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别人能看到自己心里想什么是不是精神分裂症?


随大流是有风险的。图/CFP

你有没有患上挂着许多外脑的轻度精神分裂症?外界的种种喧嚣,让你内心失去平静,让你的大脑被外来的思想和情绪肆意寄生和占领。

有句老话说,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

那现在上帝该哭还是该笑呢?因为人们干脆不思考

有了万能的搜索引擎,给你一分钟,你就能成为知道分子。但也正因为唾手可得,人们往往放弃了思考的过程,直奔答案而去。

所以这是一个对各种知道分子和指南有旺盛需求的时代,大V、网红、专家、人生导师、情感导师……他们成了人们大脑的外接硬盘

一、总是听别人在聊什么话题

2018年春节期间,地藏菩萨在朋友圈刷屏。

每次有营销事件刷屏,总会有人承认,自己是被舆论的力量“裹挟”才转发的,因为如果再不关注,跟朋友们就没法沟通了,没有存在感的人是可耻的。

为了刷存在感,我们追逐网站和微博上的热点新闻(它们总会很贴心地专门开辟一个板块),积极参与讨论,让自己显得不那么奥特曼。但其实你并没有错过什么

传媒人王佩谈戒微博两个月的感受:“微博也罢,推特也罢,本质上都是一种挂着许多外脑的轻度精神分裂症。它们让使用者内心失去平静,让自己的大脑被外来的思想和情绪肆意寄生和占领。”

二、总是看别人在找什么工作

最热门的职业,往往不一定适合你。

在求职节目中,总能看到应届本科生、硕士生要找一份“管理培训生”的职位,以至于主持人忍不住吐槽:这一个个的,一上来就说找管培生,知道这个岗位是干什么的吗?自己有没有管理潜质?

但管培生这个头衔听上去就很吸引,而且往往附带着名校毕业、大公司、美好职场前景等光环——这不正是最有面子的工作吗?

很多人就是这么想的。抱着同样心理去考公务员的人就更多了——他们不知道的是,自己失去了什么。或许,他们知道,但不在乎

三、总是听专家给什么建议

与其迷信专家,不如学会科学上网。图/Karen Baijens

专家,或者说达人,确实越来越多了:考级达人、理财达人、家居达人、养生达人、旅游达人、美食达人、美容达人、育儿达人、健身达人、搭讪达人、科普达人……

有人问一位妈妈,对于问题奶粉,你焦虑吗?知道它们为什么有害吗?

这位妈妈这样回答:我不想知道它们为什么有害,只要告诉我哪些牌子哪些产品有害就好。

看,这就是专家和达人存在的理由,没有人们的需求,专家和达人的队伍就不会日益壮大

四、一直爱成功学和心灵鸡汤

近日,李嘉诚宣布退休。在发布会上,他被问及“年轻人经常想为什么爸爸不是李嘉诚”时,他说自己12岁就要工作,14岁时父亲就病逝了。

一本文摘类杂志曾经推出这样的改版宣言:“最励志的心灵鸡汤,最迷恋的优质偶像!”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柠这样评价《知音》杂志:“这种带有农业文明趣味的叙事,塑造了大批消费者。那些生活平淡无奇、毫无起落的中小城镇的女性,靠阅读别人的悲欢离合的故事度日。”

仅《知音》一家就有数百万的发行量,可见心灵励志类读物的市场是多么巨大。这些读者才不会问“这个世界会好吗?”,他们会坚定地认为,这个世界必须好

五、总是认为幸福在别人家里

世界上最讨厌的孩子就是“别人家的孩子”。

世界上最好的事情,都发生在“别人家”,绝对不会是自己家

所以有人恨恨地说:“我从小最恨‘别人家孩子’,他们总比我优秀;现在又要和‘别人家老公’比,真郁闷。”

这种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的事情,一方面源于羡慕妒忌恨,另一方面则因为缺乏自信,比对标准总是“别人家”如何如何,而没有去想不跟“别人家”比会死啊?

你幸不幸福,不需要别人来告诉你,更不需要别人还没问,你就自动回答“我很幸福”。

六、一直在迷恋和变换偶像

迈克尔·杰克逊把自己当成彼得·潘。

迷恋偶像已经不是青少年的专利,有研究表明说,成人迷恋虚拟偶像和玩具,是内心“儿童化”的表现——请参照希望得到玩具火车作为圣诞礼物的谢耳朵。

潜意识里,他们希望自己是永远也长不大的彼得·潘,而梦幻岛就永远在那里。

偶像是他们理想的自我的投射,所以,根据情绪和环境的变化,所迷恋的偶像也是可以随意变换的。

七、永远需要闺密或知己当垃圾桶

在一些人眼中,闺密(不管男女)是和空气、水、食物一样的存在,不可或缺,所以有“十年修得王小贱,百年修得柯景腾,千年修得李大仁”的说法。

对于《我可能不会爱你》中大部分女王模式、偶尔公主模式的女主来说,李大仁这个男闺密确实太贴心了,简直是超大号垃圾桶,而且全年无休

但有多少人想过垃圾桶的感受呢?

最终垃圾桶一定会有爆发那一天,所以,别把别人当无偿的垃圾桶,自己也别当垃圾桶,“闺密是用来被抛弃的”(情感专栏作家水木丁语)。

八、总是觉得只能适应现实

如果只能适应现实,郭靖就不会成为大侠。

无线台庆剧《大太监》中有一个耐人寻味的情节:一个僧人被无故暴打,李莲英问他为什么不反抗,僧人回答说,人最大的武器不是愤怒,而是忍耐。

这个回答令人联想到《射雕英雄传》里写到的“金人有狼牙棒,宋人有天灵盖”,都很悲哀。

我们习惯了明哲保身,莫做出头鸟,顺应时势才是出路。

九、总是看别人在读什么书

有一种成功学叫“首富在读什么书”。

桂纶镁在微博上赞扬阿尔贝·加缪:“在你的书里,我找到了朋友,在生命的黑暗处看见光亮,谢谢你,一生受用。”下面不乏这样的评论:小镁推介的书,我休息了就去买本……

这也是诸如“2018年100本好书榜单”或“一生必读的××本书”等推荐书单一直有市场的原因,人们看到它们,第一反应会M之,算一下自己有多少本没读过。

1925年《京报副刊》请鲁迅开青年必读书单,他拒绝了。不是鲁迅不会开这个书单,他其实是想告诉青年人:读书是很个人的事

十、总是为信息和断网焦虑

电量低提示音就是焦虑提示音。

如果电脑、手机断网半天以上,你就坐立不安莫名烦躁,那你要小心了,这是“信息焦虑症”的前兆。

信息焦虑症已经成为一个心理学的专有名词,研究者根据症状轻重分成四级

一是信息焦虑,二是信息恐惧,三是信息抑郁,四是信息躁狂

到了信息躁狂那个级别,每天接收海量电话和信息,让患者有英雄般的感受,情绪也会经历从不可一世到灰心丧气的大起大落。

要对症下药,或者可以采用作家沈宏非的建议——自己把自己拉黑,跟这个喧嚣的世界保持距离

相亲市场上,1厘米身高值多少钱?

欢 迎 分 享 文 章 到 朋 友 圈

本文作者 | 渣渣明 排版 | 周作歌

新周刊,中国最新锐的生活方式周刊

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点击阅读原文发现更多精彩

一切都由一枚150吨的陨石引发。陨石砸中了男主人公亨利家对面楼的天线,幸运的是他毫发无损。但此事过后,他的世界刚好与现实世界偏离了水平91cm。无论开门关窗洗澡接电话,这些日常细琐杂事就都成了负担。他在家里度量好了精确的91cm误差,可还是在工作中麻烦不断。因此他去接受心理治疗,非但毫无进展,反而在回忆事故发生过后,又多出了75cm的垂直距离。亨利不断向自己发问:“多一点,少一点,我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觉得有人要害自己是什么精神障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