部分开窍救卒死方为5首。这样三部分相加应是61首,但其中第二部分的正阳旦汤与第一部分的建中补脾汤方药组成相同,皆与《伤寒》的小建中汤相同,故其总数为六十首。张仲景以60方证中,选用了五脏补泻方证39个中的21个、大小二旦六神17个(15个)、开窍救急方证1个,共37个,减去重复的小建中汤则为36个,也就是说,张仲景撰用《汤液》方证中的三分之二为《伤寒》。那么《伤寒论》为112(113)方,如合《金匮要略》则为257方,其余的方证是从哪里来的呢?“仲景论广《汤液》”应为其大眼目。

皇甫谧谓“仲景论广《伊尹汤液》为十数卷,用之多验”,谓论广者,当不外以其个人的学识经验,或间有博采发挥之处,后人以用之多验,更证实其科学性。这里更提示了我们,张仲景依据60个方证,经过精选,并经临床体验,变化为诸多方证,这些在《伤寒》比比皆是,如桂枝加桂汤方证、桂枝加芍药汤方证、桂枝加大黄汤方证、桂枝加附子汤方证……书中可见40多方证,以麻黄汤加减变化的也有30多方证,还有以柴胡、承气、附子类等二十余类变化的方证,这大概属论广的部分吧?此外,《伤寒》中有不少既不属于《汤液》原方,也不属论广的方证,如崔氏八味丸、当归芍药散等,可知来源于其他经方著作。

《汉书.艺文志.方技略》记载:“经方十一家”为“《五脏六腑痹十二病方》三十卷,《五脏六腑疝十六病方》四十卷,《五脏六腑瘅十二病方》四十卷,《风寒热十六病方》二十六卷,《泰始黄帝扁鹊俞跗方》二十三卷,《五脏伤中十一病方》三十一卷,《客疾五脏狂颠病方》十七卷,《金创瘲瘛方》三十卷,《妇女婴儿方》十九卷,《汤液经法》三十二卷,《神农黄帝食禁》七卷”。这么多的经方,张仲景是能看到的,不止《汤液》,所撰用的方证当有不少出自以上经方书籍,但具体出处目前尚无法考证。不过考证1973年长沙出土的《汉墓马王堆帛书》(简称《帛书》),可看到《伤寒》中的风引汤很近似《帛书》诸伤方第一方,其他药如用冬葵子治疗小便不利、乌头祛寒痹痛、烧裈散治疗瘥后劳复阴阳易等,皆与《帛书》相似。足以说明,张仲景撰写《伤寒》,其方证来源,不但取自《汤液》,还博采于众多其他经方方书。

仲景在选用经方过程中,紧密结合临床,凡方药必与证相应,即力求方证的标准化。对比《汤液》与《伤寒》的方证,可看出,有的是药有所变,有的是证有所变,其目的是贴近临床使其标准化。经临床检验方证相应者,即直接撰用,如桂枝汤(小阳旦汤)、麻黄汤(小青龙汤)、小青龙汤(大青龙汤)、泻心汤(小泻心汤)、黄连阿胶汤(小朱鸟)等。有的方证不相应者,则进行改证或改药,如《汤液》中的小白虎汤,“治天行热病,大汗出不止,口舌干燥,饮水数升不已,脉洪大者方”,《伤寒》则去掉“饮水数升不已”症,名为白虎汤;而把兼见“饮水数升不已”改写为“大烦渴不解”,而改称白虎加人参汤方证;又如大阴旦汤去芍药而改称小柴胡汤……。而论广的方证更显仲景对方证标准化的用心,如桂枝汤的方与证,与《汤液》中的小阳旦汤基本一致,故仲景只是改变了方名,而证基本沿用,且更具体化、标准化。而值得注目的是,对桂枝汤的论广,如桂枝汤“治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如又见“气从少腹上冲心者”,则为桂枝加桂汤;如见“因尔腹满时痛者”,则为桂枝加芍药汤方证;如见“大实痛者”,为桂枝加大黄汤方证;如见“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为桂枝加葛根汤方证;如见“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为栝楼桂枝汤方证……论桂枝汤方证还很多,论广其他方证更多,以上所举只是仲景标准化之一斑。这里可知,所谓“论广”实际是仲景把每一方证进行标化。

《周礼 医师章》中说:(骨,气,两字互易,则跟后面的五脏五味补泻一样。)
凡药,以酸养骨,以辛养筋,以咸养脉,以苦养气,以甘养肉,以滑养窍。(这里气血分开,气应该对应肺。《内经》中一般肺对应皮毛。)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篇》中说:(前后表述矛盾。按句末的说法,自伤。克我者有益?)
酸生肝,肝生筋……怒伤肝,悲胜怒。风伤筋,燥胜风。酸伤筋,辛胜酸。
苦生心,心生血……喜伤心,恐胜喜。热伤气(“气”字,按理应该是“血”或“脉”。),寒胜热。苦伤气,咸胜苦。
甘生脾,脾生肉……思伤脾,怒胜思,湿伤肉,风胜湿,甘伤肉,酸胜甘。
辛生肺,肺生皮毛……忧伤肺,喜胜忧,燥伤皮毛,热胜燥(原文为:热伤皮毛,寒胜热。明显不对。),辛伤皮毛,苦胜辛。
咸生肾,肾生骨髓……恐伤肾,思胜恐,寒伤骨髓,湿胜寒(原文为:寒伤血,燥胜寒。也不大对),咸伤血,甘胜咸。

《素问 生气通天论》中说:(基本上也是自伤,但又有些说不清楚,跟五脏五味补泻可印证。)
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即五脏),伤在五味。是故
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聚凑,失其条达。),脾气乃绝。(木克土,脾伤。)
味过于咸,则(大)骨气劳(咸能软坚,过则伤骨。),短肌,(心)气抑。(大,心两字校注认为本无。短肌,指皮肤干枯。水克火,心伤。“短肌”如果指伤及容色的话也是伤心)
味过于苦(原文为: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衛(无力)。(色黑,疑为衍文。火反侮肾气?)
味过于甘(原文为:苦。),脾气(不)濡(濡滞),胃气乃厚(厚,有薄的意思。。。)。(当无“不”字。胃?)
味过于辛,筋脉沮(渐渐败坏)弛(松弛),精神乃央(尽,颓靡)。(金克木,肝伤筋弛)

《素问 五脏生成篇》中说:(我克者伤。)
是故多食咸,则脉凝涩而色变;
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脱落);
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
多食酸,则肉胝(厚)而唇褰(皱缩);
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
此五味之所伤也,故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肾欲咸,此五味之合也。

《素问藏气法时论》中说:(跟五行生克对不上,但恰恰第二段的补泻说法跟《医师章》最接近,也是后来实际用药五脏五味补泻理论的基础。)

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
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
脾苦湿,急食咸(原文为:苦。《素问绍识》校为咸。)以燥之……
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泻之……

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 (有校注说辛酸互易,那后面肺怎么办?)
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用咸补之,甘泻之……
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泻之,甘补之…… (这里不知为啥补泻要颠倒过来说)
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
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用苦补之,咸泻之。

肝色青,宜食甘。粳米饭、牛肉、枣,皆甘。
心色赤,宜食酸。麻、犬肉、李,皆酸。
脾色黄,宜食咸。大豆、猪肉、栗,皆咸。
肺色白,宜食苦。麦、羊肉、杏、皆苦。
肾色黑,宜食辛。黄黍、鸡肉、桃,皆辛。

另外还有《八素》(道教修真的书?)中说:
春宜食辛(辛能散也),
夏宜食咸(咸能润也),
长夏宜食酸(酸能收也),
秋宜食苦(苦能坚也),
冬宜食甘肥(甘能缓中而长肌肉,肥能密理而补中),
总之似乎是一笔糊涂账啊。。。不知道是哪里的问题,五行生克有问题?还是说五行生克用来解释五脏五味有问题?还是传抄错误造成的
  夫五行者,所以骇万类之五象者也。学者治于医,求五行之道于《内经》。知肺为金味辛、肝为木味酸、肾为水味咸,心为火味苦,脾为土味甘。然于《辅行决》却言,金味酸、木味辛、水味苦、火味咸,土味甘。同为五行,何以势同冰火,判然异路?

  学者昏昏,莫知其理,亦有直认内经之文为讹者,虽有正道之心,不免欲明反诲。所谓五行者,言其一象之数也,无象即无数,象离则数离,象变即数变。故五行,不可离一象而与他象之五行相较也。较则误,误则流,流则乱,乱则远道。

  需知《内经》言五味配五行,有言病理者,有言生理者。《辅行决》之五味配五行,只为药理所言。病理、药理、生理,此为三象。三象之内,五行各异,不可混为一谈。

  言生理者,为其水木其位居下,故上升,金火之位处上,故下敛。以此成升降回环之性,是以无病。然上升,下歛,是其本性,本性不必助,唯虑其过任其性,过任则妄为,妄为是以病成。故水木之性上升,监以咸酸;火金之性下敛,制以苦辛。土甘本为缓,其性静兼,君子之德也,无偏性,故居中央。故水谷入胃,别其味,分溉五脏,五脏皆能从其性而无使过之,是以无太过无不及也。

言病理者,言其味可外觉也。夫五味,病者可见,不病者不可见。肝病则味酸,脾病则味甘,肺病则味辛,心病则味苦,肾病则味咸。五味之外现,缘于拂其五行升降之本性,有太过不及之处也。故《脏气法时论》曰: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此治法之大则,学者深究此文,蒙惑之处,释然可解。

    言药理者,因五行之本性而配属之。肝德在散,故配以辛;肺德在收,故合以酸;脾德在缓,故属以甘;心德在耎,故类以咸;肾德在坚,故比以苦。《脏气法时论》曰:

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写之。
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用咸补之,甘写之。
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写之,甘补之。
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写之。
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用苦补之,咸写之。

圣人法则天地,象其类而用之,顺其性曰补,逆其性名泻。补泻之意,升降之理,昭然若此,唯敏思善学者能得之。
就是说要从生理,病理,药理三个方向去分别解释?
生理和药理,其实就是肝肺对调,心肾对调。
按这篇文的说法,生理上是以味“监”“制”肝肺心肾,
与药理上的“泻”是对应的,所以“补”就是掉过来,倒是说得通

病理上,他说“肝病则味酸”,是指病人嘴里发酸?还是什么别的意思?
而且这跟“肝苦急”那一段还是对不上,“心苦缓”,为啥还要“以酸收之”?
两个“苦”,应该有一个是咸吧?况且“苦”对“泻”,“辛”对“润”这两条,
跟甘缓、酸收、苦燥、辛散、咸软的五味本性也不太符合。
对“泻”的可能是“咸”。
总之我觉得这里还有问题。

看来五味五脏还是应该抛开五行去看,特别是五行生克。
因为从方位来说,脾胃居中,是其他四脏的中枢,调动气血巡行。
而五行生克要把土也安排进来,就乱啦。
可见还是要以实践去检验理论,不能无根据的套用理论啊。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张仲景五脏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