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人下毒使人变傻的药有吗?

“今天,又读了一本书”是中年文青的朋友圈写照;

“今天,又了一本书”是当下年轻人悄悄流行的炫耀。

当我们还在朋友圈里炫耀自己看了几册书的时候,这届95后、00后已经动手把书拆开、撕下、剪碎、重组,亲自DIY出一首首荒诞又有趣的当代诗歌——他们称之为:“拼贴诗”

拼贴诗最常见的操作,是把书籍、报刊、杂志上的字、句剪下来,重新拼贴、组合成诗句。这种野蛮的作业手法具有很大的随机性和主观性,但也因此为作品增添了别样的趣味。

在微博,有上百首野生的拼贴诗,均为素人博主所创作。这些脑洞大开的作品,比正统诗歌多了些天马行空,又不同于儿童诗一般稚嫩单纯。他们将想象力的种子植根于青春期的烦恼和对未来的憧憬中,用支离破碎的“胡言乱语”,表达当下年轻人对学习、生活、感情的洞察。

下面,我们就来一起品品这36则富有启发性的拼贴诗,在逗你一乐的同时,也希望能为你带来创意灵感!

(素材剪自银教授的出版书籍《别走,万一好笑呢》)

在这段恋情中占据主动权

小时候的梦想是当世界首富

猫咪 纪梵希 情趣玩具 一个草莓派
没有勇气结束 爱的保鲜期
为喜欢的人付出一切 讨你欢心
经历了第190次失败之后

人会出现头痛 注意力不集中、嗜睡等症状

学习数学的代价和痛苦是巨大的
有超过三成的少年儿童听不懂数学
我们要具有强大的心理承受力
以开阔的胸怀对待人生,
能直接促进青少年变得更快乐

我从事文学写作三十余年了
一觉醒来,太阳已快落山
只能做一个 乐观的垃圾

麦当劳、肯德基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是的,我最后成了一名导游。

拼贴人:@银河系队长小李 

拼贴人:@至彻黄昏 

(从旧书上剪下来的拼贴诗)

夹缝之中 海滩、峭壁、山峦、树林
孵出一个不再潮湿的黎明。

染红了青山 燃烧着云朵

拼贴人:@香颖挺你去野 

用恋爱,试图谋取这甜美
我在这里给你种一个玩具,

(用许多年前的《昕薇》杂志做的拼贴诗)

在这个寂寞耐人寻味的秋日里
之后会喝杯酒 然后继续睡

细束的纹理感 干燥的层次感
轻盈的空气感 饱满的湿润感
羽毛手链 鹦鹉耳环 贝壳发卡
打造出恰到好处的善良而润泽的光芒

一旦沉迷于某件事就无法自拔
坐在钢琴前面有一种怪怪的魔力

受欢迎的女孩 抓住了他的心

(出自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

那唯一值得她自卑自贱的男人

拼贴人:@山本起司 

(剪自《安徒生童话选》)

你使我承受了说不出的痛苦
一切在落日的余晖中闪亮

拼贴人:@线上网友妮妮 

(用高中语文书做的拼贴诗)

因为 我 是一道玻璃门

拼贴人:@卡特·布劳德·维西尔

拼贴人:@发光的树诗社 那位坚强的舵手操起舵轮
在阴暗的角落里 花自然会继续开放

拼贴人:@不要跳海不要抛下我跳海

尽量少与人交往,以免产生矛盾
却是对自己生命健康的不负责

红随远浪泛桃花,雪教平堤飞柳絮
因而心里就容不下功利的盘算
要求选好角度 确定立意
但没有一个细节能留在人的头脑中

拼贴人:@扣带回溯 

拼贴人:@小龙小龙永远很穷  因为我的期末测试卷和参考答案不一致
我不耻下问,接着就哈哈大笑起来:
要学会语文 不如任人宰割!

看完了这些年轻的野生拼贴诗,你是否感受到了文字所蕴含的无限可能性?将熟悉的字、句重新打散,进行排列组合,便会成为令人的耳目一新的创造。改天得空,不妨自己也当一回拼贴诗人吧!

图片素材来源:@及微博话题#拼贴诗#下各博主,版权归创作者所有

数英原创内容,转载请遵守规范

“我22岁患上精神分裂症,从2011年开始坚持服药,病情控制得还行,但不能工作。现每天服利培酮安坦,感觉服药后比未服药时脑袋要笨些。服药前能看懂的书服药后有些就看不懂了,也变很健忘,是不是抗精神病药物吃了会使人变傻?”

这是许多精神疾病患者和家属所关心的问题,在他们看来抗精神药物的副作用很大,长期服用后影响大脑会使人变傻,所以很多人都不愿意接受药物的维持治疗。那么长期吃抗精神药物会不会把人变傻?那还应不应该吃药呢?

我们常说“是药三分毒”,当然,抗精神病药物也不例外。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抗精神病药物可能会出现 的一些副作用,如:口干、便秘、体重增加、困倦、乏力、嗜睡、反应迟钝、注意力不集中、心跳加速等不良反应等等。

很多精神病人在服药之后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因为多数的抗精神病药物(比如舒必利,治疗精神分裂的药物)都有镇静、催眠的作用,可以降低患者对整体外界环境的刺激反应,有利于控制患者(如抑郁、躁狂症)的自杀暴力行为,有利于治疗。有的患者在服药之后会有注意力不集中、嗜睡、动作缓慢、反应迟钝等症状出现。

服用精神类的药物真的会使人变傻吗?很多家属看到这些症状就认为患者因为吃药吃傻了,其实那只是一些典型的抗精神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并不会导致大脑功能的退化。

而且这些不良反应是可逆的,它会随着药物停用而逐渐恢复。如果出现比较严重的副作用,及时减药、停药或加用对抗药就能使症状很快减轻或消失。假如真的是吃精神类药物把脑子吃坏了,用上述方法是根本不会使症状减轻或消失的。另外,精神病患者的精神活动迟钝、记忆力下降原因有很多,也有可能是疾病本身的症状表现,并不一定是药物导致的。

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精神类药物说明书上介绍的不良反应就会心生怕意、望而却步。其实说明书上是把所有可能出现的副作用都列出来,但很多副作用发生的概率极其低,并不是每个患者都会出现这些副作用。

如果不能很好地维持服药,病情得不到控制,那么疾病本身也会对患者的认知功能造成不良的影响,很可能引起脑功能的损害,而使脑子变笨,从而影响到患者的学习工作和生活。而服用抗精神病药物能够有效的控制病情的发作,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阻止病情对认知功能的损害。

在精神分裂的治疗中,药物治疗起了很关键的作用。并且现在治疗理念一般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治疗,在追求药物治疗好疗效的同时尽量避免药物的不良反应出现,并且帮助患者社会功能的恢复。(新型抗精神病药物很少发生这些副作用。)

很多患者在服药的过程中,担心药物的副作用而停药,往往会导致病情的复发或加重。如果你现在在使用某些精神类药物,疗效不是很理想,或者是不良反应比较大,停药并不是明智的做法,这时候正确的方法是考虑换其他药物。

想了解更多关于精神类药物的问题?大家可以在应用市场下载恩恩医生APP,平台汇集近千名精神心理科专家,为您提供专业的一对一的服务。有任何精神、心理疾病问题,都可以进行免费咨询,获得专业解答。

关抗精神类药物你有什么看法?欢迎大家一起来交流。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是一种病因不明的慢性非特异性炎性肠道疾病,主要包括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流行病学资料显示,近年来我国IBD发病率呈快速上升趋势,患病人数已达3.44/100000,居亚洲首位。

  研究显示,炎症性肠病患者不止饱受腹痛腹泻之苦,40%的患者还伴有焦虑、抑郁症状,甚至产生认知功能受损。在结肠炎小鼠身上,同样能够观察到焦虑、抑郁行为产生以及大脑边缘系统的改变。但肠炎导致精神症状的机制还不清楚。

  不同于大众认知层面简单地将IBD患者的焦虑和抑郁症状归因于疾病的痛苦,科学家将目光放在肠-脑联系上。近期发表在《自然》(《Science》)杂志的一篇研究就从肠-脑血管轴入手,揭示了肠道炎症引起精神症状的关键机制。

  人们此前已经知道,肠道炎症状态下,肠道血管屏障渗漏增加,肠腔内的细菌毒素也随之进入血液循环之中,引起系统性全身炎症反应。

  由于中枢神经系统拥有复杂的血管屏障,包括血-脑屏障和血-脑脊液屏障,正常情况下,脑血管屏障会限制血液中的大分子物质进入脑内,维持脑组织内环境处于稳定状态。

  但研究人员观察到,在小鼠结肠炎急性期,小鼠大脑中的巨噬细胞数量增加,同时,小胶质细胞及神经系统主要的免疫监视细胞也处于被激活状态,说明肠道炎症能够迅速引起脑部炎症反应。

  那么,肠道炎症状态下,肠道来源的细菌毒素和血液中的炎症因子是如何进入脑内的呢?研究人员观察到,在急性肠炎状态下,脑血管屏障结构发生改变,尽管在初期脉络丛区脑血管屏障通透性一过性增强,随后,脑血管屏障迅速关闭,直到肠炎恢复,才重新开放。而向小鼠腹腔内注射细菌内毒素——脂多糖LPS,同样可以在小鼠脑部观察到类似急性结肠炎时发生的变化——脉络丛血-脑脊液屏障关闭,说明细菌内毒素的存在影响脑血管屏障结构改变。

  可能有人疑惑,既然脑屏障关闭了,那么按理来说,有害物质不能进入脑部了,应该就不会对脑产生进一步影响,那么焦虑、抑郁,甚至认知下降是如何产生的呢?

  对此,研究人员设计了一种基因编辑小鼠在注射诱导药物后,能够使得小鼠在没有肠道炎症和疾病痛苦的情况下,脑血管屏障关闭,这时再去研究小鼠的行为,发现脑血管屏障关闭后,小鼠出现了焦虑样行为、情景记忆能力受损,而抑郁行为则没有表现。原来精神症状,至少是部分精神症状出现的关键,就出在关闭的脑血管屏障!

  所有的事件现象终于可以串起来了:在肠道炎症状态下,有害物质进入血液,脑血管屏障感受到了这种“威胁”,选择关闭来阻止有害物质进入,维持脑内稳态,然而隔绝了对外来往,有害物质不能进入,有益物质也不能进入,脑内产生的垃圾同样运不出去,这时就产生了就会产生精神症状。

  在动物模型上,研究人员观察到脑血管屏障的改变在肠炎恢复后也能回到原状,如果是长期的反复发作的肠炎,比如临床上的IBD患者,脑屏障结构的改变还是一过性的吗,是否会发生永久性的改变呢?这些问题还有待科学家进一步研究。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有没有一种药让人吃了变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