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心脏跟心梗的两个人能互换吗?

在丁荣晶教授《心肌梗死与心肌康复》读者交流群里,有患者问:突发心肌梗死应该怎么做才能不“帮倒忙”?下面小编带领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

心梗发作时,时间紧急,做对了,或能挽救一条生命,而如果做错了,反倒会“帮倒忙”!最常见的几种“帮倒忙”,提醒大家一定不要犯!

有些心梗患者发病时会因为胸痛倒地,这时很多人会把患者扶起来,喂两口水,无论在何处发病都要立即平躺。因为心脏每分钟都在不停做功,所以它是全身需要供血最多的地方,而平卧时身体供应给心脏的血液是最多的。

在等待急救车来这段时间,很多家属都会给患者来一片硝酸甘油,吃一片胸痛不缓解,于是连着再来好几片。这时吃硝酸甘油没错,但不应过多服用。心脏有两支冠状动脉,如果是右侧冠状动脉闭塞,可能会导致血压下降。而硝酸甘油的作用机制是扩张血管,所以这时候再吃硝酸甘油就会使血压越来越低。

选乘120以外的交通工具

有这样一个统计数字,心梗患者比脑卒中患者发病后平均晚到医院2小时,这是因为脑卒中症状明显,能看到肢体不能动、口歪眼斜的症状。

而心梗由于疼痛往往不剧烈,所以很多人却都是选择忍着。而且70%的患者不是急救车送来的,在心内科门急诊也经常见到很多患者是坐公交、打车、骑车来的。吕树铮教授曾经碰到过一位60岁男患者,胸痛难忍开车来医院,好不容易开到了医院,人却死在了车里。危险性可想而知。

急性心肌梗死是最危重的心脏急症,许多家庭因为不懂急救措施,酿成无法挽救的后果。那么在急救车到来之前这段时间做些什么可以帮助救命?心梗发作,记住这三件事!

1. 一旦出现心梗征兆立即拨打120!“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同时,把门锁打开,给抢救提供时间。”

2. 平卧休息:送医院就诊前,病人应即刻平卧休息,禁止各类活动,避免一切干扰。放松心情。身边有人,可以做心肺复苏.

3. 给予急救药品:家属应尽量保持病人情绪稳定,给予舌下含服硝酸甘油或速效救心丸等急救药品。但不应过量。

所以,当突然发生急性心梗时,做到这几点,关键时候可以救一命。千万不要“帮倒忙”。如果能在第一时间做出正确处理,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病情的加重!

我的心脏不舒服是从初中开始的,已经有2,3年了吧,但是并不严重也是偶尔发生所以我不太在意。。。。我的心脏会突然间,心跳加快,心荒荒,有点憋气,喘大气都很难受。。。喘大气,胸... 我的心脏不舒服是从初中开始的,已经有2,3年了吧,但是并不严重也是偶尔发生所以我不太在意。。。。

我的心脏会突然间,心跳加快,心荒荒,有点憋气,
喘大气都很难受。。。喘大气,胸前都是有点疼的。。。

我想问一下,这是心脏有问题嘛?严重嘛?怎么保养才好

有关心脏病的治疗方法建议大家注意事项可包括:

研究表明:体重增加10%,胆固醇平均增加18.5,冠心病危险增加38%;体重增加20%,冠心病危险增加86%,有糖尿病的高血压病人比没有糖尿病的高血压病人冠心病患病率增加1倍。

烟草中的烟碱可使心跳加快、血压升高(过量吸烟又可使血压下降)、心脏耗氧量增加、血管痉挛、血液流动异常以及血小板的粘附性增加。这些不良影响,使30—49岁的吸烟男性的冠心病发病率高出不吸烟者3倍,而且吸烟还是造成心绞痛发作和突然死亡的重要原因。

美国科学家的一项实验证实乙醇对心脏具有毒害作用。过量的乙醇摄入能降低心肌的收缩能力。对于患有心脏病的人来说,酗酒不仅会加重心脏的负担,甚至会导致心律失常,并影响脂肪代谢,促进动脉硬化的形成。

污染严重及噪音强度较大的地方,可能诱发心脏病。因此改善居住环境,扩大绿化面积,降低噪音,防止各种污染。

避免到人员拥挤的地方去。无论是病毒性心肌炎、扩张型心肌病,还是冠心病、风心病,都与病毒感染有关,即便是心力衰竭也常常由于上呼吸道感染而引起急性加重。因此要注意避免到人员拥挤的地方去,尤其是在感冒流行季节,以免受到感染。

应有合理的饮食安排。高脂血症、不平衡膳食、糖尿病和肥胖都和膳食营养有关,所以,从心脏病的防治角度看营养因素十分重要。原则上应做到“三低”即:低热量、低脂肪、低胆固醇。

积极参加适量的体育运动。维持经常性适当的运动,有利于增强心脏功能,促进身体正常的代谢,尤其对促进脂肪代谢,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有重要作用。对心脏病患者来说,应根据心脏功能及体力情况,从事适当量的体力活动有助于增进血液循环,增强抵抗力,提高全身各脏器机能,防止血栓形成。但也需避免过于剧烈的活动,活动量应逐步增加,以不引起症状为原则。

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生活有规律,心情愉快,避免情绪激动和过度劳累。

很多人认为我们人类是食肉动物,因为我们基本上天天吃肉。但是人类进化和人类历史研究却证明,人类的身体结构及生理功能更像食草动物。大家一定觉得奇怪,那么不妨看一下食草动物和食肉动物的比较。

食肉动物和食草动物身体结构的主要差异(表格)

肢体有爪 无爪的手或蹄

降体温方式喘气(无汗腺)出汗(有汗腺)

获取维生素方式 自身制造 从食物中得到

一比较就一目了然了——人类不像食肉动物而更像食草动物。虽然在长期适应自然的过程中,人类逐渐成为杂食动物,但食草动物的基本特性一直没有明显变化而保留至今。但是在近200年来,经济的发展使人类的食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人们开始远离素食和谷类食品,摄入过多的肉类。与人类进化历史相比,这种变化太快了,以至与“食草”为特征的人类基因和生理功能无法适应以肉类食品为主的环境。这种不适应最终导致产生包括现代心脏病在内的许多新的疾病。

流行病学研究证明,“经济发展→不健康生活方式流行→心血管病流行”是有明显因果关系的三部曲。最典型的例子是瑙鲁。瑙鲁原来是一个贫穷的小岛,60年代末发现了稀有矿产,这个国家一夜之间就变成了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没想到几年以后,瑙鲁出现了糖尿病、肥胖、心血管病大流行,50岁以上的人群70%患有糖尿病,成为世界之最,政府和人民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经济发展为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提供了物质可能。因此,我们必须明确一点,心血管病流行虽然不能说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但却是人类违背了自然规律而得到的一种惩罚。如被西方国家视为垃圾的西式快餐,富含高热量、高饱和脂肪酸,现在却在我国广泛流行,博得了不少孩子的青睐,长此以往,将严重影响健康。我们应该更多地效仿祖先,多吃植物性食物(包括谷类淀粉、蔬菜和水果),少吃动物性食物(鱼类除外),尤其要少吃含饱和脂肪和胆固醇多的食物,远离麦当劳、肯德基类“不健康”食品。

(健康饮食应符合以下要求)

1.每日胆固醇的摄入量不超过300毫克。

2.脂肪的摄入不超过总热量的30%。

3.少吃或不吃蔗糖、葡萄糖等精糖类食品。

4.多食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如水果、新鲜蔬菜、植物油。

5.少吃含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高的食物,如肥肉、蛋黄、动物油、动物内脏等。

6.饮食要高钾低钠,鼓励食用豆制品,饮茶。

7.饮食有规律,不可过饥或过饱。

8.适当摄入纤维素食物(包括谷类淀粉类)以保持大便通畅。

心脏发病的重要原因还有一个是缺乏运动。在同一环境里生活的人,经常坐着不动的,患冠心病比经常活动者高出2倍。

运动对心脏有什么好处呢?运动可以促使心脏的小血管扩大、延长、增多,改善心肌的供氧状况,改善血液中脂质代谢。运动还有助于改善心肌代谢,提高心肌的工作能力和心脏的代谢功能。此外,还能提高血液的纤维蛋白溶解活性,防止血凝过高,对预防和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很有帮助。

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是防治心脏病的有效手段之一。要保护心脏,我们建议以下一些锻炼方式:

1.散步:散步可以使心肌收缩力增强,外周血管扩张,具有增强心功能,降低血压,预防冠心病的效果。对于参加运动时会引起心绞痛的人来说,可以改善病情。每次散步可坚持20分钟至1小时,每日1~2次,或每日走800~2000米。身体状况允许者可适当提高步行速度。

2.慢跑:慢跑或原地跑步亦可改善心功能。至于慢跑的路程及原地跑步的时间应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而定,不必强求。

3.太极拳:对于高血压病、心脏病等都有较好的防治作用。一般而言,体力较好的患者可练老式太极拳,体力较差者可练简化式太极拳。不能打全套的,可以打半套,体弱和记忆力差的可以只练个别动作,分节练习,不必连贯进行。

1.任何人,如果在运动结束10分钟后,心跳次数每分钟仍在100次以上,则不应再加大运动量,应根据情况适当减少运动量。

2.运动量应从小到大,时间从短到长,循序渐进。

3.进餐与运动至少间隔1小时以上。

4.运动最适宜的温度是4℃-30℃。

5.运动时若出现头晕,头痛,心慌,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时,应立刻停止,必要时需就医。

此外,有一点要提醒大家,不宜清晨锻炼。根据国外学者测定,上午6时至9时是冠心病和脑出血发作最危险的时刻,发病率要比上午11时高出3倍多。另外,人体在上午时段交感神经活性较高,随之而来生物电不稳定性增加,易导致心律失常,可能出现室颤,引起猝死。还有,人的动脉压在上午较高,增加了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的可能性,导致急性冠脉综合症的发作。所以,大家在进行体育锻炼时,要避开心血管事件“高峰期”,将时间安排在下午及傍晚进行。

情绪与健康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无论对什么年纪的人来说,不良的情绪都是非常不利的。人的情绪一旦紧张、激动,会使得交感神经兴奋,儿茶酚胺增加,结果使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心肌耗氧量亦明显增加,加重冠心病、心衰患者的病情。更严重的是,这些变化有时会导致致死性的心律失常,引起心脏骤停。

大喜大怒都是忌讳的。中医学认为,暴喜伤心,心气涣散,会出现一系列心气不足的症状,如心悸、乏力、胸闷气短、脉结代等症状。严重者则会出现冷汗不止,四肢不温,脉微欲绝及心悸、胸闷、胸痛等心阳欲脱的症状。此种变化类似于冠心病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等。相反,怒则气逆,气的运行受阻。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气滞血瘀的结局是不通,不通则痛。大怒导致的一系列反应,类似于冠心病心绞痛或急性心肌梗死等。由此可见,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对我们每个人都是十分重要。

古人所提倡“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这可说是保养心脏的一个座右铭。要经常与人交往,通过交谈、来往,了解社会,了解环境,体会到自己是社会中的一员。老年朋友还可根据自己的爱好,种花、养鱼,下棋、书画,以此陶冶性情。

还要提醒大家的是,心脏有病不能等到发作时才去医院,平时就要坚持服药。只有常服药,才是控制病情的最佳手段。许多冠心病人身边都备有一盒麝香保心丸,但一半以上的人都不吃,有的还舍不得吃,都要等到心绞痛发作了才吃,有的自认为自己还没到需服药的程度。这其实是一个用药的误区。麝香保心丸是一种常服才能发挥最大效果的药物,只有常服才能改善心血管机能,逆转心脏肥厚,保护心脏功能,降低心绞痛的发生率。

时下,最流行的词汇是“郁闷”,当人们嫌“郁闷”表达的还不过瘾的时候,“胸闷”一词就成了紧跟时尚潮流的“流行关键字”,失败、尴尬、沮丧、无奈都被形容为“胸闷”。其实,真正有胸闷症状的患者说到这个词时决不会这么轻松,那种透不过气来,严重缺氧的感觉会让人产生濒死之感。胸闷的出现预示着一些器质性或功能性疾病的存在,不可小觑。

关键词:寒冬、心肌缺血、心梗。

好发人群:中老年人,近来有年轻化的趋势。

许航(化名)50岁,在西安一家企业的职工医院工作,平时自认为体健如牛。可是几天前,一天临近傍晚时分,他感到有些胸闷、气短,因为平时并无心脏病,所以家人和他本人并不在意,喝了点水,就睡觉了。没想到,半夜里剧烈的胸痛让他痛不欲生,急救车送到医院也没能挽救他的生命,最后的结论是急性心肌梗塞。

张素清教授告诉记者,胸闷是一种症状,许多疾病都可能出现,但以内科疾病为主,最多见的是心血管疾病。寒冬时节,心脏病猝死的发病率较高,尤以12月份至次年2月份这段时间为甚,特别是在连续低温、阴雨和大风天气,急性心梗发病率显著增高,四五十岁的壮年人,更应该加倍注意。

隆冬季节,由于寒冷对机体的刺激,机体的交感神经系统兴奋性增高,体内儿苯酚胺分泌增多,后者可使人的肢体血管发生收缩,心率加快,心脏工作负荷增大,耗氧量增多。此时,心肌就会缺血缺氧,引起心绞痛发生。交感神经兴奋和儿苯酚胺本身还可导致冠状动脉痉挛, 血液浓缩,使血小板易于凝聚,形成血栓,这也是导致心梗的重要原因。此外,由于在温度低的情况下,血管收缩,血压容易升高,加重了心脏负担,这些都可能导致心梗猝死。

众所周知,急性心肌梗塞常伴有剧烈的胸部疼痛。但是,对老年人?穴一般指65岁以上者?雪却不尽然。据资料分析,将近1/3的老年急性心肌梗塞病人不会产生剧烈的胸痛,而胸闷则是最常见的症状。由此可见,对于老年人,不宜将有无胸痛作为鉴别急性心肌梗塞的主要依据。
绝大部分的急性心梗病人在发病前都会有先兆,当你感到胸闷,胸骨后疼痛,有时还会向左肩部和背部放射时,一定要考虑是否有心绞痛,及时去医院诊治。

如何安全度过心脑血管病的冬季高发期?一是天气多变时,适时加减衣物。二是按时服药。应随身携带几片有效期内的硝酸甘油,如突然发病,该药可有效舒张冠状动脉,缓解症状。三是加强自我保健。要保持适当的活动量,不要因天气寒冷,而懒于外出,使抗寒能力下降。此外,冠心病患者应采用综合治疗,中医西医都不应排斥,以对病情有利为最佳选择。

关键词:病毒感染 心肌损害。

好发人群:儿童及青壮年。

12岁的晓军父母都是军人,平时由爷爷奶奶照看。半个月前晓军突然发烧,嗓子痛,休息了几天,服了一些感冒药就好了。谁知,近几天晓军总感到胸闷憋气,几分钟就大口喘气一次,老人认为这孩子不想上学,故意作怪,就没有在意。不想,晓军的症状越来越严重,胸闷、心慌、头晕的无法坚持上学了,才引起老人的重视。经过医院检查,晓军患了病毒性心肌炎,他的胸闷症状就是心肌炎在作怪。

郝伟主任说,心肌炎多由感冒病毒引起,好发于儿童及青壮年,发病之初常以感冒症状为先驱,如恶寒发烧、全身酸痛、咽喉疼、咳嗽或吐泻等。患者在2周左右如出现胸闷、心慌、气短、心前区不适等尤其应引起注意。由于病毒性心肌炎起病隐匿,易使人容易误解为感冒未彻底痊愈而误治。心肌受累明显时,患儿常诉心前区不适、胸闷、心悸、头晕及乏力等。重症患者可突然发生心源性休克,表现为烦躁不安、面色灰白、四肢冷湿及末梢发绀等,可在短时间内发生意外。

治疗?押1、急性期至少应休息到热退后3~4周;2、激素;3、大剂量维生素C及能量合剂;4、中医中药对此病的综合治疗,整体调理,可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5、多进食含维生素C类水果(如桔子、番茄等)及富于氨基酸的食物(如瘦肉、鸡蛋、鱼、大豆等);6、注意气候变化,防止受凉、感冒或上呼吸道感染;7、服药要遵医嘱,尤其是伴心律失常的患者,不可自行增加或减少药量;8、避免剧烈活动,注意生活规律,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关键词:颈椎病,胸闷,胸痛。

好发人群:中老年人群。

孙竹筠50岁,是一个政府机关的会计师,八年来反复出现胸闷、心前区疼痛,多家医院均诊断为冠心病。长期服用速效救心丸、硝酸甘油等并无效果,胸闷、胸痛频频发作。医生在追问病史时发现她的“心绞痛”多在伏案时间过久、高枕睡眠起床时或突然扭头或甩头后发生。体检发现颈椎活动轻度受限,X线片及CT均显示颈椎生理曲度消失,颈椎轻度骨质增生,故确诊为颈椎病所致的颈心综合征。经采用中药内外综合治疗3个疗程,症状全部消除。

张教授分析道,颈心综合征患者年龄多偏大,多有血脂偏高动脉硬化趋势,一些医生又多忽视职业、病史的采集和详尽的全面体检,过于依赖仪器等辅助检查,尤其是当影像学检查有可能与临床症状不符时,更易造成误诊或漏诊。

颈椎病反射性引起冠状动脉痉挛收缩,导致心肌缺血,诱发心律失常,统称为“颈心综合征”。 除心前区疼痛外,还可有胸闷不适、心悸、气促等表现。心电图上可见有缺血性ST段与T波变化,有室性早搏或房性早搏。但颈心综合征的心绞痛与冠心病中的心绞痛是有区别的。它与劳动负荷增加、情绪激动无关,服用硝酸甘油类药物及钙离子拮抗剂不能缓解;而颈椎负荷增加却常常是此类心绞痛的诱发因素,如高枕卧位,长时间维持过度仰头、低头的体姿,脊背受凉、扭伤、劳累等。

“颈心综合征”根源是颈椎病,所以主要是治疗颈椎病。在日常生活中要纠正高枕卧位,避免过度仰头、低头,注意颈部保暖;局部进行理疗,热敷;适当的颈部体操以活动颈部,可缓解或减轻“颈心综合征”的各种症状。

关键词:紧张焦虑,胸闷,心慌。

好发人群:青壮年人群,女性多于男性。

詹江是西安一家企业的政工干部,今年40岁。去年7月乘飞机到北京开会,在飞机上突然出现紧张胸闷、心慌,手脚发抖,到京后病情缓解。两月前再次乘火车到北京,途中再次发作,当时自认为是“心脏病”,要求在中途下车,并住进了医院。自此胸闷、心慌、紧张、焦虑烦躁、发抖等情况一直存在,几乎每天都有发作。医生拟诊为“隐性冠心病”。服丹参片、三磷酸腺苷、谷维素、脑乐静等无效。后来到精神卫生中心咨询,医生再次给患者做了心电图、脑电图及脑电地形图、血酯及其它检查,均无异常发现。但是他的Hamilton焦虑量表总分为21分,医生才做出了“焦虑性神经症”的诊断。

西安精神卫生中心的贾瑞主任介绍说,焦虑症在一般人群中发病率为5%,表现通常有三个方面:1、内心体验:惶惶不可终日,烦躁不安;2、植物神经系统变化:胸闷,心跳加快,心悸,胃肠蠕动下降,食欲下降等;3、运动系统表现为无力,手脚发软,细微震颤,发抖,多余动作出现如眨眼、咬牙等,面肌紧张,坐立不安等等。

在出现焦虑症的各种症状以后,患者一定不要盲目乱用药物,应该到相关的医疗机构去咨询,弄清自己到底是不是患了焦虑症。心理治疗的重点是1、解除精神紧张的原因(即改变认识)。给予适当的支持,使之解除顾虑,放弃不合理的要求。2、端正对疾病的认识。应在医生的帮助下,对自己各种症状的产生及自己的躯体状况有正确、清楚的认识。

贾瑞主任说,还有一种人,心脏没有任何器质性病变,但就是经常感到胸前憋闷、心慌气短、紧张恐惧,有一种频临死亡的感觉,好像必须马上抢救。这实际是“心脏神经官能症”患者。这类患者有一个特点就是爱思考,思虑多,对任何事情都要弄个究竟,也就是善于思虑的优点发挥过头了。

心理卫生专家提示:人的心理与生理之间的关系不可分。比如,当你受到外界刺激或心理因素刺激时,生理反应会很强烈,可出现胸闷、心慌、出冷汗,这些都是人的正常生理防御功能。但如果此种现象持续时间过长,也没有具体原因,那么可能就患有心脏神经症了。即便如此,也不必惊慌,只要通过系统治疗,心脏神经症是完全能够治愈的。

关键词:胆道疾病、心慌、胸闷。

好发人群:较肥胖的中年女性

赵颜华(化名)45岁,在西安一家中学当老师。最近几个月觉得胸闷,心慌,心跳忽快忽慢,右上腹疼痛,医生诊断为心绞痛。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症状没有任何改善。日前,在一次上腹剧烈疼痛之后,她因急性胆囊炎发作切除了胆囊后,心前区不适等症状即随之消失。

赵琨主任认为,赵老师的病根不在心脏而在胆囊,她患的是胆心综合征。胆心综合征是种易与心脏病相混淆的疾病。在临床上,医学专家早就注意到胆道系统疾患的病人,可出现类似冠心病的症状、体征及心电图改变,其中以中老年女性患者,特别是身体肥胖者发生率较高。胆心综合征的发病机理可能涉及以下两点:①胆石症与冠心病都与脂质代谢障碍有一定关系,因此可能在病因与发病学上存在某种联系。②胆道系统与心脏在神经支配上有共同通路,可能通过神经反射而发病。

胆心综合征患者主要表现为:胸闷、心绞痛、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心电图改变,有的患者伴有右上腹部的疼痛,用心血管类药物治疗后效果不佳。 胆心综合征的治疗,主要是治疗胆道疾患,控制胆道炎症,去除胆道结石。

胸闷是一种主观感觉,即呼吸费力或气不够用。重者觉得似乎被石头压住胸膛,甚至发生呼吸困难。它可能是身体器官的功能性表现,也可能是人体发生疾病的最早症状之一。

一、功能性胸闷:在空气不流通的房间内逗留较长时间,或遇到某些不愉快的事情,甚至与别人发生口角、争执,或处于气压偏低的气候中,往往会产生胸闷、疲劳的感觉。经过短时间的休息、开窗通风或到室外呼吸新鲜空气、思想放松、调节情绪,很快就能恢复正常。像这一类的胸闷可能是功能性的。

二、病理性胸闷:由于身体内某些器官发生疾病而引起的,即病理性的胸闷。如:1.呼吸道受阻:气管支气管内长肿瘤、气管狭窄,气管受外压(甲状腺肿大、纵隔内长肿瘤);2.肺部疾病:肺气肿、哮喘、肺不张、肺梗塞、气胸;3.心脏疾病:某些先天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冠心病;4.膈肌病变:膈肌膨升症、膈肌麻痹症;5.体液代谢和酸碱平衡失调等。

儿童发生胸闷多数提示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炎或纵隔肿瘤;青年人发生胸闷多数提示患有自发性气胸、纵隔肿瘤、风湿性心脏瓣膜病;老年人发生胸闷多数提示患有肺气肿、冠心病等。

去心内科看看,诊断心律失常应该没问题。
做个心电图,必要时作24小时动态心电图,或者运动试验,能在发作时做心电图最好了,可以诊断。
根据你的叙述大概可以诊断:心律失常,阵发性房颤或房扑?室速,室性早搏?


· TA获得超过4.2万个赞

说到心脏病,相信大家都听说过,是非常凶险的一种病,患上心脏病,除了平时要多注意药物治疗外,饮食方面也要注意,心脏不好的人,要做到少吃1黄,多吃2红。

呼吸不顺畅,黄芪和3物煮水喝,清心除烦,心脏轻松又健康!

心脏不好会出现很多不舒服的症状,也会对日常的生活质量造成不好的影响。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是世界心脏日,一项最新的国际医学调查结果表明,虽然多数人认为自己拥有一颗“健康的心”,实际情况却并不乐观。据国家卫生部《中国心血管疾病2009》报告,我国心血管疾病患者总数至少为2.3亿人,即每10个人中就有2个心血管病患者,每年死亡总数高达300万人。我国每天心血管疾病死亡约8400人,死亡率远高于包括癌症、艾滋病在内的其他疾病,并已渐成威胁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

跟全国的情况相同的是,在清远,因为急性心肌梗塞引起的死亡并不少见。据清远市人民医院胸心一区的夏医生介绍,对于这种急性疾病,最佳抢救时间在6小时内。“如果患者家属能在发现症状时,及时给患者进行抢救延长时间,再拨打120急救,或许死亡率会有所下降”。

现状:每年全国急性心梗死亡数逾100万

8月初,71岁的严大爷突然上腹部疼痛,伴有恶心、呕吐,由于老人之前除了患有轻微的冠心病外,身体其他方面都很好,家人以为是老人胃肠不好,给了点肠胃药让老人吃,然后就让他躺下休息了。结果不到一会儿,老人称胸闷且呼吸难受,于是家人急忙把他送到清远市人民医院救治。

由于老人的病来得比较急,比较猛,医院开启了绿色通道,立刻把老人送到了清远市人民医院心内科检查经确诊,老人患的是急性心肌梗塞,必须马上进行冠脉介入手术。于是,医院一方面向患者家属解释病情,另一方面迅速做好术前准备工作。经过冠状动脉造影、排除冠状动脉堵塞等一系列手术后,严大爷终于被抢救过来。“如果发病6小时之内得不到抢救,那病人几乎没有生存的机会了。”给严大爷进行手术的医生告诉其家属。

据悉,急性心梗是因为冠状动脉内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导致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使冠状动脉闭塞导致接受冠脉血液供应的心肌急性缺血、坏死,是国际公认的临床上最严重的急性心血管急症之一,其发病急,预后差,死亡率高,急性期死亡率约为30%。

资料显示,全球每年约有1700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其中有一半以上死于急性心梗。以往冠心病、心绞痛、心律失常、心肌梗死等心脏病的高发人群多是65岁至70岁的老年人。近年来明显出现年轻化趋势,年龄超过40岁的人群发病率增速加快。我国每年死于急性心梗的人数超过100万,在心肌梗死患者中50岁以下的人约占40%。心肌梗死正在成为危害中青年健康最危险的“杀手”之一。

市民:多不懂心脏病自救常识

55岁的邓伯今年经常感觉到心脏早搏,偷停。“有时候感觉心脏有几秒是不跳动的,自己给算了一下每分钟的脉搏跳动,也发现跳动减缓,但去医院照心电图,若当时心脏没有早搏或其他问题,录进图里那几十秒未必能看出心脏有问题。所以平时一般心脏有问题,就去药店买些‘家常药’吃。”邓伯说的“家常药”其实就是那些在说明书“主治”栏上写有“治疗心脏早搏”字样的药。但没有医嘱和间断性吃,始终没有什么效果。

“对于预防和治疗心脏疾病的意识,清远市民确实有所欠缺,而且相关部门在这方面的宣传工作也不足。”清远市人民医院胸心区一名医生说道。记者在采访中也发现,其实,部分中老年人很重视心脏疾病,但不知道如何防治。像邓伯这种情况的中老年人不在少数。

据了解,急性心梗病人在发病前一般会有突发性的心前区、胸骨后压榨样疼痛,可持续半小时以上,舌下含硝酸甘油或休息也不能缓解,胸口好像被一块大石头压住而喘不过气来,并伴有大汗淋漓、面色苍白、恐惧和濒死感。

但有的急性心梗患者没有上述典型症状,而表现为上腹部疼痛或胃痛、腰痛、牙痛、咽喉痛、关节痛等,因此常容易造成误诊、漏诊。另外,约有20%的急性心梗患者没有任何疼痛症状,临床上称为无痛性心梗。

据专家介绍,无痛性心梗是由于心脏病变部位不同,对疼痛敏感性也不一样。如病变在右冠状动脉,则对疼痛不甚敏感;有的是后壁心肌梗死,也可能不出现疼痛;还有发生心内膜下心肌损害时,常无疼痛感觉。

另外,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也会造成对疼痛反应不一。如老年人全身各器官组织老化,感觉迟钝,对疼痛敏感性比中青年降低。还有,受到某些疾病的影响,如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老年患者心梗发作时症状也不典型。这是由于糖尿病患者常有周围神经病变,感觉神经受累,痛觉的敏感性变得迟钝。

强调:心梗发作6小时内为最佳抢救期

尽管急性心梗发病很急,但并非一发作就回天乏术。心胸科的医生称,抢救心肌梗死患者的原则就是把已经梗死的血管重新开通,如果发现早,救治及时,成功率可以达到95%以上。一般来说心脏阻塞30分钟后就开始出现不可逆的心肌损伤,发病后6个小时心肌细胞会坏死50%,12个小时后会坏死75%,24个小时以后就会全部坏死。

急性心梗救治的关键是尽早恢复阻塞的冠脉再通,最大限度地挽救濒死心肌,缩小梗死面积,改善左室功能。冠状动脉阻塞时间越长,不可逆损伤的心肌越广泛。因此,心梗治疗必须强调早期诊断,治疗的黄金时间则是发病6小时以内。一旦等到心肌梗死发病超过12小时,治疗难度与风险就大大增加。

由于许多急性心梗都是发生在家里,因此如果在家可以及时抢救的话,可以及时帮助患者度过危险期。因此,医生认为应该普及急性心梗早期家庭急救。一旦病人出现急性心梗,应让病人立即卧床休息,保持镇静,有条件的尽快吸入氧气,给病人舌下含硝酸甘油片,同时拨打120叫救护车,切忌让病人打车或坐公交车去医院。

预防:少吃胆固醇高辛辣刺激性食物

如何预防?医生认为首先是中老年人每年体检中要把心脏作为重点之一。这种检查不是常规意义上的血常规、心电图检查,而是要做专科深度检查,如平板试验、运动核素心肌扫描,经济条件许可的可以作多排冠状动脉CT筛查。

其次是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平时少吃胆固醇高和辛辣刺激性食物,多吃含维生素C的蔬菜、豆类、豆制品等食物;炒菜用植物油,少放盐,清淡为好。冠心病高危人群应严格限制胆固醇摄入量。还要戒烟限酒,因为大量饮酒可以使血压升高,增加心脏负担。烟中的一氧化碳会大大降低血红蛋白的携氧能力,造成心肌缺氧。

对于患有高血压的病人要按时按量服药,并根据季节变化在医生指导下及时调整,不要自行停药或加大药量,防止血压降低太多、太快引起冠状动脉供血不足而诱发心肌梗死。

另外要适量运动。适量运动是预防冠心病的一项积极措施,对预防肥胖、锻炼循环系统的功能和调整血脂代谢都有好处。要量力而行,持之以恒,患有心脑血管等慢性疾病的老年人要选择适合自己年龄、身体的运动项目,不要劳累过度。同时保持乐观情绪和良好的心态,尤其是老人,应忌暴怒、惊恐、过度思虑以及过喜,养成良好的生活规律,避免熬夜。

好习惯让 心脏更有活力

美国《健康与幸福》网络杂志最近刊文总结出8个护心小贴士,能让心脏保持最佳活力,市民可在平时生活中试试。

●多吃富含Ω-3的食物能预防心脏病。推荐食物包括三文鱼、沙丁鱼等深海鱼类,以及亚麻籽、杏仁等坚果。

●多吃维生素B6、B12、叶酸。消化系统将动物蛋白转化为能量时,会产生一种名为同型半胱氨酸的物质。研究发现,体内同型半胱氨酸太多会增加心脑血管硬化和中风的几率。而维生素B6、B12、叶酸能帮助降低人体中同型半胱氨酸的水平。

●每天摄入不超过2.4克的盐。营养专家建议,烹饪时可以使用低钠酱油等低盐调料。

●认真刷牙,坚持用牙线,以保持牙龈健康。这是因为牙龈发炎,会让口腔细菌进入血液,从而引发动脉血管的炎症,导致动脉壁变厚,增加动脉硬化的风险。

●多吃大蒜,可以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从而降低患心脏病的风险。除了在食物中加入大蒜外,还可以每天使用400-600毫克的大蒜补充剂。

●多吃洋葱。和大蒜一样,洋葱也具有降低胆固醇的功效,防止动脉硬化。推荐每天摄入50克新鲜洋葱。

●辣椒粉中含有的辣椒素可以促进血液流通,同时降低胆固醇含量。烹饪时可以用辣椒粉来代替部分用盐,一举两得。

●玫瑰花泡水喝。众所周知,压力过大会引起高血压。常用玫瑰花泡水喝,能减轻负面情绪,从而为血管减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二次心梗有生命危险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