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力下降到选配助听器一般要经历多长时间?

1)助听器可保护残余听力选配助听器,是目前处理大多数感音神经性和部分传导性、混合性(尤其是蜗性)听力损失的主要手段。助听器的功能是将声音放大,帮助患者利用残余听力能够容易地听到非常微弱的言语声和环境声。

还有的老人会认为对助听器一旦产生依赖,就再也不能摘下来了,听力会越来越差。但其实助听器可以延缓听力衰退,保持原来的言语识别能力。有研究表明,早期佩戴助听器可以保护患者的中枢神经言语识别功能。

(2)听力损失越严重,助听效果越差 很多老年人认为,只要一戴上助听器就能马上听到声音,所以不着急选配助听器。其实不然。

助听器的选配仅仅是解决听力损失问题的一个环节,无论是声音的辨别,还是在嘈杂环境中听取有用的声音,这些能力都需要患者通过听觉康复的适应性训练来恢复。若听力损失过于严重,将增加大脑重新适应助听器声音的难度,从而导致助听效果变差。

所以,如果放任听力损失发展到一定程度,即使最后佩戴了助听器,助听效果可能会很不理想甚至无济于事。因此听力损失要尽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或干预。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 目前全球约有3.6亿人患有残疾性听力损失。

这意味着,他们在生活中耳朵几乎处于很难听到声音,甚至听不到的状态,

但如果能够得到及时、正规的治疗,他们中的大部分人是有机会恢复听力甚至正常生活的。

目前, 佩戴助听器 和 植入人工耳蜗 是听力补偿和重建的主要手段,但很多人在面临这两种选择上,就有点抠脑壳了——

“他们都说戴助听器,撇脱!人工耳蜗还要做手术的嘛! ”

“小手术,哎呀!况且人工耳蜗效果好得多,听都要听得清楚些!”

“我觉得还是选助听器,便宜些,随时可以换新的!”

“你们这种想法就要不得,人工耳蜗安了可以用一辈子,算下来可能还划得戳些。”

今天,我们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郑虹教授来给大家讲一讲,

不管是天生听力不太好的小朋友 ,

还是因为年龄大了听力退化的老年人 ,

或者是耳机听多了、蹦擦擦跳多了引起听力问题的 年轻人 ,

是该选择助听器,还是选人工耳蜗?

听力损失,通俗点说也就是耳朵不好,甚至听不到。

1.为啥子会出现听力损失?

①年龄: 年龄越大,听力就越有可能老化,这叫老年性耳聋 。

②噪音: 长期呆在高频噪音环境下,容易引起听力受损,比如耳机开多大声、酒吧迪吧、KTV的这些声音都是高频噪音 (不管你唱歌走不走音!) ,长期下去真的会 伤耳朵!      

③疾病: 比如慢性耳部感染、传染病、分娩综合征等。 

你们阔能不晓得,我们能听到的声音都是经由外耳、中耳传播至内耳( 这一节相当于是 传声 ) ,内耳把声音变成生物电信号 (相当于 翻译) ,然后通过听神经向大脑发送,随后生物电信号在大脑中被 破译 成声音的。

由于这个工作流程出现问题的位置不同,我们把听力损失分为三种类型:

①传导性听力损失: 病变在外耳或中耳,使声波传入内耳受到障碍,在传声上出了问题!

②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 病变在耳蜗、听神经或听觉中枢,让翻译和破译环节出问题!

③混合性听力损失: 传声、翻译、破译都出了问题!

“医生,我是年轻人不喜欢蹦擦擦也不爱戴耳机,但还是觉得耳朵不好,尤其是在专心耍手机、打游戏、看电视的时候,我妈喊洗碗做家务事这些,完全就像聋了一样,我是不是也听力损失了?”

以下才是听力受损的程度分级表,你们先感受一下:

筒子们,你们看清楚了, 这里面没有哪一条是只对某一些话、某一些词语听不到的,所以,你们只是心头把这些事情屏蔽了而已,二天不要再用这个借口了哈!毕竟你妈妈可能也关注了我们华西伊万公众号的!

“医生,光从分级说的内容,还是不咋个容易发现娃娃、老年人有没有听力问题,毕竟奶娃儿还不会说话,而老年人又没有天天待在一起,还有没有更好识别的方法?”

答: 有,下面是孩子和成人听力受损的常见表现,大家可以仔细对照查看。

在背后拍巴巴掌,娃娃莫得反应;

在背后摇波浪鼓,娃娃不去寻找,或寻找了但发现不了声源;

娃娃曾经尝试发出声音或含糊不清的说话,但现在停止了这类行为;

牙牙学语时期过长,不会使用更多语言表达;对人的声音没有反应,尤其在被抱着的时候;

适龄孩子无法执行简单的命令,比如“穿hai hai 、吃饭饭”,或无法理解简单的指令。

孩子容易沮丧,或有交流中断的经历。

演讲和交流能力落后于同龄人。

严重依赖唇读。就是要紧紧盯到你的嘴巴看,才晓得你在说啥子。

听不见或听不清门铃声、电话铃声、女性或小娃娃说话的声音;

在餐厅、商场等公共场所交谈或聆听有困难;

自己觉得其他人说话咬字不清;

口头禅是“安?安?你再说一遍?”,或经常答非所问;

电视机、手机的声音随时都开多大声;

打电话都没法听清对方在说啥子 (信号正常的情况下哈 );

经常听不到别人在背后喊自己;

在开会或小组讨论时难以听清别人所说的话。

第一步:去正规医院检查和诊断, 拖久了更医不好!

第二步:确诊后积极参与治疗,听取医生的建议尽早进行听力补偿或重建。

为啥子我们一直在啰嗦不管是小娃娃、年轻人还是老年人,一旦确诊有听力损失时,及早治疗呢?

对娃娃尤其是正在牙牙学语的小盆友来说, 越早使用人工耳蜗,孩子获得更佳言语和语言能力的可能性就越大。

如果家长紧到拖,就会让孩子慢慢的丢掉与这个世界沟通的一种方式, 等娃儿听力系统长定了, 想要再次锻炼这种能力的话,需要耗费大量人力、财力,效果也不能保证。

对于成人来说,也是一样的道理。 医得越晚,恢复的可能性就越小。

听力下降不仅会造成生活的不便利,还会让人更加孤独,还会导致反应迟钝、智力衰退。研究表明,听力下降与脑萎缩、阿尔茨海默症有密切关系。

早点干预除了使听力尽可能维持在现有水平不下降或延缓下降时间,更重要的是防止他们脑壳对言语分辨率的下降。

目前来说,针对听力损失的人群,戴助听器和植入人工耳蜗是听力补偿和重建的主要方式。

在以前的概念中,助听器就相当于话筒,把周围的声音都放大,再传到患者耳朵里面。但是现在随着不断发展和进步,已经有可以根据患者听力损失曲线类型,粗略进行分段补偿的数字助听器。

人工耳蜗系统的麦克风接收声音,通过线圈发送到皮肤下的植入体;在植入体处转换成电信号 传输至耳蜗内;再由耳蜗的听觉神经末梢接收信号,并传输至大脑,由大脑将其破译为声音。

那助听器和人工耳蜗到底该怎么选呢?

总的来说是放大传输的声音。对低中频补偿更好,能区分音调和音乐,听到的声音更自然,价格相对较低,但补偿程度有限。

适用于中度及部分重度听力损失。

比起助听器,它省了传播和翻译的环节,只要需要脑壳能破译就行。 所有频段补偿都好,能听到更多声音,语音分辨更容易。但需要通过手术完成植入,价格相对较高。

适用于重度到极重度听力损失,甚至是全聋的患者。

最后,不管是助听器还是人工耳蜗,都是有一定适应情况的,并不是说哪个价格高就好一些,也不是说哪个撇脱就用哪个,大家要根据患者自身病情、经济情况以及医生的诊断和建议下合理选择。

(本文作者为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郑虹教授、戴晴晴医生)

(采访)有一部分老年人佩戴了助听器到外面,可能感觉很吵,这种情况是因为调试调的不好,还是自我感觉?

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助听器因为不同的技术,或者说新一代的技术,可能它的降噪功能更好。

老一代的技术降噪功能不太好的情况下,到嘈杂的环境底下,就会把那些噪声也同样就收集到他的耳朵里去。

一方面他可以用更好的助听器。另外一方面,还有一个习惯的过程。

因为助听器是把外来的声音放大,是没有办法把噪声屏蔽掉的,即便是人工智能化的助听器,也不能够完全的把噪声屏蔽掉。

当然现在有方向性麦克风,还有各种技术,能够尽可能的优化,但依然不能够完全优化。

如果是完全就意味着他失去了很多东西,比方说我们俩现在聊天,如果调的助听器完全针对你,旁边有人叫我的时候,可能就听不到。

但是自然人周围只要有别的声音跟我相关,随时都可以捕捉的到。

有利有弊,技术的进步尽可能的实现自然的一种状态。

(采访)一般大家多久能适应?

不同的人适应能力不一样,这就是一再强调助听器的验配也要尽可能早这样的一个原因。

因为越早各种病变的程度就轻,就更容易去习惯和适应助听器,也就能够从中获益。

反过来从中获益,就能够阻断老年性聋的一个进展的进程,所谓的退行性改变相对来说变得缓慢。

如果是干预的晚了,很多东西都已经变了,那么这时候需要补的东西太多了,甚至都不知道从哪下手。

能够把所有东西补回来,表现出来的就是戴上助听器,实在受不了,要么是太吵,要么根本什么也听不懂。

这就是一个习惯的过程,每个人不一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度听力损失需要配助听器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