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脑科医院是什么行政级别?

【点击查看】2019年度全国二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国家监测分析有关情况的通报(全文+一图读懂)

1月6日,全国二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国家监测分析通报发布。和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相比,二级“国考”没有省份和医疗机构的具体排名,如何让“国考”的数据“说话”,取决于各省市、各二级公立医院对于 “国考”的理解,和接下来的具体行动——

“三大攻坚战”助力医疗机构提质升级

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 阚全程:

河南省自2019年起陆续开展县域中心提质战、电子病历升级战和绩效考核争先战,并将三项工作列为医政医管“三大攻坚战”。通过开展“三大攻坚战”,河南省成功实现全省县域中心和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医疗机构提质升级。

国家启动二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工作后,河南全省322家二级公立医院(综合医院174家、专科医院30家、中医医院118家)参加了2019年度的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参加考核的医院数量占比超过本省二级公立医院总数的80%。河南省内二级公立医院参加全国绩效考核的数量和比例均位列全国前列,正是“三大攻坚战”成功促进省内公立医院医疗水平和管理水平双提升的重要体现。

开展绩效考核争先战。自2020年,河南省二级以上公立医院积极参加绩效考核,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及非公立医院全部参加DRG考核,实现“双考核”全覆盖。通过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找准医院优势在什么地方,短板在哪里,采取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逐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提升医院精细化管理水平,在全省医疗机构中形成了用数据说话、用质量评判、向考核要效益的你追我赶、奋勇争先的氛围。

开展电子病历升级战。将评级达标情况与医院等级评审、三级医院执业登记挂钩,有效的抓手促进了全省医疗机构信息化水平快速提升,为智慧医院建设奠定了基础。电子病历升级战打响以来,省级专家累计行程30128.1公里开展培训、指导、督导等工作,医疗机构参评数量由2018年261所增至2021年669所,三级医院电子病历平均级别从2.57提至3.85,二级医院电子病历平均级别从0.9提至2.65,迈入全国第一方阵。县域医疗中心参评率99.05%,99所达到3 级及以上,位居全国第二。2021年,国家卫生健康委按照工作能力强、积极性高、分级评价五级以上医疗机构数量较多等原则,确定河南等三个省为电子病历应用水平分级评价“一年两评”试点省份。

开展县域医疗中心提质战。河南是人口大省,与发达省份相比,医疗资源相对不足,城乡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在2020年以前,河南县域内无三级医院。将现有的医疗资源提质升级,为河南1亿人民群众身心健康保驾护航,很大程度上依赖县域内的二级公立医院。县医院的服务水平是落实分级诊疗制度的关键环节。河南省委省政府将县(市)人民医院提质升级连续两年纳入省重点民生实事推进,强化政府责任,立足县域内就诊率达到90%这一目标,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制定整体发展策略。通过近两年的建设,105个县人民医院均通过二级甲等医院的评审,34 所完成三级医院执业登记。建成县级三级医院胸痛中心 60 所、卒中中心 40 所、创伤中心 51 所。通过“三大中心”建设,急性心梗患者、脑卒中患者、创伤患者救治效率极大提升,致残致死率明显下降。

定好位,建好基,整好队,用好材

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 朱宏:

定好位,建好“基”,整好“队”,用好“材”,是广东省稳步推进二级公立医院提质增效的四套方针。

定好位,始终将县级医院作为县域居民健康的“守门人”和县域医疗服务体系的龙头医院。

建好“基”,分批拨款,为省内二级公立医院升级“刚需”设备建筑。2017年,广东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的意见》,省财政厅印发《关于财政支持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的实施方案》,各级财政共投入500亿元促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齐短板弱项,进一步提升服务能力。其中,全省共189家综合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院纳入县级公立医院升级建设和县级医疗急救体系建设项目,到2021年底基本完成建设任务。2020年起,广东省财政投入2.85亿元实施县级医院救治能力提升工程,支持57个县的77家公立医院进一步加强急救、传染病检测和诊治、可转换传染病区和可转换ICU等建设,引导县级医院龙头作用充分发挥,通过县域医共体带动全县医疗服务能力整体提升,筑牢防疫第一道关口,推动以县级医院为主的二级公立医院建设达到新阶段。

整好“队”,大力扶持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在开展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年)的基础上,实施广东省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增量提质工程(年),着力解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才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服务能力不强、县域内住院率偏低等问题。同时,印发《关于全面开展医疗卫生人才“组团式”紧密型帮扶工作的通知》,由54家三甲公立医院组团式帮扶78家县级公立医院,并通过人才招聘、引进、培养和技术人员下沉等措施,3年内新增卫生人才3万人,实现县级医疗管理能力和人才技术水平双提升。为持续提高县级公立医院服务能力,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实施县级公立医院专科特设岗位计划,通过聘请300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能熟练诊治专科疾病或熟练掌握专业诊断技术,且对专科发展具有带动作用的优秀人才到县级公立医院工作,有针对性地提升县级公立医院服务能力,使其能够承担常见病、多发病诊疗,急危重症抢救与疑难病转诊的任务,推动县级医院医疗服务能力持续提升。

用好“材”,以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为抓手,进一步整合医疗资源,构建健康广东“顶天立地”大格局。2019年,广东省印发了《广东省加强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实施方案》,并召开全面启动县域医共体建设现场会,全面推动县域医共体的建设。截至2020年底,全省104个县域医共体已全部完成挂牌。在实施县域医共体的70个县中,在县域医共体建立心电诊断中心的有24个县;建立检验中心的有26个县;建立影像诊断中心的有29个县;建立消毒供应中心的有25个县。广东省2020年县域内住院率达85.1%,同比提升1.0个百分点,县域综合服务能力明显提升。

目前,广东省二级公立医院主要存在医院间发展不平衡的情况,尤其是在医院信息化建设方面存在短板。下一步,广东省将从能力建设、补短查漏、加强考核三方面着手,借助绩效考核 “指挥棒”作用,推进省内二级公立医院实现高质量发展。

广东省还将继续强化结果应用,把绩效考核结果纳入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考核指标体系中,并作为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绩效考核、选拔任用公立医院党组织书记、院长和领导班子成员的重要参考;将绩效考核结果作为国家“千县工程”、广东省“百县”工程、对口帮扶等能力提升建设项目重要的评估指标;指导各地将绩效考核结果将纳入医院等级评审的前置条件,引导医院运用绩效考核指标监测数据强化日常管理,优化医院内部管理,实现医院科学管理水平和医疗服务能力双提升。

“1234”推动二级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

重庆市卫生健康委党委书记、主任 黄明会:

2020年,全国启动二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工作。重庆市围绕搭建平台、强化培训、突出重点、运用结果四方面,用“1234”工作法,开展二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

搭建一个平台,完善监管机制

第一步是搭建全市统一的公立医院绩效考核管理平台,实现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全流程、全环节监管。

延伸考核链条。创新将区县级属地化管理职责和权限纳入信息系统,实现“院—区(县)—市”纵向三级管理,打破既定的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扁平化”管理模式,提高二级公立医院参与积极性。

科学制定指标。委托复旦大学、重庆大学及重庆医科大学结合重庆实际,针对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全量指标,研究制定科学实用的300余条评价细则,并按照5:2.5:1.5:1的方式科学分配指标权重。

定期反馈结果。将指标内容融入市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管理平台,系统自动分析评价全市的100余万量数据,定期逐级反馈区县及相关医疗机构,引导医疗机构针对短板指标,及时落实措施提质增效。

强化两类培训,提升业务能力

重庆加强对二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培训,做到“人人知晓、人人掌握”。

开展专项培训。按照“国家级带市级、市级带区级、区级带院级”方式,组建“阶梯式”师资队伍,开展“手把手”专项培训,深入解读考核指标,确保准确填报数据,实现考分“应得尽得”。同时,根据业务板块分块制定培训“工具包”。

开展综合培训。根据对二级公立医院日常监管情况,定期对医疗机构分类分层开展薄弱方向和短板分析,“一对一”制定能力提升培训计划。比如,针对病案首页书写质量差的短板,开展系列业务培训,并与全市“三基三严”“医师定期考核”等专项工作相结合,持续提高医务人员业务水平,提升医院综合实力。目前,全市已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专项培训20余场次,培训量达30余万人次。

紧盯三个环节,严把质量关口

重庆市二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紧盯事前、事中、事后“三个环节”,将质量管理落实到各环节、各方面。

加强事前管理。针对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指标对应的业务数据,组织临床、药学、病案、信息管理等多方面专家,联合商议指标数据的合理区间和逻辑校验值,并嵌入市级绩效考核管理信息系统,防止无效数据和极端数据值的产生和汇集。

注重事中监测。将市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与重庆市医改监测信息平台、重庆市影像云平台、重庆市合理用药监测等系列信息系统“互联互通”,打通“信息壁垒”。同时,针对关键指标、通用性指标的数据产生来源和计算方法,反复对比和求证,防止因“信息烟囱”造成的数据矛盾。

强调事后点评。成立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专家库,待数据完成上报、汇总及关键信息脱敏后实施线上点评,弥补智能筛查无法实现的专业审核,确保数据真实有效。

落实四方应用,发挥考核实效

重庆市卫生健康委联合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医保局等相关部门,建立健全公立医院绩效考核结果运用机制。

设置为前置条件。将公立医院绩效考核结果作为医院级别晋升(二级升三级)、等级医院评审、国家医学中心和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等重点工作的前置条件。市级年度考核总排名、医疗质量板块关键指标排名均达到一定水平的医院,才能申报相关工作。

增添为附加条件。将公立医院绩效考核结果作为临床重点专科、临床重点学科建设的附加条件。市级绩效考核总排名、医疗质量和持续发展板块关键指标排名达到一定水平的医院,才能申报临床重点专科(学科)及不同级别的专科(学科)。

应用于奖励管理。将公立医院绩效考核结果应用于公立医院绩效工资总额核定。国家、市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总排名在一定水平的医院,给予一定数量的人均奖励性绩效,由财政拨付一定数额的一次性奖励经费,并将公立医院绩效考核结果纳入公立医院主要负责人年度绩效考核指标予以重点应用。

应用于考核管理。将公立医院绩效考核结果作为公立医院领导班子成员选拔任用的重要参考,列入公立医院领导班子和领导成员年度考核内容。同时,将公立医院绩效考核结果分别纳入区县政府、区县卫生健康部门年度督查评价内容,纳入省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绩效评价指标予以综合应用。

2019年度二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国家监测数据显示,重庆市的参考医院四大监测板块关键指标均优于全国中位值,近50%的国家监测指标的得分率排在全国前1/4。其中,出院患者手术占比达20.97%、出院患者微创手术占比达14.19%、出院患者三级手术占比达40.19%,专科能力建设分值近70。全市二级公立医院医疗技术和服务水平得以持续提升。

下一步,重庆市将按照国家要求,结合本地实际,继续深化二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管理,以绩效考核为抓手,持续提高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切实保证广大患者就医权益。

从“县级医院强”迈向“县域整体强”

浙江省卫生健康委副主任 俞新乐:

通过对三级与二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指标的对比发现,差异指标主要集中在:手术级别、科研与持续发展等方面,相关指标旨在引导三级医院注重开展高难度诊疗服务,注重科研能力建设,带动区域乃至行业医疗技术进步,目的是将三级医院打造成提供急危重症和疑难复杂疾病诊疗服务为主的区域医疗中心;二级医院则应重点关注常见病、多发病治疗等基础学科能力建设,以加强患者承接能力,推进分级诊疗政策有效落地。

浙江的二级公立医院(综合、专科、妇幼)共有124家,其中二甲医院占六成,主要是县级医院。通过梳理,浙江二级公立医院发展主要有三方面优势:一是保障优势,“省管县”体制下,县一级在财政投入、政策保障等方面拥有较大自主权;二是联动优势,浙江推出的“医学高峰”“双下沉、两提升”、医疗卫生“山海”提升工程、县域医共体等举措,逐步构建了从“城市医院强”到“县级医院强”再到“县域整体强”的发展格局;三是改革优势,浙江通过“三医联动”“六医统筹”协同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持续释放改革红利。

浙江二级公立医院也面临和全国相似的普遍性问题。比如,2019年,浙江二级公立医院医疗盈余率在2%左右,2020年受疫情影响,整体业务收入下滑明显。城市二级医院面临发展瓶颈等。

总体来看,浙江二级公立医院尚需在落实功能定位、优化病种结构、打造特色专科、提高运行效率等方面持续发力。为此,浙江将通过加强债务管理、加大投入力度、完善长效机制等措施,多措并举积极化解医院债务。在所有设区市全面开展城市医联体建设的基础上,着力使城市二级公立医院发挥好关键枢纽作用,向上承接三甲牵头医院优质资源,向下联动带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展。着重从抓好质量安全、提升运行效率、优化人才和学科结构、改善医疗服务等方面,综合运用国家公立医院绩效评价、浙江省医院质量绩效分析(DRG)、医院等级评审等工具,进一步提升二级公立医院综合服务能力。

找准县级医院能力提升着力点

山东省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副主任,一级巡视员 秦成勇:

二级公立医院是医疗服务供给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分级诊疗服务体系中起到上下联通与衔接纽带的作用。县级公立医院更是作为县域医疗服务的龙头,为县域居民提供全方位医疗服务与保障。提升二级公立医院医疗服务能力,是构建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重点任务。

近年来,山东省高度重视二级公立医院综合服务能力建设工作,以县级医院为重点,以能力建设为主线,找准着力点,打好组合拳,实现了二级医院综合能力的快速提升。2020年,全省二级公立医院达到324家,门急诊人次、出院人次分别占到医院服务量的30.66%、31.72%,其中县级医院分别占到医院服务量的26.98%、29.05%。《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十三五”时期县级医院医疗服务能力评估情况的通报》显示,截至“十三五”末,山东省县级医院医疗服务能力基本标准符合率居全国第三位,推荐标准符合率居全国第二位,科室设置率居全国第二位,电子病历应用水平平均级别位居全国第三位。

标准化建设列入综合考核“硬指标”

山东将县级医院能力建设纳入全省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高起点、高标准制定《山东省二级医院标准化建设规划》和《县级医院综合服务能力巩固提升工作方案(年)》,“一院一方案”推动落实,明确了县级医院建设的目标任务和实施路线。

同时,省委、省政府将县级医院,作为各级党委、政府推进卫生健康改革的“硬指标”,持续传导工作压力,为县级医院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按照国家卫生健康委制定的县级医院医疗服务能力基本标准和推荐标准,山东省卫生健康委积极推动县级医院按照基本标准达标建设,按照推荐标准提升建设。遴选部分辐射人口多、发展基础好的县级医院,通过医院等级评价纳入三级医院管理,全省共有49家县级医院参照三级医院管理。参照三级医院管理的县级医院,在获取医保份额、科研项目申请等方面均可享受三级医院政策,激发了县级医院的内生动力。

抓好“点线面”,提升医院“软实力”

抓住“点”,持续提升医疗质量安全。以评审评价和改善医疗服务行动为抓手,持续加强县级医院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全省县级医院一、二级科室设置率和基本技术开展率均达95%以上,推荐标准符合率达到80%以上,所有县级医院全部能够开展微创介入手术。积极推进县级医院与上级医院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实施临床检验“一单通”,互认项目达到10项。

抓住“线”,持续加强重点专科建设。在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中,加大对县级医院倾斜力度,专门设置县域省级临床重点专科项目,全省共建设80个县域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实施“县级医院薄弱专科能力提升工程”,重点加强病理、急救、重症、儿科、妇产等薄弱专科建设,“助强”和“扶弱”双管齐下,有效提升了县级医院专科能力。全面推动“六大中心”建设,所有县级医院均完成至少五大中心建设,卒中患者DNT(从入院到静脉溶栓时间)中位数控制在45分钟以内,比2018年缩短了15分钟。

抓住“面”,持续开展绩效评价。基于卫生统计报表和病案首页,连续7年对三级综合医院住院服务开展基于DRG的绩效分析,2018年起将县级医院纳入绩效评价范围,进行全省排名,推动县级医院不断加强内涵建设。2020年度评价结果显示,收治疾病病种(类目)数量最高的县级医院达1190种,三四级手术占比最高的县级医院已达57.59%。

面向群众需求,面向区域实际

深入开展城乡医院对口支援。以学科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为核心,开展三轮为期9年的城市三级医院对口帮扶县级医院活动;每年组织500名医务人员深入基层一线服务,派驻人员累计超过1.2万余人次;每年遴选200名左右基层骨干人才到省、市级三甲医院挂职研修;从省级医院选派人员到县级医院挂职副院长,采取“组团式”支援方式,全面带动县级医院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2021年投入省级专项经费1600万元,用于挂职研修和驻点服务。

全面推进紧密型医共体建设。以县级医院为龙头全面开展紧密型医共体建设,县级医院在县域内普遍建立统一共享的医学影像、远程心电、远程会诊、检查检验、病理诊断、消毒供应、后勤服务等中心,为医共体内的基层医疗机构提供一体化服务。

下一步,山东省将发挥好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指挥棒”的作用,进一步健全政策措施,扎实推进二级公立医院持续健康发展。一是切实增强公益属性。二是持续强化内涵管理。全面开展二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完善绩效考核指标和评价体系,重点考核质量安全、运营效率、持续发展、医患满意度等维度,引导二级公立医院转变发展方式,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三是全面提升专科能力。引导二级公立医院明确功能定位,面向群众需求,面向区域实际,开展专科服务能力建设。县级综合医院重点发挥县域中心作用,牵头县域医共体建设,全面提升县域医疗服务整体水平。城市二级公立医院以有效衔接三级医院为方向,加强慢病管理、康复服务等专科建设,增强社区服务能力。

架好实现分级诊疗的桥梁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副主任,一级巡视员 宋世贵:

以县级医院为主的二级公立医院连接着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和城市优质医疗资源,是实现分级诊疗的重要桥梁。近年来,四川省紧紧围绕“三个聚焦”,强化实现“三个提升”,推动二级公立医院落实公益性,改革完善医院运行机制和医务人员激励机制,提高医疗服务能力、质量安全水平和运行管理效率。

围绕“三个聚焦”,为医院管理塑造潜力

聚焦考核支撑,形成改革合力。印发《四川省二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工作实施方案》,坚持公益性,调动积极性,引导二级公立医院落实功能定位。在省级平台新增二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模块,实现与国家平台互联互通。加强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化建设。根据年度医改任务和重点工作,动态调整省级考核指标。建立健全医院自控-市州主控-省级总控三级质控机制,对绩效考核指标数据要素、过程和结果进行全覆盖。

聚焦质量安全,保障发展活力。将各市(州)国家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信息系统上报工作纳入省级政府质量强省工作考核指标。印发《四川省医疗服务与质量报告》,引入DRG组数等评价指标,着重分析医疗机构的短板、弱项,总结医疗服务与质量亮点,对二级以上医疗机构综合实力进行官方排名。

聚焦薄弱专科,提高服务动力。起草《四川省“十四五”临床专科能力建设规划》,按照70万常住人口数量科学划定地区临床重点专科数量,适当向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倾斜。按照重点支持县域内发病率和近3年来县外转诊率排名前10位的疾病病种和加强贫困县内、外、妇、儿等主要临床专科建设原则,确定重点专科建设范围。

积极争取省级财政经费,统筹对口支援、健康扶贫、分级诊疗等多方医疗服务与保障能力提升补助资金,按照每个专科给予10万元建设引导资金原则,加大对县级医院专科建设投入。

印发《四川省县级医院临床重点专科建设成效评估标准(通用版)》,明确医院提出验收申请、市(州)统一审核、省级组织专家验收的工作流程,开展县级医院临床重点专科能力建设评估和验收,将各市(州)卫生健康行政部门申报和验收结果进行通报和公示。

实现“三个提升”,为医院发展赋能增效

医疗服务能力显著增强。目前,全省共启动175个县级医院临床重点专科、440个扶贫攻坚贫困县县级医院主要专科、90个深度贫困县县级医院临床重点专科、37个深度贫困县县级医院薄弱专科建设,累计投入省级财政资金2.59亿、中央财政资金0.74亿。2019年全省二甲和二乙公立医院DRG组数分别增加至710组、662组;CMI值分别提高到0.69、0.67,时间消耗指数和费用消耗指数持续下降,重大疾病诊疗水平持续上升、学科设置不断优化、人才队伍不断夯实、科研能力明显提升。

医疗质量水平持续提高。目前,全省已分别建成省、市、县三级医疗质控中心54个、884个、2886个,覆盖临床主要专业和二级专业。全省二级公立医院医疗质量管理部门配备的专职人员数持续增加,2019年超过全国12.06的平均水平,手术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风险组病例死亡率分别下降至2019年的0.38和0.01。

运营管理效率不断提升。2019年,全省二级公立医院医疗盈余率提高到2.05%,资产负债率维持在合理的范围(38.02%)。医疗收入增幅中门诊和住院病人医药费用涨幅分别为4.30%、3.86%,增长势头有所抑制。病床使用率提高至93.90%,平均住院日下降至9.72。全省县级医疗机构医师日均担负诊疗8.66人次、住院3.32床日,增速显著放缓。人员经费占比增加至47.65%,医疗服务性收入占比增加至33.94%,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进一步体现。

发挥绩效考核评分标准导向作用

受地域社会经济水平影响,各地二级公立医院发展不平衡矛盾突出,西部地区明显落后于东中部地区、专科医院水平普遍低于综合医院。因此,建议围绕二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政策和指标体系解读,病案和财务数据质控,绩效考核平台使用指导、常见问题和注意事项,绩效考核经验交流等内容,分片区、常态化开展培训指导,为全国二级公立医院搭建高水平、广角度、多层次交流学习平台。

国家二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28个三级指标均为定量指标,其中监测指标达21个,建议国家平台研发决策分析功能,强化量化考核理念,通过对定量数据的分析和质控,帮助行政部门和参评医院抓取数据信息,分析发现问题。同时,考虑到国家平台从各类信息系统采集的相关数据量大,为确保绩效考核数据的准确性、科学性,应保证考核数据自动生成、不可更改,减少数据填报过程中的人为干预因素。

为激励二级公立医院积极参与绩效考核工作,发挥绩效考核评分标准的导向作用,建议国家卫生健康委在制(修)订二级公立医院考核指标评价标准时,基于横向与纵向比较相结合的评分原则,尤其是对于监测指标,可以根据医院横向比较排名、纵向增(降)幅设置权重得分,确保考核指标在合理区间范围内浮动。同时,为使各省在对二级公立医院进行全面考核时对表、对标,保证考核结果的客观性和可比性,建议国家对评价标准或评价原则进行内部共享。

打好县域“主战场”攻坚战

云南省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局长、二级巡视员 黄兴黎:

云南省二级公立医院主要集中在县(市、区)一级,是县域医疗服务体系的龙头,是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落实分级诊疗制度、构建县域医共体等工作的主战场。云南省按照“县级强、乡级活、村级稳、上下连、信息通”的模式,深入推进二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

根据国家相关文件,云南省卫生健康委印发《云南省二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工作实施方案》,全面启动二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工作,明确由省卫生健康委主导,各州市卫生健康委配合,统一对参加考核的二级公立医院开展考核,考核结果由省级和各州市统筹应用。

2019年,云南省组织全省132所二级公立医院(131所综合医院、1所专科医院)参加了绩效考核工作,包含所有县级二级综合医院。

大数据平台打好数据支撑基础

坚持信息化支撑,加强数据质控,保障绩效考核信息上报质量。云南省从2015年开始搭建“云南省医院质量管理与绩效评价平台”,要求全省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对接上报病案首页及相关信息,引导全省医疗机构应用大数据平台进行精细化管理,使医疗机构病案首页质量得到大幅提升,为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工作打下数据支撑基础。

截至2021年12月,有1797家医疗机构上报了病案首页数据和门诊信息数据,涵盖了云南省所有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和大部分乡镇卫生院。此外,在国家考核指标体系基础上,云南增加了政府公益性指令任务、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有关指标作为省级监测指标,明确指标权重,提升考核的针对性和精准度。

在医疗机构上报数据的省级审核中,云南省充分发挥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工作组的作用,将优化绩效考核方法作为工作重点,根据需要动态调整评分细则,制定《云南省二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评分细则》,对绩效考核平台上报数据进行质控,开展省级评分和结果分析等工作。同时,委托云南省医疗服务质量评估中心对各医院绩效考核数据填报进行督促和指导,动员医院全员参与,为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工作提供有力组织保障。

分析考核数据,健全结果应用

通过分析绩效考核的结果,发现二级公立医院在医院管理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一是部分医院重视程度不够,没有真正理解绩效考核在医院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数据上报审核不够严谨、流于形式;二是部分绩效考核信息填报人员对指标理解不到位,对指标计算方式不熟悉,导致个别指标明显异常;三是部分医院的信息化建设滞后,数据无法充分整合、共享,绩效考核数据收集、传输、汇总和分析的及时性和准确性不够。

在结果应用方面,云南省将参照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结果运用,建立二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信息和结果共享机制、激励约束机制,合理运用绩效考核结果。指导各州市将绩效考核结果与公立医院绩效工资总量及主要负责人薪酬水平挂钩,绩效考核结果作为选拔任用公立医院党组织书记、院长和领导班子成员的重要参考。将绩效考核作为推动深化医改政策落地、将改革政策传导至医院和医务人员的重要抓手,通过深化改革破解体制机制问题。

开放更多权限,增强考核时效

对于二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建议国家继续加大绩效考核工作培训力度,有针对性地就绩效考核系统操作、病案首页上传、绩效考核指标解读等内容对卫生健康行政人员及医疗机构进行培训,以便能正确操作系统、准确上报数据,提升相关工作效率。

建议增加省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数据统计、分析、批量下载、多渠道信息检索等功能权限,从而提升省级数据审核和质控能力。建议加快绩效考核数据的分析和结果反馈,于每年6月前完成上一年度国家监测指标评价工作,增强绩效考核的时效性,以便各省加强对绩效考核结果的运用和医疗服务的改进,切实提高医疗服务能力和运行效率。

让区域性医疗中心成为中坚力量

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处处长 吴宏:

二级公立医院在上海市三级医疗服务体系中,具有承上启下、满足市民家门口医疗服务需求的作用。目前,上海市区属二级公立医院共计101家。2020年,上海市二级医院门诊量4446.8万人次,占全市门诊量比例约为18%;床位4.63万张,占全市医院总床位数约为32%;出院患者人次数116.51万人次,占全市出院患者人次数比例约为24%,平均住院天数15.23天(以二级综合为例,因康复养老平均住院天数可达100余天)。二级医院医务人员有4.39万人,占全市医务人员比例约为16%,高级职称人数3616人,占二级医院医务人员比例约为8%。

2019年,重点围绕“优化医疗资源布局、创建区域医疗中心—深化分级诊疗体系”这一主题,上海市副市长宗明开展了相关调研,深入了解提升区级医院医疗服务质量效率的实践经验、存在问题和意见建议,明确了区域性医疗中心建设重点和目标,提出了工作思路和改革举措。

基本设想是:用3年左右时间,选择一批有条件的区级医院,建设成为布局合理、标准统一、定位清晰的区域性医疗中心,成为上海市分级诊疗体系的中坚力量和医联体的核心单位,建成老百姓“家门口的好医院”。对不具备条件建成区域性医疗中心的区级医院,将引导其转型,重点发展老年护理、康复等。

2019年10月,上海市发布《关于提升区域医疗服务能级完善分级诊疗制度的实施意见》,同时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制订了《上海市区域性医疗中心医疗服务能力标准》和《上海市紧密型医联体评价指标体系》两个配套文件,形成了“1+2”政策体系。

具体方法包括,对于承担区域性医疗中心职能的区级医院,上海市各区政府落实建设主体责任、加大财政投入;对支持区级医院承担区域性医疗中心职能的市级医院,区级医院向市级医院支付适当的管理费以及向短期派驻的医务人员支付适当的劳务费。市相关部门根据服务需求和能力,支持加强医疗资源配置;市级医院向区级医院派驻管理人员和学科带头人,要优化高级职称岗位结构比例和医师职称评审条件。

通过调布局、建新院、促转型等,完善区域医疗服务体系。布局调整:虹口区启动彩虹湾医疗中心建设,第四人民医院迁建彩虹湾地区,迁建虹口区精神卫生中心和江湾镇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至江湾医院地块,江湾医院向康复功能转型。徐汇区启动了南部医疗中心建设,迁建徐汇区中心医院并与大华医院合并,满足徐汇南部地区治疗、康复医疗服务需要。建造新院:近年来,嘉定区江桥医院、新华医院长兴分院两家二级综合性医院陆续开诊。转型发展:目前,已有位于黄浦、静安、杨浦、宝山、松江等区的6家二级综合医院转型为康

加强三级医院对二级医院的支撑,建设紧密型医联体。上海市已建设55个区域医联体。三级医院积极与二级医院建立协作机制,发挥管理输出、技术输出核心职能及对二级医院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上海市还由专科医院或市级医院优势专科牵头,组建专科医联体,提升二级医院专科服务能力。探索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进一步做实医保结余资金留用机制。

目前,上海市已建设43家区域性医疗中心,其中23家是二级医院。各医院按照相关标准的要求,全面加强临床学科建设,重点强化胸痛、卒中、创伤、儿科和孕产妇救治能力。

二级医院基本实现“国考”全覆盖

2019年度,上海市纳入全国公立医院绩效考核的38家二级医院(不包括中医类医院)均为二级综合医院。2020年度,因9家二甲综合医院升为三级乙等综合医院,因此,纳入“国考”范围的共有29家二级综合医院。自2021年度起,除个别处于转型期的二级医院之外,上海共有66家二级公立医院纳入“国考”范围,其中包括6家企业医院,已基本实现考核全覆盖(以上数据未包括中医类医院)。

如何通过二级医院绩效考核引领二级公立医院发展?上海的主要做法包括,加强“国考”培训。根据国家要求,结合上海市实际,上海对本市2020年度二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指标体系进行了修订完善,将低风险组病例死亡率、次均费用增幅、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等“国考”指标纳入上海市二级公立医院考核指标体系,考核指标更全面,公益性导向更突出。此外,开展了2020年度二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工作。考核结果将用于核定二级公立医院绩效工资增量调整水平。明确各家医院同级同类医院排名,并将以区为单位反馈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报告。待“国考”成绩反馈后,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将指导各家二级医院加强分析,针对考核中反馈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改进。

“夹心层”要找准发展方向

上海优质医疗资源丰富、地域面积狭小,三级医院服务半径与二级医院高度重合,居民习惯于首选三级医院就诊,使得二级医院发展受限。二级医院客观存在着功能定位模糊、服务能力不足、人才流失、与市级医院合作协同性不高等困难。同时,上海中心城区的二级医院与郊区的二级医院的发展存在差异。

总体来讲,中心城区的二级医院,受三级医院尤其是市级医院的影响更大,尤其是二级综合医院,发展形势尤为严峻。上海已有6家二级综合医院转型为康复医院,还有部分医院增加了老年护理功能。近年来,随着上海经济、人口、产业的外展,郊区尤其是人口导入区的二级医院发展较好。2020年,上海市9家“二升三”的二级综合医院,有6家来自于浦东、闵行、松江等人口导入区。

下一步,上海将继续指导城市二级综合医院发展特色专科,走“大专科,小综合”的发展路线,增加居民就医“粘性”。继续鼓励发展困难的二级综合医院转型发展补齐资源短板,如转型为康复医院;规模较小的,可以考虑与社区医院合并发展;或转型为老年护理等老年型医疗机构。同时,指导城市二级医院依据自身定位,进一步密切其与上级医疗机构的合作,建立统一高效的紧密型医联体组织模式,加强整合型、连续性医疗服务体系建设。通过评估把符合要求的二级医院纳入上海市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体系,推动上海市二级医院良性发展,进一步优化上海市医疗服务体系。

质量管理是医院发展的生命线

河南省中牟县人民医院院长

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是公立医院发展的“坐标系”,2019年开展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工作以来,中牟县人民医院以绩效考核为抓手,夯实基础,狠抓管理,促进医院高质量发展。

以医疗质量和持续发展为切入点

为保障绩效考核工作的顺利进行,医院成立以院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制定《中牟县人民医院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实施方案》。结合自身发展,以医疗质量和持续发展为切入点,将“国考”和日常考核相结合,使日常监管与年度考核互补,不断完善医院制度管理,有效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运行效率。

组织全院职能科室负责人共同学习《国家二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操作手册》。院领导组织召开沟通协调会,对考核工作进行全面细致梳理,提高认识、狠抓落实,将28个三级指标考核指标进行分解,责任分工,逐一落实,确保绩效考核工作落到实处。

定期召开绩效考核工作推进会议,院领导班子全部参加,听取绩效考核工作情况,深入剖析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根源,落实整改措施,确保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工作顺利推进。

“科室质量分析会”帮扶指导

一直以来,中牟县人民医院注重以质量安全为核心,建立专家治院机制,健全医疗质量与安全制度。

成立以院长为主任委员的医院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下设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等23个专业委员会,建立专家治院机制,不断完善监管范围,不漏死角。每半年组织召开各管理委员会会议,研究解决本领域相关质量问题,提出改进方案,发挥专家治院作用,为医院决策提供支持。

细化质量管理模式,加强科室管理,注重质控员队伍建设,将“科室质量分析会”纳入综合目标考核,规范议程、议题、会议记录及PPT模板。对各临床科室的质控管理实行主管院长及主要职能部门分包制,参加科室晨交班和质控分析会议,随时关注科内医疗质量情况。

每月对综合目标考核排名在后三位的科室,由质控科组织召开科室质量分析会,院长带领各主管院长及相关分包科室人员共同参加,深入临床一线,指导科室运用PDCA(计划、实施、检查、行动)、平衡积分卡、品管圈等管理工具,追踪上月重点问题整改成效,对本月存在问题进行原因分析,制定切实可行整改措施,交办下月重点改进项目,实施闭环管理。

在2021年3月份的考核中,医院骨一科综合排名倒数第一。通过分析,发现该科室存在较为严重的围手术期预防用药不合理问题,对此,药学办对该科室围手术期合理用药知识再培训,同时与科主任配合加强围手术期合理用药的督导检查,及时沟通反馈,进行必要的用药干预。经过一个月的针对性提升,2021年4月份该科室围手术期预防用药不合理的问题得到明显改善,其中药物选择不合理率由2.7%降至0%、用药时机不合理率由5.41%降至1.61%、用药疗程不合理率由24.32%降至12.9%。在当年4月份的综合目标考核中,该科室综合排名上升7个名次。

推进“三中心”建设,三四级手术占比提升

卒中中心、胸痛中心、创伤中心这“三中心”的建设是近年来中牟县人民医院着力开展的一项工作。卒中、胸痛以及各类创伤发生率高,且一旦发生救治,时间非常紧迫。如何有效整合现有医疗资源,构建快速、高效、全面的急危重症救治体系,提高救治水平和效率,是“三中心”建设过程中所面临的最大挑战。

启动“三中心”建设之初,医院没有掌握介入技术的医生,于是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南省人民医院等医院开展合作。一方面,由上级医院选派专家团队进驻医院开展诊疗、教学工作,另一方面由医院选派医生到上级医院进修学习,逐渐培养出自己的医生团队。病房建设方面,急诊重症监护病房(EICU)于2019年1月投入使用,EICU与急诊科相邻,实现了“院前急救—院内急诊—EICU”一体化。于2020年成立独立的急诊外科,建立了急诊科、急诊外科病房、EICU、综合ICU一体化的一站式服务体系,做到创伤患者院前急救、手术、重症监护等一条龙、多学科的救治。

2015年6月医院成为全国首批卒中中心,目前已独立开展“神经血管介入”“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动脉瘤夹闭”等高难度神经科手术,大大降低脑卒中患者外转率。2017年9月通过国家胸痛中心认证, 2020年心梗患者导丝通过时间最短21分钟,平均时间为60分钟,大大提高了抢救成功率,显著降低了高危胸痛病人的死亡率。2021年3月份通过河南省三级医院创伤中心验收。“三大中心”均设置了“一键启动呼叫”系统,实现了从“病人等医生”向“医生等病人”转变,将急危重症患者的死亡率大大降低。

2021年6月,医院通过了三级综合医院执业评审现场验收。目前正在建设急诊、介入手术、重症监护在同一区域的“三位一体”大型急救中心。建成后,急救中心会行成一条高效、快速、流畅的急危重症患者救治绿色通道,为全县人民健康提供有力保障。

浙江省德清县人民医院院长

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人民医院是浙江省德清县武康健康保健集团医共体牵头医院,2005年通过浙江省二级甲等综合性医院等级评审。医院核定床位800张,设22个住院病区、40多个医疗及医技科室。目前,医院的15个重点学科中有8个达到三甲技术水平、5个达到三乙技术水平。呼吸内科、心血管内科为浙江省县级医学龙头学科,急诊科为市级医学重点学科。胸痛中心、卒中中心、高血压达标中心通过国家资格认定。目前,医院正全力备战浙江省第四周期等级医院评审。

作为浙江省首批参加二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单位,在二级公立医院多维度指标考核体系引导下,德清县人民医院改变了传统的医院管理模式,从单一的管理思维,拓宽到整体的、多维度思维去加强管理。通过学习、培训、指标分解,医院各层级管理者不仅要掌握二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体系,还需熟悉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指标,找短板、补差距。

完善医院管理制度。医院修订医院各类管理制度531条,医疗质量指标177个,成立26个管理委员会并定期召开会议,研究医院管理存在的问题并落实改进措施,构建科学、高效、规范的医院内部管理机制。

加强医院综合监管。建设全省首批医保行业自律示范点。强化行业自律、规范执业行为、建立问责机制,减少医保基金不合理支出。医院住院均次费用、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等指标,均处于全省同级医院前列,实现医保基金平稳、医院良性运营、群众就医负担减轻的三赢局面。

重视医院信息建设。搭建信息化集成平台,启动全员人财物一体化平台建设(HRP),完成县乡一体化全科教学平台(教共体),同步开展线上线下全科教育,建立DRG支付、考核、监管体系。依托行迪精细化管理系统助力医院管理。5年来信息化建设累计投入近6000万元。依托大数据分析定期研究医院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落实精准整改。逐步实现医院数字化、专业化、精细化、科学化管理。

制定科学的绩效考核方案。结合二级公立医院考核指标体系,制定以DRG、KPI、成本核算为核心绩效考核体系,临床一线与工作量、工作质量、难度系数、风险程度等指标挂钩,通过考核主动规范诊疗行为。

发挥医联体医疗资源优势。依托省级医院优质医疗资源,积极发挥上级医院在人才培养、服务能力、危急重症诊治等方面的引领带动作用。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建立全国首个教共体,创新全科医生教育培养模式。加强学科建设和五大中心建设,邵逸夫医院选派心血管内科、神经外科、泌尿外科专家驻点帮扶;普外科、内分泌等15个专科定期派遣专家下沉医院开展坐诊、查房、手术等,建立双向转诊、远程会诊系统。群众可在家门口享受省级医院优质医疗服务。

用好二级医院发展“指南针”

浙江省武义县第一人民医院院长

随着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工作在三级、二级公立医院次第开展,考核工作已经逐渐内化为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原动力。在二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工作开启后,浙江省金华市武义县第一人民医院就严格对照考核标准,逐条分析指标,以考核促发展,以考核促提升。

为保障绩效考核工作顺利进行,武义县第一人民医院由质管办牵头,抽调医务科、护理部、财务科等部门工作人员,组成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工作小组。工作小组组织相关人员学习国家二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操作手册,深入了解各项指标含义,并将各项考核指标进行任务分解,以任务清单形式下发至各相关部门,制定工作任务完成时间节点。各部门分工合作,按照既定责任及计划有序完成本次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任务。

2018年8月,医院完成整体搬迁。借着整体搬迁的契机,医院投入1200万元左右加强信息化建设投入。建立了医技集合预约平台,医生只要在办公室就可以完成患者b超、CT等医技检查的精准预约,简化预约流程,方便患者就医;建立HRP(医院综合运营管理系统),将医院人、财、物管理系统打通,方便部门间的沟通,推进医院运营管理更加精细化;建立医联体、医共体线上诊疗平台,实现医疗服务省、市、县三级联动,推进医疗服务同质化管理,充分利用优质医疗资源为武义百姓提供更好的服务。

在成本控制方面,通过信息化、精细化管理节约人力、降低能耗,控制医院成本,调整医院收入结构,提高医院收入的含金量。医院医疗服务收入占比从2018年的29.60%上升到2020年的35.03%;2021年1月至10月,这一指标达到了35.5%,医院医疗服务收入占比逐年上升。

在医院管理方面,医院以患者质量与安全为核心,制定《员工语言行为规范手册》《医院质量管理评价标准》等规章,同时严格落实医院委员会制度,为各块医疗质量安全把控,以制度管理促发展;制定科室目标考核方案,通过下达指标进行科室目标考核及绩效考核,明确医院重点学科及各学科发展方向,以制度考核促管理,确保绩效考核工作落实落地;通过医嘱点评,合理用药监管,规范医院用药情况,促进临床合理用药;通过临床药师指导,掌握临床用药动态,提前杜绝不合理用药情况发生。

此外,在绩效考核备考过程中,医院积极加大人才培养经费投入。2021年,医院人才培养经费投入占比达1.05%。医院制定了潜力医(药、技)师培养方案,围绕管理能力、教学和科研能力、综合素质与交流互动等方面,有针对性地培养一批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年轻临床业务骨干。

积极申报市级“312”人才、省级医坛新秀等,申报成功后给予一定的培训学习经费。鼓励临床医务人员积极参加培训交流,推动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临床业务骨干梯队。针对护理人员,医院也制定了护理骨干培养方案,通过科室轮岗、系列培训、外出进修等方式,为临床有计划、有重点地培养一批同时具备护理管理能力和教学能力的护理人才。同时,医院不断强化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为医院发展强基筑防。

回顾上年度绩效考核工作,在考核的自评过程中,医院部分指标数据的获取及数据准确性方面还存在问题。对于基层医院来说,病案专业编码人员紧缺、病案室建设投入不足,编码质量参差不齐,这些因素可能导致数据准确性欠佳。对于部分需要从国家或省级平台获取的数据,这些数据的具体情况医院都无法知晓。此外,建议在指标考核操作手册发布的同时,也配发二级医院相关指标计算用到的目录标准。如微创手术、三级手术目录等。

二级医院仍然在引进人才、留住人才方面存在一定困难,近3年来,医院医护药技人员数量呈逐年增加趋势,但优秀人才外流现象每年都在发生,对医院人才梯队建设产生了不利影响。呼吁相关管理部门能够有针对性地加强基层医院人才队伍建设,补齐病案专业编码人员。积极开展基层医院病案专业编码人员培训,提升基层医生专业能力。加大二级公立医院专业技术人才招录,促进基层医院技术研发能力。

“三借助力”提升县医院专科能力

广东省阳江市阳西总医院人民医院院长

近年来,广东省委组织部、省卫生健康委出台了一系列医疗强基政策,推动基层医院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阳西总医院人民医院(以下简称县人民医院)把握省级医院帮扶契机,“三借助力”。借助上级医院专家帮扶机遇解决技术难题;借助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实现医疗质量同质化;借助医共体建设契机,发展重点专科。

提高技术水平,发展重点专科

县人民医院成立了上级医院专家工作室,请专家定期在诊室坐诊。目前,已有省市级15家医院20多名帮扶专家长期驻点医院,确保每一个专科均有一名省级三甲医院专家作为学科带头人驻点帮扶。

上级专家的到来除了手把手地教本院医生查房、做手术等之外,还带动了整个医院人才、科研的发展,对整个医院的学科建设起到了很大的助推作用。在省级医院专家的帮扶下,医院成功引进了一批硕士研究生,博士工作站落地运行,专科技术水平得到质的提高。关节置换、心脑血管造影检查、支架植入及肿瘤介入治疗等高难度技术的开展,填补了地区空白,让老百姓足不出县就能享受到高质量的诊疗服务。

2017年,阳西县按照“一家人、一盘棋”的理念,整合县级3家公立医院、8家镇卫生院和138个行政村的所有卫生站组建成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成立了独立法人、独立账户的阳西总医院。为减少县级医院重复投资和恶性竞争,节约有限的医疗资源,阳西总医院对县级医院功能定位进行了调整,借助医共体建设契机,发展重点专科。

其中,县人民医院作为牵头医院,主要是发展优势重点专科,提高重病大病救治能力。为此,县人民医院结合医院专科优势,把泌尿外科、骨科、普通外科、脑科中心、心血管内科等定位为医院重点专科,在政策、人力、物力上予以倾斜,以重点专科发展带动医院学科全面发展,不断提高专科建设水平。

医共体组建以来,县人民医院新增临床医技专科10个,新增市重点专科5个;2019年入选国家全面提升县级医院综合能力名单;2020年三、四级手术量占比达56.6%,增长178%;2021年,阳西总医院人民医院达全国县医院能力推荐标准。

为逐步实现医疗服务同质化,阳西总医院以县人民医院为依托,组建了若干资源共享平台,加强对全县卫生技术人员培训,实现医疗质量同质化。目前,共组建临床医疗共享中心13个,包括急救中心、胸痛中心、卒中中心、麻醉中心、肿瘤防治中心、感染病防治中心、甲乳疾病防治中心、内镜诊疗中心、高血压防治中心、糖尿病防治中心、眼病防治中心、耳鼻喉疾病诊疗中心、口腔疾病防治专业组,实现医疗资源共享;组建检验检查共享中心5个,包括B超远程诊断中心,病理远程诊断中心、心电远程诊断中心、影像远程诊断中心、医学检验中心,推动县域内检验检查服务同质化;组建物资保障共享中心2个,包括消毒供应中心、物流配送中心,保障区域内医疗物资的供应;成立健康管理中心,对全县公共卫生服务统一管理,调动全县所有医护人员参与公共卫生服务的积极性,真正做到公卫服务“三融合”。

建立考核机制,提升运营能力

医院还从绩效考核、运营优化等方面推广精细化管理理念。

建立科学考核机制,促进医院平稳快速发展。成立医院综合质量考核办公室,每月对科室进行综合质量考核,把控制医疗费用增长和提高服务质量、社会满意度等作为主要量化指标,引导医院将收入向临床一线、关键岗位、业务骨干倾斜。

四年来,县人民医院人力资源支出从34.19%提高到41.7%,在职员工年均收入约14~15万左右,“能者多劳,多劳多得,技术养廉”的分配激励机制得到以建立,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得到了充分调动。同时,医院还定期邀请上级医院管理专家,加强对医院管理人员培训,项目管理等一系列科学管理工具的掌握,用数据说话,对问题进行根因分析,进一步促进了学科发展。

降低医院成本支出,提升整体运营能力。加强成本核算,严控药占比和耗材比,让科主任成为科室成本控制的第一责任人,把成本控制情况纳入科室每月绩效考核,与科内全体员工当月绩效挂钩,让科室自觉参与医院成本控制。随着医院整体运营能力的提升,医院精细化管理不断规范和完善,医院运营成本得到了有效减低。四年来,医院药占比(药品支出占医疗业务支出)下降了12.74个百分点;医院可支配资金达医疗服务收入的57%。

阳西总医院人民医院经过几年的内外改革,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效,也存在一些困惑,如: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的责权利问题;医院精细化管理的需要与人才素质较低、人才总量不足之间的矛盾问题;以及医保总额包干结余资金支付及使用等问题,尚需探索。建议上级部门进一步明确卫生健康部门与医院,以及医院党政主要领导间的权责清单,理清双方各自职责;继续加强对基层人才的支持力度,借助乡村振兴政策,引导更多优秀毕业生回乡、返乡工作,有效解决基层人才不足的难题。

对标考核指标,提升核心能力

重庆市忠县人民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

自2017年忠县人民医院整体搬迁以来,医院围绕“党建引领、制度建设、能力提升、服务改善、县域发展”等方面,结合实际整合资源,突破创新。2021年底,医院接受重庆市卫生健康委现场复核,基本确定升级为三级综合医院。作为由二级公立医院迈向三级公立医院的奋斗者,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工作是提高医院医疗服务质量、规范医疗服务行为、加强医院内部管理的指挥棒,指引着医院改革与发展的方向。

人才立院科教兴院专科兴院

坚持人才立院、科教兴院、专科兴院,是忠县人民医院提升核心能力的基本做法。

引进成熟紧缺型人才17人,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等医院深度合作。同时,有20余名市级专家定期挂职支医。培育高级职称126人,市级学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2人、委员43人,明确专业技术人员晋升主治医师以上职称必须到上级医院进修,学科带头人后备人才、青年骨干选送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等名三甲医院深造。保障人才培养、科研奖励经费每年不少于200万元,鼓励参加各类“行业比武”,多次在全市“三基三严”大比武、临床检验室间质量评价、放射好医生读片大赛、卫生应急技能竞赛等活动中夺得好成绩。

开展冠脉支架植入、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支架植入等新技术新项目200余项,诊疗项目和诊疗技术达县级医院医疗服务能力基本标准100%、推荐标准91.3%。立项重庆市卫生健康委医学科研项目、忠县科技局科技项目共55项,获评国家专利33余项,发表学术论文270篇,出版书籍15册。带教重庆市三峡医药高等学校等院校医学生年均300余人,医院被遴选为重庆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全院在岗卫技人员继教学分达标率在99%以上。

开设一级诊疗科目26个、二级诊疗科目23个,创建市级临床重点(特色)专科7个、县级临床重点(特色)专科20个,加入市级三甲医院专科联盟24个。建成市级卒中中心,在建区域胸痛中心、创伤中心、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危重儿童和新生儿救治中心。

医院信息化建设年均投入占比达医院业务收入的7%以上,并引入智慧导航、预约诊疗、移动医护等系统,获评“智慧医院”四级。

医院联通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远程会诊中心,覆盖全县中心卫生院,让患者足不出镇获得北京专家“面对面”会诊。联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等三甲名院,推行市—县—乡多学科联合诊疗。邀请重庆市医学会等行业组织,开展适宜技术推广的基层行活动。

医院牵头25家乡镇卫生院组建县域纵联医共体,通过“4+1对n”包干负责、“1+5”工作指导、“八联”互动机制,落实“医通、人通、财通”目标,有力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保障县域内就诊率保持在93%左右。

医院承建忠县远程心电、影像、检验、病理、会诊“五大中心”,实现“乡镇检查、县级诊断、结果互认”,惠及群众20万人次,促进了基层首诊。建立县域集中消毒供应中心,承担全县医疗机构医疗器械消毒灭菌工作,确保医疗安全。建立县域120调度指挥中心,对全县39辆救护车进行调度,月均调度800余车次,10秒摘机率93.36%,3分钟出车率97.39%。建立县域儿童康复中心,开展的四个病种通过重庆市残联评定。建立处方前置审核系统,促进医共体内合理用药,规范慢病上下用药衔接。畅通双向转诊平台系统,县—乡医疗机构实现系统内病历查阅,方便连续就诊。

通过多措并举落实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指标,医院医疗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各项指标持续向好。一是诊疗总人次、出院人次、住院床日、三四级手术占比、微创手术占比、基本药物采购金额占比、省级室间质量评价临床检验项目参加率和合格率等指标稳步提升;二是药占比、手术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出院患者平均住院日、抗菌药物使用强度、重点监控高值医用耗材收入占比、万元收入能耗占比等指标持续降低;三是电子病历应用功能水平达四级,收治病种数量达2022种,手术操作种类达648种,单病种质量管理39种,上报率达95.00%;四是人员配备更加完善,麻醉医师占比5.64%,儿科医师占比5.01%,重症医师占比2.19%,病理医师占比1.56%,中医医师占比9.40%,均高于全国三级医院中位数。

编辑:孙梦 刘也良 宁艳阳 连漪 王祎然 王依依

日期: 00:00 来源:烟台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烟台市基本医疗保险异地就医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进一步加强基本医疗保险异地就医管理,规范异地就医办理程序,根据《烟台市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实施办法》、《烟台市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实施办法》(烟台市人民政府令第138号)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市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的异地就医管理、经办和服务,适用本办法。

第二章 异地就医管理

第三条 异地就医是指参保人员在烟台市行政区域以外或异地居住人员临时返烟发生的医疗行为,不含境外医疗。

第四条 下列异地医疗发生的医疗费,纳入医疗保险基金支付范围:

参保人员因返回原籍、投靠亲属、单位外派、外出务工等,需要到烟台市行政区域以外连续居住一年以上,且按规定办理异地居住登记备案手续的,在居住地基本医疗保险协议管理定点医疗机构发生的符合政策规定的住院医疗费、慢性病门诊医疗费、普通门诊医疗费。

参保人员因患危重疑难疾病,受本地医疗技术和设备条件限制,需转诊到烟台市行政区域以外或异地就医人员再次转诊到外地治疗,且按规定办理异地转诊登记备案手续的,在规定期限内在转入医院发生的符合政策规定的住院医疗费,以及因恶性肿瘤和白血病诊治产生的符合慢性病报销政策的门诊医疗费。

参保人员因出差、探亲、旅游等,突发疾病异地就医后,经参保地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审核确认符合急诊条件,且符合政策规定的住院医疗费(含院前抢救门诊医疗费)。

(四)未按规定办理异地就医登记备案手续的

参保人员未按规定办理异地居住或异地转诊登记备案手续,且经审核确认不符合异地急诊条件,在全国联网结算医院发生的符合政策规定的住院医疗费。

第五条 异地居住登记备案手续办理。参保人员赴异地居住的,应填写《烟台市异地居住就医登记备案表》(见附件1),报参保地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备案。异地居住期间住院治疗的,原则上选择居住地范围内全国联网结算的定点医院。异地居住人员需慢性病门诊、普通门诊治疗的,应在居住地医疗保险协议管理的定点医院中选择1-3家作为本人门诊就诊医院。

参保人员自办理异地居住就医登记备案手续之日起,一年内不得变更或注销。一年后,异地居住就医登记备案信息需变更的,应重新填报《烟台市异地居住就医登记备案表》;需注销的,应填写《烟台市异地居住登记备案注销申请》(见附件2)。

第六条  异地转诊登记备案手续办理。参保人员确需转诊到烟台市行政区域以外治疗的,应遵循逐级转诊原则,按以下程序办理:

参保人员或受委托人向《烟台市基本医疗保险异地转出医院目录》(见附件3)内的定点医院提出转诊申请,由转出医院出具转诊意见、并为患者打印《烟台市异地转诊登记备案表》(见附件4),上传参保地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备案。

参保人员按规定办理异地转诊登记备案的,有效期自登记备案之日起6个月,期满后需继续治疗的,应重新办理转诊登记备案手续。

异地转诊人员因病情需要,从转入医院再次转诊的,应由异地转入医院出具转诊意见;异地居住人员转外就医的,应由居住地县级行政区域以上区域内的最高等级医院或专科医院出具转诊意见。参保人员可通过电话(传真)、电子邮件、手机APP等便捷申报形式报参保地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办理异地转诊登记备案手续,受网络、通讯所制约无法实现快捷申报的持转诊意见到参保地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办理转诊登记备案手续。

 异地急诊手续办理。参保人员异地急诊就医结束后,将医疗费用票据原件、加盖医院业务专章的住院病历复印件报参保地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办理异地急诊审核手续。医疗保险经办机构根据患者病情材料,填写《烟台市异地就医急诊审核登记表》(见附件5),并形成是否符合异地急诊范围(常见急诊抢救范围和急诊入院病种范围见附件6、7)的审核意见后告知患者。

第三章 待遇支付

第八条 参保人员按规定办理异地居住期间,发生符合政策规定的住院医疗费,根据就诊医院级别按照参保地的住院报销政策审核结算,就诊医院未经辖区内行政主管部门核定医院级别的按照参保地二级医院住院报销政策审核结算;发生符合政策规定的慢性病门诊医疗费、普通门诊医疗费,按照门诊报销政策审核结算。

第九条 参保人员按规定办理异地转诊登记备案手续或经审核符合异地急诊的,发生符合政策规定的住院医疗费,个人首先负担10%,剩余部分按照参保地三级医院报销政策审核结算。

参保人员异地转诊有效期内,在备案的转入医院发生的因恶性肿瘤和白血病诊治产生的符合政策规定的门诊医疗费,个人首先负担10%,剩余部分按照门诊慢性病报销政策审核结算。

第十条 符合全国联网结算政策要求,且在全国联网结算医院实行异地住院医疗费即时结算的,按照国家基本医疗保险联网结算政策要求执行就医地的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诊疗项目和医疗服务设施标准,医保基金的起付标准、支付比例、最高支付限额等执行参保地报销政策。

第十一条 参保人员未按规定办理异地居住登记备案手续或异地转诊登记备案手续的(急诊除外),在全国联网结算医院发生的符合政策规定的住院医疗费,个人首先负担40%,剩余部分按照参保地三级医院报销政策审核结算;在非全国联网结算医院发生的医疗费,基本医疗保险不予支付。

第十二条 符合异地就医政策规定,未通过全国联网结算医院实现即时结算的异地医疗费,需个人全额结算后回参保地按以下程序办理报销:

供医疗费用票据原件、加盖医院业务专章的住院病历复印件、医疗费用明细清单,由转出医院负责初审和上传;无转出医院的,可在烟台市范围内就近选择代传协议定点医疗机构办理。

第十三条 国家、省另有规定的,按照相关规定执行。

第十四条 本办法自2018年10月18日起执行,有效期至2023年10月17日。烟台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2013年印发的《烟台市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异地就医管理办法》同时废止。

附件:1.烟台市异地居住就医登记备案表

2.烟台市异地居住登记备案注销申请

3.烟台市基本医疗保险异地转出医院目录

4.烟台市异地转诊登记备案表

5.烟台市异地就医急诊审核登记表

烟台市异地居住就医登记备案表

(本表适用于需要在异地连续居住一年以上的参保人员填写)

备案人员应阅知的重要事项:

1.参保人员自参保地医疗保险经办机构确认异地居住就医登记备案之日起,一年内不得变更或注销。一年后异地居住就医登记备案信息需变更的,应重新填报《烟台市异地居住就医登记备案表》;需注销的应填写《烟台市异地居住登记备案注销申请》;备案信息不变更的备案日期自动延续。

2.住院治疗:异地居住人员原则上应选择居住地全国联网结算的定点医院。

3.全国联网异地就医执行就医地的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诊疗项目和医疗服务设施标准,医保基金的起付标准、支付比例、最高支付限额等执行参保地报销政策。

4.社保卡作为目前全国联网直接结算的唯一凭证,请务必保证所持社保卡处于正常激活状态。

5.门诊治疗:异地居住人员需慢性病门诊、普通门诊治疗的,应在居住地医疗保险协议管理的定点医院中选择1-3家作为本人门诊就诊医院。

6.参保人员未联网结算返回参保地报销的,住院报销需提供加盖医院业务专章的住院病历复印件、原始票据、费用明细单;慢性病门诊报销需提供异地定点医院的原始票据、处方、检查检验报告单等。

7.参保人员提供的报销凭证应真实、有效,对弄虚作假、骗取医保基金行为的,将依据法律法规追究涉事人相关责任,情节严重的移交司法部门处理。

备注:1.通过医保经办机构窗口办理的,需提供异地居住人员的身份证或社保卡,本表经办机构、参保人员各执一份。2.通过自主终端、网站等便捷方式办理的,个人自主打印留存。 附件2

烟台市异地居住登记备案注销申请

烟台市基本医疗保险异地转出医院目录

2.烟台市烟台山医院;

4.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0七医院;

5.烟台市心理康复医院(限专科疾病);

6.烟台市口腔医院(限专科疾病);

7.烟台市传染病医院(限专科疾病);

8.烟台肺科医院(限专科疾病);

9.烟台海港医院(限烟台港集团有限公司及下属企业职工);

11.烟台毓璜顶医院莱山分院;

12.烟台市福山区人民医院;

13.滨州医学院烟台附属医院;

14.烟台市牟平区中医医院;

16.蓬莱市人民医院;

17.蓬莱市中医医院;

18.蓬莱同步骨科医院(限专科疾病);

19.龙口南山养生谷肿瘤医院(限肿瘤类疾病);

20.龙口市人民医院;

21.龙口市中医医院;

22.龙口市第二人民医院;

23.烟台龙矿中心医院;

24.烟台市北海医院;

25.莱州市人民医院;

26.莱州市中医医院;

27.莱州市妇幼保健医院(限妇女儿童疾病);

28.招远市人民医院;

29.招远市中医医院;

30.山东玲珑英诚医院有限公司;

31.栖霞市人民医院;

32.栖霞市中医医院;

33.烟台桃村中心医院;

34.烟台市莱阳中心医院;

35.莱阳市中医医院;

36.莱阳市第二人民医院;

37.海阳市人民医院;

38.海阳市中医医院;

39.长岛县人民医院。

烟台市异地转诊登记备案表

1.参保人员办理异地转诊登记备案后,转入医院属于全国联网结算医院的需持社保卡进行联网结算。社保卡作为目前全国联网直接结算的唯一凭证,请务必保证所持社保卡处于正常激活状态。

2.全国联网异地就医执行就医地的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诊疗项目和医疗服务设施标准,医保基金的起付标准、支付比例、最高支付限额等执行参保地报销政策。

3.参保人员按规定办理异地转诊登记备案的,有效期自登记备案之日起6个月,期满后本次转诊登记备案手续自动取消,需继续治疗的,应重新办理转诊登记备案手续。

4.异地转诊人员因病情需要,从转入医院再次转诊的,需提供异地转入医院出具的转诊意见,及时报参保地医疗保险经办机构核准备案。

5.本表由转出医院打印交予参保人员留存。参保人员因全国联网结算平台系统升级等原因未能实现即时联网结算的住院费用由转出医院进行审核报销。需提供材料:本表原件加盖医院业务专章的住院病历复印件、原始票据、医疗费用明细单。

6.参保人员所提供的报销凭证应真实有效,对弄虚作假、骗取医保基金行为的,将依据法律法规追究涉事人相关责任,情节严重的移交司法部门处理。

烟台市异地就医急诊审核登记表

备注:1.本表适用于参保人员因出差、探亲、旅游、外出务工等,在烟台市行政区域以外突发疾病需急诊治疗的情况。2.参保人员出院后,应携门诊病历原件、加盖医院业务专章的住院病历复印件、住院发票复印件,报参保地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审核登记。3.本表由参保地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工作人员填写,经审核符合急诊的,参保人员可网上自主打印留存。

一、各类疾病伴有休克者。

二、普通外科急诊抢救范围:外科急腹症伴有重度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外科急腹症伴弥漫性腹膜炎及麻痹性肠梗阻;外科急性特异性感染伴全身中毒症状者。

三、泌尿外科急诊抢救范围:急性肾衰;泌尿系疾病引起的慢性肾衰伴电解质紊乱;各种原因引起的尿闭。

四、胸外科急诊抢救范围:多发性肋骨骨折出现反常呼吸者;胸部损伤出现血胸、血气胸者;开放性胸部损伤;张力性气胸;外伤性肺萎缩、高度呼吸困难者;纵膈及心血管、气管、食道损伤者;胸部爆震伤;食道、呼吸道急性化学性损伤。

五、脑外科急诊抢救范围:开放性颅脑损伤者;闭合性颅脑损伤并颅内血肿者;颅底骨折并脑脊液漏者;诊断为脑干损伤者;颅内占位性病变或颅内感染并脑疝者。

六、骨科急诊抢救范围:脊柱骨急性损伤伴有截瘫者;骨折伴有脂肪、空气栓塞者。

七、内科常见急诊抢救范围:各种疾病引起的昏迷与昏厥;哮喘持续状态;呼吸衰竭;肺心病、心力衰竭Ⅲ度;肺性脑病;急性肺水肿;严重心率失常;急性心肌梗塞;脑血管意外急性期;甲状腺危象、严重出血性疾病;肝昏迷;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急性中毒;中暑;癫痫持续状态。

八、妇产科急诊抢救范围:重症先兆子痫、子痫、严重感染、术后高烧、大出血伴有严重的水电解质紊乱、酸中毒、肾功能衰竭;子宫破裂并感染、滞产并严重感染、盆腔脓肿伴弥漫性腹膜炎和麻痹性肠梗阻;妊娠合并心脏病伴心衰肺水肿;妇产科疾病引起的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九、耳鼻喉科急诊抢救范围:各种原因(喉部水肿、嵌顿于喉内之异物、喉外伤)引起的喉塞症。

一、体温(腋下)39°C以上;

三、各种急性炎症伴有高热者(T38°C以上);

四、各种原因所致休克;

五、各种急性意外伤,如骨折等;

六、各种急性意外中毒;

七、急性心力衰竭、心肌梗塞、心律失常;

九、急性尿道疾患、尿闭、血尿、急性肾功能衰竭;

十、高血压脑病、脑血管意外;

十一、昏迷、抽搐、癫痫发作;

十二、急性变态反应疾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职务级别一览表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