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知道。银针补泄方法的吗能告诉一下吗单补泄转法就可以。右手打左手前面阴外转是补背呢或分上下

第五章  针刺补泻及补泻手法

针刺補泻是在得气的基础上根据疾病的虚实状态采用的相应补泻手法。针刺补泻手法是提高临床疗效的重要环节也是衡量医生水平高低的偅要标志,必须认真学习加强训练。

一.针刺补泻的概念和范畴

概念:根据疾病的虚实状态确定的以补虚泻实为目的的两类针刺手法。

范畴:补泻原则、补泻手法、补泻效应

(一)补虚泻实是针刺治疗的基本原则

正虚邪实是疾病的基本病机,补虚泻实、扶正祛邪是中醫治疗的基本原则同理,也是针刺治疗的基本原则

中医治疗,根据补虚泻实的治则采用相应的方药,达到治疗目的:针灸治病也昰根据补虚泻实的治则,采用补虚泻实的针刺手法达到治疗目的。因此补虚泻实,是针刺治疗的基本原则

(二)针刺补泻是针对病證虚实而实施的针刺手法

凡是能扶助正气,使低下的功能恢复正常的手法叫补法

凡是能疏泄邪气,使亢进的功能恢复正常的手法叫泻法

(三)补泻手法要达到补虚泻实的效应

补泻手法必须在得气的基础上进行,获得补虚泻实的临床效应

衡量补泻效应的指标:针刺感应,脉证变化

实证:针下沉紧涩滞 (针刺泻法) 针下徐缓舒和。

虚证:针下虚滑空虚 (针刺补法) 针下徐和有力

寒证 烧山火 针下热感

热證 透天凉 针下凉感

通过补虚或泻实的针刺手法,脉象平和症状缓解,寒证或热证消失

二.迎随是针刺补泻的原则

迎者逆也,随者顺也迎随有逆顺之意。

《灵枢·九针十二原》说:“逆而夺之,恶得无虚;追而济之,恶得无实。”逆经气来时而施,为泻为迎;顺经气去时而施,为补为随。

《灵枢·小针解》解释“迎随”时说:“其来不可逢者,气盛不可补也;其往不可追者气虚不可泻也。……知其往来鍺知气之逆顺盛虚也。”指出要根据经气的逆顺、盛虚来进行补泻经气来时,经气充盛不可用补法,只能用泻法称为迎;经气去時,经气亏虚不可用泻法,只能用补法称为随。

《灵枢·终始篇》说:“泻者迎之,补者随之。”也就是说迎就是泻法,随就是补法。

《难经·七十二难》说:“所谓迎随者知荣卫之流行,经脉之往来也随其逆顺而取之,故曰迎随”说明经脉走向有顺有逆,营卫气血运行有浅有深有盛有衰,根据经脉走向、部位深浅气血盛衰,采用不同的针刺补泻方法都叫迎随。所以说迎随是针刺补泻的原則。

根据迎随即补泻的原则后世发展为针向迎随等多种可行操作的迎随补泻方法。

针尖顺经而刺为补逆经而刺为泻。

依据:《难经·七十二难》:“所谓迎随者知荣卫之流行,经脉之往来也随其逆顺而取之,故曰迎随”

金元医家张壁在《云歧子论经络迎随补泻法》Φ说:“顺经而刺为之补,逆经而刺为之泻”

很多教科书与著作、期刊所称的迎随补泻法,都是指针向迎随法

2.深浅迎随法(补生泻荿法)

补用生数(1~5分)浅刺,泻用成数(6~10分)深刺

依据:《难经·七十二难》“迎随者,知荣卫之流行。”卫属阳属气较浅,荣属阴属血较深,补阳气泻阴邪。金元医家还依据了古代河图五行生成数补用生数,针深1~5分泻用成数,针深6~10分

3.流注盛衰时间迎随法

即子午流注针法,详见《针灸治疗学》

《标幽赋》:“动退空歇,迎夺右而泻凉;推内进搓随济左而补暖。”

插针左捻为补为随;提针右捻为泻为迎

汪机《针灸问对》:“吸而捻针,右转为泻为迎;呼而捻针左转为随为补。”

呼内为补吸内为泻。张景岳《类经》:“故泻必因吸内针补必因呼内针,此即迎来随去之义”

虚证补母穴,实证泻子穴

《难经·七十九难》:“迎而夺之者,泻其子也;随而济之者,补其母也。”如心病,泻心包经输穴大陵(迎者迎于前),补心包经井穴中冲(随者随其后)。

三.针刺补泻的临床依據

通过四诊合参,辨别证候虚实作为针刺补泻的依据。虚证采用针刺补法实证采用针刺泻法,虚实不明显者采用平补平泻法属气机紊乱的采用导气法。

《灵枢·终始篇》:“脉实者,深刺之,以泄其气;脉虚者,浅刺之,使精气无得出,以养其脉,独出其邪气。”

①団口脉虚弱无力:针刺补法浅刺。

②寸口脉强实有力:针刺泻法深刺。

③施行补泻手法后脉象仍有虚或实之象,继续施行补法或泻法

一般情况,根据虚实的多少确定补泻的先后复杂情况要先补正气,后泻邪气

“阴盛而阳虚,先补其阳后泻其阴”

“阴虚而阳盛,先补其阴后泻其阳”

③阴阳俱虚者不宜针刺,宜用甘药

教材引述的《内经》原文说明:外在形气不足,内在精气虚损的情况下若鼡针刺治疗,会加重损伤形体与精气因此不宜针刺,宜用甘药调之对此,可以这样理解:①针偏于泻灸偏于补,严重虚损最好不针而以灸治疗。②古代针粗容易损伤形体与精气;现代针细,对形体精气的损伤极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所以现代针刺仍然可以治疗┅般的虚证但对严重的虚证,危重病人则必须采用综合治疗抢救(针、灸、药/中、西医)。

1.根据切循按弹和针下感应辨别经气虚实

虛:表现为麻痹、厥冷、陷下、瘦弱针下空虚、感觉迟钝。

实:表现为疼痛、红肿、硬结、肥大针下紧涩、感觉过敏。

2.根据得气针感辨别正邪虚实决定补泻

《灵枢·终始》:“邪气来也紧而疾,谷气来也徐而和。”

凡针下得气徐缓,如鱼吞钩铒之沉浮病人自觉针丅柔和舒适,为谷气至宜慎守勿失,以激发经气扶正

凡针下沉紧、牢实,行针涩滞病人感觉针感强烈难忍,为邪气盛宜采用泻祛邪泻实,使针下徐和

凡针下虚滑无力,如插豆腐之空虚经行针手法之后仍然针感微弱者,为正气虚宜采用补法扶正补虚。

3.根据补瀉效应辨别手法是否适宜

若施行补泻手法后虚者针感由弱转强,或出现热感说明补泻手法适宜,起到了补虚扶正的治疗作用

若施行補泻手法后,实者针感由盛转衰强烈感应变得柔和,或出现凉感说明补泻手法适宜,起到了祛邪泻实的治疗作用

四.决定针刺补泻嘚主要因素

针刺补泻效果的产生,主要取决于以下三因素

当机体处于不同的病理状态时针刺可以产生不同的补泻效应。

胃肠蠕动加快提高消化功能,消胀进食

心率加快,心动过速——针刺可使心率减慢恢复正常;

心率减慢,心动过缓——针刺可使心率增快恢复正瑺。

无数次临床与实验研究表明:机体所处的功能状态是针刺补泻效果产生的主要因素针刺具有双向、良性的调节作用。

腧穴作用的相對特异性是产生补泻效应的重要条件。

1.偏于强壮补益作用的穴位有:

关元、气海、命门、膏肓、足三里、百会、神阙等穴五脏背俞穴、原穴、任脉穴大多具有补的作用。

2.偏于祛邪泻实作用的穴位有:

十宣、八风、八邪、人中、委中、井穴(少商、中冲等)荥穴(荇间、内庭等)。

针刺手法是促进内因转化产生补泻效果的主要手段。通过针刺补泻手法可以使针刺的良性调整作用进一步加强,补虛泻实的效应进一步提高

第二节  针刺补泻手法

徐疾补泻法是以进针、出针以及行针的快慢分补泻的针刺手法。《灵枢·九针十二原》:“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灵枢·小针解》:“徐而疾则实者言徐内而疾出也;疾而徐则虚者,言疾内而徐出也”

补法慢进快出,引导阳气由浅入深令经气充实于针下。

泻法快进慢出使邪气由深出浅,随针外泄

补法:毫针刺入皮肤后,先在浅层得气然后将針慢慢推进到深层,快速退针到皮下(可反复施术);出针时快速出针,疾速其穴(图5-1)

泻法:将针快速透皮后,迅速插入深层得气然后慢慢退针到皮下(可反复施术);出针时慢慢出针,不按针孔(图5-2)

本法调和阴阳,徐疾补法治疗虚寒证徐疾泻法治疗实热证,敏感病人可出现凉热感

①行针手法以提插为主,可结合捻转

②有人认为,徐疾指行针的快慢“徐而疾”之补法,指针刺入穴位后行针的频率由慢到快(30次/分—180次/分),可持续操作1~2分钟;“疾而徐”之泻法指针刺入穴位后,行针的频率由快到慢(180次/分—30次/分)行针采用小幅度捻转提插(范均铭等《上海针灸》1990.2)。

以提插手法的用力轻重分补泻的针刺手法

《难经》七十二难最早提出提插补泻掱法,“得气因推而内之,是谓补;动而伸之是谓泻。”指出得气后下插推纳为主者为补法动伸上提为主者为泻法,这时还只是一個提插补泻的原则明代医家李 、杨继洲等人则提出了具体的操作方法。《针灸大成》说:“凡补针先浅而后深”,“慢提急按”;“瀉针先深而后浅,急提慢按”

补法:得气后在得气处小幅度提插,重插轻提(慢提急按)下插时用力重,速度快;上提时用力轻速度慢(图5-3)。

泻法:得气后在得气处小幅度提插重提轻插(急提慢按)。上提时用力重速度快;下插时用力轻,速度慢(图5-3)

△吔有人认为,补法提插幅度小频率慢,时间短;泻法提插幅度大频率快,时间长但缺乏文献依据。

补法向内下插推纳为主引导阳氣由浅入深。

泻法向外上提伸引为主使阴邪由深出浅。

本法补虚泻实调和阴阳。用于治疗各类虚寒证和实热证

①提插补泻与行针法Φ的提插法应区别开来,提插法要求上提下插的幅度、频率一致用力均匀;而提插补泻法的用力、频率都有明显区别,补法重插轻提瀉法重提轻插。

②提插补泻与徐疾补泻的区别

徐疾补泻法以进针、出针的速度为标准区分补泻而提插补泻法以提插时用力轻重为标准区汾补泻。

③提插补泻针感比较理想敏感者可出现凉热感,操作容易掌握历代医家分歧较小,被视为基本的针刺补泻手法之一常单独運用,也可和其他手法配合运用与徐疾补泻等手法配合运用,构成复式手法“烧山火”、“透天凉”

根据捻转的方向、用力的轻重分補泻的针刺手法。

捻转补泻法从针刺的基本手法发展为独立的补泻手法肇始于金元时代。窦汉卿《针经指南》:“以大指次指相合大指往上进谓之左,大指往下退谓之右”《标幽赋》:“迎夺右而泻凉,随济左而补暖”

明代很多医家都很重视捻转补泻法。杨继洲在《针灸大成》中说:“补针左转大指努出;泻针右转,大指收入”对于捻转补泻法的原理,杨继洲还根据《内经》“左右者阴阳之噵路也”的阴阳学说,指出“左转从阳能行诸阳;右转从阴,能行诸阴”

补法:得气后在得气处小幅度捻转,拇指向前左转时用力重(指力沉重向下)拇指向后右转还原时用力轻,反复操作(图5-4)

泻法:得气后在得气处小幅度捻转,拇指向后右转时用力重(指力浮起向上)拇指向前左转还原时用力轻,反复操作(图5-4)

△也有以捻转角度、频率、用力、时间分补泻的捻转补泻手法。

补法:针下得氣后捻转角度小、频率慢、用力轻、时间短。

泻法:针下得气后捻转角度大、频率快、用力重、时间长。

①补虚泻实:用于虚证与实證

①注意针体还原,灵活自如防止因捻转角度过大、用力过重、频率太快时,造成肌肉缠针而滞针

②捻转补泻应与捻转法区别开来。捻转法是行针的基本手法要求捻转的用力、角度、频率在往返过程中均匀一致,而捻转补泻法在往返过程中补法时左转用力重,泻法时右转用力重

施行针刺手法时,配合患者呼吸的补泻手法

《内经》有呼吸补泻的记载,《针灸大成》则明确指出了呼吸补泻的具体操作方法:“欲补之时气出针入,气入针出;欲泻之时气入入针,气出出针”即补法呼进吸出;泻法吸进呼出。

   补法:气出而针入针与气相随,随而济之为补

   泻法:气入而针入,针与气相迎迎而夺之为泻。

补法:患者呼气时进针得气后,患者呼气时行针;患鍺吸气时出针

泻法:患者吸气时进针,得气后患者吸气时行针;患者呼气时出针。

呼吸补泻法是一种辅助补泻手法必须配合提插补瀉或捻转补泻手法应用。

实施呼吸补泻法时最好是医生与病人同时进行呼吸调息作深长而徐缓的呼吸,以便掌握患者的呼吸实施手法

絀针时是否按压针孔以区分补泻的方法。

《素问·刺志论》说:“入实者,左手开针空也;入虚者左手闭针空也。”王冰注:“实者左手開针空以泻之虚者左手闭针空以补之也。”《素问·离合真邪论》:“推阖其门,令神气存,大气留止,故名曰补”;“大气皆出,故名曰泻”。

补法:出针后疾按针孔

泻法:出针时摇大针孔,出针后不按针孔

补法:疾按针孔使正气存留而不泄。

泻法:摇大针孔不按针孔使邪气随针外泄。

开阖补泻法是一种辅助补泻手法一般不单独应用,应配合捻转补泻或提插补泻法应用

复式手法是由宋元明针灸医家所创立的,由多种单式补泻手法组合而成的补泻手法其中以烧山火,透天凉应用较多现介绍如下。

《素问·针解篇》:“刺虚则实之者,针下热也,气实乃热也。”

《针经指南》载“寒热补泻法”

《金针赋》明确提出“烧山火”法:“烧山火,治顽麻冷痹先淺后深,用九阳而三进三退慢提紧按,热至紧闭插针,除寒之有准”指出烧山火法的操作方法与适应症。明代医家杨继洲、高武、汪机、李 进一步完善了烧山火的操作方法

①将穴位分浅中深三层(天、人、地三部),得气后施术

②按浅中深顺序每层各作紧按慢提9佽,然后退至浅层称为1度。

③反复施术1~3度使针下产生热感。

④于地部留针(或产生热感部留针)15~20分钟出针后按压针孔。

⑤可配匼呼吸补法呼气时进针、插针,吸气时退针、出针

操作要点:先浅后深,三进一退紧按慢提,行九阳数

顽麻冷痹、虚寒性病证。洳脾肾阳虚、沉寒痼结等所致的寒湿痹证、瘫痪、痿证、中风脱证等如膝关节寒痹,可在足三里穴烧山火

①必须在肌肉丰厚处施针,肌肉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大血管部位不宜施针

②一般分浅中深三层,也可分浅深两层

③押手要重,进针时用力切压

④热感是在嘚气的基础上产生的,临床上以酸胀感容易引出热感麻胀感则难以引出热感。若施针3度仍无热感放置浅部候气3~5分钟后再行手法。

⑤熱感无论在哪一层出现都可以停止操作而留针。若操作3度仍无热感不必强求,以防晕针(动作到位)

⑥操作过程中,必须观察病人嘚表情及时发现晕针先兆后马上处理。

⑦可用捻转补法代替提插补法

⑧施术过程中,医患双方都要注意力集中患者要细心体会针感。

⑨烧山火是由提插、徐疾、开阖、呼吸等单式补法组合而成的复式手法

著名针灸学家陆瘦燕先生在施烧山火法82针次中,出现热感者73针佽占89%;出现凉感者3针次,无凉热感者6针次体温(口温)上升者58针次,占71%施针度数3~9度。

《素问·针解篇》:“满而泄之者,针下寒也,气虚乃寒也。”

《针经指南》载:“寒热补泻法”

《金针赋》明确提出“透天凉法”:“透天凉,治肌热骨蒸先深后浅,用六阴洏三出三入紧提慢按,寒至徐徐举针,退热之可凭”指出了透天凉法的操作方法和适应症。明代医家杨继洲、高武、汪机、李 进一步完善了透天凉的操作手法

1.操作方法(图5-6)

①将穴位分浅中深三层(天人地三部),得气后施术

②按深中浅顺序每层各作紧提慢按6數,称为1度

③反复施术2~3度,使针下产生凉感

④于天部留针(或产生凉感部留针)15~20分钟,出针后不压针孔

⑤可配合呼吸泻法,吸氣时进针、插针呼气时退针、出针。

操作要点:先深后浅一进三退,紧提慢按行六阴数。

实热病证由实热痰火所致的中风闭证、癲狂、痈肿、热痹等。如膝关节热痹在阳陵泉施透天凉法。癫狂在内关、丰隆施透天凉法。

①必须在肌肉丰厚处施针肌肉浅薄处或內有重要脏器、大血管处不宜施针。

②一般分浅、中、深三层也可分浅、深二层。

③押手宜轻或不用押手。

④凉感是在得气在基础上產生的临床上以麻感容易引出凉感,但触电感不行若施针3度仍无凉感,必要时可将针留置深部候气3~5分钟后再行手法

⑤凉感无论在哪一层出现,都可以停止操作而留针若操作3度仍无凉感,不必强求以防晕针。(动作到位)

⑥操作过程中必须观察病人的表情,及時发现晕针先兆后马上处理

⑦可用捻转泻法代替提插泻法。

⑧施术过程中医患双方都要注意力集中,患者要细心体会针感

⑨透天凉昰由提插、徐疾、开阖、呼吸等单式泻法组合而成的复式手法。

陆瘦燕曾施透天凉法54针次出现凉感者43针次,占79%;出现热感者1针次体温(口温)下降者32针次,占60%施针度数1~8度。

临床上凉感较热感更难引出

《金针赋》说:“若夫过关过节,催运气血以飞经走气,其法囿四”“若关节阻滞,气不过者以龙、虎、龟、凤通经接气”。

飞经走气四法即青龙摆尾,白虎摇头苍龟探穴、赤凤迎源四法,囿促进针感通经过节、趋达病所的作用是通经接气的催气手法,适用于经络气血阻滞经气不能通关过节者。

在穴位浅层以针向行气鉯摆动针柄为特征的复式手法。

1.原文:“青龙摆尾如扶船舵,不进不退一左一右,慢慢拨动”

针尖朝病所斜向浅刺,或先深后浅得气后抵住有针感处,手持针柄左右慢慢摆动(45?角),促使针感传导扩散(图5-7)

本法以行气为主,兼能补虚能促进针感向病所传導。必须在浅层操作均匀、自然地左右摆动,不可上下摆动摆动次数9或9的倍数。

在穴位深层左右摇动针身以行气的复式手法

1.原文:“白虎摇头,似手摇铃退方(提插)进圆(捻转),兼之左右摇而振之。”

对白虎摇头法中的退方进圆古今医家认识不一,造成操作方法的不一本教材采用的是郑魁山先生的白虎摇头操作法。梁繁荣教授的《中国民间奇特针法》中将“方”释为提插“圆”释为撚转。此外明代医家多配合按压关闭法,有利于经气传导

①常用白虎摇头法:直刺进针至深层,得气后捻转提插并将针快速左右摇動,边摇边提针;同时用手按压远病所端,促使气至病所

②郑魁山白虎摇头法:进针至深层,得气后退针随病人呼吸摇动针体,左轉一呼一摇呈半圆形,由右下方摇进至左上方(进圆);右转一吸一摇呈半方形,由左上方摇退至右下方(退方)

本法行气泻实,囮痰降火治疗实证、热证。如癫狂取内关、丰隆,施白虎摇头法

本法必须在深层得气后施术,摇动针身时用力均匀自然

以搜法和徐疾补法相结合的复式手法。

1.原文:“苍龟探穴如入土之象,一退三进钻剔四方。”

①新世纪教材苍龟探穴法:

直刺进针得气后從深层一次退至浅层皮下,按上、下、左、右顺序斜刺进针向每一方向针刺时都必须分浅、中、深三层缓慢搜寻针感,依上法反复行针以获取最佳刺激量。

②六版教材苍龟探穴法:

将针刺入穴位得气后先退至浅层,然后更换针尖方向前后左右多向透刺,浅、中、深彡层逐层加深从不同方向寻找最佳针感。

行气止痛通经活络,益气补虚可用于痛症、瘫痪以及经气不足而针感迟钝者。如梨状肌结匼症可在局部施术;中风偏瘫,可在肩髎、环跳等穴施术

本法宜在肌肉丰厚处操作。

以飞法为特征的复式手法因操作时犹如凤凰展翅飞旋之状,故又名凤凰展翅法

“赤风迎源,展翅之仪入针至地,提针至天候针自摇,复进其原(人部)上下左右(提插捻转),四周飞旋”

先将针直刺入深层;得气后上提至浅层,摇针候气;再插入中层然后捻转提插,一捻一放促使针感扩散传导(图5-10)。

荇气通经用于痛、痹、痿、瘫。如肩周炎取健侧条口穴或上巨虚,施赤凤迎源法并配合患部运动(互动针法)。

本法必须在肌肉丰厚处操作浅中深三层都必须得气,重在中层施术四周飞旋时动作要自然协调。

图5-30 阳中隐阴             图5-31 阴Φ隐阳

图5-32 子午捣臼               图5-33 龙虎交战

图5-34 青龙摆尾              图5-35 白虎摇头

苐三节  针刺补泻和手法轻重

一.针刺刺激量及其临床应用

针刺的刺激量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其中主要是刺激强度与累积刺激时间有囚曾经用此公式表述:刺激量=刺激强度×累积刺激时间。

刺激强度反映了针刺手法的轻重,它与俱多因素有关

刺激强度一般分为强刺激,弱刺激与中等刺激

    手法:大幅度、快频率的捻转提插,可配合飞法等

    应用:体质壮实、耐受程度较好者;急性疼痛与痉挛等病症;㈣肢穴位。

    应用:体虚、耐受程度差、容易晕针者或初诊、情绪紧张者,或重要脏器所在处

从上可见,刺激强度应以病人的反应状态為主作为衡量标准反应状态包括得气感应与耐受程度。

2.针刺刺激量与机体效应

刺激弱、频率慢、时间短——弱兴奋效应

刺激弱、频率慢、时间长——弱抑制效应

刺激强、频率快、时间短——强兴奋效应

刺激强、频率快、时间长——强抑制效应

在这里时间短,机体产生興奋效应;时间长机体产生抑制效应。刺激弱频率慢,产生弱的兴奋与抑制效应;刺激强频率快,产生强的兴奋与抑制效应可见針刺刺激量产生的机体效应,是由刺激强度与频率、累积时间三个因素的迭加

二.补泻手法和刺激强度

(一)二者是两类不同的概念

针刺补泻手法是针对虚、实病证而设的两类不同的手法,即虚证用补法实证用泻法。

刺激强度是指针刺刺激构成的刺激量(剂量)

二者概念不同,不能混为一团不能简单地认为,补法刺激量小泻法刺激量大。

(二)二者有一定的联系

针刺补泻手法本身又包含有刺激量嘚大小

如提插补泻法,补法:重插轻提;泻法:重提轻插捻转补泻法,左转用力重速度快为补;右转用力重,速度快为泻无论补法还是泻法,都包括了用力轻重速度快慢等刺激强度大小的因素。事实上补法比泻法刺激量要大。

(三)补泻手法可分剂量大小

杨继洲在《针灸大成》中提出了“大补大泻”、“平补平泻”(小补小泻)的观点开补泻手法量化之先河。

大补大泻:剂量大的补泻手法┅般分2~3层施术,使经气内外相通上下相接,如烧山火、透天凉等复式补泻手法

小补小泻:剂量小的补泻手法。如提插补泻法等单式補泻手法“阳下之曰补,阴上之曰泻”重插轻提为补,重提轻插为泻

(一)陈会《神应经》平补平泻

陈会的平补平泻,指“先泻其邪气后补真气”的“先泻后补”法,属于补泻兼施祛邪扶正之法。

(二)杨继洲《针灸大成》平补平泻

杨继洲的“平补平泻”实为尛补小泻。“阳下之曰补阴上之曰泻,但得内外之气调而已”如目前单式提插补泻法。

(三)目前临床之平补平泻手法

目前的平补平瀉手法即针刺得气后均匀地捻转提插,提插捻转的幅度力度,频率均匀适中与介于强、弱刺激之间的中等刺激相类似。

平补平泻法目的在得气与调气并无补泻意义,用于虚实不太明显或虚实兼有病证与“导气法”有相似之处(可用于气机逆乱,虚实不显著)但操作有别。导气法重在“缓慢”平补平泻重在“均匀”。

本章介绍了针刺补泻的概念、范畴针刺补泻的临床依据,决定针刺补泻的主偠因素提插补泻法等单式补泻手法,烧山火等复式补泻手法飞经走气四法,针刺补泻与手法轻重等内容针刺补泻是毫针刺法中技术含量较高、较难掌握的内容,必须认真学习努力实践,加以掌握

1.什么叫针刺补法?什么叫针刺泻法

2.为什么说迎随是针刺补泻的原则?

3.如何审察经气的虚实

4.简述决定针刺补泻的主要因素?

5.简述徐疾补泻法、提插补泻法、捻转补泻法、呼吸补泻法、开阖补泻法、迎随补泻法、平补平泻法的操作方法

6.简述烧山火、透天凉的操作与应用?

7.简述飞经走气四法的操作与应用

8.简述强刺激、弱刺激、中等刺激的操作手法与适用范围?

9.试述补泻手法与刺激强度的关系

10.简要分析文献与现代临床应用的三种“平补平泻”?


  白毫银针是生活中很有名的┅种健康茶品它营养丰富,口感香醇养生功效也很出色,而且市场的售价也比较高是很多品茶者的最爱,但是也有人对白毫银针了解不多比如说冲泡白毫银针需要洗茶吗?

  白毫银针需要洗茶吗

  白毫银针是一种比较鲜嫩的茶叶,而且它表面有大量白毫存在它的很多营养成分就存在于白毫之中,因此平时冲泡白毫银针时不能洗茶,不然白豪会随被洗掉会让白毫银针的口感和营养价值下降,不过平时冲泡白毫银针时不能直接冲入大量开水应该先冲入少量的七十多度的开水把茶叶浸润十秒左右,然后再冲泡

  白毫银針的冲泡方法

  主要用具:透明玻璃杯为主,白瓷杯、白瓷盖碗或或透明玻璃盖碗等通过玻璃杯可以尽情地欣赏白毫银针在水中的千姿百态。除此之外还可以准备公道杯、赏茶盘或茶荷、茶巾、茶匙、奉茶盘、水盂、滤网、热水壶及风炉(电炉或酒精炉皆可)等。

  冲泡用水:山上的泉水最好其次就是井水等,天然的泉水可以让茶汤的味道更加的好

  冲泡水温:由于白毫银针较细嫩,叶子较薄所以冲泡时水温不宜太高,一般掌握在80-90℃((即水沸后让其自然冷却)为宜

  取开水壶,往透明玻璃杯中冲人约占杯容量1/3的热开水进行燙杯烫杯的作用是可以温杯和进一步洁杯。

  用茶匙取白毫银针少许置放在茶荷中然后向每个杯中投入3-5克左右白毫银针。

  往玻璃杯中加入三分之一的温开水手托着杯底摇晃几下,然后将洗茶水倒掉洗茶速度要快,以免茶叶中有效成份大量浸出而影响饮用效果

  先加入三分之一的90度左右的温开水,目的是浸润茶叶使其初步展开然后用左手托杯底,右手扶杯将茶杯顺时针方向轻轻转动约半分钟,使茶叶进一步吸收水分香气充分发挥。冲泡时采用回旋注水法可以欣赏到茶叶在杯中上下旋转,加水量控制在约占杯子的三汾之二为宜冲泡后静放2分钟(冲泡时间根据个人口感自由掌握)。

  先闻香再观汤色和杯中上下浮动玉白透明形似兰花的芽叶观叶底可鉯看到冲泡后的茶叶在漂盘中的优美姿态,然后小口品饮、回味甘甜一般白毫银针以第二泡、第三泡的滋味为最佳。由于白毫银针的冲泡方法与绿茶基本相同但因其未经揉捻,茶汁不易浸出冲泡时间宜较长,第一泡冲泡时间约为3分钟等茶汤泛黄可即可饮用;第二泡沖泡时间约为5分钟,后面几泡的冲泡时间可根据实际情况依次增加

  白毫银针不炒不揉工艺决定了其耐泡特性,白毫银针的茶多酚是6泡才能浸出绿茶2泡浸出,白茶实际含量是绿茶的3倍一杯白毫银针可冲泡六到八次。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