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孩子检查,儿子确诊轻度抑郁症重度焦虑症怎么办?

其实自己抑郁很长时间了,但一直以来也没有去医院做过检查~直到和老公闹离婚,对三岁儿子大吼大叫!跟自己的爸妈兄弟姐妹、朋友、同事都闹翻!才想到可能真的不对劲。

果然焦虑症,抑郁症中重度! 确诊的那一刻有些心酸矛盾,有些开心,因为那些过激的行为是因为我生病了。有些难过,因为不能接受我这么活泼开朗的人,居然会得抑郁症!

最难过的是抑郁症患者是不被大众所接受的,他们总是说我是想多了,说我是把有抑郁症拿来当做自己任性的挡箭牌!还有说医生只是想要赚取医药费才说我有病!也有调侃说大家都有抑郁症~是的,这些话都是我最信任最亲近的人说的!而我在想医生给我开的这药中,有四颗安眠药能不能让我安静的离去~

我也知道想要好起来必须要靠自己!医生说病情要告诉身边的人,虽然他们起不到作用,但至少信与不信这都是事实。好好爱自己,好好生活!这一切的一切都要自己努力的站起来~努力的去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把以前喜欢的东西都捡起来!世界还很美好,加油吧!

_______确诊的第二十二天

临床碰到的患有抑郁症、

焦虑症的孩子明显增多,

表现在行为上主要有亲子关系紧张、网瘾、厌学等。”

宁波市第一医院心身医学科主任季蕴辛说,

经常碰到未成年人独自挂号来看心理门诊的情况,

因为父母坚持认为孩子没有问题。

父母要学会接纳孩子的情绪……

如何去发现孩子隐匿的心理健康问题?

希望下述案例能给你带来启发

宅男学霸考砸一次后腹痛难忍

林爽高大帅气,本来他现在应该是高二学生,由于去年休学了近一年,今年九月又开始从高一读起。·

林爽一直是“别人家孩子”,特别自律,成绩优异。去年中考,林爽如愿考进了宁波一所知名重点高中,班上学霸云集,林爽希望自己“遇强更强”。

可是,第一次测验,他的成绩排到了十名外。这让一向习惯名列前茅的林爽懵了。他怀疑自己的能力,周末拼命刷题,失眠,学习效率越来越低……很快,他得了怪病——肚子疼,频繁拉肚子,肠子绞着疼。

父母带着他看了好几个消化内科专家,做了各种检查,症状却没有缓解。林爽当时的状态也实在没办法上学,只好改成在家自学。奇怪的是,在家里,他基本不会肚子疼。

最后,林爽被诊断为功能性肠胃疾病,正是焦虑症导致了他胃肠功能出现障碍。他开始接受专业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认知行为治疗等。

“我能和我妈对抗的就是不上学”

全职妈妈几乎分分钟盯着独生女

冯倩的妈妈第一次带冯倩去看门诊的诉求只有一个——尽快做通孩子的思想工作,让她马上能恢复上学。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冯倩被诊断为重度抑郁,她的心理状况,也让她当时没法继续学业。

“我能和我妈对抗的,就是不上学。”这个14岁的小姑娘这样总结。

冯倩的父亲工作很忙,长年出差,母亲是全职主妇。多年以来,母亲事无巨细地照顾冯倩的生活起居,兢兢业业地陪着学习。

冯倩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起,母女关系开始变味了。

也许是疫情期间,母女俩每天24小时“捆绑”在一起,距离没了,美也没了。

也许是每次考试前后,母亲总会唠叨,谁这次考了几分,你这题为什么又扣分了。

也许是每次一拿起手机,母亲总会气急败坏。

冯倩说,一开始不想上学,确实只是想跟母亲作对。慢慢地,她发现自己真的没法上学,心情很差,老师说什么都听不进去,很挫败,一点意思也没有。

她发现了一个排解情绪的渠道——用尖尖的东西在皮肤上划过,很放松,很舒服。

听着女儿说这些,冯倩的母亲哭了。她用生命的全部来爱独生女儿,却发现,两个人已经越走越远。

入院治疗了一个月左右,冯倩出院了。这个9月,她开始恢复上学。冯倩的母亲也找了份工作,主要为了“不整天围着女儿转,给她压力。”

小升初没有摇上心仪的民办学校

男孩开始郁郁寡欢、厌学、孤僻

小西是全家人手心里的宝,从小在大家的呵护中长大,成绩也一直名列前茅。2020年,小西面临小升初,当时,以小西的成绩,当地最优秀的民办初中,他妥妥能进。

然而,小升初一个多月前,因为政策调整,民办初中改为摇号了,成绩优异的小西,却没有如愿摇进那所学校。而他身边的好几个好朋友,却都顺利摇到了名额。

那所民办学校摇号失败后,小西想进一所私立学校,但被父母驳回,最终入学了父母指定的公办学校。这次不愉快的沟通,小西开始抗拒父母

开学后一段时间,小西经常晚上熬夜玩手机,白天睡懒觉,三天两头请假不去学校。父母管管他,他甚至说“不想活了”

在小西自己的要求下,父母带他去当地医院做了检查,做了量表,开始的诊断是网络成瘾,父母穷尽办法,让小西远离手机。这期间,小西整个人精神面貌都发生了很大改变,人发蔫,没精打采,眼神空洞,不爱搭理人。

去年10月,妈妈带着小西赴外地就诊,这一次,小西被诊断为中度抑郁加焦虑,开始服药治疗,早上一颗、晚上半颗,到现在整整一年了。

小西妈妈说,回过头来想,是他们一路把孩子照顾得太好,孩子从小养在家里,不爱运动,也不做任何家务,没有受到一点挫折。

从完全不了解抑郁症,到现在天天查找抑郁症的相关资料,小西妈妈正在慢慢了解这个疾病,也对于儿子“无缘无故”的坏情绪有了更多理解,那是因为儿子生病了,儿子内心一定也很痛苦。

青少年期是心理健康问题

《中国青年发展报告》显示

17岁以下儿童和青少年中

受到了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宣部等12部门联合印发的

《健康中国行动——儿童青少年

心理健康行动方案(2019—2022年)》

关注我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现状的紧迫性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第30个世界精神卫生日

“青春之心灵 青春之少年”

人们对少年的印象往往是

如何发现孩子隐匿的情绪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需要早期干预

如何发现孩子隐匿的情绪呢?

怎样帮助青少年解决心理问题

医生:期待“双减”落地,给孩子减负

为什么门诊中患有焦虑症、抑郁症的孩子有明显增加呢?季蕴辛分析,背后的原因有很多。

一个主要原因是,这几年来,孩子学业压力越来越大,学习上的内卷越来越严重。她说,站在心理医生的角度,她特别期待‘双减’政策能有效落实,给孩子们减减压

“没有不爱孩子的父母。爱孩子,也要注意方式方法,不要把所有注意力都放在孩子上,更不要把所有注意力都放在孩子的学习上。”季蕴辛说,同样为人父母,这是她想给所有家长的建议。因为给孩子过多的关注,往往会加重孩子的压力,也容易加剧亲子冲突。

孩子“放养”后,成绩能保障吗?对此,季蕴辛的观点是:父母与其花大力气“鸡娃”不如好好“鸡”自己。父母通过自己的行动来影响孩子更有效,而不是光想着用说教规劝孩子学习。

关注学习也有技巧方法。父母要做的,不是只盯着成绩特别是盯着单次的成绩,更不是“火上浇油”的去指责孩子。有效的关注学习是:想办法帮助孩子疏解情绪,帮助孩子补上功课上的薄弱环节。

来源|综合自中国教育报、宁波晚报、都市快报等消息

这是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我试着来谈一下我的理解。

我们拿题主提到的这类情绪障碍来做例子,那么首先要明确一个概念:“诊断”的概念。

目前,对心理问题进行咨询和治疗的有两大阵容,一部分是医院的精神科医生,心理治疗师;还有一部分是非医疗机构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咨询师。两大阵容的工作者所在的工作系统不同,受训的背景不同,采用的干预手段也是很不一样的。

医疗系统:在中国,目前只有医疗系统里面的医生有对心理疾病进行诊断的权利。而这里所指的“诊断”是对问题进行一个判定,而判定的依据是医疗界通用的几大标准:比如,国际通用的精神疾病标准(DSM标准),或者中国通用的精神疾病的标准(CCMD标准)等。这些标准中,就有题主提到一些条目项:对于诊断的依据,包括是否有一些指标,指标项达到多少,指标项出现的时间有多长。对于大部分的医疗系统的医生,如果你去医院就诊,你的情况确实是符合上面的标准,那么医生很有可能诊断说你符合轻度抑郁、中度抑郁的状况。不过很多心理诊断是会变化的,需要反复多次就诊,最终确诊。

医生为什么要根据这些指标下诊断呢?这就要提到关于心理疾病的特殊性。人的心理是一个黑箱,我们并不知道内部世界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我们也没有任何的检测仪器可以了解到真实的情况,所以我们只能够根据外部的一些可以被评价的一些指标,比如睡眠、食欲、性欲、自我评价、兴趣精力等。所以,当你越符合这些指标,那么你属于这类疾病的可能性是越大的。在我看来,诊断本身,也是诊断某种疾病的可能性。因为很多的疾病是存在一些共同的特点,所以医生也要进行鉴别诊断,判断到底属于哪一种。

在医疗系统中,医生最核心的干预手段是开药,所以诊断本身是指导医生给病人开什么处方,所谓对症下药。如果医生没有诊断,那么就无从下药,也就不能给予什么特别的帮助。但,也确实给很多的来访者生硬的感觉,感觉非常的不人性化。这个问题我们后面会进一步谈到。所以诊断本身并没有特殊的意义,更重要的意义是在于诊断之后的治疗方案。

在非医疗系统:在中国,非医疗系统的咨询师是没有处方权,也不能对来访者进行诊断,心理咨询师可以做的是进行一个评估并形成一个咨询方案进行工作。不过事实上,这里的“评估”和“诊断”是很相似的工作,即了解来访者的问题到底是什么,有哪些方面能够反映来访者真实的问题所在。但咨询师的评估和医生的诊断,所用的“标准”是不同的。医生的标准是DSM,CCMD这些条目,而咨询师的标准是和他们的受训背景有关。不同流派的咨询师,他们流派对于人类心理问题的理解是很不同的,对心理问题进行的分类也就很不一样,这些不一样的理解也与他们最后所用的干预方式紧密联系。

一位有抑郁情绪的母亲。

1. 如果这位母亲去医院进行检查和治疗:医生可能会根据上述条例,诊断可能是有中度抑郁,也就是存在情绪的问题,所以要开抗抑郁的药物,服药之后情绪就会得到好转。

如果这位母亲是去找心理咨询师,是个体流派取向的咨询师(比如精神分析取向):咨询师可能会了解母亲前后发生抑郁的时间,有无生活事件导致了这个抑郁,母亲内心感受是怎样的,当前生活里是否有足够的社会支持和关怀。也许会发现,母亲的抑郁是由于儿子读大学了,而自己是一个全职太太,内心很寂寞,一时半会儿觉得生活很没有期待,没有好的调整办法,情绪持续的低落到了抑郁的状况。如果咨询师评估到了这些情况,那么可能会与这位母亲去探讨她与儿子的关系,对儿子的想念,她如何能够有一个更独立自主的个人生活,如何丰富自己的生活积极的调整情绪。

如果这位母亲是去找心理咨询师,家庭治疗取向的咨询师:咨询师可能会关注由于儿子的离开给这个家庭系统带来的变化,探讨亲子关系,探讨夫妻关系。一般在这样的家庭里面,妻子得到来自丈夫的情感支持是少的,所以妻子所有的情感支持都在儿子身上,以至于当儿子进入大学或者成家立业之后,妻子会非常的寂寞甚至出现抑郁。更多的是从整个家庭的角度来看问题和解决问题。

服药本身是解决症状,有什么样的症状,对症下药;而心理咨询认为症状本身是内心冲突、内心世界问题的一个表象,即便药物控制住了症状,但是如果内心世界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那么症状还会反复发作。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心理咨询不是万能的,有一部分急性的或者严重一些的心理疾病是必须通过药物控制症状的,咨询是不能控制急性的、严重的症状的,而且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症状不得以控制,那么咨询的谈话方式也是毫无意义和效果的。如果你不想吃药,只想通过咨询的方式得到帮助,但是你的咨询师也强烈建议你要去医院诊断并服药,那么就一定慎重考虑这个建议。

最后,可以再讨论一下几个概念:抑郁症、焦虑症、抑郁情绪、焦虑情绪、抑郁易感的人格、焦虑易感的人格。

在国际上,关于DSM这种权威诊断手册的争议还是巨大的。尽管已经做了多次的修订,现在是第五版了,但是还是存在一些争论。

比如关于情绪障碍,我们熟悉的是抑郁症。抑郁情绪是一种很常见的情绪,每个人在一生中都一定会有机会体验到抑郁的情绪,可能会懒散,感到生活没有兴趣,自我评价下降等等,不过这种情绪持续的时间不会太长,可能也不会太激烈,通过普通的自我调节或者生理周期激素的调整,也会得到缓解。

然而如果这种情绪一直存在,没有缓解,甚至影响到了正常的工作和生活,更严重的到了有自杀自伤的地步,那么可能就要考虑抑郁症的问题,需要借助专业的帮助。

但是还存在一类人,他们似乎很容易感受到抑郁情绪,但是他们又并不符合抑郁症的诊断标准,这类人可能是有一些易感抑郁的人格特质,他们可能受到抑郁情绪的影响,工作和生活也会有一些影响,假如他们愿意去理解自己并改善生活,咨询对于他们是不错的选择。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抑郁焦虑症怎么根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