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不懂问下青 海医治白内障进行哪种手术会好的快一点?

【摘要】:浙江省政府与科技管理部门历来重视社会发展科技工作,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更加日益重视社会发展科技工作,不断推进社会发展各方面的科技进步,社会发展科技工作已成为整个科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政府公共财政投资的重要方向。据初步统计,“十一五”期间共立社会发展领域省级科技计划项目1399项,其中重大与厅、市会商项目504项,重点项目303项。“十一五”期间,浙江省突破了多种工

浙江省“”发展工作进展评估_浙江省“十一五”社会发展科技工作进展报告

浙江省“十一五”社会发展科技工作进展评估

社会发展科技量大面广,涉及除工以外的社会各个行业的科技进步,它直接关系到民生的改善与促进,关系到社会结构的调整与改善,关系到节约型社会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关系到区域的实现。浙江省政府与科技管理部门历来重视社会发展科技工作,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更加日益重视社会发展科技工作,不断推进社会发展各方面的科技进步,社会发展科技工作已成为整个科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政府的重要方向。

一、“十一五”期间社会发展科技工作的主要进展

“十一五”期间,浙江省社会发展领域的科技工作坚持以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省委“两创”总战略,围绕和谐社会构建、循环经济发展和科技能力增强,加大科技投入,加强科技攻关与科技示范,加快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与科技人才培养,以资源、、人口、产业、服务业等为重点,突破了一批共性技术与技术,推广示范了一批现代先进技术,在促进经济社会与自然和谐发展及人的全面发展中取得了新的进展和成绩。据初步统计,“十一五”期间共立社会发展领域省级科技计划项目1399项,其中重大与厅、市会商项目504项,重点项目303项。从技术领域看,资源环境项目326项、医药卫生(包括)项目685项、公共安全项目148项、开发项目95项、现代服务业及其他项目145项;共获浙江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及以上奖项526项,其中二等奖及以上奖项236项,占45%;共获国家发明奖和科学技术奖二等奖30项。(详见表1、表2)。

表1 “十五”与“十一五”期间社会发展科技领域省级科技项目立项情况(项)

表2 “十五”与“十一五”期间社会发展科技领域获国家及省级科技奖数量

“十一五”期间,以省委省政府关于生态省建设、循环经济发展等重大行动为重点,加强保护与污泥处置、流域(区域)控制和饮用水安全保障、固体废物资源化处置与垃圾综合处置、综合处置、节材节能减排技术等研究开发,有效推进了全省环境科技进步与产业发展。

“十一五”期间,全省各地认真落实《浙江省“十一五”科学技术普及工作规划》,结合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以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促进科技创新为目标,整合开发科普资源,创新科普宣传载体,广泛开展科普宣传,不断提升公众科学素质水平,为浙江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科技强省战略和小康社会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1.全面推进,公众科学素质水平稳步提高

推行《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实施是“十一五”期间全省科普工作的重要任务。主要体现:一是加强农村科技培训,培育农村科技服务队伍。目前,已形成了覆盖全省农村的科技培训网络;五年来,全省“农函大”培训累计超过500多万人次,培养了一大批懂技术、会经营的现代新型农民。二是突出城区科普特色,居民科学素质进一步提升。五年来,全省各地积极开展科技讲座、科技报务、知识竞赛、科普文艺晚会、科技夏令营等科普宣传活动。三是强化科技素质教育,青少年科技活动方兴未艾。目前,全省国家级及省级科普教育基地分别为34家和67家,每年组织近5万名优秀中学生赴基地参观。四是提升职工科学素质,企业科普工作呈现新气象。全省已有1100家企业建有科普画廊,并建有科普活动站(室)16809个、科普宣传栏(廊)21620个。此外,积极推进“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至2010年年底,已建省级“院士专家工作站”21家,先后邀请216名院士专家开展了“院士专家企业行”活动,举办院士科技科普报告会53场,推动了企业科普工作向更高层次发展。

2.整合社会资源,科普设施建设明显改善

科普场馆是面向社会公众进行科普教育的重要场所,是地方科普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十一五”期间全省各地积极推进科普场馆建设,科普设施建设呈现良好势头。据初步统计,全省已有7座现代化科技馆。其中省科技馆于2009年10月正式开放,设有10个展区和科普报告厅、学术交流厅、科普演播厅、浙江院士厅、青少年培训实验室等公共科普设施。各地认真落实浙江省《科普设施建设指导意见》,整体社会科普资源,建设多种形式的科普活动场所。目前已建各类科技场馆169个,总建筑面积达465561平方米;已建乡镇、街道科普画廊1856个、科普活动室1382个、社区科普画廊2757个。此外,杭州正在建设全国第一座低碳科技馆,绍兴、台州等市科技馆也已开工建设,丽水等市将科技馆建设列入了城市规划,义乌、慈溪等地建设了专题科技馆。一些企业结合生产需要也建设了科普展示馆,向社会宣传普及相关技术与产品,成为科普资源整合又一途径。

3.政策环境得到改善,科普事业发展呈现良好势头

五年来,全省各地全面贯彻中央和浙江省有关科技工作、科普工作的政策规定,加强对科普工作的支持力度,科普工作的政策环境、工作条件等进一步改善,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主要体现:一是科普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明显好转。五年来,各地加强了《科普法》、《科学素质纲要》等重要科普政策的宣传力度,对科普工作重要性认识进一步提高。省委省政府出台的有关政策,对于加强科协组织建设、促进科协事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二是科普经费保障与增长机制逐步形成。据全省科协统计,2010年,省市县三级财政科普活动专项经费1.33亿元,人均科普经费达到2.70元。全省一半以上的市县(市、区)落实了外来务工人员科普经费的有关政策,四年来安排外来务工人员科普经费超过3000万元。三是基层科普人才队伍建设有了新起色。全省已建立了形式多样的科普基层组织,具有一批专职、兼职科普宣传队伍。四是科普活动创新机制正在逐步形成。目前全省科普宣传方法、手段、形式更加多样化。

4.精心部署,科技活动周成效显著

“科技活动周”是我国政府于2001年开始设立并在全国组织实施的群众性科技活动。“十一五”期间,浙江省科技厅、浙江省科协等单位积极协力办好一年一次的科技活动周,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如:2010年是科技活动周10周年,各地各部门十分重视科技活动周的举办,设立由各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科技活动周领导小组,全面协调、指导活动的开展。5月15至21日期间,全省开展了以“携手建设创新型国家——倡导低碳生活,打造低碳城市”为主题的浙江省科技活动周,省科技厅等部门成功举办了大型广场科技活动、科技创新座谈会、科普知识进基层、科技成果惠及民生以及保护环境等系列活动。据不完全统计,活动周期间全省共组织各类科技活动4100余项,参与科技宣传人员2万多人次,受益人数达150万人。

5.有的放矢,科技下乡工作务实创新

科技下乡活动是推广农业科技成果、提高全民素质的有效载体。“十一五”期间,全省有关部门积极按照国家有关部委关于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的指示,开展多种类型的科技下乡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如:2007年浙江省科技厅积极探求富有成效的科技下乡活动的方式方法,建立科技下乡的长效机制。全年各级科技有关部门共举办科技大集1200余场,送科技资料300万余份,送实用技术光盘和科技录像带6万余盘,举办各种形式的培训班和讲座1万余次,培训农民130万余人次,参加科技下乡为农民服务的科技人员达5万余名。2010年,浙江省科协与浙江大学博士生会合作,共同推出博士生科技服务活动,组织浙江博士生赴临海、长兴等地开展科普讲座、科技咨询、科技调查、支教助学等活动,受到市县科协、职能部门和学校的普遍欢迎。据不完全统计,全年各地科协组织科技人员开展“三下乡”活动,举办各类科技活动200场次,受众达50万人次。

二、“十一五”社会发展领域主要科技工作评估

(一)国内有关省市社会发展科技工作

1.全国社会发展科技工作的共同态势

“十一五”期间,全国社会发展科技工作的共同态势:一是加强社发科技工作,从国家科技部到各省市区均把社会发展科技工作作为科技工作的重点,一些原来对社会发展科技不很重视的省区也均有了很大加强。二是努力理清社会发展科技发展思路,如重庆市社会发展科技工作理出了“123456”发展思路,收到良好的效果。三是各省市区均加大社会发展科技经费投入,如江西省“十一五”社会发展科技领域争取国家项目经费是“十五”期间的5倍,省级项目经费为“十五”期间的11.3倍。四是突出社会发展科技创新重点,各省市除抓好社会发展科技常规领域的科技创新以外,突出社会经济的特殊需求和国家战略需求,如北京配合奥运会、上海配合世博会、广东配合全运会、四川面向汶川地震救灾加强相关科技创新工作,又如江苏突出太湖水污染防治技术创新,山东突出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技术创新。五是积极配合、参与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实施和大力争取国家科技支撑计划、863计划项目,多数省市获得国家数亿元科技经费支持,不少省市获得国家科技经费超过本省经费,如江西获得国家经费是本省经费的3倍多。六是积极拓展社会发展科技创新领域与创新内容,如北京市在西城区国家级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建设中,针对居民、办公室人群与糖尿病、高血压两种慢性病人群的健身需求开发科学健身个性化指导系统,该系统整合了辖区内体育科研机构、指导站、俱乐部、社会团体、人群协会等优势资源,合作搭建了个性化指导服务平台,使参与人群获得了体质、饮食、心理、生活方式、健身习惯等方面的个性化综合指导与服务,现已在7个街道推广。七是致力于相关产业特别是医药产业的发展,有些省区甚至对社会发展科技其他领域的创新工作有所弱化,这可能是“十一五”期间出现的一种社会发展科技工作偏废现象,值得商榷。

2.有关兄弟省市社会发展科技工作概况

上海市“十一五”社会发展科技紧密结合国家战略和上海需求,努力突破社会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和环境制约瓶颈,先后部署科技支撑项目314项,投入科研经费6.27亿元,带动社会投入22.51亿元,重点围绕高效清洁能源、资源保护与利用、生态化建筑与社区、都市现代交通、产业生态与循环经济、安全与防灾等方面开展科技攻关,取得良好成效。

瞄准战略需求,依托科技创新加快新兴产业培育。开展具有先进水平的600MW超临界锅炉、煤气化多联产与IGCC技术、海上风电机组与海上风电站、太阳能电站、大容量钠硫电池关键技术、高温超导电缆、电动汽车、海底观测网技术、海洋监测技术的研究开发,加快新能源产业、海洋产业等新兴产业培育。

着眼民生工程,实施技术攻关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以科技惠及百姓为出发点,加大对城市建设、交通、水源地保护、公共安全等领域的科技投入,加强青草沙水源地原水工程建设、城市污水脱氮除磷、工业废水再生利用、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医疗废物焚烧、餐厨垃圾源头收运全流程监控、特大型温室植物选育、城市地下空间连续墙建造、地下基坑开挖及超深旋喷桩加固、“1164”智能交通综合信息平台和大规模的交通诱导系统、城市轨道交通电力系统运行安全、超高层建筑火灾安全、电气与电力输配系统的消防安全、天然气管网系统安全、海岸带地质安全、危险化学品运输安全、交通事故处置与交通枢纽运营安全等技术攻关,为改善民生做出贡献。

聚集生态崇明,依托科技引领推进世界级生态岛建设。在“部市合作”框架下,结合崇明三岛规划,围绕自然生态、产业生态、人居生态协调建设的主线,设立崇明重点专项,已实施项目100多个,示范效应逐步显现。在自然生态方面,着眼崇明岛生态保护与安全系统建设,为生态平衡、生态保护、污染防治与资源循环提供技术保障;在产业生态方面,着眼“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格局的形成,为现代农业、循环经济、清洁生产及现代服务提供科技支撑;在人居生态方面,着眼人居环境的生态化建设,加快信息、节能与新能源、生态建筑等关键技术和战略产品在崇明的应用。

应对气候变化,实施科技示范探索上海低碳发展模式。面对气候变化,从2008年起,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区域在全国较早启动了低碳实践区建设:在临港新城通过新能源利用、工业节能减排、低碳产业发展等探索新型工业化道路,在崇明推进低碳社区、低碳农业、低碳旅游、自然碳汇等示范建设探索我国新农村建设模式,在虹桥商务区通过低能耗示范楼宇、区域供能系统、生态水环境、再生水利用等示范工程打造低碳商务区。

江苏省社会发展科技工作集中精力于实施科技惠民工程、太湖水污染治理、生物医药产业。

深入实施江苏省科技惠民工程。2008年,江苏省召开科技惠民工程启动实施大会,科技部副部长刘燕华出席大会并作了重要讲话,会议印发了《江苏省科技惠民工程实施方案》,把安全、健康、环保、富民等社会发展领域科技工作全部装入科技惠民工程。到2010年,安排科技项目407项,项目总投入14.4亿元,省拨经费1.51亿元。重点实施了食品安全、安全事故防范及应急处置、煤矿生产安全与救援、气象灾害预警与应急救助、交通安全疏导与应急处置、城市火灾监控报警及应急处理、科技强警等关系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安全的科技示范;医院数字化服务科技示范、亚健康状态预防与改善的综合技术措施研究与应用示范、江苏名老中医传统诊疗经验传承与创新及临床应用示范、区域医疗卫生综合信息系统开发与应用示范、江苏省农村卫生适宜技术应用示范研究等关系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科技示范;水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蓝藻防治、饮用水安全保障、工业集中区污水处理、特色产业基地节能减排、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农林或生活废弃物生物质能源利用、太湖湖滨水陆生态系统修复等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科技示范工程。

扎实推进太湖水污染治理科技工作。研究制定了《太湖水污染治理科技工作实施方案(2007—2010)》,不断加大太湖治理应急科技行动实施力度。首先是大力争取国家科技项目,“十一五”期间在太湖水污染治理方面争取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基础研究计划等项目多项,争取国家科技计划经费1.5亿多元。其次是实施太湖水污染治理科技专项,省拨科技经费2740万元部署实施技术攻关项目88个,拨科技经费2210万元实施重大科技示范项目16个。再次是大力加强环太湖流域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共支持了65项太湖流域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大力推动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加快发展。重点是积极争取国家的支持,一方面是推进与国家四部委共建泰州中国医药城,联合扶持医药城企业快速发展;另一方面是积极承担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项目114项,获国拨经费6.6亿元。同时,积极构建以泰州中国医药城为中心,南京、苏州、连云港等地各具特色、差异发展的全省生物技术与新医药产业发展布局。

山东省“十一五”社会发展科技累计省本级财政投入6.6亿元,重点突出医药、节能减排、黄河三角洲、蓝色经济等科技支撑体系建设。

举全省之力积极构筑医药科技创新体系。山东省是名列第一的医药工业大省,为发挥优势,全省合力组织实施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累计争取国家新药创制项目60余项,获得国拨经费3.57亿元,吸引地方和企业投资20多亿元。并以建设国家综合性新药研发技术大平台为突破口构筑重大新药创制体系,以建设国家创新药物孵化基地为突破口构筑医药科技成果转化体系,以建设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山东)基地为契机大力培育中药科技创新主体。仅“十一五”后三年中,获得国家批准新药证书46件,临床研究批件73个,发表学术论文1532篇,申请国内专利470项,获国际发明专利2项,获国家科技一二等奖7项,形成以济南、淄博、潍坊为主体的“鲁中新药产业密集区”、以青岛、烟台、威海为主体的“半岛新药产业密集区”和以枣庄、济宁、临沂、菏泽为主体的“鲁南新药产业密集区”。

抓住机遇努力打造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科技支撑体系。及时抓住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要机遇,着力打造三角洲区域科技创新平台,加快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技术示范区建设。制定了示范区建设方案,建设跨行政区域(跨6个设区市的19个县、市、区)的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成立了三角洲可持续发展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设立了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农村信息研究院、农村信息科技园等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了一批低碳型科技产业示范基地,探索了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特色生态经济模式。

发挥优势积极构筑蓝色经济科技支撑体系。山东是海洋大省,历届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海洋经济发展,为发挥山东海洋科技力量集聚的优势,努力整合近60家国家驻鲁和省级涉海科研与教学事业单位的科研力量,打造国家海洋科技创新大平台,成立了正厅级的青岛国家海洋科学研究中心,创建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同时积极争取大批国家海洋科技项目落户山东,“十一五”期间仅争取国家“863计划”项目就达170多个,500多项海洋科技成果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励。

采取措施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科技支撑体系。省政府办公厅转发了省科技厅《关于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科技支撑体系的意见》,省财政设立了“山东省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科技支撑体系专项资金”用于支持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节矿和循环生产科技创新;印发了《关于加强节能减排科技工作的意见》,实施“省级区域可持续发展科技促进行动”和“可持续发展十大科技示范工程”,成立山东省清洁发展机制技术服务中心,加强节能减排技术创新。

重庆市“十一五”社会发展科技工作采取“123456”思路,即:紧扣“支撑科技发展”这一核心任务,突出“民生与产业”两大主题,围绕“五个重庆、节能减排、产业培育”三条主线,撬动“区县政府、市级部门、高校院所、企业”四个杠杆,实施“基地、联盟、平台、攻关、示范”五大举措,推进“五个重庆”科技支撑行动、节能减排科技“接力”行动、医疗器械产业“强身壮体”行动、中药产业“重构提升”行动、原料药“育苗扶壮”行动、应急装备“整装集发”行动、三峡水环境科学保护行动等六大科技行动,并设立三峡库区水体污染治理、地方病预防与控制、交通基础设施、节能与废弃物综合利用、新型医疗器械、新药创制等六大科技专项。

“十一五”期间,在社会发展科技领域共计投入地方政府资金4.2亿元,争取国家资金4.5亿元,吸引社会资金23亿元。获得专利16992项,其中发明专利1554项;发表论文13365篇,其中被SCI收录1295篇;获国家科技一、二等奖37项;培养博士硕士人才1000余人;建立创新平台39个。社会发展科技创新活动获得一系列的科技成果,如在医疗器械领域,在数字超声治疗、诊断影像、医疗电子等三个领域中突破关键技术39项,研制成功21个医疗器械原型机,8个产品通过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获国家科技奖励2项,省与部级科技奖励4项,完成的《连续血液净化系统》等3个国家标准已正式颁布实施,并已完成医疗器械产品相关行业标准4个,起草国际标准3个。其中,重庆海扶技术有限公司承担开发的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治疗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由此技术开发的系列超声治疗设备已取得CE认证和KFDA认证,已出口英、日、韩、法等十多个发达国家及地区,累计在全球800多家医院治疗肿瘤患者数万例,非肿瘤患者百万余例。

(二)浙江省社会发展领域科技工作的主要经验与特点

1.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为社会发展科技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创新创业环境,为社会发展科技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十一五”期间,浙江省社会发展科技工作继续深入贯彻实施科技兴省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突出打造生态省、建设海洋经济强省、构建公共卫生安全体系三个重点,进一步抓好社会发展科技的组织管理、科技创新、推广服务三个体系建设,积极创建各类创新载体和创新联盟。全省社会发展领域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和基地建设不断加强。据初步统计,至2010年年底已共建省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8家,省级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12家,省级以上可持续发展实验区29个(其中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10家),国家级、部级重点实验室和中试基地14家,省级重点实验室和中试基地43家,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8家,浙江省实验动物公共服务平台、浙江省环保装备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等重大科技创新平台10家,创新联盟4家,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单位1个,省级海洋高新产业区1家,并在服务业领域建立了一批技术创新与示范基地。

2.加大科技投入,不断促进社会发展领域科技进步

“十一五”期间,全省社会发展领域关注热点、难点问题,抓主攻方向,加大支持力度。通过科技投入不断加大和支持领域的日益拓展,已初步形成各领域协调发展、共同推进的局面。据对医药卫生、资源环境、公共安全、海洋资源等领域的不完全统计,2006—2010年省本级财政投入经费43313万元,其中医药卫生、资源环境、海洋资源、公共安全的投入分别为17143万元、12507万元、3359万元和4609万元,分别比“十五”期间增长1.11倍、1.89倍、0.41倍和4.89倍。

表3为“十五”和“十一五”省本级社会发展科技主要领域的计划项目经费投入情况。

表3 “十五”和“十一五”期间省本级社会发展科技计划项目经费投入  (单位:万元)

注1:医药卫生中包括生物技术; 注2:“十五”期间现代服务业及其他未统计

各有关厅局的科研经费也稳步增长。如:浙江省环保厅的环保科研经费从2008年开始从100万元增加到200万元。省财政从2009年开始专门增加环保科技应用类专项资金,从1000万元增加到2000万元,用于推广先进适用的污染治理技术示范工程建设。“十一五”期间,省本级水利科技投入约2.92亿元,年均投入4800万元,是“十五”同期科技投入的1.9倍。浙江省气象厅“十一五”期间通过争取国家级、省部级科技计划项目资助和自筹等方式多渠道筹集科研资金,使科研经费投入大幅度提高,共投入科研资金1560万元,其中获省部级以上经费支持770万元,共设立科研项目200余项,为提升浙江省气象科技工作创新水平和能力起到有力的保障作用。据不完全统计,浙江省交通运输厅“十一五”期间的科技投入较“十五”期间增加5倍。

3.积极参与国家级社会发展科技创新活动,加快提高创新能力

“十一五”期间,浙江省社会发展领域积极参与国家的社会发展科技创新活动,争取新药创制、重大疾病防治、水污染防治等一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据初步统计,2006—2010年共争取国家“973”计划、“86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项目712项,获国家资助经费共27.26亿元(详见表4)。

表4 “十一五”期间社会发展领域争取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情况

4.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科技人才是科技创新的基础和关键,全省各级政府和部门十分重视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和科技人员素质的提高。浙江省科技厅以打造“百千万科技创新人才工程”作为主要抓手,通过“三个一批”的办法和相关制度建设,建立一支由“百名创新领军人才、千名学术或技术带头人、万名研究开发骨干”组成的高层次科技人才队伍,全面提高科技创新人才队伍的素质结构;自2009年起,按照“环境、人才、平台、项目”四位一体的要求加强重点科技创新团队建设,至2010年,在社会发展科技领域已建设30家科技创新团队;在实施社会发展重大科技项目中,坚持“一带二出”,即以项目带学科,以项目出人才、出成果,把实施重大项目作为高层次科技人才培养的平台,在重大项目的考核指标中,增加人才培养的考核内容,做到实施一批项目,培养一批人才。

各相关行业管理部门也重视创新人才的培养。如浙江省地震局采取充分发挥和挖掘现有科技人才的积极性,积极引进科技人才,增强科研队伍和科研力量等措施,不断提高地震科技发展水平。浙江省环保厅制定了《浙江省环保系统十年科技人才培养规划(2006—2015)》,多形式多途径地培养学术技术带头人和科技骨干,并建立了全省环保系统科技人才库。浙江省公安厅坚持实施“以人为本”的人才发展战略,建立以评价、培养、激励、流动为主要内容的人才政策体系,以多种方式引进人才,科学管理、使用和培养人才,营造氛围用好人才,形成人才的合理结构,确保公安科技人才队伍稳定。

5.加强项目规范管理,科研项目进度按计划实施率不断提高

为科学、有效地进行项目管理,2010年,浙江省科技厅社会发展科技处规范了项目的立项程序,制定了《社发处重大项目管理流程图》等文件,集中力量抓好项目的合同签订、中期检查和验收结题工作。如对医药卫生领域的两个往年检查有争议的项目,专门组织专家重新审核、把关,全面了解项目实施进度,提出了明确的专家意见,为安排下一年度科研经费提出了管理依据,同时也帮助了项目承担单位及时发现研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对公共安全、环保与资源领域的4个进展较差的项目承担单位和个人予以批评,并提出改进要求。通过对到期而未验收项目实行定期的“催、查、跟、报”等办法,使项目的结题验收率提高到75%左右,其中医药卫生领域项目验收率由原来的20%多提高到80%。

6.组织实施重大科技项目,科技创新绩效显著

《浙江省科技强省建设和“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实施26个重大科技专项,这是浙江省加强自主创新,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和科技强省的重要举措。其中社会发展科技领域涉及固体废物综合处置技术、海水淡化与海水综合利用技术、生物医药技术、水污染防治与水资源综合利用技术、中药现代化技术、重大与高发疾病防治技术、重大自然灾害预警和应急处置技术等七个重大科技专项,通过组织实施,已取得了明显成效。据对七个重大科技专项至2010年年底的不完全统计,从经济效益看,累计产值达93.45亿元,销售收入90.95亿元,利税17.84亿元。从技术创新看,突破或解决关键技术326项,研究开发出新产品和新材料150余件、新设备50余台套、新工艺50余项;争取国家科技项目69项,获资助经费12157万元。从知识产权看,申请专利781项,其中发明专利546项,获授权专利395项,其中发明专利229项;发表论文1426篇;获各类奖励78项,其中省部级以上奖58项;制定各类标准138项,其中国家和行业标准30项;申请新药证书10项,获6项新证书。从人才培养看,共培养各类人才1144人,其中硕士及以上850余人;晋升高级270人,中级400余人。

“十一五”期间,本省社会发展领域科技已取得显著成绩,但比较国家社会发展科技工作的基本要求以及兄弟省市的先进经验,本省社会发展科技工作还存在科技投入不足、科技人才缺乏、科技资源整合能力不强,以及生态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利用不能适应或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等的问题。

一是科技投入仍显不足。“十一五”期间浙江省的科技投入总额有较大增长,但仍显不足。“十一五”期间比“十五”期间省本级财政科技投入的增长幅度(1.77倍)远小于“十五”期间比“九五”期间的增长幅度(5.25倍)。海洋资源开发、资源环境等领域的科技投入相比于全省的经济实力和迫切的社会与科技需求差距明显,较大地影响了全省相关领域科技的快速与持续发展。

二是科技人才缺乏,高层次人才更显不足。目前,各有关领域均存在不同层次的人才缺乏现象。如全省卫生系统高层次人才的总数和储备依然不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卫生事业的全面发展。全省环保系统科研单位科研人员所占比例偏低,特别是优秀中青年科技人才明显偏少,致使一些科研院所、监测站长期不做科研项目,长期游离于环保科研主战场之外,环科所变成了环评所,监测站变成了验收站,科研气氛不够浓厚。此外,各个科研单位还面临科研人才尤其是学科带头人难以引进、难以留住的困境。

三是科技资源整合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大部分科研机构在管理上受条条块块的限制和自身管理体制的约束,行业调控手段有限,在承担科研项目时存在单打独斗、各自为政的现象。科研系统、高等学校和企业三方之间的科技资源缺乏有效整合。省—市—县联动创新机制还不健全,联动创新的组织方法还基本停留在项目申报一条途径上。

四是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科技创新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浙江省海洋资源丰富,但目前海洋工程装备、海洋生物、海洋能、深海矿产勘测开采、海水综合利用、海洋旅游等海洋新兴产业的科技投入力度不足。据不完全统计,与“十五”相比,“十一五”期间的投入增幅仅为41%,远远低于公共安全(489%)、资源环境(189%)和医药卫生(111%)等领域的增幅,与浙江省打造海洋大省和海洋强省的要求不相符合。

此外,生态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利用技术还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医疗卫生技术、公共安全技术还不适应人们健康和生活质量保障的要求,服务业新技术还不适应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的需要,生物医药制造技术创新力度比先进省市小得多。

浙江省“十一五”社会发展科技工作有了较大的进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技术创新,获奖成果大幅提升

据不完全统计,“十一五”期间社会发展领域获国家技术发明和科技进步二等奖奖项数较“十五”时期增加86%;获浙江省科技进步奖项目数较“十五”期间增加近20%,其中高等次(一、二等)奖占总奖数的比例由“十五”时期的32.3%提高到“十一五”时期的44.9%。获奖水平的提高,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科技创新水平的提高。

图1 “十五”与“十一五”社会发展科技领域省级科技奖获奖数量比较

2.加大创新体系建设力度,科技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十一五”时期,全省重视加强社会发展领域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科技实力较快增强,创新能力有了较大提高。据初步分析,目前全省社会发展科技领域的近176个各类创新载体中,有47.2%为“十一五”期间创建。

3.科技投入大幅增加,重点支持领域不断拓展

据初步统计分析,“十一五”期间,全省社会发展科技领域立项1399项,其中重大与重点项目807项,省本级财政科技投入43313万元,总立项数、重大与重点项目数和财政科技投入分别较“十五”期间增长107.9%、141.6%和177.4%;重点支持领域也由“十五”时期医药卫生、资源环境、海洋资源与公共安全等四领域拓展为“十一五”期间医药卫生、资源环境、海洋资源、公共安全、现代服务业与其他领域。图2分别为“十五”时期医药卫生、资源环境、海洋资源与公共安全等四领域与“十一五”期间医药卫生、资源环境、海洋资源、公共安全、现代服务业与其他五领域的占省本级社会发展领域科技投入情况。

图2 “十五”、“十一五”时期社会发展有关技术领域的投入

4.创新科技计划管理体系,不断提高科技管理水平

“十一五”期间,集中力量,抓好项目的合同签订、中期检查和验收结题工作。通过“催、查、跟、报”等办法对项目实行科学管理,不断提高项目的结题验收率。

从总体上看,浙江省把资源环境、医疗与医药、公共安全、海洋产业、现代服务业等作为社会发展科技工作的重点,符合全国社会发展科技工作的共同态势,但还存在重视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创新载体与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仍待加强等主要问题。

三、“十二五”社会发展科技工作的主要设想

(一)战略重点与基本目标

“十二五”期间,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创新驱动、绿色发展与改善民生为指导思想,紧密围绕省委省政府“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和各阶段的经济社会发展重大举措,重点加强环境保护与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为全面推进生态省建设与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加强疾病防治技术创新,提高人口健康水平;加强新药创制技术创新,促进医药产业发展;加强现代传媒与物联技术创新,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及其结构调整;加强海洋及港航资源开发利用技术创新,促进海洋经济发展带建设;加强公共安全科技发展,提高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障水平,促进和谐社会构建。努力实现社会发展领域体制机制和全社会对社会发展领域科技投入两个突破,组织减排治污、服务业数字化和基层卫生适宜技术三项推广工程,培育发展生物医药、海洋、环保和物联网四个产业,实施环境保护技术、重大高发疾病防治技术、新药创制技术、物联网技术、海洋开发技术五个重大科技专项,提升资源开发综合利用技术、生态环境保护技术、医药卫生技术、公共安全技术、海洋产业技术、现代服务业技术六个创新能力,使技术创新项目与创新成果及创新效益比“十一五”时期增加30%以上,使社会发展领域科技创新综合能力继续保持全国先进水平,为浙江省经济社会的又快又好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二)五个重大科技专项

为更好突出社会发展科技创新的重点,“十二五”期间组织实施环境保护技术、重大高发疾病防治技术、新药创制技术、物联网技术、海洋开发技术等五个科技专项,并将这些专项分别纳入《浙江省科学技术“十二五”发展规划》十大科技专项中的节能环保技术、重大与高发疾病防治技术、生物技术、新一代信息技术、海洋开发技术等专项中,保障专项的切实实施。

为保护、改善全省生态环境与推进环保产业发展,“十二五”期间在水资源节约利用与水污染防治技术、环保装备重点关键技术、废气减排与废气污染物处理技术、固体废弃物无害化资源化处置处理技术、农村面源污染控制治理与区域环境综合整治技术、循环经济与清洁生产技术、环境监测集成技术、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环境与人类健康关联因素调查研究,以及环境政策、环境标准、环境管理等方向上,组织实施专项重点科技攻关项目200项以上,至“十二五”期末,生态保护修复、资源循环利用等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环保技术集成和工程设计能力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2.重大高发疾病防治技术专项

为加快提高重大疾病与本省高发疾病的防治技术水平,在重大传染病防治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在代谢病与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精神与神经疾病、视觉健康和致盲性疾病、老年病等高发疾病的预防控制、早期筛查和诊疗,在严重创伤及灾难损伤应急抢救和外科微创、无创伤治疗,在出生缺陷综合防治和生殖健康,在器官移植、中医药防治、生物治疗、干细胞和再生医学、重大基础医疗装备、生物医用材料,以及在农村与社区卫生适宜技术推广普及和重要污染物对健康危害因素风险评估与预警等方向上,组织实施专项重点科技攻关项目120项以上,至“十二五”期末,应对重大传染病的应急和综合防控能力显著提高,重症乙肝和结核病患者病死率降低10%~20%,在器官移植、外科微创、视觉健康和致盲性疾病防治技术等方面处全国领先水平。

为提高本省医药产业发展水平,加强现代生物技术在新药创制中的应用,“十二五”期间在新型疫苗与诊断试剂、基因工程药物、抗体工程药物、微生物药物、核苷酸类药物、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蛋白质与多肽类药物新品种、具有改善药物半衰期的白蛋白偶联和PEG化新药及治疗性单克隆抗体、生物转化合成手性药物、生物诊断技术产品,在新结构、新靶点、新机制的创新药物和缓释、控释、靶向定位等新型释药系统,在中药有效成分评价、筛选、提取、分离等新药技术研究和传统中药产品二次开发,在中药现代化等方向,组织实施重点科技攻关项目100项以上,研制完成3~5个创新药物、2个新释药系统,改造5~10个大品种药物和原料药物,成为全国新药创制强省。

“十二五”期间,为在国内外物联网研发竞争中取得优势,并以物联网应用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在数据感知与采集技术、网络传输与协同处理技术、物联网集成技术,在多维码、射频识别、导航定位、短距无线通信、云计算等物联网初级阶段成熟技术的应用及物联网技术在电子商务、文化创意、安全监控、环境监测、灾害预警、城市管理、数字社区、智能交通、现代物流、商贸流通、港航服务、资源管理、数字旅游、文物保护、远程传媒等重点领域的规模化应用等方向上,组织实施重点科技攻关项目100项以上,攻克物联网应用的关键技术与配套软硬件,形成一批物联网研发基地和物联网产业集群应用示范区,物联网技术在服务业领域的应用规模与应用水平达到国内先进。

为推进海洋产业结构调整与规模发展,促进海洋经济发展带建设,“十二五”期间在海水淡化、海洋能源、海洋环保、港口机械、石油化工、海洋调查与勘探等海洋装备业,在港口集疏运技术、港口物流技术、海洋航运与港口服务技术、大宗商品交易平台等港航服务业,在船舶修造产业,在海水淡化与海水综合利用产业,在海洋生化制品、海洋生物加工药物与天然海产药物、海洋保健食品与功能食品、海洋低值水产资源和加工废弃物综合利用等海洋生物与制品,在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与海洋安全监测预警等方向上,项组织实施重点科技攻关项目100项以上,船舶设计制造、港口物流、海水淡化、海洋药物开发等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此外,为解决减灾防灾与社会公共安全技术领域的重大科技问题,加强公共安全科技发展,提高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障水平,促进和谐社会构建,设立“公共安全技术优先主题”,“十二五”期间组织实施重点科技攻关项目60项以上。

(三)三项成果转化工程

“十二五”期间,围绕人口健康、公共安全、生态保护、公共服务等重大民生科技问题,充分发挥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和各市县政府及相关部门的作用,建立专家服务组,加强科普宣传,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重点组织实施减排技术、基层卫生适宜技术和服务业数字化技术三项科技成果转化工程,建设一批示范工程、示范基地,全面提高全省人口健康水平和全省生态环境质量,提高人民生活和生产服务水平。

1.减排治污技术转化工程

减排治污技术的面很广,重点转化推广污水处理厂复合高效水解、高效絮凝药剂等COD提标减排技术和曝气生物流化床技术、同步硝化反硝化技术等氨氮、总氮提标减排技术及中水回用技术,污水污泥水蚯蚓原位消解、水热解等减量化技术和二恶英综合控制等无害化处置技术,工业废气生物净化技术,汽车尾气减排与净化技术。至“十二五”期末,重点行业工业废气净化处理达到国内先进,生活污水污泥处理技术居世界领先水平,汽车尾气治理有明显成效。

2.基层卫生适宜技术转化工程

“十二五”期间,在全省农村和城镇社区普遍推广应用慢性病类、妇女儿童类、急救类、康复护理类、中医药类、公共卫生类、眼耳鼻喉皮肤病类、计划生育类等8大类100项以上卫生适宜技术,并建立省级卫生适宜技术转化推广指导中心和卫生适宜技术研究中心,建立50个左右基层卫生适宜技术推广基地和培养一大批面向基层服务的专业技术骨干,全面提高社区、乡镇医疗技术水平和医疗质量。

3.服务业数字化技术转化工程

“十二五”期间,重点加强现代信息技术在服务业中的推广应用,着重转化推广电子编码、射频识别、物流运输实时监控、区域性物流运营管理等物流信息系统技术,数字认证、电子合同无缝协同电子商务服务平台等电子商务技术,三网融合、二维与三维动漫、数字内容版权保护与管理、文化遗产高保真、跨媒体检索与智能搜索等文化传媒技术,建成一批现代服务业示范工程,并形成交通运输、医疗卫生、公共安全等行业的数字化应用技术解决方案,服务业数字化水平达到国内领先。

此外,在环境污染治理、“三废”排放控制、废弃物再生利用、自然灾害预防与救助、消防技术、生产设备与工程设施安全监测、智能交通、癌症预防、代谢性疾病预防、重要传染病防控、卫生保健技术领域,以及医药制造产业、海洋产业、环保设备产业等行业,与行业管理部门协作配合,选择一批优秀科技成果,引入一批先进适用技术,有计划地在省内推广应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哪些人不适合做白内障手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