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有没有发烧友帮忙解答一下,为什么原价上900的耳机,pdd可以去到500左右,能信吗?

我32岁去开始做程序员,做到了现在。现在47。

期间呆过大大小小的公司。最近8年一直是一个小公司的技术合伙人,还是要经常码代码的。

过了35岁以后,说实话纯粹的只是码代码的程序员我没看见了,很多是软件项目经理、架构师、CTO之类的。我有过的同事基本是这种状态,但基本上还是会码代码的。

完全不码代码的就是改行了。

长期失业的我还没看到,有个前同事因为疾病休息了2年,然后再找了个技术工作,他儿子都高二了。还有一个人的小朋友都读大学了,混吃等死等退休了。

程序员淘汰率是很高的,我老婆也是程序员,她是软件工程科班出身的程序员,整个一届毕业生到现在就只剩下她在写代码。有得卖奶茶去了,有的考公去了,有的回家开店蹭老了等等。

所以30-35岁的确是一个重要分水岭,不适合的基本上35岁之前就退出了,强撑着是要失业的。

高淘汰率,导致每年大量的新生程序员干不到35岁之后,形成了35岁失业说法。


很多答案说脑力不行知识退化的程序员会失业,我忍不住补充一下。这也是要看情况的。

我这边有知识积累很少,脑力也衰退的老程序员,但是工资不是很高,但也不是很低,在程序员里面比较起来是不多的,但是和其他岗位比起来还是很多的。

再雇佣一个年轻的程序员,花费的培训成本还是很高的。所以就一直留下来了,年纪比我还大,快50了吧。脑力衰退,知识积累少不意味着就没有合适的工作岗位,可以做一些维护性的开发。

还有些很老很老的程序员,我认识一个,最早在方正集团后来成为同事,会一些古老技能,比如抓静态堆栈调试等等。大概快60了吧,窝在大公司里面做技术支持,主要做性能优化之类的事情,很多项目的代码是很烂的,写出来逻辑正确就不错了,性能调优就是当黑盒处理找出代码中的缺陷(没源代码,不清楚设计的情况下),他虽然没曝光度但活得好好的。


大家看起来比较关注如何转型和延长职业生命,我就说下我的理解给大家参考。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来考虑,技能、大局、经验。这里仅仅考虑一直做技术工作,后续做其他工作的就不考虑了。

另外我也只是讲个人如何解决,而不是从社会整体角度出发去考虑解决。例如,长寿命岗位数量是有限的,能否争取到长寿岗位就是一个个体排名把戏,个体的努力并没有增加长寿岗位数量,就是大家说的卷。我不喜欢教人如何卷,我希望能教人做对社会有益的事情让大家过的更好。比如教人琢磨题库考试就是对社会无益的事情,就是单纯的卷,那是毫无价值的事情,对于我白莲花成精的来说是完全不能就接受的。

技能,我主要是指会使用工具、类库、软件,会做一些狭窄领域的工作,例如会C#、Java、C++、Go、精通SqlServer、MySql、Spring等等。对于刚毕业去大公司求职的来说,技能要求不会很高,会有专门的校招。但对于去小公司求职或者毕业一段时间后求职的,技能要求会比较高。通常转型的不是软件相关专业的,所以需要熟练掌握一些技能,包括一门语言、一个数据库工具、一个领域的知识。无论未来做什么工作,都需要保持好奇心,程序员需要不断学习新技能

大局,我指的是对日常琐碎事务的抽象思考能力还有在更宽的范围内审视自己工作的能力。举个例子,比如经常做增删改查,或者做各种不同行业的系统,那么过段时间就要能够总结出他们的共性,并抽象成代码的公共结构。这种能力是通过其他方法训练出来的,比如你小时候做应用题,到大学学习各种数学知识、解题等等,要点是训练出来的。不是一种知识而是一种行为模式。做程序员需要不断地抽象识别共性,不断转换思考问题的角度(就是用不同的词汇体系来抽象分类具体过程、事物)。

更宽的范围审视自己工作,指的是对软件系统的整体结构、功能有认识能力,就是你需要很清晰勾画出软件系统和其他系统、具体工作的人之间的边界,你需要在理解了使用方法后快速的梳理出软件需要实现哪些,哪些是必定要实现的,哪些是可选的,哪些有风险,哪些是技术能力无法达到的。这种能力对于刚转型的是不需要具备的,但是想要做的更好是要训练这种能力的。训练这种能力的途径,就是快速的转换行业、接触新的知识,拓宽见识,如果你在一个公司很狭窄的技术岗位上做了5年以上且没有接触任何其他领域,那么职业道路的拓展就很困难了。不光转换行业,还需要转换岗位,技术工程师、售前工程师、技术专家、技术培训、行业专家、项目经理等等转换着去做。这样不光拓展知识面,也可以训练各种非技术技能。例如做售前会训练说服能力和演讲感染力。经过多种行业和多个岗位的训练,你才有机会做更重要的事情,比如CTO。一个公司是不可能选择一个在单一技术岗位上做了20年的工程师做CTO的。所以工作不要做的太好,经常换换工作。有些企业会有意识的让员工转换岗位培养他们,但有些企业会把员工当螺丝钉钉死在一个地方,这时候就要靠个人主动选择了。

经验,我指的是履历,就是你需要营造一份看起来好看的履历,比如在大公司就职、岗位,自己创业成功创立过什么品牌,做过哪些项目、产品。这是要主动营造的,不能太被动,有些事情你觉得好就要主动去请求做。这对于刚转型的不是很重要,对于薪水不太看重的也不是很必要,在一些高级岗位,要价低一些可以弥补履历缺憾的,这也是先少点薪水去好的公司博个脸熟的原理所在。

当然,经历多一些也是好的,也不光是为了履历,比如做过运营总监,无论你做的怎么烂好歹经历过体会过里面的坑坑洼洼,好过一无所知的。

想要什么样的经验是要主动选择营造的,不能被动被选择。


有评论认为时代变化,目前年纪大了不太适合转型,我说下我的看法。

我先说观点,有点鸡汤,很多时候行动比周全的考虑重要,这就像追求伴侣,思前想后对比各种条件,不如把自己整理干净大胆的去表达。我想这个例子大家都能懂。

当然现在比过去竞争要激烈一些,有点像男女比例失调,但是也没到很严重的程度,基数大造成局部区域还呈现反向比例,比如大城市大龄未婚女青年更多一些。

要转行,还是需要一些条件的,以我自己为例子。

1、你要相关专业,这样会好很多,比如电子、通信会容易一些,很多基础课都一样,要是法学的转行会困难很多很多。

2、你要喜欢写代码,写代码很枯燥,很多很多的知识点靠背诵是无效的,要喜欢写代码才能不知不觉的记住,有些知识只是知识要融入到做事方式中才有用,比如设计模式,背出来是没用的。我很喜欢写代码,高一就开始在AppleII上写代码,高三在8088的PC机上写代码。去读了军校纯粹是人生意外,很悲剧的事情,应该认认真真去争取清华北大这种,即便再不行上海交大也是可以的。那会儿还在卡西欧的计算器上写过算命程序,发现自己还有卡西欧计算器编程经验啊。

我这代人读书好的一般回报也会高一些和过去不太一样。我老板高中时代表学校参加过物理大赛拿过省级名次,还是什么大学的什么实验班级。

3、要谋定而后动,还要运气,要靠很多运气,我刚转行的时候,很多人怕我没工作(我自某职业),因为那时候就业形势比现在还糟糕。父母着急、同事担心。

其实我很早就去打算了,在转行前2年,就开始在各种IT公司转悠,去面试,去积累忽悠经验,学会了很多东西。华为还是一个小公司的我就去面试过,还成功拿到offer,马云那会儿还在民房办公呢。转行后找了个小公司,薪水不错是原来的5倍,能养家糊口了。

那个小公司呆了一年,就去另外一个小电信国企写代码,写了半年又辞职去了巨硬,在巨硬呆的时间比较长,接受了系统化的软件教育,这段经历把从写代码转变成了怎么设计软件,同时接触到大量的系统,当然都是巨硬自己的产品,也学习了巨硬的偏好和设计思路。接触了服务总线、BI(现在叫大数据)、SharePoint、CRM、Lync、Yammer......乱七八糟的一堆。

巨硬里面就像斗狗场,老喜欢互相咬来咬去,但是,我还是很喜欢巨硬,他不太把你钉死在一个地方,你可以按照自己的心意去换不同岗位(前提人缘好、技术扎实、有一技之长)。欧美企业风格,把你看成是一个可以自我负责有独立精神的人,这也让我改变了,从巨婴模式转换了,出问题就尊重现实去解决问题而不是纠结在分析问题谁造成的。欧美白左居然才是我坚定共产主义信仰的领路人,真讽刺啊!

再后来就去了一个比较大的民企,见到了更加务实的精神,就是只要能够承受风险,为了赚钱什么都可以不顾。老板本身是个很健康的人,人品也很好,有理想有道路有办法。但从那里没学到太多东西,关键有钱,他把我的薪水和职位提升到了更高的阶层。

再后来就给人做技术合伙人了。

这些全是运气,如果没有去上海面试那天塞车面试迟到,导致面试我的人都走了,结果只好随便就留下我,也就没有后来了。

4、还要会熬夜,最早的时候,经常熬夜到2、3点,干啥呢?看源代码,把VCL的源代码都看了一遍,到现在代码习惯都是那个时候的古老类库的痕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转转上的耳机是正品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